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2024-04-17

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共9篇)

篇1: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本研究运用问卷测验调查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现状,探讨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初中生各项自我概念基本上呈现U字型发展趋势,初二处于低谷;女生同伴自我概念发展优于男生;优生在学业自我、家庭自我和情感自我概念的`发展优于差生.文中还提出了培养初中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对策.

作 者:吴素梅 施玉滨 唐月芬  作者单位:吴素梅,唐月芬(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施玉滨(哈尔滨学院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3(4) 分类号:B842.7 关键词:初中生   自我概念   发展  

篇2: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社会互动的作用

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其结构具有多维度和多层面性.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表现出与其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年龄特征:由自我的`乐观主义到相对的现实主义,由笼统到分化.个体的自我概念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作 者:徐丽敏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1)分类号:B844.1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 多侧面等级模型 社会互动

篇3: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特点,对策

产业集群是社会化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空间现象。农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其产业形态也在不断演变。国内外研究及其现实发展表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态,对于农业转型发展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模式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思路与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模式及其比较

1.1 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

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关于产业集群,并不存在一个一致性的概念,诸多经济学家分别对此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引用比较多的产业集群概念是Poter[1]1998年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概念,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同处在某一相关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国外一般把它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农业企业集群等结合起来研究,Kulshreshtha和Thompson[2]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由农场投入制造子集群、农业生产子集群和食品加工子集群组成。竹中久仁雄提出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业流通业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而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大体侧重于三个方面。

一是侧重于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如宋玉兰和陈彤[4]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同处或相关于某一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二是侧重于经营主体的相互联系。如许素琼[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通常指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中介组织等不同利益群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供产销联动的要求,形成并延长产业链,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利益共同体。三是侧重于产业组织的网络关系。如向会娟和曹明宏[6]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以农业活动为中心,大量专业化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在农村社区范围内柔性集聚, 为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密集合作网络”。此外,还有从分工理论[7],社会资本理论[8]等角度给出定义的。

以上有关农业产业集群含义的研究表明,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定义农业产业集群,但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将农业产业集群看成是一种具有资源依赖性、区域空间性、产业集聚性、组织(主体)合作性、优势互补性、连接网络性的农业有机群落。

1.2 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现实中的农业产业集群体现为多种模式。向会娟和曹明宏[6]以及蔡吉跃[9]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农业高科技园导向型模式、核心企业导向型模式和市场导向型模式。王艳荣[10]以安徽省为例,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组织协调型、市场依托型和科技支撑型。王海杰和李延朋[11]则以农业产业集群中农产品生产价值链中的“投入-产出”关系为线索,将农业产业集群概括为聚合型、发散型、网络型和平行链型。李菁和揭筱纹[12]将农业产业集群划分为资源禀赋的集约化种植产业集群模式、产业关联的多元化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和资源共享的物流园区运销产业集群模式。

由此可见,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很难有个统一的见解,因为一种事物或现象从不同角度看,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大相庭径的。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他人可以参照的基本样式,然而这种样式的表象描述却与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性与发展阶段有关。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产业集群的本质特性来看,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应该从集群中相关主体在空间的集聚度和关联度两个维度来界定。集聚度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程度和该产业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汇聚程度;关联度则指集群中相关主体的相似度和交易联系度。由此,可以得出农业产业集群的四种模式,一是“集聚度和关联度两高”模式,如基于主导产业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二是“集聚度和关联度两低”模式,如依托于高科技发展的海南农垦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聚圈;三是“集聚度高、关联度低”模式,如由市场带动的山东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四是“集聚度低和关联度高”模式,如共享基础设施而形成众多产业的广西贵港产业园。采用这一判别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对现实中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进行科学的判定,以找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提升的具体方向。

1.3 农业产业集群与非农产业集群的异同

如前所述,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类型或延伸,因而它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特点,如产业和要素在空间的集聚性和专业性,主体与主体的相互关联性与合作性,空间与平台资源的共享性和规模经济性。集群的形成既有内生性源动力,又离不开外生性推动力,集群的发展呈现动态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品牌效应和拉动效应等等。但是,与非农产业集群相比,农业产业集群有其独特性。

1.3.1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自然资源依赖性农作物的生长严重依赖于地域、土壤、气候、光热、水文等自然资源,决定着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和收益,进而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所以,自然资源禀赋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孕育的“原生基因”[13]。

1.3.2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根植性农业本身就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农民的耕作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态与方向,而且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所建立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息与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形成其他产业集群所不具备的强大协同效应。

1.3.3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内在发展必然性农业不仅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产业,而且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决定了农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业内部的产前、产中与产后的连接,也可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同时,农业的家庭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客观上要求农户之间走向联合,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组织基础。

1.3.4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外在发展依赖性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大、比较利益相对低,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因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发展初期,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既要创造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如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要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如金融、财政等相关政策的扶持。随着集群的发展壮大,政府转变角色,为集群发展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通过制度创新,如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持续稳定发展。

2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特点和制约因素

2.1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是特定的农业先天禀赋、农业产业“根植性”和“衍生性”、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等因素有机结合的结果,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4]。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和生物进化论,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2.1.1农业产业集群孕育与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大量分散小规模农户集聚在特定区域为形成起点,同质性农户生产相类似的农产品,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农户之间合作程度较低,以横向水平集聚为主,集聚度较高,关联度较低,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呈现区域化布局特点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农业块状经济和农业产业集群雏形。

2.1.2农业产业集群成长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多元发展阶段。随着农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纵向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相关企业、机构开始进入,集群内农业企业、合作社和服务机构衍生,专业化分工加深,形成一种竞争、合作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集群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促使农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服务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内外各组织主体之间的纵向、横向的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以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加工甚至服务为主导的不同类型农业集群,集群边界进一步拓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纵、横交错的链网,资源优势互补和各组织主体的协同合作体。

2.1.3农业产业集群成熟与稳定阶段基于地域特色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文化条件特性,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外部企业进入速度减慢,集群内各主体之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配套完整、服务齐全的农业产业链价值体系,更注重区域品牌效应和全球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开始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始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向更高级方向发展。

2.2 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特点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与特点既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与特点有关,又与农业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相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2.2.1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既与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有关,又与农业产业的经济属性有关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因此,农业产业集群既是一定区域内基于区域自然禀赋基础上,受内、外动力机制作用逐步演化而成的产业群落,因而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禀赋与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产量、成本,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在一定空间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一体化。世界上一些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法国的葡萄酒产业集群以及我国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等,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的结果,而且也是产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2.2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既与农业的技术进步有关,又与农业的制度创新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集群产生于“历史的偶然”[15],深深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当中。农业产业集群更是如此,农村中具有一定头脑和技能的“能人”,往往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在这些“能人”的带领下,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的不断扩散,逐渐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但农业产业集聚的“能人”效应也会产生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就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需要制度创新,使农业产业集群获得新的活力与竞争力,向更高级的产业集群演化。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向现代化产业集群演化的技术进步主要与农业的标准化技术、规模化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而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向现代化产业集群演化的制度创新,则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关的土地产权制度、产业组织制度、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制度、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制度及区域社会资本、现代交易方式与制度的创新和利用密切相关。

2.2.3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既与农业的比较优势有关,又与农业的发展阶段有关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都与该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有关。这种比较优势通常体现在集群要素成本、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集群空间区位等方面。就农业产业集群而言,其比较优势还体现在区域农业生态资源的适宜性和持续可获得性。除此之外,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还与农业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与一般工业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生命周期不同,农业生产或产品尽管具有生命周期,但农业却是个永恒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离不开农业这一产业,当然,农业的永恒性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是静止的,而是可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既与消费需求与市场竞争有关,又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有关,在“以粮为纲”时期,众多农户集中在一起进行粮食生产的大跃进,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形成产业分工联系,就谈不上产业集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不仅出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创新,形成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协同效应,同时还促使政府、中介组织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链网的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如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等,无不与当地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纵观国外美国葡萄酒产业集群、荷兰花卉产业集群,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既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必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2.3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集群化程度仍不高。表现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单体规模和经营者规模普遍偏小,层次比较低,虽然有些地区出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块状经济”,但基本都是同类型和同功能的主体集聚与关联,而不是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集聚与关联;此外,上游产品的农业产业集群较为普遍,而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相对不多。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区域集群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3.1没有建成推进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农业布局体系不能形成区域化的农业布局体系主要与我国农业宏观战略和区域行政壁垒有关。前者主要与粮食安全战略相关,由于要建立稳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我国不仅粮食主产区要保证粮食供给,而且粮食主销区也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这就对粮食主销区的非粮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带来了空间上的制约。而区域行政壁垒则与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过度干预有关,如采取地方保护政策,追求区域农产品自给化,使得一些地区的农业比较优势和区域市场化难以形成,进而制约区域农业集群的充分发展。

2.3.2没有建成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新型农业营运体系新型农业营运体系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是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为营运主体,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社会化为一体的农业营运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的营运格局,依然是年龄相对老化的小农小规模经营为主;至于农业组织化,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但却是数量多,规模小;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使得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集聚、关联以及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2.3.3没有建成支撑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这本应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流转制度还不完善,比如,仅有农户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并且流转期限往往不长,导致经营者行为不确定,土地转入农户难以长远打算和长期投入,进而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此外,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非农化偏向,使得农业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受资金制约,影响了农业产业集群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3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涵义、演化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认识农业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特殊性,既要遵循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农业产业的自然特性、再生产特性和农户经营特性,从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的实际出发,以新型农民为主体、现代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和关联度,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

3.1 加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支持力度

一是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将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打造集信息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品牌打造、风险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服务平台,降低集群内各类主体营运成本,提高集群内专业化分工水平。三是尽快出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支持计划,或者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主导产业支持计划和项目中。四是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设立不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相互协调、互促共进的发展路径。

3.2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运体系

一是通过农业区域规划体系的完善,建立农业主体经营适度规模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相结合的集群产业布局体系。二是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建立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集群产品市场体系。三是通过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建立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于一体、政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集群农业多元化服务体系。四是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农业政策完善,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保险制度和政府扶持政策相契合的集群发展制度体系。

3.3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主体培育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主体是以广大农户为基础,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相互关联、分工与协作的联合体,这意味着,集群经营主体状况对集群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一要建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与职业农民的培训。二要优化农业产业集群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和农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创业。

3.4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篇4: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关键词】:听障概念;听障分类;听障特点;听障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9

【正文】:

一、听障概念:

俗话说“十聋九哑”。那么,聋和聋哑是不是一回事呢?称聋童,聋生为“聋哑儿童”“聋哑学生”是否正确?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习惯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聋与聋哑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现象。聋指的是听觉方面的问题,哑指的是言语方面的问题。一个儿童如果在出生前或学语前,以及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双耳发生严重耳聋,他就基本上不能或完全不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刺激,特别是语言的刺激。这样就无法通过听觉来模仿发音说话,或者刚刚学到的词语也因此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表现出既聋又哑的状态。可见,聋童不会说话的原因,一般不是嘴、舌头国内外、声带等言语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听觉器官又了毛病。把耳聋学生统统说成聋哑学生,显然与事实不符,应是聋生,甚至我们的学校叫呼兰区聋哑学校都是错误的,应改成呼兰区聋校。

二、听障分类

我国把听力残疾分为两类,四级。即聋和重听,其中聋又分为一级聋和二级聋,重听又分为一级重听和二级重听。

说明的一点:如果一只耳朵为聋或重听,而另一只耳朵的听力损失等于或小于40分贝,就不属于听力残疾。

实际上,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按照听力损失时间可以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聋;按照病变的部位分为传导性聋、感音性聋和混合性聋;按照病变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功能性聋、器质性聋和混合性聋。

三、听障特点

1、身体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朴永新等人的调查来看,听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形态,总体上的发育水平不如普通。但由于儿童由于听力残疾有时河内耳的损伤有关系,而内耳同时又是人体的平衡器官,因此有一些聋儿的平衡能力比较差,很容易摔倒,这是一部分聋儿的特点。

2、心理特点:

(1)感知觉特点:由于听力障碍,会破坏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会影响到学习,限制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感知觉特点的另一表现是,他们的视觉、触觉、振动觉、嗅觉、味觉等健全感觉发挥着代偿听觉缺陷的作用。其中,视觉所起的代偿作用是相当大的。人们常说聋人是以目代耳,这是有道理的它们在平时生活中是以来眼睛来感知事物的,因此他们在听别人讲话,听教师讲课时眼睛会紧紧地盯着他,那么长时间的代偿作用,使聋生的感知能力会有很大提高。有的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间内,聋生对特定事物的观察比普通学生要细致、完整一些。总之,视觉、触觉等感觉途径对听力残疾学生学习语言所起的作用,是听力残疾学生感知觉活动明显异与普通学生之处。

(2)思维特点:逻辑思维能力不如正常儿童,这他们的言语水平有关系。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正因为言语水平不高,所以才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最初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会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而我们的孩子,由于语言的障碍,他的具体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长时间处于思维的最初发展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差,抽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及普通学生。

(3)注意特点:聋孩子的注意特点一般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引起学生注意的声音刺激要想对强和持久。二是聋生的多种注意有时候不变进行分配。

(4)记忆特点:直观形象的东西对他们来讲,记得块,保持的好,也容易再现出来。但对于那些抽象的东西,能造成他们有时对语言材料的记忆不是建立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

(5)由于言语障碍、思维能力差的原因,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认知问题:视觉偏用、听觉偏用、出现学习障碍:算术障碍,阅读、书写、拼写、表达障碍等

(二)品行障碍:打架、爱发脾气、小偷小摸等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也有多动症儿童。

(三)个性问题:偏激、暴躁、狭隘、孤僻、神经质。社会能力问题:社会适应不良,反社会行为。交往障碍:木讷、交往紧张、言语障碍,自比症等。

四、听障对策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挑战性、全面性

差异性随着年龄而增加。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要开发学生的思想,注意学生的缺陷矫正问题、补偿问题、社会适应能力问题、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方法的问题,总之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要把目标内化,将教师制定的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铺垫性、调整性、系统性

从认知学的角度讲,存在着认知准备和存储知识的不同。从情感这方面讲,存在着动机和欲望的差别。从教学质量上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也影响着质量的提高。这就要调整数量和范围,普通教材要缩减要降低教材的深度和难度,这样更适合与随读学生,也包括他认知目标的层次,内容的直观程度,和教学的速度等等。

(三)教学过程的兼顾性、互促性、时效性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如何适应学生。那么就要在各个环节上兼顾,尤其在关键环节上。

时效性:这个是反映课堂上照顾全面时间够不够,效率高不高,就是用最短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而提问题是照顾差异学生的比较好的方法,并却还能矫正发音。这就要求教是怎样精心设计问题;怎样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补偿性、启发性

聋生学习分为三类:1冒险型:考虑不仔细,但胆子大,敢研究。2沉思型:强调学习四平八稳,步步为赢,教学时注意之间的关系。3任意型:学习是没有一定的规律,沒有持久性。

合理使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这个适应不是机械的适应,而是要帮指聋生改进,扩大自己的学习风格,改进学习过程,提高能力。特别注意多种方法一定要有机结合。

(五)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大面性,激励性

评价总是和反馈、评价、矫正、调节结合在一起的。

及时性:只有及时的反馈,评价,才能及时弥补。包括课前评价,关键环节评价,尝试性评价。

大面性:照顾全体性的评价

激励性: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了在给些鼓励,你真努力比你真聪明鼓励更好。

篇5:怎样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有些同学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

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3、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实践和锻炼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二、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措施

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除了学生的努力以外,学校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条件加以引导:

1、开设心理学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他们一方面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高,情绪波动性大,这就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者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学课,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加深对自我各方面的认识,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2、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模式

现行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这样势必引导学生产生错误和片面的自我概念。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3、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我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才能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教育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调查访问、参观旅游、生产实习等,让广大同学去接触社会和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逐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从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端正生活态度,建立适度的理想目标,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最终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娱自乐、自教自学、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大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

5、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改善大学生消极自我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心理咨询机构大量涌现。努力发展高校心理咨询事业,是改善大学生消极自我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消极自我概念者往往经历过许多失败和挫折,正是这些失败和挫折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教育者或咨询者能以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理解、喜爱等一类的态度使消极自我概念者感到温暖和满足,并有效到诱导或协助他们正确分析客观事实,合理对待自我,那么,其消极自我概念必然会得到改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个人中心疗法”,强调咨询者对患者的态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真诚对待;第二,无条件正向关怀;第三,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罗杰斯所提倡的“个人中心疗法”就是要提供这样一种适宜的环境气氛。所谓真诚是指咨询者在与来询者交谈时,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使来访者感受到对自己的真诚态度,不怀疑咨询者有任何保留,这样就能够使来访者发生内在的改变,并向建设性方向转化。所谓无条件正向关怀是指无论来访者当时的感受如何——怨恨、畏惧、恼怒、失望,咨询者都应予以理解,甚至珍视,而这种态度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这在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转变自我概念的气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设身处地到理解,开始于全神贯注到倾听,不仅能理解来访者所表达的意思,还能理解其语言之外更广阔的背景。只要教育者或咨询者给予消极自我概念者以真诚、理解和关怀,其消极自我概念就会缓解和改善。

篇6: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本文结合我校初中学生现状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作简要梳理,并希望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一)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比较幼稚,有些“孩子气”,看待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到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的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入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规校纪,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不相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的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二)初一学生家长对策建议

面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合作,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

1.加强理想教育

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

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家长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辛的奋斗才能实现。具体的办法可以讲述一个伟人、名人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观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2.加强礼仪教育

当今中学生中很多人礼仪观念淡薄、行为举止不雅。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别人,不知道礼让,不讲礼貌;不知道怎样称呼人,不知道迎来送往;不会走路,不会敲门,不知道道谢;甚至满口污言秽语,衣着暴露,发型怪异。在家里不知道尊重、孝敬长辈,惟我独尊,为所欲为。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最简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应该该做的或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面前。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身边的人的礼仪品质。俗话说“欲观其父先观其子”就侧面说明了长辈品质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家长应紧密配合学校首先进行榜样教育。

家长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应建议家长当好文明家长,注意在家庭礼仪中的示范作用。让家长从意识上认识到礼仪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让家长明白保持家长风度、不打骂孩子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并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比如告诉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尊重孩子的朋友;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家长自己不养成生活恶习比如酗酒、泡麻将馆等。

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一)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二学生基本上已步入青春期,心理发育迅猛,心理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会像北京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许燕提出“初二现象”那样成为“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即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

“初二现象”表现为比较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是非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方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一方面不愿脱离同伴,从众心理明显。喜欢出人头地,在“应试教育”下常有紧张的感觉,在分数的压力下常有自卑的心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不少学生到了初二就学不下去。统计材料表明,全国初二的辍学率达到了10%左右。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以及说谎、寻衅闹事行为等。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青春期躁动明显。男生有时变得很小气,容易计较;初二女生相对较为成熟,又过于独立。

(二)针对“初二现象”的家长对策建议

家长面对初二学生骤然的心理变化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好多家长觉得孩子叛逆、管不了便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交心,和老师交流,和学校配合。只有多方面地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沟通。

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要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

多与孩子接触、沟通。

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不求同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别在意现在哪个班,要追求下一次能进什么班。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

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明白“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学会找机会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有关学校的事,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有关孩子品行表现和学习表现的事。

人一生可以不做坏事,但绝不可能不做错事。初二则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发展顺利,固然幸运;产生了一点麻烦,一些困惑,也不必紧张。我们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一个学生不让在校园里犯错,就会留到社会中去犯错,这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希望我们的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能力。学校和家庭一起研究,共同努力,让这个“事故多发的阶段”平稳度过,让所有初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都能逐步优秀。

三、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家长对策建议

(一)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面对家长的压力,学生恐惧不安,战战兢兢,甚至绝望放弃。面对繁重的作业,急躁厌烦、憋闷压抑,甚至出现头晕呕吐现象,有的摔撕作业本或卷子以发泄内心的厌烦情绪。面对停滞的成绩,焦虑苦恼,失去信心。

(二)初三学生家长应对策略

家长是成年人,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在家中营造出平和、宽松、愉悦地氛围。不要把考学目标定的太死,不要把话说得说太绝,给孩子留个周旋的余地,勤问老师。孩子写作业时,家中要保持安静。参加个作业辅导班。原则是家庭经济状况尚可,本人爱学,成绩中等,辅导班老师负责,不做学生的拐杖。

家长应当注重鼓励孩子。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60多分,不错呀!“多看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孩子就能不断树立起自信心,也就会自觉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家长可以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夸赞他的老师:“你的老师是最好的!”“这些老师水平确实不同!”这些话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产生自豪感,相信老师、尊敬老师,上课也就会很乐意认真听讲,积极跟上老师的节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会发现这个方法有很好的效果:“孩子听课认真了,作业也就做得好,学习更积极主动,老师发现他很努力,也就更愿意帮助他。”

篇7:略论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

[摘要]: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从大学生自我塑造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把自我概念作为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少心理咨询师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也提出自我概念的不合理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

.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有些同学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

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3、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实践和锻炼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二、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措施

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除了学生的努力以外,学校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条件加以引导:

1、开设心理学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他们一方面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高,情绪波动性大,这就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者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学课,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加深对自我各方面的认识,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2、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模式

篇8: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高中生的自我概念, 是指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由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组成的。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把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 英语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呢?

一、树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 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曾提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氛围。”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亲其师, 信其道。”这无不指出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树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 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

教学是一个多面体, 既包括教师的教, 又包括学生的学, 还包括师生间的相互教和学, 即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不存在谁地位高、谁地位低, 谁是权威、谁是听从者的问题。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 只是知识和阅历相对丰富些, 而学生的知识和阅历相对狭窄些。因此, 师生间是平等的关系, 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尊重学生, 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尊重教师, 毋庸多言, 就是学生对教师要有礼貌, 和教师交流时要谦恭;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对教师建议和批评要虚心请教和接受。教师尊重学生, 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强烈的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辱骂、不打罚学生, 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即使批评也要柔声细气, 控制在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内。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特点, 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要求学生毫无差别地达到某一标准,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再次, 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总会出现各种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 要能够容忍, 并及时纠正, 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对于同样错误出现多次的学生更不能急躁, 要心平气和地一遍遍纠正学生, 并帮助学生总结反复出现类似错误的原因, 找出问题之所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因为出现错误而受到教师的批评, 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进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务必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避免错误的发生。

相互尊重是师生间关系平等的基础, 如此营造出来的教学氛围是和谐的, 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就会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 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借助于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英语教材不同于初中教材, 不再是简单的交际用语的学习、浅显的语法教授, 而是内容选材更加广泛, 题材也趋于多样化, 每一个模块、每一篇文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经过仔细斟酌、反复研究的。可以说, 高中英语教材呈现给师生的是一道道精致的“菜肴”, 这些“菜肴”组成了一桌丰盛的精神盛筵, 供师生共同汲取有益的营养。

我们在学习完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模块后, 都能受到一定的启发。作为高中英语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 受到情感的教育,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 在学习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时,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关乎切身的问题, 分清是非、晓知利害, 远离香烟、毒品、传染病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生活、学习、工作;在学习关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的文章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能源, 爱护环境, 保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意识, 积极倡导学生低碳生活, 节约纸张, 绿色出行;在学习关于杰出女性的文章时, 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女性在不同国家所处的社会地位, 她们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 了解当今女性在生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这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使男生摒弃看不起女性的“大男子主义”, 使女生培养其自身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以先进带动后进, 以积极带动消极, 以勤奋带动懒散,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积极的态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团结协作, 达到学、练、用的目的。

例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难度适中而学生又感兴趣的话题,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练习。话题选定后, 学生两两分组或几个人一组, 围绕话题, 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进行材料搜集、筛选, 然后组织内容和语言, 从而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个任务细节的完成离开了任何一个成员都是不完善、不完美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个别后进的、消极的、懒散的学生会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 变得越来越积极、勤奋, 积极进步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四、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学习情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说, 如果学生喜欢某一个教师, 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地去学习这门学科。学生为什么会喜欢某个教师呢?是受教师个人魅力的吸引。教师的个人魅力不是指颜值有多高, 而是指教师拥有超高的人格魅力和专业魅力, 使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英语知识, 而且能够学习到积极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治学风范。热爱生活的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内涵﹑严格而又亲切的特点等, 使得学生乐于亲其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英语口语﹑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等, 使得学生乐于信师之道。这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 培养学习自我概念的有力武器。

篇9: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展开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框架结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创设情境、积极思维、交流合作、主动探究、评价激励为主要教学策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学习方法,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使学生能够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重视自我发现和自我体验的过程,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2. 要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

“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相似,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

3. 明确探究目标,提高探究教学效率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

4. 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两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达到质的飞跃。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 创设的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的探究式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讨。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适合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更能切近学生,使得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更富有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相关认识。即从教学实际出发,在遵循教学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利用学生对现有知识的了解,结合以外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发现新问题。正如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3.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新课程标準》指出,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当建立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学习是保障探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精神,才能积极探究。

上一篇: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母爱作文下一篇:游茶卡盐湖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