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求知 从做中学

2024-04-27

以行求知 从做中学(共4篇)

篇1:以行求知 从做中学

以行求知

从做中学

―― 论“教学做合一”核心是“做”,以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关键作用

作者:芜湖县六一幼儿园

査静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摘 要] 当前诸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等观念与成果已在广大的幼教一线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但在具体操作中,幼儿园、教师、家长等都没能从根本上“洗脑”,只接受了一些口头上、形式上的名词、概念等东西,这些表面与实质仍存在一些不相吻合的问题,影响了幼教质量的真正提高,阻碍着幼教改革的深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将陶行之主张“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运用到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中,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主,以行求知,手脑并用,通过对幼儿创新意识和主动求知的培养,使孩子充分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创新意识 行之有余力

当前,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处于空前阶段,这为幼儿教育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大好时机。一些诸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等观念与成果已在广大的幼教一线产生了深深的影响。然而,尽管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让幼教实践来了一次大规模的“除旧迎新”行动,但在具体操作中,幼儿园、教师、家长等都没能从根本上“洗脑”,只接受了一些口头上、形式上的名词、概念等东西,这些表面与实质仍存在一些不相吻合的问题,影响了幼教质量的真正提高,阻碍着幼教改革的深化发展。陶行之主张“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主,以行求知,手脑并用。其实也可看出是陶行知对孔子“行之有余力,则以学文”思想的重视,其中陶孔提出的“行”就是要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我作为从事近二十年的幼儿教育者,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目前我们当前幼儿教育创新上存在的问题点:

一、当前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缺失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而纵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的指导单一,保守,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反应。从而形成学生只会亦步亦趋的遵从某些传统的固定的章法,缺乏多层面,有深度的思考。“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没有统一在“做”上,而这个“做”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创新意识。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不强

体现在幼儿教师身上,表现为相对忽视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事例证明,在幼儿身上闪现的瞬间的创造性火花,正是因为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才被无情地扑灭了。如何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幼儿园并不少见。本来幼儿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说出了很有创意的答案,但与“标准答案”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为了得到“满意”的教学结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快就否决了幼儿的答案,并说出正确的结果,让幼儿反复念诵。虽然幼儿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但仍不乏传统与保守。

2)创新精神不足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可以继承的科学遗产已经够丰厚了,在很多情况下通过模仿、继承和复制已经能够使很多事业获得成功。许多人愿意去做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而创新往往是需要承担风险的。人们容易把探索视为畏途,这种心态直接导致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老化。不少幼儿教师工作时照本宣科,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只知怎么做不知为什么而做,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对教改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3)对“创新”的误解

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领会不够,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是加重教师的负担,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创新”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求变、求新是为了得到更大的价值、更为理想的实效。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与过去不同,不考虑教育价值是对创新教育的歪曲。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的师幼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幼儿虽小,老师也把他们看作独立的、有尊严的人,这对幼儿创新天性的充分展露是极其有利的。

我们剖析了问题点,那又将如何去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在这里陶行之先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论之影响

陶行知指出,“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便是做。这样不但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陶行知主张的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事说是做;对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之影响说是教。”陶行知还提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从这一观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幼儿教育中,从老师对孩子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孩子对老师来说,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孩子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那么这一做又如何能真正做呢?

三、“教学做合一”核心是“做”,其对幼儿教育的关键作用 1)“做”放在第一位的重要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做”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种“做”不是仅仅说教孩子课本的知识,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点滴积累。在幼儿园,我们要求幼儿自己动手,敢于尝试,但一回到家里,孩子哪还有做的机会,他们在家中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事,孩子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小平台。中大班家长或许总会向老师反映说“孩子在家跟在幼儿园简直就是两个人”,家长开始着急,而老师其实也很无奈,在家与在园的脱节导致幼儿动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进步速度变慢。而在托小班时,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还小,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的不注重,认为是还需要帮助的阶段,殊不知,正是这时的“低估”导致了幼儿后来让家长着急的个性。自己吃饭,穿脱鞋子,穿脱裤子,自己入厕,自己搬椅子,自己倒水喝水等行为,经过培养,小班幼儿都是能做到的,教师只是在旁边的指导者,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到,说明是符合这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的。“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将“做”放在第一位。

2)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创新的意识。

“从做中学”的“做”则是指教师有目的设计的各种活动,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很适宜于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对学前儿童切忌空口说教,而应将教与学统一在做上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使教育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陶行知提出所谓“做”就是要在劳力上劳心。此时的劳力是“做”,劳心亦是“做”,自己有所进步收获便是“学”,在做中若对他人有影响即为“教”。真正的“教学做合一”要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用实际遇到的问题引发“做”。因为“从生活中发生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它的试验室是大自然和大社会”。在这一主导思想下,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优化活动。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及时的设计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如:“制作水果大赛”——教师利用水果这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作为活动的主题,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帮助儿童形成形象记忆;“我是小厨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同时对儿童的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给予有效的改正,帮助儿童规范他们的行为。在做中孩子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很好的培养了孩子创新能力。

3)在“做”中感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将学校搬到广阔的天地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传统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则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而“改良的教育”把社会里的东西挑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目前,我们开展的一些列的“区角”活动,就是这一思想得很好诠释,同时我们还把孩子带入到大自然中去,带到需要用心感受地方去。幼儿亲自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能大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能提高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和欲望,继而会很自然地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都是在积极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学,学生既然爱学了、会学了,又何愁能力不提高呢?从另一方面说,学生在“做”中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做”中学,探究意识会增强,回到课堂上课发言和讨论都会很积极,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做”在“教学做合一”中是最核心的,即要在做中学、做中教。陶行知以形象的比喻强调了“行”的首要意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家长应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符合年龄特征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得经验与成长,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时刻给予你惊喜。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作为新一代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行求知,从做中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提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学习。真正的去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1。

[2]朱小蔓等著《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陶行知纪念文集》及有关参考资料,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出版社1986。

[4] 金生鋐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美)帕克 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2: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观

一、杜威“从做中学”的内涵

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 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 才能进行思维, 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 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这种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应用在教育上, 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应用在教学上, 便是“从做中学”。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杜威批驳说, 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 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 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单凭教师的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 绝谈不到掌握知识, 谈不到积极、自觉、和爱好、兴趣, 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 其结果是抑制儿童的活力和滞塞儿童的创造才能。杜威坚决反对这种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他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直接的主观的经验, 鼓励个人探索, 提倡知识的学以致用。

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在他们的生活中求取经验, 获得知识, 他们获取直接经验就是获取知识, 学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 为此, 杜威主张学校应成为雏形社会, 设立各种工厂、实验室、厨房、农场等, 让学生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 便去收集有关资料, 确定问题所在, 并提出各种假设。杜威说,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 而力求克服, 自然引起他们高度注意。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 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时, 他会像真正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二、“从做中学”的作用与不足

杜威“从做中学”的提出改造了传统的教学观, 也对人们的教育观念的改变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有其积极的一面, 具体表现在:首先,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观主张从做中去学习, 从经验中积累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让儿童有活动的机会, 在自身的活动中学习, 让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 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达到亲自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其次, 杜威倡导“活动课程”, 他认为儿童是从经验中学习的, 学校应该让学生进行烹调、手工、缝纫等活动, 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教材是“把事物归了类, 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而杜威的观点是主张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 作为学校的教材, 教材要选自实际生活, 要与社会工业发展相联系, 并且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 力主“学”、“做”结合, 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技术训练和就业准备。再次, 杜威强调选择学习方法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观在国际教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他的这种观点是完美无缺的吗?不是的, 它也是存在不足之处的, 这个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并且把“从做中学”完全应用于教学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不妥当的。首先,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学校内, 在教师的主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人类文化成果的过程, 也即主要学习前人已经总结概括的间接知识的过程, 因此, 实际上, 有时也不可能都亲自加以经验, 更不允许“尝试错误”。其次,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观“只适用于初级阶段和低层次的教学工作, 并不适用于高级阶段和深层次的教学工作”。

三、“从做中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观是积极的进步的, 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 对于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利用和发扬, 而对于其不足之处要善于改造创新, 使其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首先, “从做中学”所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件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 尤其对语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散文等来说, 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 那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杜威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 他认为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有兴趣的时候, 他才能集中注意, 集中思考, 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化出强烈而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 真正变“要我学”变“我要学”。

其次, “从做中学”的教学观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高低。杜威曾说, “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 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课堂上老师讲, 学生听, 没有师生双方的互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压抑, 学生的学习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从做中学”的教学观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 如独立性、主动性、智慧性等等。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的互动, 能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定的目标, 收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情境教学, 杜威“从做中学”强调设置真实情境, 在情境中设计刺激思维的课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培养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 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去逐步认识世界, 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摘要:杜威在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观, 这一观点无论对当时还是现在的的教育观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从做中学”的内涵, 以及“从做中学”与传统教学的“从听中学”的比较, 客观评析“从做中学”几个方面对“从做中学”进行讨论, 进而思考其对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篇3:木匠设计师 从做中学

约瑟夫·布雷德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存在空间,我才能够运动我的手指。”这句名言是库诺设计的基本原理。环境空间至少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环境空间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库诺认为:外部世界、空间及人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我寻求给予我的设计作品独有的个性,但又不失低调及安宁。这样,用户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而不至于让产品独占统治地位。

库诺名片的右上角有一个小孔,他解释说,简单的一个小孔,有盈缺,有虚实,才有空间感。这恰恰与他所喜爱的《道德经》里面被奉为最早的对“空间”的解释不谋而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简单的线条、单纯的形状是设计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赋予生活物件简单的外表形态、更多技术性结构与精致的细节内涵,会令设计更有意义。

库诺生于1963年,16岁开始学习木匠手艺,4年后开始在室内设计师的学徒,从1996年开始独立做家具设计师。库诺住在布格多夫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厂房里,他的家里没有时尚的装饰或者哪位喜爱的设计师的家具作品,却满是他的作品原型。

作为一名红点奖获奖者,库诺的履历中却没有专业设计教育的背景。16岁的时候,库诺开始学习木匠手艺,他说因为他小时候就很喜欢木料,“我很享受创造的成就感。当一天结束,你面前就多了一件你自己制造的家具,那感觉太棒了。”库诺说,“而且这也为成为设计师打下很好的基础。在瑞士,当你年满16岁,你可以选择读高中,也可以选择去学一门手艺。4年后,我开始跟一名室内设计师学习,做了7年的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再后来我就自己创业了。”库诺说,在瑞士,人们的信条是“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所以对所谓学历并不是看得太重。“至少对我是这样,让我跟着课程学习一门语言太难了,但是我很喜欢在实操中学习这些手艺。客观点说,因人而异吧。”在选择学习木匠手艺之前,库诺并没有想成为一名设计师,他那时还只是很享受动手制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习木匠的4年当中,他设计的小碗橱在一次比赛中获了奖,大概是从那时候起,库诺萌生了当设计师的念头。

库诺与瑞士、德国、荷兰和意大利的家具品牌合作,主要设计生产桌子、椅子和软体家具,也会涉及架子、办公家具、浴室家具等领域。针对不同的设计阶段,库诺会选择相宜的设计工具,或徒手绘制草图或使用计算机。3D制图近几年来成为他日常重要的工具,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工具则是与其他设计师、企业家和技师的沟通。库诺认为,开发一件产品,只有共同的热情、广泛的创意投入和所有参与者的专业知识一起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成果。

《设计》:你的设计灵感通常都来自哪里?

库诺:我日常喜欢旅游、读书,喜欢观察建筑和大自然。我尤其喜欢读游记,21岁的时候,在我读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游记之后,我一个人单独在中国旅游了5个月,去了很多地方,被震撼了。我还很喜欢老子的哲学思想。

《设计》:当你在和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对于产品设计发生分歧,你是否会妥协?

库诺:这种情况不经常发生,但也确实会有,通常我们会彼此妥协,如果实在打不成一致,那我就会把设计拿回来,不让它继续往前走了,也可能给别的厂家去做。

《设计》:截至目前你所有作品中哪一件的设计过程最具挑战性?

库诺:如果说让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俗一点儿说,我肯定是喜欢卖的最好的那件,因为我可以多的一些设计费。欧洲实行的是类似销售提成制度,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中是没有什么收入的,也没有设计费,收入完全来自每件家具销售的提成。设计过程最长的一件家具是在十年前用了三年时间为ROLF BENZ设计的一件沙发,因为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多次反复,好在后来销量还可以。

《设计》:瑞士设计的DNA是什么?

库诺:瑞士设计和德国德国设计还是有区别的,在瑞士卖的好的家具不一定畅销德国。从风格上讲,相比德国,瑞士风格与荷兰更接近一些。瑞士设计的DNA是机械化、技术性、好用、永恒、聪明。北欧设计更偏年轻化,瑞士设计则更经典和精致。

《设计》:你认为怎样的设计才算好的家具设计?

库诺:首先要对人要有用,是永恒的,高品质的;拥有聪明的功能设置;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可以世代相传的家具,可以节省世界上的能源。

《设计》:请以一名资深设计师的身份给青年设计师一些建议。

库诺:两件事。首先,你要考虑清楚你喜欢为什么样的公司工作,因为很多情况下,年轻设计师设计出很棒的东西,却被公司拒绝,因为他们还没有理解要从公司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应该设计怎样的产品,所以,年轻的设计师不要贪图飞跃式的进步,要循序渐进。第二件事听起来会有些矛盾,那就是:守护梦想。这听起来很难,但是不要一味向现实屈服。

篇4: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做数学;活动;兴趣;猜测;探索;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06-02

人类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的、挑战的、竞争的数字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现代数学渗透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技术,在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创造、保存、传递、交流、发展人类文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一、数学知识的理解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加深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通过“日历中的数学”的探讨,在游戏猜测中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等。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表述、交流、比较,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有成效地学到了“去括号”的知识。又如:丰富的图形世界,从不同方向看,打折销售,你今年几岁?……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给人惊喜、给人办法、使人聪敏,可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习惯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周围的事,可利用生活的素材加强数学概念的认识,数学方法的领悟,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活动过程中,要提取、分析、整理相关信息,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知识的概括来自个人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由于融入了个体特定数学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数学学习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而不再是呆板、惰性或很难迁移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情境中”。这种接近生活的真实情境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励学生有序、明确、互动、互助、充满好奇地进行操作过程,完成一个又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在做数学过程中既学会了新知识、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为学生理解、记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数学猜想的兴趣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提高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作出的似真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又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能够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待探究的问题,提出大胆猜想,在经历真正“做数学”与“用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了从“做”中“学”数学的兴趣。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如:在<可能性>一章中,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9.8KM时,也可以不下落。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总怨时间过得太快,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愈来愈隆。

三、数学规律的探索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发现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创造的欲望,自我主动学习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数量关系、探索规律的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创设环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寻疑,从概念的理解中、从定理的分析中、从数学公式的剖析中、从解题的方法中去寻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与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概念、意识、规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和巩固。如:日历中有很多规律,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观察日历中的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经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过程,通过“做一做”分析计算,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调动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从“想一想”、“猜一猜”中培养了学生探究与思维的能力、发现规律、大胆设想、敢于质疑的精神;由“议一议”营造交流合作的气氛、发展了情商,丰富了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不仅发现了日历中数的许多规律,而且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培养了学生发展了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方法,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

四、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在做数学中的“再创造”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课,学生在6人一组先个人再小组的动手摆放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三视图,而且总结出:“俯视图定位置,主视图、左视图定高度”的发现。如:《图案设计》一节中,学生在熟悉了尺规技能后,兴趣盎然地创新了许多有个性的美丽图案。

又如:“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8人分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而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再内限乘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这8人能赶上火车吗?”没做任何点拨,学生课后三三俩俩地自发交流,提供了多个符合实际的方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以行求知 从做中学】相关文章:

求知作文04-18

从做中学论文04-17

求知经典散文04-27

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09-11

论求知读后感04-11

读书与求知的名言04-14

求知的眼光高一作文04-23

论求知阅读及答案05-02

语文教案-论求知05-03

用爱浇灌求知之花07-23

上一篇:超好玩集体单位游戏下一篇:纵使你安也再不还伤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