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与金融合作论文

2022-04-20

自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特区一度以力度最大的开放政策和最超前的改革措施,成为引领改革开放的风向标。20年来,海南金融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合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改革与金融合作论文 篇1:

立足金融实践建言金融发展

3月2日至16日,全国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工行行长许海就当前我国和云南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热门议题中的“沿边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绿色金融”和“银行助力企业化解信贷风险”五方面内容,向大会提交了五项提案。

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助力沿边金融改革

记者:云南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两年来,通过争取政策与努力实践相结合,基本搭建了高效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网络。在新的历史时期,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已有的成效,将沿边金融改革推向深入,努力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许海代表:首先,推动沿边金融改革创新。一是继续推动沿边资本市场开放,推进跨境资金池、人民币双向贷款等业务发展,放宽境外借款区域及币种;二是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步伐,加快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搭建本外币结算通道;三是完善沿边开放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南亚东南亚银行、保险、证券、租赁公司在试验区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

第二,支持沿边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服务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石化、信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互联互通;支持昆明、红河综合保税区、版纳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瑞丽边境合作区建设,助力试验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与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沙湾拿吉经济开发区、缅甸土瓦经济特区等境外经济园区建设合作,支持试验区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第三,推进沿边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配合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及口岸跨境合作区建设推进步伐,完善金融机构沿边布点,为周边国家提供跨境结算服务。以人民币兑换泰铢、老挝基普、越南盾等周边国家货币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挂牌及跨境现钞调运业务,逐渐提升人民币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四,加强沿边跨境金融合作。充分利用云南沿边开放优势,建立区域性金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新格局。一是利用大型国有银行在南亚东南亚的网络布局,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沟通交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二是进一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监管当局建立政策会商和信息交流机制,有效解决双边本币结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记者: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以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极具潜力的市场基础已经形成。金融业在创建面向实体经济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上,如何做到既为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增添新动力,还能为推动自身经营转型提供新引擎?

许海代表:一是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金融网络特色,积极研究和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以把握客户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为核心,以提供全面、开放、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为目的,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信息化、互联网化金融服务新业态,促进金融业融资、支付中介职能向“融资、支付中介+信息中介”服务转型。

二是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快推进“平台+大数据+金融”的整体布局,强化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应用,真正将互联网金融联通工商百业、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要突出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通过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性与金融信贷专业优势相结合,帮助小微企业和涉农商户提高融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突出加强对新兴业态培育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支持,通过打造服务政府机构、集团公司以及贯穿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云平台,开发针对医院、学校等特定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促进社会服务和企业经营的便利化,带动各行各业实现“互联网+”的升级发展。

三是高度重视银行业网络融资创新。充分发挥银行业主渠道作用,借助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完善产品和流程,实现线上自助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打造额度适当、信息对称、适合标准化的信贷服务,实现信贷业务尤其是小微和个人金融业务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批量化发展,为客户带来“无地域、无时差、一键即贷”的信贷标准化服务。同时,开展个人信用消费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服务,支持扩大消费升级。

四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督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建设。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电子商务平台信息资源垄断、互联网理财对国家货币政策实施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带来的风险等问题,要全面构建以健康发展、安全防范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统一相关制度、法规,规范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互联网金融公平、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作为助推企业供给侧改革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资金短缺,企业想要调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资金是最主要的制约瓶颈。企业对部分存量贷款如何处理?商业银行如何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给,从而促进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许海代表:一是推动自身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要改变之前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方式和组织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二是合理调整信贷结构。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降低“两高一剩”、“僵尸企业”这些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同时,在调整过程中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社会账、政治账,加强对企业在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走出去等方面的指导,通过改变贷款合同要素、转贷续贷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银企“双赢”。

三是全力助推经济转型。要进一步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推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记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作为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商业银行怎么做才能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居民与职业健康、生物多样性等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许海代表:一是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要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发展战略、行业政策、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等相关政策制度之中,健全和完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信贷政策,引导信贷投向绿色经济领域,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是调整“绿色”信贷结构。要将信贷资金投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主动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严控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

三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要认真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指引,推出符合绿色经济各领域融资特点的创新产品,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设施等信贷投放,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银行业应多渠道缓释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

记者: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现状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不断上升,以至于不良贷款双升尤为突出。面对严峻的形势,银行作为发挥金融效用的中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缓解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

许海代表:一是正确认识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做好缓释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的重要性。现阶段实体经济遇到的风险到了相当的程度,需要释放,风险释放的核心就是要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这就要求延长风险释放的时间窗口,即稳定经济增长,在发展中解决风险释放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风险缓释的必由之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为了重振经济增长活力、解决经济增长动力和风险积累等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和足够的时间,已有的风险才能够逐步释放,使经济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所以,银行业应责无旁贷做好企业贷款风险缓释和化解工作,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健康稳定,全力助推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是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有进有退的原则,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有一定盈利能力,能付息或能结清欠息的企业,在原担保不变或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展期等办法来逐步化解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不正常或停产,无盈利空间、无力还息,则通过有实力的企业在融资总量不增加、担保不弱化的前提下,重组企业的不良贷款;对于已经出现欠息或逾期的贷款,在保障银行债权、降低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通过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要素调整来缓释风险,防止贷款劣变;对于能够找到符合条件债务承接人的,签订债务承接和转移协议,完成承债手续;对不良贷款及时核销,充分利用呆账核销条件放宽的政策便利,在确保账销、案存、权在的前提下,加大呆账自主核销力度,尽最大努力缓释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

三是多方合力,加大信息沟通,共助企业走出困境。首先,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身健体,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产品等创新,立足主业,做好品牌,审时度势,借势发展,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其次,在企业贷款发生逾期及转入不良期间,银行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存在困难,与企业共同研究应对措施。第三,要搭建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四是构建全面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全方位地界定风险管理主体,明确各类主体的管理职责、管理流程和重点,实施全面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风

执行编辑:薛盘栋

编辑:陈彦彤杜杉顾阳

摄影:燕平李文龙

金融改革与金融合作论文 篇2:

风雨磨砺二十载 励精图治铸辉煌

自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特区一度以力度最大的开放政策和最超前的改革措施,成为引领改革开放的风向标。20年来,海南金融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008年4月10日,中国金融学会与海南省金融学会在海口联合举办了“海南金融业20周年回顾与从紧货币政策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省委省政府、省内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高校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132人出席了论坛。与会者围绕海南金融业2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主要经验,就当前海南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从紧货币政策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和极具前瞻性的看法和建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历史见证特区金融二十年巨变

作为我国早期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在建省之初,海南金融经历了超常发展后泡沫破裂的阵痛。然而,困难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在近10年里,海南金融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和经济快车,走出了历史的阴影,驶上快速稳健发展之路。如今,一个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陈成副省长和海南省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以一系列详实的经济金融数据描述了海南经济金融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令人振奋。

金融总量快速扩张。“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等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促成了海南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赢的发展局面。2007年,海南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1229.6亿元和1003.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2.4亿元,分别为建省初期的16倍、52倍和51倍。2007年末,全省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73亿元和1228.04亿元,分别是建省初期的33倍和14倍。保险公司资产总额44.1亿元,是建省初期的41.8倍;2007年实现保费收入22.64亿元,是1988年的35.6倍。2007年末,法人证券公司实收资本金总额是1988年的 7.5倍。

金融组织体系更趋完善。围绕“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科学、内控机制完善、约束机制强化、经营机制灵活、服务功能提升”目标,海南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形成了以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全省共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550家,其中,政策性银行2家,商业银行7家,外资银行1家,农信社法人社232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邮政储汇网点337个,保险业务机构78家,法人证券公司2家,证券经营机构及交易营业部24个,法人期货经纪公司4家。

金融服务功能渐趋齐全。商业银行除了为广大客户提供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不断推出银信通、理财金账户、手机钱包付费等一系列创新业务品种,受到客户的普遍欢迎。建立了由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两个大型应用系统组成的现代化立体支付系统,提高了资金结算和周转效率。二十年来,海南先后共有26家公司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通过公开发行、配股和增发在证券市场共募集资金189.7亿元,为海南经济发展募集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保险业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风险“防范器”和金融“调节器”的作用,1996-2007年,全省保险公司累计赔款和给付40.45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

金融增长质量显著提高。海南金融机构励精图治,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海南银行金融机构实现扭亏为盈,累计实现净盈利7.27亿元。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不良贷款比率由最高时期的80%,下降到2007年末的15.51%。

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信用体系的三大支柱逐步构建,信用道德建设有序展开。信用立法与执法稳步推进,制定了《海南省征信和信用评估管理暂行规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加强信用建设的决定》;信用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利用成效卓著,建立了海南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采集个人信用信息328万条。2981家中小企业在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二、特区金融发展之路

海南金融发展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之不易的成就是一部撼动人心的艰苦奋斗史。与会代表以独特的视角,将海南20年特区金融发展之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坚持特区精神,走改革创新、稳健科学和合作发展之路。

坚持特区精神,走改革创新之路。海南省副省长陈成指出,虽然海南办经济特区二十年,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体验过泡沫经济造成的巨大创伤,感受过成功的喜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始终坚持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如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拉开了股份制改革序幕;率先建立外商成片开发的洋浦开发区;率先完成燃油税改革;率先推进生态省建设;率先进行航权开放试点等等。同时,陈成副省长强调特区精神不是一味强调区位的特殊性,政策的优惠性,而更多的是思想的开拓性,行动的进取性。特区精神也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新形势下全省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海南经济下一步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所在。关于改革创新,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刘仁伍认为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海南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二十年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特区经济改革新要求,海南金融业勇于创新,用改革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有效服务特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实现了金融业与海南经济的协调发展。

坚持稳定发展,走金融安全之路。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刘仁伍深感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于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海南金融业在处理创新与稳定关系上走过弯路,曾累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隐患,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是探索出了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新模式——准市场化破产模式,在2年左右的时间内,彻底解决了积压近10年的问题,一次性推动5家问题信托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创下了国内用最短时间处置完成最多高风险金融机构的记录。二是建立了广覆盖、高效率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开发了可适用全国、区域进行金融稳定评估和对单个机构进行风险分析的“金融稳定监测评估系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有效地维护了海南辖区的金融稳定。

坚持科学发展,走金融生态之路。改善金融生态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增强金融竞争能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吸引更多金融资源的关键,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核心。金融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服务于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开展金融生态建设,通过建立投资环境建设监督评议机制、颁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借款人违规记录统计制度、开展逃废债专项清理行动等,全面推进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建模式,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海南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走合作共赢之路。在区域经济联动日益紧密的时代,市场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二十年来,海南政、银、企多层次合作不断深化,以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银企项目推介机制以及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等为平台,银政、银企关系逐步由“非合作博弈”状态向“合作博弈”状态转变,政府协调服务作用、银行资金杠杆作用、企业经济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了政府增效、银行增盈、企业增收的全面发展。

三、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海南经济金融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巨大挑战,与会代表认为,机遇意味着责任、挑战激发出动力,在海南金融未来的发展征途中,特区人有信心、有能力去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

从发展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挤压泡沫、夯实基础,目前海南全省经济发展已经实现由恢复性增长向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转变;二是经过数年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热带高效农业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新兴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迈进;三是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逐步走出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阴影,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的高帽子之后,金融业整体风险比较小,不良贷款率较低,曾经存在的风险已经在很大程度释放掉;四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南中国海的和平合作开发,泛珠三角“9+2”的合作,环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推进,中国和东盟的“10+1”进程,海南和台湾农业合作密切,亚洲博鳌经济论坛的设立,对外开放层次最高的洋浦保税港区的腾飞,对自由贸易区模式的探索,等等这些都表明海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与此同时,挑战更是巨大的。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刘仁伍行长指出当前多种因素导致海南在下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层面看,次债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动荡,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压力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了阴影;从国内层面看,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压力不改,当前宏观调控下的从紧货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挤出效应明显;从海南层面看,特区政策优势弱化,随着我国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海南在特区开放方面的一些政策优惠已不再突出。此外,海南省银监局王俊寿副局长结合海岛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当前海南金融发展的十大矛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海岛大特区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全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快速推进与海岛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银行资金相对宽裕与小企业贷款难、商业银行难贷款之间的矛盾,金融服务向下延伸与金融机构向上收缩之间的矛盾,大家对银团共生发展的需求与各行风险管理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不同之间的矛盾,现代金融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与大量中低端从业人员长期存在之间的矛盾等。

四、期待明天更美好

通过对海南金融业发展20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当前宏观形势的分析与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海南正处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区人民应该以建省20周年为新的起点,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牢牢把握特区经济开放的长期战略。开放是特区存在的第一价值,是海岛型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要以产业的开放带动特区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陈成副省长指出,为继续保持海南在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战略地位,海南未来的发展应突破旧的框框,站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高度,考虑海南在全国的定位、亚洲的定位乃至世界的定位。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不断增创新的优势,使海南继续保持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战略地位。

夯实海南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基础。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海南的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和要求,抛弃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刘仁伍行长指出,要适应变化,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契机促进海南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海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保持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路。金融抑制或是金融过度都会损害区域经济的增长。海南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起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建设银行海南省分行赵永林副行长对海南金融业20年不平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指出应尽快建立和恢复良好的信用环境,深刻吸取不良资产形成和集中处置的经验教训,严格遵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变发展方式,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覃国安纪委书记也提出,未来海南金融业一定要处理好发展和风险的关系,谋求社会和银行效益双赢。既不能因为支持经济建设就不顾风险、不计成本去搞规模扩张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风险控制就不谋求发展支持经济建设,两者必须有机结合。

拓展金融支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刘仁伍行长指出,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机遇,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和企业上市融资;要抓住国家简化企业债发行核准程序和放宽条件的机遇,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要抓住保险资金拓展投资范围的机遇,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领域;要抓住信托产品工具的融资,加强信托公司与海南省大型企业集团间的联系与合作。证监会海南监管局邢力红副局长认为,在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大背景下,海南应适应形势,一方面加快培育上市资源,尽快研究制定海南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的整体规划,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优势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珍惜和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通过重组帮助那些处于不景气行业的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转型。

在规范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海南省银监局副局长王俊寿提出,将通过不断改进监管方式,集约监管力量,执行差别监管,突出内外联动,促进大型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案件防控,引领大型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大型银行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监管的境界。保监会海南监管局王小平局长指出,海南保险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抓好基础工作,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必须在加强诚信建设,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苦练内功。

构建特区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石琪贤行长总结了工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并指出未来海南银行业应加强同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交流,在竞争中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联手打造共赢共生的金融环境。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王一林副行长指出,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继续为大特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同时,未来海南应加快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等地方性金融资源的发展,提高海南金融整体效率,这一点对海南有着特殊的意义。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李中南副行长结合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并确定了发展目标的三个“统一”,即将分行的重点工作与海南各级政府发展全局和总体目标统一、与各级政府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统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统一。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莫壮才行长助理认为,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农业发展银行将以做实主体,做大营销;做强两翼,促进增收;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的整体战略继续支持区域三农经济的发展。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陶文则提出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突破总行信贷配给的客观约束,挖掘海岛地区特色信贷资源,并把他们培育和发展成为优质信贷资源。

成绩已经载入史册,未来需要共同创造。在特区精神的鼓舞下,包括金融界在内的特区人民,通过积极探索改革新模式、新举措,不断增创新的优势,海南将真正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大特区,一个“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海南省金融学会

金融改革与金融合作论文 篇3:

构建和谐金融体系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枢纽,以及贯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桥梁,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着核心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需要在构建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

构建与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关系。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金融的规模、结构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整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中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所占份额仍然十分有限。还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在金融发展中,注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规模质量、规模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金融与经济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程度,决定了金融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市场主体的各种金融需求。我国金融业虽然基本形成了种类较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但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阻碍了经济增长从以投资为驱动的传统方式,向以科技进步、效率提高为驱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使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经济体都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要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体系。现阶段,中国还不是资本富裕的国家,资金成本不应很低。但由于市场化的资金和资产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成本,结果造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一些资金投入需要量大、但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不能被市场及时淘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有序流动,基于真实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才能形成,符合资源节约要求、产出效率高的产业才能被市场发现和培育起来。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各类金融市场的联动发展关系,促进金融基础产品市场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产品市场与本币产品市场等各类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要构建和谐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金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发挥区域金融的作用。正确处理坚持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与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关系,适度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适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市场和机构体系。当前,尤其要重视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变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弱化、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同时,重视区域金融合作,增强发达地区金融的辐射力,协调各地区金融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通过加强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协调配合,扩大金融支持乘数效应,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第五,要构建和谐的金融改革、发展和开放格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得益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但是,国际经验也表明,如果一国金融开放程度与经济、金融发展所处阶段不相适应,那么过快、过大的开放不仅不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并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沉重打击。在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失衡、融资渠道与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仍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同时,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在这方面,需要我们付出努力,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上一篇:冷冻浓缩技术发展论文下一篇:数据安全策略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