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读博士

2024-04-08

金融学读博士(精选8篇)

篇1:金融学读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读在职博士有很多需要考生注意的问题,对于现在的在职人员来说更好的进行深造才能在工作中有一定的突出表现。在职人员进行深造都是想要在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

人人都有经历磨难的时候,其中读在职博士也是一段很艰难的路程,在读在职博士的期间,选择好的导师和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职申请博士学位有很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的顺利通过考试,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书。

其实一个纵向课题可以研究的地方大量,若干个人都可以找到可以独立研究方向,不需要讲,某个课题已经有个博士在做了,我要等个全新的课题。导师的论文发表情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表明他还是有时间在做学问。导师是否有过几个很能干的学生。古人有话,青出与蓝,而胜于蓝。如果导师手下曾经出过几个很不错的学生,这至少给你一个信号,你也可以在将来成为很不错的学生。当然,一般而言,这些很不错的学生大多出国了。如果导师手下有在读的不错学生,至少可以有个讨论的环境。读在职博士期间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很重要。

有大量事情可以比导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网络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师。通过它,我们可以访问最好的国际会议,最好的研究所,你研究领域最好的导师以及PHD学生。如,做人工智能研究的同学。

读在职博士事在人为。自我学习能力还规定自己始终是一个主动的人。国内研究水平和国外差距很大。所以,你要始终知道,国外在你研究领域,目前主流方向是什么,最着名的会议是什么,最着名大学的研究所是什么,最着名的导师是谁,最活跃的几个博士生是谁。这样,你毕业后,就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了。

-主办单位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任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在200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法学、社会学、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是目前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金融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货币金融政策研究成果和相关咨询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金融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级金融研究和金融实务人才。研究所现拥有体制内研究人员36人、外聘研究人员10多人和5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项目特色

●为专业人士量身订制的教育项目——本课程专为接受过EMBA教育或它硕士教育的专业人士所设计,为大家提供持续深入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

●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本项目将安排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数位具有极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参与授课。此外,还将在其他著名高校和中央部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深厚、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学者型领导参与授课。

●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方案为本源,在确保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

●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证书颁发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有关规定申请博士学位,通过考试与论文答辩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颁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证书。

-师资介绍

周茂清

李扬

王国刚

左大培

殷剑锋

李 扬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博导,中央银行第四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张宇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王国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何德旭 中国社科院数经技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导 高培勇 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左大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周茂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陈 淮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系主任、教授、博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张 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许 健 中国人民银行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导

景学成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 李伏安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 罗平中国银监会培训部主任

朱武祥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王卫国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郑振龙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余明阳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裴平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国际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导 童 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王春峰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天津大学金融工程中心主任、渤海证券公司总裁、博导

-报名条件

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学习安排

●学 制:总学制两年半,其中课程学习两年,课程论文撰写半年。

●学习时间:两年课程学习,每月集中授课一次,每次2-4天,共480课时。

●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或王府井大街27号)。

-学习费用

报名费800元/人(含;考试费和考前辅导费),学费138000元/人,包括学费、资料费、结业考试费、结业费、结业论文指导费以及天课间茶点费等,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经济法 团队精神与领导艺术

外 语 课(选开):

听说课、写作课 专业基础课:

经济学前沿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 专业课(选开):

金融理论与金融政策 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 资金流量分析 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

全球金融体系研究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金融工程学

保险市场研究 房地产金融学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选修课:

私募股权投资 商业银行业务与金融产品创新 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 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与企业融资创新 期货市场与金融衍生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固定收益证券 风险投资与企业上市 房地产营销与房地产投资策略

财务报表分析 企业并购与重组

跨学科选修课:

《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思想 《易经》与总裁经营之道 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发展战略

-报名程序

一、报名程序介绍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系 联系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010-59481107 手 机:*** 联系老师:付老师

电子信箱:jinrongsuoboshi@126.com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学员风采

篇2:金融学读博士

1.学术水平无差别,但在科研条件和氛围上国外比国内先进一些

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差距?

有研究表明,虽然二者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就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清华大学教授潘峰表示:“抛开‘头衔’,本土和海外博士没有区别,在学校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最多就是在安家费上有差别。

我们学校如果博士毕业的学校是QS全球高校排名前100的,可以多拿5万元。

在学科评估方面,不少高校的国际化部分基本都是满分,因此不会刻意要求你博士期间一定要在海外。”

也有不少一线科研工作者认为,当两类博士在一起工作时,感受不到明显差别。

不过,在科研条件和氛围上,不得不说目前国外确实比国内要先进一些。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是以西方为榜样的,西方一直都是国内研究的风向标。

另外,我个人觉得大部分国外导师的科研素养要比国内导师的高一些,比较多的国外导师会因为真正喜欢才会搞研究,而国内利益化会较严重和明显一点。

还有就是国外不会太看重文章,他们更强调科研的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更注重培养科学思维,不会特别急功近利。

所以国外博士自己钻研出来的东西会比较多,他们大多科研思维较为完善,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

这一点对于真正搞科研的人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2.未来职业发展

对于职业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国外博士的起点要比国内博士的高一些,毕竟国内现在大量引进人才。

比如深圳的“孔雀计划”,已经吸引了无数的海归博士和博士后。

博士后与博士区别

1.概念不一样

博士是一个学术符号,代表着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博士后是一个工作,代表着具体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因为学位只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博士是最高的学位。通过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学习考核合格的可授予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就是博士。而博士后并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只代表你从事了某项具体工作的研究,是一份工作而不是学习经历。

2.身份不一样博士是学生身份,博士后不是学生身份。博士可分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无论是有工作还是没有工作,在没有毕业取得博士学位证书和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以前,都是还是学生身份。而博士后则不是学生身份,博士后没有脱产一说,都是具有正式工作的人,为了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或者在专业相关领域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而进行的研究工作。

3.待遇不一样

博士的待遇相对较低,博士后的待遇相对较高。如果是全日制博士的话,一般会按照学校的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发给津贴和生活补贴,而博士后则参照一定的工资标准按月发给工资。除了在工资待遇上的区别外,博士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申请后可以进行流动,所以博士后科研站都叫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正常毕业后,博士后所享有的待遇更高,可以在原单位或者职务晋升或者职称评聘的优先条件,并且可以被作为优秀人才被“挖走”都有可能。而博士虽然也是属于人才类别之一,但是待遇仍然不如博士后。

以上就是博士和博士后的主要区别,除此之外,博士和博士后在导师关系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博士的导师叫做博士生导师,而博士后的则叫做博士后合作导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后,都是很不错的学术提升渠道,能够考取博士和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博士,硕士,研究生哪个学历高

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博士的学历是最高的。在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根据学位不同,研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有哪些区别

首先研究的领域不一样。从全局看,硕士是环状的,一个合格的硕士应该掌握该领域的综合系统知识并学习运用,而博士生是点状研究,专注于在某一个具体方向上的全新突破。

其次能力提升要求不一样。硕士研究生基本上是在导师的安排下从事工作,一切是为了毕业。而博士在学习期间需要独立设计实验、写论文,思考问题,毕业后可以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具有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能力。

最后职业发展规划不一样。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比较多,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硕士则从事企业单位的人员比较多。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本科毕业后,通过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就可攻读硕士学位。

博士则是要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学位后通过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考取的。

篇3:金融学读博士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问题的引发:农村小额信贷的瞄准机制及其偏差

现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 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如何为贫困农户提供贴心、及时的服务”等突出问题, 通过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表现——对贫困农户的实际瞄准状况, 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

为那些无力提供担保 (抵押) 品而被正规金融组织拒之门外的客户授信的小额信贷, 其运行中所显现的问题被认为是全球最艰难的金融问题之一——而针对贫困农户授信的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尤甚;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又是, 作为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扶贫手段和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特殊制度设计, 农村小额信贷仍然是迄今能够找到的保障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这一基本人权的次优选择。

从其本来定位来看, 农村小额信贷应该是直接瞄准贫困农户的, 或者说它直接瞄准的是某一类特定群体——授信最困难人群, 当然它直接瞄准的就应该是人而不是区域。然而, 在“商业可持续”的主流语境下, 随着向面向中低收入人群金融需要的信贷机制及其金融产品的演化, 农村小额信贷渐渐远离真正贫困的农户而出现“瞄而不准”的严酷现实, 是其屡遭诟病而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于农村小额信贷“瞄而不准”问题的探析, 当然离不开对其瞄准机制的研究。从一般运行机理来看, 瞄准是为了击中目标, 瞄准的结果——是否击中靶心或者偏离度多少,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瞄准的技术、瞄准的工具及其背后的影响因子。农村小额信贷的瞄准, 旨在为贫困农户提供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平等机会;但这种瞄准能否真正做到“真扶贫”而“扶真贫”, 取决于这种信贷制度的设计导向以及基于这一导向的技术创新手段即瞄准工具的运用。其中, 政策瞄准工具是直接瞄准, 市场瞄准工具是间接瞄准;[2]而瞄准的结果会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分配。瞄准工具不同, 瞄准成本也有差异。农村小额信贷虽是缓解贫困农户进入信贷市场障碍的制度安排, 但它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其在贫困农户之间的合理分配——面临与其他金融制度服务授信困难群体市场时同样的困境: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止最贫困者进入信贷市场。因而在与成本的较量中, 农村小额信贷能否瞄准目标群体即贫困农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瞄准这个目标群体, 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中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全球之鉴:“尤努斯模式”印度之“危”及其警示

小额信贷自1970年代末诞生以来, 类似“小额信贷是高利贷”、“小额信贷吸穷人血”的争议从未停歇;其背后是小额信贷特别是农村小额信贷所遭受的发展困扰——往往难以求得扶贫与赢利的双重目标平衡, 其深层背景则是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覆盖面”与“可持续性”两大价值取向的长久之争。具有典型意义的是, 被贴上“道德”标签的“尤努斯模式” (GB模式) 以及这一模式的复制版印度小额信贷的本土之“危”, 正是对此的真切反映。

(一) GB模式的镜鉴:格莱珉银行瞄准的其实只是“亚穷人”

鉴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出于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的考量, 一些小额信贷组织往往是“扶假贫”或“假扶贫”: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对授信困难群体有利的贷款方法, 但可能并不明确宣布放弃扶贫的目标和宗旨。这就是理念与现实的无情差距。中国信贷式扶贫成就乏善可陈, 但尤努斯的乡村银行 (格莱珉银行) 作为全球小额信贷先驱, 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尤努斯打造的“穷人的银行”, 其股份的96.5%为贫困妇女所有, 就是很好的例证。其非凡意义在于:作为最接近穷人的信贷, 小额信贷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魅力。正基于此, GB模式常被作为瞄准穷人的小额信贷模式成功范例来提及。

然而, 最接近穷人的信贷并不等于穷人的小额信贷, 换句话说, 小额信贷瞄准的偏差, 即便是格莱珉银行也不例外。即便是这种经典的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模式, 尽管奉行的是为核心贫困阶层提供信贷服务、更注重帮助穷人中的赤贫者以及脆弱集团中的最脆弱群体的宗旨和理念, 但其在保持目标集团不偏离的前提下, 面对高成本的困扰, 亦开始追求机构的可持续性。GB机制的运行规则是:通常不直接与单个贫困农户发生联系, 而是与项目实施最基层的小组和中心发生关系 (“求存者 (乞丐) 贷款计划”仍只是特例或个案而并不影响其总体业绩) ;出于对高还款率的要求和对赤贫者贷款消费化的担心, 加之小组或中心的纪律驱使, GB模式会努力甄别出核心穷人并将他们排除在外。可见GB瞄准的并非最贫穷的群体, 只是“亚穷人”而已。

(二) 小额信贷的印度之困及其警示

更有甚者, “尤努斯模式”的印度版 (随着GB模式向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推广, 印度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 却在赚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快。2010年10月发生在印度小额信贷中心安德拉邦的小额信贷危机, 给全球小额信贷机构敲响了警钟, 也引发了对小额信贷的扶贫性和对“尤努斯模式”的一片质疑。

小额信贷的印度之“危”, 主因是由非政府组织转型的或直接成立的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 一味满足股东、投资者和管理层所要求的高回报的做法, 损害了弱势借款人权益, 潜藏的问题必然会爆发。印度小额信贷正转变着利润制造的方向, 变得很具侵略性且想赚快钱;[3]除非可以改变这种把小额信贷看成是赚钱机器的观念和做法。

那么, 小额信贷能够回到它最初的精神中去而肩负服务于穷人并帮助他们脱贫的使命吗?小额信贷的印度事件权当是个案, 是小额信贷“成长中的烦恼”;阵痛之后, 小额信贷仍将在全球强劲发展, 因为支撑这一行业的已不再是信念, 而是30亿低收入群体坚实的需求以及过去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成熟的信贷技术和运营体系。透过“尤努斯模式”的印度之“危”, 得到的几点警示是:其一, 背离社会福利目标而以纯粹商业目的来经营小额信贷终将行不通;其背后仍是小额信贷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寻求既向低收入人口大量开展金融服务又能实现金融可持续成长的一种模式——的困扰。由此, 小额信贷组织要坚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底线。小额信贷的印度之“困”, 昭示着“尤努斯模式”的全球之“伤”, 但这未必是“尤努斯模式”本身的错;事实上, 格莱珉银行至今运营良好本身就表明, 其所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还是在赚钱, 问题在于这个钱是大钱还是小钱, 是快钱还是慢钱。因而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把握扶贫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问题。其二, “尤努斯模式”印度之“危”中的“机”在于:它无疑将推动全球小额信贷的新变革, 从而也为中国小额信贷事业发展提供镜鉴。在此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对小额信贷健康发展势头的逆转, 防止出现对以“尤努斯模式”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既有模式的盲目崇拜;同时要注意发展的节奏, 基于“稳步”和“健康”原则, 实施行业健康发展的引导和有效监管。其三, 在微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也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部分的中国小额信贷, 其事业的健康发展, 必将为其国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氛围、技术创新手段支撑, 从而必将成为中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样本和示范。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自广东思:农村小额信贷在区域和人群上都偏离了初衷

固然, 可持续成长中的农村小额信贷如何挑战与克服高成本的压力, 仍是全球性的最大难题, 发展中大国中国更不例外, 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 其思路、路径、手段、办法等的创新及其运用, 毕竟是基于中国现时和发展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 因而终归要寻求自身的解决之途。由此不能不涉及我国扶贫政策、扶贫资金的运行路径以及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演化轨迹和倾向问题。

(一) 基于“区域—人群”传递机制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 (始于1978年) 的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第二阶段 (起于1980年代中期) 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第三阶段 (从1991年起) 的重点攻坚式扶贫、第四阶段 (自2001年起) 的参与式扶贫。我国现行的参与式扶贫的政策框架, 其基本要点可以解读为: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的双重目标, 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实行区域瞄准方式, 即主要是以贫困村为对象的村级瞄准方式来推动政府主导的全社会扶贫。不难明了, 我国现行扶贫政策的制定, 仍然是以区域而不是以人群为基调的。虽然现行扶贫政策从以前的瞄准贫困县转变为瞄准贫困村, 这是瞄准区域的范围的缩小——从县域到村域, 但仍然没有能够到户、到人, 尽管只是“一步之遥”, 但仅此可能就是“咫尺天涯”, 对于偏远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居住分散, 如贫困和最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西部, 而西部地区恰是我国人口的稀疏地。[4]如此, 要真正将国家扶贫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这种扶贫政策在实践中的变化情形, 对农村小额信贷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更明确地说, 这种基于区域的扶贫政策, 使农村小额信贷难以按其本来的制度设计, 形成对于特定人群的动态而精确的识别和瞄准机制。此其一, 还有一种情况涉及我国扶贫资金的行走路线问题。我国的扶贫资金, 主要包括财政资金、信贷资金, 是按照中央、省 (市、区) 、地 (市) 、县、乡、村、贫困户的路径依序传递的, 这个传递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才是本应该扶持的特定人群贫困户, 可以想见, 其中有多少“雁过拔毛”的动作。这种“区域—人群”传递机制, 其效果不言而喻。在这个过长的委托—代理链中, 权势群体会设法取得任何潜在利益的机会, 利用制度漏洞与秩序缺陷进行合法寻租。显然, “战线”越长, 管理成本越高, 主导者或主政者就会做出一种理性选择。

对于农村小额信贷来说, 道理同样如此。在这个程序化的、繁复的传递过程中, 农村小额信贷瞄准的命中率就直接决定于其与管理成本的动态权衡;换言之, 农村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与管理成本往往呈现出反向变化态势——其瞄准命中率的逐步提高带来的是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 其瞄准偏差的逐步加大带来的是管理成本的不断降低。因而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能否构建一种真正反贫困的瞄准机制, 焦点在于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下, 如何以这种从上到下的、从区域到特定人群的资金行走路径为载体, 应对这种“跷跷板效应”, 在于如何在瞄准精度与管理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毕竟强调全部瞄准贫困农户的小额信贷需要得到额外的成本补偿。从理论上讲, 小额信贷应该能够找到这个最佳结合点, 但一旦进入实际操作, 小额信贷就自觉不自觉地落入政策的“框框”, 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滑向了所谓的“可持续成长”一边——“可持续成长”的潜台词就是要赚钱。这是中国特有的强大的体制性力量和全球性力量的汇集, 小小的农村小额信贷是无法改变的。

(二) 基于“农户型—项目型—商业性”演化轨迹的偏离再印证

不妨从我国小额信贷和农村小额信贷的成长简史再作说明。小额信贷自1990年代以扶贫为主旨被引入以来, 从早期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 到后来NGO主导的项目型小额信贷, 再到后来的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我国小额信贷“农户型—项目型—商业性”的演化轨迹, 已清晰地显现了它越来越偏离初期设计的瞄准目标的倾向和行为。这从其一系列的“规定动作”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如将贷款的增长巧妙地集中于高人口密度地区, 这样实际上是巧妙地规避政策, 从而贷款的增长不会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而是城镇周围地区;为维持贷款的需求水平和偿还率, 逐步将贷款发放所依据的贫困标准提高, 从而使贷款脱离了最贫穷的人;逐步将贷款额度大幅度增加, 以适应较富裕人群需要。总之, (农村) 小额信贷要通过各种变相和变通的手段达到共同目的:将目标群体逐渐转向农村中的非贫困农户。由此造成的结果或后果是:一般商业性金融的固有弱点——不愿意支持甚至歧视弱势群体——在 (农村) 小额信贷中得以再现。

基于“农户型—项目型—商业性”的演化轨迹, 再次印证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不仅在区域上而且在人群上对于当初设定目标的偏离, 越来越大的偏离;这表明, GB模式移植中国的异化——可能更多情况下是被当作获取信贷资源的工具;同时它还表明, 迄今中国还没有找到一种“最接近贫困农户”甚至“接近贫困农户”的农村小额信贷成功模式。既如此, 也只能慨叹:如果那些无劳动能力的赤贫者或许可以名正言顺地依靠可怜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以活命的话, 那么对于那些穷得只剩下自己即劳动力的农户来讲, 小额信贷所谓“贷穷不贷富”的理念, 充其量只是他们聊以充饥的画饼。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由扶贫向“双赢”目标转型的“国际化接轨”, 到底是觉醒抑或迷失, 对于贫困农户来说, 这真的难言是一种福音。

结语

冷静思考蓦然发现, 以扶持真穷人而著称的GB模式, 也在市场经济的急流中“勇退”, 面对资本的神奇魔力而俯首称臣, 从而出现了与制度主义基于所谓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双赢”目标的殊途同归, 这也正好印证了时下流行的《金钱不能买什么》所讨论的有趣但严肃的问题。借用一句流行语, 在金钱能够买到越来越多的东西的时代, 中外 (农村) 小额信贷所展现的“使命漂移”历程, 生动而惨烈地见证了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在基于以贫困农户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 其赋权与发展问题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的前提下 (这也正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隐藏的最大的和深层的障碍) , 在承认这些授信困难群体接受金融服务仍有价值的同时 (这也正决定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实践价值) , 这一群体公正、平等地使用信贷资金等扶贫资源以及享有相关权益 (这正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重要标志) , 理应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和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邱峰.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及其矫正策略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 2012, (4) .

[2]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范璟.尤努斯:信贷危机是逐利性小贷最终命运[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1214 (8) .

篇4:读博士还来

来中国之前,Ahmed就决心学好汉语,他认为汉语非常重要,因为全世界有众多人说汉语,学会汉语就更容易跟世界交流。初来乍道,Ahmed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惊人,秘诀原来是看动画片。“看动画片是学习语言最便捷的路径。因为动画片中的配音更多是针对小朋友的语言习惯,简单、易懂,却又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愿。”Ahmed是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的忠实观众,对目前流行的动画片、少儿剧目他都了如指掌。他最喜欢看的是《熊出没》,狡猾的光头强,勇敢的熊大,憨憨的熊二,偶尔Ahmed还能模仿出三个人物,也有几分神似。

平日里,Ahmed只要有空儿就用汉语和实验室的同学聊天。刚开始也就是天气情况,食堂饭菜这些小事儿;后来上网聊天,他也要用汉语;再后来他有一段儿时间,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市场,他觉得和卖水果的小贩们讨价还价很能提高他的汉语水平。

学习掌握了更多的汉语之后,Ahmed在中国的感觉越来越好。他喜欢中国的文化,却又总是担心自己在中国的时间短暂,想尽办法多走多看。利用课余时间,Ahmed组织来自欧洲、南美和中东地区国家的几名同学先后在北京游览了天安门、长城、故宫、北海公园、颐和园、十三陵、首都博物馆和798艺术区。暑假期间,Ahmed还和几名同学结伴去过杭州西湖,因为知道《白蛇传》故事,他还特地到了雷锋塔。每次浏览过后,他都会把这些景点拍成照片,精中选精地做成图册,然后通过网络发给他的父母和亲戚们看。Ahmed说,他来中国就是想了解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他想把他在中国的感受传达给他的亲戚朋友,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真实地感受中国。

Ahmed是穆斯林,对吃饭比较讲究。中国的煎、炒、烹、炸让他大开眼界。Ahmed现在最喜欢的菜是宫爆鸡丁、牛肉米线、西红柿炒蛋和老干妈炒饭,当然还有北京烤鸭。这五个菜是他的最爱,尤其是宫爆鸡丁说起来字正腔圆。他总是把这些菜推荐给他的同学们和朋友们。Ahmed也喜欢中国的饺子,但是如何做面皮和准备馅儿,对他来说真的是无从下手。曾经有一位他的中国朋友,把Ahmed请到家中做饺子,但他只是学会了把馅放进饺子皮中,捏出来的像个小包子。Ahmed希望回国前学会包饺子,这样回国后就可以请亲戚朋友尝尝他的手艺。

Ahmed第一次和我们一起吃饭时,不会用筷子。但老师说,既然来了中国就要和中国人一样儿,也要用筷子,于是在餐桌上开始了现场实地教学。Ahmed手指非常灵活,一顿饭下来筷子用得就有模有样儿了。一周以后,我们在食堂再见到他,他已经开始教其他外国同学们用起筷子了。

明年,Ahmed就要毕业回国了,目前他已经在尼日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of Nigeria ARCN)申请到了工作机会,这个机构主管尼日利亚所有的农业研究机构,并为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篇5:网络金融博士论文

我国的传统金融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传统金融业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为了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缩短这个差距,网络金融业务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

网络金融方面博士论文

篇6:金融学读博士

得学历越高越好。有一更高的学很多人在考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想要一直深造,总觉历总没有坏处,所以一直纠结于要不要考博士。那么先看看金融学博士与金融学硕士有何区别吧。金融博士和金融学硕士的具体区别如下: 1.考试试题不同

种类政治(统考)英语(统考)业务课一业务课二(统考)金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或英语二数学三(统考)或396经济类联考综合金融学综合 金融学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统考)经济学 专家提示:目前专硕考试的趋势是统一考英语二和经济学联考综合:英语二较英语一考察的英语词汇量更少、分析能力要求更低、难度相对小;经济类联考综合考察数学知识简单,基本为初高中内容,添加逻辑能力的考察,整体难度小于数三。2.培养方式不同

种类学制类型学制培养方式 金融硕士应用型硕士2年自费

金融学硕士学术型硕士一般3年公费或自费或委培 3.课程设置不同

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金融硕士作为职业教育,则更多偏重于实 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金融学硕士第一年会着重学习高级微观、高级宏观、中级金融理论、金融思想史;金融硕士则不要求,更侧重 于金融工具、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证券投资的学习。

4.导师制度不同

按照教育部指导规划,专业硕士采取双导师制度,即社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5.读博要求不同

专业硕士不能直博,即不能直接保送读博,但仍可以考博;学术型硕士目前改革试点院校提供较少比例的直博名额,入学筛选后确定。6.总结——金融专硕代表未来方向 随着硕士招生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专硕已经开始于学硕并驾齐驱,后者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前者注重应用培养,各有所长;从中央财经、人大10级 会计专硕的就业趋势来看,完全不逊于学硕。金融专业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两年的全日职专业硕士(学硕一般三年)的培养方式更能满足就业的需要。长期 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批评,专业硕士的出台有利于改善这种状况。专家提示:

(1)前专硕考试的趋势是统一考英语二和经济学联考综合:英语二较英语一考察的英语词汇量更少、分析能力要求更低、难度相对小;经济类联考综合考察数学知识简单,基本为初高中内容,添加逻辑能力的考察,整体难度小于数三。

(2)金融专业硕士初试改革趋势——弱化对英语和数学要求(英语二和经济学联考综合)+教学上侧重实践(一般为两年学习时间、双导师制、要求实习)。

篇7:金融学读博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主任

一.基本信息

通信地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邮政编码:100084 办公电话:62789873 传真:62784554 电子邮件: zhuwx@sem.tsinghua.edu.cn

教职经历:教 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2.12-

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系1996.7-2002.11 讲 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系1992.1-1996.6 助 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1990.1-1991.12 教育经历:博 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专业1995-2002年

工学硕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专业1987—1989年 工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82—1987年

访问进修:哈佛商学院进修,2002.6;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进修,1997.8-12

二.教学与研究

  主讲课程:公司金融(MBA),投资银行业务(MBA);公司金融,商业模式(EMBA)。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包括:(1)企业金融微观结构与商业模式,(2)企业成长金融解决方案与企业金融工程,(3)企业价值管理与资本运作,(4)资本市场管制与发展。

三.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融资租赁研究基地副理事长。

四.主要业界兼职

中国证监会第二届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专家顾问,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

五.主要论著

1.《商业模式经济解释》机械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2.《重构商业模式》魏炜 朱武祥 著,机械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3.《发现商业模式》魏炜 朱武祥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4.《商业银行突围》朱武祥 杜丽虹 姜昧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5.《中国股票市场管制与干预的经济学分析》朱武祥 成九雁 王正位 杜丽虹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6.《证券监管的经济学分析》张新 朱武祥等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8年5月出版 7.《中国公司金融学》朱武祥 蒋殿春 张新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8.《轻资产运营: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孙犁 朱武祥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六.1999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

1.Zhengwei Wang, Wuxiang Zhu,“Equity Financing Regulation and the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China ” Modern Economy, 2012, 3, 508-517。

2.朱武祥 魏 炜,“从资本结构到交易结构——探索企业金融微观结构 “《金融研究》2012年第4期

3.朱武祥 魏 炜,“卓越商业模式探讨 ”《新华文摘》2011年第11期

4.王正位 王思敏 朱武祥 “股票融资管制与最优资本结构 ”,《管理世界》 2011年第2期 5.王正位 朱武祥,“市场非有效与公司投机及过度融资 ”,《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6.王正位 朱武祥 赵冬青,“为什么只有少数新兴企业能获得风险投资?”《南开经济研究》

2008年第6期;2007年中国国际金融年会宣读论文(2007年7月9-11日成都)。

7.王正位 朱武祥 赵冬青,“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8.朱武祥 成九雁,“风险资本与新创企业的独立发展和竞争分化:2个案例分析”,2008中国

首届创新与创业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3月清华大学。《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7月号。9.成九雁 朱武祥,“股价波动与政府干预”,《中国金融评论》2008年6月第2卷第2期。10.李岩 朱武祥,“定向增发的股票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中国金融学》2008年第1期 11.王正位 朱武祥 赵冬青,“证券发行管制与再融资市场时机行为及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6期;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宣读论文(2006年10月28-29,复旦大学)。

12.朱武祥 成九雁,“企业债违约、政府埋单与债券发行管制:1986-1999年”,《金融学季刊》2007年第2期。中国管理现代化金融管理专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2006.12.9-10北京。13.王正位 赵冬青 朱武祥,“资本市场磨擦与资本结构调整”《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14.朱武祥 成九雁,“八十年轮回: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监管演变”,《中国金融评论》2007年

第1卷第1期优秀论文。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15.成九雁 朱武祥,“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及变迁:1873-1949年”,《经济研究》2006年

第12期;2006 TCFA — CICC Best Paper Awards(second prize)。

16.王正位 赵冬青 朱武祥, “再融资门槛无效吗?”,《管理世界》2006年第11期。17.杜丽虹 朱武祥,“证券发行管制与噪声交易生存及繁荣 ”,《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第一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宣读论文(2004年11月厦门大学)。“The Survival of Noise Traders with Primary Market Regulatory Restrictions” accep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006 Southwestern Finance Association Meeting in Oklahoma City, Oklahoma.March 2-3。18..邓剑琴 朱武祥,“战略竞争、股权融资约束与高负债融资”,《经济学季刊》2006年7月

第5卷第4期,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2005 年12月10-11日厦门大学)。19.赵冬青 朱武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验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2期 20.王正位 朱武祥, “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证券发行管制”,《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2006年中国国际金融年会宣读论文,2006年7月15-17日西安。

21.朱武祥 王正位,“为什么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增发行为反应变化?行为金融模型分析” 《金融学季刊》2005年11月,第1期。2005年中国国际金融年会宣读论文(2005年7月 5-7日昆明)。

22.朱武祥 成九雁,“证券发行管制与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经济学报》,2005年6月第1卷

第1期。2004年中国国际金融年会宣读论文(2004年7月5-7日上海)。

23.杜丽虹 朱武祥,“增发市场反应研究及理论解释 ”,《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2期

(2004年12月出版),第3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年会宣读论文(重庆大学)。

24.朱武祥 杜丽虹,“股东价值取向差异与股东价值最大化实践问题:佛山照明案例”《管理

世界》2004年第6期

25.杜丽虹 朱武祥,“股票市场投机、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及资本配置绩效:万科与新黄浦置业

比较”,《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

26.朱武祥,“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及发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4期

27.朱武祥 郭洋, “行业竞争结构、收益风险特征与资本结构-兼论我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

率及融资监管政策调整”,《改革》2003年第2期,收入《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 治理》(吴晓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8.朱武祥 郭志江,“股票价格中的流通股本规模信息-兼论对国有股上市流通的实践意义”《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2期

29.朱武祥 陈寒梅 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 理论模型及燕京啤酒公司实例

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第九届全球金融年会宣读论文(2002年北京大学)。30.朱武祥 潘玉平, “资本配置行为、资产置换与资本配置绩效-东方集团案例分析”, 《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31.朱武祥,”金融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中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 32.朱武祥 戚熠璇,“高科技企业法律所有权与价值驱动因素控制权分离及其公司治理问题”, 《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33.朱武祥 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

第12期

34.朱武祥 张帆, “企业上市以来的经营业绩实证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1期,收入 《中国会计与财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35.朱武祥 王连恒,“兰筹股公司股票市场及公司财务特征-道琼斯工业30指数实证分析” 《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11-12月号

36.朱武祥 王微, “财务危机企业处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37.朱武祥,“金融系统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性与企业多元化”,《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 38.朱武祥,“保险资金投资与资产证券化-兼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等级微观信用基础及金 融工具”,《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39.朱武祥 郭志江,“股票市场对国有股配售过程中信息披露的反应及国有股上市流通策略

—中国嘉陵与黔轮胎国有股配售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9-10月)40.赵勇 朱武祥,“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可预测性 ”,《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41.朱武祥 邓海峰,“市盈率中隐含的超额收益投资量股票市场预期分析”,《金融研究》

2000年第2期。

42.朱武祥 邓海峰,“市盈率隐含竞争优势持续期”,《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收入《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刘树成 沈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月出版),《中国经济学1999》(林毅夫主编,天则经济研究所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43.朱武祥,“高科技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中的增长价值比重及隐含增长率预期水平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篇8:金融学读博士

作者提出“西方普世价值与其货币金融霸权之间存在着完整的逻辑链条, 普世价值成为向其经济体系输送利益的纽带和桥梁。”西方普世价值的表面逻辑与其实践效果是矛盾的, 而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矛盾中却会受到经济损失和社会伤害。

于是今是金融、法律界颇有名望的专家, 因其一直从事金融、法律和实业领域工作, 参与过多家公司的资本运作, 因此, 对资本市场和实业资本操作都有切身体验和深刻领悟。

作者认为, 金融产品的复杂性破坏了市场平衡能力。当下, 金融资本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滥发金融产品, 这种金融产品使市场充满着无畏的希望, “在一级一级往下销售的过程中, 仿佛击鼓传花, 不断地把风险分散给成千上万的中小投资者”, 但是, 中小投资者只是金融产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无法掌控整体情况, “市场为处于有利地位的金融垄断资本牟取厚利提供了悄无声息的机会”。

金融资本利用发行证券这个美丽的外衣, 深入到经济的各个角落, 使金融资本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 其结果是不断积累爆发经济危机的危险。市场经济对经济的控制仅仅具有部分的有效性, 随着金融资本的市场规模、范围、容量的无节制地扩大, 在虚拟经济层面上, 市场主体对理性判断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危险性。金融资本所以能够获得今天丰厚的利润, 就是他们与其服务的客户奉行着, “及时行乐”的生命哲学。作者指出, “在全球化体系下, 发达国家通过国家货币政策为导向、金融市场为渠道、制定金融游戏规则为手段, 吞噬发展中国家为明天所积累的财富”。

《富国的逻辑》指出, 金融资本给富国带来滚滚的财富。“按照传统的经济学, 一国的财富是依靠这个国家超额的劳动生产率获得的。而当今世界, 在浮动汇率的体制下, 这种理论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意义。”在美国年计15万亿美元在总产值中, 金融产值就占了1/5。按照富国的逻辑, 金融可以提供更高效用和价值, 而这种所谓高效用, 一是因为它们接近于资本核心的先天优势;二是因为人们认可的价值是其资本运作的结果, 同时资本运作本身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这种由国家垄断的权力, 私人银行却成为行使该权力的代理人, 这是国家主权最重要的部分, 却由私人金融机构来获取利润。由此看来, 金融行业的待遇、分红大大高于创造实体价值的行业, 而发生危机以后, 它们却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 因为它们已经“大到不能倒了”, 金融资本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 收益可以归属经营者, 而风险则要由国家和社会承担。金融资本为什么能够得到这样的超额利润?我们从美国的发展就可以看出, 他们所以在高科技领域遥遥领先, 这是他们的融资制度、激励制度、资本市场制度、劳动制度发挥了作用, 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金融资本。美国金融体系为此能够提供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投入成本, 一个产品、一项技术的成功, 其后面可能有一百项产品, 一百项技术的失败, 如果没有巨额的金融资本支持, 就不可能成功。

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福利制度, 作者也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作者指出, 以美国为例, 第一, 政府以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为手段, 不断提高人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奥巴马在2008———2012年任职期间, 美国的财政赤字增长了一万亿美元, 这些钱流入美国经济体内, 大部分最终分配到普通民众手中。实际上, 这些资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政府发债券的形式实现的, 也就是说美国民众享受高成本的福利政策, 最后埋单的人却是世界各国, 是全世界在养活美国人。第二, 美国通过金融机构变相补贴美国民众。所谓次贷, 主要是给那些没有贷款资格的人提供贷款, 贷款利润极低, 某种程度上是变相补贴借款人。美欧的债务危机, 是对现在和未来透支的危机, 正是美欧的政治制度决定了, 金融资本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转嫁危机、转嫁债务。而金融资本的运作模式, 又给了美欧转嫁金融危机的路径, 使他们轻轻松松地就把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第三, 流入国外的资本很大一部分又流回美国的消费领域, 成为消费刺激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金在美国购置房产、车辆, 进行商务活动和日常生活消费, 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第四, 是由于西方货币的储备作用, 从而导致它具有特殊的购买力。美元作为储备货币, 是其他各国政府和公司、甚至个人都希望拥有的货币。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 许多企业为了获取美元而过低出口商品的价值, 使得以美元为首的西方货币得到了强势地位。这种提升的购买力, 反映在西方的社会层面, 表现为商品的充盈和廉价, 物美价廉的商品, 提高了西方人的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

作者因为在金融界参与多次大公司的资本运作, 对国际金融形势和经济事件的根源把脉非常清晰, 论述透彻。今天世界的游戏规则是强国制定的, 照他们的逻辑发展下去, 我们永远不会强大。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 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犀利, 特别是对民主的深刻解读,远远超出了一般学者的视野。作者指出, “信息化社会催生了个人欲望下民主的贫弱, 激化了由于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信息社会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却又在他们之间制造了深深的鸿沟”。作者认为, “新中国在前30年如此落后的情况下, 仍然发展出了原子弹、氢弹, 并把卫星送上了天, 这说明信仰对于一个国家至为重要。这就告诫国人, 爱国主义有巨大的能量,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经沧桑、百折不饶, 这是信仰的力量, 我们千万不能失去致胜的法宝啊, 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掩卷沉思、深深感到这是一本让你不得不读的好书。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颗棋子, 只有优先考虑全盘效应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成果。

上一篇:找代跑检讨书下一篇:队形队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