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2024-04-28

(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通用8篇)

篇1:(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达,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越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是得到一份好工作的先决条件,然而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样备受瞩目。本次,我们小组就将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本小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涵盖川大文史类,经管类,工科类,理科类,医科类以及艺术类六大代表性专业三百余人。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难的问题,从观念方面,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观念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所谓的观念,来自于专业的不同,家庭条件的差异,社会观点的变化等多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是否就业,如何就业,就业条件等等的选择。

1近年来,考研成为了一大热点,随着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研究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资,但另一方面因为进行深造需要更多的时间,容易使得二十余岁这一工作的黄金时间在深造中过去,所以,当面临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出于减轻压力的需要,许多人选择了考研。但是,人人都说考研热,在观念方面,人们到底是怎么看待考研的呢? 整体调查中,有超过49%的同学倾向于考研,而细分下来,我们发现,选择考研的比例最高的是理科类,占64%,最低的是文史类,占32%。很明显,如同大多数人的观念一样,考研是进一步深造,同学们选择考研,是希望进一步学习,得到更加实用的能力。大家普遍认为,单纯的文史类专业因为学习的内容,即使考研也并不能在就业上增添太大的优势,故而这一类专业选择考研的较少。相对而言,单纯的理科类,因为所学习的内容专,精,有很强的限制,选择进一步深造更利于他们取得深度上的优势,在工作上脱颖而出,故而这一类专业的同学选择考研的较多。

这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专业不同导致的观念不同,从而影响同学们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尤其是选择进一步深造或者直接工作。

2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同学们的就业方向,然而我们同时也明白,跨专业就业也是近年来常见的情形,专业不对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常态,而在这种所谓的常态之下,除去对于就业者自身能力的要求,还有什么因素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呢?

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会有一种对富人的艳羡心态,觉得如果自己家有够多的钱,或许自己就没有这么大的就业压力什么的。然而事实如何呢?和大家所以为的到处都是富二代的情况不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际上80%的同学的家境,都是处于小康阶层,也就是说吃喝不愁,更多没有的情况。

既然绝大多数人处于同一阶层,那么所谓的富二代之类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突出,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背景自信,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创业就业状况,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等多项能力,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企业的要求。

3、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就业时,38%的大学生看中的是家长意见,约20%注重吸取学长学姐意见,18%的大学生关注的是媒体对就业创业形势的分析,13%的大学生则遵循学校的指导,11%的响应政府的号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超过55%的人注重的是家长,学长学姐们的现身说法,而对媒体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忽视。根据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从上大一开始就不断地有各种企业、媒体等来对我们进行一些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和交流,但是结果对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什么大的帮助,于是我们就渐渐地对这种社会的分析和指导失去了信任。媒体和政府在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指导的时候,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对社会状况进行分析,传达社会和企业对我们的真正要求,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大的空间给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而我们大学生自己,则因该理智地看待和吸收社会对我们的建议,从企业和社会的真正要求上来努力地锻造自己。

4根据调查问卷,56%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18%的学生有比较

明确的规划。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大学生是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的。

5绝大多数人,占到调查人的70%为就业所做的最主要的准备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14%的人注意累积自己的实践经验,4%的人注意扩大自己的人脉网络。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主要注重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而对于社会实践方面则有所忽视。而从企业的聘用条件看来,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固然占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企业越来越关注于求职者的性格因素,关注与于求职者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以及与人交际等方面的技能。在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企业里,对于求职者的经验和交际的能力反而超过了对应职者的专业技能的要求。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学历高便好就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学历的高低和能力的高低,以及就业情况的优劣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

通过网络调查显示,目前85%的企业首先关注的是求职者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而将应聘者的专业水平放在退而求其次的地位,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集体高于个人,爱岗敬业,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出色的公司所共同关注的重要的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企业对于那些有团队协作精神、从众和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的大学生较为欣赏。

另外企业也比较关注与求职者的综合技能,在调查问卷中,也有40%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心综合能力。现下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也十分渴望,即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触类旁通,进行科研的综合性人才。

7在调查问卷中,发现许多同学倾向于北京上海以及深圳厦门等大城市,所占比例达到了50%。大城市虽然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也比较有发展潜力,能够提供给就职者更好的发展前途,但是每年涌向大城市的求职者不断,职业的供需几近于供大于求,因此存在着极大的就业压力问题。而由于就业者的繁多,企业所能提供给求职者的报酬有限,对于才毕业,心高气傲的求职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并且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轻易负担得起的。如此便更加加重了大学生求职的困难,造成更多的失业问题。在近来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开始出现往自己家乡所在地,以及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在二线城市中就业,以避开就业高峰,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的办法。

8在调查问卷中,12%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为4000以上,占到了调查问卷中25%。这也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所存在的问题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心高气傲对于自己的第一份职业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原因,企业往往无法提供给大学生过高的达到他们要求的薪金水平。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解决办法:

1.大学生应该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

需要的职业,我们既要发挥专业所长,又要注重长远发展观念,不能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2.在大学期间,也要必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

3.不要直降注意力集中在大城市,我们要关注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提高风险和竞争意识

4.多渠道地获取就业信息

5.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篇2:(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一、引言

在现今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大学生无论是在毕业后还是在毕业前都面临这样的的选择,所以在这样的选择下,创业慢慢在大学生的视野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而在这样的现象背后,大学生对于创业到底有怎样的看法值得我们去了解与探讨,针对这样的需要,我们开始围绕大学生创业观念进行了一次调查,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想法,调查持续一周时间,就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大学生展开调查,问卷在网上发布,问卷数 为150份,我们希望这份问卷能分析出一些问题,帮助人们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我们也会给出一些建议,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从数据中分析。

二、调查内容

(一)相对自由,危机依旧

当在问卷上问到您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是什么时,64.29%的人认同大学生创业,觉得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的途径,35.71%的人对于这样的大学生创业感到无所谓,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没有人反对大学生创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确实也有美中不足的部分,因为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创业当然是好事,它能够丰富人的视野,让人更加独立自主,更能适应社会,但是仍然存在风险如果大学生这么注重创业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压力立马会增加,在精神上会有负担,而且在大学的大部分大学生其实都还不具有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必然会导致大部分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失败,而这样的失败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更会使大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同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过高,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大二学生的数据居多,这也说明大二学生最接近于这种比例,但是这样的结果存在问题。

(二)缺乏行动,缺乏思考

当在问卷上问到您是否考虑过创业时,64.29%的人表示想过创业,但未做具体步骤,3.57%的大学生表示想过创业,已有明确计划,3.57%的人表示想过创业,已经创业,28.57%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去创业,从这份数据中就能看出两个极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人是那些想过创业却没有付诸行动的人,这样的停留在脑袋里的创业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也是在浪费时间,然而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常态,而另一个极端是没有想过的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已经渐渐失去对创业的兴趣,除了这两个极端之外,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实了,事实上真正有创业念头,有计划,甚至最后付诸行动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的创业依旧不景气的原因之一,而真正创业的人其实可以更多,只是那些可以创业的人最终的停滞不前了,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缺乏思考、缺乏行动是大学生创业路上的两大障碍。

(三)家乡成为创业热门地

当再问卷星上问到如果创业,您会选择哪里时,50%的人选择了在自己的家乡创业,28.57%的人选择了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地区创业,3.57%的人选择了在竞争激烈的地区创业,14.29%的人选择了在所在的大学地区进行创业,另外还有3.57%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家乡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之地,甚至在人数上远超选择在国家政策扶持地区创业的人。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

都有着学成之后回报家乡的想法。再者,每个人在家乡的人脉圈,父母与亲朋好友的支持也能够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的动力。选择在国家政策支持地区与大学所在地区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这说明当下大学生创业并不容易,资金、技术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因此很多大学生更新倾向于寻求政府与学校的支持。

(四)大学生创业多是为自身考虑

当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原因是什么时,64.3%的同学表示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71.43%的同学表示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理想,50%的同学表示可以赚更多的钱,改善经济条件,25%的同学表示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32.4%的同学表示是为了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由此可见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多数大学生都感受到了毕业以后就业的困难性,因此在毕业后更倾向于通过自己创业的方式来另辟蹊径,解决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与学校的引导下,大学生创业环境逐渐改善,创业的成分与风险都有所下降,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敢于在毕业后进行创业,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创业成功后带来的高额的利润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数据统计也可看出,大学生选择创业主要是为了自身来考虑,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表示创业是为了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可见多数大学生由于年龄与社会阅历的限制对于创业的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了创业对自身的好处,还没有认识到个人成功后还应回报社会。

(五)大学生创业选择多样

篇3:(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一、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性难题, 涉及千家万户, 如果解决不好, 将对社会良性运转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既是维护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必然之举, 更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下, 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 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是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化, 对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 地域与就业分析。

从区域角度看,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多, 吸引力相对较强, 仍是毕业生争相涌入的热门城市。而中西部省区和中小城市尽管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影响,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在初次择业时就定位于此类地区。因此, 大量需要毕业生补给的地区, 往往招不到所需人才, 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就业怪圈。

2. 人口与就业分析。

总体看, 1999年全国招收160万大学新生, 大学入学率为48%。经过12年的扩招政策, 2010年657万人考入大学, 入学率上升为69.4%。到2014年, 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规模, 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 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 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 (图1) 。

实际看, 虽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 从2009年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 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步小幅下降。但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看,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增加, 加之前些年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潜在就业人群累积影响, 可预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3. 学历与就业分析。

从学历方面看, 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 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 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 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 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 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 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 截至2014年9月, 已就业人数3528人, 总体就业率92%。其中, 协议就业1851人, 占48%;升学495人, 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 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 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 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 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 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 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 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 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 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 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 确立发展方向, 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 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 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先有大目标, 再完善小目标。其次, 在做职业规划时, 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 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 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一旦遇到风险, 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 保持就业渠道畅通, 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

目前,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 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 工作较为稳定, 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 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 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 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 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 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 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 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 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先就业再择业,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 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

过去, 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 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 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 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 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 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 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 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 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 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 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 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 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 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

在激烈的竞争下, 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 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 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 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

在自我认知方面, 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 在谈到欠缺因素时, 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 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 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 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 不断克服缺点不足, 提高综合能力。

5. 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理念多元化。

过去, 有很多生源地为县域或农村的大学生, 不愿意去基层或回家乡。如今, 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紧张, 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最好的就业出路。此次调研中, 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 普遍愿意从点滴做起, 用知识和双手去开创未来。

篇4:转变观念 就业、创业都有路

求职有门

“我遇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电台、电视台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甚至我的一些同学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犹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刘仲萌告诉《经济》记者,他放弃了北京、江苏和河北等地电视台的邀约,最终选择了东方卫视。“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不想轻易地换工作。所以做选择的时候真的很困难。”

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淘汰制实习之后,刘仲萌拿到了东方卫视的聘书。不过,他并没有从事播音主持行业。“东方卫视的新闻做得很棒!而且我还很年轻,所以想先做记者,多经历一些,把自己催熟。”不过刘仲萌也表示,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他也会“争取做回本行”。

同样是播音主持专业,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胡洋完全放弃了对口就业。“来我们学校招聘的企业,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需求并不大,我当时投的都是不限专业的岗位。”

学校、专业都不占优势,胡洋就想办法从其他方面打动企业。她告诉《经济》记者:“我从小就学跳舞,面试的时候也跳了一支舞,就是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结果,泸州老窖和富力地产都愿意与胡洋签约。她最终选择了广州富力地产(重庆)有限公司,入职后将进入房地产开发部。

家在重庆,学护士专业的赵灿给《经济》记者算了一笔账。“想进公立医院,托了关系还至少要花6万块钱。重庆那边护士工资也不高,加上各种奖金一个月才4000块钱。就算不吃不喝,这要多久才能挣回来?”公立医院进不去,私立医院不靠谱,赵灿把目光锁定在了保险销售行业。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保险卖好,任何销售工作都不成问题’。”赵灿说,既然要转行,不如选一个最能锻炼自己的工作。

在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看来,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十分值得肯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韩国,大学毛入学率90%多,这么多大学生怎么就业?一般都是开出租车、卖保险。人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在中国,这就是不得了的事。我们要转变观念,大学生自身也要转变态度。”

一方面,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另一方面,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就业引导政策,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这一两年,校园招聘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用人单位在下半年扎堆招聘,上半年招聘单位较少;二是,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的招聘需求在增多,但传统企业的招聘岗位有所减少。”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就业指导办钟老师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应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华中师范大学开通了“hs91580(谐音华师就业我帮你)”和“华中师大职途在线”两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8点发送当天举办的招聘会和其他重要通知,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求职辅导。据统计,这两个公众号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华师毕业生。

另外,华中师范大学还延长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间直到毕业生离校前一天,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5,与2013年基本持平,保障学生“求职有门”。

创业有路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徐娅芬选择了创业。她想做一个服装设计网站,让每一位用户都能自主设计服装,再由她来实现定制生产。

“但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肯定是做不成的。”她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是学校组织的创业交流会促使她的想法最终落地。“在交流会上,有一位同学了解到我的想法,觉得我和Cheers的想法很契合,就把我介绍过来了。”

Cheers在线时装设计平台是一个瞄准女性时装设计的初创团队,团队带头人王辰晨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告诉《经济》记者:“Cheers的理念是,人人都是设计师。我们的产品其实是网站,为用户提供的也是网络服务,衣服只是一个附属品。”用户借助Cheers提供的基础元素,可以自行设计款式、选择面料和花色、定制生产单件产品。

受限于技术,正在内测的第一版网站,将提供设计好的基础款式,用户据此选择面料和花色,但不能即时在网页上修改款式,只能留言修改款式。Cheers将通过后续开发逐渐完善网站的功能。

“这个领域的竞争者很少,据我了解,只有3家。一家台湾的网站,技术很成熟,效果很棒,但是他们只做男士衬衣;美国有一家,不过在用户提交设计后,需要其他人来投票,超过一定票数公司才会制作;日本也有一家类似的,目前还没能了解到更细致的资料。”王辰晨兴奋地说。

不过,竞争者这么少,他也很心虚。“这套模式推到市场上之后,到底能不能成功?”

为了听听专家的看法,Cheers团队参与了2013年“晨光杯”北京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没想到一举斩获大赛金奖第一名,并因此入驻北京市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享受着每天每平方米1.2元的租房优惠价格。

像徐娅芬和王辰晨一样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稍微乐观,但也仅有2.3%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毕业生强烈的创业意愿。社科院针对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9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中,13.4%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将来“肯定会创业”,74.8%的人表示将来“可能会创业”。

针对这种情况,就业引导的宏观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去年发的是《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年是《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业和创业并举。”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介绍说。《通知》特别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期间,将通过提供创业服务、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扶持80万大学生实现创业。

据钟老师介绍,华中师范大学也已经通过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比赛,划拨创业经费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创业。“我们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特意新装修了两层楼,华师科技园也拿出了几百平方米的面积,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场地保障。已经有五六十家创业团队入驻。”此外,学校还与所在地——洪山区政府合作建设了大学生创意产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

“创业是就业之源。因为创业不仅仅能够实现自我就业,还有倍增效应,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若干个人就业。”信长星指出,在各类创业群体里面,大学生最富有激情,也最富有潜力。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打通毕业生的创业之路。

先“学习”,再创业

不过,大学生创业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Cheers并不是王辰晨的初次创业。毕业之初,他先尝试推出了自己的设计师品牌,创业资金全部来源于大学期间从事社会兼职的收入。“那个就是传统的服装业,要拼设计,成本比做网站大得多。”坚持两年多之后,他想暂停一下,转换方向。

“其实我最开始就想做类似Cheers的网络服务,但当时完全没有能力做到。”回忆起来,王辰晨无奈地说。“那时候,我的线下是一片空白。就算网上实现了,我也没法做出成品,真的是屡屡碰壁,走了不少彎路。所以我想,不如从线下开始做起。”

两年多的摸索,王辰晨也积累了一定的线下资源,再来做网络服务,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安东也有创业的念头。不过,已经和阿里巴巴签约的他,打算先工作再创业。“我想起码在这干3年。毕竟是大公司,平台好,能学到不少东西。”3年后,他会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可能会回成都创业。”

安东的选择,也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麦可思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只有1.5%的人选择自主创业,3年后,创业者比例显著提升,达到了4.1%。

篇5:(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

调查的调查报告

姓名:温文达学号:12090323班级:09国贸3班完成日期:2011.8.18

指导教师:周耕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一.调查题目: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下,当代的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方式和就业的观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调查对象:广州市的大学毕业生。

四.调查方式:随即问卷调查,在广州大学门前和市中心随即发放对调查对象问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3份,回收率93%。在对这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

五.正文部分: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就业指导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阴影,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4.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根据调查我省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因此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确立清晰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分目标分阶段地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低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学会规划自己大学的生活;高年级以职业能力、求职技能与常识为主线,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强化能力训

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要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篇6:(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姓名:邢宜朋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1班

学号:2010020200

32指导老师:崔玉斌

2011-11-11

当前中国正处于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对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业飞速是发展,与此相伴随的便是就业岗位的增加,不过与毕业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比而言仍然相距甚远。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大学生在大学中并不能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极大多数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

由网上对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知:有14%的人选择考研,选择出国的人数占到4%,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大多数,约占总体的36%,想考公务员的人有18%,占总体28%的人想直接上岗就业。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以往直接就业的人减少了。通过实际调查知道,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中,选择国有大企业的人占到12%左右,选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的人数占总体的62%,选择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占到24%,无所谓顺其自然的人只占2%,数据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把就业单位的重点放在了更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的转变。

在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中,党政机关仍被列为第一。这与近年来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工作较稳定、工作压力相对其他行业小有关系。因此,这一职业在大学中成为热门专业,由此同时非公有企业也是大学生的热门去处。此外,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不少的大学生认为是最理想职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前途好”,其次是“收入高”,第三是“工作稳定”,当今的大学生更看重从事行业的稳定性,这与当前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识和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生毕业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个性和职业能力的认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不足。从大学生的求职费用上看,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51.9%,500—1000元的占23.8%,在搜寻工作“联系的单位”上,有13%的没有做出任何努力(联系了0个单位),29.1%的联系了1-3个单位。27.5%的联系了4-6个单位,30.4%的联系了7个单位以上。在搜寻工作“到过的城市”问题上,有54.9%的到过1个城市,8.9%的到过4个以上城市。由此看来,部分毕业生的搜寻费偏低,搜寻工作的空间较小,表明工作努力不足。由于工作搜寻努力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有3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一般”和“没有信心”的。由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能力认知能力较低,工作努力搜寻程度不足,不利于大学生顺利毕业。不同就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人才素质,把人才招聘作为实现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这说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转型期用人单位尽管也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测试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第二,与学生单方面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具体的标准调查中,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第三,不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硬素质”标准受到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的能动性和进取性等体现学生“软素质”的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标准。第四,与学生个人能力相比,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更受重视,只有把个人的才能的发挥与用人单位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发展。第五,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评价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当今的大学生在校园内得不到如此多的锻炼,相反,在大学校园内,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面对,陷入了迷茫之中,对专业知识掌握更加不足,实践能力更得不到提高。

四面对就业大学生和学校应做的准备

学生应对方法

首先,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未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矛盾心理、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里、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去趋向于去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是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几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哟啊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表达目标需要体力和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社会学生鼻息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利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敢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免费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去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是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的应对方法

第一,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而工作搜

寻又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结果。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兴趣,职业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还要帮助毕业生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职业,把握国家几个省市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美一个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良好的职业

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大学生在长期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人乃至能力离不开以前的经历和教育,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针对大学毕业生也要针对其他年级的学生。

篇7: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的迅速增加,社会需求基本上保持再扩招前的水平,而用人单位大多希望是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选择自主就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当前,想要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少,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们不再依赖家长、学校,而是主动发现、寻找机遇。

在校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人的关注和质疑。在校大学生在肩负着学业的前提下去创业,这种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在校大学生相比较其他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又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整体的社会环境持怎样的态度?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究竟该通往何方?作为在校创业者的那部分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目前的社会环境适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带着这些沉沉的疑问,我们对文理学院一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本次调查我们通过问卷、座谈、采访、网上查资料等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查,力争做到该调查详细且具有科学合理性。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在校生创业的形势处于迅猛的发展阶段,一群积极活跃的在校大学生用他们火一样的青春和激情,铸造他们未来的生活梦,描绘着他们的热血青春。调查数字表明有35%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调查中,我们同时也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情形不容乐观。

当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在校大学生在课余开一家小店、经营一家学生餐厅、自办一间个人工作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更是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创业和实战演习的平台。然而,在众多的创业例子中我们发现,成功的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创业尝试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了一番垂死挣扎后便销声匿迹了,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则更是难上加难。

在目前全国创业的形势下,绍兴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现状如何?创业作为一种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身又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大学生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开种种的不足,从而走上一条健康稳定的创业之路?带着这些沉沉的疑问,我们作了本次的调查,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在现有环境下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行为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想法多,实践少”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激情高、想法多、真正落实少,这是大多数人对大学生创业的点评。事实上我们的问卷统计结果与上述结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所调查的100名在校生中,有74.5%表示有考虑创业,只有18.5%的同学明确表明没有创业的打算。想创业的人虽多,但是真正将想法落实于实践、投资自己梦想的人却很少。

三、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的原因

创业之路是艰辛而曲折的,有很多人满怀激情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然而在真正面对冷酷无情的商业竞争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市场,成为真正的创业英雄?而对于身在校园里极缺社会经验的莘莘学子来说,创业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为何仍然有如此多的在校大学生以如此高的热情渴望投身于创业,仅仅凭的是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憨劲吗?下表是我们统计的结果:

您认为创业最吸引您的原因是哪一项?()A.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B.创业成功能使自己成为主宰生活的强者 C.有强烈的创业兴趣和欲望 D.通过创业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E.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 F.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G.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H.解决就业问题 I.其他

我们认为,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发展的,允许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更加明显。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用一个大学生的话讲就是:“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应该说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如果为自己的发展而选择创业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的话,那么由于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的心理多少带有点无奈的味道。有41.4%的大学生承认选择创业是为了避开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接下去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创历史新高,而待业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目前在校的这批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将遭遇更加严峻的就业困难。同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或者灵活就业为处于困惑中的大学生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新的人生发展方向。

以下7大理由是目前大学生想要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

1、偶像崇拜

比尔.盖茨、张朝阳等人的名字在大学生中并不会陌生,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为同学们津津乐道。作为偶像,这些人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经典,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2、“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

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高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并且很多人都认为在今后的社会中,自主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就业的主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首选。

3、经济的要求

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可能带来的就是良好的经济效益。

4、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

大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认为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就算失败,也是自己造成的,不会去怪别人,不会感到遗憾。

5、实现自我价值

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单位由于制度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有一个空间来发挥,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6、无奈之举

当然,找不到工作也是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原因,特别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些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创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7、时间自由

对很多人来说,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说是最大的动力。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如果自己创业,时间的掌握上就比较自由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现自由职业者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选择创业的学生都认为自我空间很重要,没有必要没有事还要守在单位里浪费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事,就算不睡觉也没什么。

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障碍

在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激情,然而真正敢于实践,敢于让梦想成为现实的人却极其少。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又存在着怎样的不足?下面是我们得出的统计结果:

您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A.资金短缺 B.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 C.要考虑发展前景 D.家人的反对 E.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F.其它

社会经验的不足是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瓶颈,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然而大学生毕竟身处校园,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规律和法则,同时又欠缺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各种理财能力,在真正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其次资金的缺乏也是制约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身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同时大学生在集资方面又欠缺经验,故常常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再者有10.9%的人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创业必须解决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问题,学业都保证不了,还提什么宏伟的创业?5.4%的人认为家长的反对也是作为阻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原因。

五、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理性程度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大学生对于创业认识的理性程度。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约占一半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认识还不是很理性,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业与创业、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学业落下或经营不

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题小组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1、您对创业的看法是:(可多选)()A.认同,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 B.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C.创业要理性 D.其它

2、您认为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A.强烈的挑战精神 B.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 C.较好的专业知识 D.管理及领导艺术 E.良好的社会关系 F.对市场的认识水平G.其他

3、如果创业,那么您会选择哪个领域?()A.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 B.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C.往当今热门的方向发展(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D.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 E.其它 创业道路第一关——创业方向的选择依据与创业领域的选择

在谈及大学生根据什么来考虑自己的创业方向时,市场需求被排在首位(占52.7%),其次是自己的兴趣为41.9%,37.4%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某一行业的熟悉程度这一选项,而依据自己专业选择创业方向的仅占20.0% 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有关专家建议,毕业生面对当前的形势,选择自主创业一定要多些理性。

利用在校期间多学习。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可寻找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运作模式,学习管理知识,学会处理资源、信息。当前,在大学里老师还只能起到整体的引导作用,针对个体的引导比较少,这就要学生积极主动向相关专业老师请教。

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从以往情况看,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现在看来,这些行业留给毕业生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大学生创业时可适当“降低”身份,寻求其他发展空间,比如,在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服务行业,刚毕业的大学生较容易能抢得先机。

要有发挥他人聪明的智慧。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利益的同时,照顾别人的利益。要有发挥别人聪明的智慧,让别人按你设定的目标前进,却丝毫没有被强迫接受的感觉。

六、大学生创业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2)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3)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

(4)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

(5)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6)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

(7)年纪轻,精力旺盛,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

(8)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

(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

(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3)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4)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6)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

(7)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8)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业。

七.学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业

选择创业项首先是选自己。选择创业项目需要四个字:“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清醒地审视自己:优势、强项、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知彼,是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稳定的、恒久的、潜在的需要。只有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自己的强势项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及自己专业知识所熟悉的项目,我们才能先别人一步,才能更接近成功。但仅靠自己的激情是不够的,在现今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里,学校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

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心理。

学生大多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代,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要培养学生冷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现今,大多数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或者已经尝试创业甚至已累计一定创业经验。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比较理性,不会盲目的去做。然而很多有热情的学生们对于创业却缺少了实际上的积极行动。据调查,我校65.7%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创业活动或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开的讲座并没有积极参加,而且大多数人不会主动的去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则,只有8.2%的人经常关注,32.7%的人偶尔关注。所以,我认为有理想的同学们应该多积极了解,关注着方面的问题,以免以后实施时的无措!

(四)、在校大学生创业须慎行

在经过调查之后,我们了解了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目前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综合各种因素来权衡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利与弊,我们认为目前的环境还不适合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针对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我们反对盲目创业行为,对于有能力、有兴趣的个别大学生我们建议要慎重对待、理性创业。对此结论,我们是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1、并非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适合创业,自主创业只是职业选择中的一种。尽管目前社会上大力的宣扬创业英雄,但是能让我们承认的真正成功的创业者是很少的,在社会上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适合自己的职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合适的才是正确的,在校大学生在宝贵的几年大学时光里,应该认真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抓紧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对于大学生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业!大学生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学习时光,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有些大学生创业的初衷是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我能力,这一点是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相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过程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很重要,这无可厚非。然而,相对于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大学生,以学业的代价去换取社会经验就值得再考虑了。创业不仅要投入的是资金,同时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业学业两手抓,两手都兼顾”,对于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两手空空,满心遗憾。

篇8:(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作为中央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的施政纲领———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蕴含的一个关键数字引人注目———“1 000 万人以上”,它是指城镇新增就业1 0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高校毕业生为749 万人,为历史最高。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单靠政府、社会力量解决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高校毕业生自身出发,转变落后就业观念,树立创业观,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为此政府倡导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中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2]。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长期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根深蒂固、落后的就业观已经发生变化。所谓先就业后择业是指为了生存,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到那时再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职位,最终可以顺利“就业”。(2)薪酬选择逐步合理,高薪观淡化。在实行大学扩招前,每一位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在精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薪酬有了一个高的预期。然而,随着大众化教育推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屡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其逐步放弃传统高薪观,薪酬预期逐步趋于合理。(3)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过去,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主要考虑综合素质提高和就业能力提升,缺乏长远眼光。随着就业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逐步调整就业期望,将公司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不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观还存在各种不合理性,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3]。(1)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就业理想功利化。相对于东中部和国企等对人才需求的饱和,西部和基层更需要人才,国家出台各种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和基层就业和服务,但是多数大学生仍然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宁愿北漂,也不愿支援西部,服务基层,这说明就业理想功利化,社会服务意识不强。(2)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机会少,缺乏经验,不能认清自己的能力兴趣,所以大学期间无法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应的,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很迷茫,缺乏准确目标定位。(3)缺乏必要职业素养,不忠于企业。近几年,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违背诚信就业、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制约性,随意违约,缺乏必要职业素养,不忠于企业,导致就业违约率越来越高。

二、鼓励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教育部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向学生开放。实施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同时要求,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及时更新、按时报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9 月份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12 月底面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4]。

2.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政府投资基地回报社会的方式可通过校政联合建设创业基地,一方面高校在创业项目方面起引导作用,帮助其适应当地环境,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学生创业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助其顺利创业。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企业家可到高校为学生创业进行讲解,引入真实的企业创业项目,让创业型导师带领学生承担经营项目,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创业学生可以熟悉企业运营相关流程,提高创业素质。

3.建设高水平、专业型创业指导师资团队。从校内选拔具有企业经营经验、企业管理方面知识、热情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教师作为创业指导教师,为调动这些教师指导创业的积极性,学校须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支持。为提高教师创业指导能力,学校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切身参与企业经营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4.鼓励教师依托专业带领学生创业。允许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到大学生创业基地创办企业,采用股份制方式联合创业学生建立实体公司;或者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在创业基地建立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共同经营,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实践成果。为便利教师与学生联合创业,学校可对其提供资金扶持,给予场地和租金、设备租赁优惠,减免教师课时和科研任务。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途径在于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创业观,在创业中就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来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这是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就业观念,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东平,黄胜利,邓峰试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盘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关键数字[EB/OL].人民网,2015-03-17.

[3]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1).

上一篇:古美句子经典下一篇: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