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024-04-23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精选6篇)

篇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2---P3

答:1.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

5.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二、自由人联合体

用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强调要达到的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们直接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中,更简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主要形式?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主要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它既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也可以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但是最终日的都是为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它既可以由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也可以由国家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形成,还可以由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总体上说,这种结合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难以解决、需要由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的问题。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现实经济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

四、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四个服从的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民主选举的原则: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定期报告的原则: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相互沟通的原则: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5、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6、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以上六条基本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体现了党内广泛的民主性,又体现了党内高度的集中性,是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有机统一,也是我们党近90年实行民主集中制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处理党内关系的最高准则。

伍、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答:第一,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主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第三,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六、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第94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第96页:(1)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八、毛泽东等领导人对正确处理和少数民族关系论述的基本精神 对于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等领导人有过很好的论述,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也作过一系列正确的规定。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应该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建国初,为贯彻中共中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同各族人民的联系,中央人民政府派出4个访问团,分赴西北、西南、中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向各族人民慰问。

民族团结问题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都要反对。

第二,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了政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别设立省、地、县、乡各级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自治。所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执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

第三,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与汉族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一些少数民族在事 实上难以完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改变,必然会对民族团结构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帮助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少数民族以切实的帮助,使他们尽快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它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 利,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以上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也有的称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各项基本制度。但无论是那种组织形式,其组织原则都是民主集中制,换句话说,民主集中制是我门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九、毛泽东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黄炎培跳出这个支配时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一、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民主的关系

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167页: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三者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起核心地位的作用,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运动,体现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有哪“三大基本”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十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由于我国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是基本国情,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是多方面的,但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

3.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纠正了长期以来以具体模式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提纲:

一、中国社会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社会保险现状

2、中国社会保险存在问题

二、中国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理论支持

(1)社会保险对市场经济的补救作用

(2)社会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社保基金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2、基本案例说明

3、中国社保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负面经济效应及建议

1、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负面经济效应

2、对中国社会保险的建议

正文: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包括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法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部支架性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有重大意义。

纵观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从1951年2月25日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至今60年,经历了建立、调整、停滞、改革与发展阶段,如今终于建立起了《中国社会保险法》这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律。回首这60年间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保险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我们有必要做出深入的思考。下面,我想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做出分析。

一、中国社会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包括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险种。在一系列法律条文、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我国的社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覆盖范围都包括了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以及事业单

位全体职工。但是,在社保的发展过程之中,仍然经历着从萌牙走向成熟的各种艰难挫折,中国社会保险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重视和解决。

1、中国社会保险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中央国务院统一制定基本的制度,全国各地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

执行。明确指出了企业按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的某一比例缴费,个人按个人工资的某一比例缴费,企业缴费与个经缴费相分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现状如下:

(1)“五险”参保现状:

到2010年底,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57万人。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362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326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61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23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0万人。全国共计1.43亿人参加新农保,共有4243万农民领取了新农保养老金。此外,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和社保经办机构的建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

(2)社保执行与缴费标准现状:

虽然我国规定各地社保的施行必须符合中央统一制度的规定,但是当前全国各地除了极少数地区是按统一制度规定实施,大部分地区都是由企业按个人进行参保,个人全部参保人员构成了企业的缴费总额,同时各地又互有差异。我国各地区的社保缴费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地区的市户口与外来工实行不同的两种缴费标准。

(3)社保基金的管理现状:

我国社保基金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专门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保基金管理情况良好,但部分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地方未能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2、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保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支出总额进一步增加,保障项目逐渐丰富。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我们也不容忽略一个事实——中国社保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覆盖率不够,无法保障弱势群体

社保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同比增加的人数看似多,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实际的参保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而“覆盖城乡”的要求效果也并不明显,广大农村的社保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城镇的社保覆盖率也不尽如人意;此种模式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局面,对于弱势群体——农民工来说也极不现实;

(2)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社保保险的待遇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在“五险”中的总支出总计为37.5%,而个人支出达到11%,这说明在我国社保费用中个人和企业的负担比例都很高,居世界前列。虽然我国的财政收入很富贵,但是用于社保保险的比例却不多,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社保保险层次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需求

对于现今只建立了“五险”的社保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要保险的群体大而且层次复杂,所以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如新农村社保的建设,社区保险管理的建设等,这样才能适应中国社保发展的新局面和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4)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手段落后

从现状中我们发现,我国社保的缴费标准不一,各地相距甚大,更是冲出部分群体的正常就业,无法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同机会的就业机会,引发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而社保基金的管理也是漏洞甚多,缺乏监管力度,部分资金安全存在风险,管理不规范,违法犯罪的事情屡禁不止;

二、中国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理论支持

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使社会保险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性。

(1)社会保险对市场经济具有补救作用

虽然社会保险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但是社会保险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润滑剂、维护与促进机制,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由于竞争的存在必然有其风险和矛盾的发生,而社会保险就是一项强有力的干预手段,来化解风险和矛盾;

(2)社会保险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社会保险对社会基金的征缴与发放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两个直接决定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而社会保险则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维持了劳动力再生产,增加了国民储蓄,从而达到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这一目标。

首先,社会保险避免了劳动者因遭遇风险和意外事件而陷和困地,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来源,维持了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开发劳动力资源;其次,社会保险减轻了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投资于子女及自身的教育,提高职业素质,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再次,社会保险通过资金收缴实现了资本积累;这些,都对于经济的直接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3)社会保险基金对经济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保险通过对社保基金的收入支出以及滚存节余的投资总量和投资方向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

控。首先,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通过调节社会保险费征收的范围和数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次,社保保险基金的支出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最后,社保基金历年来的滚存节余成为经济投资的积极因素,以此配合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投资。

2、案例说明

社会保险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是空谈之说,我国社保险经由停滞期到改革与发展时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福音与美国社会保险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所起到的补救作用都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陷入停滞,社会保险事务都陷入瘫痪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动摇了“企业保险”基础,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使许多企业难以抵御职工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风险,难以保证待遇的兑现。新老企业之间的劳动保险方面的负担,不同职业风险之间的负担畸轻畸重。大量出现的“失业”风险也冲击着国有企业及职工,“劳动保险”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而社会保险改革则从“五险”开始,重建国家、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新时期的社会保险模式,至今终于颁布了第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社会保险法》,解决了一些有关社保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也使我国人民享受更多权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遭遇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陷入**,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如果不是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建立以社保险为主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失业、贫因问题将持续加剧,经济形势将日益恶化、社会危机将日趋严重。也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险政策的推行,才使得美国能快速的从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快速解决失业,稳定社会,复苏经济,走上世界强国之列的道路。

3、中国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保险自1977年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后,我国的社会保险还将进一步完善,其发展趋势为:

(1)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完备,各地社保实施与缴费标准统一规范,社保基金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杜绝违

规犯罪问题;

(2)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均保险收益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对弱势群

体,保险权责不断强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不一的问题;

(3)社会保险的管理形式逐渐多样化,手段更加先进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三、中国社会保险的深远意义及建议

1、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负面经济效应

(1)对国家来说,社保开支过大,会造成财政赤字严重,导致一国经济实力下降、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

难以发挥;

(2)对企业来说,过高的政府开支会加重企业税收,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企业国际竞争力;

(3)对国民来说,社会保险待遇过高,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熟练技工提前退休,不利于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

2、对中国社会保险的建议

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负面经济效应的存在,虽然会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是只要采取相应措施,严格把关,就能趋长避短,充分发挥社保的积极作用,把消积作用减到最小。特此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社会保险必须注意与本国经济实况联系起来,做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

完善,在依靠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2)适当提高社保的待遇水平,尽量减轻企业与个人承担的社保负担,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

效率,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关于退休制度的规定,防范因待遇过高而造成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发生,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4)加快保险的创新步伐,大国发展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坚持市场运作,政策引导,以服务新型城镇

篇3: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0世纪的音乐既然失去了以往的优美、抒情、动听的感染力色彩 (本文只阐述严肃音乐的风格, 当然20世纪也有优美的轻音乐与通俗音乐等等) , 20世纪的现代音乐以其怪异、不协和、杂乱著称, 但是形成这一风格的动因是什么?值得当代的音乐工作者做深入的思考。马克利斯在《现代音乐概论》中指出:“艺术, 作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像生活本身变化一样, 也必须变化。柴可夫斯基和普契尼的旋律是19世纪的一部分;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和他们的同时代人不再生活在那个世界, 他们必然要前进, 要发现能表现现实的声音, 这种声音就像曾经表达了过去时代的大师们的声音一样有力。”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追求新颖的变化是其根本动因, 其次是战争因素的洗礼;再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另外还有经济因素的操控;科技进步的催生;当然, 政治因素也是导致现代音响产生的重要缘由。

由于以上诸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以后音乐发展的形式突变, 序列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电子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和组合音乐等不同流派和表现形式的“现代音乐”由此而产生。

一、追新逐异——现代音乐的根本

十九至二十世纪, 文化艺术的创作普遍存在着追求新颖和变化的心理, 是二十世纪现代“新”音乐产生的根本原因。创新是人类的本能, 也是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导致了作曲家们创新的心理要求加剧。艺术贵在创新, 一直是艺术创作的主导宗旨, 但是在二十世纪这种创新意识却表现得更加明显。

传统的音乐发展至后浪漫主义时期, 语言的丰富性已经使得近现代音乐家望而却步, 无法企及, 音乐在十九世纪末, 传统的音乐语言已经在瓦格纳的笔下发挥的淋漓尽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体裁丰富多彩, 和声手法不拘一格, 内容表现千变万化, 配器与织体层次分明, 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段己经造就出了许许多多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对于二十世纪的音乐家而言, 创新已经不能在局限在原有的音乐语言之中, 那么, 他们选择了完全的颠覆, 其实颠覆传统就是一种最大的创新。推翻已有的音乐形式, 甚至是传统音乐美学观, 让听众感受到以往从未有过的音响就是创新。

从音乐创作方面来看, 面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家, 他们所能选择的就是推陈出新。十二音颠覆了以往的大小调体系;整体序列主义颠覆了传统的作曲法则;数理化的逻辑思维再次成为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方法;“点描法”微分音“音块”等独特的织体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和声写作;用“无声音乐”和“偶然音乐”来反叛传统音乐的形式和美学内涵;用极端的“孤芳自赏”式的创作视角来反叛传统音乐中的“为他”美学观。

如此种种, 造就了新音乐的不断打破听众的思维想象, 不断的给人以惊讶、瞠目之现象, 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在此不予做褒贬之评论, 此种另辟蹊径之方法促成了当今新音响的产生与发展, 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新”“奇”的音响概念。

二、饱经沧桑——现代战争的杰作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简称二战。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 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 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苏中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给世界各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死亡、疾病以及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给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惧。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秩序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对法西斯发动的“非理性”战争深恶痛绝, 由此而对作曲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 带有逆反心理的作曲家开始变得的躁动, 不安与极端,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自然而然地“热衷于理性化”, 热衷于通过更严密的逻辑、理性与控制, 来恢复被破坏了的各种秩序, 来建立精神自由与理性复兴的象征。

诸如十二音序列的倡导者勋伯格、潘德列斯基等作曲家的明显的带有战争思维的阴影。勋伯格所做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潘德列斯基的《广岛罹难者之歌》等作品都是具有极端的躁动性与战争的映射思维, 所创作的音响也是难以被当今的大众所接受的, 此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也是现代音乐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诱因。

通过本文对现代音乐的产生条件分析, 主要的原因来源于作曲家内部的变革思维与外部的诱导因素, 二者合力促成了当今现代音乐的“嘈杂”与“躁动”。现代音乐的发展也将经历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逐步的变革与深化, 在目前多元化的音乐背景下, 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其音乐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应该允许多元化音乐的存在。音乐的发展必定有其分工的存在, 既有担任传统创作重任的作曲家, 也应该有不断探索创新的“音乐科学家”1。在未来社会的进步之中, 必定会有更多、更新、更奇的新音响产生, 在每种新音响产生的背后, 必定也有这诸多的产生因素, 这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所应当去发现与挖掘的, 只有如此, 才能引导我们更加理性、深刻的理解音乐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02

[2][奥]鲁道夫·雷蒂.调性·无调性·泛调性——对二十世纪音乐中某些趋向的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08

[3]汪成用.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M].音乐艺术编辑部出版.1982.11

[4]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07.

篇4: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关键词:企业文化;理论背景;经济背景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每个组织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这为它们形成具有独自个性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丰厚的“土壤”,于是每个组织也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企业文化。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有别于其他组织特征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 企业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企业文化产生的理论背景

1.古典管理理论

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盛行的只是赤裸裸的逐利文化。“经济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文化,只能配以“胡萝卜加大棒”的刚性文化来协助管理。虽然古典管理理论在当时满足了当时特定时代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劳资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促进了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时代。

2.行为科学理论

著名的霍桑实验把对人的管理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观念转变,这一时期的管理文化不仅在物质利益方面给予员工极大的满足,而且也在试图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譬如自尊、社交、价值实现等的需求,来换取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已达到获得更多效益的目的。这一阶段所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意识已经开始转移到关注员工的需求。

3.管理丛林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管理理论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各种管理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本主义思潮成为引领当代学术界的一面旗帜。由于企业成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员工更多的转向软性需求,同时由于企业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对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问题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外加同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衰退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经济形成悬殊的对比,很多的美国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日本企业自持的“企业文化”是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从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硬性管理的做法,进而转向研究怎么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因为学者们对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外加四大企业文化研究著作的问世,共同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并将企业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模式。

4.文化人类学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理论之外,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孕育基础则是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诞生,为组织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理论,直接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以及结论的支持。当今,文化人类学将经济活动与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组织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组织借文化力来推动自身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强有力武器,因此,组织文化的兴起无论对文化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首先,新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换成生产力促进企业原有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蓝领员工在价值观、情趣等诸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家们只能转向对企业文化培养,以强化对员工的期待和控制。用企业文化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以此为基础去协调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其次,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停滞不前的美国对日本创造“奇迹”的奥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渴望能通过复制日本成功的秘密用于焕发本国一瘸不振经济,达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争霸全球的伟业。于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的研究浪潮,这个热潮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催生出了组织文化理论。

(三) 全球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空前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者,它们将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于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因此,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企业管理对旧的管理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不同理念的支配下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既要延续原本承载下来优秀的本国管理经验,又要适应新的文化体系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万古长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求文化一体化也同时推进,已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由于文化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管理理论的直接“移植”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直接夭折的现象并无不可能,这就要求各国在管理文化上呈现出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势,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求生存。

(四) 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管理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迫使理论形态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其发展,保证其不能成为变革的阻碍。这些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需求在逐渐缩小,精神需求方面却在不断增加;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员工抱一而终的工作观念得到解放与认同;“知识型员工”需要更大的工作权限,更愿意通过参与管理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人才竞争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趋势。趋于以上这些意识的变化,企业固然被迫改善经营管理理念,以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的理论、新的方法,才能满足管理提出的新需求。而企业文化正是对旧管理理念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的补充。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出现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支持,而且经济背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管理实践更是为企业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的出现极大的丰富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满足了实践的需求。分析时代需要,考虑文化背景,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有利于推进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从而积极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四版.

篇5: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 夏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国家

(1)背景:禹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接受各部落朝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2)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筑城堡、建军队、制刑法、设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3)“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3. 商朝末代国王纣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4.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5.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6. 怎样算时间?

(1)所算时间在同一侧,用大的减小的。

(2)如果不在同一侧,用以下计算公式:

公元前时间+公元后时间-1=相隔时间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统治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各个诸侯,称为“受民受疆”,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制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贵族、平民与奴隶

统治阶级

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士

担任各级官员,以剥削平民、奴隶为生,仅从事脑力劳动,不从事体力劳动

被统治阶级

平民

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有人身自由。拥有一些私人财产,“犯罪或负债会沦为奴隶”

奴隶:来自战俘、触犯刑法的罪徒等

无人身自由,被杀死用做祭祀祖先的贡品,或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3.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西周主要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三、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 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王室日益衰弱,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别国的支配权,展开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1)齐桓公最先称霸。

① 原因:东方大国,盛产渔盐;管仲改革,国富兵强;“尊王攘夷”,策略政策。

② 标志:公元前251年,葵丘会盟。

(2)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出国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霸主。

2. 战国七雄

(1)公元前475~前2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指韩、赵、魏、楚、燕、齐七国。

(2)“合纵”:六国联合抗秦

(3)“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四、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3)内容

目的

采取措施

富国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

奖励军功

集权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4)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含义:商朝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2)意义: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青铜器

⑴青铜器:商朝的青铜制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指铜、锡、铅的合金。

⑵代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⑶意义: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六、思想的活跃于百家争鸣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

思想

“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以“徳”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育

思想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文化

贡献

他的言论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春秋:孔子

《论语》

“民贵”“君轻”

战国:孟子

《孟子》

道家

春秋:老子

《道德经》

“道法自然”

战国:庄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七、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⑴修筑: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⑵组成: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⑶意义: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神奇的编钟

⑴组成:编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编钟。

⑵意义:大型编钟的出现,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篇6: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A卷(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制国家里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君是()

A.禹B.启C.汤D.盘庚

3.第十届全运会于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列四件青铜器均是商周时期典型作品,其中代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毛公鼎

5.有一个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该国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晋国

6.从夏商两朝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A.增强国力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7.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8.右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9.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

10.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11.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鞍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项不恰当()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保留没有军功旧贵族的特权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2.右下图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真正的文字——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3.右图中的耕作方式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A.商B.周C.春秋 D.战国

14.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李冰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

15.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的粽子散发着阵阵诱人的清香。请问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哪位文化名人()

A.文天祥B.司马迁C.孔子D.屈原

17.近年来,沙尘暴造成了一系列危害,损失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朴素的生态环境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

18.电影《墨攻》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代表帮助梁王守城的故事,其中他多次提出墨家的思想是()

A.“春秋无义战”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9.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2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主要社会现实是()

A.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周天子提倡思想自由

C.当时的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时政,组成社团学派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___等人做大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任用___________为相。

(2).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叫做,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3).春秋战国时期,和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4).孔子的言论学说被他的弟子记一书中,而老子的学说则被记录在一书中。

(5).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同时,春秋战国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三、组合列举题(6分)

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要招聘节目主持人,请在相应的横线后填写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人与自然》——()《法制空间》——()《军事天地》——()

《关爱民生》——()《教育论坛》——()《爱心世界》——()

四、辨析改错题(10分)

1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⑴“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了“公天下”的历史。

改正:

(2)公元前1046年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了商桀王。

改正: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已有卜辞。

改正: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改正:

(5)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都为统一打下了基础。

改正: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计23分)

1.请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1分)

(2)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诸侯?(2分)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4分)

(3)材料二中高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最底端的又是谁?(2分)

(4)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请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厩(马圈)焚(烧毁)。子曰:伤人乎,不问马(人受伤了吗?不管马如何)。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解释一下这个思想。(3分)

(2)材料二中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孔子这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或帮助,请举例说明。(4分)

(3)如果让你为孔子树碑立传,你将如何介绍孔子呢?(简要介绍即可)(5分)

六、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1分)

1.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1)下面是刘欣同学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请根据表中的相关信息,在表中空格内填上相应的内容。(8分)

姓名时期主要思想

战国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不要过分捕捞

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墨子战国

韩非战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欢用哪个学派的思想管理班级?说说你的理由。(应包括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CCCABBAAACBCBCDBB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伊尹、管仲。(2).甲骨文、金文。(3).铁器、牛耕(4).《论语》、《道德经》(5).《离骚》、钟鼓之乐

三、组合列举题(6分)

1.《人与自然》——(老子或者庄子)《法制空间》——(韩非子)

《军事天地》——(孙子)《关爱民生》——(孟子)

《教育论坛》——(孔子)《爱心世界》——(墨子)

三、辨析改错题(10分)

27⑴【×】改正:公天下改为家天下(2)【×】改正:商桀王改为商纣王

(3)【×】改正:夏朝改为商朝(4)【√】(5)【√】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计23分)

1.(1)分封制。(1分)(2)为巩固统治(2分)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3)周天子平民和奴隶(2分)(4)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2分)

2.(1)孔子“仁”的思想(1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2分)。(答案符合题意,合理正确,即可得分。)

(2)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②举例说明符合题意,合理正确,即可酌情得分,共4分。

(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1分);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1分),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1分))。

五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1分)

1.(1)(8分)

姓名时期主要思想

孟子(1分)

春秋(1分)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2分)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2分)

孙武(1分)春秋(1分)

(2)儒家:“仁”“爱人”“为政以德”;“仁政”治国等。

道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无为而治”等。

墨家:“兼爱”“非攻”等。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等。

兵家:“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等。(说出某一学派的一项主张即可)

实际运用: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

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

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

上一篇:产品营销策划书免费下一篇:世界遗产泰山导游词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