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2022-07-18

第一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

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第二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3、二者关系: (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3)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解

3、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三篇:培养文化自信重塑文化自觉

江朝伦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关于我党、我国文化建设的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在当前国内国际文化竞争十分激烈,十分复杂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会议。全会指出中国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是理论教育有待加强;二是思想道德滑坡;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法和体制有待改进。以美国为例,虽然建国才短短200年,但其十分重视商业文化的建设,他们的文化能够支持一个强大的国家。反观我国,如果我们把传统的东西丢了,而去学别人的东西,可又学不了,就会整成一锅夹生饭,要想强大是不可能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小偷抢钱没人敢去制止,幼童被车碾压没人敢去救助,叫花子要饭没人肯施舍,这些道德沦丧的表现与我们的传统文明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与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国形象极不相 1

称。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其孔孟之道延续了几千年,也崇拜了几千年,其中也不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我国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几千年能够稳步发展,是与统治阶级善于搞好文化建设分不开的。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道理,经济越繁荣,文化就越繁荣;经济一衰退,文化就凋敝。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十分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鼎盛。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唐诗三百首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但是国家一走向衰败,到处烽烟四起,赤地千里,百姓过着饥寒交迫日子后,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这些时期留给我们的东西也很少。所以说,我们国家强大了,文化也应该强大起来。

再观世界历史,历史上的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三个都消失了,留给后人的就仅仅是博物馆,是科考遗址。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列,其原因就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得益于强劲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国文化是以优秀的汉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政治也是以优秀的汉民族主导的政治,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少数民族执政和少数民族政权,但都一一被汉民族和汉文化同化了,足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足见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又观当今世界,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

运动处于历史的低潮期。全世界仅存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四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中国这面社会主义大旗不但不动摇,反而相继淘汰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实现一路飙升,一直冲刺到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楷模。而效仿中国改革的的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折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稳定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证明了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必然要求其同时拥有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籍以支撑其发展壮大。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儒家文化的民族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是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自觉的重塑。在当前我国的文化领域里,大江南北韩流涌动,好莱坞大片铺天盖地,外来文化发展强劲,本国文化表现乏力。如果任其自然发展,我们下一代子女就会把传统的东西忘记,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忧心忡忡,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现代战争,其焦点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资源掠夺,二是文化冲突,也就是文化渗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重来帝国主义就亡我之心不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渗透,已成功将世界第一强国苏联肢解。现在中国经济位居世界第二,其眼光必定转向中国。一直对中国进行着经济上的制裁、政治上的打压、军事上的围堵、文化上的渗透。但我们国家建国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并成功化解重重困难,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得益与我们独特的战略策略,得益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说到底就是理想信念的建立。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信念,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一个政党没有一个信念,这个政党就是乌合之众;一个共产党人没有信念,他在政治上就是一俱行尸走肉。理想信念的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是文化建设。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毛主席在总结革命胜利经验时说过,“革命成功,一是靠枪杆子,二是靠笔杆子”。中国共产党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充分认识到笔杆子的力量,认识到笔杆子就是文化。在延安时期,很多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方向上存在迷糊不清的问题,存在着与根据地建设不相符的思潮,于是毛主席组织了很多作家举办了文艺座谈,之后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延安文艺座谈会也一直是我党重视文化建设的典范。

文化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文可以化物、文可以化人、文可以化事、文可以强国。剑河的山水本来是死的,但把文化一装进去,它就活了;我们这座县城本来是死的,把文化一装进去,它就活了;我们的温泉本来是死的,把文化一装进去,它就活了。又如一个水杯,整个外表就是白色的,不行,若画一幅画在上面,这个水杯就有内容了,于是文化就出现了,所以说,文可以化物。当前,我们落后的地方之所以落后,就在于观念、文化落后,其他地方教育发达,已经

实现普“十二”了,而我们的高中入学率才四十几,我们的文化建设落后了。但我们可以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加大教育培训,让大部分文盲或半文盲,让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渐渐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在这方面,我们的老一辈教育家们做得很好,他们设堂建馆,教化山民,就是运用了文可以化人的道理。再如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就是再不讲道理的人,你跟他讲点道理,他就讲道理了;再有怨气的人,你跟他讲点道理,他的怨气就被化解了。用这样的办法去处理矛盾纠纷,都将会得以很好的处理,社会的和谐也就成为了可能,这就是文可以化事的效果。当然,最高的就是文可以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就是对文可以强国的最好诠释。因此,对于文化的作用,我们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然为民担责,就要拜民为师,强民素质,培养文化自信,重塑文化自觉。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个资源匮乏,但交通和区位优势又逐步凸显,而且有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天时地利条件的县,剑河将大有可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搞好我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政府要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企业要搞好文化产业发展。抓紧申报文化公益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多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唯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于人民的期盼,不愧于历史的责任,不愧于时代的重托。

第四篇:文化自觉自信范文

文化自觉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主要包括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尊崇,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没有文化自觉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难有文化自强,没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文化建设新路子,总结文化建设新经验,形成文化建设新思想,开辟文化建设新道路。从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文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对文化的认识没有止境,对文化责任的担当没有止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探索,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第五篇: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罗小玲)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擦亮“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是县政协之责的思考

罗 小 玲

众所周知,我们湘潭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以毛泽东、齐白石等为代表的名人集群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历史的代代传承,延绵至今。

文化和经济历来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达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又可以引导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理念决定观念,有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文化观念更具有前瞻性。作为县政协,有责任和义务为湘潭县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以打造县域文化为目标,进一步统筹和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强化对文化遗产、文化名片的保护和支持,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湘潭县大文化健康发展,从而提升我县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文化乃立县之本,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对文化的投入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过几年的努力,县有关部门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先后创建了两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成功创建了“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及“中华诗词之乡”。

2009年12月,我县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

1“中华诗词之乡”这张文化名片来之不易。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作为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现就我县将如何继续巩固“中华诗词之乡”这张文化名片,且使其发扬光大,特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希望引起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一、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和衡量的标尺。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发展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湘潭县的文化建设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我们县政协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把握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动员一切力量,取得政府支持,为推动湘潭县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而提供有力的保障。

推进文化建设要立足湘潭县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政协常鼓呼的原则,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强战略谋划、总体策划,加强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要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要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二、擦亮“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

湘潭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是继承历史文化传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大举措,诗词文化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湘潭县有县级诗社3个,会员超过1000人;乡镇级诗社30余个,会员2300余人;全县有诗词爱好者20000多人。全县创办县级诗词阵地7个,基层诗词阵地10余个,出版有各类专著100余本;涌现了老中青骨干作者100多人,近千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或获奖。

因湘潭县有这么好的诗词创作基础,我们在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后不能松劲。擦亮这张难得的文化名片是湘潭县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诗词文化建设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要借助创建前各乡镇建立的诗教工作领导机构,继续巩固诗词活动基层组织,积极开展各种诗词宣传、吟唱、创作、采风和辅导培训等活动,形成读诗、诵诗、学诗、写诗的浓厚氛围。乡镇党政领导要支持乡镇诗社多方筹措资金创办刊物,不定期组织会员深入农村、工厂采集民歌、民谣,为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促进诗词创作开拓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要结合实际,注重创新,使诗词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要继续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使诗词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文化景观融入诗词文化内涵,城区白石文化广场、五龙山大杰寺、晓霞山中林寺、齐白石故居、黎氏故居等景区的诗词楹联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完善。

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把诗词“五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要继续抓好湖南省首家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村——白石文艺村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使诗词创作成果不断,活动常新。要继续抓好云湖桥镇文联、中路铺镇文联、花石镇文联工作,常检查,常联络。要继续抓好湘潭县一中、江声实验中学、云龙实验中学等创建“诗词之校”工作,经常开设诗词赏析课,利用校园文学社、电视台、广播站开展诗词创作及吟诵活动,让诗词走进课堂。继续巩固牛头岭社区、城塘社区的诗教工作,让诗教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乡镇、社区要把诗词组织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推进,全面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机关、学校、社区、工矿企业成立诗教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四有”(有机构、有队伍、有活动、有场地)标准,成立诗词活动小组或诗会,发展壮大创作队伍。加大对现有诗社扶持的力度,摸清诗词爱好者的底子,建立文艺家档案,大力发展会员。要建立培训网络。通过举办讲座、辅导课的形式,加强对业余创作爱好者的培训,逐步形成老、中、青、少相结合的诗词创作队伍。

要打造亮点,树立典型,大力推进诗词“五进”示范点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条件比较好,有诗词创作基础等村发展诗词文化,壮大诗词创作队伍,以促进农村文化品位的提高。

“中华诗词之乡”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通过组织活动、宣传推介、创评先进、树立典型等方式,不断推进诗词创作、吟诵工作向纵深发展。注重“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的长期性和实效性,不断建立健全诗词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长效机制,让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人文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中华诗词文化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中华诗词之乡”是打造文化大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服务文化大县建设,打造提升湘潭县发展软实力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社会各界

人士的关注与支持,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只要我们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使“中华诗词之乡”这张县域文化名片更加灿烂辉煌。

上一篇: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下一篇:物流公司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