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2024-04-23

华人是中华民族吗(共9篇)

篇1: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商朝夏朝是同一个民族吗?

商朝夏朝是同一个民族吗?民俗玄学研究员 历史问答达人

夏商是同宗而不同族。同宗: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夏朝开国君主是大禹,而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颛顼的儿子,颛顼是黄帝的孙。商的开国君主是成汤,其祖先叫契,契母叫简犾,简犾为高辛帝之妃,而高辛是黄帝的曾孙。好的,已经一目了然了,夏商开国君主均是黄帝之后裔,所以说他们同宗。不同族:首先我们要知道民族的概念是什么?《辞海》解释,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明显民族不以血缘划分而是以文化概念,地域,经济生活为定义的标杆。夏与商均是从不同的地域发展起来的朝代,比如讲:商之所以叫商,就是商朝是从商这个地域发展起来的。而且夏与商由于在不同地域发展,所以俩者的文化乃至宗教人文更是差距不少。比如:夏的图腾文彩是崇尚青色,然而商的图腾文彩却是崇尚白色。因此说他们并非同族。说到夏与商就不得不提两大事件:

一、当年扫者披靡于漠北西亚的匈奴人,及以上帝之鞭横扫欧陆大地的阿提拉的匈奴军民源于夏禹,其是夏后氏之苗裔。史记的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作为补遗史记的括地谱记载:夏桀之子叫獯鬻(不同于黄帝北拒的晕粥,前者是一个人而后者是一个民族),他在桀被流放三年而死后,带着夏桀的妻众及残部属迁徙于漠北,过着游牧生活,中原人称其为匈奴。难怪匈奴人时常都梦想重新入塞,重夺那被夺的中原。此有经济因素,更有着情意结的原因。

二、商朝甲骨文。现时能找到的甲骨文字均出于商代,文字是进入文明的最重要的象征。甲骨文无疑是中国汉字之祖,也是世上最具美的文字。现在NBA打得风山水起的金州勇士队的主场馆就是叫做甲骨文球馆。由此可见,西方一哥美国对甲骨文之尊崇。

又然商的人文理念甚至影响至今人,比如史记记载一故事:当年商汤见猎人四周围网猎飞禽,就下令只准三面围捕而网开一面!其这种对大自然尊敬与环境保育的思维不正是今人尤其强调的环保思想么?

好了,夏与商同宗不同族的解释答问就写到于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题主„

冷清先生 历史问答达人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历史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夏朝和商朝是同一个民族,就是华夏民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

那么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回事呢?华夏民族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华夏民族起源于距今六万二千年前的陇西成纪(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在玉木冰期的盛冰期,北纬30度线以北,基本都被冰川所覆盖,而唯独这里没完全被冰雪覆盖,盘古(混沌)和女娲迁徙到这里,并且生存了下来。

盘古女娲的后裔,在大地湾范围内(天水地区和平凉地区),生活了三万年后,玉木冰期结束后,冰雪线向北极后退。盘古女娲的后裔,开始向欧亚大陆四面八方迁徙。

盘古女娲的后裔们,感念人祖女娲强大的生育能力,最初的图腾就是青蛙和蟾蜍,因为两栖类强大的生殖能力。而对青蛙蟾蜍的崇拜,后来又扩大到对鱼类和其他爬行类的崇拜,龙的概念诞生了。华夏民族的祖先,最早的图腾就是鱼龙图腾。

距今两万年的时候,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而燧人氏的灵感来自于鸟类。于是,华夏的先民又诞生了鸟图腾,由一种鸟而衍生出很多种鸟图腾,最后演化为凤鸟图腾。并且,古人相信火是太阳的光芒,凤鸟图腾就演化为太阳神崇拜。鱼龙图腾的原型是青蛙和蟾蜍,它们的蝌蚪只能在夏天看到,所以,崇拜鱼龙图腾的部族,就被称作“夏”。凤鸟图腾的原型和火有关系,后来演绎成太阳神崇拜,所以,崇拜凤鸟图腾的部族就被称作“华”。

华和夏,不是两个民族,而是同一个民族的两种图腾形式。华夏民族一直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迁徙,主流方向是中原地区。华胥氏之国在宝鸡武功一代,就是伏羲氏的母族。华胥氏践雷兽脚印而生伏羲氏,暗示伏羲氏的父亲是鱼龙图腾的夏部族的首领,因为那时候,实行的是群婚制度。早期的华夏分区,鱼龙图腾崇拜的夏部族在天水地区,凤鸟图腾的华部族在平凉宝鸡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是上古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伏羲氏诞生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开了,华夏民族先进的农业技术,人口的大量增殖,驱使华夏民族不断地向中原迁徙。从考古遗址文化的继承关系来看,大地湾是源头,因为大地湾遗址有中国考古的七个之最,最早的旱作物标本和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说明天水在5000年前最发达,而且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华夏先民向东迁徙则产生半坡、姜寨文化;再向东则产生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再向东则产生大汶口文化;向东南则产生河姆渡文化。大地湾向西北传播则产生马家窑文化。当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时,断定仰韶文化是西方传入的。大地湾遗址发现,证明安特生对了一半;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证明大地湾是世界文化传播的中心。

华夏向东和东南迁徙的顺序是,凤鸟图腾的“华”部族先向东迁徙,鱼龙图腾的“夏”部族再向东迁徙。六千前,华和夏的分界线在河南仰韶,因为仰韶出土一件“石斧鹤鱼彩缸”。5000年前华与夏的分界线在太行山。炎帝东迁后,炎帝的都城在空桑(曲阜),炎帝本是夏部族,东迁后居住在华部族属地,所以又结合了华的图腾。

南方蚩尤造反后,炎帝把帝位“禅让”给黄帝,黄帝的子孙有的分封在华部族,有的分封在夏部族。大禹之父鲧就是夏部族,鲧的名字就是鱼龙“水族”图腾。鲧治水的时候,在甘肃积石山娶有莘氏女修己。后来,由于鲧治水无功,被帝舜法办了,流放鲧到羽山而死。修己回到石纽(积石山),生下大禹。

大禹是黄帝的第二十代孙,大禹在位45年后,在巡视会嵇时驾崩,大禹之子启,篡夺了帝位,建立了夏朝。大禹不是夏朝的开国皇帝,大禹是“象朝”的最后一位帝王。夏后启建立夏朝,宣告古代民主选举制(禅让制)寿终正寝,中国进入第一个世袭制王朝。

商的祖先叫契,是“象朝”的第八位“帝”喾的儿子,帝喾是黄帝的第十三代孙。契又称卨或阏伯,而契的封地在商丘,是属于凤鸟图腾的“华”部族。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喾之妃简狄吞玄鸟蛋而生商契”。《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欲详细了解华夏起源,敬请期待冷清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本纪》,正在操作出版发行。

文史琅琊阁 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院活动部部长

探讨商朝和夏朝是否起源于同一民族,首先要弄清楚,我国最早的民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比如华夏族、中华民族都是广义的概念。根据考古学家考证,华夏族的称呼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也就是说夏朝和商朝还没有民族的称谓。

如果硬要说华夏族是一个民族的话。那么我们祖先除了炎帝和黄帝,还有起源于西北的华胥氏,它是距今5千年仰韶时代的强大部落,最早生活的甘肃天水一带,后来迁徙到陕西华山附近。华夏中的“华”就是华胥氏。

在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后,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华夏部落联盟,这便是我们认为的华夏族的最早起源。其实,它还是由众多的分散部族构成,其中就有夏朝和商朝的祖先。按照大多数考古学家的观点,夏朝属于山西南部陶寺遗址附近的族群,商朝属于山东和河南交界地区的东夷族群。如果从这种观点上来看,夏朝和商朝不是同一民族。

但是,夏朝和商朝都曾经臣服于三皇五帝,其中商朝人更是把帝喾视为先祖,因此,如果从广义的华夏族的概念来看,夏朝和商朝确实是属于同一民族的,他们都代表着中原地区的发达文明。

还我美丽山河

北方游牧民族主体,本身就是来自中亚,他们由中亚东进,入北疆,占据蒙古高原,最远至东北。气候及地形适合放牧,形成中国长城以北的东西向民族大走廊。因此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族群登上历史舞台,先后主要形成了匈奴、突厥、蒙古满等。所以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传统上就会有些关联。这一支末端与中原来的夏、夷 相遇于东北南部的辽河一带,碰撞出早期玉@龙文化部落@《红山文化》(题外话:清王朝也兴于此,历史有惊人相似),红山文化部落由东北向南,经《涿鹿之战》后定鼎中原,诱发了走向文字文明的商文化,从此拉开了华夏文明大融合的序幕。想让其融合统一的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想让其分化的,同样也有可告人的目的。包括汉人在内中国主体主要由南方迁入。最主要的一条是由缅甸经云南北部进入中国形成濮、羌(藏汉源头之一)、苗、夏(华)。末端直至东北南部辽河一带。这一支留在长江中上游的形成巴蜀楚苗,北上为华。所以南方各民族基因基本相同,再加上后来的姬人的成功殖民活动,形成强势的华夏族形成并扩散,相似度更高了。这一支南方另一条线路是由缅甸南下入中南半岛,再由滇南、广西、越南进入岭南,延着东南部沿海地带扩展到江苏南部,形成僚人(壮泰侗黎等)、百越人。这两支末端相遇于山东境内,形成夷人。所以南方各民族基因基本相同,再加上后来的姬人的殖民的成功,强势的华夏族形成并扩散,相似度更高了。

柴墟子孙 泰州市法院工作人员

要证明这一点先了解商朝祖先。商朝的祖先姓子名契,契和楔通假,楔形文是古代苏美尔人首创的文字,他是用芦杆在粘土上刻成蝌蚪状文字的文章,在用火烤成形长期保存。〈尚书〉五帝三坟,就是指文章即楔形文文章意思。这是从黄帝时期炎黄子孙在两河流域所创造的文字,在邦国仅流行五百多年。契是黄帝的四世子孙,曾在禹时期任教育部长。夏朝开国国王启是大禹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因而他们属于同一民族。

夏天的虫4

民族?你用近代的民族观去考察古人,就好像问一个小姑娘:‘你是奶奶,还是外婆’一般,很难回答你,因为那是未来的事。

从血缘上看,夏商周的部落首领都是亲戚,论母系都可以上推到远古华国——华胥氏之国。从文化上来看,夏朝属于戎狄,主要是轩辕(荤粥、猃狁)部落和西羌部落主导。而商朝属于蛮夷,主要是东夷部落和南蛮部落主导。。我们没有办法给他们划分民族,知道吗?

即使经过了汉唐,我们也很难划分民族。比如党项是夏人之后,黄帝的子孙;比如契丹是羌人的分支,炎帝的子孙;那么你说西夏人和辽国人是不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算不算汉族呢?你再看宋人,宋的国号实际上继承商,就是说宋属于蛮夷,蛮夷算不算汉族?。。所以用近代的民族观去划分长期统一强大的古代华夏人,那是扯谈。

灵石42187965

那时应该不能笼统的称什么民族,夏朝应该是中原及周边部落兼并统一后的王朝,民族差异性应该没有那么明显。夏朝以后的王朝这样的民族融合也还在不断的产生。秦汉以后民族融合基本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族成为了这片广袤土地的主人,但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民族融合也没有完全停止,还是在不断的有民族融合进大一统的华夏族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无敌民族汉族。

篇2: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始建于1951年,创建之初名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952年11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20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学校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

截至3月,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930余万册;拥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8600余人,有教师1490人;设有21个二级学院、87个本科专业;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篇3: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一、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但各个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不一,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现状”的调研工作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为此, 中央民族大学的何伟教授与孙晓天教授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具体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看法。他们以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教师为对象, 采用数学测试、5至8年级的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在民族地区的县乡、相关的省会城市进行调查, 同时也对北京市的学校进行调查, 给予多重参照, 让调查所得到的结论更为客观与合理。何教授指出, 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宁夏、广西、甘肃、贵州等地区的115所中小学校, 共发放6 948份问卷, 参与访谈的数学教师935人。基于调研得到的数据, 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了分析, 认为民族地区的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这一比例达到58%, 而且这些地区的学生普遍认同数学具有实用价值, 对生活有用。在对民族地区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进行调查时发现, 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不差, 甚至比大城市要高, 但中学生与小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小学生喜欢数学的比例达89%, 而中学生喜欢数学的比例则为62%, 存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 他们对数学也逐渐疏离的情况。

通过将民族地区与省会城市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比较, 何教授指出, 民族地区的学生虽然数学学业成绩较差, 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并不差, 认为数学学习贴近生活、更有用, 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高, 相反, 城市的学生更看重数学在考试当中的作用。而且, 民族地区的很多学生都会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但是他们对汉语、普通话的认同与大城市的学生几乎达到了一致的水平。并且, 在与北京市的学生情况进行对比后, 何教授指出, 在数学学习态度上, 民族地区省会城市的学生和北京市的学生更为接近, 但在问题处理方面的方式较为单一, 通常会问教师, 很少有与教师不同的想法。

此外, 基于对900多名教师的访谈, 何教授指出, 这些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遍认为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值得坚持, 认为新课程注重形象思维, 灵活多样;注重过程, 有深度和广度, 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 但他们也认为课程难度大,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还有些教师指出教材过于都市化, 使得他们容易出现一些困惑, 如不适应教材采用混编的方式、很难把握能力性目标、不知如何应对考与教的分离、课外教辅材料较为混乱、担忧数学双语教学等。在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地区, 何教授指出, 受访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数学双语教学方面的问题, 他们认为在认同双语教学必要性的同时, 也会对当地双语教学的现状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短期的培训难以解决双语师资的提高问题。

基于调查分析与访谈内容, 何教授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令人鼓舞, 他们普遍喜欢数学, 甚至比城里的孩子更愿意学习数学, 而且民族地区的教师虽然整体上在水平、能力和待遇方面可能都会略逊一筹, 但他们对职业的真诚和改革的寄托高于全国水平。同时, 她认为民族地区应重视教学方式, 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拓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空间, 增加民族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在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同时, 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应先解决教材建设的问题, 关注以何种语言为重心、是否要融入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背景、内容体系是否一定要照抄照搬主流教材等问题。

为此, 何教授认为民族地区要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民族地区的数学课程发展要有更扎实的举措, 得到教师的认同, 让教育理念与教育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与日常教学中, 将能力性目标显性化。二是要努力保持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绿色”, 保持民族地区教师的改革热情, 留住学生对数学的喜欢, 这是比搞题型教育、应试教育更重要的原则问题。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 这个民族的学生, 尤其是理科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如何, 这也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为此,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范忠雄以西北民族大学藏族理科生为例调查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他认为, 数学是理科各专业的基础学科, 数学成绩的高低和好坏直接影响理科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并指出由于数学基础薄弱, 曾有2名藏汉双语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半年后转入文理兼招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多科成绩不及格, 拿不到相应的学分而跟班试读, 其中的2名学生由于跟班试读成绩两次不合格被劝退学;也有一些学生本科毕业之后跨专业考取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或与数学没多大关系的其他专业的研究生, 对理科的继续学习没有自信心, 无力继续深造, 这些都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理科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学习动力不足。所以, 范教授指出, 他主要针对西北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工商管理专业的107名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藏族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其中10项是关于学生上大学前的家庭状况等基本问题的调查, 29项是关于学习兴趣、归因、自信心、毅力、偏好、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方面问题的调查, 9项是关于教学外部条件方面问题的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 范教授认为可以得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高等教育如何与基础教育有机衔接、教材的选定、教学语言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同时, 针对这些问题, 他认为可以采用下列4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一是在语言、教学模式与教材等方面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 二是选择通用的教学语言, 希望国家推行藏族的通用标准语, 三是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增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四是开发适合藏族地区数学教学的教材资源。

既然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受到我国乃至全球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视, 那么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如何, 为此, 中央民族大学讲师苏傲雪基于对文献梳理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整理与归纳, 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同时也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研究进行了展望。她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 搜索全文中含有“民族”和“数学”字段的文章, 不限时间跨度, 并剔除与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无关的数据源, 最终筛选出56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对文献的数量分布、期刊分布、研究阶段分布、作者身份分布、选题方向以及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数量的分布上看, 她指出第一篇有关少数民族教育的文章发表在1986年, 从1986年至2013年存在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3年以前, 每年发表的有关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文章数量比较少, 只有几篇;二是从2003年至2007年, 这一趋势有了较平稳的增长, 大约是10~20篇左右;三是从2008年以来, 文章数目有了跨越式的增长, 个别年份甚至会出现逼近100篇的情况。也就是说, 在2003年, 我国在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星, 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而自2008年以来,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正在成长为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生长点。

同时, 苏老师指出, 从发表相关的期刊分布来看, 561篇文献分布于240种期刊杂志中, 虽然期刊数量比较多, 但是每本期刊刊登的数量仅仅有2~3篇, 受关注程度不高, 而且这些文章大多出现在民族类、民族教育类或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的学报上, 还有一些会出现在和教育相关的一些主流期刊中, 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数量低于文献总量的30%, 这说明在论文质量的水平提升上有比较大的空间。从研究阶段分布来看, 她指出主要分为中小学教育 (54%) 、通识性研究 (13%) 、职业教育 (3%) 、预科 (8%) 与高等教育 (22%) , 能够看出基础教育是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的重心, 预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正在构成我国高校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特色领域, 而且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通识性研究还远未达到所需的标准和要求。此外, 从作者身份的分布进行统计, 高等院校占77%, 可以看出这些高等院校的教师是目前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而中小学教师的比例不高, 仅为12%。

此外, 她还从选题与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这些文章主要涉及数学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1%) 、数学课程 (7%) 、数学双语教学 (5%) 、数学教学 (31%) 、学生数学学习 (36%)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4%) 及其他 (6%) , 可以看出当前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范围很广, 几乎涵盖了数学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 具体选题方向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研究方面, 对数学学习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 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法与测试法应慢慢地变成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 她认为从文献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数学教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推进作用, 能够发现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弱项与数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可以将学术研究与民族地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此, 她希望国家的数学课程政策应当向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方向适度倾斜, 在进行数学双语教学时要以学科为重心, 充分关注民族地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并在对民族地区数学教育进行研究时加强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

二、有关几何思维水平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几何内容的设置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删减了部分内容, 降低了难度, 但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夏小刚认为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中,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实证性研究依然比较少。因此, 他们以黔东南侗族与汉族初中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及其差异在促进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他们以黔东南榕江县L中学 (所在区域侗族文化底蕴浓郁, 基本上使用侗语交流) 与丹寨县D中学 (所在区域长期接受汉文化教育) 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使用的教材是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夏教授指出, 他们编制了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 每个年级的测试卷共20道题, 并对这些题目进行分层, 5题一个层次 (0—4) , 当学生答对某个层次的任意4题或者以上时, 则认为该学生的几何思维达到了该水平。同时, 他们也根据可能影响学生几何思维层次的因素编制侗族与汉族学生文化背景调查问卷, 研究发现, 伴随年级的升高, 侗族、汉族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逐步向更高的层次转化, 同时几何思维水平越低, 其转化越快。整体而言, 七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集中在水平1~2, 八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集中在水平2, 九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集中在水平2~3。在对侗族、汉族初中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 两个民族的七、八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在民族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而九年级侗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民族文化背景差异。而且, 在分析两个民族学生的性别对几何思维水平的影响时, 夏教授指出, 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 即女生的几何思维水平高于男生, 但九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不存在性别差异, 基本上持平。最后, 他认为语言是在文化背景中影响最大的因素, 他们会在思维策略与解题策略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使语言障碍的影响最小化。

几何思维水平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解、组合和想象所到达的操作水平。西南大学教授黄燕苹通过对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折纸”数学思维活动的研究与分析, 发现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和操作水平存在惊人的相似, 特别是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水平和20世纪80年代范希尔提出的三个思维水平接近, 所以她认为可以用学生外在的操作水平来衡量他们的几何思维水平。同时, 她将几何思维水平划分为直观水平——即直接根据图形或用试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描述水平——即根据图形特征或利用图形性质来解决问题及理论水平——即通过演绎推理来解决问题。因此, 她指出可以按照四个维度, 即图形的观察、分解、组合与想象形成测试题目。测试卷共分为7题, 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观察过程中表现的几何思维水平, 第3、4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图形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几何思维水平, 第5、6题考查学生在图形合成过程中所表现的结合思维水平, 第7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想象过程中表现出的几何思维水平。通过对四川阿坝州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彝族与藏族学生进行调查, 黄教授指出, 这两个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整体上处于直观水平, 在图形观察、图形分解和图形合成这三个操作维度上, 达到第三个思维水平的学生比例没有超过11%, 在图形分解和图形合成的操作层面, 没有学生达到理论水平, 仅仅有少数学生在图形想象操作维度表现出一定的理论水平。此外, 黄教授认为影响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因素众多, 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语言问题和教具的缺失, 在直观教具匮乏的情况下, 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判断和推理是非常困难的;二是与学习代数相比, 几何的可模仿性较低。

因此, 她认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实验研究。在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中, 无论是数学教材的编译或编写, 还是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话语, 都需要考虑联系学生的本民族语言, 结合本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此外, 还要加强对中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验研究, 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 重视对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挖掘与应用,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直观对象出发走进抽象, 这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

三、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融入

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教育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使得教师在实施数学教育时要遵循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合理或者优秀的文化思想进行教育。新疆教育学院教授阿力木·阿不力克木认为现在在新疆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界出现了这样的悖论, 即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平均成绩普遍低, 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却在全国高考数学学科中得到满分。那么, 我们要怎么看待新疆的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呢?阿力木教授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 而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数学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其数学文化是具有多种语言文字、多元的文化, 而且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交通不便, 社会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再加上当地语言与文字的多次改革, 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远远落后于汉族的数学教育。此外, 阿力木教授认为, 新疆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会内隐于他们的观念和对世界的看法中, 而且这种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不易割断的。由于教师与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文化意识, 会保留自己族群的文化特点, 因此, 在实施教学与进行学习时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体现各个民族的教育特征。最后, 他认为新疆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语言与文化的多元性, 及其宗教和地域环境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这是当地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重要问题。他认为要形成多元文化来整合数学教育, 使其融入世界的数学文化中, 并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渗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教学, 在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数学、喜欢数学与热爱数学, 这是因为仅仅依靠数学知识的教学是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

阿力木教授是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数学文化入手来谈当地的数学教育情况, 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陆吉健和张维忠教授一道对壮族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 提出基于认知水平分析的民族数学导学模式。他们认为壮族特色物质文化中存在一些几何变换, 如可以以壮族的铜鼓为例进行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教学, 以壮锦进行反射变换与旋转变换教学, 以壮族干栏式建筑进行相似变换教学等。同时, 他们也指出可以进行民族数学的教育学转化, 基于数学知识角度进行提炼与梳理, 基于认知水平进行民族数学分层, 可以分为计算—操作性记忆、概念—概念性记忆、领会—说明性理解与分析—探究性理解。最后,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简易引导、比较引导、简易+变化引导、鼓励+展示引导等形式进行民族数学导学模式的构想与并提出建议, 认为这一导学模式的理念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精髓在于“民族数学素材”与“认知适切引导”, 优点在于可以发挥民族数学素材的作用, 通过欣赏教学、先观察后教学的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审美。

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为此, 来自贵州麻江杏山镇中心学校的教师陈粤媛和凯里学院教授肖绍菊以小学数学课堂中苗族数学文化的融入这一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讲述她们是怎样将苗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实践中的。为了激起学生上课的精神, 她以美丽的苗族舞蹈服饰为情境引入教学, 唤起学生的亲切感, 通过欣赏苗族舞蹈服饰与虚拟的苗族小姑娘“苗苗”的提问, 在与“苗苗”的对话中引出复习题, 让学生复习数的组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以整十数, 为本节课新内容的教学进行铺垫。之后, 她会利用银帽来探究新知, 让学生从苗家银帽中发现一些数学信息。在这个银帽上, 学生会发现有2个银角、3片银片, 还有许多银花,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焦点放在银角上, 让学生回答一行 (6个) 银帽会有多少银角, 通过表内乘法, 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答案。那么, 两行呢, 则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学生通过口算也会很容易得出答案。这时, 教师要继续进行追问, 假如将这些银帽摆成24行, 每行12个, 那共有多少个银角呢?进而引出本节课要讲授的新知识。在如何将苗族数学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中, 她指出, 可以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师给予指导即可。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她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实践与练习, 如“算一算”、“比一比”、“试一试”等, 既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又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苗族文化, 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因此, 她认为将苗族数学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 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发展状况时, 也会对当地小学数学教材给予关注。在西南大学硕士生陈朝东、蒋秋与张阳开的调查中发现,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都是内陆版教材, 就算在少数民族地区, 通常也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直译得到的版本, 他们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内陆文化式的教材中要关注一些民族元素的渗透, 这是因为汉族聚居区也存在一些少数民族, 对少数民族元素会有一定的认同感, 可以给其他民族的学生介绍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 应该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与发展数学教科书。此外, 他们指出, 因为考虑自然元素这一影响因素, 并没有使用少数民族文化这个概念, 认为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不仅有社会文化的元素, 还有自然元素, 如地质、山川等, 并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数学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数学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数学教材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数学教材中的少数民族元素的内容、分布与呈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 上述各大版本的教材中少数民族元素出现的总次数依次是21、46、17、13。同时, 他们指出, 在少数民族元素直接体现中,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教材中有8次是可以直接看到少数民族名称或者少数民族区域名称的, 相对来说, 这是少数民族元素渗透较多的教材, 基本上是以少数民族区域名称的渗透为主。然而, 他们认为少数民族元素还应有相对间接的体现, 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 如地形、地貌、动植物等以及社会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 如民族建筑、民族区域设置、民族服饰、民族习俗等。因此, 他们认为数学教材中少数民族元素在类型上要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适当地增加民族文化原色, 特别是民族习俗、民族艺术、民族区域设施, 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 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和倡导多元文化。此外, 为了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元素, 教材应该以显性方式将少数民族元素的民族名称、民族区域名称突显出来, 既是对勤劳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尊重, 又便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与认识少数民族元素。而且, 数学教材中少数民族元素的渗透要从一年级开始, 尽早地进行多元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整个小学阶段, 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且伴随年级的升高, 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元素渗透的广度与数量,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

篇4:华人企业做不大吗?

对广大华人来说,这样一个结论虽然听上去是那么的不舒服,但众多的华人企业案例却偏偏为这一结论做了佐证。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中国大陆也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资本势力较强的大企业,这些企业步入了做大做强之前的转型期,他们怎样摆脱“华人企业做不大”的怪圈呢?

华人企业为什么做不大?原因有二:家族企业对家族以外的成员缺乏信任机制,产权结构局限于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依托,缺乏社会资本向企业集中的机制;华人企业的不同所有者、经营者缺乏按契约和规则合作共事的文化传统,缺乏资本集中所要求的人际关系的凝聚力。这两点就严重限制了华人企业向有机构成高、资本社会化的制造业大企业的转变。虽然海外也不乏华人大企业,但主要集中在具有较强投机性的、以私人独资为主的房地产领域。在重视“家族”这一共同中华文化背景下,这些缺点或多或少已在大陆民营企业身上显现。解决这些问题,显然就是中国民企做大做强的关键点所在。

首先,民营企业必须在产权形态上由私人独资转变为资本社会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不规范的民营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委托代理制,构造由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会议)、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以及监事会组成的治理结构,并形成对经营管理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和办法。根据我国股份制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经营管理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受所有者委托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所有者。所有者应当根据经营者的经营业绩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但作为经营者不应享有超出规定之外的剩余索取权。混合经济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分散的资本集中到同一个企业之后,必然要求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共同谋取企业的发展,不同的所有者及其委托代理人,都必须遵循法律规范、公司的契约和章程,防止和减少内耗,以避免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导致资本的撤出和企业的解体。

民营企业的成功转型,还有赖于企业家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转变。由于受 “小富即安”的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不少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失去了继续做大做强的动力,没有按照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私人企业如果仅仅为自己和家人赚钱,过上富裕生活,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业者就可以不干了。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还需要资本所有者价值观念的调整。企业做大了,个人的财富可以继续增加,但更重要的目标是使企业经营者团队和职工也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富起来,可以为家乡以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必须有这种抱负。这种价值取向已超出经济学教科书所描述的“经济人”的动机就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定律。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国内已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资本结构,生产经营领域和规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在或已经摆脱“怪圈”的缠绕。笔者预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将出现五大转变,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产权形态从私人独资向资本社会化转变;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转变; 企业治理方式由所有者及其家族成员直接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委托代理的治理结构转变; 生产经营空间由本地向家乡以外的地区转移。

篇5: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新闻资讯频道】全球华人中华才艺(武术)大赛吸引了数百名华人选手参赛。29日上午,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2013全球华人中华才艺(武术)大赛在暨南大学开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1支队伍、200余名选手参赛。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副司长李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润森、广东省侨办文化教育处处长汤泗昌,暨南大学校领导蒋述卓、叶勤、周天鸿、饶敏等出席开幕式。

李民致辞表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武术在华夏大地上延绵数千年,是一项深受主流社会和广大华侨华人喜欢的文化体育运动,已经成为 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在丰富海外侨胞文化生活,增进侨胞与祖(籍)国的感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次大赛是全球华人中华才艺大赛的第五届,也是该系列赛事的首届武术比赛。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副司长李民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代表,中华武术是一项深受主流社会和广大华侨华人喜欢的文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次参加比赛的华人选手虽然年龄不等,但都有多年的习武经历,很多还是第一次回到家乡。来自美国的李书东8岁习武,至今已有三

篇6: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都说经常做家事的孩子以后会很幸福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那么,当你用这些方式去教育孩子的事情,请你不要说孩子是你亲生的。

只要有人照看就好
1

很多的华人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在危险处,只要有人照看着就好了。其实不然,孩子生下来是需要跟父母多交流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拥抱,希望得到关注的眼神。而华人家庭的孩子多数都是在不被关注的家庭长大的,这样会导致孩子的思维迟钝。

拿孩子做比较
2

华人是比较爱面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总是跟孩子说:你看看别人那么用功学习,成绩那么好,你却那么笨。其实,父母以为这些话可以激励孩子,反而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如同种子,花期不一样,相信通过加装的努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身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不尊重父母的隐私
3

很多父母的思想都是很传统的,总是偷偷去偷看孩子的隐私。你要知道,你这些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尊重别人的。

给孩子制定好路线
4

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在孩子身上寄托太重的.愿望,总是为孩子制定好路线,从不问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父母逼迫下,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你认为这样子,孩子会幸福吗?

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的时间花在学习上
5

很多人都觉得常做家务的孩子会很幸福,处理家务事的孩子能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华人认为孩子就应该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这不仅没帮助到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一事无成。

缺乏幽默感
6

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很大家长在家里都是死气沉沉的氛围,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感。亲子之间的互动也很少,在家里经常为了工作的事情大吵大闹。在这个氛围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不快乐的。

篇7:people作民族时可数吗

只有少数几个人来了。

The people yearned for peace。

人民渴望和平。

People are better educated now。

篇8: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壯族”是个音译词,解放前文献基本都写成“撞族”、“僮族”或者“獞族”。一般认为,这个民族形成于宋代。《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记录岳飞灭曹成得杨再兴的战争:“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又杀飞之弟翻。”这里的“撞军”就是壮族士兵组成的军队。前面所举的另外两种写法在史书中也常见。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二《府县》:“宣德以后,猺、獞不靖,知县苏宽不事事,而獞老韦公秦等,保举莫保之元孙莫敬诚为土官,诏授敬诚特袭知县,时一邑二令,权不相统。”

但是这些音译并不好看,“獞”更是带了拿别的民族不当人看的犬字旁。1951年,在《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出台后,类似于“獞族”这样的音译被废止,只保留比较中性的“僮族”。所以我们读一些五几年的史料,提到各种壮族自治区时都写的是“僮族”自治区。195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的讨论中,很多代表提出“僮”是个多音字,容易读错,建议修改音译为有褒义色彩的“壮”。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这个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李维汉等人的支持。但由于“僮”的音译已具有一定社会性,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当时未作修改。1965年,国务院正式做出《国务院关于更改僮族及僮族自治地方名称问题给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正式将“僮族”的译法修改为“壮族”。

所以说,“壮族”这个译法确实是解放后才有的,但是这个民族本身则是古已有之的。(解答人清洁工:中文专业)

篇9:华人是中华民族吗

中华文化(亦称“国学”、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古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且经过数千年不断演化和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现今的中华文化正拥有着十分优秀、灿烂及丰富多彩的元素,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国学”——这称谓始于清末而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顾名思义,它代表的是国家之学、国人之学或中国历朝历代传统思想的文化和学术。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思想和学说。若以编撰于乾隆年间之《四库全书》来分类,国学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例如语言艺术,它就属于《国学》经典四部之子部中“艺术类”。

众所周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故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事实上,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曾经一骑绝尘,也曾面临风雨。可幸的是,每当其在风雨飘摇时,总会有一批能人异士团结在中华文明的旗帜下,带领中华民族披荆斩棘、重新崛起。

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的英国人马丁·雅克是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说:“……中国并不一样,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无数王朝前仆后继,前面的王朝衰落,那就在它的躯体之上孕育一个新的王朝,吸取前面的教训,让新的王朝更加强大!”

围绕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上,中国国家总书记习近平曾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强化软实力,中国正向文化强国之路迈进。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考试下一篇:地下室与基础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