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2024-04-15

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精选8篇)

篇1: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

(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2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意义等。

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正确认识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重点说)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课堂探究:沙俄时代的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有人说:“英雄造时世”;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说明理由。

◇探究提示:

观点一:是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因而是错误的。

观点二:是正确的。在肯定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杰出人物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才能成为英雄,所以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越人民群众,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观点三:正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①“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②“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④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⑤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2、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3、人民群众的作用

◇课堂探究:没有普天下的劳动者,吃啥?没有劳动者,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美啥?劳动者是最美的人!说明了什么?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

(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列事件反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有( )

①曲辕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②黄道婆改进的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

③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广泛流传

④孙中山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封建帝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莫言:“每年秋收的季节,我都会回老家写稿,与父老乡亲生活,感受有激烈变化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心态。”而《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高密人民种了红高粱千百年。是红高粱养育了我和高密人民。“中华民族的传奇文学的源头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每一个讲述故事的肯定要添油加醋。所以200年前一件普通事,经过口口相传,到现在肯定了不得了(成为优秀的作品)。 ”

莫言的话体现出什么哲学道理?又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课堂练习: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B.物质生产产生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C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材料二: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材料三: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练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播放视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1)党的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合作学习:你在实践活动中是如何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课堂练习: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

①相信群众

②一切为了群众

③一切向群众负责

④一切依靠群众

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D

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篇2: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篇3: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呼唤诚信, 人们的内心更是渴望诚信。诚信是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社会呼唤诚信》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中不同侧面的各种承诺, 引发学生思考约定、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也通过了解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从内心的深处感知人们应每时每事以诚为本。

二、学情分析

本课有些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来体现的,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侧面的各种承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要让学生体会诚信在各行各业的重要作用, 就需要教师搜集更多资料加以整理、介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形式, 感知社会各种主体 (厂家——消费者、政府——市民、签订合同的甲方——乙方··) 对诚信的期待。知道在社会的监督与制约下, 诚信品牌毁之容易, 建之难。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 培养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诚信问题, 愿意为打造诚信社会出一份力, 也做一个呼唤诚信的社会人, 从内心深处感知人们应每时每事以诚为本。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增强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的剖析与对比, 感受社会各种主体对诚信的期待。教学难点:懂得诚信是现代社会中一条基本原则, 是各行各业人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五、教法运用

根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年龄特点并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 我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 利用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教材介绍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 有关各行各业间的诚信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在认知理解上比较有困难, 因此, 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的剖析与对比, 使学生感知社会对诚信的期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大社会, 让学生体会到诚信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与准则。

(二) 动手实践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课上指导学生开展易操作、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如:模拟表演, 分角色进行质询问答、办专栏、小报等。在拓展学习中, 我推荐孩子们看“立木为信”“晏殊的故事。

六、学法指导

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整理,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各自的收获, 使他们能开拓眼界, 在小课堂上认识大社会。模拟表演与分角色质询问答等活动,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在活动中, 学生感知了人与人交往应以诚为本。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互动学习、巩固学习总结经验三个部分组成。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签约场景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和作出承诺,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交流得出双方用签订合同、协议的方式, 作出约定, 并依据约定行事。违约要受到惩罚。

(总结:要做到诚信, 一方面需要个人的严格自律, 另一方面也依靠社会的完善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信用到处存在。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社会呼唤诚信》。)

引出课题并板书:社会呼唤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各种签约场景图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幅幅签约图仿佛将学生带到了签约现场, 使学生感受了签约的重要性。了解到签订合约既是约束对方, 也是规范自己以合同为合作标准。】

(二) 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设计了找找社会生活中的承诺、品牌的由来、回归诚信大行动、讲故事说格言四个主题活动。

活动一:找找社会生活中的承诺

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誉卡、保修卡、装修合同、房屋买卖合同复印件等, 由学生讲讲其中的故事。如商家按承诺上门服务, 自己买到放心商品的喜悦和商家不讲信誉的烦恼等。接着,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媒体案例说说社会生活中的承诺。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签订合同、协议, 政府部门对市民的承诺等。在交流中,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承诺的意义, 想想合同对双方有什么约束。政府部门向市民做出承诺, 说明了什么?当承诺得以兑现, 人们是怎样的感受等。

活动二:品牌的由来

由学生介绍自己与家人比较信赖的产品和信得过的商店, 了解人们为什么信赖它们。接着,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讨:

1. 砸冰箱的事例

讨论:厂长为什么要砸掉冰箱, 如果放任其流入市场, 会出现什么后果?在学生的畅所欲言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思考:76台不合格冰箱的销毁会给厂家造成什么损失?如果将这批冰箱与合格冰箱一起卖掉, 对厂家和对消费者分别会带来什么后果?降价卖掉与砸毁不合格产品, 会对以后工厂打造品牌产品, 保证产品信誉等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

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 体会厂长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的良苦用心, 企业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会引以为戒。正是海尔冰箱重质量、重信誉, 所以, 才打造出海尔冰箱的品牌, 从而引发学生明白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

2. 温州鞋业的衰与兴

讨论:为什么两千多双劣质鞋, 就能毁掉温州的信誉, 而重建信誉却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白了假如自己听说某地生产假冒产品, 也一定不会购买该地的产品。由此, 让学生感受到, 毁掉信誉很快, 但要恢复信誉却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设计意图:这两个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信誉卡、保修卡、及各种签约合同的展示, 以及自己对品牌的理解, 让学生体会信誉对商家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三:回归诚信大行动

我在参考了教材的活动提示下, 引导学生开展以模拟表演为主, 办小报为辅的回归诚信小活动, 学生在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深刻体会出诚信象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的心, 辉映了企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中,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活动, 每名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诚信是人与人长期交往的前提。】

活动四:讲故事说格言

通过有关诚信的故事, 学生从中体会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件出示诚信格言: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接着, 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古人有关诚信方面的格言, 警句抄在小报上,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组织者。】

(三) 巩固学习总结经验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句话的?学生看板书来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我采取了学生总结的方法, 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课教学的印象。】

板书设计:

社会呼唤诚信

企业发展之根本

篇4: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1.教材特点及编写意图

《“问号”之歌》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的信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旨在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敢问、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好问、多问,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播放、玩中提问、生活中提问、讲故事和制作书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敢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品德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因此,整堂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看、想中思考问题,以“一休”贯穿,与“一休”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解决,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以四个活动为主线,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场所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敢问、乐问、善问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学生开“问号”之花、结“问号”之果、繁殖“问号”之森林,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情境寻找、体验“问号”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课前我用小魔术调动学生兴趣,又以在“百宝箱”中、生活中、图片中寻找“问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情境,运用身体多感官寻找“问号”,体验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课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我紧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培根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多问个为什么做好铺垫,让“问号”贯穿课堂。

活动二:在百宝箱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挖掘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玩百宝箱的过程中,我用“一休哥”送来百宝箱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箱内装有源于生活的小玩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想玩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引出“问号”之歌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本课以“问号”之歌促发世界中充满了问号,大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号”的足迹,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为寻求解决方法作基石,引出:勤学(板书)。通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四:巩固升华

我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活动,从观察对比图片到讲牛顿的故事,得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问号。通过收集名人名句、赠送书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五、说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处理重点上我紧扣教学目标,在寻找问题中培养他们敢问、乐问、好问的品质。我大胆的创设百宝箱,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又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勤学,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知道从小好问、勤学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利用名人名句激发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爱学习的品质。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出示卡通问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用简洁的板书突破了勤学好问这一重难点。

板书设计:

“问号”之歌

篇5: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与本教材对应的课标是:

2、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重点描述了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合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解读,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难点定为:因为这些知识必须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再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根据学生实际有一定的难度。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演示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演示教学和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顺利实现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针对本课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我主要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阅读、感悟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探究质疑—自主合作—情感提升—知识巩固五个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五,教学预设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播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历史介绍片视频片段,时间约4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观看《鸦片战争》视频最强烈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悲痛、愤怒、气愤、屈辱等,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屈辱的岁月(板书),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目的是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迅速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并直奔主题,并且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服务。

2、层层质疑 探究原因

导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英国为什么对中国民动鸦片战争呢?”,围绕这一问题向学生展示一组围绕鸦片战争的提问。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1)刚才在《虎门销烟》中介绍的民族英雄是谁?(2)为什么称他为民族英雄?(3)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

(4)《鸦片战争》介绍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直接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5)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6)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视频信息,结合课本,积极思考、作答。估计学生对(1)(2)(4)题能够回答林则徐;他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因此称他为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虎门销烟是直接导火线等答案;对第三问,学生可能知道从鸦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较片面,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卡后,我从对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达成鸦片摧残身心、导致国力空虚、国防脆弱、社会混乱等共识后,我趁机进行禁毒教育,希望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第五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有争议,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是其爱国的表现,而爱国之人绝非林则徐一人,应该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鸦片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不仅仅是因为虎门销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他们把战争建立在通商贸易基础上,发动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其真正原因,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第六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容易回答,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从对中国经济(赔款)、领土(割地)、海关(关税)等主权方面的损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便于把握学习重点,通过层层释疑,得出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岁月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板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解决了“英国为什么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问题后,我进一步提问:那么,近代中国还饱受了哪些屈辱呢?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确定好记录员、发言员,下发探究单(展示探究单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本P66-67图画、地图、文字资料等,像老师那样提问,相互回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表现,每组尽量能回答2—3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说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从中国权利丧失的角度考虑)

小组探究时间设计为约5分钟,然后由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学习,借鉴了刚才老师告诉的学习方法,估计他们能顺利的开展。学生可能会探究下列问题:(1)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分别是什么?(2)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等等,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用课件及时呈现事先已设计好的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会审公廨等相关图文资料。并在学生汇报后,逐一做总结强调,特别是对理由的分析。并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肯定,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之中。(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板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内容)

为突破难点,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的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条约内容,要求学生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关于《辛丑条约》的阅读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国人的工具,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极端体现。最终得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丧失越来越多的主权,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再加以适当点拔与指导,使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努力使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感悟体验 情感提升

学习历史就是要反思历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进行反思与感悟,反思

1、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控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的原因。为了突破难点,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已学知识分别从中国和西方进行分析,并分别展示西欧国家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成果、殖民扩张和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皇权加强,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欧与中国的巨大反差,从而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反思

2、为促使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我设问:假如你身处屈辱岁月之时,你会怎样做?现在的你,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岁月,你想对后人说些什么?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即兴演说。学生可能会说我会象林则徐一样;我要与侵略者抗争;我要号召全中国人团结起来等等。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奋发图强等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等,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下一课《悲壮的抗争》的学习做好铺垫。

5、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把《屈辱的岁月》的内容编成歌谣,加深对基本认知结构的记忆,并体现情感教育。

自编的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订;丧权辱国权尽失,落后挨打铭记心。

2.布置相关作业,并建议学生观看电影《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即将下课时,我将用激动的话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同学们,近代史让我们辛酸,近代史更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无法改变,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开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最后,我说一下本课的板书设计:(省略)

六、设计反思 教师教学设计的自我反思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我认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上,教学体系上,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能否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都能参与进来?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些都值得去思考。我想要解决上述问题:

1、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学习相关资料,或者课前老师印发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也就是平常说的肚中有货,心中不慌,打有准备之仗。

2、平时学习时,要有固定的历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这样就能保住小组学习氛围的延续性。

3、小组学习探究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究热情。

篇6: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的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本节的第二课时。我特别欣赏新课程教材按专题兼顾文体的编排方式,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按专题编排。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培养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承接了了上节课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斗争和经济战线上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理解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引导全面人民终于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了解xxx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xxx”长时间的社会xxx,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从而铭记历史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因此应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

3、重点、难点

重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xxx”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省属重点中学。但当地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抚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四、说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在讲本节课内容前,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引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来。

2、授课过程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正确:《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的制定。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想想看,根据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剥削阶级已经基本被消灭,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就基本解决了。

那么国内的主要矛盾又将是什么呢?为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八大。

⒈中共八大(1956年)

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⑵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必然决定主要任务,中共八大规定了怎样的任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请你给中共八大作个评价。

答:分析形势正确,故而主要矛盾抓得准,从而主要任务明确而准确。——这次会议表明“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主要任务,是符合国情的,因而是正确的会议。

教师例举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

从数据上看,1956年后的二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呈迅速发展趋势,印证了这次会议的正确性。

⑶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

那么为什么58年到6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呢?那是因为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是什么原因使党中央犯这样的错误呢?

答: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②人们急于求成思想指导,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③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问:1961年以后为什么经济出现上升趋势?

明确:经济的破坏终于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这样,我国国民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就由全面“大·跃进”,转向了调整,使失调的国民经济得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问:总结十年来的建设,可以看出,尽管在探索中出现曲折和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在发展。

这次调整有没有彻底清算党内的“左倾”·错误,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后来又发生了十年“xxx”。

(二)、“xxx”的十年(1966—1976年)

学生阅读课本。

问:文中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问:面对国民经济出现的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了如何的调整?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周恩来的整顿措施。

邓小平的调整:重点是对铁路的整顿。

3、拓展延伸

综观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你得到什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经验教训:⒈关注国情;⒉实事求是;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⒋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⒌抓住发展机遇;……

4、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变化。谢谢!

五、板书设计

(一)、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1、正确:《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内容:明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字方针的制定。

2、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原因:“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二)、“xxx”的十年(1966—1976年)

1、xxx对经济的破坏表现: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

2、邓小平的调整:重点是对铁路的整顿。

六、课后反思

篇7:《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在哲学常识中的地位:《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二节的第一框,本框中心讲述第一节理论的方法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原因在于实践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因此,本框是本课第一节内容的继续和深化。讲好本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个主题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引出本框主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后讲述人民群众的概念含义,再结合具体事例讲述人民群众对历史创造作用的主要表现。最后总结出本框的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之所以是重点主要在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误解,说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般说来都可以承认,但要承认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就比较困难。因此,要完整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就必须重点说明这个问题。

之所以是难点,主要在于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生产成果,往往被表述为少数人的创造,是乎于广大群众无关,历史上一直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现实中还存在体脑分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解释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就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识记一个概念即人民群众的含义,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主体。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两个文明建设才能硕果累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

美育方面:通过课堂中播放的《国际歌》、《二泉映月》等乐曲,让学生获得音乐的熏陶,感受心与乐的和谐统一。

二、说教法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教学中把理论知识溶于各种情景之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扮演好“主导”角色,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哲学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认识,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

(四)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 学 法

教学要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练习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四、说过程

(一)、导入: 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计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根据本框内容,我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

多媒体播放(课件一)《国际歌》

让学生跟着一起唱,然后教师根据其中歌词,引出本节主题。

多媒体播放:(课件二)课题

(二)、讲授新课:创设情境、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置情境和问题,启发思考,层层诱导。

. 1、对概念的教学,采用讲授法。

多媒体播放:(课件三)

然后教师讲解人民群众的引申含义。

2、对基本原理的教学。

教师由概念的讲解中直接引出本框的原理。

多媒体播放:(课件四)

然后设问: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性质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呢?

多媒体播放:(课件五)《二泉映月》

要求学生在音乐当中自学教材、学习知识、感受音乐、感受美。

教师简要讲解,《二泉映月》作者的生平。

学生自学完后

多媒体播放:(课件六)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时实例

让学生回答录像说明了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后

多媒体播放:(课件七)

教师继续设问: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人民群众是怎样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上更加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采用以下方法:

多媒体播放:(课件八、九、十)

让学生观看,并回答三个课件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一)

教师继续设问两个问题;(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是什么?(2)、有人认为在科学文化的发展上,只是少数“创造天才”的事,与人民群众无关,你怎样看待?

学生回答后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轻松、愉快、深入的掌握了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对第三点内容的教学依照上述方法讲解。

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十二)并提问,然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课件展示(课件十三)。

综合上述三点内容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四)得出结论。

并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三)、小结本节内容: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五)本节教学结构。

(四)、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一个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六)

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老百姓是那定盘的星。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

篇8:高 治说课稿:《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历史与社会》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从明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握该学科教材体系、调控课堂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明确历史与社会课有哪些课程目标要求, 是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现行课程来看, 它除了规定该课程总目标外, 在具体每节课程的教学上, 还需要实现诸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这些分目标。

把握该学科教材体系就是明确《历史与社会》课是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并不是原来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其完整的学科体系, 有独特的学科性质, 只有从整体上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与社会课的知识体系, 才能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的学科特点, 达到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若出现教师“放手活动”, 学生就“乱堂”, 而教师“控制”课堂, 课堂气氛就出现“沉闷”的现象, 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调控好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 当学生过于兴奋, 进入误区时, 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

例如, 教材中引用了丰富的历史图片, 除了人物肖像图外, 大量的文物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原貌。教师不能只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利用, 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其所蕴涵的历史信息, 并将该事物与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追溯其渊源关系。如, “秦砖汉瓦”与建筑材料, 昭君出塞、张骞出使与当今交通, 农事图、图农具与现代化农业, 铜镜、瓦当、筒车的作用与当今生活, 丝绸之路中的商队与如今的中外运输, 运河的古今变迁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创设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快、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亲切自然的教态、诙谐幽默的话语、肯定鼓励的评价、平等交流的口吻等方式来主动营造, 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 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 从而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 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师要注意设疑引趣, 激发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无意义、痛苦的学习。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思考因素, 引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参与兴趣,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3.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亲历体会

创设学生需要学习的情景, 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处理, 变成学生想学的内容, 使其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因此, 教学中应善于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式营造出一个能导致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更明显地体验到学习的“使用价值”。

如参观“翁同龢故居”, 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科举制度延伸到了社会实地。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排队跟随故居负责人来到翁同龢故居陈列馆, 最后到达翁同龢书、画展览大厅, 在鸟语花香中听负责人介绍了翁同龢当年在这故居闭门不出, 日夜苦读经史书籍和习作八股文章, 打下扎实的学问基础, 也由此确立了“学而优则仕”的做官道路。继而, 学生提出疑问:

学生:翁同龢是怎样跻身官场的?身居什么官职?

故居负责人:科举考试, 当时考试内容是“八股文”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翁同龢是一路过关斩将, 最后高中清咸丰六年 (1856年) 状元, 在朝四十余年, 先后为同治、光绪二帝老师。

学生:翁同龢被革职的政治生涯结局意味着什么?

故居负责人:翁同龢积极帮助并加入维新行列, 最终触犯了封建顽固集团的根本利益, 引起慈禧太后的嫉恨, 最后被逐出政治舞台, 这是新与旧的斗争, 显示了古代封建政治的黑暗。

三、创设学生主体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要以人为本, 要改变一切从“教”出发的教学方法, 突破课堂设计的程序化、时间的封闭性、师生交流的单向性, 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的重心, 让教师的教去适应学生, 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学, 从而通过活动中的学习来形成对问题的感悟。

1.在阅读与观察中体会

阅读即多读多说, 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大胆陈述己见, 展开讨论, 以开拓思路和活跃气氛。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 就是思考、运用、巩固和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

教师可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 并提供观察条件, 把观察引进课堂。例如在《水乡孕育的城镇》的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进行三次观察: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河流和湖泊;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城镇:观察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众多的河流湖泊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感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水网的关系。

2.在竞赛与研讨交流中体会

教学中适时、适度和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效果。开展竞赛活动的形式可以组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可以结合自学纲要, 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进行抢答赛;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搞组与组的学习竞赛等。

而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能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其合作精神。在研讨交流中, 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 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研讨交流形式可采用自学交流, 或同桌互议, 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

3.在情景体验活动中体会

通过活动情景的创设, 让学生身临其境, 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 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 或体验某种道德情感, 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旧体制与新探索》的“活动区”要求:分成两组, 分别收集资料并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辩论。我们采用历史剧式的角色扮演:

学生A (李鸿章) :我大清朝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我李鸿章忠心耿耿, 却屡受倭仁他们攻击, 说我要毁了大清, 天理何在!

学生B (顽固派) :李鸿章, 你也是读圣贤诗书之人, 怎么老要向洋鬼子学呢?办了个同文馆不算, 还要设天文算学馆。要我们“读孔孟之书, 学尧舜之道, 明体达用”的子孙, 学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 岂不是“重名利而轻气节”。

学生A (李鸿章) :你们这些迂腐无用之辈,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 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 以为不能学”。“重名利而轻气节”, 说得好听, 可能救大清朝于水火之中吗?

学生C (顽固派) :为何一定要向洋人学呢?以我天朝上国之大, 何愁找不到通晓天文算学之人?

学生A (李鸿章) :你们动辄“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 夸夸其谈, 对我百般攻击, 真对江山社稷有用吗?

学生C (顽固派) :你眼里还有江山社稷吗?你们要洋人, 早已惹怒上天, “久旱不雨”、“阴霾蔽天”、“大风晦”、疫病流行, 这都是上天对你们的警告啊!

学生A (李鸿章) :你们简直强词夺理!

学生B:你们还要造火车, 洋人的火车在上海轧死中国人, 你难道忘了吗?

学生A (李鸿章) :也不能因噎废食啊。

学生C (顽固派) :怎么叫因噎废食, 那火车本来不是好东西, 开起来地动山摇, 撼动我大清万年基业, 李鸿章, 你担当得起吗?

……

历史剧式角色扮演类似于舞台剧演出, 本案例中, 课堂气氛热烈, 扮演李鸿章的同学被“顽固派”辩驳得说不出话。情景再现式角色扮演是教师设置情境来调动学生情绪, 全体学生处于同一情境中共同思考。学生发言类似于内心独白, 更多展现人物的内心思想。

四、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要求教师的讲解少而精,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问题的余地, 让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展开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促进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和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的施行来实现:

1.设立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及能力的高低、身体素质的强弱、情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组,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宜。

2.明确目标:开展合作学习前, 各小组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3.相容心理:小组间的成员应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相互支持帮助。小组间的心理相容是团结的基础, 也是实现目标的保障。

4.智能互补:在小组内, 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同学间应共同协作、取长补短, 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5位法, 根据教学需要, 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 或全班围圈坐等, 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 又能面对同学, 不仅通过言谈, 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 沟通信息, 交流思想。

6.开展活动:在教学中可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各自的看法, 相互启发。也可采用竞赛方式, 对于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促进作用。因为个人与个人的竞争易挫伤一方的积极性, 而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 更能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 使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5) .

上一篇:幼儿园秋天教案秋天的水果中班综合活动下一篇:优秀协辅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