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2024-05-25

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精选6篇)

篇1: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也因此怕数学这一课。那么要攻破数学这一关,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就要真正起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做一名称职的、学生喜欢的老师。那么,老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我所选的科目提出我的见解:

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本身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的印象要好,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教师。学生只有喜欢这位老师,才会喜欢这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则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本身应该对学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完全是可以体现出来的,课堂上老师的兴趣、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鼓舞和正确引导也会唤醒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兴趣

一个老师的艺术修养对数学课堂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气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作为数学教师同样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3、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阶段,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别说理解与掌握数学规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的有效途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以导、疑、动引趣,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4.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5.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让课堂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差生,而是多鼓励关心差生。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在言行上去效仿这位老师并乐于向教师谈论自己的思想,进而主动接受教育和指导,即产生“乐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6.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应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逐步让学生具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踊跃参与。教学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猜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激发强烈的创新动机,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些思维方法的训练、掌握,我的做法是在解题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反思、总结,并教会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未知的问题进行“先猜后证”的方法。

7.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一丝丝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

一位教师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他的学生会在数学这方面有大大的挺高,甚至会让学生终生受益,他会是一位成功的受学生爱戴老师。

以上仅代表个人见解。如有不合理地方恳请指正,谢谢!

篇2: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篇3: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关键词:文化环境,语言习惯,知识梳理,对号入座

一、英语学习需要把一定的文化环境与语言习惯纳入英语学习体系。

( 一) 课堂教学中需要渗透这方面教学。在语言文化环境方面, 农村中小学英语与城市相比有许多不利条件。语言习惯就是一个弱点。众多周知, 语言学习需要良好语言习惯。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对英语口语和听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英语的发音有时也有方言影响, 有些生硬、艰涩。最严重的是对音标掌握不够理想。字母和字母搭配的发音规律掌握不到位, 具体的元音辅音不清楚, 发音不标准。因此, 单词读起来就会有错误或不标准之处。对此, 在单词学习中, 渗透音标教学, 并且慢慢带学生回顾总结音标。以前所学单词的错误和不标准之处更是教学难点。开始只是反复纠正, 然后让他们自己查英语字典, 自己看到音标, 然后我再纠正, 让他们在权威的词典面前, 在反复纠正下, 印象更加深刻。

( 二) 课堂用语更是一个问题。用非母语来表达展示自己本来就具备难度。中小学阶段学生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水平差异, 让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还声称因此限制自己的发挥。但我们首先应该整体划一, 重新进行整体感知和熏陶, 然后纠正学生的这种片面想法。英语学习就要有说英语的习惯, 课内课外, 教室, 家里……有了这种语言习惯就无所谓限制发挥了。那些限制发挥的说法只能说明对这一学科的学习仅停留在考试做题的层面上, 没有渗透到生活中。一种习惯的培养似乎很难, 对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勉强掌握, 稍微复杂一点就反应不过来。而且似乎习惯了汉语课堂用语。对此, 我们应让学生的耳朵习惯听英语。有时, 一句话不必去说明它的汉语意思, 而是以英语的思维去渗透, 学生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老师可以示范, 据此学生把这句话和某个指令联系起来。以后在他们大脑中就形成这句话和这个指令的链接, 收到信息后从大脑提取指令。这样习惯就成自然。

( 三) 课下语言习惯的形成不可忽视。第二语言习得中, 文化环境和语言习惯本身存在劣势, 因而这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更是必不可少, 在此过程中要自信大胆的开口说英语。然后, 我们在选用基本词汇和句型的同时, 可适当进行无意识的加深和扩展。如此以来, 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扎实地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熟练运用, 未学的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来。而且通过运用和对比, 知识的关联跃然纸上。

( 四) 学习一种外语的文化环境肯定是说这种语言的主流国家的文化语言环境。学英语需要了解和接触的是欧美国家的文化语言环境, 包括这些国家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有许多课文中提到过英国中学生的生活, 美国的过节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内容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学生不了解, 自然就不能更好的领悟。因此, 我们可以把对欧美语言文化环境的了解作为一种课外休闲娱乐的方式, 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去感知, 不必刻意背诵, 自然而然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 五) 文化语言环境的教学除了平时语言习惯的渗透外, 还有一些其他措施。听外国人说“原版的”英语应该比听老师或同学说好得多。正统的英语可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纠正。当然我们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很少, 而途径却不少。首先, 书籍, 报刊杂志, 阅读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阅读的目的不应只停留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层面上, 而应该是丰富人文理念、拓展视野、追求智力满足。其次, 看英文电影或动画片。在观看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习鲜活的日常生活用语, 学习“用英语说话”, 而且要注意了解英语文化中特有的“喜怒哀乐”。这样, 看电影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娱乐和消遣的过程, 也是一个丰富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

二、知识的梳理是必要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

( 一) 记笔记是课堂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技巧性的环节。好多学生反映, 在英语课堂上不会记笔记, 不知道该记什么, 不该记什么; 哪些应该简单记录, 哪些应该详细记录; 哪些应该总结归纳, 哪些应该比较分析。所以好多学生笔记本上堆积着零散的知识点, 下次用到想要翻看时很难再找到, 于是重新记一遍。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领会老师的语言, 知道哪些是难重点, 知道该怎么记。作为老师关键是方法指引和培养习惯。我们可以自己琢磨研究, 联系自己学习中其他相关学科和生活中其他相关事情的经验, 借鉴到英语学习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把笔记本标上页码, 然后分为几部分, 或者开辟几个专区, 每部分每个专区都有自己专属的页码。每个专区还可细分更小的范围。然后再扉页附带一张目录。这样我们可以好好利用笔记, 当作工具书来查阅, 起到巩固旧知, 联系新知的作用。另外, 对于与课文紧密相连的浅显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随手记在课本上, 对于需要总结归纳, 对比梳理的知识点就可以记在笔记本的相关专区内。

( 二) 学生应该学会在自己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口头、笔头上梳理过程中, 一起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知识体系的雏形。此时不需死记硬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事例在自己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这个网会让学生见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厉害”。当然这也是知识梳理的最高境界。每触及一个知识点, 横向的、纵向的, 联系, 区别都会源源不断从脑中闪现。我们总结的规律、技巧亦是如此。比如听力中的重读弱读连读, 平时就要琢磨规律, 遇到句子学会自己去验证, 留下的印象自然深刻。此后也就渐渐学着对号入座了。

篇4:数学实验,让学生触及自己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实验 代数思维 创造数学 学科整合 平衡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37

在数学实验课上,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数学学具,既能帮助他们直观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又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

一、巧用“数字天平”,让学生的代数思维看得见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是从前运算阶段开始到具体运算阶段才逐渐形成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数字天平”,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操作在数字天平上呈现出来。

师:小朋友们,在玩跷跷板时,如果要让跷跷板保持平衡,你们觉得左右两边应该怎么样?

生:左右两边要一样重。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数字天平”,它的左边和右边可以放上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左边放上数字6的卡片,要让天平保持平衡,你觉得右边应该放几的卡片?

生:6。

师:是的,这时我们可以用“6=6”来记录,等号表示天平平衡。

师:现在老师在左边放上8的数字卡片,右边要放两张卡片才能保持平衡,你会怎么放?(生操作、思考、交流,师巡视并指导)

生1:我在右边先放了数字卡片1,再放数字卡片7,发现左右两边平衡了,用算式表示是8=1+7。

生2:我在右边先放了数字卡片3,再放数字卡片5,发现左右两边平衡了,用算式表示是8=3+5。

……

这样的代数思维对低段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借助“数字天平”后,通过可视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

二、尝试制作尺子,让学生经历创造数学的过程

创造发明都源于突发奇想。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适时地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探究数学知识,这样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经历制作尺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新知。

实验1:测量硬纸板的长。

(1)用准备好的材料去量。

(2)同桌每人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

(3)测量好数据后填写表格,然后交流汇报。

学具准备:1粒米,1枚回形针,1张方格条纸,1张刻度条纸。

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测量单位的相对性,即统一方格、刻度代表的长度单位——1cm。

实验2:用硬纸板做一把尺子。

(1)你打算分成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把自己觉得重要的标记上去。

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制作一把尺子的三要素:一是单位长度;二是数字,即等量长度单位的累加;三是刻度线,指把长度记录下来的方式。

实验3:测量。

(1)先估计,再测量。

(2)同桌进行合作,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3)准备汇报,并想一想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自制尺子,帮助学生在数学实验操作中经历了数学家发明尺子的过程,知道了尺子的组成和测量方法。

三、制作水杯琴,让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将数学与语文、音乐、体育等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学科间的强大魅力。例如,“快乐水杯琴:为声音编码”就是一节数学与音乐结合的课,学生通过水杯琴的制作过程,理解水量多少与音调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编码的数学化过程。

师(准备四只杯子,里面装水,用布遮住):下面老师要来表演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为什么相同的杯子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师操作,生听)

生:老师敲的时候用力不一样。

师:老师用同样的力气再轻轻地敲一次,声音还是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师把布拿去)

生:哦,原来杯里面有水呀!

师:原来声音的高低和水的多少有关。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内活动:(1)给水杯加水;(2)听敲击的声音;(3)调整杯中的水位。(学生边敲边辨别不同的声音)

师:现在我们把满杯水发出的声音叫做声音“1”。请每个小组把水杯中的声音调整到声音“1”,先敲一敲,再听一听。(生操作略)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声音“1”,请你们在小组中找一找声音“2”、声音“3”、声音“4”……

设计这样的数学实验课,教会了学生通过声音编码过程体会数的产生、数的价值,调动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篇5: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花城小学黄力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节是《简单统计表》。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然后请学生摆一摆(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然后加深难度问: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紧接着,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这样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分完后,就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摆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马上对于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然后让学生提问。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提出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把咱们班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这个问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最后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自己的房间„„”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篇6:如何让学生自己自觉主动学习

灵灵是个粗心的女孩,经常因为粗心做错题。妈妈多次提醒她,但作用不大。妈妈知道这个习惯不会轻易改变,就建议灵灵先达到一个小目标,每次错题不超过五道(具体数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

这样,灵灵有了小目标,就尽量把粗心造成的错题控制在五道以内。一个星期后,她就达成了这个目标。这时,妈妈再提高一点要求,让孩子每次错题不超过三道。经过两个星期,灵灵也做到了。通过这个方法,灵灵因为粗心做错题的次数越来越少,成绩也提高了。

在英语学习上,妈妈也同样采取了这种办法。比如,灵灵英语是弱科,她想要学好英语,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具体到每一天的目标是每天记多少个单词、作业的出错率控制在什么范围等。这样每天一一落实,实现小目标,她的英语就开始慢慢进步。

点评:

上一篇:《钓鱼的启示》学习心得下一篇:初二学生一周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