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2024-05-17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精选14篇)

篇1: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到处都有美的现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感受到美的事物,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呢?

一、美在教中

教书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生动手画圆时我更是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与实践中感受到美、受到美的熏陶。原本抽象的圆的概念,美在我们的敦敦教诲之中,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了出来。

二、美在学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让学生在自主地、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参与,开心的实践,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去体验美,去感悟美在认知的过程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维,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在学习认知2的过程中就更有趣了:他们不仅把2说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孩子们既学会了知识,又受到了各种美的熏陶,把抽象的数学符号经过动手动脑转化成了他们喜闻乐见、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的美的事物,对于我们教学来说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要不断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发现美、创造美,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符号转化成适合各个学段的孩子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阅历、接受能力,把真正的美的东西献给可爱的孩子们。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把“数学”课上成“学数”课,要把数学中蕴含着的一切美的资源深挖出来,加以加工创造,展示给我们一颗颗天真烂漫、幼稚纯真的求知童心······。

篇2: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美,是一个有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谜。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了一起,大概所有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要经常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有人说花最美,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也有人说绿叶最美,因为它哺育并衬托了花。有人说朝阳最美,因为它给人带来新一天的希望;也有人说晚霞最美,因为它让人想起美好的往事。很多美只能用内心去感受,无法用文字去表述,也无法用言语去表达,有的美一闪即逝,令人无法去捕捉,这种美只能用心去欣赏、去体会、去感受。欣赏美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内在世界的美丽漠不关心,那你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外在世界的美丽。只要你远离偏见和固执,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了,因为美就在你的心中。

生活中的美不是偶然的,而是看我们有没有发现而已,一朵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你觉得它美丽,没得感觉存于心中,有时候很多美的念头闪过脑海,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去感受、去体验、去欣赏。美就藏在心中,只要心中有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刻找到美。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是一种无目地的快乐。古人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如果放下一些偏执,放下一些无谓的烦恼,一片叶,一朵小花,都有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皆能显露美和快乐。

美是一种感受,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景色,那景色就会带有什么样的色彩。把眼前的景象与你的情感融为一体,美就产生了。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他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却需要人们去发现。当我们感叹山川的壮丽,流水的柔情,植物的奇妙,动物的活力时,那是自然美。比如四季之美,春季,伴随红日,理想如火如荼,慢慢生根发芽。春季的美,总是令人感到倍加欣喜,阳光很明媚而美好,散发着令人血液沸腾的温暖。勃勃的生机,绿色的一丛丛新绿诉说着生命的可贵,一个鸟语花香的季节。夏季,阳光炙烤晨露,路徒的冰寒,在如火的激情里,黯然褪去。夏季的美,轻轻撩过心痕,拨动一丝丝感伤。夏季的风雨来得猛烈,退的也猛烈,迎着暴风雨,这个有个性的季节给了我们叛逆与热情。秋季,秋风卷着落叶,记忆的碎片,在长河里,辗转沉浮…微风拂过的地方,心里泛起涟漪。秋季的美,似乎已经把我带向了成熟,轻旋的落叶,诉说着悲伤,一点点地撩拨着我的心。金黄色的世界向世界尽情地炫耀着奢侈,沉默似乎成了这个季节的特性。冬季,冬雪映衬霜华,心的枷锁,在寒风中,愈发坚韧。南方多雨的季节,润湿着我们干涸的心。缠绵得不亚于春天的雨季。冬季的美,使我感受到了班级温暖的气息,家人关怀的气息。再怎样的寒冬,都融化在浓浓的爱里。当春天来的时候,请不要抱怨冰雪融化得太快,因为冰雪融化后,百花即将盛开;当夏天来的时候,请不要希望春天转回来,因为春天过后,夏天还有许多精彩;当秋天来的时候,请不要抱怨夏天去的太快,因为彩虹过后,秋天又有许多期待;当冬天来的时候,请不要奢望雪花的到来,因为无雪的冬天,同样具有风采!找到了心中的美,那么你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美。

美,做自己美丽人生;美,在阳光心田;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在于缺少发现。如果留心观察的话,再小的事情也会存在美。大自然的美,存于你,存于我,存于天地万物——只要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还记得去年坐列车回家时大自然给我的震撼之美。列车蜿蜒地穿行在天山山脉之中,耳边伴随着列车撞击铁轨发出的规律地嗒嗒声,望着窗外时远时所,绵延不断的山脉,思绪终于宁静下来,原本的人性,远离了都市嘈杂的心灵,整个心灵静寂了,整个躯壳涅槃了,车窗外,落日的余辉均匀地撒在山坡上,照得整个山麓金灿灿的,山坡上每一道沟,每一道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切地一切,没有任何人工雕凿地痕迹,全为天然形成,每一道沟,每一道坎都似无理,如果真得了少任何一道沟、一道坎,那都将失去自然的雄浑天成之美。列车缓缓前行,穿过山脉,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望无际地戈壁,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花草成荫的人们被这里的空旷震憾着,没有了障目的高楼,没有吵杂的汽车喇叭,天地之间原来有如此之宽阔,世界原来有如此之大。在视野的尽头,天与地浑然为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天空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蓝色锅盖盖在一望无际、平坦的大地之上,而你就站在大地的中心。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空旷之美,一切浑然天成,未有斧凿的痕迹,一切都是大自然呈现给你的美。

美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美的表现,当我欣赏一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时也不由为其所表现出来的美所折服。雕塑的精致,绘画的巧妙,舞蹈的优雅,戏剧的精彩,诗歌的震撼时,让我陶醉于艺术之美。绘画,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对所认识事物的一种升华,当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女主角神秘的微笑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我有时觉得她笑的舒畅,有时又觉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神甚至显出讥嘲与揶揄。她的嘴角如此若隐若现,让人觉得捉摸不透。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的摄魂制魄的力量,我觉得这幅画之所以很美很摄人心魄,就在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莫测高深的神秘”。它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琢磨不定的境界”。对人来讲,美在深沉的内涵;对艺术来讲,美揭示了人类及生命的真谛;对我来说,美就是我多年的追求变成现实,如我最需要的东西来到我身边,如一间临海的房子,我可以倚窗眺望潮起潮落,白帆远航,沙鸥翔空,我可以想象海的尽头是什么。

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美,并且无处不在,要想看见这些美,就要有一颗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心。如果整日心情急躁,烦恼不断,又怎能找到这生活中离你近在咫尺的美呢?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大大方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生物的灵动及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妙景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是一道灵秀的景象,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同时也摆脱了人世间的尘俗。这些美丽的景象,大多数的人都看过,但是仅仅有一小部分的人能真正看懂,体会景象之间的内在美。美的极致便是安详,美是一种愉悦。你如果能抛弃偏执,丢下无谓的烦忧,哪怕一片树叶,一朵小花,都能发现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悦便会不请自来。

生活不都是快乐和幸福的,同样生活也不可能全都是落寞和寂寥的。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心。一个美的心灵,要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下去,才是完善的美。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是很多,那时,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是美。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的一天,我在空地上玩皮球。突然,我发现有两个过路人在背后对我指手划脚,还小声嘀咕说:“瞧,她多胖,这么小就这么胖,不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说着,他俩走开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想:胖就胖呗,有什么奇怪的,天下又不止我一个人胖。但是,他俩的话又提醒了我,对啊!要是我就这么胖下去的话,那……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晚上,我问在上中学的表姐 :“我是不是很丑?人家都说我胖,没形象,天下的人似乎都瞧不起胖的人,觉得胖就很丑。”表姐耐心地说:“怎么会呢?人长得胖了并不一定丑,一个人的美来自于内心,你要为自己的理想好好奋斗下去,以后多锻练身体,少吃零食,我相信你一定能减肥的。还有,你要记住,美,它永远来自内心,行动是它的表现。”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一样印在我心上,使我又有了信心。我要大声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美的生活要靠双手创造,一个懂得塑造内心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要知道,人最美好的是可以生活在世界上,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只要热爱生活,就会时时发现美,处处发现美。

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往往是生活中亮丽的风景线。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家庭中的温馨,社会中的奉献,更是一道道多彩多姿的美景。带着一双不再挑剔的眼睛和一颗宁静的心我发现了是中的美。东边的天空漂浮着层层霞光,一轮红日徐徐升起。我走在路上,朝霞照耀下的马路,披着一层金色纱衣,这还不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吗?远远望去,一个背影,弯腰,扫地,弯腰,扫地...这样反反复复地做着,他的工作和动作虽然简单,但他为城市环境的清洁与美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个场面为美丽的早晨增添了一份亮丽的景色,我不由的觉得真美!过马路时,我看见有一位盲人拄着棍,慢慢向中心移去,一辆汽车从远处奔驰而来,可他任然不知道灾难即将降临,我被惊呆了,无助的看着一场灾难的发生。突然,“叔叔!危险!”没等盲人叔叔反应过来,一位小姑娘急忙冲过去,她的姿态真美,她跑过去猛地一推,两人双双倒地,随后一声急刹车声。盲人得救了,小姑娘受伤了,我被吓得说不出话,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是那样的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平平凡凡的美,朝气蓬勃的美,惊心动魄的美…它像一曲有起有伏的赞歌,让人随之颤动!

如果拥有一颗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心,能让人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美,让人快乐每一天!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演绎着亲情的融融暖意;生活是一幅壮观的画卷,描绘着好朋友之间的丝丝真情;生活是一座雄伟的大桥,构筑起人与人的浓浓诚挚。而正是在这种心灵之间的碰撞,思想之间的沟通,交流之间的融合中擦出了美的火花。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时,我发现,即使在陌生人之中,美也无处不在。义务献血者毅然伸出了手臂;高职高薪者放弃了机会,坚定地走向大西部;好心人们省下钱来为困难家庭捐钱捐物„„生活中的美已不需要去特意寻找。生活中的美往往让人感动,它就在你我身边围绕,其实只要善于发现并阅读这份美,也许不久会发现,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美的创造者,而奉献自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篇3: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

1.在生活中找问题感受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此,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 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课前我了解到有一个高年级的班要上体育课, 这个班的学生站成7排, 每排8人。 上课时, 我带领我班学生站在后面观察, 比一比, 谁能很快算出这个班有多少人? 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 有的学生一排一排地加, 有的学生先数女生再数男生, 最后把男女生加起来……但是, 他们都算得比较慢, 这时我告诉他们, 我只需数出两个数就知道有多少人。 同学们一听非常好奇,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怎样算的, 我借此机会开始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这就联系了学生的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学习, 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 情绪饱满的情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 因此在教学时, 教师可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 并与本节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情景, 让学生依据情景中信息间的联系、事件发生的进程或自己的愿望, 主动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出色售货员”活动, 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活动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 再如, 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 教师采用师生表演, 情景再现的方法, 把抽象的相关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理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 “原型”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 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而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原型”。 实践证明, 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原型再学习新知识, 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 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见到的角:有的在书包里找角;有的在教室里找角; 有的在操场上找……由于这一活动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上进行的, 因此全班学生都在积极寻找生活中的角, 然后让学生在班上合作探究、 交流这些角的特征和作用,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掌握了角的特征, 从不同层次了解了角的作用, 使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在生活中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 因此,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所学的数学知识接触生活实际, 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学习了长度单位, 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 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 可以统计本校学生人数及男女生比例;学会了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 所用瓷砖的块数等。 这样通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自觉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5.从学生游戏娱乐入手

生活要有“欢笑、玩乐、幻想、思考”才是多姿多彩的, 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 同样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如果课堂没有“欢笑、玩乐、幻想、思考”, 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因此, 要让课堂游戏化。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 让一组学生站成一排横队, 距离队伍2米处放一个泥人, 大家套圈。 两旁边站的学生立即提出意见:“老师, 这样不公平, 我们站在旁边的距离比中间的距离更远。 应该站成一个圆圈才公平。 ”这样就更能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在游戏中学数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篇4: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关键词:生活;数学;应用

纵观《数学课程标准》,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许多的数学知识应该以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美丽,从而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传统的数学课程往往是教师先给出数学问题,再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周而复始,学生成了解题工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问题来展示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数学教师应多从生活中寻求数学教材,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1

笔者在教授“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时,充分利用教师里的资源,让学生找出丰富的图形,学生观察后很快找到了一些图形:

(1)铅笔、书本面的四条边等是线段:

(2)书本面、桌子面、黑板面、门面等是长方形:

(3)教室、粉笔盒、墨水盒等是长方体:

(4)日光灯管、暖气管等是圆柱体;

(5)篮球、足球等是球体

接着又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庭,找出熟悉的图形。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

学生1:(我的家)圆桌面是椭圆形,地球仪是球体,茶杯是圆柱体,电视屏面是长方形……

学生2:(我的卧室)床面、写字桌面、电脑屏面是长方形,墙壁灯是球体

有了这些直观的认识,就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

案例2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场,得了17分,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在这一轮负了2场,那么勇士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设勇士队胜了x场,那么平了(7-x)场,根据题意得3x+(7-x)=17,解得x=5,从而得出勇士队胜了5场,平了2场,这时启发:能否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学生能很快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正当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接着要求到: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尝试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于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更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思考,发挥各自的想象,提出质疑或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提出的问题再多再好,如果没有合理的解答,那么留给学生的将是更多的疑惑或困惑,久而久之则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厌学,如果只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导”的作用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他们就变成了一部解题机器,而且解题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解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各种转化策略,师生双方共同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科学地应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3 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案》时,先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中心对称图案,可以是校园里的建筑,可以是一些商标、店标等:既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去找。也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街道,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丽的中心对称图案,学生在找的同时会自然地去辨别哪些是中心对称图案,哪些不是中心对称图案,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心对称图案的定义与性质,也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把大家收集来的图案逐一展示,并说说它们都代表怎样的含义,学生在这动手与动口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得很积极,真正地全员参与进来,(在经历了上面一系列的活动之后,设计图案的课程也就自然地过渡而来了,这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中心对称去设计班徽、路标等。

在教学时用生活化的数学激趣,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里的数学。

案例4 为响应“家电下乡”的惠农政策,某商场决定从厂家购进甲、乙、丙不同型号的电冰箱80台,其中甲种电冰箱的台数是乙种电冰箱台数的2倍,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已知甲、乙、丙三种电冰箱的出厂价格分别为1200元/台、1600元/台、2000元/台。

(1)至少购进乙种电冰箱多少台?

(2)若要求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不超过丙种电冰箱的台数,则有哪些购买方案?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找出关键句:“购进甲、乙、丙不同型号的电冰箱80台”“甲种电冰箱的台数是乙种电冰箱台数的2倍”“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甲、乙、丙三种电冰箱的出厂价格分别为1200元/台、1600元/台、2000元/台”“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不超过丙种电冰箱的台数”,根据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因为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所以不等关系式为“买甲种电冰箱的金额+买乙种电冰箱的金额+买丙种电冰箱的金额≤132000”:因为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不超过丙种电冰箱的台数,所以不等关系式为“甲种电冰箱的台数≤丙种电冰箱的台数”,根据不等关系设、列、解、答。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走进生活,关心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5学习“模拟实验”一课时,笔者先情境引入,在前几节课的实验中我们都有现成的实物作为工具,但有时身边恰好没有相应的实物,如:抽屉里有尺码相同的3双黑袜子和1双白袜子,混放在一起,在夜晚不开灯的情况下,你随意拿出2只,怎样用实验估计它们恰好是一双的可能性大小?你打算如何进行实验?如果手边没有袜子应该怎么办?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神通,正当学生讨论高潮时,教师便问:“假设用小球模拟上面的实验,用6个黑球代替3双黑袜子。用2个白球代替1双白袜子,那么,有一次摸出了2个白球,但之后一直忘了把他们放回去,这会影响实验结果吗?如果不小心把颜色弄错了。用了2个黑球和6个白球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篇5: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定稿)

自课改以来,为了让数学课堂落到实处,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作了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我们教数学是教会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鼓励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到底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吗?老师们又能着实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吗?这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说过“数学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因此,我们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地设计教学,充分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然后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 的问题,逐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

我认为数学教学离开生活就不会精彩,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失去了生命,应尽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灵活的应用新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生活中的数学去贴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谈谈我对这方面的体会:

一、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其实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蕴藏着生动的元素。只要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学生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新世纪商场图片,我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超市)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过)老师想买一瓶橙汁、笔记本应分别到哪个柜台去买?接下来我们就到文具柜台去瞧瞧,售货员阿姨正在摆柜台,阿姨发现漏掉了一支铅笔,应该放到哪一层?说说你的理由?(把同样的东西分在一起)像阿姨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干净整齐)这样的设计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直观形象,他们会初步感受到超市摆放物品、整理书包等这些生活中的事都用到数学知识了,而且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我以超市摆放物品作为引入,同时强调从寻找分类的好处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搭配”时,我从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动物园入手引入,今天小红要去动物园玩,你能帮她搭配一套漂亮的衣服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找出各种搭配的方法,这样安排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机让学生讨论讨论搭配不遗漏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方法,这节课的难点很轻松的就突破了。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的时,我给学生出示一幅布置得乱糟糟的教室挂图.让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帮他重新布置一下.学生用已有经验干净整洁地布置着.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认识和会数100以内的数,也应该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例如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得数,十个十个得数等或者其他一些实际生活中引发的数数问题.我在本节课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我们学校这么多老师,你能帮忙很快的数出来吗?生:等老师开会的时候,我一排一排的数.每排10人,有几排就是几个十.生:我想去每个办公室统计,再合起来.生:我可以去问每科的组长,有多少人,再加起来,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数数的方法.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八妇女节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存的1角硬币和纸币都拿出来,数了数有20个,外婆看见了说,这样拿着不方便,便收了他的钱,又给了他2张1元纸币.,小红很不高兴,觉得自己吃了亏.你们觉得小红亏不亏?为什么呢?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将30个一角一个个的数,每10个放在一起,然后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一角和3远是相等的.第二,让学生观察并从中找规律”元和角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三、运用数学知识,切实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长文秘助手、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家后测量自己的或者妈妈、爸爸的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冰箱、洗衣机、饭桌等的高度,测量床、衣柜桌子、铅笔、文具盒、数学书、一步等的长度、测量教室门、讲台、教室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又如,在学生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巧花10元钱的活动,第二天学生给我做了汇报.生:我买了我买了一瓶水花了2元,一袋饼干3元,买了2袋,一盒跳跳糖2元,10-2-2-2×3=0(元)我一共花了10元,没有剩的了。生:我买了10本作业本,每本5角,一盒彩色笔5元,一共用了10元.师:10元钱这么不经花呀!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真应该珍惜!生: 我以后不乱花钱了.当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篇6: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听祁万霞老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射阳县长荡小学 陆昊

前几天,我参加了射阳县2012年农村小学数学课例研讨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演讲,受益匪浅。其中新坍小学祁万霞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我至今记忆犹新,感触很多。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关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者是采取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逐步突破。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祁老师围绕王大叔围栅栏这一问题情景展开。首先教者提出了王大叔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花圃的情境,提出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列表格填一填,得到结果,还让学生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随后进行了同步的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例2教学中教者通过订阅书籍实例,涉及到订阅一本、两本、三本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订阅,这里,教师首先与同学分析情况:“如果只订阅一本,有3种不同的订法;如果订阅2本,有3种不同的订法;如果订阅3本,只有一种订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其中走近数学家欧拉,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给学生以新的印象,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思考。在探求新知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加深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拓展应用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一步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评价时,本节课教者重点采用激励,表扬的手段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共同学习。

篇7: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真正让思想品德大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前,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努力让思想品德课变得有滋有味。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上《我和父母》一课时,出示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中秋节、妈妈的生日、爸爸的生日等这几个节日,然后问学生想在哪个特别的日子里向爸爸妈妈献上一份爱的礼物?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含义呢?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要求学生以爱和孝敬来回报。这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可以化解“爱的冲突”,从而拉近亲子关系。这样,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如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音乐、漫画、小品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比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将男女生分成两队,举行一场辩论赛——男生女生谁更聪明?正方观点:男生谁更聪明,反方观点:女生谁更聪明。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性别都有其存在的优缺点,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学生自编自演小品:一颗钉、一根针。男生衣服破了不会缝,女生櫈子烂了不会修,然后男生帮女生修凳子,女生帮男生缝衣服,做到男生女生优势互补。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将生活中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释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以《融入新集体》一课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七年级2班在本年级的军训汇演中荣获第一名),让学生去调查七年级2班的同学对集体活动的看法和态度怎样?同学们在准备活动中表现如何?在集体活动中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教师从中点拨,学生从而得出七年级2班获得第一名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班同学在这些方面做得怎样,以后应该怎么做?最后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调查结果和结论。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社会考察;也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篇8: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一、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1. 数学源于生活。

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 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 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2.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数据的收集, 要求学生在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 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 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时, 让学生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另外, 还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家中客厅的瓷砖、光碟的数量, 比一比身高、体重, 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的学生观察数学美, 如形体的美、结构的美等。

3.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 并不断地体验。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长方体模型, 要求学生思考、观察物体的形状, 怎样做才美观大方。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后, 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 每个学生已有体会, 个个胸有成竹, 争先恐后的发言, 使课堂既充实又活跃。如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 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 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还可以设计“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实践题,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 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 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在依据教材的同时, 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 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迸发, 学生的个性需要才会得到满足, 学生的心灵才会得到解放。

二、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1. 玩中学。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 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 变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让学生越学越有劲, 在“玩”、“乐”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增长智慧。如在学习“百分比”的知识时, 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 分别标上1~6的数字, 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 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 学生赢;和为奇数, 教师赢。比赛结果, 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 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 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 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 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 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学生在“玩”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2. 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 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进行数学教学。因此, 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 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动口又动手, 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 获得发展, 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 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 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 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又如, 教学“归一”问题时, 我从生活实际入手, 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 师生模拟买卖商品, 让学生动手填写发票, 并说说填发票时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 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通过填写发票, 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渗透了数学应用意识。这样做,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 服务于生话, 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3. 问中学。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掌握知识, 去实践、去观察。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使数学成为“问题”数学、“思考”数学, 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 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产生新思维, 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 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 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 而不和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 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又如, 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 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 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 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再次研究探讨, 把36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 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 在教师的点拨下, 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 用中学。

数学作为知识的组成部分, 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活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让学生帮助算一算自己的住宅楼每月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算一算自己在“小星星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如教了“比和比例”后, 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 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有人提出爬上去量;有人提议拿绳子, 先用绳子量树, 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可又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 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 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 量得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 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马上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 (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 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 算出了树高。接着, 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学生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三、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篇9:让学生在生活中走进数学

关键词:经验;情境;生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系,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

过程。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喚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

“光明之路”。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中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的本质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杨秀红.让生活中的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中国轻工教育,2005(9).

篇10:美在生活中作文

至爱,可以更完美

对经典杰作的追求,对精致细节的打造,无论经历多久,那份执着永远是内心无可替代的至爱。精湛严谨的态度,一贯秉承了超凡德国工艺与人性科技。熏黑风格“灵犀眼”大灯炯炯有神,不断追求完美设计,彰显尽酷跑车气质。简洁的线条贯穿整车,流畅气质一气呵成。看见它,第一眼你会觉得它很低调,甚至有些俗气;第二眼你会突然又很莫名地觉得它很迷人;第三眼你便会深深地喜欢上它。

激情,可以更完美

灵动激越的强劲动力配合行云流水的顺畅驾驭,将驾驶快感和操纵乐趣兼容并蓄。高尔夫搭载1.4TSI发动机,配合完美利器组合DSG7速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令提速更快更迅猛,时刻感受引擎轰鸣的澎湃,加速的畅快淋漓。敏锐的换挡感应,在纵情自由的驾驶中从容享受畅行的乐趣。配备同级车中领先的第三代EPS电动随速转向与四轮独立悬架,令驾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舒适、自信与从容。

享受,可以更完美

开着高尔夫,你就宛如精灵般灵活地穿梭在城市之中。热爱驾驶,是热爱由心而生的愉悦感受,就如同运动时享受身心释放的快乐。那是一种游刃掌控的的快感,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惬意。高尔夫配备了最新一代ESP电子稳定程序及全方位主被动安全系统,对道路状况了如指掌,让驾驶全程安心无忧。

篇11:美在生活中作文

——题记

上次,我坐车从农村回家时,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只记得那时的车很挤。

从农村到城里的路很陡,一点也不平坦,座也很少,能坐上去的也不多。到了一站。下去两三人又上来十多人。其中有一个青年挤到了位子,听着MP3,还时不时哼唱两句。旁边有一位老大爷,看上去也有70多岁了,时不时喘着粗气,可能有哮喘,可那个青年人好像没看见似的,熟视无睹。我在一旁站着,也无能为力。

又到了一站,车猛的一停,老大爷打了个趔趄,又有一些喘。车一停又有几个人上来。青年人突然站起身来:“科长。”话音刚落,只见一个身穿西服的男人,左手拿着公文包,右手还牵着一个背着书包看样子才五六岁的小男孩。青年人立刻让出了座位:“科长,您坐。”那个男人艰难的把右手边的孩子牵过来:“儿子,你坐吧。”那个小男孩用水汪汪的大眼睛看了看座位,又看了看座旁的老大爷,用稚嫩的声音说:“老爷爷,您请坐。”老大爷有一些不好意思,但盛情难却只好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并让那个小男孩坐在自己的大腿上:“这孩子,真懂事。”男人既羞愧又骄傲地摸了摸儿子的后脑勺,青年人早就羞红了脸。

篇12:美,在生活中作文

一个初春的季节,不断有冷风吹过。枝头长出绿色的嫩芽,仔细看,有的小嫩芽还不敢探出头。有一天放学,天气依旧像恶魔般地让人冷得受不了。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大姐姐。她看起来穿得很单薄,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眼眶里满是泪水。只要有人给她钱,她就会一边磕头一边感道谢。这时,我发现大姐姐前面有张纸,读完后才知道她乞讨的原因。原来,大姐姐目前上高中,妈妈和爸爸离异,爸爸最近得了大病,需要很多钱治疗,所以希望好心人可以帮她度过难关。

有位小男孩看了看那位大姐姐,对妈妈说:“妈妈,那位姐姐好可怜哦!”那位妈妈说:“孩子呀,这些都是骗人的,不要相信!”听到这些话,那位大姐姐泪如泉涌,默不作声。那个小男孩看见大姐姐哭得如此伤心,动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求求您了!您就给那位大姐姐一点钱吧!下个月不要零花钱好不好?”那位妈妈看到小男孩认真的样子,情不自禁地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递给了那位大姐姐。男孩这才破涕为笑。

过了一会儿,献爱心的人越来越多,大姐姐手中的钱也越来越多,她连连向那些好心人道谢。当然,那天我也献了爱心。因为,大姐姐的孝心感动了我。

篇13: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一、提高对数学深层内涵的认识

说到数学, 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 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我逐步体会到了, 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 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 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首选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 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其次, 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 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 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 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

二、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如何感悟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 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 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 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 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 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 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三、教师应该重新认识数学和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 创设和谐的情境, 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中能有所感悟,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触动生活积累, 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先有所感, 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 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 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 感性的知识理性化, 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 有的知识讲得越多, 学生越不明白, 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3.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与思考。

悟性的高低, 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 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 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 有的是“平淡无奇”,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 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 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 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扩大视野, 动手动脑, 增长才干, 发挥志趣和特长, 丰富精神生活, 增进身心健康。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 选择适当的素材, 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14: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节课“认识线段”和一年级“比一比”单元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课桌面的长度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生1:4根铅笔那么长。

生2:8根小纸条那么长。

生3:12根钉子那么长。……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不都一样呢?

生1:我用纸条量的,有些同学是用钉子量的。

生2:我用铅笔量的。……

师:老师现在要想得到一致的结果,该怎么办?

生:用统一的工具来量。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老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已经用尺子来量自己课桌的长度了,我们就请他说说看他的桌子多长?

生:4个尺子长。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虽然用了尺子,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尺子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如何使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探索实践,构建新知

1.认识学生尺子

师:我们平时量比较短的物品的长度时,一般用我们手中的直尺,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请你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什么?

生1:有0、1、2、3……数字。

师:很好,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还有一些线,并且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动手在尺子上找,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1厘米长度的?

生1:从0~1是1厘米。

生2:从1~2也是1厘米。……

生4:我发现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头脑里形成1厘米长的表象。

师: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品中,或者你周围的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的?(橡皮的宽度,文具盒的厚度……)

师: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师:对,再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5厘米……

3.量一量

尝试测量课前发的小纸条的长度。(8厘米)

生操作后,交流方法,师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不同的量法,并明确正误,使学生鉴别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师:板书(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画一画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试着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说说是怎么画的,总结出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5.做一做

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给同学们看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再实际测量具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是相等。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并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师: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旧了,前面几个刻度看不清楚了,你有什么办法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案例分析】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利用铅笔、小纸条等学具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且产生了答案不一致的矛盾现象,而引入新课,既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含有许多数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学生尺子的兴趣。

二、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依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教师通过下面的活动进行展开。(1)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3)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4)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比划。(5)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量一量。(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7)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这样一来,把教材上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在动态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在实践应用中拓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是1厘米长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来帮助理解、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拇指第一、二两个关节间的距离约是1厘米;橡皮的宽度约是1厘米等等。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估测,因为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云,周晓军.体验·感悟·理解——“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6.

上一篇:化学实验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三星公司成功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