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鼓乐在海外华人社会的传承创新

2022-09-11

一、中华传统鼓乐的海外传播与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

1、中华传统鼓乐的海外传播

早在秦汉时期, 中国已开启了对外交流的先河, 中华鼓乐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远播海外, 最早传播到朝鲜、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如日本的太鼓就起源于中国 (一说起源不详) 。早在公元前2 世纪, 中国商人就到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 商贸的往来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中华传统鼓乐随着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逐渐传播到海外。到了近代, 中华传统鼓乐更随着“下南洋”的潮流传到了东南亚国家, 并在当地华人社会不断壮大发展, 在东南亚国家落地生根。如今我们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随处可见到海外华人中华鼓乐的传承与创新。

2、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

1) 鼓舞结合的群鼓“雏形”亮相

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是缘于1988 年的在马来西亚新山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 (九舞) 。陈再藩老师与陈徽崇老师在联合创作的开幕歌曲《启舞》中写到:“敦煌舞姿古典千年, 鼓乐不息千年”[2]。“九鼓擂鸣”与《启舞》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融合。他们认为中华鼓乐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海外华人有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 二十四节令鼓的“雏形”便是中华传统鼓乐与中华传统舞蹈的结合, 并以群鼓表演形式亮相。

2) 二十四节令鼓的正式诞生

1988 年全球首支24 节令鼓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正式亮相, 二十四节令鼓由此诞生。二十四节令鼓的特色, 是以书法艺术, 将中华农耕社会里的二十四节气, 在鼓上“刺青”, 体现了中华传统鼓乐、二十四节气、书法、舞蹈等合为一体的概念, 并使渐渐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 通过年轻鼓手的敲击、舞动得以重生, 可谓走进传统, 丰富传统。

二、二十四节令鼓对中华传统鼓乐的传承

1) 传承南狮鼓乐的特点。南狮鼓乐是一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等地区的汉族民间音乐, 它主要用于舞狮时的指挥与伴奏, 是舞狮过程中的灵魂角色, 南狮鼓是单面鼓 (内含鼓胆八个) , 采用水牛皮、木板、滕、钉和黑红漆制成。二十四节令鼓采用的鼓便是南狮鼓, 它的种类为“金声鼓”, 也称“金声造”, 是广东开平的百年老字号所产单皮水牛狮鼓, 所用鼓的直径一般为1.8尺。南狮鼓的基本鼓乐有三星鼓乐、七星鼓乐、抛狮鼓乐、戏水鼓乐、高中低架鼓乐等, 二十四节令鼓在形成之初借鉴和采用较多是南狮鼓乐的元素, 所不同的是南狮鼓乐是单面鼓的表演, 而二十四节令鼓是群鼓表演。

2) 继承中华鼓乐音乐性的特点。中华鼓乐把鼓本身的节奏、音高、强弱等特点作为区别各种鼓的标志之一。而二十四节令鼓十分强调鼓声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之一陈徽崇老师在1992 年观看二十四节令鼓观摩会时便注意到许多队伍在鼓的表演中配上舞蹈、舞龙、舞旗等效果, 他认为这种尝试偶然为之无妨, 但要让创作者及鼓手们意识到二十四节令鼓中所包含的文化象征和鼓作为一种敲击乐器的本质, 也即是鼓的音乐性本质。

3) 继承中华节庆鼓乐的特点。在古代, 鼓与祭祀、战争、庆典、劳作等紧紧的联在一起。二十四节令鼓继承了这一特点, 克服了单面鼓表现的薄弱, 而代之于整体的混响。

三、二十四节令鼓对中华传统鼓乐的创新与发展

注入中华传统节气时令文化。“二十四节令”指的是节气和时令。陈再藩老师后来受访时表示:“节令”的概念来源于台湾诗人向阳的诗集《四季》, 诗集里不写春夏秋冬, 而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首岁月流光饱满的现代诗, 引导千年不息的鼓声, 在最意想不到的〝葱葱赤道〞, 找回秦汉农耕时代便己完备的刻时座标, 一一就席。观天, 一节气一鼓;授时, 一鼓一节令, 众鼓齐擂, 宛若天人脉搏合一, 廿四节令鼓, 于焉成型。”[4]《周礼》记载:“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 节气在前, 中气在后。”[3]中国古人在制订历法时, 以二十四节气来分配十二个月, 在月首者为节气, 在月中者为中气。二十四节气, 是华夏先辈在农业社会里从播种到收成的经验与智慧累积的记录, 展现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气候变化与家事活动文化。

吸收舞蹈、武术、戏曲等多元文化特点。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特点十分突出的国家, 华族是马来西来社会重要的族群。而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的宗旨在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因此在其成立之初及日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 二十四节令鼓不断汲取中华传统元素中的精华。在第一队二十四节令鼓队成立之初, 在新山懂得鼓乐的人并不多, 最早加入鼓队是新山宽柔中学部分华乐团及军铜乐团的中学生, 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具有学习中华传统器乐的基础。而在鼓队的发展过程中, 二十四节令鼓也吸收了中华传统舞蹈、中华传统武术等元素。

以“随意性”见长, 创新推动鼓乐的不断发展。2009 年, 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据统计目前马来西亚共有二十四节令鼓三百多支, 累计鼓手超过2 万人, 二十四节令鼓遍布马来西亚的小学、中学、大学、庙会、社团, 甚至一些国际学校都有。短短的20 多年时间里它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到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泰国、印尼、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华人社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得不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舒庆祥先生在《廿四节令鼓万变不离其宗》结尾处写道:这个宗就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正是这种源于华人内心最强烈地捍卫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促成了二十四节令鼓的发展。

基本结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华鼓乐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不断生发发展。同时中华传统鼓乐在海外社会的传播过程中不排斥异族文化, 而是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融合了各种多元文化, 并吸引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文化滋养文化, 以艺术创造艺术, 催生了新的艺术样式——二十四节令鼓, 并且通过二十四节令鼓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成为凝聚海外华人的重要文化力量。

摘要:鼓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它是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社会的见证。上古时代的鼓乐, 或用于戎, 或用于祀, 或用于节庆, 或用于劳作。在中国, 鼓乐与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同生共长”。据古文献考证, 早在陶器时代已有先民用陶器烧制的“土鼓”[1], “土鼓”便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

关键词:海外华人社会,传统鼓乐,传承与创新

上一篇:涪陵工区页岩气钻井二开井段井壁失稳预防措施下一篇:知识经济时代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