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发展

2024-04-10

傩文化发展(精选8篇)

篇1:傩文化发展

活动时间:12月3日——12月12日

活动地点:南昌傩文化公园

活动背景:

傩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义不容辞!

坐落江西南昌市红谷滩红角洲卧龙山的傩文化公园离我们学校只百米之遥,作为南昌航空大学的一员,作为近邻,我们应该去了解它,保护它。而从目前的情况来讲,我们似乎对傩文化知之甚少,保护就更不用提了。宣传普及傩文化非常有必要性。同时占地七点九二万平方米的傩园的环境维护也是一个大问题,施工及游人的不道德的行为都导致草坪带来杂物。绿化、垃圾处理、雕塑及建筑物的清洁等都花费不小的开支。

南昌航空大学第四届志愿者文化周开幕在即,为了响应号召,我们特策划这次志愿活动,在弘扬志愿者精神的同时,更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丰富大家的大学生活。

部门自新学期开始,活动举办不是很多,特别是能增强大家交流的互动性活动。志愿者之间交流太少,同一学院志愿者却很多都互不认识,这给部门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同时也不利于活动的开展。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更多活动来加深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

活动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傩文化的认识程度,同时宣传傩文化,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傩文化,加强同学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志愿服务傩园,减轻傩园保洁压力,美化傩园环境,为傩文化保护奉献力量。

倡导志愿者精神,使奉献精神深入人心。

加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

活动内容:

前期宣传,以海报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之傩文化问卷调查。

傩文化知识讲解。

清理空地及草坪垃圾。

清洁园内雕塑及建筑物表面污渍。

傩文化知识小竞赛。

互动小游戏:

游戏1: 待定

游戏2:扣帽子:以小队分组,每组自个向组内的同一名同学头上扣帽子,最先达到帽子要求数量的获胜。(有待详解)

游戏3:摆字型:每队选出8人,其中一人负责协调指挥,其他7人摆出要求的字样,完成时间最短的队伍获胜,排名靠后的多多鼓励。

活动准备:

与傩园负责人沟通,确定好活动的相关事项,如时间、需要携带的工具等。 确定后由部长通知好各干事,再由各干事通知好各志愿者。

另外准备帽子若干顶(要求每名志愿者都要有帽子)及院旗,院旗随队伍带往活动地点。

收集关于傩文化公园的知识,并汇总编辑,设立好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傩文化知识小问答的资料。另写好一段关于傩文化简短的介绍。

活动流程:

所有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于上午8点30在校正大门口集合,并清点好人数。 接着有部门指定一名副部或干事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意思及一些相关事项。再对中国傩文化、南昌傩园做一些简介,使大家对这次活动、傩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介绍完毕,列队步行至活动地点。

到达活动地点后,首先进行人员及任务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对园内进行清洁作业。活动中拍摄一些活动的相片,以做留念。

5、清洁活动后找好一块空地,开始小游戏。

6、活动结束,拍照留念。 列队返校。

意外情况处理:

情况1、下雨、刮大风。推迟活动时间,待天气良好再定。

情况2、人员松散。强调活动纪律,要求每个小队各自做好本队工作,责任到人。

情况3、活动中出现意外受伤事故。视受伤程度而定,小伤稍作处理就可,严重直接送校医院。

经费预算:海报三张,其他暂无。

测光学院志愿服务中心

201x年11月

篇2:傩文化发展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

一、傩文化简介 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再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傩戏面具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布

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

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

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的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民国时期被禁止,只在

偏远村寨留传。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老师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傩文化才被赋予了生存空间,得到了适实发展。江口傩文化艺术代表胡胜光、邓科发、文启发等10人被邀请到日本访问演出,受到日本、德国、南非等外国友人的赞誉。,被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定为研究基地。

三、傩文化承传保护的建议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不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不可替代的宝贵史料,从而使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空间。二是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够。自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三是协会

工作开展力度不大。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积极开展,进程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培训新生力量有限,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江口县文化局应加强对江口傩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将其纳入工作计划,对其布置任务,经常检查,解决困难,正确引导,使之沿着党的文艺、方针,健康发展。

2、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傩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

3、协会应加大对傩文化艺术的开展力度,认真发掘、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丰富和壮大傩文化艺术;

4、有关傩文化的原始曲词,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整理完整存入档案,提供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真实依据;

篇3:赣傩文化中的傩面具造型艺术

关键词:傩文化,艺术造型,程式规则

傩文化源于远古原始时候的巫, 可能出现在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以“驱逐疫鬼, 降吉纳福”为中心内容, 以歌舞假面的形式构成“自然灵妙, 朴实无华”的独特民族文化。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被称为赣西傩文化;赣西傩文化既具备其它地区傩文化的共同特点, 又独树一帜, 有着强烈地方民俗性, 它包括:傩庙、傩轿、傩面、傩仪舞、傩符、傩乐、傩服等, 构成一个宏大完整的体系。江西的萍乡地区古属楚地, “楚人好巫”以至萍乡巫傩盛行, 其中傩面具是萍乡傩文化的主体, 历史上萍乡古面具最多时达四千多只, 至今还幸存的七百多只古面具, 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萍乡的面具在经过处士 (雕刻面具的艺匠) 开光 (一种传统宗教仪式) 后, 就成了超自然属性的开神、冥神, 可以入庙代人奉祀。傩面具虽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 但由于傩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奇特造型, 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蕴藏着颇为古朴内涵的造型艺术, 成为融雕刻、绘画、工艺于一炉的艺术门类, 是民间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也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

赣傩面具独特魅力体现在其艺术造型上独到的艺术处理, 它不仅仅是再现现实物象, 而是体现老百姓对生命现象的领悟和感受。注重对角色的性格深层刻画, 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个个神情别致, 性格具备, 感情刻画细致入微, 喜怒哀乐无遗;有的温和端庄, 风流儒雅;有的森严凌厉, 正气凛然;有的威武肃穆, 大气磅礴, 各具其神, 性格鲜明, 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强烈的地方特色。从色彩来说, 赣西的傩面具色彩古朴典雅, 又鲜明浑厚, 既有宗教色彩的内涵, 又有戏曲脸谱模式和寓意;既有传统绘画之神韵, 又具现代浪漫抽象的格调, 真可谓是色彩斑斓、和谐细腻、雅俗共赏。

傩面具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 按面具性格要求, 以刀代笔, 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 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在神的造型上采用了程式化的夸张, 比如头大身小, 三停五眼, 行七坐五盘三半等等造型口诀, 无一相同。傩面具的刻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 如“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 “少将眉一只箭, 女将眉一颗线, 武将眉如烈焰”等等。但同一个人物的面具又有变化, 可同时绘成红、黄、蓝、白、黑不同的色彩。再加上“龙凤”、“星宿”等各种类型的绚丽头饰, 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 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 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 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 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 人兽合一, 狰狞凶悍;神鬼人兽, 造型各异;以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为意象符号造型;传说中的开山是一位英勇善战的人物, 人们想借助其神力以威慑鬼怪;开山通常被雕刻成凶狠的神灵, 其造型似牛型, 头生两角, 豁嘴嗤牙, 圆眼圆珠, 耳过额顶, 猛的一看相貌狰狞, 细看却有着一脸彪悍, 凛然正气, 因为人们认为开山有凶恶可怕的造型, 面具造型必须比鬼怪还可怕还狰狞, 才能使鬼怪害怕;同时开山又是以鬼怪为食, 极易崩坏牙齿, 所以开山被造型成豁嘴, 这就是将幻想与造型相结合的面具艺术。

吞口, 是在傩面具最常看到也是最受欢迎的面具, 开山是为威慑而吞口是为了镇宅, 人们通常把吞口挂在房门的正上方, 其造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成虎头状, 嘴中插着一枚宝剑, 额头上写着王字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傩面具造型是人们的心理愿望与信仰需求的艺术表现, 符合人们敬仰的审美要求是其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萍乡傩面具中的唐宏、葛雍、周武三个主神的面具造型主要突出驱鬼逐疫, 降吉纳福的威灵, 面具的上半部分从鼻梁直通天庭, 气势威武肃穆, 正气凛然, 刀眉龙眼, 目光犀利, 体现“驱鬼逐疫”的意蕴。下半部分从鼻孔到下颌, 端庄儒雅, 和颜悦色, 美髯护口, 和蔼可亲, 显示出“降佑纳福”的神情。而钟馗专事捉鬼打鬼, 被尊为神, 其傩面具造型体现人、鬼、神三者的结合:灯笼眼、朝天鼻、阔口刀牙、黑脸黑须、森严凌厉、正气滂沱。

赣傩女神面具造型上特别讲究女性的美貌, 展示古代女性的风采, 脸庞清秀, 线眉凤眼, 微笑中还带着羞涩感。萍乡傩中金花、银花据传为民间良女, 嫁于傩神尧爷为妻, 为民寻药治病, 教民练武除邪恶, 后为仙。她们的傩面具充分表达出活生生的农妇善美的形象。

赣傩面具对着色造型形成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规律, 对着色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来说单色的面具往往显得面目狰狞, 而彩色的面具则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而不同的色彩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们对角色的褒贬, 比如红色表示忠勇, 白色表示奸诈, 黑色表示刚烈, 蓝色代表刚强, 赵公、关羽、雷公均为红色, 先峰、太子用白色, 在面具中用色以红色、黄色为主, 古代红色代表朱砂, 黄色为雄黄, 两者都是中药, 朱砂可去五毒, 雄黄可镇定安神, 红黄两色成为常用色, 色彩鲜明醒目协调, 色相对比能明确体现民间艺人的色彩观念和人们心目中的正邪关系和对神人崇拜心理, 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

篇4:泸溪傩面师:定格巫傩文化表情

湘西沅水流域,自古以来便是汉苗土三族混居之地。因为高山路远,交通不便,因而各种原始风俗得以保存下来,巫傩文化便是这原始风俗中最突出的代表。

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湘西,是一个民风原始的“失落世界”。赶尸、下蛊、落洞的故事,尽管谁都没有见过,但是湘西边民却都深信不疑。湘西人都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神共处的,但神放不下架子直接与凡人沟通,于是巫和傩——这样的人神中介就诞生了。神选择代言人,不能空口无凭,得有信物证明,傩面具便是这样的证物:戴上面具,立马化身为神——就好比圣斗士,穿上战甲,立马成为雅典娜的护法。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路是沟通湘西和外界最重要的纽带。沅水流域各族在通过沅水交通时,也把自己的文化融入沅水中。沅水之畔的浦市古镇是湘西北经济最发达处,因而也是文化融合最紧密处。沅水流域巫傩文化尤为兴盛,因而浦市也成为了巫傩文化大本营——在民国时期,也就是沈从文写《湘行散记》那会儿,是傩面艺人的黄金时代,仅浦市一镇,就有大小庙宇72座。每次节假庙会,各路神仙就会集体登场。而作为神仙们主要的行头——傩面,就会得到集中展示。因而,对于傩面艺人来说,每一次节日,都是他们的才艺大赛。

1950年出生的刘明生,是湘西屈指可数的傩面师。因为我们的到来,刘明生从堂屋里搬出一块已经雕出模糊人脸的木料开始演示如何制作傩面。

“傩面的木料没有太多讲究,一般是就地取材。因为戴傩面的就是普通百姓,太名贵的木材没必要,也没人要。”刘明生边把面具粗胚在案板上固定,一边自嘲:“外人把傩面师看得很神秘,我们湘西人可不这么认为,抛开傩戏,傩面师其实就和木匠差不多。”

粗胚固定后,刘明生就开始拎出工具箱,像哆啦A梦一般从工具箱里拿工具:锯子、斧头等大件摆在地上;刨子、锤子、斧头等中号放在案板边远一点的地方;圆凿、方凿、油刷、调色板等小件则放在右手边。

“你姓雷,我今天就雕一个雷公吧。”说着刘明生就拿起笔刷在木质粗胚上画起来。刷刷几笔,木胚上就出现一幅似人似鸟的类漫画肖像。

“雷公名字虽然威风,可是长得可有点惨不忍睹啊!《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被骂成‘毛嘴雷公脸’,你看和这像不像?”刘明生画得不够精细,甚至可以用粗陋、夸张来形容。傩面主要是傩祭时的道具,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在古代,傩祭是全民参与的。按规格不同,有“天子傩”、“国傩”和“乡傩”之分。“天子傩”为天子专用,“国傩”参与者为王公贵族士大夫,而“乡傩”的主体则为下层百姓。“天子傩”或“国傩”后来慢慢发展成阳春白雪的“雅”文化,而“乡傩”则慢慢成为“俗文化”的典型。泸溪傩戏便是乡傩的一种。

“乡傩时,来唱傩戏,看傩戏的都是乡里乡亲,太精细的东西他们体会不了,所以傩面的造型越夸张、雕工越粗陋反而越能引起他们共鸣。”刘明生左手握凿,右手抡铁锤。手起锤落,木屑横飞。几分钟功夫,地上木屑散落一地,木胚上雷公脸也逐渐从平面变为立体。最后脸锤落在雷公的眼睛上,只听两声轻脆的声响,雷公的两只眼睛终于洞穿了。这时,刘明生拂去雷公脸上的木屑,把傩面贴在脸上。一瞬间,他便“变身”,从和蔼风趣的老者变成凶神恶煞的雷公。

雷公脸雕好后,刘明生从屋里端出一个搪瓷脸盆,把地上的木屑都放进脸盆中生起一盆火。待脸盆中生起青烟时,刘明生把刚雕好的傩面凑到青烟上。

“这是雕傩面的仪式么?让刚雕好的傩面‘吸烟’?”我忍不住问了一个很外行的问题。

“哈哈,的确是让傩面‘吸烟’,但你把这一行想得太神秘了,这可不是什么仪式。用烟熏,就像熏腊肉一样,一是为了让傩面防腐,二是让傩面看起来更有生气。”刘明生把傩面按在火盆上,烤一两分钟换一个位置,动作像烧烤摊的小伙子在烤肉串一般娴熟。烤了十分钟,看傩面里外都熏得泛黄后,刘明生这才把傩面放在案板上让其冷却。

当然,刘明生也没闲着,他端起案板上的调色板,开始不紧不慢的调色。调好色,拿起傩面,就像京剧演员画脸谱一般给雷公“化妆”。

上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涂上一层底漆,待底漆干了后,再往上加一层……因而仅给傩面上色这一道工序,有时就要持续两三个月。好在傩面颜色往往都比较单一,要么大红,要不大紫,更多的傩面,像是牛头马面、无常等往往都不用上色,只需要刷几层桐油就完工了。刷完漆、上完油,装上供佩戴用的带子,傩面的制作阶段就已经完成。

如果是普通的木匠,在这个阶段,作品已经完工了。但是对傩面师来说,傩面却还不能“出厂”。因为傩面是沟通人神的道具,要出现在傩祭仪式上,还缺最后的流程——开光。其实,不仅仅是傩面,在湘西,任何神像都需要开光。而且开光时,不同的神像开光还需要念不同的咒语。

接下来,刘明生带我们走进另一个房间。房间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凶神、恶煞、阴森、扭曲的脸。这是刘明生的傩面陈列室,罗列了六七十件傩面。有牛头马面、小鬼判官、黑白无常、十二生肖、三十六天罡,也有雷公电母风神,还有地藏王菩萨和十八罗汉……佛家、道家神像皆有,苗、土家巫术人物也不缺——走进这房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众神集聚的世界。

“这是祭祀面具,这是开山面具,这是跳香面具,不同的面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驱鬼,有的逐疫,有的用在傩戏和祭祀等民俗上。”刘明生站在那列傩面墙边,每拿起一个傩面时都滔滔不绝。

傩戏是人类祖先自然崇拜的残留,也是先辈生活场景的再现。傩戏,最开始只是一种人类取悦神灵的仪式,后来慢慢演化成娱神娱己的活动。在65岁的傩面师刘明生身上,则将傩戏从娱神到娱人的趋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集聚了一帮巫傩发烧友组建了一个傩戏班子,逢年过节就到湘西各地演傩戏。

篇5:傩文化发展

贡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侗族人民,勤劳、能干、智慧。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原始农耕文明和让人赞叹的神秘乡土文化----侗傩文化。近年来,我乡的傩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保护,但是仍存在着传承人年龄老化断代,表演规模较小,文化风气还比较淡薄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就我乡傩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展专题调查。调查组通过走访、座谈、提问、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意见等多种方式,发现了制约我乡侗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因素和存在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贡溪傩文化的介绍

贡溪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特殊的气候,孕育了贡溪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文化浓厚,有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有高超的傩技表演,最具吸引力的是古老神秘的中国侗傩文化遗产—侗族傩文化。傩戏和傩技在这里世代流传。四路村天井寨的“咚咚推”于2006年6月入列国家侗傩文化遗产,为湖南省获批准的28个名录之一。傩戏“咚咚推”被称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考察后,赞誉贡溪傩文化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保持得最完整的艺术瑰宝。

(二)、贡溪傩文化的传承现状

贡溪傩文化以傩戏和傩技为主。傩戏流行于贡溪四路天井寨,大江寨等侗族村寨。现主要参与人员约有40余人,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面凸出的木锣声)的锣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这种古老傩戏,在演出时念唱全系侗语。据龙姓迁徙史分析,“咚咚推”这种古老艺术是在明永乐年间传来。目前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跳小鬼》、《瘌子偷牛》、《斩瓜精》、《菩萨反局》、《老汉推车》、《天府掳瘟、华佗救民》等共14出;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关公教子》、《云长养伤》、《过五关》等以关公为主角的7出三国戏;所唱曲调多由当地山歌,侗歌发展而成,常唱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呤诵腔”、“垒歌”等等。演唱时所有的角色头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36个;最具古老遗风的是身披“稻草”衣,这也是“咚咚推”傩戏的特有道具。“咚咚推”具有民族学、人类学、文化传播学、戏剧学、旅游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中国傩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与“咚咚推”傩戏构成姊妹篇的是贡溪傩技。如果说“咚咚推”是“文戏”,那么贡溪傩技可称得上“武戏”。傩技“上刀梯”、“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咬瓷碗”、“衔红铁”等,显现出傩文化的粗犷、原始和神奇。

(三)、贡溪傩文化目前发展与面临的困境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乡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的侗傩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在农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对我乡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一,傩技传承

断代。目前傩技的传承人已经偏于老龄化,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新一代传承人姚仕彬也已经40岁,假如再没有新生年轻力量的注入,我们的“上刀梯”、“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咬瓷碗”、“衔红铁”等傩技将面临失传的危险。第二、傩戏剧目的单一化。傩戏演出念唱全系侗语,由于侗语没有文字,只能靠一代代的口传心授,传到当代很多经典剧目已经缺失,新的剧目也还有待完善。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足。自民间傩文化团体自发成立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剧本都是靠业余爱好者创作,使得傩戏很多剧目剧本现在处于残缺状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我乡的侗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四)、解决措施及未来方向

为了搞好贡溪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具备前瞻性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来应对其日益恶化的生存状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保护与传承我乡侗傩文化工作这几年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工作推进缓慢、滞后。这些问题源于领导对侗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标榜的对象,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考虑;一些人认为侗傩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侗傩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侗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领导重视,把对侗傩文化传承与保护放到战略高度,充分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识保护与传承侗傩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侗傩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

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侗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我乡侗傩文化基层组织机构相当薄弱,相当一部分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尚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是专门人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要健全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使侗傩文化保护与传承这项工作的以正常开展;培养一大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将保护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3、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侗傩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国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三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如果政府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

作活动肯定是难以长久的。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做好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目前大江寨已经开始培养最新一代的传承人弟子,让身体条件好的小孩在课余时间去接受传承人项目的系统训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只有保证了我们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注入,我们的侗傩文化才会真正的发光发热,青春永驻。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保障是做好侗傩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调研中,我们所到地区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舞台、服装、道具等,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是被杯水车薪。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社会团体的赞助,作为侗傩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

篇6:傩面具教案

张鑫

教学目的:

1.了解认识傩文化傩面具 2.傩面具的作用及特点 3.传承湘西民间文化之傩面具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傩面具的特点和作用 2.傩面具中凶神的制作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彩色笔、颜料、马勺纸、麻绳等 教学过程:(18分钟)新课导入:

一、播放视频:跳傩舞

简单认识傩文化,从中找到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面具

二、傩面具的作用:

1.祭祀用品(代表作品:傩公傩母)

2.傩堂戏中娱人娱神(代表作品:民间世俗小人物)3.驱鬼逐疫(代表作品:凶神、人神合一、人畜合一)

三、傩面具中凶神的特点

1.造型、用材: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偏长)多用木雕刻。2.五官、脸:a.双眼突兀于脸颊,眉毛多用锯齿纹 b.鼻头肥张,鼻梁缩短(菱形纹装饰)c.血盆大口,嘴角尽量向耳根延伸 d.粗长獠牙悬于嘴外

e.伴有头饰胡须,额头多用曲云纹

3.用色:多用红色(朱砂),黄色(雄黄),黑色(石墨)。

四、傩面具的制作,课堂作业(20分钟)两人一组制作。

五、反思及点评(7分钟)1.点评作业

篇7:傩文化发展

展览讲解词

前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观《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着无数尚待认识和开发的民族传统文化宝藏。傩,以它独特的传承方式和艺术内涵,从远古走来,从田野乡间走来,从高原峡谷中走来,走到今天,走进咱们金沙遗址博物馆。接下来,我们将从“傩戏”和“傩面具”两个方面来了解傩文化的精彩和神秘。

“傩”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生僻字。“傩”字由“人”字和“难”字组成,意思是人遇到了灾难。《说文解字》中记载:“见鬼惊骇,其词曰傩。”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傩就是人遇到困难请神来帮助。有人认为,“傩”是个拟声词,是人为了驱逐鬼怪而发出的“傩傩”的声音。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纵观古往今来有关傩的记载,我们发现,其实 “傩”就是一种戴着面具进行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

目前在我国许多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与祭祀相关的面具文化。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趋于成熟,傩文化从远古走到今天,延续数千年,从未中断,如今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地域和民族。以黄河长江为界,黄河以北为“北方傩”,长江以南是“南方傩”,中间的部分就属于“中原傩”的范畴。

第一单元 傩戏艺术

按活动场所与功能,傩还可以分为宫廷傩、乡人傩、寺院傩和军中傩。

宫廷傩是以国家或宫廷的名义举行的傩事活动,一般都是由天子或朝廷命官主持。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宫廷傩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但其他几类傩戏仍保持着生命活力。寺院傩就是在寺院里表演的傩戏,军中傩则主要是古代军队在出征前或取胜后举行的仪式和表演。乡人傩因为扎根在广袤的民间,一直保持着那份淳朴和活力,所以它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看到大部分的傩戏都属于乡人傩。

不同的傩戏有着不同的表演形式。贵州威宁县的撮泰吉和德江的傩堂戏都是乡人傩的典型代表。

撮泰吉是彝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目前只在贵州一个只有50来户人家的偏远小山村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艺术。“撮泰吉”是彝语,它的意思是 “变人戏”。它的内容就是模拟人类从猿猴到人的进化过程,所以撮泰吉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又滑稽可爱。在视频中,我们还会看到关于先民们驯牛、犁地、撒种、耕耘、收割、贮藏等生产生活场景的模拟表演。

贵州德江傩堂戏已经传承了600多年,如今民间婚丧嫁娶,人们都要搭傩堂演傩堂戏,而傩堂戏中最为神秘的就是它的手势了。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手势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它们是巫师与鬼神沟通的密语。您看,这些手势的难度非常大,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绝对做不出来。

寺院傩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西藏的羌姆,现在每逢宗教盛大节日,西藏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许多信徒为了能够得到神灵的赐福,不远百里之遥,携家带口提早几天就得奔赴各大寺庙。傩戏之所以被称为表演艺术,是因为舞台戏剧所具备的的基本要素,它一样都不少。比如,羌姆表演中,就包含分别代表故事开端、高潮、结局的顿、雄和扎西三个部分。此外,傩戏表演中对于表演者的唱腔、姿态、道具服装等都非常考究。

在傩堂戏中,会使用各类不同的道具,有的用于布置傩堂傩案,有的则在傩师进行仪式时使用,比如咱们面前的宝剑、斧子、师刀等。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傩公傩母,他们是傩堂中被人们供奉的对象。此外,傩戏中还常使用一些锣、牛角等特色伴奏乐器,它们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这里向我们展示的是贵州安顺地戏的服饰。安顺地戏是由朱元璋的军队带到贵州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地戏属于军中傩,所以它的演出剧目主要都是一些征战故事。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熟悉的张飞、刘备、关羽和吕布的行头。可能大家会很好奇,为什么叫“地戏”?其实这是因为地戏的表演大多都是在田间地头,所以才叫“地戏”,而地戏的面具也非常特别,其他的傩面具都戴在脸上,只有地戏的面具是戴在额头上的,因为观看地戏表演时,观众一般都站在田埂上,所以这样佩戴面具,更有利于观看。

如今,傩戏不仅是人们在特定时节举行的驱鬼纳吉的祭祀活动,也是为人们生活中娱乐观赏的艺术表演。傩历经千年时光,从娱神逐渐转化为娱人。但从古至今,傩文化中有一个因素从未改变,那就是面具。所谓“无面不成傩”,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傩文化奇幻的面具世界。

第二单元 傩面具艺术

从古到今,傩事活动中的各种神灵角色,大都是戴着面具装扮的,人们相信只有戴上面具,才具备神灵所赋予的神力。全国20多种傩戏都有各自的面具,而不同种类的傩戏,使用的傩面具也是各具特色。比如寺院傩因为与宗教紧密联系,所以它的面具大多是一些佛、菩萨、护法神等形象,而且大多护法神都是这种愤怒像,这代表的不是邪恶而是一种威慑力,它们除了用于傩戏表演,还具有镇寺的作用。而军傩的面具特点就是颜色艳丽,还戴着头盔,除了英雄将领等形象外,也有一些神兽造型。

乡人傩面具是最为古朴和原始的。您看,这就是撮泰吉面具,它的制作非常原生态,首先就地取材,然后粗略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再用锅烟或墨汁通体染黑,画上具有象征性的白色条纹,显得古朴粗犷。其实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神灵,撮泰吉表演中共有5位神灵。这位有着黑胡须的是苗族老人“麻洪摩”,他已经有着1200岁了,不过它在撮泰吉中的角色还算年轻,所以胡须是黑色而不是白色。这位是“阿达姆”,意思是“老奶奶”,她也是一位长寿的老人,传说已有1500岁。撮泰吉中还有一位灵魂人物叫“阿布摩”,也就是这位老奶奶的丈夫,待会儿我们在后面会一睹他的尊容。

这两副体型较大,造型像熊头的面具就是主要在四川和甘肃的白马藏族中流行的跳曹盖。“曹盖”是白马藏语的音译,其实就是“面具”的意思。白马藏人崇奉黑熊神,认为它是鬼怪们最惧怕的神灵,所以将面具做成熊头形象,相信这样便能驱鬼逐疫。

这位是傩文化中非常活跃的人物——秦童。您看,他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动,歪嘴、斜眼,所以有的也叫他“老歪”或“歪嘴秦童”,是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人物之一。有传说,秦僮是玉皇大帝的独生儿子,因眼斜、嘴歪、秃头、背驼,长相难看丑陋,不得玉帝欢心,才被打下凡尘。在傩堂戏中,他陪着一个秀才进京赶考,替他挑担,一路上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这位是秦童的娘子,和秦童还真是夫妻相。

这次展览我们一共展示了400多件面具,总的来说,南方傩面具大多小巧秀美,而北方傩面具则是粗犷大气,所以从这些面具也能看出南北文化的差异。我们都知道,逢年过节时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可是这里展示的狮头和虎头面具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在云南傩堂戏中,狮头和虎头面具是护送亡灵的神兽。家里的老人去世之后,请出虎头或狮头,就能护送老人亡灵到达彼岸。

其实,傩从一开始便一头连接着鬼神世界,一头连接着现实世俗生活。只是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再加上道教、佛教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傩文化中的面具形象也慢慢丰富起来,除鬼神形象外,也有道、佛两教中的人物和神祇,还有我们熟知的历史英雄人物、民间故事、传说人物等等。我们身后这一百多件面具就是来自全国各地,它们中既有狰狞威严的神灵,也有俊美刚强的英雄,还有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或淘气顽皮的孩子。但是这么多的面具,却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脸孔。比如您看,这里展示有几件关羽的面具,它们都是红脸、丹凤眼、长胡须,这与民间传说的关羽形象完全一致,但细细观察,每一件面具都会有细微的差异。所以,这些古老的傩面具既是文物,也是艺术品,每一件都值得您细细品味。

刚才我们在傩戏部分提到了藏族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现在您看到的这件狰狞威严的面具就是羌姆表演中“咕噜扎波”的形象。咕噜扎波是一个印度人,相传是他将藏传佛教带入中国,并且开创了羌姆表演。您看他怒目圆睁,头戴骷髅头,虽然面相愤怒,但其实心怀慈悲,这样的形象目的在于震慑邪怪。其实,一张面具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您眼前这件面具就是撮泰吉中的灵魂人物——阿布摩。阿布摩就是“老爷爷”的意思。这位老爷爷已有1700岁高龄,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被视为彝族人的祖先。在彝族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年大旱,庄稼枯死,人死了大半,后来又天降大雪,种子也没有了,人们正在绝望之时,天神派“撮泰阿摩”送来粮食、种子并帮助人们耕种,人们在他的带领下,顺应自然,学会耕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在彝族,古历十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人们表演撮泰吉,以表达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自然的感恩。

接下来您看到的这个人物非常的漂亮,您看她柳眉凤眼、樱桃小嘴,一幅大家闺秀的模样。其实啊,她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武先锋”,她的真实名字叫崔良玉,在傩堂戏中被称为“先锋小姐”。她的身世非常的坎坷,自小与哥哥失散,孤苦无依,好不容易到了如花似玉的年龄,却又被抓去做压寨夫人,好在她武艺高超,反捆了这个霸王,可经过一番盘问后才发现,这个霸王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哥哥,可谓是又悲又喜。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也难怪她总是一幅处变不惊的神情,其实从她的身上咱们也能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精神力量。

咱们面前这个英雄人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骁勇善战的吕布。您看,白色的脸庞凸显了他的年轻英俊,入鬓的箭眉以及炯炯有神的双眼,更加丰富了他英武逼人的形象。

这是萨满面具,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对“萨满”这个词肯定不陌生,萨满就是巫师的意思,他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面具大多用铜或铁皮制成,造型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像这件面具,简朴却充满神秘;另一种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造型类似于羌姆面具。

这位从肤色就可以判断,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包拯包大人。您看他黝黑的肤色代表着正气,夸张的獠牙显示着威严,一张小小的面具,却把包公刚正不阿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一个傩面具就是一尊“神”,一个“鬼”,或是现实生活中令人尊敬的“人”。所以在傩文化中每一件面具都是非常神圣的,巫师艺人在戴面具之前,要净手、焚香、燃烛,向面具叩头以示虔诚,傩祭完毕后或演出结束后,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不过面具不像人脸,能够随意的表现出喜怒哀乐,因而傩面具刻划的每一笔、描绘的每一划都显得至关重要。咱们可以通过眼睛、眉毛、嘴巴等方面来判断人物的身份、性格。比如眉毛,柳眉的大部分是性格温婉的女性,剑眉大多是年轻英俊的小生,而火焰眉则是威严的男性形象。再比如嘴巴,青面獠牙的凶神不一定就是恶人,笑容可掬的不一定就是善类,地戏里獠牙突出“地包天”的武将恰恰多为正派角色,“天包地”的才是反派的恶人。

傩面具的色彩同样也在传递很多不同的讯息。同样的颜色可能有着相同的内涵,比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威猛、刚烈;蓝色代表沉着、理智。但也可能由于地域文化、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如白色在云南关索戏中表示奸诈,而在贵州安顺地戏中却表示年轻英俊。

在原始社会,面具的制作常常是就地取材。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学会物尽其用,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傩面具,咱们最常见到的傩面具为木雕面具,以地戏为例,将选好的木料在通风处晾干后,至少需要经历下料、粗坯、雕刻、修光、打磨、上色、彩绘、上光漆等八九道工序,墙上展示的就是地戏面具的制作过程。除此之外,还有纸面具、皮面具、铜面具等。最上面这副纸面具比较特别,与其说是面具,其实就是一张绘有人像的纸片,其实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劫匪张麻子和他的兄弟们带的一筒二筒纸面具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傩文化。傩堂戏面具中还有一种面具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活口面具。活口面具的下颌和眼珠均能活动自如。表演者通过舌头操纵机关,配合故事发展,使傩戏的表演更加有趣。

从古至今,傩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傩”究竟是什么,其实谁也无法完全说清楚。有人说傩是一种声音,一个影子,甚至就是一个符号。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篇8:傩文化发展

关键词:傩文化,南丰傩舞,旅游开发

1 傩文化的涵义及分类

傩, 是一种以酒具形式聚众祭祀和主仪的历史文化, 与远古时代的原始歌舞相依托。傩也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民俗文化事象。仅在非洲、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尚有部分遗存。

在我国, 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不但保存了相当完整的傩文化生态环境, 而且由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各民族在傩仪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品种繁多、风貌独特的傩戏、傩舞、傩文化。如今傩戏、傩舞、傩文化的潜流仍然活跃在我国民间, 涉及到我国20多个省 (市) 地。曲六乙先生把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大的傩文化圈, 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按祭祀目的可将傩分为五种类型:宫廷傩、官府傩、寺院傩、军傩、民间傩。按形态又可分为傩舞、傩戏。比较著名的有贵州安顺地戏、安徽贵池傩戏、江西南丰傩舞、四川庆坛戏、广西师公戏、彝族“撮泰吉”、 蒙古族的“呼图克沁”等。

2 傩文化的特点

2.1 傩戏的音乐特色

傩戏音乐是傩文化事象在各自土地上纵向延续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风格及个性, 受当地群众的钟爱。

从唱腔的结构形态看, 傩戏吸收了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音乐成分;从节拍、旋律看, 傩戏由三部分组成 (傩仪、正戏、插戏) , 各部分的音乐节拍、旋律明显不同;从音乐的曲式结构看, 傩腔是傩戏音乐具有代表性, 个性特色的唱腔。

2.2 傩戏的美学精神

傩戏的美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千奇百态的面具上。面具是傩戏最为夺目的部分, 是匠心独运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是积淀着人类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面具所表达的是一种超现实的抽象世界, 促使观众在惊异中去作积极的审美想象与思考。面具所体现的是传统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美学精神, 融合了“离形得似”、“笔简意繁”、“妙在笔墨之外”等美学原则。

2.3 傩舞的游戏性

傩舞以娱人的方式进行娱神的行为, 这种形式下的傩舞其作用不仅能够唤起具有实用价值的宗教情感, 也能唤起人本身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宗教巫术行为, 更是一种娱乐形式, 一种巫术艺术。傩舞虽是庄严的驱鬼逐疫仪式, 但其表演形式的特征, 由傩舞发展而来的傩戏以及傩戏时营造、渲染的场面气氛无不具有游戏的意味。

2.4 综合性

傩文化蕴涵着从人类学到民族学、宗教学、戏剧发生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的文化积层, 因此为中外学术界、艺术界所瞩目。学术界普遍认为, 认真、系统地研究傩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有助于探讨民族生态、生产活动、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学、科技文艺等问题。这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 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 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中外文化交流服务, 具有深远意义。

3 江西省南丰傩舞简介

南丰傩舞 (俗称“跳傩”) 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经过2200多年的发展,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到如今保留了70多个传统节目, 除少量仪式舞外, 其余皆为娱乐舞蹈, 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 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南丰傩舞还有不同类型的伴奏音乐和服饰道具以及各种神词、咒语、赞诗、故事等, 这些构成了南丰傩舞文化。南丰傩舞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扶持, 50年代南丰傩舞参加了中南区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80年代南丰傩舞发展到110余班, 艺人2000多人;1989年南丰傩舞《傩风》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奖;1995年南丰傩舞《和合》在中国泉州广场民间文化艺术节上获奖。

南丰傩舞的厚实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1992年出席“中国广西傩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00多位学者给与了南丰傩舞高度的评价。1991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亚牛所教授田仲一诚先生及其助手率先来到南丰考察傩舞。

4 南丰傩舞的旅游开发

4.1 南丰傩舞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通常包括可进入性, 资源独特性, 市场占有率, 政策导向, 投资效益等, 本文主要正对资源的独特性方面进行南丰傩舞的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1) 傩文化载体的客观存在是开发的基础。

任何一种文化旅游的开发都必须要有承载这种特殊文化的载体。例如东巴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东巴古乐、东巴文, 西藏文化的载体是藏式寺庙, 而南丰傩文化的载体就是傩戏以及傩舞。南丰傩文化中的傩舞是一种古代的祭祀舞蹈, 发展到现在傩舞变成了一种参与性很强的娱乐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石邮的跳傩, 石邮的跳傩从正月初一一直到十七, 有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的仪式。这种极具观赏性又具有参与性的傩舞承载了南丰傩文化的众多特点, 是开发傩文化旅游的基础。

(2) 众多的从业人员。

南丰傩文化是2200多年, 南丰人民群众吸收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具有时代传承性,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们不仅喜欢观看, 而且都向往参与, 虽然傩舞的实际参与者只有区区数人, 但是南丰傩舞却拥有众多的准傩舞者。此外, 鉴于单个傩舞班的实际参加人数有限, 南丰傩舞的班数在不断地在增加, 因此南丰傩舞具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从事傩舞的人越来越多。众多的傩舞表演者, 成批的傩舞研究者, 成为开发南丰傩舞文化旅游资源的坚强后盾。

(3) 多元化的傩文化资源。

南丰傩资源的丰富, 在全国亦算得上独此一家。无论是傩班的数量之多, 还是傩的品种之全, 或是驱傩程序之正, 傩文化内涵之深等, 南丰傩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当之无愧号称“傩舞之乡”。如石邮堡老傩、甘坊老傩、竹家山老傩、庙前老傩、瑶浦新傩、水北和合、庚溪竹马等, 综合起来, 南丰傩即分为四类, 一是以石邮村为代表的傩, 它的价值在于程序完整且简洁明了;二是以甘坊和竹家山为代表的傩, 它们的价值在于傩技动作惊险且造型美观生动;三是以瑶浦为代表的傩, 它的价值在于保留了元明以来西夏等少数民族舞蹈动作;四是以庚溪和水北为代表的傩, 它们的价值是简约且表演动作细腻, 充满生活情趣等。作为民间傩的南丰傩, 其实并无老傩与新傩的界分, 也无文傩与武傩的区别, 只有保存文化元素有无价值与独特性的区别。论及价值和独特性则首推石邮村的跳傩。如此多元的傩文化资源, 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于南丰这个古老的丘陵小县, 也成为能够成功开发南丰傩文化旅游资源最大的保障因素。

4.2 开发的原则及措施

(1) 开发原则。

本文着重指出开发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待开发的傩文化旅游资源。因为南丰傩文化旅游正处在刚开始的阶段, 当地的人们对发展旅游给他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未感知, 人们只是看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作为决策部门的政府和规划工作的开发者就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 并将它重点提出来。

①情景状态下开发。

文化情景就是某种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可从两方面来把握情景, 即从时间维度上看, 文化情景就是历时的传统规约和共时的环境条件;从空间维度上看, 文化情景就是现场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本文讲的情景原则就是要求南丰傩文化开发者要在时间维度上保证傩舞文化的传统规约和环境条件不受侵犯, 在空间维度上保护现场情景, 同时使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尽量少受现代文化的影响。

②小规模开发。

傩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 人为操作因素、人工设施要越少越好, 尽量做到“看不到”, 即人工建筑必须注意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与当地的建筑风格相融洽, 突出民族特点。根据南丰地区的实际情况, 现阶段“最少的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 可以将旅游者直接安排到当地居民家中, 同吃同住。给旅游者提供最原生、最淳朴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③加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加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是延续南丰傩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文革前后众多的傩舞班解散, 傩舞艺人退班就是因为当时傩文化被视为野蛮, 迷信的象征, 傩舞艺人无法从事傩舞活动, 当地居民也难以认同傩文化,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傩舞工作者是丑陋的, 认同傩文化的人是丑陋的, 导致当时傩文化很难发展下去。现在傩文化从新焕发出生命, 傩舞艺人越来越多, 当地居民也越来越认同傩文化。因此加强当地居民的傩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 具体可通过宣传傩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地位, 国外对傩文化的研究, 也可多组织傩文化团出外演出, 增加傩舞艺人的视野来影响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④保护与开发并行。

保护傩文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傩文化。傩文化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有两个措施:一为通过音像或文字记录;二为通过帮助和它相关的人使它流传下去。显然保护傩文化要用通过帮助和它相关的人使它流传下去的办法, 因为傩文化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动态文化, 通过音像或文字记录的方法是针对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而言的。保护好了傩文化也就争取到了开发傩文化旅游资源所需的众多傩文化从业人员, 傩文化的载体。因此开发傩文化时必须实行保护与开发并行的原则。

(2) 开发措施。

上一篇:哎呀呀店铺分析下一篇:2017化学高考备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