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24-05-09

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精选8篇)

篇1: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市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加速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

按照农业部、省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自2008年启动以来,经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公开竞聘、检查验收五个阶段的工作,改革已全面完成。2009年8月以双政发[2009]14号文件下发了改革方案,并及时上报,经过一年多的推进,改革已基本完成。这次改革,由市编办重新核定了编制,全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定岗定责,人员统一归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并纳入市财政开支。目前,全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稳定,素质较高,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改革后,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80人。其中: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73人,包括:技术干部62人,管理人员1人,工人10人。在技术干部中具有正高技术职称的1人,副高技术职称18人,具

1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8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4人。乡镇农业中心现有推广人员107名。其中,技术干部103人,工人4人。在技术干部中,副高1人,农艺师32人,初级42人,无职称非专业人员29人。

在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详做细思想工作,消除改革的负面影响。此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涉及到全市广大农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把做详做细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从全市农业、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抽调12名专业干部,成立了4个工作组,分片包乡镇推进改革工作。对竞聘上岗、人员安置等敏感问题都实行民主座谈,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的意见,体现群众的意愿,尽量避免产生矛盾和问题,诱发不稳定因素,全市改革过程十分顺利,没有出现任何上访。

二是开展多层面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虽然本次改革中人员上岗本着专业对口的原则,但是仍有部分新充实到推广体系的基层农业技术员,有的不是农业专业出身的,有的以前没有从事过技术推广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农技服务,在人员到位后,重点加强了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与重点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118名技术人员集中培训了一个星期,然后把他们分成5个组,到中心植保、土肥、推广各业务站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业务培训,使基层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各项技术,培训结束后,又进行了结业考试,合格的允许上岗,不合格的继续学习。真正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指导的业务骨干。

三是健全机制制度,实行严格管理。在改革中引入竞争流动机制,全面落实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农技人员实行全员聘用,3年一聘,竞争上岗。同时,加强了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对农技人员实行考评和任期考评制度,并把考评结果、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以绩付酬。以此调动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创新服务形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市乡两级技术人员作用,提高技术推广实效,在组织开展常规技术培训的同时,不断创新技术服务形式。一是开通农技110热线服务,随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二是加强了现场技术指导。在春耕、夏锄等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全市200余名技术人员全部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现场指导。三是开通农技直通车。市农业中心配备了台农技直通车,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四是做好技术示范。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了千亩示范田,向农民集中展示深松整地、大垄覆膜、大双直及小垄密植的先进技术及高产栽培模式,便于农民参观、学习、效仿。

二、农技推广工作情况

近年来,为巩固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地位,全市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新

思路、新途径。全市农技人员勤奋工作,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环保站、基层站、经作站、信息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8年多方筹集资金对中心,辟址新建。新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办公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招待所、食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锅炉房、库房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并更新了部分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使技术推广和实验能力大大增强。

(二)开展科技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为了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围绕高产高效先进农业技术以及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集中培训,农业中心每年冬季,利用两到三天时间对各乡镇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120余人,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课,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直观、清晰、易懂。巡回讲课,农业中心和乡镇农技人员深入到村屯进行巡回讲课,受训人数12000多人次;电视讲座,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视讲座。每年电视讲座10余次,受训人数

达到1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每年发放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农田灭鼠技术资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资料,农技110宣传资料,《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等5万余本;农技110热线服务,每年农技110热线服务200多次;六是技术指导,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块技术指导,针对农民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以问答式、互动式等方式进行培训,打破以往走过场、教师一言堂、满堂贯的传统模式,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三)创新推广模式,推广农业新技术。

一是推广玉米双高栽培模式。大力推广玉米大垄覆膜、大双直、小垄密植三大高产栽培模式,每年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平均亩增产250公斤。

二是开展全面农田灭鼠工作。2010、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全面农田统一灭鼠工作。防治面积达668万亩次,防治效果显著。挽回粮食损失约4亿斤,挽回经济损失达2亿元。

三是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2009-2011年连续三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10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达1.2亿斤,挽回经济损失6000万元。

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承担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面积150万亩,亩节本增效50元,总节本增效7500万元。

五是展示农业技术,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的自身技术优势和推广主渠道作用,给农民

学习农业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搭建平台,每年农技中心都建立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将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在园区展示,真正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篇2: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农办财[2012]71号

各省(自 治 区、直 辖 市)农 业(畜 牧、渔 业)厅(局、委)、财 政 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财务局,黑龙江省农垦总 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我们制定了《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巩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大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行补助。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实施指导意见。

一、实施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真正发挥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

二、主要任务

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建设为核心,以激活运行机制为主线,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基础,通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机制、提升队伍能力,提高服务效果,形成中央地方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深化体系改革。持续推动和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程,巩固改革与建设成果。严格落实中央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

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根据公益性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着重强化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努力解决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完善改革模式。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带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原则上,各农业县遴选和认定2-3个试验示范基地,每个行政村遴选3-5个科技示范户(种植、畜牧、渔业),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

三是夯实人才基础。着力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断层和知识更新慢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及更新,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分批开展培训;一方面,结合“特岗计划”,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升推广服务水平。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明确工作目标,整合现有资源,突出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以现有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等重大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形成合力;以服务当地主导产业、解决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为导向,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以推广农业产业主推技术为目标,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到场到塘,使农民真正受益。

五是强化财力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持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三、实施内容

(一)补助范围

补助范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区、团、场,以下简称农业县)。农业县必须按照中央或各省(区、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求完成改革任务,必须在乡镇(或区域)一级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保障。

(二)补助内容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

2.农业科技示范补助。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采取现代化推广方式以及组织展示活动等补助;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以及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等补助。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所需的费用;对实施“特岗计划”,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在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围绕高产创建工作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

(三)资金分配

补助资金由农业部、财政部根据各省(区、市,含直属垦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产业规模、农业县个数以及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切块下达到省(区、市)。各省(区、市)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产业规模大小、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等情况,合理确定一定权重,以粮食生产为主,兼顾畜牧业和渔业,科学分配各农业县补助资金。在资金分配中,要适当向粮食生产大县、畜牧大县和水产养殖大县倾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省(区、市)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各省(区、市)要及时制定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农业县情况、补助因素及标准、监管措施及绩效考核等内容),于2012年7月10日前将报送农业部和财政部备案。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对于种植、畜牧、渔业在同一部门的省份,省级农业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对于种植、畜牧、渔业分设在不同部门的省份,要由各农口部门及财政部门联合组成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共同协商制定。各农业县要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省级实施方案,制定县级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推动政策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条件到位、制度到位。

(二)强化绩效考核

各省(区、市)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客观衡量农业技术人员工作情况和服务质量,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具体包括三方面机制建设:一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县级工作方案,层层、逐个落实岗位责任,明确每个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二要实行工作任务公开制。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公示和考勤制度,把每个农业技术员的下乡记录和技术服务情况张贴公示,强化群众监督。三要强化三方考评制。建立健全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联系的科技示范户和任务区的农户,可采用第三方电话抽查的方式)三方考评制度,对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奖励先进,督促末位,杜绝补助资金平均发放、违规补助,充分调动每个农业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资金监管

各省(区、市)财政、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细化支出范围,明确补助资金严禁用于发工资,确保专款专用,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按律严肃处理;通过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评比,对优秀的农业县要给予通报表扬并可适当增加下一资金规模,对考核成绩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减少补助经费直至取消补助资格。农业部已确定今年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对省级农业部门进行延伸绩效管理的试点项目,通过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考核,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实,并将考核情况与下一资金安排挂钩。

(四)强化宣传总结

篇3: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 是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力量, 尤其县、乡 (镇) 两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贴近农村、面对农民, 起着联系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管国家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行依法保护, 相关部门也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但由于种种原因, 广东省县、乡 (镇) 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在不断地被削弱, 许多机构名存实亡, 基层队伍不稳、保障措施不力、工作和生活条件急待改善等突出问题, 严重影响了县、乡 (镇) 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广东省县、乡 (镇) 两级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回顾

1.1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概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伴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中显示出的重要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纷纷成立了国家和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和组织, 并在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 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 1%;第二类为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 占1%;第三类为商品专业化农业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 占4%;第四类为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宗教组织所属的推广机构, 约占7%;第五类为私人农业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 占5%;第六类为其它型式的农业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占2%。可见, 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仍是当今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与发展的主流, 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以采用这种推广体系为主[1]。

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路程

新中国成立后, 农业部于1 9 5 3年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 农技推广体系的初步建立,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上世纪9 0年代中期, 正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达百万之众。据统计, 截至2 0 0 7年底, 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 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 农技人员85.05万人, 其中县级3 0.8 8万人, 县以下5 4.1 7万人, 其中区域站2万人, 乡镇站5 2.1 7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蓬勃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9 8 0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办好县一级推广机构, 加快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1987年4月, 农牧渔业部颁布《关于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若干决定》, 在全国逐步形成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枢、乡级农技推广站为纽带、村一级科技服务小组为基础的推广网络。1 9 9 3年7月,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使农业技术推广有了法的依据,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农技推广中心、省、地级农技推广总站 (或中心) 、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 (镇) 农技推广站五级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2]。1 9 9 9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四部委《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 (国办发[1999]79号) 强调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2003年11月, 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试点工作。至2006年, 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 拉开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新序幕。

2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 (镇) 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 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它们贴近农村、面对农民, 肩负着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重任。据不完全统计, 到2 0 0 7年底, 全省共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5 342个 (其中种植业1 289个, 林业1 069个, 水利1 506个, 渔业402个, 农机707个, 综合站369个) , 推广人员约4万多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清、保障不力、人员老化、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许多机构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 既无固定的办公场所又无办公经费, 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处于“人走网破”的边缘, 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2.2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 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 给广大领导干部造成了农业不重要了的错觉,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围田办工业园、到处征用农田来搞工业的案例, 农业的基础地位被人为的边缘化了。有些领导干部甚至还存在着农民种田自己就会种, 根本用不着农业部门去大力推广的错误认识。多次的乡镇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变革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更是首当其冲, 撤掉的撤掉, 合并的合并, 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机构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 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 全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编人员中, 5 0岁以上的占2 1%, 大专以下非本专业学历的近8 0%;近5年有五成多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农科大学毕业生仅有3 1 6名, 仅占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有人数的1.5%。由于机构不健全, 工作环境差, 人员待遇低, 缺乏保障, 许多学农专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外打工, 也不愿到基层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是缺乏必要的推广手段与设备。近十几年,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推广机构自身都难以维持运转, 更别说购买添置现代的推广工具。据统计, 广东省3 5 4 0个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 有6 6.3%的机构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 有5 9%的机构没有专用电话;配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分别仅占2 2.3%、1 5%和1 0.3%;而配有天平、手持放大镜、便携式土壤养分测定仪、便携式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器、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仪器、水质分析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的则分别仅为451个、847个、81个、146个、147个和17个, 占12.7%、23.9%、2.3%、4.1%、4.2%和0.4 8%。大多数基层推广机构还是沿用“一支笔、二张纸, 手摸、眼看”等原始方法开展工作,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工作, 严重制约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

3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来, 在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广泛进行适用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大面积、大范围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指导农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深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

建国5 0多年来, 我国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有6 000多个, 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 每次更换都增产1 0%以上。特别是超级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 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 5%以上, 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到“十五”末,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由建国初期的2 0%上升到4 8%左右[3]。

实践证明, 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机构的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离开了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难以尽快进入生产领域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说, 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借助农技推广体系, 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环节, 使之转化为有效的农业生产力[4]。

广东省现在正在进行“双转移”发展战略布局, 这对于农村、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随着“双转移”的不断开展, 我省农村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呈现紧缺, 农业的发展面积也会受到工业发展带来的圈地造园等影响。因此,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水平, 对于不断优化我省农业发展布局,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真正理解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农业稳, 才能百业兴。2 0 0 8年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触动了人们对农业的神经。农业的特殊地位与其本身的生产情况都注定了其技术推广不能采用工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其它社会商品的推广手段, 更不能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必须要由公益性的专门机构来促进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明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 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等。各级政府应该责无旁贷, 确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障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5]。

二是建立灵活高效的推广机制。多年来,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地位不高、机制死板, 严重制约了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灵活高效的推广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政策制度要求,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以及年度考核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职称、岗位和专业性质, 进行明确的分工, 确定一年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任务、工作职责等;并且通过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方法以及配套的奖罚制度, 打破以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鼓励和鞭策技术人员奋发向上,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 并以技术推广业绩情况作为其晋升、聘任、奖惩、解聘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

三是创新推广理念与改进推广方法。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根据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 围绕我省区域农业、都市农业、效益农业比较发达的特点,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探新的推广手段, 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采用网络以及视频录像等手段, 把推广的技术操作现场拍摄下来随时随地地进行演示, 改变以往只能在农时在田间进行推广的弊端, 既直观又有说服力。

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按照“农户需求型推广机构”的目标, 根据各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强化推广到户模式, 采取“推广技术员+农户”、“推广技术员+农业企业”、“推广技术员+农业企业+农户”等多种推广形式, 及时地把最新、最适用的、农民最需要的技术应用到生产一线中去, 确保农民的需求能得到快速和有效的反映。

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和提高人员素质。首先每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 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鼓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各种在职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其次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加强对服务农民的培训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应该主动配合省正在积极实施的“双转移”发展战略, 结合“农民阳光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农民培训工程, 通过三五年时间, 力争达到每位农民掌握一项农业技术的目标, 农民整体素质有明显地提高, 基本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五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加强基础建设。省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 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要切实强化财力保障, 按“三有”标准 (即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有必须的试验示范基地, 有必备的仪器设备) 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同时, 应根据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 建立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在内的农业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切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闯.世界农业推广体系概览[OL].2008-08-12.http://www.agri2.com/nanfang/deflook3.aspx-id=354.

[2]谢春甫.我省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思路探讨[OL].2005-06-22.http://www.hbxgagri.gov.cn/agri_edu/styd/200506/522.html.

[3]杜青林.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 2006-08-08.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

篇4: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会议对2012年项目启动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署,要求各位科技指导员能够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有计划、按步骤地做好示范县项目各项工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重点遴选好科技示范户,与示范户搞好面对面对接,且搞好技术指导对接,为全年工作圆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桦甸市农业局 鲁相臣 李姝 供稿)

集安市将全力创建特色精品乡镇

为了全力抓好创建精品乡镇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创建精品乡镇实施方案》,并于8月21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暨创建精品乡镇启动大会,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至2015年,利用二年半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包括基本达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提档升级阶段,将乡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镇容镇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能充分体现集安特点和亮点的精品乡镇。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考察黑木耳种植先进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国家阳光工程食用菌工专业培训的了解,提高黑木耳种植实用技能,8月7日,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85名培训学员到和龙市发展规模最大、种植户最密集的头道镇长仁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在种植基地,学员们认真听取了种植大户由少到多的黑木耳种植发展过程,并与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学习。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热情,为和龙市阳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 王丽华 供稿)

通化市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

篇5: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狠抓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杞县农林局(2010年12月9日)

杞县地处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开封市,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全县辖21个乡镇,591个行政村,1064个自然村,人口105万,耕地面积133万亩。杞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玉米85万亩、大蒜35万亩、棉花33万亩、辣椒20万亩、花生15万亩、菜花6万亩。杞县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建成和完善了24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大蒜、棉花、蔬菜和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产业链。几年来,杞县相继荣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大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肉类总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县”、“河南省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杞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第一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项目实施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农技服务创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了项目实施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杞县农林局作为项目建设承担单位,积极按照省、市政府和

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完善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扎实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项目实施的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

杞县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组织,全面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理顺了管理体制,科学合理设置了机构,建立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县设立了21个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目前,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共133人,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69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60人、中专49人。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性机构,将人员及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全额管理;同时,制定完善了聘用、考评、分配等制度,实行工资报酬、职务晋升等与业务考评挂钩,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杞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了小麦、玉米、蔬菜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县21个乡镇遴选100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其中,小麦科技示范户450户,玉米科技示范户350户,蔬菜科技示范户200户。同时,在全县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50亩,重点示范推广1-2种农业实用技术,切实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分别是:城郊乡平厂村“前轻中重后补、氮肥运用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于镇镇荆岗村“氮肥后移与冬灌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城关镇东关村“新品种展示与小麦精播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泥沟乡蔡寨村“病虫害综合防治与肥料试验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裴村店乡许岗村“深耕与精量播种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裴村店乡曹屯村“高产栽培技术”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平城乡郭南村“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试验示范基地;葛岗镇孟寨村“大蒜平衡施肥技术”大蒜试验示范基地;葛岗镇西云村“平衡施肥与合理密植技术”大蒜试验示范基地;高阳镇务岗村“地膜覆盖技术、立体种植中的起垄种植技术”辣椒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员,前期做好实施方案,中期做好田间调查记录,后期做好总结。并且在不同的生产环节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到基地参观学习。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切实理顺了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发掘了各方面的潜在力量,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广大技术人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群众对科技兴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的新景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

为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县政府下发了《杞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杞政[2009]96号),成立了杞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同时,抽调骨干技术人员,组建了以总农艺师郭景战为组长,高级农艺师秦国荣、张继春为副组长,局业务站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为成员的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和试验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我们还建立完善了多项工作管理制度,如,《杞县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杞县农技人员聘用制度》、《杞县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杞县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等,确保项目实施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二)明确细化责任,科学制定方案。

根据县政府下发的项目实施意见,我们又制定了《杞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按照任务分解表,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子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施方案》,出台了技术指导员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方案》,明确了示范户产生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权利和义务;《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项目专家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三个专家组;《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三)精心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外地经验,实践探索了“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一是精心挑选技术指导员。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我们遴选了100名素质高、业务精、技术过硬的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员,兼顾项目实施的三个主导产业,其中小麦专业技术人员45人、玉米专业技术人员35人、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0人。二是合理确定科技示范户。在入户调查、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技术指导员选定1000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小麦产业450户、玉米产业350户、蔬菜产业200户,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和培训示范户10户。为确保指导员发挥应有作用,我们还明确了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每个技术指导员分别与县农业局、科技示范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了双方权利和义务。目前,所有技术指导员均已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示范户手册》,分门别类地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发放技术指导资料。三是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我们切实加强了对100名基层农技指导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形式采取专家授课、基地实习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县农业局成立了“素质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培训工作,对100名农技指导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脱产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培训成绩和结业证书载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评优、评先和年终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我们结合杞县产业分布和种植特色,依托现有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遴选了10个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各示范基地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县农林局组织了10名高级农艺师,成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专家组,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高产栽培核心技术组装配套、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每个基地明确了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技术指导专家,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为切实搞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县财政切实加大了投入,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如,于镇镇北大坡小麦良种试验示范基地,财政投资2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基地井、桥、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600.5公斤;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小麦新品种展示基地,平均单产达到580公斤;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平均单产达到1510公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650公斤;通过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到试验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和学习,充分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农业专家、市、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小麦、玉米、大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对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五)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2010年,我县实施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为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资金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拨付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农[2009]257号)相关要求执行,全部用于农技人员 6

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专家组费用、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工作考评等费用等6个方面。资金具体落实情况是:技术指导和培训补助30万元,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15万,基地建设补助30万元,专家组费用5万元,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费10万元,新型农民培训5万元,制度建设和工作考评5万元,共计100万元。

篇6: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发布文号】粤府〔2008〕24号 【发布日期】2008-04-10 【生效日期】2008-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

(粤府〔2008〕2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6〕17号)、《转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2007〕5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提供技术服务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

(二)总体目标。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有效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三)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等。

农业、畜牧兽医、林业、渔业、水利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四)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本行业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资源整合、合理设置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各地可以根据区域农业特色和财力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合理调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布局,整合现有事业站(所),优化事业资源配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可结合当地实际,按以下方式进行改革。同一行业技术推广单位改革在本县(市、区)范围内只采取一种方式。

1.综合设置方式。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构,为乡镇公益类事业单位。

2.派驻设置方式。在调整职能或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划转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站所归县(市、区)管理,按区域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县(市、区)派出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市、区)统一管理。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印发广东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6〕84号)的要求合理设置。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列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六)科学核定编制。根据所服务区域的人口、面积、地理和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生态区位重要程度、交通条件、生产水平、主导产业、农业机械种类和保有量、行业建设任务轻重程度、服务指导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核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三、切实加强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

(七)严格实行竞聘上岗。根据按需设岗的原则,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职责和条件。

1.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根据《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2〕69号)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及公布岗位、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前公示等程序,对经身份确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参加竞聘上岗的在编在岗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向社会公开招聘。在对原在编在岗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后,根据编制和需要,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推广人员。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流人员。

按照行业特点以及技术推广岗位的等级、职责和条件,确定考试考核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考试考核内容的80%,其中操作技能应占有一定比重。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竞争上岗考试考核工作,加强对竞聘过程的监督和指导。

(八)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等情况,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作为聘任、考核、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九)积极创新推广方式。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切合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认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评工作。积极探索县级管理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升、晋级、续聘、辞退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四、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各地要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分流人员的合法权利,依法办理分流人员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分流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解除人事关系的,应严格按照粤府办〔2002〕69号文的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并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做好改革所需各项费用的测算。

县级以上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推广人员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对未按规定报上级组织、人事或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办理正式录用或用工手续的自养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管理。

(十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公益性试验示范推广和检测设施,改善技术装备。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各县(市、区)要按照全省的总体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五、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尤其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组织,实行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强化信用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六、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

(十四)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切实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设备更新、推广项目支持等工作。省农业厅要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水利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编办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于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于2008年6月底前上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及时把经审批的各县(市、区)改革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由省农业厅汇总后报省政府备案。

(十五)加强监管,严肃纪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检查监督,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确保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一旦发现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十日

篇7: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东安县农业局(2011年8月30日)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1.3万亩。全县辖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总人口61.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3.3万。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0万亩左右,其中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面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40万吨以上,年可供商品粮20万吨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柑橘产业带基地县。在省厅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我县开始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效能评价为核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 2009年开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几年来,我县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创特色”。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县里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资金使用监管小组和农业科技推广专家组;筛选了水稻、玉米、柑橘、蔬菜四项主导产业,建立了10个示范基地;遴选了1000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按10:1比例及相关要求,通过考试考核竞选了10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建立健全了乡镇农技服务人员推广责任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专家技术负责制度、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示

范基地和示范户辐射带动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资金管理办法。对该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我局严格执行了资金拨付实行局长审批负责制,分管领导把关责任制,财会人员审核列支制,每年都按项目要求及时足额的拨付了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技术补助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等费用。2010年我局拨付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314375元,人平近3144元。至于个别农技人员向省厅反映未足额领到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实属不实。我局分析,导致个别人员向省厅反映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岗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所致。按照实施方案要求,2010年我局拿出了11万元资金用作指导员绩效考核奖(其中乡镇站指导员8.57万元、局机关指导员2.43万元)。县局考核到乡镇站,设一、二、三等奖,按站里指导员人数分别奖1500元/人、1200元/人、900元/人。各站考核到人,根据各指导员绩效考核得分,分不同档次发放到人。从2010年乡镇站绩效考核结果来看,指导员最高的绩效考核奖拿到了2300元,最低的只有600元。

2、推行按实补助和报销费用所致。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指导员深入示范基地作技术指导和开展农科培训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50天。2010年我局拿出了204375元资金用作指导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为奖勤罚懒,我局规定下乡交通费按实报,伙食补助4元/天。由于个别指导员工作责任性不强,下乡时间不多,所领的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

训费用自然就少。从2010年乡镇站指导员所领的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来看,多的领到了2200元,少的只有1400元。

3、实行指导员末位淘汰所致。为提高服务质量,我局对指导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排在最后两位乡镇农技站的末位指导员实行淘汰,并从经营人员中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产生新的指导员补充。绩效考核靠后的指导员,所领的费用本身就不多,加之被淘汰,产生了对项目实施方案不满的情绪,致使其向省厅乱反映情况。

4、推行非指导员不享受补助所致。我县所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打卡统发。为此,少部分公益性农技员,经局里同意,被县委县政府抽调到乡镇挂职或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因他们未从事指导员工作,所以他们没有享受指导员补助。他们很可能对此做法不满,向省厅乱反映情况。

篇8: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一、庄浪县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辖18个乡镇、293个村、1521个社,总户数9.87万户,总人口43.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6万人。全县有耕地面积6.13万公顷,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全省18个干旱贫困县和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农业生产以粮食、畜牧、林果、蔬菜为主,主要栽培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制,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万吨,农业总产值达10.11亿元,农业增加值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41.6元。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占到46%。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

围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推广、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五大任务,创新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制度三项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了“专家一农技人员一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围绕马铃薯、玉米两个主导产业,集中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即:推广2个品种、7项技术,建立10个试验示范基地,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培育10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根据农业部和省政府有关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庄浪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庄政发[2009]60号)文件,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了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是改革用人机制。在核定的编制内,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各区域站科学设置了岗位,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任。二是健全考评制度。建立了由县农牧局、所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核驻点技术人员的考核体系,按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技术人员的评价纳入重要考核内容;机关人员按其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完成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结合平时的考勤综合评定。三是强化内部管理。为了明确人员的岗位职责,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我们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制定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及考核管理办法,将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到各站室及每个职工,严格量化指标,实行定量考核,并实行“工作日志”管理。

(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

一是成立了由5名高级农艺师组成县级专家组,实行技术工作专家负责制,专家组按照示范产业负责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的落实。二是选聘了100名责任心强、懂技术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技术指导员,县农牧局与技术指导员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书》,明确了职责及任务。三是按一定程序遴选了100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并确定了20000户辐射户,每个指导员负责指导10户示范户,1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户周边农户,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之间全部签订了《科技入户协议书》,实行了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抓示范,落实“三入户”要求,要求技术指导员在农时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指导随时入户的技术指导形式,全面提高了主推技术及主导品种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四是根据主导产业特点,从现有区域站试验示范基地、种粮大户中确定了10个试验示范基地。

(三)集中开展技术培训

一是开展县级技术培训。二是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异地培训。组织全县100名技术指导员按专业分批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其中派2名专家成员和1名技术指导员在甘肃农业大学参加了15天的重点班培训,99名技术指导员在平凉农校参加了5天普通班培训,在普通班培训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广经验相互交流等多种互动的方式,使学员们全面掌握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马铃薯全膜覆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三是扎实开展示范户宣传培训。组织100名技术指导员利用农民冬闲时节,深入村社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四)农资补助,示范引导

根据示范户需求,共在10个试验示范基地投放钾肥1250公斤,锌肥700公斤,地膜2190公斤,玉米种子280公斤,宝大森1125袋,乙草胺208瓶。在600户马铃薯示范户补助钾肥6000公斤,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药(宝大森)1800袋;400户玉米示范户补助锌肥1600公斤,富农1号玉米种子800公斤,除草剂(乙草胺)800瓶。补助物资的及时到位,充分保证了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户春耕生产。

(五)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管理细则》、《庄浪县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签订了农牧厅与县政府、县政府与农牧局、农牧局与技术指导员三级协议书,进一步完善了《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庄薯3号)生产技术规程》、《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规程》,《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生产技术规程。通过这些工作制度及规程的建立,有效促进了示范县建设。

(六)强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电视、网络、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挖掘并及时宣传农技推广工作典型经验,在平凉新闻网庄浪分站、平凉市科技局网站、庄浪县人民政府网、庄浪县农业信息网等新闻媒介上开展宣传报导十余篇,县电视台发布宣传报导12期,在中国农技推广网上发表了“甘肃省庄浪县为农民提供了丰盛的新年大餐”、“庄浪县提前完成技术指导员培训计划”、“庄浪县成功举办技术指导员培训会议”、“庄浪县技术指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抗旱生产”、“庄浪县将春播物资及时送到示范基地及科技示范户手中”等宣传文章16篇,点击人数达1600人次。共计发放技术挂历1.5万份,发放科技示范户手册2000份,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丛书3000万本,庄浪县测土配方施肥知识问答1200册,提供测土施肥建议卡1000张,旱作农业技术手册2.1万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赵墩乡大庄村科技示范户程振忠接到技术规程年历后高兴的说:“自己种了一辈子庄稼了,年年买挂历,还从没贴过与咱种庄稼有关的年历”。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上一篇:房屋名额转让合同--参考下一篇:安全管理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