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2024-04-18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精选8篇)

篇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探索新机制 谋求新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市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了实现彝州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化内部改革,创新推广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六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我中心的农业科研工作始于1962年,42年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成功选育推广了经省州审定合格的48个粮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了166项农业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48项,地厅级奖116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九五”以前,我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成立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其次,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较弱,农业科研和推广割裂现象明显,农业技术创新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利益关系不明,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都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创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内研究、州外推广”、“墙内开花、墙外飘香”的情况,构建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研推广体制势在必行。

“九五”以来,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促进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楚雄州农科所积极向州委、州人民政府争取,于1998年4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州农科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为目前形成的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科研是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们在科研方面强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市场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有的放矢地开展选题立项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中心所有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题立项。具体情况为:以优质种源为基础,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优质“楚粳”水稻新品种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种,着力推进长荚大粒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高蛋白、高湿面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上档次、创优质,推动全州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转变。开展适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特种蔬菜、果树苗的引种与繁育研究,开发新肥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科研推广后劲。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在我所青龙桥基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1998年,省计委和省农业厅立项投资,在我所基地内建设高原粳稻原种扩繁基地。1999年,农业部将我所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给予立项投资,对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进行更新。2000年,省政府投资建设组培中心。2002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投资建设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以上项目的投资建设,使我所的农业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稳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调查了现有学术带头人中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环境,同时在继续发挥老年专家作用的同时,委年轻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科技队伍,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几年来,以优质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见成效。如“楚粳香1号”、“楚粳22号”、“楚粳23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7号”、“楚恢7号”、“楚恢12号”、“楚恢13号”、“楚粳优1号”、“楚粳优2号”、“楚紫优1号”以及引进的“云恢290”、“红优1号”等优质稻品种。“楚粳香1号”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监督中心分析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优质米标准;“楚粳24号”在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粮食局联合组织的第三届优质稻品种评审会上,被评为优质稻品种;优质小麦新品种“繁19”、“96鉴-4”的育成推广,填补了长期缺乏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空白;玉米“大白单1号”、“楚白单4号”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解决了鲜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产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抓好推广是关键

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体系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瓶劲”问题,理顺了州、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产中,与州面粉厂合作,在我州小麦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种植“96鉴-4”等优质小麦新品种,由州面粉厂按既定订单收购,使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大春生产中,结合优质米基地建设的实际,与优质米加工企业合作,大力推广“楚粳香1号”、“云恢290”等优质稻品种。其中“楚粳香1号”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0.50元,“云恢290”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1.80元,农民种植优质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彝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广大农村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应用水平较差。贫穷落后的县乡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在自然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科技推广普及层次较多且量大而面广,增大了科技推广的难度。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加强了农村科技培训,指导和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召开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现场会,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在乡镇集日宣传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认真抓好全州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州县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逐年得到了加强。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12806亩,其中塑盘简化育秧3307亩,共移栽大田38.418万亩;推广壮秧剂27吨,秧田应用1120亩,移栽大田16800亩;推广水稻抛秧31101亩;推广摆秧23282亩;完成水稻双龙出海条栽88.036万亩;推广优质稻62.01万亩,其中特优稻21.95万亩;推广玉米育苗移栽15.355万亩;推广旱作立体间套种16.807万亩;实施地膜玉米13.013万亩;推广“沃土工程”示范样板103490亩,辐射带动837470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1594808亩,推广作物专用肥618553亩,推广中微肥805898亩,推广种植绿肥218199亩,秸秆还田519458亩。

四、成果开发是重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延续和涉农部门利益机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科研推广部门难以将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在种子开发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提高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科研成果开发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为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于199 年申请,200 年农业部授权保护了5个农作物新品种,拥有独立的新品种权。其中,水稻新品种为楚粳23号、楚粳香1号、楚粳24号,玉米新品种为楚白单4号和楚单7号,2003年前获新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50%,居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首。2003年已申报四个品种(其中水稻3个,玉米1个,水稻品种为楚粳26号、27号、楚恢7号,玉米品种为楚单8号)。2004年,拟订申请保护2个水稻新品种(楚恢12号和13号)。

通过申请新品种权的保护,为独立自主和高效地开发科研成果,增强自身实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品种权对育种的反哺作用已初现端倪。第一,拥有独立的品种权后,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经营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充分保护了我所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果。第二,有效改变了部份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忽视知识产权,无偿开发经营的状况,规范了拥有品种权新品种的开发。第三,在开发经营中,我所把开发拥有品种权的新品种作为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的突破口,依法委托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及州内外个体户经营“雄丰”牌种子,走出了一条育繁推结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即保护新品种权,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开展经营服务,提高整体实力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以明确“责、权、利”的方式,与州内外开发商广泛合作,加大开发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新品种的开发效益。2003年以来,己有3家州外的种子部门、6家州内的种子部门签定了开发协议,带动我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年平均利润突破了100万元。已授权品种在州内外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虽然我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省内外“中海拔”稻区在楚粳系列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中,授权品种被侵权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我们在维权工作中重点强化了以下方面。一是对授权品种被侵权的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并向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二是针对州内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就“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并就进一步强化授权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共识。经协商决定,在2004年以后授权品种的开发利用中,开发单位必须向提供品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开发每千克种子支付0.07元,并逐步统一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州外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了维权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部份种子企业及科技推广部门已前来协商合作开发授权品种有关事宜。四是每年的4月26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品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五是在维护授权品种权益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积极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授权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科学管理是保障

为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其它各项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所在市场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针对全所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经济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体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系统、综合的农业科技管理新观念。与此同时,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考勤管理、履职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中,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经济效益的规范化管理新局面。通过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稳步推进,成果转化明显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全面发展是目的随着科研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逐步显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科研推广基础设施逐年完善,逐步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成果保护和开发转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申请保护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较大的开发潜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先进的农业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以诚实守信、友好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省内外、地州市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与广大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各项授权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篇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XX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XX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篇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为了实现双峰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 沙塘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 深化内部改革, 创新推广思路, 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 强化科研基础, 重视成果保护, 加大开发力度, 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沙塘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按照省市农业局《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具体要求, 对来自下属单位基层的农技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并根据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服务, 现已圆满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

1 高度重视, 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进行全面协调组织

沙塘乡农技推广中心按照上级农业主管部门指示, 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 学习文件精神, 领会文件内涵, 落实文件部署, 成立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领导小组。在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教师选聘、培训地点、基地考察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考察、论证, 以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民服务能力, 发展粮棉菜等的生产,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严格按照省农业厅文件要求, 周密部署,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落实到培训班的各个环节。

2 严格要求, 遴选优秀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

通过预测、调研, 主动与各县市沟通联系, 遴选出一批优秀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培训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面向学员需求, 适应学员特点, 设置培训课程, 安排培训时间, 选择培训方式, 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热情。

3 精心组织, 选聘知名专家编写教材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需要, 结合双峰地方农业发展实际, 组织市县有关专家, 成套编写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教材, 并在总结去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 邀请了省内资深农业专家教授为主要撰稿人, 课程安排上新增加了现代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常用农业新机具以及农产品营销等培训内容。

4 完善制度, 确保培训质量

4.1 建立了优秀学员评选制度

按照参训学员10%的比例评选优秀学员, 对出勤率高、笔记记录完整、回答问题踊跃、考试考核成绩优良的学员进行表彰奖励, 并颁发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计入学员档案。此制度既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又在学员中形成了比、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4.2 建立了24h值班制度

建立值班室, 保证24h专人值班, 随时处理学员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学习上帮助学员, 生活上体贴学员, 情感上感动学员, 使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

4.3 建立了学员本人签字及课堂抽查制度

选聘责任心强, 工作认真, 敢于负责的同志担任班主任, 负责学员签到和课堂随机抽查。此办法不但提高了学员出勤率, 还保证了课堂授课纪律。

4.4 建立了学员评价教师制度

对于教师的授课水平, 学员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媒体利用、互动效果、授课质量、实用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次, 对于学员评价不满意的教师, 直接解除聘用合同。此办法增强了授课教师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促使他们不但要备好课, 还要上好课, 更要保证授课质量。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考察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员互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好, 希望今后多办这样的培训, 我们受益非浅。

5 严格考核, 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结束后, 针对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对学员进行了统一结业考试、考核。通过考试、考核, 广大学员均一次性通过, 确保了培训质量, 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规范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管理, 沙塘乡农技推广中心及时登录并填写基层农技培训的信息, 认真记录培训过程, 完善培训档案, 尤其注意影像、图片资料的留存。按学员所属乡镇村组建立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台账, 保证培训台账的真实和完整。

6 结语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对双峰县进一步更新基层农技人员知识,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进村入户指导能力,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 确保粮棉菜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双峰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我中心的知名度。为此, 我中心将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为双峰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 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新.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吉林农业, 2011 (3) .

[2]唐萍.探讨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有效途径[J].湖南农机, 2012 (03) .

篇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11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我国的农业科技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农业的普遍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旧体制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论是在推广理念、职能分化上,还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都适应不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力度早已迫在眉睫。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和成果

1.1 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将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推广相分离,将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与有偿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并通过试行技术承包、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了以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完善服务自制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

1.3 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3]。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相关单位要想在新时期内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就务必要在科学、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的具体实际为重要依据,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我国逐步形成市场型、公益型、混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存的格局,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赵武军.“农业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2,(04).

[2] 杨连志,唐玉琴,郑维莲,闫士环.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与探讨[J].天津农林科技,2012,(03).

[3] 吴春梅,陈文科.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2).

篇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县政府:

今年6月博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博机编[2010] 29号)和8月县政府办发电《关于做好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博府传[2010] 127号)文件以来,各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工作。但是,有的镇改革工作整体进展仍较缓慢,县农业局为全面及时掌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于10月27日至29日由我局党委副书记朱伟良带队深入各镇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成的主要工作

1、挂牌方面。目前,按规格完成挂牌工作的镇有:泰美、石坝、柏塘、龙华、长宁、福田、园洲、横河、公庄、石湾、湖镇、罗阳和杨侨等13个镇,未完成的有观音阁、麻陂、杨村和龙溪等4镇。

2、定岗定员方面。目前各镇已按要求将定岗定员名册上报县编办。从报送的情况来看,县编办核定全县17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总人数为231名,实际使用编制数213名,空编人数18名。据统计,各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工作总人数为89名(含部分镇农办),其中属公务员身份人数为13名、农技站编制人员数37名、其它编制人数12名,三类编制合计62名,占实际使用编制数的29%;另26名不属任何编制(编外人员),还有1人有财供但无编制。当中有专业-1-

技术职称的有32名。(详见附件)

3、独立办公服务场所方面。据调查,原农技站办公楼大部分都被镇府占用、出租或被用作计生服务站等其它用途。目前,仅福田、杨村、石湾和园洲仍在使用或部分在使用外,其它镇的农技站办公都由镇政府统筹安排,大部分设在大院内,有的还和农办等部门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

4、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方面。目前,仅有园洲镇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示范基地,其余各镇都没有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二、我县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编制被挤占严重,出现在编不在岗、在职不在岗和在岗不在编等现象严重。在岗又在农技站编制的仅有37名,占总编制数231名的16%;而且在岗人员还要负责镇包村包队、调处纠纷、计划生育等非本职工作。特别是福田镇3人当中仅站长1人才有编制,且是计生专业队自筹编制,也就是说福田是唯一全额挤占农技站编制的镇。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低、非专业人员比重大。据调查,目前在从事农技推广岗位89人当中仅有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6%,占总编制额的14%。多年来几乎没有学农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出现断层。

3、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和设施设备保障不足。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生活补贴,由镇府统筹外,其它必要的推广基本经费普遍没有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供给。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相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技术指导、农民科技培训等都没有经费来维持;二是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都缺乏经费;三是检测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目前镇级农技推广主要靠上级农业部门项目经费来运作。

4、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除个别镇外,大部分没有独立办公场所,更没有实行对外挂牌办公,以及大部分镇没有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精神和要求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标准,结合检查中存在问题,我局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2、对空编的镇,由县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县农业部门配合,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但不在编人员。

3、切实解决好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低等突出问题。要结合实际,抓

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对没有取得相应学历和非农专业的人员,要通过培训提高,达到专业人员上岗要求;对学历高、能力强但专业不对口的人员,工作一定时间后要给予技术职称认定,以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而逐步解决我县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4、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建议将从事公共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等经费。

5、县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以“三有”建设为目标,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实行对外挂牌办公,配备必要的监测、培训设施及试验示范基地等,为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提供必须的基地

6、由县督查办牵头,县编办、人事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深入各镇开展一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督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建设工作进度较慢的镇的指导,要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为基层出谋划策,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确保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确保我县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

附件:博罗县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情况表

博罗县农业局

篇6: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发布文号】粤府〔2008〕24号 【发布日期】2008-04-10 【生效日期】2008-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

(粤府〔2008〕2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6〕17号)、《转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2007〕5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提供技术服务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

(二)总体目标。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有效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三)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等。

农业、畜牧兽医、林业、渔业、水利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四)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本行业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资源整合、合理设置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各地可以根据区域农业特色和财力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合理调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布局,整合现有事业站(所),优化事业资源配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可结合当地实际,按以下方式进行改革。同一行业技术推广单位改革在本县(市、区)范围内只采取一种方式。

1.综合设置方式。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构,为乡镇公益类事业单位。

2.派驻设置方式。在调整职能或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划转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站所归县(市、区)管理,按区域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县(市、区)派出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市、区)统一管理。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印发广东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6〕84号)的要求合理设置。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列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六)科学核定编制。根据所服务区域的人口、面积、地理和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生态区位重要程度、交通条件、生产水平、主导产业、农业机械种类和保有量、行业建设任务轻重程度、服务指导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核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三、切实加强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

(七)严格实行竞聘上岗。根据按需设岗的原则,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职责和条件。

1.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根据《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2〕69号)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及公布岗位、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前公示等程序,对经身份确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参加竞聘上岗的在编在岗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向社会公开招聘。在对原在编在岗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后,根据编制和需要,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推广人员。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流人员。

按照行业特点以及技术推广岗位的等级、职责和条件,确定考试考核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考试考核内容的80%,其中操作技能应占有一定比重。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竞争上岗考试考核工作,加强对竞聘过程的监督和指导。

(八)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等情况,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作为聘任、考核、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九)积极创新推广方式。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切合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级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认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评工作。积极探索县级管理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升、晋级、续聘、辞退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四、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各地要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分流人员的合法权利,依法办理分流人员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分流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解除人事关系的,应严格按照粤府办〔2002〕69号文的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并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农业、畜牧兽医、渔业、林业、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做好改革所需各项费用的测算。

县级以上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推广人员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对未按规定报上级组织、人事或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办理正式录用或用工手续的自养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管理。

(十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公益性试验示范推广和检测设施,改善技术装备。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各县(市、区)要按照全省的总体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五、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尤其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组织,实行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强化信用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六、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

(十四)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切实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设备更新、推广项目支持等工作。省农业厅要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水利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编办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于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于2008年6月底前上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及时把经审批的各县(市、区)改革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由省农业厅汇总后报省政府备案。

(十五)加强监管,严肃纪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检查监督,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确保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一旦发现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十日

篇7: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设有关工作的通知

(农办科〔2017〕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渔业厅(局、委、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2017年,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继续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给予支持。根据《农业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7〕11号)有关要求,现就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等的部署和要求,以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效率为主攻方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精心打造示范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绿色高效适用技术,加快培育精干高效队伍,切实发挥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

二、主要目标

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超过95%,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超过70%。

(二)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要求的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广泛应用,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三)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基本健全,每个农业县建设2个以上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试验示范3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开展4次以上观摩培训活动;基层农技人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比例超过70%。

(四)服务到位、支撑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建立,全额拨款机构占比超过95%。基层农技人员在岗率超过90%。超过1/3的基层农技人员接受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时间超过100个工作日。

三、重点任务

围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效履职,发挥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市场化主体的引导、服务和必要的监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支持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探索农技人员通过提供技术增值服务获取合理报酬的新机制,加强绩效考评的新举措,强化队伍能力建设的新模式。

(二)建设运行高效的示范服务载体。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展示农业重大品种、关键技术和种养模式等。规范基地运行管理,统一竖立“全国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标牌,加强考核验收。遴选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精准指导服务、组织交流观摩等措施,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便捷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任务安排网络化、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考核电子化。

(三)加强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围绕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年度农业主推技术、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需求,遴选确定一批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要求的年度农业主推技术,形成当地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到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和示范主体,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及时发布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等农业公共信息,制定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加强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选拔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支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非专业和低学历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进行学历提升教育。支持地方实施农技服务特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从新毕业大学生、乡土专家、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一线农业科研人员中遴选一批特聘农技员,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五)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需求,广泛集聚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服务组织、农业乡土人才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实现农业技术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提升农技服务效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四、加大绩效考评力度

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对2017年各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奖惩措施,确保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一)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依据下达各省的任务清单和绩效目标,以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量、服务对象满意度、支撑主导产业发展成效等为主要考核标准,制定《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见附件),继续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列入农业部2017年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实施范围,继续将粮食主推技术到位率作为2017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

(二)创新考评方式方法。通过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线下考评与线上考评相结合、平时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全面督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各省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程管理和考评。科学制定考评方案,继续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省开展绩效考评,加大现场考评力度,增加现场考评评分在考评总成绩中的权重。

(三)加强考评结果应用。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增强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技推广单位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各省考评结果与下年度任务安排、资金测算等紧密挂钩,进一步加大实施绩效所占权重。对各省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完成和实施成效进行优、良、中、差等四类定性评价,对评价优秀省份给予通报表扬;对评价较差省份提出整改建议,限期予以改进。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安排,狠抓任务落实。种植、畜牧、渔业、农机等分设在不同部门的省份,要加强农业系统内部统筹协调,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发挥最大效能。要加强总结宣传,充分挖掘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扩大影响成效,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营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附件: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农业部办公厅

篇8: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 是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力量, 尤其县、乡 (镇) 两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贴近农村、面对农民, 起着联系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管国家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行依法保护, 相关部门也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但由于种种原因, 广东省县、乡 (镇) 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在不断地被削弱, 许多机构名存实亡, 基层队伍不稳、保障措施不力、工作和生活条件急待改善等突出问题, 严重影响了县、乡 (镇) 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广东省县、乡 (镇) 两级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回顾

1.1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概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伴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中显示出的重要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纷纷成立了国家和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和组织, 并在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 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 1%;第二类为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 占1%;第三类为商品专业化农业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 占4%;第四类为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宗教组织所属的推广机构, 约占7%;第五类为私人农业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 占5%;第六类为其它型式的农业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占2%。可见, 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仍是当今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与发展的主流, 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以采用这种推广体系为主[1]。

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路程

新中国成立后, 农业部于1 9 5 3年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 农技推广体系的初步建立,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上世纪9 0年代中期, 正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达百万之众。据统计, 截至2 0 0 7年底, 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 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 农技人员85.05万人, 其中县级3 0.8 8万人, 县以下5 4.1 7万人, 其中区域站2万人, 乡镇站5 2.1 7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蓬勃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9 8 0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办好县一级推广机构, 加快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1987年4月, 农牧渔业部颁布《关于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若干决定》, 在全国逐步形成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枢、乡级农技推广站为纽带、村一级科技服务小组为基础的推广网络。1 9 9 3年7月,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使农业技术推广有了法的依据,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农技推广中心、省、地级农技推广总站 (或中心) 、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 (镇) 农技推广站五级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2]。1 9 9 9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四部委《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 (国办发[1999]79号) 强调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2003年11月, 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试点工作。至2006年, 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 拉开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新序幕。

2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 (镇) 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 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它们贴近农村、面对农民, 肩负着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重任。据不完全统计, 到2 0 0 7年底, 全省共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5 342个 (其中种植业1 289个, 林业1 069个, 水利1 506个, 渔业402个, 农机707个, 综合站369个) , 推广人员约4万多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清、保障不力、人员老化、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许多机构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 既无固定的办公场所又无办公经费, 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处于“人走网破”的边缘, 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2.2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 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 给广大领导干部造成了农业不重要了的错觉,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围田办工业园、到处征用农田来搞工业的案例, 农业的基础地位被人为的边缘化了。有些领导干部甚至还存在着农民种田自己就会种, 根本用不着农业部门去大力推广的错误认识。多次的乡镇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变革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更是首当其冲, 撤掉的撤掉, 合并的合并, 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机构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 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 全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编人员中, 5 0岁以上的占2 1%, 大专以下非本专业学历的近8 0%;近5年有五成多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农科大学毕业生仅有3 1 6名, 仅占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有人数的1.5%。由于机构不健全, 工作环境差, 人员待遇低, 缺乏保障, 许多学农专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外打工, 也不愿到基层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是缺乏必要的推广手段与设备。近十几年, 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推广机构自身都难以维持运转, 更别说购买添置现代的推广工具。据统计, 广东省3 5 4 0个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 有6 6.3%的机构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 有5 9%的机构没有专用电话;配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分别仅占2 2.3%、1 5%和1 0.3%;而配有天平、手持放大镜、便携式土壤养分测定仪、便携式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器、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仪器、水质分析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的则分别仅为451个、847个、81个、146个、147个和17个, 占12.7%、23.9%、2.3%、4.1%、4.2%和0.4 8%。大多数基层推广机构还是沿用“一支笔、二张纸, 手摸、眼看”等原始方法开展工作,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工作, 严重制约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

3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来, 在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广泛进行适用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大面积、大范围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指导农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深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

建国5 0多年来, 我国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有6 000多个, 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 每次更换都增产1 0%以上。特别是超级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 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 5%以上, 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到“十五”末,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由建国初期的2 0%上升到4 8%左右[3]。

实践证明, 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机构的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离开了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难以尽快进入生产领域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说, 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借助农技推广体系, 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环节, 使之转化为有效的农业生产力[4]。

广东省现在正在进行“双转移”发展战略布局, 这对于农村、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随着“双转移”的不断开展, 我省农村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呈现紧缺, 农业的发展面积也会受到工业发展带来的圈地造园等影响。因此,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水平, 对于不断优化我省农业发展布局,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真正理解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农业稳, 才能百业兴。2 0 0 8年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触动了人们对农业的神经。农业的特殊地位与其本身的生产情况都注定了其技术推广不能采用工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其它社会商品的推广手段, 更不能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必须要由公益性的专门机构来促进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明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 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等。各级政府应该责无旁贷, 确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障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5]。

二是建立灵活高效的推广机制。多年来,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地位不高、机制死板, 严重制约了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灵活高效的推广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政策制度要求,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以及年度考核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职称、岗位和专业性质, 进行明确的分工, 确定一年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任务、工作职责等;并且通过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方法以及配套的奖罚制度, 打破以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鼓励和鞭策技术人员奋发向上,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 并以技术推广业绩情况作为其晋升、聘任、奖惩、解聘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

三是创新推广理念与改进推广方法。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根据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 围绕我省区域农业、都市农业、效益农业比较发达的特点,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探新的推广手段, 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采用网络以及视频录像等手段, 把推广的技术操作现场拍摄下来随时随地地进行演示, 改变以往只能在农时在田间进行推广的弊端, 既直观又有说服力。

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按照“农户需求型推广机构”的目标, 根据各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强化推广到户模式, 采取“推广技术员+农户”、“推广技术员+农业企业”、“推广技术员+农业企业+农户”等多种推广形式, 及时地把最新、最适用的、农民最需要的技术应用到生产一线中去, 确保农民的需求能得到快速和有效的反映。

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和提高人员素质。首先每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 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鼓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各种在职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其次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加强对服务农民的培训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应该主动配合省正在积极实施的“双转移”发展战略, 结合“农民阳光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农民培训工程, 通过三五年时间, 力争达到每位农民掌握一项农业技术的目标, 农民整体素质有明显地提高, 基本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五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加强基础建设。省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 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要切实强化财力保障, 按“三有”标准 (即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有必须的试验示范基地, 有必备的仪器设备) 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同时, 应根据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 建立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在内的农业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切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闯.世界农业推广体系概览[OL].2008-08-12.http://www.agri2.com/nanfang/deflook3.aspx-id=354.

[2]谢春甫.我省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思路探讨[OL].2005-06-22.http://www.hbxgagri.gov.cn/agri_edu/styd/200506/522.html.

[3]杜青林.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 2006-08-08.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

上一篇:2007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 反省下一篇:五名校校长:取消高考将是灾难?不能过早分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