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2024-05-13

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精选5篇)

篇1: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于洪区东湖学校

于洪区东湖学校是于洪区人民政府于2003年9月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在原163中学与东湖小学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102人。教师队伍中省市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30余人,青年教师占80%以上,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团队。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为依托,以“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为目标,以“发展学校、幸福教师、快乐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校领导经过反复学习探讨将“美育”概念引入我校的管理文化,以“美育”为学校办学特色,以学校《美育引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省级课题为引领,带领全体教师关注课改,解放思想,强化学习,提升质量,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实践,努力践行“和谐向善,砺行至美”的美好愿景。同时,深化以“知识树构建”和“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全体教师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信任。学校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特色教育丰富多彩,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一、美育办学特色的确立

21世纪需要素质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艺术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科学研究也发现:艺术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右脑,促进少年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提

高。

美育特色的创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学特色是创新的充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我校根据自身优势选准“美育”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因地、因校制宜,办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着眼于学校的发展,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做准备,并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此,在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析,大家认为,我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和教科研方面都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特别是我们有两位具有勤奋钻研、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美术教师胡连友和刘冬梅,胡连友老师十分热爱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曾获沈阳市优秀课一等奖、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刘冬梅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获金奖,同时参加市优秀课的评比活动获一等奖。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实践的美术之路,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在美术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下,校美术创新社更是成绩斐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近几年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类奖项达200多人次,赢得了市区领导的高度

赞誉。同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优异成果:校容校貌极大改观,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轰轰烈烈,各科教学坚持渗透美育,先后开发了美术素描、砂纸画等多学科校本教材,为“美育”办学特色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领导机构,为特色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建设,我们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的美育领导小组。形成行政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等网络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学校美育教育教学的管理与业务指导。

2.继续完善东湖学校美育评估标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质量、美育活动的过程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3.学校由校长直接领导负责美育特色创建工作,健全学校美育管理网络,各部门职能明确,管理到位。完善学校美育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美育政策的落实。制定了《东湖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东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美育”特色学校建设规划方案》。

4.学校保证美育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经费,更新教学设施,确保美育活动专用设施、场地的落实,确保校本教材的开发。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1.建立了《领导定期研究工作制度》。每月专项研究美育工作;期中进行一次督导小结;期末总结表彰。

2.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制定了《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

案》,将美育工作绩效纳入考核体系。

(三)加强宣传,统一认识,促进“美育”工作社会化。1.主动积极地向区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区师校汇报我校美育特色创建的思路、做法,争取得到领导们的关心支持与业务指导。

2.认真宣传动员,使全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的、齐心协力,确保创建工作各阶段目标的顺利达成。

3.向家长、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以建构“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特色艺术教育结构体系。

(四)重视教学,提高实效,加速美育特色创建步伐。1.校本课程研发

配合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化美育手段的应用。学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美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配合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化美育手段的应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我校特色编写校本教材《砂色意趣》《素描》《小学生古诗诵读赏析》《国学经典》《健美操》等校本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挖掘美育功能,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设计制作学生画册和教师成果集,以拓宽特色教育的空间,提高教学品位。

⑴小学砂纸画

砂纸画以我们常见木工的各类型砂纸为载体,运用少儿绘画常用的油画棒、水粉等覆盖能力强的工具材料在砂纸上绘画。它结合了素描、色彩知识,形成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其特点是画面色彩丰富,效果独特,与油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材料简单易得(利用废旧材料,有利于环保),教学融合了欣赏、素描、色彩、砂纸画技法等知识,从欣赏、临摹、写生向创作延伸,砂纸画以沉稳的底色、亮丽的色彩、粗犷的手法让孩子们兴奋、激动和痴迷。

2009年学校研发校本课程,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了可以用油画棒在砂纸上绘画,而且绘画效果极有特色。学校领导认为这种绘画形式既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且符合环保理念)决定结合本校实际尝试开发。

先是由美术教师初步尝试,通过绘画实践逐步摸索砂纸画绘画技巧,形成砂纸画基本理论。再发动部分教师、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绘画实践,探究砂纸画绘画特点,并大量积累砂纸画素材。然后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成立砂纸画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在市区专家的指导下,于2010年研发了砂纸画校本教材《砂色意趣》,作为校本课程在小学部全面推开。此课程一经铺开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由一开始的陌生与新奇,到后来的兴趣大增,激情投入;由临摹借鉴到想象、写生、创作;由低年级的色彩大胆应用到中高年级的透视与形体初步感知,由平面到立体,绘画作品“百花齐放”。目前小学部二位美术教师已经成为砂纸画的“土专家”,小学部80%领导、教师能画、会画、画得好。我校砂小学纸画教学本着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原则,对不同年龄学生实施不同的能力训练: 低年段:卡通画、想象画(兴趣培养,色彩能力训练)中年段:临摹画、想象画(色彩、造型能力训练)

高年段:临摹画、写生画、创作画(素描、色彩、造型能力训练)近几年,我校小学砂纸画教学工作蓬勃开展,课内外艺术活动非常的活跃,学生不仅绘画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学校着重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东湖学校砂纸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家长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绘画的各种材料,并为课程开发献计献策。2011年学校举办了“东湖学校首届学生砂纸画大赛”,征集了上百件砂纸画优秀作品,小作者们以饱满的情感、用他们的稚嫩与真诚、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感悟,把对祖**亲的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尽情地描绘在作品里。大赛后,学校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整理出版了《东湖学校首届学生砂纸画优秀作品选集》,将阶段成果做以总结。砂纸画的美浸润了每个孩子的心灵,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砂纸画校本课程也成为了东湖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⑵中学素描

几何形体是抽取物体的形状、大小,而略去物体的其他特征;对客观物体形状抽象和概括,它来源于物体却高于物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对物体进行测量、绘图、计算形体面积或体积等,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几何知识。实施素描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特征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

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又要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理解并建立抽象的几何概念,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生们创造出:《球体变篮球》、《正方体变水立方》、《长方体变高楼大厦》、《几何形体组合设计城市雕塑》等作品,均在各项绘画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进而形成《素描静物》校本教材。

2.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要求教师始终把特色艺术教育的主根深扎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双基教学和悦心、激趣、健体及其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相结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指导与文化氛围熏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适当拓展、延伸,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培养高尚艺品与培养学生高尚人品相结合”。

3.课外美育活动

⑴大力发展各类兴趣活动,发动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形成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多样的课余活动的模式,确保美育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⑵每年举办一至两项有特色的专题文化活动。聘请知名专家、艺术家作为我校的美育顾问并开展活动,与校内外同类学校建立联系,扩大交流。

⑶在校园开办艺术长廊,举办师生书画展,为师生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4.课题引领,促进 “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 教学科研化”有助于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学者型的转变。“科研教学化,能促进提不师生科研意识。近三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古诗词积累与初步赏析能力的培养》,并于2009年成功结题。省级课题《美育引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已步入攻坚阶段。同时,引领教师开发校本课,促进专业发展。学校明确提出“以校本课开发促进观念的转变,以校本课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小学生古诗诵读赏析》《国学经典诵读》素描》《砂色意趣》《健美操》等。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各种成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配合学校主课题研究,筹建校刊编辑组,定期汇总学校各方面实践研究情况,筹办《东湖美苑》校刊,更好地总结课题推进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5.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已逐步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体系,而是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个性方面的和谐发展,学习评价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艺术学习比一般的知识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像力、创造力和交

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为此,为促进美育工作扎实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各科课程评价方案。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根据《东湖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来评价教师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情况,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指标,并制定了评价细则。建立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的随机性、过程性评价模式,每个孩子或独立、或合作(与家长、与伙伴)设计了富有个性的成长记录袋,随时记录孩子们参与美育活动等方面表现情况,充分发掘孩子们在美育方面的潜能。评价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孩子自己、同伴以至于他们的家长都参与到了评价活动中,测评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与其说是测评,倒不如说是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们非常自豪与自信。

(五)创建美育特色的学校文化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师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优美的育人环境,培养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环境整体美,师生和谐情操美”的“美育”办学特色。力求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心理品格、审美修养、艺术情趣得到全面提升,成为既具有健康个性又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2.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东湖学校十余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为磁场,以创新校园文化价值理念为引力,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物质的硬件文化和精神的软件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学校品牌,使学校科学和谐发展,达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境界,真正成为育人的最佳场所。

(1)制度文化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落实《东湖学校精细化管理考核方案》,健全学校文化建设制度管理体系。

(2)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建设多功能体育馆、塑胶操场、水洗厕所等,为使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拟从以下方面着手建设,创建一个处处洋溢着浓厚育人氛围的环境。

①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和美大厅、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创建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和美大厅,在教室及走廊悬挂学校、班级的宣传板,张贴激励性标语、古人诗词或学生的优秀美术、书法、绘画作品,定期出版教室宣传板报。

②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正厅文化、走廊文化、空间文化、楼梯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工之家等的文化设计,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向上的活力。

③活动区、校园景观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在教室张贴励志标语,使之起到暗示与激励作用;在师生活动区域增设道德模范教师、祁文博式美德少年宣传展板;校园景观区增设美术教师手绘的山水屏风;在和美打听两侧设由校训与校长寄语。

④建设好校园网站,定期发布重要信息。创建校广播站,及时报道校园新闻,播出“每天一歌”、名作欣赏、及古诗词鉴赏等。

⑤充分发挥宣传栏的作用,力求信息更新及时。校办、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分片负责,定期更新。

⑥重视环境卫生的建设,使校园干净、整洁,教室窗明几净。

(3)精神文化建设:在以“发展学校、幸福教师、快乐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三个“培育”。

①倡导和谐共进理念,培育合作精神。强调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②增强师生主人翁意识,培育集体主义精神。每一名教师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和学业负责;每一位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为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负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知难而进,为学校增光添彩。使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深入人心。

③鼓励张扬个性,培育创新精神。以相互尊重和宽容为前提,提倡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大胆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工作成效

1.构建了一套特色创建工作模式

⑴“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构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⑵“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们要求教师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抓特长生的提高,再以特长生的提高促普及。二是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因此,学校注意充分发挥校内设施、师资的作用,注重发挥校内艺术特长教师的引领。同时,也注重发挥校外社团的人才优势,如乡村少年宫,为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整合民间文化资源,编撰校本课程。

⑶“三个原则”。一是遵循自主性原则。《砂纸画》《素描》等兴

趣小组,都是同学们根据各人的爱好自主选择的。二是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让他们从艺术课程的学习中汲取养料,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用不同艺术形式歌颂生活、表达情感。三是遵循创新性原则。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在艺术学习、活动中大胆表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2.面向全体实施教育,全面提高美育素质。

目前,学校花大力气致力于学生优秀社团的打造,将美术社、广播台、文学社、棋社等做强做大,推出“演讲与口才”协会、健美操队、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等社团,聘请优秀指导师授课,落实教学指导任务,(小学部全体学生均参加了砂纸画学习)学校艺术氛围浓厚。

2011年东湖学校获得于洪区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小学部有多人次先后获得省科幻画、沈阳市中小学艺术展等各级各类比赛一、二等奖;中学部有多人次先后获得全国卡通家教杯青少年才艺大赛、省市中小学艺术展等各级各类比赛一、二、三等奖。先后考入省级重点高中美术特长生东北育才4人,沈阳四中12人,沈阳15中、11中等27人;学校出版了李伟华校长主编的《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学校生态文化文集》两本教育专著。

3.特色创建、全面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教学质量喜人。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教育思想,真正将美育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我校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通过艺术节向社会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实践证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孤立的,它

与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自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的三年里,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始终位居于区前列。(学校连续三年获于洪区中小学综合考评第一名)

四、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培训,实施系列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继续挖掘、整合本地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砂纸画》《素描》等校本课程内容。

3.继续坚持美育办学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快乐体验,幸福成长。东湖人有挺立潮头书写风流的豪情,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韧劲,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将继续以“发展学校、幸福教师、快乐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以学生的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创建美育特色学校为追求,同心同德,扎实工作,用心智和汗水,铸造新的辉煌。我们深信,创建美育特色学校是我们东湖学校构建现代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打造美育特色学校,树立学校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篇2: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东方村尾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6年7月)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我国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校以《“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为行动指南,制订此《整体创建美育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东方村尾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6年7月)》。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东方村尾学校于2009年9月创建,学校占地面积20156平方米,建筑面积16868平方米。学校以科学先进的设施打造专业化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所有班级均配置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拥有闭路电视、有线广播、校内网站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建有多功能电教室、图书室、足球场、篮球场、塑胶场地、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房、自然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史地室等。

学校现有5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56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教师115人,专任教师106人,中共党员26人,大专及本科学历占教师数100%,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

三年来,学校积极探寻特色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逐年攀升。

(二)发展优势

过去三年中,学校办学经验有所积淀,学校管理、教学常规、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持续提升。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以课堂教学改进为切入口,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能为目标, 坚持开展公开课。从加强学科组建设入手,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评议反思活动;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教学规范管理,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以抓学习、抓制度、抓管理、抓激励为基本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三)发展困境

1.教师发展尚不均衡,教师培养的力度与速度有待提升

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整体上不均衡,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学校需要深度探索与推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2.家校合作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

学校周边属于城乡结合部,中小企业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他们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单一,或者粗暴打骂,或者不闻不问,几乎谈不上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他们有的不仅对教育孩子存在着许多误区,而且自己身上的一些恶习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旦孩子在学校有点事,例如同学们之间发生点摩擦,他们便会自己亲自向学校、向老师兴师动众,更有甚者竟然出手打别的学生。凡此种种,都为学校与家庭之间在教育上的交流沟通带来较大的困扰。

二、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

我校提出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以美养德”就是用美塑造完美的人格,用美陶冶优良的品德,用美养成良好的习惯,用美发展健康的个性,用美滋养善良的心灵。“以美育人”,则是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三、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美育素养,加强美育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中的渗透,深化美育特色课程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整体构建美育办学特色,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把我校办成为一所风气优良、质量过硬、美育特色凸现的知名学校。

风气优良——学校呈现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勤奋、好问的学风,自强不息的精神。

质量过硬——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师德、能、勤、绩全面发展,学校各项成绩得到家长、社区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特色凸现——学校彰显美的校园,美的课堂,美的活动,美的教师,美的学生。

(二)培养目标 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人,培养品德优良、素质全面、艺术专长的东方村尾少年儿童。

品德优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道德文明,具有一定的道德辨别、体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

素质全面——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少年儿童。

艺术专长——赋予学生以文明的、艺术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重点工作与主要举措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美是道德的象征。” “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就是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积极营造浓厚的美的德育氛围,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逐步形成“以美养德”的美的德育工作特色。

1、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当前德育中仍存在较为浓重的功利色彩,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情感和想象力,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的手段就是灌输、强制灌输。德育美学观就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提出来的,他是对功利主义德育的颠覆。

德育美学观以德育与美育“深层交叉,灵魂借鉴”为目标,将德育理论探讨置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对幸福人生的至境追求下,为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效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用通俗的话解释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即是说德育能够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东西,如果常规德育实现审美化,那么德育的效果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德育,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就是欣赏型德育模式。在德育美学观思想的指导下,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①确定目标,自我养成

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近三年我校将重点抓“两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

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 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 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开展“轻轻走,让我们的楼道静悄悄”、“弯弯腰,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等活动。

②学做主人,实践体验

实行“班级自治”,“班规班法”民主制定,“班务承包”落实到人,“自我评比”激活动力,让学生从“被人管理”变为“自主管理”,在灵魂上做自己的主人,在行动上做班级的主人,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做负责任的一员。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目的是实施主体性教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③以自主教育为主线,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团队和阵地作用。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阵地建设:做好鼓号队的培训交接工作,做好团队室和广播室和各种宣传阵地的工作。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

加强理论建设:组织学生干部学习团队工作的基本知识,学习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2)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就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①开设《艺术与欣赏》和《学科中的美》校本课程,每周有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②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

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欣赏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中国书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ⅰ隔年组织一届学校美育活动节。

ⅱ每学期组织校级学生才艺大赛 ⅲ评选校园美育之星 ⅳ评选校园感动人物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

①从美的视觉出发,通过专题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②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14岁花季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

③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在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和公共场合中的礼仪礼节,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3.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1)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且着重探讨实践它们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2)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年组的作用,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1)进一步加强学年组建设,把欣赏型德育活动纳入优秀学年组量化考核之中。(2)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把欣赏型德育活动纳入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之中。

(3)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宣传班主任的先进事迹,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德育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增强全员德育美育观意识,加强德育队伍自身美的建设;启动德育美育观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有特色的校园墙文化和班级温馨教室文化。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全员德育美育观意识初步形成,德育队伍自身美的建设比较自觉,德育美育观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成果,欣赏型德育活动初步形成系列,制作班级温馨教室文化DVD。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全员德育美育观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自觉指导性意识,一支自身美的专业化德育队伍成长起来,德育美育观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初步形成系列,欣赏型德育活动全天候占据学校德育阵地。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着力推进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建造美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乐学、美学”的学习品质,大力弘扬教师 “乐教、美教”的教学品格,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1)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美育为重点,形成学科类、艺术类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校本课程。

(2)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3)每年召开一次以“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开发过程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制订分年级、分学科美育校本课程方案。

2.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兴趣,提升教师教学过程美育化的自觉和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美的交流和互动,构建美的课堂,成长美的教师和美的学生。

(2)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大力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时机,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培育出美的课堂、美的教师、美的学生。

(3)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使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负担。

①要求各学科教案都有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美育的体现。

②要求各学科每学期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都要向学生介绍讲解本学科的美育因素,要写成教案。

③要求各学科教师每学期都写一篇关于打造美的课堂方面的论文。

(4)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增强教师个体的学科质量自我监控、团队互控意识和能力;形成制度化的学科抽测、评价分析、督促反馈、奖励制度。

(5)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学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挖掘美育特色项目,以美育为重点,积累学科类、艺术类校本课程素材。(2)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尝试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

(3)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时机。(4)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5)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

(6)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进行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的探讨。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

(1)继续挖掘美育特色项目,以美育为重点,初步形成学科类、艺术类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

(2)进一步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初步形成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的途径和方法。

(3)继续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初步落实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时机。(4)继续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各学科美的课堂的样板。

(5)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

(6)继续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推出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的草案。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

(1)继续挖掘美育特色项目,以美育为重点,形成学科类、艺术类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2)进一步探讨教学常规管理美育化,形成备讲批辅考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进行的途径和方法。(3)继续挖掘各学科课内课外美的因素,形成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校本教材。

(4)继续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学科美的课堂的拔尖教师。

(5)继续加强考查类学科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方式探索,形成方案。(6)继续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推出构建教育教学美育观指导下的评价体系。

(三)着眼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引领,探索“学习、研究与教学”有效整合的教育科研途径,实施“教研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优化校园网“课题研究”栏目,初步形成有东方村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提升教师队伍教科研素质。

1.明确核心课题,坚持科研引领

(1)确定“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为学校核心研究课题。从课题项目的研究入手,确立学生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学校环境即课程的现代课程理念,形成课程开发过程的立项、实施、跟踪、评估和反馈机制。

(2)聘请专家指导,帮助学校科学地建立校本课程整体系统规划,进一步加强年级纵向与知识体系方面内在的衔接,并从整个课程教学层面融通各校本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3)积极探索学科研究推进的策略与路径,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英语节、体育生活节等项目研究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从校园环境、班风班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多个侧面,着力营造课程开发的浓郁氛围,促进课程实践有效进行,大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2.强化科研管理,形成科研意识

(1)健全各项教科研制度。建立校级课题申报制度,开展年终教科研论文评奖活动;建立促进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重要依据;建立学校科研经费专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建立科研交流制度,聘请教科研专家,指导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科研的质量与层次;每学年安排1-2次教科研报告会,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教师确立“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动机”的理念。

(2)本着“求真务实,研以致用”的原则,加强对教师科研的管理工作。在已有基础上制定、完善“东方村尾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形成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真正发挥出组织、研究、培养、评价和服务等功能。

3.实施教研修一体,打造教科研氛围

(1)树立教研修一体的意识,要求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课改,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工作者”。

7(2)明确教研修一体管理模式的意义。“教”即基于课堂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即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修”即基于发展的研修行动,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通过教研修一体管理模式的实践,为课题深入阶段的教师指明发展途径,提供肥沃的发展土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以学科组、备课组建设为抓手,每学期各组织一次基于课题的理论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必须填写过程记录、相关案例及反思随笔,帮助教师开展广泛的应用性研究。与此同时,要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教师注入理性思考的活力,增强他们来自教学实践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充分运用集团网“课题研究”栏目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向“课题研究”栏目投稿,充分发挥专栏对我校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5)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论坛”,让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问题或已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火花,促进专业提升。

教育科研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在教科研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点上制定、完善学校教育科研条例;定期组织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的交流、研讨活动,做好课题实施反馈、诊断、调整工作;组织一次教科研报告会,提升教师科研理念;启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组织一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以新的教科研制度,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激励教师的教科研行为;定期组织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的交流、研讨活动,做好课题实施反馈、诊断、调整工作;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组织一次教科研报告会即课题中期汇报;继续开发“东方村尾学校校本课程”,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系列。组织教育论文评比活动。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严格施行教科研制度,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激励教师的教科研行为;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推广好的经验,反馈研究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课题研究式推广和成果课程推广;完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课题结题与成果推广,进一步深化研究,完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成果总集;组织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四)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通过校本研修,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全体教工中提倡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鼓励教师主动发展、鞭策骨干教师特色发展;建设一支质量高、有特长、数量足、结构合理、具有个体学习能力的、适应美育特色办学要求的专职教师队伍。

1.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要求教师做到思想上发展,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发展观念;学识上发展,努力做到知识渊博,投身课改;理念上发展,专业引领,开放多元;行动上发展,务实创新,善于积累。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2.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提高,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和学历进修,推进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奖励机制,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3鼓励和激励艺术教师持久、主动地保持自我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充分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潜能,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技能与风格,并有相当数量的优秀教学研讨示范课的积淀。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指导,关注发展。有计划地引进特长教师和把关教师,把教师引入与学科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集团优秀学科组评选标准规划各学科组建设。

5.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特长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鼓励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集团优异教师的评选。

6.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街道、集团、学校的各类公开教学、教学研讨、教学比赛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创美杯”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并根据学科、教龄等特点设置奖励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与成长需要,组织全校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开展“五级优异教师”评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2次。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督促全校教师修改并进一步实施“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继续开展“五级优异教师”评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2次。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组织教师做好个人专业成长的反馈、诊断、调整工作,继续实施“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继续开展“五级优异教师”评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2次。

(五)依法治校,形成内外兼修的学校管理文化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刚柔并济,形成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民主、科学和良性互动的管理文化。

1.规范管理,完善评价。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完善“教师绩效评价考核”等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发展,克服“短板效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加强班子建设,弘扬团结协作、务实勤奋的作风;树立亲师、爱师、为师的形象;强化安全意识、共生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引领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强有力团队。

3.畅通管理网络,营造公平环境。强调管理中各级职、权的充分发挥,强化自下而上的互动反馈渠道畅通,确保政令畅通、有效监督,营造公平、公正、透明、安全的教师工作和发展环境,提高教师的认同感和安定感。

4.倡导刚性制度实施中的人性化,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心理需求,尊重教师工作方式的个性化、风格化,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职业价值观。

5.充分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积极创设适合不同教师发展和不同发展层次教师需要的推优机制、培养渠道。不断深化“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意地交往”的工作生活理念,畅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和平台,最大化地激发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酿造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管理工作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健全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制和建立健全“行政部门问责制”,以“密切合作”与“奋发进取”为最高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大协作精神,实现部门、条线工作的和谐共振。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学校管理人性化、规范化、精细化,逐步建立和谐、高效的人本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支精神状态好、民主作风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学识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师信得过的干部管理团队。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党政工团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稳步、和谐发展,形成民主、愉悦、开心、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学校在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形成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注重师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塑造,艺术化地体现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文化艺术殿堂。

1.精神文化建设。建设“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学校后勤作风;形成“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保障、规范、评价等重要作用。改善学校制度的执行环境,使师生具有制度化的科学意识、规范意识,使依法治校和依章办事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3.行为文化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扩大覆盖面,注重实际效果。

4.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开展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宣传工作,重视学校品牌形象的推广和公共关系工作,扩大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5.圣洁文化建设。以纯洁神圣的美德统领师德师风建设、诚实守信建设和遵纪守法建设,构筑东方村尾学校美好圣洁的灵魂殿堂。

6.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十一国庆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节庆日,一二.九运动等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和关键环节,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努力组织好 “美的校园”系列文化活动,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充分展示美育教育成果,激励师生特长发展。

7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楼房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摆放等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 板报的内容形式,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艺术字、草地、楼房墙面、路灯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第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清晰思路,统一认识,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好习惯和“孝、善、礼”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第二年(2014年9月——2015年7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教育。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艺术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美好和快乐。

第三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抓好校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教师为人师表,学生言谈举止文雅,校园书香气息浓郁,校园文化活动品位高雅。

五、保障机制

(一)实施策略

1.分析现状,寻找差距,围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深化特色教育,注重内涵发展,制定各部门分、阶段性计划,逐年落实学校发展规划。

2.根据特色学校发展规律,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推进学校内涵发展。3.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保障制定规划的集思广益,落实规划的有序推进,监督规划的有效运行。

(二)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保障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由校长、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领导和级组长、科组长组成。

2.建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评估小组”,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进度,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规划实施的步骤。

3.建立以美育为主导的课程开发小组,做好学校美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

(三)制度保障

1.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学习规划、了解规划、接受规划,并结合本部门与本人的工作实际,研究如何自觉主动地落实规划。

2.评估制度。建立评估小组,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客观、全面、真实地把握规划实施的进展与水平。

3.通报制度。定期向教职工通报规划的组织实施情况、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和下一步措施,使教职工了解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任务。

4.整改制度。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规划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研究具体的整改措施,以保障规划实施与推进的有效性。

六、评价设计

规划的评价设计是以学校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学校自我发展和进步为评价准绳,对规划制定的办学目标、工作内容和主要举措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以日常化监控和阶段性评价保障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外部评价

接受区、街道级政府督导室、教育局、教研室等指令性的监督评价。2.内部评价

组织每年一次表彰先进活动,树立美丽形象,做好“美丽教师”、“美丽学生”的评比活动。

篇3: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就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 并对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强调了要“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 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因而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是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 更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所谓校本课程建设 (选修课程建设) , 即学校根据所拥有的所有资源和已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核开发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本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地方性、特色性、适用性。地方性凸显的是校本课程的区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 呈现出风土人情相左、文化特质各异的特点。新课程选修学分Ⅱ的要求正是基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所提出来的。特色性彰显的是学校自身特色与课程开发的有机结合。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积淀下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课程建设一旦离开这个灵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难免陷入为校本而校本的怪圈。适用性体现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功用性。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它既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定不同基础”, 还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上, 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承载着传统课程所不具备的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和创新功能。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 终身学习的人才发展需求, 使传统的课程功能在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变得捉襟见肘。因而进行全新的校本课程建设, 已成为学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打造一个全新的, 既能符合时代特征, 又具有自身文化积淀之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急需。

二、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与灵魂

校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 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理念。因而校本课程无可质疑地成为学校文化, 特别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理所当然的承载了塑造学校文化, 实现特色学校目标的任务。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凸显着学校特色。校本是一所学校所独有的, 它的区域性和特色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学校特色和个性的集中反映。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正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多年来积淀的结果, 其必然有别于他校, 从而导致学校文化百花齐放之局面。校本与学校文化这一共性, 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当然二者并非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它们是以不同的存在方式诠释着学校特色的精神和内涵。“校本课程是国家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的产物”, 以课堂为阵地, 以指向明确的目标为宗旨, 以完成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为途径, 自然地成为学校特色的彰显渠道。“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从而构成校本课程资源的特色”, 这一课程资源特色究其本质就是办学特色的一种体现。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构成,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 都围绕特色展开。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以后, 它就变成统摄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最集中, 也是最明确的体现。

其次,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活跃的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手段、媒体等核心机制”。传统课程以智力追求为终极目标, 往往忽略了课程的文化功能。而校本所具有的丰富、多元、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特点, 为文化的彰显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必然渗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也必然决定着校本的价值取向和校本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而居于构成校本课程各元素的首位。不管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还是生本的课堂的建立, 一旦抽离了文化这个“神”, 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 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形成以后, 便趋于固定, 在学校这一范畴中, 往往以一种优势文化身份排斥其他区域的文化。如果丧失了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文化将失去其作为学校精神和灵魂的功能。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管理政策, 依据学校实际设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新课程的理念、理论、制度、方法、策略乃至教学设施的不同等新鲜元素都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气质, 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上的参照和实践层面的具体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课程的包容与开放, 使学校文化精神内核不断得以充实与更新。校本课程的开发, 也已成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校本课程建设有利地推进了我校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学校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的一种集中而鲜明的展现。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实现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校在创建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校本开发为突破口, 不断打造特色课堂, 完成向品牌学校迈进的目标。

我校把三峡红叶做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三峡红叶人文内涵也极为丰富。不仅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更深沉的含义还在于它在险山恶水中欺风斗霜的伟岸情怀。山峡红叶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为我们彻底地阐释了经霜而艳、蓬勃向上的生命内涵, 体现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了来年的万紫千红、果坠枝头, 又将自己傲霜的身躯悄然飘落, 化为春泥。这种献身精神于壮美中又包含着一种壮烈。无私奉献正是三峡红叶所包含的另一崇高内涵。

我校于1941立校于巫山老县城西三十余华里的朝阳洞, 在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学校经历了抗战的烽火、文革的冲击, 沐浴过改革的春风, 经受过移民大潮的洗礼, 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这一过程不仅有时代赋予的契机, 更浸透着巫中人几十年如一日顽强拚搏、无私奉献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我校把三峡红叶这一意象做为学校七十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的载体, 正是由于三峡红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巫中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三峡红叶自然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形象代言。

为了更好地诠释红叶文化内涵,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始终把这一特色鲜明的意象作为灵魂的。确立了“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文化主题。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充分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数学与应用”、“物理与生活”、“化学与实践”、“计算机运用与创新”、“英语口语”等实用性课程, 扩大和丰富了课堂的外延与内涵。“三峡红叶诗文赏析”、“本土地理地质研究”等课程, 其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注脚。以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 除关注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及价值外, 还把视线转向个体的音乐、运动、美术等方面, 成为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弥补。多元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为我校的红叶校园文化特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成为推动学校向精品学校、品牌学校不断迈进的强大内驱。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 是建设人文校园, 彰显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建设只有注入了特色文化的精魂,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摘要:打造一个全新的, 既能符合时代特征, 又具有自身文化积淀之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急需。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凸显着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活跃的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多元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为我校的红叶校园文化特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成为推动学校向精品学校、品牌学校不断迈进的强大内驱。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红叶精神,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催生学校活力与特色》吴乔《北京教育》2008.4.

篇4: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92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理解学校的特色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树立“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思想,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把校本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和谐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同时,在抓好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探索各学科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不仅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现代化、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那么,该如何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呢?

一、凝练办学理念,构建理想发展愿景

贵溪市实验中学,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喷泉、雕塑、景观石错落有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多年的文化积淀,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与管理模式,学校始终秉承“创一流名校,育世纪英才”的办学目标,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现发展为在校生5000余人、专职教师300多人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高中新课改实验样本校”“江西省教研先进学校”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学校思想的一个精神内核。办学理念需要与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相适应,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策略、办学思路与发展途径。几年来,我们总结了学校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审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基石,在国家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在米校长的带领下,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了“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通过“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育人模式,以“培养智能型、复合型、抗挫型、创造型人才”为目标,让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这里积累,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多彩的个性在这里彰显,理想的人生在这里起航,以阳光、自信的心态和谐共进,翱翔未来。

二、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理想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內涵式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不但能激起教师教科研的热情,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增强其对课改的期待和热情。我校立足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创设特色办学条件,制定特色管理制度,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管理、师生多元化评价机制方面,也彰显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创设特色办学条件

学校在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我校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兴建了跆拳道馆、舞蹈房、乒乓球馆、图书馆、塑胶篮球场、健身房、科技馆、电视台、天文台、校史陈列室、教师书吧等设施。现有电脑教室5间,语音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4间,开通无线宽带网,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4个,基本满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高达92%。有300米田径运动场,4个塑胶篮球场,4个水泥篮球场,2个排球场,30张室内室外乒乓球桌,4个羽毛球场。有音乐、舞蹈、体操、美术等专用教室,有多功能阶梯教室。我校投入上百万元建设了通用技术机械操作车间,购置了数控机床4台、普通机床14台、刨床1台、钻床1台等通用技术设备。

(二)形成特色管理制度

完善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我校先后出台并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自2008年以来,学校初步构建了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具有贵溪市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一是贴近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如《学生行为礼仪》;二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贵溪少数民族—畲族风情》《贵溪革命人物赏析》《腾飞的贵溪》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的校本课程;三是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质提高的,如《跆拳道》《唐诗宋词鉴赏》《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物理走向生活》《服装设计》等校本课程。

(四)彰显特色课程管理

1.选课与分班。教师在开课之前,填写《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和《课程介绍》并上交到教导处。教务处将申报表汇总成校本课程选修模块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志愿及人数制定《校本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课程中来,每学期我校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根据教师的上课时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一定比例的加分。

2.课程开设。根据学校情况,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我们分11个模块让学生选择,每个模块由3个不同的校本课程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固定的校本课程《学生行为礼仪》课,根据学生选报志愿确定各模块上课人数,并编排校本课程上课安排表,学生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第八节课到指定的教室走班上课。

3.授课要求。学校要求校本课程上课教师做到精心备课、认真组织、严格课堂管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革教法,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真正体现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系统性、实践性,使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规范,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快地培养起学生在课程上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能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改带来的选课变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课改充满更高的期待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建立特色评价机制

1.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同时,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

三、落实校本课程,收获特色快乐体验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上课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组织、严格管理,使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规范,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快地培养起学生在课程上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能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改带来的选课变化,体验到了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对课改充满着更高的期待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斯宾浩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一个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从事校本开发的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成为研究者和专家型教师的意识,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围,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地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型教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激起了教师教科研的热情,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進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了办学质量

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意识,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几年,我校不论是在文化成绩还是在常规管理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每年高考以比较优异的实绩续写了实验中学历史上的新辉煌。尤其是理科班的张文林同学,他当年的中考成绩仅上我校录取线,却在2012年高考中取得了563分的优异成绩,超出了547分的理科重点线,赢得了社会、家长及同学的广泛赞誉。不仅如此,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全国、省、市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连续几年进入鹰潭市先进行列,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四)创建了品牌特色

只有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学校特色,才能使学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校在全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然后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鹰潭市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0年我校作为鹰潭市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江西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校本课程先进经验研讨会”,作专题经验介绍,所开发的校本教材《贵溪少数民族——畲族风情》荣获优秀校本教材(校本精品课程)评比省级一等奖。这些活动,不仅证明了我校校本课程活动方向的正确性,也增强了我校的影响力,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是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环境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一系列研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合力攻关,吸收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学校的课程开发不断向纵深迈进,真正实现学校跨越式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莲.幸福的向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润红,徐国梁.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创建[J].枝江教育,2012(10).

篇5: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1.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 高认识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新生事物的校本课程,教师对此不熟悉,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我校教研室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文件,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理论,使全校教师明确了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等方向性问题。这样,教师不仅在短时间内领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更主要的是唤起了每位教师的资源意识。为了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且学生喜欢的课程, 教师不断地寻找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学习,大家逐渐认识了校本课程所带来的优势:教师的积极参与;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及需要; 适应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区域经济与文化水平;彰显学校自身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校本课程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与经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开发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立足校情,开发课程

作为一所主要以农村为生源基地的县城中学, 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农村孩子淳朴、真诚,有较为丰富的农村生活实践知识,但在课外阅读、课外知识的扩展、艺术、科技教育、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们迫切需要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立足校情,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灵。

2.1结合实际校情,开设德育礼仪校本课程。

古语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学生知晓礼仪规则,能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交流了解[1]、彼此信任、消除隔阂,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此,我校提出了“先成人,后成才”的校训。依据实际,由政教处组织编写的《我校中学生德育礼仪教育读本》。高一、高二级开设“德育礼仪”校本课程,由心理学教师每周每班开设一堂德育礼仪课。

“德育礼仪”校本课程编写中 ,注重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礼貌的涵义及作用;礼节礼貌与尊重的关系;了解礼仪的涵义及作用,知晓生活中的基本社交礼仪。能力目标:学会以礼待人;能在不同情境下表达自己的礼貌;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带给自己的乐趣及人生的价值。

在校本教科书的编写上我们注意了知识、操作、实践等不同层面。首先在绪论中强调了礼仪教育的沿革及其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内容中重点涉及学生在校礼仪,包括课上、课间活动及与教师同学相处的礼仪,在强调学生在校礼仪的同时,注意学生的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每一个章节之后都有与本节内容相联系的名言警句和有针对性的思考题。

“德育礼仪 ”校本课 程开设的 目的在于 : 使文明礼 仪教育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实施中还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及体验活动, 如调查身边的不文明行为, 走向社会、关注社会,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每年4月份学校专门开设文明礼貌月活动,在社区中开展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帮助学生礼节所学到的礼仪知识,最后使之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

2.2 开设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课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学科兴趣小组, 是对学习兴趣小组的继承、发展与提升。我校在原来开设兴趣小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部分学科开设的校本课程如:语文学科中的《作文的审题立意 : 考场命题作文审题综述》、《名著导学》,生物学科《奥妙的生物世界》、《会宁县杂粮的精细化经营探讨》,化学学科《生活中的化学》,体育学科中《篮球特色训练教学》,美术学科中的《美术鉴赏》,英语学科中的《新概念英语的学习》等。开设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体现教学特色。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学科校本课程教学中,要体现知识联系生活,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我校组建科技协会社团的青年教师、科技辅导员张锐老师辅导的学生多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并多次获奖, 个人作品在第2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市长奖”,设计并申报通过两项国家专利。

3.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体会与反思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一直是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中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学校的良性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习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建校十年来,我校有一大批教师在全省和市县级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和困惑:(1)由于学校资源及教师意愿和能力所限,校本课程开发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2)校本课程评价时,如何考核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家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校本开发的理论层面,缺少关注建立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为此,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规范。

上一篇:小学教师个人学习报告下一篇:旅游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