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作文

2024-04-26

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作文(精选6篇)

篇1: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作文

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作文

一、班刊中显美育

每个教室都有班刊,我们都非常熟悉班刊。班刊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完成,需要师生书写优美的文字、绘画精美的图画、设计合理的布局、展示贴切的内容。美术字、简笔画、粗细线条经常运用与班刊之中,它们成为班中一道绚丽的风景,让人心情舒畅。

老师在班刊中书写优美的文字,学生看着心里舒服,就能激发学习模仿的欲望和热情,学生也会跟着老师的字体模仿着书写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学习规范字,努力追求自己把字写得整洁、美观,这是我们深切期待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做好示范,发挥才学,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学生在班刊中绘画漂亮的简笔画,老师看着心里舒畅,就回倍感欣慰,老师看着自己的学生画出优美的简笔画,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成才的表现,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会把这种幸福和快乐珍藏于心,温暖着心窝!

二、校刊中颂美育

校刊经常设置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或者教室外的墙上,常常由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来设计布局、书写字体、绘画图案、展示成果。

校刊中要求老师的语言优美,字迹美观,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品位无穷,充满乐趣,欣赏后还时常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其乐融融。

校刊中要求学生的行为端庄,为人正直。校刊中的内容可以精心设计做人和学习的态度方面的具体内容,例如:要求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团结进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充满爱心;学习要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严肃纠错、戒骄戒躁、冷静思考、沉着答题,画过这些规范性的要求让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学习,正直善良做人,努力争取做一个有才华的好学生。

校刊中还要求学生的心灵纯洁、善良正直,例如: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你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竭尽全力地帮助同学一起共渡难关,体现出患难中见真情的感人友谊;当同学学习气馁时,你鼓励他树立学习信心,帮他分析原因,汲取教训,想方设法借鉴成功经验,落实相关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每天都乐学不疲、学而不倦、学有所获;当同学学习进步就自吹自擂时,你悄悄走近他,告诉他做人、学习要谦虚大方,不要自满得意,否则会骄兵必败,毫无所获;当同学遭人欺凌时,你发现后就毫不犹豫地自觉站出来,与他共同应付困境,帮助共渡危险,让彼此的友谊更牢固可信、发光发热……

三、班级布置展览中赞美育

班级需要美化,美化班级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完成任务。我们知道,班级布置栏中,经常有作文栏、英语栏、榜样栏、值周栏、卫生栏,这些栏目需要师生精心思考设计,努力搭配参与实践活动,能做好的尽量做优,不能做好的就尽量在旁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共同追美的良好氛围,争创一流班级。

班级布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审美情趣,班级布置的优美师生会沉醉与其中,美妙地享受,尽情地分享、愉悦地交流,激动地体验其中的乐趣,师生兴趣盎然,学习氛围浓厚,效果就明显优秀,反之,班级随心所欲地布置,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平淡无味,师生看起来也就无趣无味,上课上起来老师单调枯燥,学生听起来被动消极,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班级布置要尽

量地匠心独运,不拘一格,不断创新,采纳有的建议,努力争取让班级布置更具合理性、美观性、创新性,尽量让班级变得整洁、美观,让人赏心悦目、恋恋不舍,这岂不是美事。

四、书画特色展示中扬美育

练习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理构道字体的想象能力。练习书法需要用脑冷静思考调控,需要用手熟练书法掌握,需要用心记住笔画字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需慢慢地用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稳步进步。

练习绘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正确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绘画素养。练习绘画需要学生用心地学习绘画技巧,掌握知识要领,用手熟练地绘画表达效果,用心铭记绘画的方法,体会绘画的乐趣,只有如此方能提升绘画水平。

既懂得书法常识又了解绘画技巧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既熟练地练习书法又熟练地练习绘画是对学生的必要要求,练习书法中融合些绘画技巧,练习绘画中融合些书法技巧,学生的作品往往会产生锦上添花的神效,让人心旷神怡!

校园文化中的美育工作非常重要。一名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只要用心坚持在班刊中显示美育,在校刊中歌颂美育,在班级布置展览中赞美美育,在书画特色展示中赞扬美育,学生就一定会收获美的硕果!

篇2: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作文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一、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范围很广,它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诸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学校设施等;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诸如师生的思想、学识、精神面貌,学校风气等等.但是无论是建设有形的物质文化,还是建设无形的精神文化,美育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 者:何智伟  作者单位:徐州教育学院,221006 刊 名: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7(1) 分类号:B83 关键词: 

篇3:校园文化中的美育作文

众所周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和谐的人文环境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提高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学校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及文体活动, 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最鲜明的影响, 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 提高美的鉴赏力, 增强展示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比如我校开展的很多艺术活动其实质就是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学生在开展艺术活动的过程中, 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去感受美或创造美的活动中, 会逐步获得美的熏陶, 掌握美的法则和人类的审美经验, 发展审美能力。如体育可以让学生感受运动美和力量美, 舞蹈让学生欣赏韵律美和造型美, 音乐使学生领略旋律美和节奏美, 文学使学生认识形象美和语言美, 美术使学生掌握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艺术把符合规律的美呈现在学生面前, 用形式的吸引力、情意的感染力、思想的震撼力来使其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健康心理机能。”校园艺术活动以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 又因其影响作用的形象性、情感性易于被审美主体所接受, 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美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 从而使情操得到陶冶。那么, 何为美育?众所周知,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在过去没有明确地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这一点在认识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把美育看成是德育的一部分, 或者把美育看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这种看法或者说这种提法, 笔者认为不是很妥当的, 或者可以说是不正确的。自从去年2月, 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美术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后, 艺术教育、美感教育被重新定位。还有中小学书法课被列入课程范畴等相关条例也是对美育的重视。的确, 美育在整个人生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它在学校教育和环境建设中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 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施美育都应该自然而然地把美育贯穿到整个社会生活当中。美育从空间上来讲, 不限于学校教育, 它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另一方面, 从时间上来讲, 它也不限于学校教育这个范畴, 它贯穿人的一生。

学生从读幼儿园到进入大学, 美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 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更为重要。过去孩子主要是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 现在教师、家长的影响力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学生下了课、放了学, 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歌厅、书摊、电视、电影、网络文化等等, 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 当务之急就是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次才是授业和传道的载体。一所学校要发展, 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 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 那么就如秧苗缺少肥料的滋润一样, 没有发展的潜力, 缺乏生存的活力。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 规范师生的行为, 而且还能净化心灵, 凝聚人心, 激发师生进取, 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并且对提高学校的品位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 它还能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总之,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着“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校园的“显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着明确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 如校容校貌、周边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学科设置和教学行为、教学设施和设备、学校标志和建筑设施等等。校园的“隐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 如校风、班风、学风、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思想、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等。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用于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校多年来一直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循“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 注意校园环境建设, 注重发展美育,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与感染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园文化其实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静谧优美的审美文化。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使人懂得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用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完整和谐的人格塑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最终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

那么, 在中职校园里, 如何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以实现其美育功能呢?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美化校园环境,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化反映, 既体现学校的物质条件, 也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 还是构成积极的潜能教育的因素。近两三年来, 经校领导班子研究, 制定规划, 把我校所有的教室门都进行更换, 对教室进行布置, 还对学校停车库和实训基地进行了有效的“7S”管理, 并修缮了学校的外墙。这次的布置修缮投入很大, 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南大门的中心广场及东南角的实训基地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使学生一进校门就沉浸在一种舒适、静谧、幽雅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 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加强舆论文化建设, 形成优良校风

学生在集体中, 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 我校非常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 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同时, 努力从以下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一, 学校要求各班级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的班会及晨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把腐朽思想、不良行为抹杀在萌芽之中。多进行思想教育, 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 学校多次组织一些大型活动, 以清除校园文化垃圾, 净化校园空气。甚至针对社会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 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 澄清模糊认识, 纠正错误观点, 引导正确舆论。

第三, 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德育实践活动、读报活动、书法欣赏、音乐欣赏、演讲比赛等, 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教育和自我约束, 很多学生逐渐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美是善, 是崇高, 是“高尚之嗜好”, 美育之最精妙处在于一个“陶”, 它让人的心灵在美中被熏陶、被感染。学生通过不断体悟, 思想逐渐得到净化, 养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在长期熏陶中, 会使人逐步形成强烈的是非美丑观念, 进而自觉地去恶存善, 远丑近美, 于是逐渐摆脱平庸, 放弃私利, 超越小我, 逐渐达到高尚的境界。只有人人都有了高尚的道德, 一个良好的班风环境就形成了。只有好的班风的形成, 才使学校的校风得以健康、和谐;只有校风的健康、和谐, 才能使职校学生在良好的学校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三、创建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最主要的形态。美育的范围很广, 不仅包括艺术教育, 还包括景观美育、生活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等。而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 它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艺术家, 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 服从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的。另一方面, 美育也不能完全涵盖艺术教育, 美育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属性。自从教育部颁发《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来, 学校更坚定、更自觉地加强了艺术教育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 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不仅活跃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更主要的是在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激励师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1. 认真办好校园艺术节活动。

学校从2004年到现在每年举办一次规模较大、为期1月的校艺术节。每届艺术节都会确立一个新颖而涉及面较广的主题, 既对学生进行艺术普及性教育,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 要求全校师生在艺术节期间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同时用艺术的魅力启迪心灵, 净化精神世界, 提高审美情趣,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举办艺术节,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 增强了审美能力, 发展了特长, 同时也活跃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使艺术之花开满校园。在每届艺术节期间, 教师们热心组织、指导学生们积极参与, 整个校园充满了欢乐、和谐的气氛。棋艺、绘画、演讲、工艺品的制作、书法、球类比赛及各种专业技能的表演等, 项目繁多, 千姿百态, 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 极大地推动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同时也寓教于乐, 使他们在艺术的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 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2. 组织好课外艺术活动小组。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为发展学生艺术特长, 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校艺术骨干, 十多年来, 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 添置有关器材、设备。近十几年里, 我校为艺术教育投入几百万元, 建起了摄影社、动漫社、英语沙龙、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及CAD产品造型室。

在投入过程中, 特别注意首先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购置相机、电脑、数位板、投影机、扫描仪、钢琴以及其他各种教学设施等,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在原有绘画、音乐课外活动小组的基础上, 这几年又成立了基础绘画兴趣小组、书法活动小组、学校合唱队、校园舞蹈队、校园铜管乐队。

这些课外活动按照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 在活动中做到“五有” (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 、“四定” (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 、“三落实” (组织、经费、器材落实) 。学校为了不让课外艺术活动小组成为摆设, 禁止采取放羊式的教学形式, 而是要求辅导老师事先有精心的准备、有明确的教学步骤, 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 不但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也为班级、学校培养了艺术活动骨干, 为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几年学校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 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很多教师放弃休息时间, 组织有益的中学生志愿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及一些娱乐性较强的各类比赛 (如文艺会演, 美术书法比赛及各类体育比赛) , 还开设了一些实践活动 (如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 , 除此之外, 还搞了一些全校性的活动, 如田径运动会、一二·九文艺会演等, 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在开设活动的同时使活动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 努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扬长避短, 各得其所, 各行其乐。学校还严格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变命令式为倡导式, 变禁绝式为诱导式, 变接受式为参与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组织, 主动参与, 寓教于乐。

3. 倡导校园值周制度, 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学生“1平方米好习惯”活动及“7S”的要求, 使师生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并按计划、制度, 组织每个班级实行劳动实践周活动, 让学生参与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 增强学生对学校、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使他们能以美的准则来布置、打扮周围环境, 提高他们创造美、发现美和爱护美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修养。

四、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育人

校园内的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 都跟美育有关,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优劣能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席勒说:“美是活的形象, 美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

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外在形象, 整洁、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 无疑是一件最卓越、最精美的艺术品, 它使学生感受美, 从而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灵直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激励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 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学校一直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 结合本校的实际, 体现出“四性”。通过这“四性”来实施美育。四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学性, 即要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 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分, 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 要精心设计, 严密组织, 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富有艺术意味,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 即所谓的校园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有合理、准确的整体规划, 并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 看起来美观、大方, 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次, 良好的校园环境还是一本书, 学生可以在“多看”中产生“多问”, 达到“多识”。总之, 在审美教育的前提下,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富有一定的艺术意义的同时, 更符合当地的经济状况,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应时制宜。

参考文献

[1]张翼星.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N].南方日报, 2000-10-8.

篇4:美育视域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美育是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保护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一方面,美育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是进行美育,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环节和载体。通过校园审美活动培养和塑造审美主体感性能力和态度,引导审美主体情感由感性趨于理性,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观念,并将其内化到追求和审美行为中。这样审美主体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达到成人的终极目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符合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近年来,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位于巴国故都的长江师范学院就是一例。长江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传统,创新服务社会的应用型院校培养目标,本着地区特色,既体现高校教育的层次性办学,又扎根基础突出重庆的地域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彰显自然之魅:校园景观依托地理,吸取自然灵气

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种有形的、可见的自然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大学校园良好的景观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好的校园文化景观能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形成一种育人的氛围。因此,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应合理利用自然美对人格形成的促进作用,要以自然美为基础,蕴含社会美、艺术美等形式。同时,还要有潜在教育意义,突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校园风貌符合大学学生审美特点和审美趣味。规划的校园景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激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够解读校园文化景观传达的审美意蕴和价值观,感受到一种精神感召,从而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

长江师范学院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千里乌江第一城——涪陵。涪陵多山水,环山抱水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学校自觉地将山水精神融入校园。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让这所大学独享山水江河的醇厚底蕴。长江师范学院的校园是一个集“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石、林、园”的完整生态体系,是一个具有文化性、知识性、服务性风格的开放型校园。在这个生态的园林,原生的长江石历经长江水无尽的冲刷,虽然磨去了棱角,但依旧俯卧在那里为我们诉说她的经历和故事。以石写江的“大江风骨”作为全国高校仅有的保护长江石的文化景观俨然成为学校师生心中神圣的精神图腾。校园人驻足在此,仿佛置身长江之滨,汲取着长江文化精神和灵魂。在校园内,还可以欣赏鉴湖水明镜如画,自然溪水蜿蜒曲折纵贯校园南北,荷塘出水芙蓉的美妙,感受雨打芭蕉、幽林鸟语、蝉噪蛙鸣的音响,可以聆听逸夫楼的丝竹声声。总之,这一切都回归自然,师法自然,拥有自然最纯真的美。杜夫海纳说过:“在这世界里,人在美的指导下体验到他与自然的共同实体性,又仿佛体验到一种先定和谐的效果。”当物欲横流之风影响到了校园,这些自然和谐的美景以一种纯净的方式,净化了空气,美化了校园。大学人置身于自然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与自然尽情交流来摒弃杂念,缓解消除心理和生理的压力,保持身心愉快,心绪平静,引发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动力。

二、突显社会之美:校园精神立足传统,凝炼内涵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中所体现的文化气息和背景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是单纯地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虽是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呈现出来的,但其核心还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因素,尤其是古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古典文化作为历史已随时间流逝,但可以在有灵性的空间继续传承。如学院将该校的校训凝炼为“学高身正,敬业自强”,分别出自“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和《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校训不但体现了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且极具时代感和使命感。校歌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和激励着莘莘学子的向前奋进。“乌江秀,长江长,钩深致远翰墨香”,体现了深厚历史的积淀和文化渊源。语出古典的教学楼和校园道路命名彰显了学校传承与创新的决心和信心。“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崇五常”系列教学楼宇的命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钩深”“致远”教学楼契合了涪陵理学文化的渊源。“行健大道”“思勤路”亦是希望学生走勤奋自强之路。

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激励人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并积极追求、创造美的生活。学生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社会、人生的美好,使情感产生共鸣,性情得到陶冶,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012年度十大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我校2010级学生靖易以其5年的抗癌经历,诠释了乐观与坚强。“老天爷随时可以夺走我的生命,但夺不走我对生活的热爱”不是豪言壮语,却感动了校园,感动了重庆,感动了中国。无需讲解,无需诠释,这是人性之美的最好呈现,是大学生高效教育的最好之源。大学生以自己为主体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展现艺术之韵:校园活动倡导艺术,培养高雅情趣

艺术的审美内涵深邃,育人方式更加感性。以艺术为途径的艺术教育是一种高雅教育,它以美为核心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在教学活动和其他校园活动中要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其中。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开设了很多艺术教育课程,如美育导论、大学语文、影视艺术鉴赏、国学经典导读。文学艺术既是现实生活美的集中和升华,又是对生活丑的揭示与鞭挞。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美的情感、语言和意境的品位与解读,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感悟能力得到提升。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如学生的汇报演出、各种主题晚会,还组织引进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川剧艺术家进校园表演,普及高雅艺术。学生近距离感受了高雅艺术的魅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内涵和品位。

在业余生活中,学校还开展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彰显了文学艺术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显示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如学校重视各类艺术社团的建设,采石文学社、鉴湖书画社、繁星戏剧社、顽石舞社等都有利于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同时,各种演出、庆祝活动美术作品展览和艺术实践展演等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艺术才能的广阔舞台。

袁贵仁曾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校园文化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把校园文化的外形内化于心,并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的生活存在方式,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感情,推动育人工作及大学自身的和谐发展。美育作为以“成人”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注重的是大学生生命美的体验,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在审美体验中创造出美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学生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

篇5: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张强

高新区章锦小学

张强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他们的情操会变得高尚,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因此,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收集素材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作文教学必须从形象开始,有了美好的形象才会有好文章,而形象必须从观察开始。观察什么呢?首先是自然现象。让他们在观察中感受到美,情操也随之得到陶冶。大自然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到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其它事物不可比拟的。“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孩子的语言会产生飞跃。

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晚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明月,雨后的绿树,云雾笼罩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都是儿童观察的好对象。当大自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儿童会看到更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到处一片新绿,一切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夏天,轰隆隆的雷声,震动了大地,耀眼的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起雾了,大自然好象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冬天下雪了,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儿童的眼前„„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儿童早已准备好的观察题材,让孩子去感受美。

观察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春雨落地是什么声音,秋夜的小虫在唱什么歌,北风呼号是怎样地愤怒„„当他们听到秋夜蟋蟀的叫声,别有兴致地猜想:“小蟋蟀唱什么歌?”是在说今晚月亮特别好,还是为谁召开音乐会?所有这些简直象美妙的乐曲一样诱惑着孩子们。观察,注意选取鲜明美感的目标。就拿观察季节来说,总是选择具有某一季节典型特征的时间和背景。这样,给孩子们留下强烈的美感。

观察情境,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孩子作文找到了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而通过有计划的指导观察,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的各种美,引导他们写出充满美的文章来。

二、在指导学生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在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块美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课文有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是指导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好范文,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唤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下面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课文内在的美育因素。

(一)语言美。

《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优美,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巧用修辞手法。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说透了“观赏”的原因。桂林山水与名山大川作比较,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具体写山水特点,则又用了抒情排比句式,最后一句把翡翠比喻江水之绿,真实、形象、生动,后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用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气势和形态,比作屏障、竹笋,突出山的真实可爱。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诵读吟咏,体会字、词、句之精美,在语言美的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构思美。

《桂林山水》一文构思巧妙,剪裁严格,结构完美,开头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接着按游览顺序,分别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写了对桂林山水总的印象,末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篇首“荡舟漓江”相照应。全文由总到分,从分到总,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布局谋篇之妙,遣词造字之精更体现于表述中。写桂林之水“甲”天下,先与“大海”“西湖”作比较,接着写漓江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写桂林之山“甲”天下,先与“泰山”、“香山”作比,继而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以感觉写水静、以视觉写水清,以比喻写水绿。而课文以视觉加比喻写山奇,以比喻加视觉写山秀,以视觉加比喻写山险。教学时,根据以上分析多侧面进行比较,学习作者取材考究,内容精当,句法、字法的新颖,使学生领会文章构思之美。

(三)意境美。

《桂林山水》重视意境创造,“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描绘了南国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荡舟漓江”引出对山山水水的描述,也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意境中。江水平静,清晰见底,只是微波扩散的水纹,才感“船在前进”。“奇峰”“怪石”,好似来到仙境。青山绿水,山水相连,空中“云雾迷濛”,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更显得风光迷人,仿佛进入画卷之感。教学时,要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意境,陶冶心情,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趣美。

《桂林山水》优美的言辞,饱含着作者抒发感情的美。作者从“渴望观赏”到“由衷赞美”充溢着浓厚的爱美情趣。

轻舟荡浆,尽情观赏,别具一番情趣。大海、西湖,泰山、香山众所周知,而桂林山水之奇却从未见过,这是作者心头充满新奇、喜爱之情而又发出的由衷赞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乐趣无穷,在这似画美景之中,观赏动人的山水画,怎能不感到无比欢乐和激奋。

(五)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人物,可以说是文学形象中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赏文学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作品确实如美的海洋,到处呈现着闪烁的珍珠。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发现它们,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各种表达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时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他们也处处把美带人自己的作品中。

三、在指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到中高年级,就让学生有计划地认识社会生活。面对身边的万事万物,要让他们知道选择写作一定要选取那些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赞颂和值得写的。如在指导学生写景文章《美丽的校园》的写作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看看哪些是能表现美的思想,美的作风,美的道德和美的行为的。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从整体看,学生只觉得校园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再一部分一部分看,并说出特点,哪些地方值得写,如可写写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校园,因为这是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劳动换来的;可写写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因为这是爱祖国的标志;再写写宽敞明亮的课室,因为这是培养人才,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指导,学生就能成功地写出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文章。

除了大自然美,还应引导学生写写生活美和助人为乐的人格美。学生不是关在真空里面,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事物。针对他们生活阅历浅这一特点,我们应怎样把那些光明美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他们的意识,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就是生活。”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寻找美,歌颂美。如:从身边寻找美,找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事迹;到社会寻找美,利用报纸,电视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与人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激发他们的全部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绘美的东西,抒发美的情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另外表达语言的艺术美。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作文语言应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最美的语言,就是精美、至美、尽美的语言。茅盾说过:“美的文学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准确和精炼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句话,所用的词句和表现手法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意境也不同。

篇6: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共)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影响着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的形象和品质,影响着组织中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校园文化基点之一是学生文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包括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个性心理、创新品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90后的初中学生来说,审美意识的缺失和审美标准的错位,是他们在个性与规范、躁动与理性、得体与放纵、享乐与奋斗之间,不能正确处理的重要原因。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古今中外教育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审美活动”实现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内心认同,才能反映到行为举止上,达到知行统一。

各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特点、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美育。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审美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求真、向善、尚美”的学生文化。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马克思说:“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是从美的角度去把握现实。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与语文教育既有如此密切关系,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剖析,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应该把全部语文教育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就应该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出美的因素。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一次平常散步活动的记叙,表现了祖孙、母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尤其突出表现了承前启后的中青年一代人(文中的“我”为代表)的使命感和孝敬老人之心。文中的“我”,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通过分析“我”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中应发扬光大。文中的“我”充满着人性美,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2、通过作品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优美语言,再现了三峡的状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来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应该利用这部分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现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的意境的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对蜜蜂从“不爱”到“极爱”的过程,描绘了蜜蜂那种不管什么都表现出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并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人民和建设生活衔接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4、通过语言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东坡、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语言大师。他们娴熟地驾驭万千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委婉动人的华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树立青年一代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但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不重视学生语言美的训练,中学生说话能力薄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离语言美的要求更远。加强语言美的教育应该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神圣职责,而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重要任务。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以“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以“体验亲情、感受关爱”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开展以“创和谐校园,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开展以文明礼仪(尤其是孝悌)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语文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从而达到移情与审美的升华。

三、开设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诵读课程。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争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从初一年级课时中挤出三节用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请专职的语文教师任教,并着手编写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领导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沟通并指导相关的教学。

上一篇:2011年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游雅戈儿动物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