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24-05-1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精选8篇)

篇1: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入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进村人户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将之建设成为当前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实践载体。

一、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无论是从农业进入新阶段的特点看,还是从完成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看,农业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科教兴农”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实施“科教兴农”中,农业技术推广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手段。要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看,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和推动力量。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农业发展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迎接这些竞争和挑战,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平方百计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实 力。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更多地要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公益性服务,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这说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只有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才能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

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已经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决定的。如参与制定当地农技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耕地保护和耕作制度改良,重大动植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种子、种苗、种畜的质量检验监督,农机监理,以及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财务管理,接受农业行政部门的委托执行有关法规等,都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职能,经济效益低,甚至完全是无偿的,是其他商业性农业服务组织不愿做,也无法做的。众所周知,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民科技素质还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各级政府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有一个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民服务。近60年来,各级农 技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技人员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保持了一支国家办的农技推广队伍,协调农户近期利益与农业长远利益的关系,以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协调国家宏观利益与农户微观利益的关系,以确保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变。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多种因素和措施。在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已经明确及农村经济体制基本确定的条件下,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农业科技推广包括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没有这些措施和保障,农户经营就要受影响,优质高效农业就难以实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难以持续;农村经营管理包括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和集体财务管理等,没有这些措施和保障,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农民的合法权益就难于保护,农村社会就难以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挫伤。因此,农技推广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部门的前沿阵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力量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无论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执法监督,还是农村政策落实等,在基层都需要农技推广部门和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具体承担。所以,没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许多农业和农村工作就难以开展,无法落到实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将主要采取引导和服务的方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深入农村基层和农业第一线,熟悉农业,了解农村,精通技术,掌握政策,及时将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市场信息传播到田间地头和亿万农户,并及时了解和反馈农情民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搞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

五、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我县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改变了过去“网破、线断、人散”风雨飘摇的状况,但与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农业技术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极不平衡。

2、乡镇农技推广基础建设滞后。机构改革后,由于“三权”(人、财、物)归乡镇管理,与乡镇政府合署办公,财产被侵占、挪用,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试验基地,难以发挥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3、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到各种“中心工作”,特别乡镇机构改 革后,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其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多数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派出驻村,搞计划生育等其它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

4、资金投入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只保证基本工资,大多数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各种试验示范工作难以开展。在开展农技服务时,推广方式落后,多数用于传统的推广方式,收效甚微,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5、农技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员比例小、年龄结构不合理、技术职称比例失调、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

六、建议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技巧性较强的工作面对农业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信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农技体系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 件大事,抓好抓实。

2、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实行“条条”管理体制。农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又要保障有充分的人权、物权、财权,以便对人员进行调配和管理。

3、加强体系条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用房、业务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条件建设,并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确保有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才能使其工作正常开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县级推广部门从实践中锻炼出不少专家,所受的待遇和研究部门高校的相比相差甚远。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看在眼里觉得前途渺茫,积极性受挫。国家要重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了解基层的工作状况,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层队伍的人才挖掘。可以从职务选拔、职称晋升上进行鼓励照顾,提高生活待遇。除了要坚定不移的推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外,还要着力推动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问题,一个是基层农技推广手段条件建设问题。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定期培训,成为一种制度,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以便适应新时期的农技推广。

5、国家对农业扶持项目要进一步加大。由于农技推广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服务于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因此,应强调其公益性,保证投入,增加其“造血功能”,应逐年提高财政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的 比重,以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本经费的落实;建立和稳定农业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并持之以恒,用于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6、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下乡、试验示范、以会代训、赶场宣传、巡回辅导、印发资料、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区、乡各农民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篇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湖北省房县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典型材料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全县版土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是湖北省版土第一大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农业部确定的100个农技体系监测县之一,是全省17个农业科教示范县之一。全县辖20个乡镇场,304个村,总人口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现有耕地50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0万亩。现有县乡农业技术人员241人,其中:大学10人、专科95人、中专130人,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20人、初级技术人员114人。近几年来,房县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技人员能力建设,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确保了山区粮食生产安全,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创新派驻制管理模式,增添农技体系活力

按照国发[2006]30号文件和鄂发[2007]7号文件精神,我县巩固、完善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配套改革成果,实行了“管理在县、经费在县、人事在县、居住在乡、工作在乡、服务在乡、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派驻制”模式,破除了过去县乡共管模式的“两不管”弊端。(一是乡镇政府不愿管,或者只管资金,不管人;二是农业部门无力管。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转制后,人员变为社会人,主管部门搞科技知识培训,乡农技人员不参加,工作没有积极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是“高山上唱洋戏,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坐板凳,冷冷清清”,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越来越远)。实行派驻制模式后农业部门的职能有效履行,使农技人员感到有组织管理,心里踏实,而且主管部门经常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下达示范任务,农技人员心情舒畅,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目前,全县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广大农技人员想干事、干好事、干成事已蔚然成风,单位活力焕发,形象焕然一新,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近几年来获得省以上各种奖励20多项,市级奖励30多项,有1名农技人员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省政府津贴、2 人获市政府津贴。

2.探索“以钱养事”新机制,谋求农技推广新变化

在派驻制模式前提下,建立完善了“以钱养事”新机制。一是竞争上岗。实行“全员竞争,末位歇岗”制,县农业局会同乡镇政府,对竞争上岗者进行基础理论、思想素质、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考试考核,确定上岗人员;二是合同管理。县农业局与各乡镇农技中心、中心与农技人员签订岗位合同,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乡镇农技服务管理;三是建立考评机制。根据合同内容和百分制考核结果兑现服务经费,实行绩效挂钩,鼓励多干事、干实事,杜绝平均分配,考评由县农业局和乡镇政府共同进行,同时建立了农民服务签字卡制度。全年考核在全县前五名的服务主体和名列前40名的服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在下优先聘用,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的单位,对中心主任进行批评教育,个人考核有60分以下者,下歇岗;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基层农技人员搞技术承包。对搞农业技术承包的农技人员在职称晋升、评优表模和发放服务经费上给予优先,目前全县共有50多名农技人员承包茶叶、药材、柑桔等特色产业基地;五是建立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从考勤、组织纪律、财务、人员定岗定责、公益活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作为一年工作综合考核依据。通过实行“以钱养事”新工作机制,增强了农技人员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农技服务水平,农技推广工作再显生机。地膜栽培技术在省内乃至全国领先,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曾对房县地膜莲藕技术摄制了专题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工程于2004年至2008年获省科技厅、农业厅频发的二等奖;测土配方技术全面推广,年推广面积达60万亩,农民节本增效1200多万元;植保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年防治面积达100万亩,挽回粮食损失6000吨,检疫性病虫害有效所有制;主推的十大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到田率分别达85%、90%以上。粮油产生产连续六年实现双增;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面已形成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烟叶、山羊、核桃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

3.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农技人员学历教育。以县农广校为依托,采取与大中专院校合作的方式,对农业局系统内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教育。为搞好农技人员学历教育,县农业局出台优惠政策,对全县农业局系统在册在职干部参加集中学历教育的实行以免代奖,专科奖励1000元,本科奖励1500元,目前全县100多名农技人员都进行了学历教育;二是加强业务知识更新培训。采取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强化农技人员业务知识培训。2007年9月,县农业局邀请省农业推广总站组织省农业专家和华中大学教授,举办了科技进村入户指导员培训班,100多名农技人员通过培训,更新了业务知识,拿到了农技人员上岗证。2008年我县组织20名农技中心主任参观了武穴等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阔了视野;三是强化示范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以科技进村入户为载体,创新机制,大力实施“123”工程,采取县专家包项目,乡镇每年组织100名技术干部,每人联系20户科技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3万亩,达到农技人员人人办样板,人人办示范目标。通过县农业专家传帮带和兴办试验示范过程的探索,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四是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农技人员的服务宗旨意识。近几年通过开展提高执行力活动、行风评议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奉献三农,全民创业”演讲赛等活动,增强了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农技体系工作条件

篇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四川省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

“十一五”期间,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 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 全省已有96%的县 (市、区) 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一是明确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定位问题。

二是设置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省设置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服务站4 268个, 乡镇农机机构

1 480个。

三是组建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落实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 各级财政将编制内属于财政供养的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障等纳入财政预算。

四是推广条件正在逐步改善。2009年以来, 中央、省级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 建设了47个部、省级农技推广示范县, 在16个县启动80个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试点, 通过试点探索和示范带动, 加快推进了改革与建设的进程。

五是创新了推广机制。通过建立人员聘用管理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 激发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活力。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科技需求, 构建了“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 组织引导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 共同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 开展粮油创高产活动, 创建农业标准示范园区等, 带动了全省农业增产增收。

2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 四川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但一些长期制约体系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思想观念落后、运行机制不活、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愈加凸显, 这也是当前一些地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

一是公益性职能有待进一步细化。四川除成都市在开展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 将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岗位职责, 实行了定岗定员外, 其余大多数地方基本没有将公益性职能细化, 岗位职责不落实, 导致一线农业技术推广难、统防统治推进难、质量监管落实难。

二是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后绝大多数乡镇有机构、有编制, 但专编不专用现象严重, 队伍素质总体较差。据统计, 四川基层农技体系中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0%左右、低于2006年国务院30号文件80%的要求。

三是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后, 各地将属于财政供养的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障等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但基层农技人员的津补贴、绩效工资保障程度极低, 部份基层农机站人员还没有落实财政保障, 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经费严重不足。据统计, 目前全省乡镇农技人员年人均工作经费只有2 000元左右, 由乡镇统筹开支, 业务经费不能保障, 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推广条件急需改善。据统计, 目前四川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没有仪器设备的占88.7%, 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的占72.8%, 业务用房不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占95%。由于乡镇农技站的业务用房严重不足, 缺乏开展服务工作必备的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 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仍沿袭“一张嘴、两条腿”的服务形式,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 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系, 既是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各地要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3.1 深化认识,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人员素质, 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的工作任务。当前, 四川省各级党政普遍高度重视, 但部份地方基层干部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认识与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特别是在粮食连年丰收后, 思想上有所放松, 对中央刚性要求的领会和贯彻落实不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中央的部署非常明确, 基层呼声十分强烈, 时间的要求也很紧迫, 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确保如期完成。

3.2 明确工作思路, 突破重点和难点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要求, 根据履行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大公益性职能需要, 重点创新体制机制,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条件建设。

一是规范运行管理。要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 农作物病虫鼠害、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农机抗灾救灾, 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管理、机耕道建设, 农业 (农经) 公共信息及农民培训服务等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 把责任落实到机构。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在管理上的职责权限, 强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和指导, 确保管人与管事有机结合、事权与财权有机统一。完善考评制度, 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 人员的进、管、出要益性职能需要, 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作物疫病防控、农机管理与推广、农村经济信息等岗位, 将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岗位职责, 把责任落实到人头, 实行定岗定员, 确保专编专用。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划, 力争3至5年内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一次,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超过70%。

三是强化投入保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 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经费, 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经费,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保障科技人员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要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落实对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倾斜政策。

四是创新运行机制。要适应当前农业技术需求日趋多样化、轻简化、个性化新形势, 不断创新推广手段, 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 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农业科研院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 构建“专家+农技人员+专合组织+示范户”成果快速转化通道。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组织参与农技服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讯网络等现代传媒平台开展技术服务, 提高农技推广服务到位率。

五是加强条件建设。要围绕履行公益性职能需要, 统筹规划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在县域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按照功能齐全、设施设备配套的要求实施标准化建设, 使每个机构配备有完善的办公室、会议和培训室、档案资料室、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室、检测室、器械保管室等基础设施, 配套必要的检测仪器、培训推广设备等, 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3.3 强化协调配合, 确保中央部署落实到位

篇4: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农机 推广 体系 建设

根据农业部农机化司《关于开展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神,作者对吉林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市、县、乡农机推广体系是健全的。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和全程机械化项目等农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机化作业面积迅速增长,综合农机化水平已经达到6%以上,出现了农民争先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大好局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全市5个县(市)4个区87个乡镇共有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97个,人员431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150人。

1.1 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38866台,农机总动力254.04千瓦,农机化作业面积583.1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1%。农机投入显著增加,仅2009年中央财政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638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539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3177万元,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

1.2 新技术推广实现了新突破 机械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达到30.75万亩;水、旱田旋耕旱耕新技术普遍推广,达到91.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重点在磐石、蛟河推广,达到15.3万亩;等离子处理新技术达到35.2万斤;药剂机械喷洒新技术达到39.7万亩。

1.3 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376个,合作组织37个,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 社会化服务深入基层 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各级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機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协调和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耕、种、收跨区作业,提高机具有效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增加机手的经济效益。

1.5 培训、信息宣传工作得到了加强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农闲季节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街开展实用农机技术培训。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各电视台、报纸进行宣传,营造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2.吉林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全市有10多个乡镇没有办公场所,靠租赁办公室办公。信息网络匮乏,基层农机站无电脑,无法进行网络办公,有些技术信息无法传递。

2.2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基层站非专业人员比例占30%以上。

2.3 农机化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只保工资,不给工作经费。

2.4 基层缺少交通工具,没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职业技能更新培训无场地、无经费。

3.加强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改善办公条件 国家和省、市、县给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投放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乡、镇、街农机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装备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畅通。

3.2 加入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把农机化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可根据不同乡镇,不同推广项目重点加以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施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3.3 建立农机技术知识培训制度 省、市、县、乡各负其责。定期组织开办培训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调整专业人员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工作需要。

3.4 加强农机市场、销售和维修网点管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

3.5 大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 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购机补贴、农用柴油、农机作业等方面给予帮助,使他们向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建成农机化服务基地,发挥中坚骨干带头作用。

3.6继续加大农机购机补贴力度、范围 补贴资金额度政策落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积极性,拉动农民投入。

3.7 完善奖励制度 加大对乡镇或区域性优秀农机人员的表彰和奖励。调动广大农机推广人员积极性。

篇5: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凤台县是我省第一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也是我省长期以来坚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少数县之一。在这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该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作为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措施,解决了一些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现将《关于印发凤台县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凤政办„2008‟76号)主要内容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凤台县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以提供技术支撑和开展有效服务为目标,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建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合理配置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稳定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草鼠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作物苗情监测,农村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公共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

(四)合理设置机构。保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畜牧兽医局、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挂“凤台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牌子)、县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机化技术服务推广站、县植保站、县农科所和县家畜改良站等机构。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凤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科级建制,挂靠县畜牧兽医局;成立“凤台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挂“凤台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牌子),股级建制,为县畜牧兽医局直属事业单位。上述单位编制在县畜牧兽医局原有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意见,成立“凤台县种子管理站”(挂“凤台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股级建制,为县农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在县农委原有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整合乡镇(含经济开发区,下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种植、畜牧兽医、水产、水利、林业和农机专业人员,组建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股级建制,同时挂畜牧兽医站、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的牌子。

在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设信息员岗位,同时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设植保员岗位。

进一步落实乡镇首批聘用制农业技术干部(包含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各项待遇,对其进行任期考核,考核合格者,予以续聘;不合格者,予以解聘;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和老弱病残不能再续聘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生活待遇。

(五)完善管理体制。将上述单位全部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对乡镇派出人员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在调配、考评和晋升时,要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

(六)科学核定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和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保持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现有编制数。按照充实一线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严格控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县级推广单位流动;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到乡镇服务单位工作,确保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

(七)改革用人制度。坚持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一聘三年。对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的技术人员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对工作年限满30年、距国家规定退

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提前退休。对落聘人员,由用人单位做缓聘处理。缓聘期为一年。缓聘期内,只发给工资总额的70%部分作生活费,同时由单位对其进行相应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一年后对达到聘用条件的续聘。对确因表现较差不符合续聘条件的,予以调整岗位、重新竞岗,直至解聘。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今后,编制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按照规定程序从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录,以确保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八)完善考评机制。对县、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及人员所应承担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量化,签订责任状。同时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将直接服务对象签单认定作为衡量服务效果的重要标准,确保其评价比重在30%以上。把考核结果作为农业技术人员的晋级、续聘、公费参加培训的主要依据。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视其情况予以调整工作或作低聘处理。任期考核不合格者,做缓聘处理。

(九)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将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效能工资两部分,其中90%作为基本工资,按月发放;10%工资部分作为效能工资,年底考核合格的一次性兑现。对满分超过100分的,给予奖励,奖金最多不超过其年工资总额的30%。

(十)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工作联系点制度,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基层一线服务。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分别派驻到村和龙头企业(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送技术、传信息、联市场、抓示范活动。通过县、乡镇、村、组“四级信息服务网”及凤台农技服务网站、“农技110”热线、《州来三农》电视栏目、便民服务流动车和《阳光热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示范场(基地),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展示服务。

(十一)大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由县农委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和计划,并具体负责有针对性地对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每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任期内接受脱产培训达30天以上。

(十二)切实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加大县财政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投入,确保其人员工资,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递增。每年拨付不少于8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阵地和设施建设,争取用2-3年的时间,彻底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工作条件;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奖励基金,每年拨付不少于20万元的资金,用于对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和激励;每年提供培训经费10万元以上。

三、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放活经营性服务。将为群众提供有偿服务的“技物结合”、农资销售、动物疾病诊疗以及农产品加工转化与市场营销等经营性职能,全部从公益性服务队伍中分离出去,交由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实施,按照市场化方

式运作。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进行。

(十四)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多渠道培育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创建各类服务实体,新建一批“农家店”,扶持民间农业科技组织和民营企业,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项目单位和县外农业技术人员在本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为此,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县长姚多咏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家亚同志任副组长,杨玉国、纪延波、张海舟、宋效良、童俊宏、陈华道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朱家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杨玉国同志为副主任。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把握机遇,认真研究、精心组织,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和配合这项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篇6: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省政府文件

一、充分认识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技术引进、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农民培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二)我省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省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各级人民政府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建设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四)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五)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全面放开经营性服务,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农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合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

三、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六)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畜牧、水产、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技术推广服务的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水土保持监督监测以及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不再从事经营性服务。

(七)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县域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系流域、水利设施分布和政府财力情况,对县级农业、林业和水利行政部门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分别进行梳理,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将职责相同或相近而重复设置的,予以重组;将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进行合并;将任务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的,或任务已作较大调整以及未配备工作人员的空壳单位,予以撤销;将条件成熟、单纯从事经营性服务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要与乡镇机构改革和编制总量控制工作相衔接,已按照乡镇机构改革要求调整到位的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原则上维持现状不变,把重点放在明确职责和规范管理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等设置方式,也可以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机构按照国家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6〕15号)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八)理顺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农业、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九)科学核定编制。在合理界定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和综合设置机构的基础上,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结合实际确定。应确保在乡镇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二,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十)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通过公布岗位、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前公示等程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聘期一般为三年。参加竞争上岗的人员,一般要具有竞聘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高级(职业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的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中级(职业四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在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由县级人事部门会同农业、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完善考评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好对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十一)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各级农业、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本地区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对在编在岗农技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继续教育;省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有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资格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专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

(十二)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远程传播手段和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乡镇为重点,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入户率。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它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

四、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十三)放开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分离出来,遵照国家法规和规定以及相关程序,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服务的人员,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证书,具体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

(十四)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十五)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要有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农民技术员,每个村民小组要有1户以上科技示范户。支持在农村依法成立农业技术协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自己的技术服务组织,发挥基层群众性技术团体在农技推广中的桥梁作用。

五、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十六)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和事业费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中,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工作和推广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并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省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贫困县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十七)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和鼓励分流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自主创业,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以下简称农业企业)。县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门,对现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资产和产权依法进行清查与界定;对用于经营性服务的国有资产进行剥离和依程序核销不良资产,允许领办创办农业企业的分流农技人员对其买断,原债权、债务由买断后企业继承;允许被分流的农技人员领办创办的农业企业优先租赁经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闲置的国有资产,租赁费用于同级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分流农技人员领办创办的农业企业享受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地方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自新的农业企业成立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1—2年;免收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资产占用费;对于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分流农技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符合《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赣府发〔2005〕21号)规定的,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十八)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对这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的农业技术人员,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安置工作。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分流安置。在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此次竞岗落聘、需要分流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按规定足额缴纳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费用,纳入当地基本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体系。

六、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

(十九)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做好有关政策的衔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二十)加强工作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农业部门要及时调查掌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切实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林业和水利部门也要根据林业、水利工作的特点加强业务指导,做好相关协调工作;编制、人事部门要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管理工作,保障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健康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和支农资金结构,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增加支农经费投入,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推广经费和农技人员工资、补贴待遇的落实。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做好公益性农技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的收缴和发放工作。各县(市)政府要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县(市)实施方案要在2007年6月底前制订并报省政府审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应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

篇7: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07-11-23] ·来源: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在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飞行工作之时,我们在此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50周年,回顾过去难忘的历程,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共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大计,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在此,我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国农科院50周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农科院的全体职工,并向全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也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农科院建院5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刚才,我们参观了全国农业科技成就展,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50年来,中国农科院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和科技工作方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农业科学家,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为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实现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0年来,中国农科院的广大科技人员,胸怀报国富民之志,始终不渝的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发展为己任,以自己的智慧、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奋斗之歌。他们呕心沥血,潜心钻研学术,致力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朵朵科技的奇葩。他们不辞辛劳,推广先进技术,传播现代文明,在广阔的田野上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令人敬佩,他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人至深。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上,中国农科院已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灿烂辉煌的一页,已经奏出了慷慨激昂、精彩感人的乐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的制订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政策、新举措。

中央十分鲜明的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订了多予少取放活,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已经废除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粮种、农机、农资综合补贴等制度。同时,对农业大县实行奖励补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且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在,我国的谷物产量、棉花产量、水果产量、蔬菜产量、肉类产量、禽蛋产量和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们以占全球6.5%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历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温饱”的目标。

在这一历史的跨越中,包括中国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领军人物的两院院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永远要予以感谢!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持久的变革。在这一

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在持续增长,对农产品的品种要求在不断增多,对农产品的质量的追求也在日益提高。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极为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极为艰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应对外来挑战、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任务也极为紧迫。

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目前仍处在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20天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的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报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的创新体系。这些重要的论述和部署,对“三农”工作,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农业科技界和中国农科院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更加繁重的任务。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农科院的支持,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在此,我就贯彻十七大精神,做好农业科技工作提几点希望:第一,要大力强化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进步,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农村繁荣的希望所在,是农民富裕的有效举措。只有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农业才能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基础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

之林。我们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的领军人物,建设一批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地担负起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历史使命,树立雄心壮志,勇攀科学高峰,以我国农业科技的大跨跃,来推动农业生产力大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第三,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形成科研课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中去,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良好局面,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整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要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开展农业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第四,要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农业的面貌。我们要顺势而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世界

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要紧紧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排头兵,是重大农业科技研发的主力军,是“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也是农业发展重要的人才摇篮。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农科院要大力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多出一流的科技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办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带动全国农业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在新的历史征途上,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以更加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8: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 以粮食增产为目的, 以项目为载体, 合理制定推广计划

目前, 大部分农民虽然改变了种植模式, 走出了以前那种单一种植、简单耕作的方式, 但还是没有走出去, 没有更新更好的种植思路;还有一部分农民还处在单一种植, 紧盯自己的那小块地, 没有改变自己的种植模式。据了解,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仅为30%~4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一是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而被闲置, 造成了新成果、新技术的浪费;二是农业生产缺乏新成果、新技术的注入, 生产水平低下;三是被推广的大多数是简单的常规技术, 生产过程中技术有限, 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 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所谓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处于主体地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很好地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科技人员相结合, 不能更好地把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所以, 应该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 寻求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 以新项目、新课题为载体, 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的基础上, 把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体, 即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 同时做好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体的服务。这样, 有利于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 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四是还应该解决与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互脱节的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制定技术推广计划。

2 长期深入基层第一线, 充实和加强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力量

乡镇和村两级推广人员天天与农民打交道, 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能更好地把新技术、新成果带进农村, 带给每个农户, 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力军, 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点。目前, 农技推广人员分布过于集中, 乡镇、村级人员越来越少, 县级推广人员越来越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 县及县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总人数的40%以上, 乡镇一级基层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占60%, 存在办公条件差、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千千万万农户, 其生产规模过小使乡镇级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应该加强和充实乡、村两级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先让他们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不断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办公条件和工资发放, 让他们全身心地深入农技推广第一线。同时, 县级推广人员也应该长期深入农村, 直接参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开展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

3 成立专业合作社, 形成规模化生产

面对生产规模过小、没有好项目, 或有了好项目也形不成规模的现状, 要多想办法,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鼓励乡、村两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户, 一是加快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速度, 并有效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二是在尊重农业劳动者的个人意愿的前提下, 组织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三是形成规模优势, 更好地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部门要为农民创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样版, 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 用科技来为自己创造财富。同时, 农业推广机构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使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农业科技;加强宣传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与舆论导向, 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 使农民自发的对新技术、新成果产生兴趣, 增加对农业科技的热情;要大力宣传农业扶持政策, 多了解农民的种植意向, 动员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 形成规模化生产, 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 并形成统一性销售, 逐步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

4 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益性服务单位, 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镇财政的有力保障。但每年县、镇财政拔给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有限, 缺口也比较大。由于经费不足, 推广条件差, 农技推广工作就显得比较辛苦, 使得部分农技推广人员思想不稳、情绪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发放是由乡财政代发, 一是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大多数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为乡镇的中心工作服务,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造成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推广, 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农技推广事业的顺利发展。对此, 一是要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代发, 并保证足额到位, 努力保证其工资待遇和基本的办公经费。二是各级政府要逐步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添置和配备一些必要的基础设备和培训工具, 并保障所需的一些资金和工作运作经费, 使基层推广机构办公有场地, 服务有设备, 工作有保障。三是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 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抓教育、培训的同时, 还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不要一味地单一讲学, 可以走进地头田间进行实地讲解, 不看形式、只抓实效。五是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 减少对农业生产和流通方面的直接资金投入, 加大对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的资金投入。同时, 还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上一篇:夜总会管理计划书下一篇:中专财务专业的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