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

2024-04-18

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共8篇)

篇1: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

漂泊的灵魂伤感诗歌

固定的时间

那条走了无数次的小道

伴着我沉重的脚步声

黯然黑夜

偶尔惊起的飞鸟

带着一丝困意,一丝厌倦

向着东方拍打着翅膀

我无奈的`摇摇头

不是我想打扰你美好的憧憬

只是我迫于无奈行走进了你的梦里

静静的渲染着一切

我已经似乎要将这一切忘记

却奈何恼人的风儿

将脑海深处的记忆一遍遍的唤起

给本是孤独地夜徒增了一份凄凉

而我也恰巧成了其中漂泊的灵魂

只是多了具躯干罢了

有人归来

有人离去

我彷徨在了暗夜

似乎早已习惯的记忆

在此刻得以天马行空

而这一切都随着黎明的升起

化为一滴泪水

挂在了我的脸庞

篇2: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漂泊的灵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美的事物总是在伴随着满足。”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应该拥有这份诗意。

克努尔普,这个可爱的流浪汉。他的一生都在流浪,于城镇乡间、他人居所,享受着别人的喜欢、爱慕和馈赠,带给别人欢乐和对自由的思考。他无所事事的一生,自由快乐,不被任何琐事所束缚,不被他人的灵魂所干扰。因为他明白“每个人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灵魂。那是不能同别的灵魂交杂混合的。两个人可以一起行动,互相交谈,处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像花朵一般植根在不同的地方。任何灵魂都不能到别的灵魂那里去。”人们总是劝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天赋安定下来,做个教师或者牧师,有份稳定的工作,娶一个勤劳的老婆,过一份健康的日子,但是他选择流浪,在流浪中亲近着自然,感受着美丽,享受着自由的同时,也再默默的享受着孤独。他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永远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

可爱的流浪汉,本可以获得更佳身份和富足生活的他,却选择了这条流浪的道路,年轻时风光无比,动听的歌喉,绅士般的气质于修养分分钟让人为之倾倒,但最后却选择了终身流浪。就是这样一个狂放不羁的人,病危时最挂念的地方居然是故乡,长久以来的流浪生活仿佛变得无足轻重,相反的,充满神秘的故乡,则增添了一层特别的魅力,所以即便深受着肺病的折磨,他还是毅然放弃了医生的治疗,拖着沉重的病躯,走在故乡的路上,故乡的小镇早已变换了模样,漫步在回忆里,深切地怀念着十四岁时爱恋的那个女人,她改变了他的一生,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良好的教育,却得知被女友玩弄感情,最终流浪他乡。在故乡漫无目的地徘徊,他心力交瘁,开始怀疑这一生是不是走错了。在一场暴风雪中,严重怀疑流浪意义的克努尔普,迎接了神,叹息着14岁时他就已经死了,本可以在年轻时多学点东西,成为一个正经的人,但他竟然错过了。

当克努尔普在生命的尽头时,他自己也质问了,“在错误的一生的纷乱中愈陷愈深,他找不到任何意义和一丝安慰。”

黑塞在最后借着神的名,给这个“漂泊的灵魂”安慰。

篇3: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特别是在作文的结尾部分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借助阅读经典的形式落足现在

初中学生的作文情况是不能真正的说出自己的对人生价值、生命真谛、生活理念的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参照学过的经典文学作品,走进文学巨匠的世界,感悟他们的精神动力和灵魂感召,思考自己生活的得失成败。

总结出经典文学作品结尾的优秀简单的样式。1. 抒情性结尾的典范:《我爱这土地》中“假如我是……我也要……在……”、课外舒婷的《致橡树》的句式:“我如果……绝不做……..,我如果……绝不做……,我要做你近旁的…….,我们分担……. 共享……..。”的固定句式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使用抒情这一表达方式来给自己的文章结尾安上腾飞的情感之翼。2. 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人生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将冰心《谈生命》中的生命的比喻,最后概括到痛苦和快乐的理解,都能够通过整理加工变成学生自己的感悟。特别是结尾部分“愿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更能促使学生以比喻等修辞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悟。勃兰兑斯的人生之论,“攀登高塔”“探索隧洞”“广阔领域的拼搏”“工场劳作”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深刻的观点。3. 充分考虑学生的地域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大海边长大的孩子,见多了大海的波涛汹涌,感悟了大海博大的胸怀,那么就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例如以大海的广阔、珍珠的成长来拓宽学生对生活的视野。4. 和学生共读经典,然后探讨其中的美妙之处,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之处何在,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概括作为结尾的方式方法。例如《我爱这土地》的“以小见大”,《紫藤萝瀑布》的“由物及理”等等。

教师指导写作文固然重要,但是习作评改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评改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点评精华之处,告知不当之地,使得学生通过评改了解到作文的写作要求,并知道如何修改,如何强化自己写作能力。个别学生的写作难题做好个案的准备,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引领学生整体观感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写作结构。

二、借助腾飞的翅膀回眸往昔

从教师角度来说: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又一次的全新解读,教师从中更深刻体会到了作家的写作意图,走进了作家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有了丰富的贴近学生思维的语言,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实现了无阻碍的零距离的交流。在备课方面,本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体现了集思广益的特点。使得单独备课的盲区能够得到别人的指点,这样能够有利于如后的写作教学,对自己作文教学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学生的收获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实现了多样化,看问题的深度实现了探寻化。习作时更能从学过的经典文学作品汲取写作的营养——学以致用。通过与老师的交谈让自己的灵感的火花能够成为燎原之火,让自己的作品能够闪耀智慧的光芒。

三、借助典型的问题展望未来

1. 教学过后充分地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文学底蕴不够深厚,将阅读文学作品作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常态,开拓视野,多种类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让阅读的营养时刻滋润着身心,更为以后教学服务。

2.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当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面对学生错误的观点和偏激的观点的时候,如果不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及时地开导学生的心结,点拨学生的思绪,而是说了很多的毫无营养,无关痛痒的话语,这样就说明教师在针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多样性方面,在备课上准备不够充分。

3. 学生作品展演之后,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不够,语言不丰富,匮乏无力,即使有了写作的灵感、独特的观点也都不能通过实际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或者语言不丰富,表达一定有局限性或者有欠缺。读万卷书行千里,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他们的视野一定不够宽泛,一定有局限性,甚至是狭窄的。对于文章的结尾的力量感还是没有完全的定位,只知其一,不能举一反三的实际应用。教师得知学生这些问题存在,就要多多引导他们积极阅读大量的书籍,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这些好习惯,一定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同时会使他们妙笔生辉,他们的作品的灵魂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广泛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师生都必须要做到的,是师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只有大量的课文阅读,才能使学生妙笔生辉,他们才能写出反映灵魂深处的习作。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的必做功课。让经典作品中积累若干年的力量化作炽热的火焰,去灼烧锻造学生灵魂的伟器,让他们的作品能够腾飞万里、遨游苍穹。

摘要: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特别是在作文的结尾部分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而广泛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挖掘灵魂深处的习作将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必做功课。

篇4:一个漂泊的灵魂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 疯女人 历史记忆 身份认同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简·里斯的经典之作《藻海无边》出版于1966年,是经典名著《简·爱》的后续之作。这部经典小说曾获英国皇家学会奖,次年又获W·H·史密斯奖,被列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部英文小说,里斯本人也被接纳为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如果说诞生于19世纪帝国主义时代的《简·爱》,代表的是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声音;那么出版于1966年的《藻海无边》则是第三世界女性作家的呼喊。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决定了这两部经典著作创作的不同的语境与视角。在帝国主义的话语场下,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疯女人”伯莎面目可憎,她不仅破坏了简·爱的幸福,毁掉了桑菲尔德庄园,使罗切斯特致残,而她自己最后也葬身于火海,未得善终。而正是这样一个一直由他人代言而失语的疯女人却通过简·里斯那细致入微的笔触重获话语权,成为了一个在英国帝国主义与黑人文化的夹缝中苦苦挣扎而漂泊的灵魂。本文将结合《藻海无边》创作的历史语境,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藻海无边》对经典著作《简·爱》中“疯女人”的解构与颠覆。

后殖民地女性主义批评家斯皮瓦克认为:处于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的殖民地的历史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认知暴力”的挤压。在西方人或宗主国的“看”下,历史成为“被看”的叙述景观,并在虚构和变形中构成“历史的虚假性”。如果说,第三世界在第一世界的“被看”中发生了历史变形的话,那么,第三世界妇女则在这“变形”中沉入了地表。在帝国主义的话语场中,在纯种的英国白人男子—罗切斯特和白人女子—简·爱的注视下,经典名著《简·爱》里的伯莎被看成抹平了文化历史特殊语境的半人半兽的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怪物:

罗切斯特先生厚着脸皮毫不在乎地说下去。“重婚是一个丑陋的字眼!——然而我有意重婚…她是我妻子——十五年前我同她结的婚——名字叫伯莎·梅森……伯莎·梅森是疯子,而且出身于一个疯人家庭——一连三代的白痴和疯子!她的母亲,那个克里奥人既是个疯女人,又是个酒鬼!——我是同她的女儿结婚后才发现的,因为以前他们对家庭的秘密守口如瓶。”

“在房间另一头的暗影里,一个人影在前后跑动,那究竟是什么,是动物还是人,粗粗一看难以辨认。它好象四肢着地趴着,又是抓又是叫,活象某种奇异的野生动物,只不过有衣服蔽体罢了。一头黑白相间、乱如鬃毛的头发遮去了她的头和脸。”

显然,在这些打上了殖民化标记的文学叙述中,伯莎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说的权力,仅仅缩减为一个空洞的 “他者”,成为西方白人妇女优越感的反证:

“这位年青姑娘,那么严肃,那么平静地站在地狱门口,镇定自若地观看着—个魔鬼的游戏。我要她,是希望在那道呛人的菜之后换换口味。沃德和布里格斯,瞧瞧两者何等不同!把这双明净的眼睛同那边红红的眼珠比较一下吧。——把这张脸跟那副鬼相——这付身材与那个庞然大物比较一下吧,然后再来审判我吧。”

透过罗切斯特这位白人男性的权力话语,我们注意到简·爱与伯莎成为了西方白人女性与第三世界女性二元对峙的隐喻。在《简·爱》里,简·爱是话语权的掌握者,她代表的是理性、宽宏大量、合乎逻辑、有能力保持真正的价值西方白人女性;而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伯莎则在带有霸权主义性质的女权主义的话语中,成为了“不在场的、无名的、不确定的空洞能指”,而造成她癫狂的特殊的文化历史语境也因为她的“失语”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片空白。她的“疯癫”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与生俱来的:

新娘的母亲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以为她死了。但蜜月一过,我便发现自己搞错了。她不过是疯了,被关在疯人院里。我妻子还有个弟弟,是个不會说话的白痴。你所见到的大弟(尽管我讨厌他的亲人,却并不恨他,因为在他软弱的灵魂中,还有许多爱心,表现在他对可怜的姐姐一直很关心,以及对我一度显出狗一般的依恋)有一天很可能也会落到这个地步。

在帝国主义的话语场下,通过西方白人罗切斯特和简·爱“他者化”表述,伯莎这个疯女人成为了西方白人女性理性的虚弱陪衬。

斯皮瓦克曾指出,文学的人文话语是后殖民主义中最具有解构力量的话语,它总是将最内在的矛盾以最为怵目惊心的方式揭示出来。简·里斯正是通过文学这一独特的个性表达方式发现了伯莎那被压抑着的“沉默”,寻绎到了伯莎这一空洞能指背后的历史所指,从而使伯莎这一消隐在殖民话语与西方女性主义话语的第三世界妇女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简·里斯)一遍一遍读《简·爱》,我肯定,这个角色需要塑造。在夏洛蒂·勃朗特小说里的这个克里奥尔人对故事情节非常重要,但她尖叫,咆哮,恐怖地大笑,然后攻击所有的人……对我而言,她必须要有过去,还有罗切斯特为什么可以如此心安理得地冷酷地对待她,为什么他认为伯莎疯了然后她就理所当然地疯了,为什么她会烧了了所有的东西。这样,这个角色才有说服力。

在赋予伯莎那失去的话语权的同时,也是简·里斯让伯莎恢复她的“历史记忆”的进程。斯皮瓦克认为,“历史记忆”就是“既要揭开帝国主义的认知裂缝,又不染上失根的怀乡病,则必须具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档案,尤其是女性的被压抑的档案……成为人类必得关注的问题”。在恢复伯莎这个“疯女人”那被抹平了的“历史记忆”的进程中,这个来自第三世界妇女的身份认同危机的问题也被尖锐地凸显了出来。杰弗威克斯说“‘文化身份’是一种归属感,是你和其他人所共有的东西,并且把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很大程度上,它是你个性的核心部分。”然而,身份认同危机却尖锐地体现在安托瓦内特(《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即伯莎的前身)身上。《藻海无边》所描述的背景正是刚从奴隶制解放出来的西印度群岛。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具有白人血统,在岛上曾是奴隶主的女儿,所以土著黑人恶狠狠地称她为“白蟑螂”(White Cockroach)。然而,因为她出生于西印度群岛,她的母亲是克里奥耳人,又被白人视为非纯种的英国人,白人叫她“白黑鬼”(White Nigger)。因此,在双重边缘的压迫下,安托瓦内特虽然很有钱,但她“常常弄不清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国家在哪儿,归属在哪儿,究竟为什么生下来”。由于没有清晰的自我,安托瓦内特精神上无处皈依。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简·里斯作为英国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女作家之一,通过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示的是一颗“漂泊而无所皈依的”灵魂。而这正好与倡导“对女性问题引入心理分析”的后殖民女性主义产生了一个契合点。因此,下文将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基本武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对安托瓦内特这个“疯女人”的身份问题(后殖民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中心议题)进行梳理。

身份认同是后殖民女性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从精神分析学的意义上来说,身份认同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往往指主体把自己与他人相等同,它对于主体人格的形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镜像时期”不仅是主体成长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它还标志着自我原型的诞生。它是指人类主体与镜像之间发生了一种角色的转换,并通过这种转换构成自我。镜像可以说是自我的开端。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与自恋对象或爱之对象的认同,自我逐渐获得了一种身份或同一。这也意味着主体自我与外界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是促成自我的诞生。在《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幼年的黑人玩伴蒂亚无疑被看做是她自己的镜像(mirror image)的隐喻。她视蒂亚为好友,和她换衣服穿,与她“同吃,同睡,同在一条河里洗澡”。当房子被毁、家园将弃之时,她向蒂亚跑去,蒂亚朝她扔了块石头,她脸上淌着血,瞪着流泪的蒂亚:

“我们彼此瞪着对方,鲜血顺着我的面颊流了下来,她哭了。我好像在镜子里看见了我自己。”

在这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中,我们注意到,当安托瓦内特试图与外界(黑人文化)建立一种联系时,她却遭遇到象征着充满敌意的外界——蒂亚。而安托瓦内特带着罗切斯特重返曾经一度被焚烧的家园度蜜月也隐喻着她一直试图与黑人文化建立联系并与之认同。但黑人家园再一次对她关上了大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罗切斯特面前诽谤安托瓦内特及她的“疯母亲”。这也意味着她试图认同黑人文化的梦想破灭了。而这一切的根源是英国罪恶的殖民统治造成的种族之间的仇恨。

而另一方面,安托瓦内特又被占社会主导地位的英国白人视为非纯种的英国人,而被排斥在主流社会的边缘:

“他们(英国白人)说,当麻烦来的时候,要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不是他们的一员”。在拉康的精神心理分析学中,“象征界”是人类主体进行自我认同的第二阶段。“象征界”就如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把人类主体捕捉其中。面对这种优先在场的秩序,人类主体除了与之进行认同之外,似乎别无选择。而人类主体要想进入“象征界”,首先必须认可处于“象征界”中心位置的他者,并与之进行认同。如果我们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放到《藻海无边》文本的特殊语境里,我们不难发现那先于主体而存在的,把人类主体捕捉其中的“象征界”正是“刚从奴隶制解放出来的西印度群岛。奴隶制的废除并不等于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束,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英国白人,在这种情况之下,种族间的歧视和仇视随处可见”。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活的。安托瓦内特所必须认同的,处于“象征界”中心位置的他者即是英国白人男性。与安托瓦内特发生紧密关联的三个英国白人男性分别是:她的生父—考斯威、她的继父——梅森、她的丈夫—罗切斯特。她的生父由于奴隶制的瓦解而自杀,一家人也因此陷入到生活的困顿中。后来,由于继父梅森的出现,安托瓦内特又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她的姓氏也改为了“安托瓦内特·梅森”。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里,他者不仅作为一种场所,而且还充当了场所中核心代理人的角色,“父亲的名字”是他者场所的核心能指,也是整个“象征界”的核心能指。安托瓦内特姓氏的变更既象征第三世界妇女对英国白人男性的臣属和依附的关系,也象征着她所不得不认同的他者—英国白人男性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她产生了身份认同中的危机——姓名危机。在修道院里,安托瓦内特在她的玫瑰刺绣下用“火焰一般的红色”签名:“安托瓦内特·梅森·考斯威”。除了姓氏认同的无所适从外,安托瓦内特在内心也无法真正地认同占主导地位的他者——英国白人男性世界。尽管她的继父梅森为她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内心一直在说“你们(英国白人)中的一个人都不了解我们(克里奥人)”。而安托瓦内特与她丈夫(也是她所深爱的英国白人男子)罗切斯特的关系就像书名所隐喻的那般得疏远。他们之间就像横亘着那既分开又连接英国和西印度群岛的茫茫大海——象征着“那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破坏建立真正的爱与信任的社会地位、种族背景以及文化压迫”。作为一个纯种的英国男性白人,罗切斯特到西印度群岛娶妻是出于无奈。他本人是父系社会限制财产继承权的牺牲品: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由于罗切斯特是小儿子,他在本土得不到财产的继承权,只好接受父兄的安排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西印度群岛迎娶有钱的安托瓦内特回家。罗切斯特的娶亲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安托瓦内特就是他所要征服和占有的对象。就像英国殖民者疯狂地掠取西印度群岛的资源一样,罗切斯特剥夺了安托瓦内特所有的一切——她的财富以及她作为克里奥人的身份(罗切斯特在《藻海无边》的第三部份毫无征兆地、粗暴地将安托瓦内特改名为典型的英國名字伯莎):

“名字很重要。当他不再叫我安托瓦内特而叫我伯莎时,我知道安托瓦内特这个人已慢慢离开我,飘出了窗口。”

罗切斯特对安托瓦内特的鄙视,归根结底是殖民主义阶级、种族和性别等级制度的产物。罗切斯特对安托瓦内特的感情与他对西印度群岛的感情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夫妻关系正是殖民者与被占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悲剧也源于此,他们两人无法作为平等的人相知相爱。正是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所导致的种族仇恨和压迫,安托瓦内特这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妇女在英国帝国主义和当地土著黑人文化的夹缝中苦苦挣扎,致使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精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分裂的痛苦”。在《藻海无边》里,“家园”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它象征着安托瓦内特一直在为她那漂泊的灵魂和精神所寻觅的归宿。安托瓦内特第一个家园就是自己生长于斯的古波利庄园,然而由于种族仇恨,古波利庄园被当地黑人一把大火所毁;第二个家园是柯拉姨妈温暖却短暂的庇护,而门外候着两个充满敌意的小孩;第三个则是修道院,确切地说是她为了躲避种族仇恨和以英国男性白人为主导的男性家长制的避难所。然而,在修道院,她只获得了暂时的逃避,最终,她不得不屈服于男性家长制的安排,嫁给了素未谋面的罗切斯特;她最后一个家园的梦想栖息在与罗切斯特的婚姻上。她把罗切斯特带回了修葺一新的古波利庄园度蜜月,象征着她试图通过与英国白人男子的结合为自己的漂泊的灵魂(身份)找到归宿:

“我认识你以前根本就不想活。我老想死了倒干净。等了这么久才算熬到头。”

然而,当罗切斯特通过婚姻得到了她的财产后,在感情上无情地抛弃了她,并把她从西印度群岛永远地带走。他把她关在英国庄园冰冷而黑暗的阁楼里。安托瓦内特为自己漂泊的灵魂(身份)寻觅家园的梦想至此完全破灭了。她注定成为了一个漂泊的灵魂。

综上所述,在经典名著《简·爱》中,作为边缘者的来自第三世界的“疯女人”安托瓦内特在帝国主义和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场中丧失了言说的权力。而来自第三世界的女性作家简·里斯则通过自己所特有的文学经验叙述了安托瓦内特这个“疯女人”在英国帝国主义与黑人文化的夹缝中为自己漂泊的灵魂寻觅“家园”的心路历程,从而让她恢复了“历史记忆”,走出了失语的沉默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Jane Rhys.Wide Sargasso Sea.New York:Wallace Literary Agency,Inc,1966.

[2] 夏洛蒂·布朗特,黄源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王岳川:《拉康与后殖民女性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 凯蒂:《〈藻海无边〉的解读》。http://hi.baidu.com.

篇5: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

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定位,我看得十分清楚,不过是个仍追捧郭敬明,辛夷坞等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时常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文艺小青年罢了。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至于很多真正的文学大家的,倒是一篇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过。

因为上述种种,我总算下了个决心,不管读时有多么枯燥乏味,死板深奥,都要耐着性子攻克一本大家之作。我选择的这第一个突破口便是号称“七年磨一剑”的《第七天》,它出自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余华。也许这个介绍未免太假大空,那么我也可以抛出一个重磅炸弹,他可被外界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虽然孤陋寡闻的我一直未曾听闻,可现在终于知晓。

在书店里被这本书打动,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听起来可能有些幼稚可笑,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封面上有一颗特殊的水滴,它就像是泥人张手下那龙飞凤舞的泥塑一般逼真,是一个人的大体轮廓,它呆坐在青黑色的石阶上,也许不可以用“呆”来形容,因为它没有五官,并看不出神态,但无端给人一种寂寥空灵之感,却又让人感觉这颗水珠转瞬即逝,有种无法扭转的悲哀。周围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像是晨雾中那灰洞洞的世界,有人影忽隐忽现,指引人进入余华那荒谬,绝望的黑色幽默的世界。

事实证明,阅读一本大师之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熬。这本书就好比是一个灵魂的漂泊纪,引用余华本人的话,这叫“借尸还魂”。七天的日子,是杨飞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记忆,更是一出荒谬绝伦的戏剧,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点看破红尘的失望。的确,我们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心中一半明媚,一半哀伤,却要装出怀揣着对生活无尽美好热情的样子,作为新世纪的青年,继续斗志昂扬走在未来的阳光大道上。

我对这本书感触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与别人依旧不同,是在最后几天杨飞到达的那个名为“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恐怖得堪比人间地狱吗?初读我也有些震悚,最后却发现它是如此名不副实,这是一个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的地方,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我们脑海中所能幻想出来的最美好的境界,这里全都占尽了,至于我们想不到的,那里也是一应俱全。可是,不要忘了,除了死亡,你再没有一条通往它的道路。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呢?人世间,总算是没有一个如此好的境界!说来也可笑,倘若桃花源真实的存在于人世,那么现在的它岂不是成了土豪们的私家花园,即使竖立上“穷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冠冕堂皇的告示牌也不值得诧异了。说不定,它会成为领导们闲暇之余的度假山庄?可是我敢肯定,如果要舍弃前生的所有享受与荣华,义不容辞地投入那“死无葬身之地”,恐怕他们也会吓得屁滚尿流,离那地方敬而远之。要做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死无葬身之地”是这本苦难巨著中难得的欢乐色彩,其实它身处的大背景仍然是层出不穷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鼠妹因为男友的欺骗而跳楼,她的男友又为了给她买一个墓地而去非法组织卖肾,导致最后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死亡;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等等。当然这其中也有令我久久不能释怀的,这也是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事儿了。一群生下孩子却没有钱支付后期费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被医院偷偷地扔进了小河沟里,当事情被李月珍发现,被报纸杂志披露出之后,医院竟然还敢明目张胆地将这些无辜的小生命称作应该被处理掉的“医疗垃圾”!也许真的,他们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良知,他们那空洞的躯壳背后,只有一副狰狞的吃人面孔!

这是一本叹而观止的书,里面有太多的悲哀太多的无可奈何,因为它实在被浓缩了太多的观点,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一次性让我们全部接受实在太困难,所以它被许多网民称之为新闻大杂烩也情有可原。

篇6:独自漂泊的句子

不去天涯海角,有你在我身边就好。

和你在一起旳时光 连空气都昰甜旳 。唯美伤感的句子 独自漂泊

黑夜特别漫长,遇到微波荡漾,回忆又在触痛落寞的心房。

渐渐的带走沉默,最后只剩下凋零的残骸,独自漂泊。

戒不掉的温柔、给不了的幸福。

流血的颜色真的很美丽。美丽的让我怎么也忍不住再一次撕碎自己的心。

没有错。只是你们不适合。

那些肆意的小温柔,那个曾说一起走到最后的最后,都静止了。

你给我的爱,谁都学不来。你给我的痛,谁也无法替代。

千般万苦忍受着孤单的折磨,等不到任何人的拯救,想着一切都是我自愿的`。

亲。原来、“回忆”意思就是回不去。

时间是最好的 愈治师。

我耗尽了热情,丢失了自己,伤痛处还含着淡淡的甜蜜,原来只是场奇迹。

我可以很高调的宣布、你是我的男人、不允。

硪、对祢 / 已 无药可救。

篇7:一个人漂泊在外的伤感句子

2、在外漂泊,很渴望在这个城市有一个自己的家。

3、我也曾是留守儿童,现又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万般无奈

4、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在外漂泊,谁不喜欢过田园生活。

5、在外漂泊了太久,每次看到装修好的房子,都会有很温暖的感觉。

6、做一个这样的人:喜欢安定,也不怕漂泊,喜欢结伴,也不怕独行。

7、有爱人的时候,背井离乡当作旅行。爱人离开后,走两步都是漂泊。

8、梦在外,身在内。漂泊无定,心有所系。即使片刻的相遇,亦叫人欢喜。

9、当你真的学会了放手,那纵算是一生云水漂泊,亦是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

10、个月的异地恋,我真的是坚持不住了,所以我决定回到她身边,不再漂泊在外。

11、天地太大,看不到边际,前路太长,看不到尽头。一个人漂泊太久,真的会累。

12、我不过一个说书人,但说尽了天下所有事,却唯独不敢说我这漂泊游荡的一生。

13、长大以后,每一个在外面的节日,总以为自己是独自漂泊,经营了那么久的人生

14、是否我注定一生漂泊,找不到来时的路,也找不到归家的路,晚安世界,晚安世界

15、太难了,我太难了,现在什么都这么贵,为了生活四处漂泊,城市的繁华与我何干.

16、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来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开始终结总是没变改天边的你漂泊在白云外。

17、我一个人说不上来的累,难道俩人能改表这事实吗,心若无法停留,就想方设法去漂泊。

18、人漂泊在外这么多年,该是多么想念家人,谁不想待在家人身边,生活所迫,都要坚强啊。

19、愿每个为了生活在外漂泊的人都能平安、团圆,愿每个负重前行的人都能被这世间温柔以待。

20、不管在外多么漂泊疲惫,一回到家,就感觉什么都没变,见到熟悉的它,更是满满的温暖……。

21、为了生活奔波劳累,用坚强支起一个家,愿漂泊在他乡,漂泊在路上的人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22、他不是真正的浪子,因为他的心不会一直漂泊,他也想要找个地方停下来,一辈子爱一个人……。

23、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24、冬有冬的来意,零落雪花,冰封了一个人一世沉寂浮华。无爱之伤,终究悲凉;放任漂泊,自此天涯。

25、我在等,一个人带着饱满的心在人山人海中将我找到,细心收藏,免我苦,免我惊,免我一生漂泊无依。

26、长大以后,每一个在外面的节日,总以为自己是独自漂泊,经营了那么久的人生,连一开始有的都没有了。

27、她放弃安逸的人生,颠沛流离,漂泊半世,尘如面,鬓如霜,只为寻找一个或许已不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人。

28、也许喜欢想象你,多于得到你。想清楚了,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座城市,注定是我们最后的归宿,也就习惯漂泊。

29、从前有一天,有个一个梦,我是一个漂泊者。一个人对我说:“漂泊在世上就要像在锄地时注意脚下的锄头。”。

30、剩下我一个人简单的漂泊,风雨兼程,一路向北,做一个经历了人世的过客,谁又在谁的记忆里谱写下一曲离殇。

外地生活的孤单伤感句子

1、我害怕一个人走在陌生的城市,我却只能一个人行走。

2、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抛开工作的压力,在这里安静的存在。

3、马上要过着一个人在陌生城市底层打拼的生活,从未曾这般的对未来迷茫。

4、来到了一个陌生城市! 感觉很怪异 如果身边没有认识的人 那是什么样子 。

5、当习惯已成自然,失去的时候就像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陌生中需要重新开始。

6、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想象着,没你的画面,会是怎样的孤独。

7、总有那么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发现一堆欲罢不能的美食和一墙满怀心思的明信片。

8、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是想找心里的一份安稳,为什么每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心里还是那么难过。

9、独自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当其他人都已经认识,我又特别的内向,,我竟然再也抑制不住眼泪默默流了下来。。

10、忽然觉得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有点累。空荡荡的心情,空荡荡的情绪,空荡荡的空间。真正可以诉说的能有几人。

11、一个人一座城,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四处漂泊,努力工作打拼!他假装坚强,却害怕孤独,也害怕伤害,我承认我最近很背!

12、为了你,来到了一个对于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最后你有事回家,我一个人就在这,虽然我说没事,可是我内心是真的难过的!

13、在陌生的城市打拼,你的到来与离开,没有哪个人会注意到。既然享受了它的富有和繁华,也该承受的起它给你的孤独。不是么?

14、高三那年的暑假,怀着梦,爸爸陪我拉着一个行李箱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转眼,四年已过去,继续那年的梦,往前走,铿锵地。

15、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然而我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 我多么害怕和亲爱的舍友处不好关系 但是我一定会努力的 少说话 多做事 加油!

16、现在的我羡慕着那些,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和爱人孩子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的人,我的要求也不高,也只是想这样而已。

17、看一部电影,看女主的梦想,一步一步在陌生城市打拼的心酸。恍然觉得如梦一场,有多少人在为生活努力,一点点的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18、这恐怕是我这辈子做的最疯狂的事了吧,就是因为一个念头,就抛下一切只身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和这个人约会,看来我是真的疯了!

19、是的我跳出了生活的边边框框,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我想象着工作过程中要面对的各种困难,这是一张开弓没有回头的箭,对我来说。。

20、作为一个辛苦的,独自一人在陌生大城市打拼的单身狗,除了家人朋友的鼓励,其余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可以遇见更好的你。

21、来到这座城,不知道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遇见你,仿佛让我在这里有了牵挂,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其实我过的一点都不好,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我都会等你。

22、有一天我们闹情绪 我问你 你还爱我吗 你愤怒的回答我 不爱你 我一个人来到这座陌生城市干什么 那一刻 我想用尽所有的力气对你好 此时此刻我无言 想你时最脆弱。

23、阴暗的下午,心里又泛起了莫名的忧伤。“为了一个看不见的未来,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大概需要一些鸡汤。不想未来,做好现在,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方向。

24、我们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在一起。。不要再为以前的过往而觉得什么都没有给我留下而自责,那些身外之物只求抢的人安心,我只是心疼你这么多年在陌生城市的打拼

篇8: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同是发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学思潮, 都是对浪漫主义的反叛, 一直关系密切。在文学史上, 自然主义紧随现实主义发生, 受到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 是现实主义传统和自然科学革新组合的产物, 这使它从问世之初起就注定要和现实主义纠缠不清。二者常被学界相提并论, 甚至相混淆。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二者存在的共同点包括: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都认为真实是文学创作的生命;都拥有共同的创作原则;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的反叛, 决定了它们强烈排斥浪漫主义的夸张、想象、情感、虚构等主观性因素, 转而强调真实客观, 将其视为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原则, 要求文学直接、具体、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1]。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产生社会背景不同。现实主义产生时, 工业革命带来的惊喜和收获, 依然让人们感到人类的伟大, 人们可以不再逃避现实, 追随“浪漫”, 而是乐于展现现实生活, 品味生活;尽管到了后期现实主义作家看到资本扩张带来的一些问题, 同情贫苦、被压迫种族和人们的不幸, 但现实主义者依然愿意相信人性的善良, 他们努力唤醒一些人所丧失的“人性”, 于是形成了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作家们为这些受穷、受苦的人找到了自我安慰和放肆、堕落的“理由”。

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包括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作家态度的客观性及主观倾向性。艺术表现的真实性指文学在表现形态上近似生活原貌, 揭示生活偶然现象中的必然。作家态度的客观性是指作家写作忠于生活本身, 不把主观态度强加于生活对象, 不粉饰生活, 不掩盖矛盾。自然主义一味强调真实和客观, 否定主观情感和艺术虚构, 它强调文学描写的实录性、资料详尽性, 开暴露小说和实录小说之先河。从实质上看, 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一种扭曲和片面化[2]。自然主义不顾“超我”、战胜“自我”、充分展现“本我”的历程。自然主义是特定环境下的“人”, 是回归自然性, 摆脱社会性的“个体”生命。为何不顾世俗呢?这必然是在重压下, 在冲动下, 在抛弃伦理道德的情况下的人的生活, 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即那里会有冲破禁区的放肆, 会有让人害怕的暴力, 会有无法理解的粗鲁, 会有无法抑制的冲动, 会有不合常理的决定……人在自然的世界里变得那么“原始”, 好像又回到千年前的“进化阶段”, 没有顾忌, 只为生存。

“后殖民小说”覆盖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的一些小说, 是指“殖民化时刻”并延伸至“当下”的“帝国化过程”所影响的“小说”[3]。

康拉德 (Joseph Conrad 1857-1924) 是一位从波兰贵族家庭走出的小说家, 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富有浪漫情调的父亲开始漫长的浪迹天涯之旅, 无祖国可言的动荡不安的流放生活, 父母的早逝, 加剧了这种流放。他时常是一个“暂居的外乡人”, 驾船在法国、西印度群岛、英国、南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澳大利亚、非洲、刚果等地航行, 并在1894年后放弃航行, 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创作了大量作品, 最经典的是我们熟悉的《吉姆老爷》 (Lord Jim 1900) 。

二十世纪初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时期。《吉姆爷》继承了现实主义特点, 具有自然主义发展初期的征兆, 浸透了两种传统。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这部小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 搭建了19世纪与20世纪文学作品之间的桥梁。小说开始时由一个全能的叙述者 (omniscient narrator) , 一种现实主义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方式, 向读者介绍一个叫吉姆的英国人[4]。这部小说可以整齐地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吉姆在帕特纳号 (Patna) 船上的经历, 第二部分叙述吉姆隐姓埋名, 辗转于东方各地, 最后在丛林深处一个马来人的居住地帕图桑 (Patusan) 岛上充当所谓“吉姆爷”的故事。主人公吉姆的一生似乎只在为一个失误活着, 为另一个失误死去, 实际上, 他一生只犯了一个刻骨铭心的错误, 本能的一跳。在这本能的一跳之前, 他在帕特纳号上做大副, 年轻有为, 雄心勃勃, 决心在这个世界上混出个模样。在一次远航中, 满载一船香客的帕特纳号将要深没时, 他对以船长为首的船上的官员不顾乘客性命、拼命争夺有限的几只救生艇的行为极为鄙视, 不屑与他们为伍, 决意和一船乘客共患难。但是, 在关键时刻, 他被恐惧和混乱吓破了胆, 那致命的一跳在本能的驱使下终于发生, 他到底还是跳到了他曾经厌恶过的同伴中。但帕特纳号并没有沉没, 吉姆成了没有责任感的丑闻人物, 法庭因此而判他们失职罪, 没收航海证件。吉姆为逃避舆论, 从一地躲到另一地, 最后和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土著人和睦相处, 赢得尊敬, 成为“爷”;但正得意时, 他以犯下错误, 引咎请罪, 演出一幕悲剧。故事以时间为顺序, 单线辅以多线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小人物挣扎于一个现实世界的经历。故事叙述者马洛从三十几章开始把最后的故事用书信的方式写给一个“特权人物”, 此人具有当时在白人中盛行的帝国主义态度。全书从整体叙事结构讲沿袭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的规律, 从序曲发展到高潮及最后的尾声, 严实合缝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吉姆这部作品中不是反面角色, 也不是“中间人物”, 而是一个正面形象, 且是形象鲜明的一个正派人, 不同于“帕特纳号”船长, 不同于切斯特, 不同于科内利乌斯, 也不同于布朗之流。他珍惜荣誉, 跟那些无耻、背叛行为形成强烈的对照。当然他也不是浪漫主义小说中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 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 一个自身有弱点的小人物, 在需要展示英雄气概的时候, 本能的胆怯把他拉下了水, 他感到悔恨, 甚至想到游回即将沉没的船上看看。被人救上岸后他不像船长那样撒谎, 面临审讯, 没有再次逃脱, 吊销航海证书后, 干哪一行都恪尽职守。在帕图桑, 用智慧和勇敢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崇拜, 最后以死表明心迹。吉姆的弱点是他太单纯, 太浪漫, 这些弱点导致他的死亡, 他还是值得人们佩服、同情。在这个世界上, 有强烈的荣誉感, 又有自觉的悔罪意识, 并且最后能够舍生取义的人毕竟是为数不多的。所以吉姆可以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任何艺术形象相媲美, 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形象。

小说创作于自然主义发展进程中, 吉姆的性格与气质使他始终处于一种极端的孤独中, 因为他无法融入一个现实复杂世界。现实中所描绘的茫茫大海, 众多的人种, 不同的语言, 千差万别的行业, 形形色色的性格都使得这种孤独显得更加突出。

《吉姆爷》是一部对殖民主义, 对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予以揭露与批评真实、细腻地描绘了殖民者行径的各个方面, 对于殖民者的贪婪、堕落有深刻的观察, 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视角。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叙述了吉姆海上、岛上的经历, 他一心希望做个“忠于职守的模范, 就像书里的英雄那样坚定不移”, 可现实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无法战胜自己的缺陷, 无法战胜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吉姆是个理想主义的殖民者, 与以前冒险小说中的诸多殖民者不同, 无法采取行动。在殖民主义自我塑造的戏剧中, 欧洲人将自己的统治和规范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从而实现自我, 而到了吉姆这里, 这种实验却遭到灾难性失败[5]。小说在布局、叙事角度、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革新, 康拉德把福楼拜、莫泊桑和左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手法引入英国小说, 又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他融入了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并不复杂的情节中包含着对人性的矛盾、道德的冲突等多方面的探索。小说人物栩栩如生,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吉姆爷》被称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

摘要:康拉德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吉姆爷》既是其成名作又是其经典。本文旨在揭露小说在后殖民语境下主人公吉姆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及其无法摆脱的人性弱点, 是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 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延续, 即自然主义的特征;以现实的笔触彰显了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时期小人物的彷徨、焦虑和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后殖民语境,人性,悲剧

参考文献

[1]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10.

[2]张祝祥, 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20-23.

[3]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89:2.

[4]费小平.家园政治:后殖民小说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63.

上一篇:望作文下一篇:网络营销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