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2024-04-22

统计数据管理规定(精选9篇)

篇1: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

三、内容

(一)、工业统计工作任务

工业企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为各级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编制和检查、监督业务计划提供依据。

第二,按照集中统一分工负责的原则,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和科学有效的方法,满足各专业管理要求。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积极完成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为企业决策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统计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的过程。

(二)、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统计人员实事求是的做好统计工作,按照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要求,我们设立综合统计、职能部门统计、车间统计三级统计人员,为明确职责,便于管理,保证数据传输渠道畅通有序,现将各级统计人员职责及内容概述如下。

我公司综合统计部门设在财务部,生产车间均设专职统计员。第一、综合统计人员职责

1、组织全公司统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和上级统计部门制定的各项统计条例、制度、方法和规定,负责制定本公司统计工作管理制度及统计方法,并监督执行,负责公司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2、协调各专业部门和车间的统计工作任务,负责统计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指导,负责各类统计报表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计算与分析。

3、认真、准确、及时、全面地填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本公司综合性统计报表,监督、检查各部门统计报表制度的执行情况。

4、整理、积累和保管综合统计台账、历史统计台账,组织各部门原始记录的整顿工作。

5、监督检查各部门计算机程序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第二、各职能部门统计人员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及本公司制定的统计制度、方法和规定。

2、认真、及时、准确地编报各类统计报表。

3、检查本部门归口指标计划执行情况,运用统计技术进行分析,并向企划部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4、系统地整理、积累和保管本专业的各项统计资料,管理好本专业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

5、按时录入各类数据。

(三)、统计工作有关规定

第一条各级统计人员严格按照“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关规定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条各部门的统计报表必须按照综合统计部门制定的报表表式统一填报,各项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及计算依据,受表单位有权对填表单位的数字进行质量检查。

第三条上级机关颁发的统计报表,必须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填报,属于综合性的,由公司领导批给综合统计部门填报,属于专业性的,由公司领导批给部门专业统计人员填报,但报表必须经综合统计审批后方可上报。

第四条为避免车间报表的重复性,各车间填报的月度或统计报表,原则上按照综合统计部门制定的统一表式填报,如果确因工作需要,各专业统计部门编制的统计报表,经综合统计部门审批后,车间方可接受填报。

第五条统计人员必须维护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及时性,各部门报出的统计数字,如发现有差错或接到查询应及时据实向受表单位提出订正和说明,否则,视情节轻重,给予100元---500元的处罚,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一旦查处,将追究当事人及部门领导的责任,影响严重的,给予调离工作岗位和降职处分。凡因提供的数字失真,造成领导决策失误,或因上报时间拖延,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行政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

第六条统计台账必须按时汇总登记,避免积压,并按时间先后装订成册、统一编号,需要存档的要立卷存档,以便于填制报表、分析和查询,凡使用计算机程序录入的必须及时录入,做到日清月结。

第七条各单位统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轻易调动,综合统计部门对各单位统计人员的配备是否适当,有权向主管负责人提出意见。

第八条统计资料要妥善保管,根据资料的性质分别规定保存期限,不得任意丢失、毁损,一般情况下,统计报表保存期5年,统计台账应永久保存。使用计算机程序填报数据及报表的资料,永久保存。统计人员调动时,必须办理统计资料的交接手续。第九条统计数字要注意保密,提供属于机密的统计数字要按公司保密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报表数据报送时间:车间报表为次月2日前,职能部门为次月4日前,公司级数据报表10日前报出。报表方式,通过公司的办公自动化网络传输。本制度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2: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一、统计数据上报要建立逐级审核签字上报制度,明确责任。统计业务人员在报表报出时,要有必要的情况说明和评估报告,统计业务人员、科室队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俱全。

二、坚持上报前的审核制度。各专业科室队汇总的月报、季报统计资料及半年报和各种统计调查所取得的专项数据,必须执行统计报表审核把关制度,要对照填表说明、注意事项、各种目录及审核要点的规定进行认真审核,由各专业科室队负责人审核报局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定后,才能上报和对外提供。

三、全年预测和年报汇总中的主要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粮油产品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需由局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集中讨论研究,从方法、体制、横向对比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审定后,方能正式上报和对外提供。

四、要求以纸介质上报的统计报表干净整洁、内容完整、签章齐全;以磁介质或网络传输、电子邮件上报的统计报表文件名规范、格式正确、无病毒。上报资料要按要求报送报表处

理及有关情况的说明,做到无逻辑性差错和漏填指标,计量单位正确,数据资料配套完整等。

五、各专业主要数据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必须按时上报,不许迟报、漏报、错报。

篇3: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关键词:责任,自身素质,考核评价体系,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党政领导、企业决策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统计工作的中心话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搞准统计数据,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直是统计部门工作的重点和孜孜追求的目标。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统计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基本职能。政府能否准确、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能否管理好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关键。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现象从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数据资料的搜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资料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 都必须在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因此, 统计调查阶段工作的质量的好坏, 取得资料质量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工作质量, 影响整个统计调查工作的数据质量。如何保证我们的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源头抓起, 县及县以下统计机构是统计数据的基本来源。当前, 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责任追究成本低, 调查对象不重视。统计工作需要各调查对象的支持配合,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有些单位主要负责人重会计轻统计, 未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统计法》知之甚少, 依法统计意识淡薄, 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不健全, 填报统计数据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大。在全国经济普查中, 有些调查对象怕露富, 嫌麻烦不愿意接受统计调查, 对普查员搪塞应付, 不配合, 《统计法》对统计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大, 调查对象从思想上不重视统计工作, 造成统计数据不准确。

二是统计人员自身素质影响数据采集质量。基层统计人员作为统计数据采集的主要承担着, 随着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人口结构、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统计报表和统计指标也在不断更新, 统计工作量在不断增加, 对统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 统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 待遇较差, 尤其乡、镇统计工作人员更是一人兼数职, 政府工作和统计任务使统计人员工作日益繁重, 造成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 人才外流, 统计岗位人员调换频繁, 新手多, 外行多, 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很难保证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是考核评价体系对统计数据产生负面影响。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很大程度是以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 反映领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统计数字作为考核指标, 就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意义。有的地方领导为了争夺名次, 互相攀比, 甚至定统计数字。人为的干扰也使统计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统计制度不完善, 普法力度不强。一方面由于基层统计部门职能所限, 很难在各部门间开展协调, 致使有些数据存在打架现象, 统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统计制度只对统计系统内部人员约束, 而对统计系统外部的基层统计人员无从控制, 统计执法执行难。

当前统计数据的生产环境更为复杂且不断变动, 对统计质量构成严峻挑战。县及县以下的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 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就必须加强基层统计组织的管理。

一要加强统计法制宣传, 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统计法制部门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保障统计环境的健康发展。坚决打击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对统计违法案件, 查处一起, 曝光一起, 综合使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严格执法,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增强《统计法》的威慑力, 杜绝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广泛宣传《统计法》, 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统计数据有据可查, 有法可依, 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二要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 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 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 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一方面加强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 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强力推进学习型统计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牢固树立忠诚统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理念,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统计工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基层统计工作条件, 建立激励机制, 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才, 全面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素质。

三要淡化考核制度, 保持统计机构在行政上独立的地位。建立一种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 创造统计独立的工作环境, 使统计数据不受行政干扰, 推进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充分利用部门行政数据, 提高数据使用的实效性和便利性, 节省成本, 提高效率, 提高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性。

四要加强和完善统计部门内部质量管理工作。健全和落实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 制定数据质量评估标准, 确定各类统计数据的误差范围, 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 按照数据质量考评办法和评估监督办法, 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 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 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 因此, 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 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 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统计数据,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篇4: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及其管理研究

【关键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

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1.统计数据指标含义不明晰

从统计指标的含义上我们可以得知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包括名称、计量单位、时空限制、计算方法和具体数值等几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完整地表达一个统计数据所要传递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但是,我国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往往存在含义不明确、不清晰的弊端,指标的计算方法也不标准。这使得政府统计数据的使用者往往对公布的统计数据心存疑虑。举例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8年12月份公布的社会蓝皮书中声称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了9.4%,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7%);但是在人力资源部2009年3月份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却仅仅为4.2%,数据悬殊之大让人对政府统计数据不得不产生疑虑。人们对到底应该相信哪一组数据感到无所是从。但是专业人士会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力资源部颁布的数据在概念和本质上完全不同,前者是站在国际惯例角度统计的失业率,后者则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含义不明确导致了统计结果的大相径庭。

2.统计数据透明度不高

2002年之后,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开始进行阳光统计改革,政府统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持,而是为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公众共同服务。因此,近十几年来,政府统计工作的透明度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服务。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政府统计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服务力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公民获得政府统计数据的成本比较高,渠道也比较少,政府提供的数据也比较笼统,普通公民难以获知其统计标准和方法,统计数据的来源等信息。统计数据透明度不高使得社会各界对政府统计数据缺乏完整的认识,容易产生猜疑。

3.统计数据经常出现“打架”现象

中国政府统计数据一方面来自于政府部门综合统计,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其他部门的统计。不同部门往往采取不同的收集渠道、不同的统计技术和方法,因此产生的统计数据经常会有出入,有的时候甚至差距悬殊,这使得统计数据需求者往往难以抉择,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套数据。比如说,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的税收为57862亿元,而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则为54219亿元,两者相差近3600亿元。在各个统计部门公布的房地产价格数据中这种打架的现象更为显著:2012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公布其3月份一手房房价均价为17029元每平方米,比2月份有明显下降。当地报纸上进行报道,认为政府行政干预手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不就之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中却显示在2012年3月广州市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近9%,这一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和广州市广管局的结果完全相反。

二、加强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成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部门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设置了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部门,这是我国落后和需要学习的地方。构建完善的统计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现有统计体系的缺点势在必行。我国的国家统计局和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可以设立相对独立的统计质量管理部门,在组织模式上可以采取人员集中管理、项目分级负责的模式,对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管理和规范工作流程。

2.制定统一的统计质量标准

我国政府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统计数据缺乏准确性。提高统计质量依然是我国统计工作的首要目标。因此,第一我们要制定全面、统一的统计质量标准,我国和外国相比,在这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因为我国采取集中的统计管理体制,有利于落实和实施统计政策和法规。所以,学者和专家应该对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使得统计质量标准体系变得通用,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确立涉及到统计规划、制度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

3.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

统计数据准确性是指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应该贯穿在整个政府统计工作之中。首先,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应该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加强审核,直接对基层数据进行处理,避免中间环节的误差;其次,要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把握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超出合理区间的数据进行严格检查,合理分析和解释,又要注意防止把可以在一定区间内变化的现象固化成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在数据质量管理问题上还存在两个非技术性方面的因素:一是基础力量薄弱,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下降;二是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带来的干扰。针对第一个问题,加大基础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宣传力度。针对第二个问题,就需要教育与处罚并重,健全完善纠错与处罚机制。

4.改革统计方法制度

统计工作的起点在于统计方法和制度的确立,方法制度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的真实状况和统计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确立的统计指标和统计调查方法应该能够反映经济问题。另外,为了保证理论和实际、需要和可能之间的差距尽量缩小,应该确保所选定的方案是在目前情况下最合理的方案。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分析现阶段的统计科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对环境和基础条件进行研究,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做出合理、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周琦.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篇5: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计算新变量、变量取值重编码的基本操作。2.掌握记录排序、拆分、筛选、加权以及数据汇总的操作。

3.了解数据字典的定义和使用、数据文件的重新排列、转置、合并的操作。

二、实验内容提要

1.自行练习完成课本中涉及的对CCSS案例数据的数据管理操作 2.针对SPSS自带数据Employee data.sav进行以下练习。

(1)根据变量bdate生成一个新变量“年龄”

(2)根据jobcat分组计算salary的秩次

(3)根据雇员的性别变量对salary的平均值进行汇总

(4)生成新变量grade,当salary<20000时取值为d,在20000~50000范围内时取值为c,在50000~100000范围内取值为b,大于等于100000时取值为a

三、实验步骤

1、针对CCSS案例数据的数据管理操作

1.1.计算变量,输入TS3到目标变量,在数字表达式中输入3,把任意年龄段分成三个组20-30设为1组,1-40设为2组41-50设为3组。图1,图1 1.2.对已有变量的分组合并,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新变量名TS3单击“更改”按钮,原来的S3->?就会变为S3->TS3,单击“旧值和新值”按钮,系统打开“重新编码到其他变量:旧值和新值”,如下图2,图2

图3 1.3.可视离散化,选择“转换”->“可视离散化”,打开的对话框要求用户选择希望进行离散化的变量,单击继续,如下图4,图4 单击“生成分割点”,设定分割点数量为10,宽度为5,第一个分割点位置为18,单击“应用”,如下图,图5 结果显示如下,图6 2.针对SPSS自带数据Employee data.sav进行以下练习。

2.1.根据变量bdate生成一个新变量“年龄”,选择“转换”->”计算变量”,如下图,图7 结果显示如下,图8 2.2.根据jobcat分组计算salary的秩次,图9 结果显示如下,图10 2.3.根据雇员的性别变量对salary的平均值进行汇总

图11 结果显示如下,图12 2.4.生成新变量grade,当salary<20000时取值为d,在20000~50000范围内时取值为c,在50000~100000范围内取值为b,大于等于100000时取值为a

图13 结果显示如下,图14

篇6:数据统计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数据统计工作,保证数据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充分发挥数据统计工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数据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公司数据统计实行厂(场)、部门统计管理体制和按业务部门归口负责的原则。业务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厂(场)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数据统计工作。

第四条 根据各生产厂(场)和生产部门数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以及统计业务的繁简程度,配备专职或兼职核算员。核算员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核算员(包括兼职)调(变)工作时,事前必须征求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的意见,并要有适合的人员接替其工作。

二、统计报表的管理与分工

第五条 凡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等政府机关单位的统计报表,由总经理根据公司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统计编制责任部门。如报表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而又无适当部门负责时,则由总经理或主管该项工作的副总经理召集有关部门协商统计编制。

第六条 对各种定期上报公司的统计报表,核算员要及时负责向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填报,并负责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七条 对公司的各类报表,由业务职能部门统一格式,各部门必须按时填报。

第八条 公司内部各种定期统计报表,为确保统计报表数字的准确可靠,各部门、厂(场)主管领导必须对上报报表进行认真审查后方能上报。

第九条 统计报表如有个别项目需要修改时,由原制表业务职能部门直接通知填报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并将修改后的式样送公司企划部门备案。

第十条 需要手工记录的各种定期统计报表,由企划部门根据生产厂(场)和生产部门的实际需要统一印刷、保管、发放。

第十一条 各生产厂(场)或部门对外报送的各种专业统计报表,必须经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负责人签字,并报主管副总经理审批。

第十二条 各级统计人员和核算员应加强指标的分析,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指标的波动原因,为分析和预测提供资料。

三、统计资料的提供、积累和保管

第十三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提供统计资料,公布统计数字,一律以本厂(场)、部门的统计人员所掌握的统计资料为准。

第十四条 各级领导所需要的统计数字,应由数据统计业务职能部门负责提供,以便克服使用统计数字混乱的现象。

第十五条 凡公司外单位根据上级规定,并持有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机关统计部门介绍信来公司索取统计资料的,统一由公司总经理指定有关部门接洽提供。

第十六条 公司各项主要数据统计资料,应由各业务职能部门指定人员负责保管;公司各生产厂(场)、部门的各项主要数据统计资料,由各生产厂(场)、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第十七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应将本部门的统计资料,采用台账形式,按月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第十八条 对外公开发表统计数字,在总经理批准后由业务职能部门统计人员统一办理;公司各部门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在重要会议作报告,或公开发表文章中所引用的统计数据,均须由提供资料人员同业务职能部门统计人员进行核对,以保证统计数字的一致性。第十九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编制的统计台帐和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损坏和遗失。

第二十条 所有统计资料均为内部文件性质,某些属于机密甚至绝密性质,均应按公司关于保密工作规定办理;未经批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

四、统计数字差错的订正

第二十一条 统计资料上报出后,如发出错误,必须立即订正。接收报表的业务职能部门发现数字错误时,应立即通知填报的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订正,填报的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不得推诿或拖延。

第二十二条 公司内部报表如发生数据错误时,可根据不同情况按下列办法订正:

1、日报表当日发现差错时,应及时用电话或口头查询订正,隔日发现差错时,应当在当日报表上说明。

2、重大差错必须以书面形式订正,书面订正材料必须经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签字。

五、统计工作的交接

第二十三条 核算员调动工作时必须认真办妥交接手续,在未办妥以前,原任核算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更不得因工作调动而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十四条 核算员调离工作时,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将经办工作情况全面地向接替人员交待清楚;

2、培训接替人员的业务,使其能独立工作;

3、所有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手册、台帐、报表、文件、历史资料等)与统计用具(如计算机、书刊等)应一一列出清单移交。

六、奖惩

第二十五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核算员,必须严格按照公司业务职能部门的要求、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准虚报、瞒报、迟报和拒报,也不准随意修改。对不按公司规定的要求和时限上报数据的生产厂(场)、部门,公司应对其进行处罚。未按时上报的,每次罚款50元,上报的数据出现错误,每处罚款20元。上下游生产数据必须严格核对,未核对数据出现错误的每次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00元;数据上报后发现错误但未及时通知更正的,直接责任人每次罚款100元。

第二十六条 各级领导应当充分重视并支持数据统计工作,各生产厂(场)、部门数据统计工作出现差错问题,相关行政领导应负领导责任,并按其直辖下核算员所罚款的标准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 属于保密性质的统计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严防丢失,提供时应按保密制度的规定执行。因个人原因造成泄密或重要数据丢失,根据造成的后果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篇7:统计劳资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计划统计、劳资、合同管理工作,根据公司管理规定,结合项目部具体情况,对各施工项目部统计(无统计时由预算员兼任)工作做如下规定

第二条各施工项目部负责统计的人员平时要熟悉计算机,认真学习统计法、合同法、劳动法、岗位职责、公司管理规定,深入施工现场,掌握施工进度,建立健全、整理保管好各类台帐、报表、分析和记录,切实执行统计制度及准则,协助项目经理认真贯彻执行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及经济指标,督促检查本项目合同完成情况,每月及时向项目部提供有关数据资料。

第三条各类报表、台帐、登记表等一律统一用A4纸打印(无条件时可填报),有报表封面、编制说明、填报单位、负责人签字、填表人签字、填报日期,要求内容完整,数据完整准确,页面整洁,无一处漏填,后附有效证明资料,并装订成册。一式两份,上报存档各一份,以备公司定期不定期检查。否则数据漏填一处罚10元,无编制说明、封面罚50元,内容不全罚10元~50元。

第四条各类报表上报要求;每月11号报一次考勤表(上月21号~本月10号),后附请假条。每月21号报一次考勤表(上月21号~本月20号),后附请假条。每月21号报统计月报表(上月21号~本月20号)、劳务工资册(上月21号~本月20号)、劳务工平衡月报表(上月21号~本月20号)、合同履约报表(上月21号~本月20号)、职工人数报表(上月21号~本月20号)、下月生产计划表(本月21 1

号~下月20号)。

第五条结合经营责任指标及在建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统计季(年)报、季生产计划报表。根据合同工期要求,结合工、料、机分析表中的劳动力和机械数量,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统计报表包括编制说明、月统一表、月统二表,后面必须附上业主(或监理单位)的签证资料。劳务工资册前有封面,后必附结算单。生产计划表包括封皮、编制说明、月计划

(三)表、工程月计一表、工程月计二表、工程月计三表、工程月计四表、工程月计五表。统计报表数据要与生产情况相符并且合计数、累计数计算正确。

第六条根据公司要求,结合经营责任指标及在建工程实际情况,于6月1日、12月1日各施工项目上报生产经营统计分析报告各一篇。

第七条每月及时作好各项统计台帐、劳资台帐、合同台帐、收发文登记表、进出场人员名单、专业技术人员花名册、特殊工种人员花名册等,要求内容全面、字迹清楚、不得涂改、装订整齐、妥善保管。

第八条各施工项目部应选择公司批准的合格的劳务供方,及时上报劳务供方需求申请表、劳务供方进场人员花名册、劳务供方评价表、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劳务工身份证、劳务合同、特殊工种人员操作证。

第九条各施工项目部施工前签订合同、协议、补充协议应根据其内容、性质、用途分别归类,编号登好台帐,自留复印件,原件贴上合同协议审批表,及时报公司经营部初审、再审、终审后,交项目部统计分类、汇总、存档,要求审批表内容与合同协议内容一字不差,日

期、签字、公章齐全。

第十条统计核算的依据按次序排列为:合同(协议书)及补充协议、预算书、工料机分析表、业主方签证的工程进度报表、竣工决算书、设计变更通知书、签证等。因此各施工项目部应及时上报这些资料,以便项目部及时整理、汇总、上报公司。

第十一条各施工项目部每月正式或临时人员增减及工资、补助变动均需事先及时向项目部打报告,项目部经理批准后,再向公司打报告,公司批准后方可使用及列入工资总额统计支出,不得擅自增岗增发工资,否则按照公司管理规定一律不准造工资。

第十二条各施工项目部试用、见习人员试用、见习期满本人要及时写申请报告,写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何年何月毕业何校何专业、何年何月在何单位从事何种具体工作,工作表现如何。经施工项目部经理签署意见后报项目部,项目部经理批准后方可报公司审批,公司批准后方可办理转正手续。

第十三条负责统计的人员调动前应将所有统计资料(原始凭证、统计台帐、文件、历史资料等)造册移交,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连贯性、正确性。否则不予办理调动手续。

第十四条统计报表要有封面、编制说明,编制说明要写明本月末及月平均全部施工人数、其中在册工人人数、劳务工人数。本月完成产值多少万,年初至本月止累计完成产值多少万,完成合同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工程施工进度情况,新增减工程量等。月统一表、月统二表不能有漏项,签证资料必须齐全有效。

第十五条生产计划报表也要有封面及编制说明,编制说明要有编制依据、计划指标安排、完成好坏及原因、所占季度百分比、百分比、目前施工进度情况及下月计划进度。六种表格都必须内容齐全。生产计划表数据要准确把握,要充分体现出务实性,起到指导生产、协调各类资源配置的作用并落实实施情况。编制计划应留有余地,不留缺口,不打埋伏,内容到位。劳务工资册后必附结算单。第十六条合同履约报表要有封面,内容填写要齐全。

第十七条人数报表要分长期人员还是临时人员,全部职工多少人,女职工多少人,各行业多少人,民工多少人,每一分类再细分成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食堂工作人员、其它人员,他们的月末人数、月平均人数、年初至本月止累计平均人数,本月及累计各种原因各增减多少人,月份、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也必须填写清楚齐全。

第十八条每月报表数据准确才能保证月平均、年平均数据准确,季报、年报准确,每个施工项目部报表准确,才能保证项目部报表准确。因此,要求各施工项目部各种报表、台帐及其它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数据错一处扣3分,页面不洁列表无序扣10分,扣分5分以上罚款,每增扣1分罚款10元,例如: 扣6分则罚款10元,扣7分则罚款20元,以此类推。

第十九条考勤表是审核工资的重要依据之一,各施工项目部凡在册人员都要建立健全考勤制度。考勤表填写人、负责人、填写日期要标明清楚。具体要求;

1出差人员应注明所去地点、名称、住勤天数、起至日期。2由公司委派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要注明内培外培天数、起至日期。自行参加学习的人员除按上述要求外,还需附项目经理批准学习的假条。

3病假、事假人员请假均应事先填好请假条,报项目部经理批准方可生效。有特殊情况的事后必需及时补办请假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

4各施工项目部应指定考勤员,考勤员考勤要本着事实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坚决杜绝做人情、讲义气等不负责的考勤态度。施工项目部经理及其它有关人员对其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对考勤员罚款100元

第二十条劳务工资册应发工资合计数、实发工资合计数必须与结算单一分不差。

第二十一条其它未竟事宜参照公司管理规定。

第二十二条公司临时性文件要求届时另行通知。

奖罚办法

篇8: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一) 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 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重会计、轻统计;二是个别企业统计人员有迟报、瞒报现象;三是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淡薄, 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 填报的报表不规范, 随意性大。

(二) 企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

统计人员是“清一色”的兼职, 工作重心往往以其他工作为主, 对统计工作只是应付, 一旦报表任务来临, 工作责任心强的尚能做好报表按时上报, 工作责任心差的, 再三催报也难以按时完成任务。这些人大多数对统计业务不熟, 对统计指标的含义, 以及统计口径, 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一知半解, 上报的报表往往容易出错, 极不规范, 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三) 统计人员素质差异制约统计业务开展。

统计人员大都为“半路出家”, 个别地方甚至是非统计人员兼职, 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业务水平极需加强。

(四) 基础工作较差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是统计工作的最原始凭证。一些单位虽建立了统计台帐, 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 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填报单位怕“露富”, 害怕增加税费, 不说实话, 不报实数, 支持配合程度不高, 所报送的报表经不起推敲, 出入较大。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一)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增强统计法制观念, 优化基层统计工作环境。

统计工作薄弱, 源头数据得不到保障, 除体制和方法制度的原因外, 工作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统计工作收集报表难, 开展调查难, 搞准数据难, 统计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

《统计法》是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武器, 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统计部门要多汇报、多协调, 主动积极地与相关部门配合, 加大统计执法的频率, 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首先, 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其次, 要加大惩处力度, 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 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

(二) 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在统计基础建设中至关重要。企业统计部门要不定期地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以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要注重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 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要讲求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培训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 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 减少全面调查所需的庞大工作量。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 建立一套以基本单位数据库为基础, 指标数量不过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 能准确、及时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 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为此随着国家经济主体多元化和经济活动复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 确立抽样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刻不容缓。抽样调查是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对目前的全面报表来说, 抽样调查还可减少工作量。因为抽样调查的实质是从总体样本中抽取部分进行调查, 是为了减少全面调查所需的庞大工作量。为了科学开展抽样调查, 关键是必须加强统计标准基础建设, 特别是对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要进行动态地维护更新, 使其成为各类统计调查的共同基础。

(四) 大力推行企业网上直报, 切实提高统计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

由于统计业务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 如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 大量调查数据的汇总、传递、分析及处理, 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统计信息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其次, 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 大量用户都愿意和需要通过联网上报统计数据, 这不仅可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而且也大大方便调查对象上报统计数据, 这必然是采集统计数据的更重要方式和途径。

(五) 把握数据的源头, 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要适应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要求, 必须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力量, 安排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从事统计工作, 否则, 很难担负统计工作的各项职责。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源头抓起, 要从统计产品生产的源头, 从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 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 包括范围、取得渠道, 指标的来龙去脉, 数据的采集操作制度化, 以及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帐制度。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 这项工作必须做细、做准, 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数据的产生, 保证对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 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围绕统计数据质量, 强化责任落实, 把实事求是的统计工作准则和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汇总上报等每一个环节, 把好基层数据审核关, 综合数据的评估、上报数据的控制关,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模式, 定期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把统计调查的误差, 技术误差都进行重点控制, 对统计数据的可靠度和误差大小进行评价, 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不断提高和改进统计数据质量, 满足企业需要。

(七) 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 从思想上、业务上,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篇9:统计数据管理规定

【关键词】 海事;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安全建议;船舶流量

1 广州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以下简称GZVTS)2010年3月份船舶交通流量及日常值班监控统计情况

本文所选的12条辖区门线将GZVTS辖区水域围成相对封闭的水域,全长约68 n mile,面积约412 ()2。

1.1 航经GZVTS报告门线的交通流量统计情况

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对航经GZVTS辖区门线的船舶动态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包括VTS系统内雷达自动跟踪数据、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自动跟踪显示数据、VTS操作员的人工跟踪标识数据等。前两种数据由电脑自动记录,完全排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准确性取决于系统雷达和AIS信号的强弱及其稳定性,准确率较高;后者由人工进行记录,其准确性取决于操作员的VTS值班经验和工作态度。统计时间为3月1―31日,周期为1 d,间隔为4 h,统计数据包括通过报告门线的船舶交通流总量、交通流进口量、交通流出口量和各时间间隔经过各报告门线的交通流峰值。 2010年3月份GZVTS报告门线的交通流量见表1。

表1 2010年3月份GZVTS报告门线交通流量艘次

1.2 GZVTS中心日常值班监控情况

GZVTS区域设置3个值班监控操作台,DP 1负责RLSE,RLTG,RLGW,RLLE,RLLW等5条报告线,面积约320 (n mile)2;DP 2负责RLLE,RLFZ,RLTP等3条报告线,面积约38 (n mile)2;DP 3负责RL75,RLD1,RLDJ,RLDG等 4条报告线,面积约60 (n mile)2。

2010年3月份,参与VTS值班的操作员共310人次,共接收船舶报告23 526艘次,跟踪船舶20 953艘次,信息提醒5 382次,应船方请求提供信息服务2 813次,重点监控船舶2 727艘次。

2 统计数据分析

2.1 船舶交通流量大

2010年3月份船舶交通总量达222 076艘次,平均每天经过报告门线的交通流量为7 166艘次。假设进出该辖区的船舶中有70%需2次经过辖区门线,则每天进入辖区的船舶约4 658艘次。

2.2 船舶报告量占交通流总量比例不高

船舶跟踪量占报告量比例为89.06%。一方面,由于VHF通话频密,信道拥堵,VTS操作员难以应对所有船舶报告并及时一一登记在册;另一方面,部分VTS操作员由于工作量较大产生消极意识而不作记录。

2.3 交通流密度分布不均衡

从统计数据来看,交通流密度在08:00―20:00时段达到高峰,为128 846艘次,20:00―08:00时段交通流密度相对较低,仅93 230艘次,二者相差35 616艘次。交通流量最大的门线是RLLE报告线(38 033艘次),交通流量最小的门线为RLD1报告线(5 172艘次),二者相差32 861艘次。

2.4 与2009年3月份统计数据的比较

2.4.1 交通流量基本持平

2009年3月份的交通总量为220 276艘次,2010年3月份的交通总量为222 076艘次,增加1 800艘次。从统计数据看,主要是航经RLLW,RLTP,RLDJ,RLGW,RLDS,RLTG等报告线的交通流量有所增加,其中航经RLLW报告线的交通流量从2009年3月份的艘次增加到2010年3月份的艘次,增加艘次;航经RLSE,RLLE,RLFZ,RLDG,RLD1,RL75等报告线的交通流量有所减小,其中航经RLD1报告线的交通流量下降最多,达艘次。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黄埔大桥对雷达信号的影响使航经RLD1报告线的船舶视频回波不稳定,导致VTS系统不能及时捕捉船舶信号。

2.4.2 船舶报告量、跟踪数明显减少,信息服务次数有所下降

2009年3月份船舶报告量为艘次,跟踪船舶艘次,重点监控船舶艘次,信息提醒次,信息服务次;2010年3月份船舶报告量减少艘次,船舶跟踪数减少艘次,信息提醒减少次,信息服务减少次,重点监控船舶基本持平。

一方面,利用MIS记录船舶动态信息的过程比较繁琐,部分VTS操作员对统计数据资料不够重视,只记录其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信息;另一方面,由于VTS操作员值班工作量较大,因此偏重于重点船舶的监管和船舶监控提醒等与水域安全直接相关的工作,并不记录全部事项,因此造成数据量明显下降。

3 安全管理改进建议

3.1 完善VTS系统

尽快优化雷达、AIS等基站管网的布局,大力引进或开发先进软件,提高VTS系统性能,保证VTS数据的准确性。

3.2 加强对小型船舶动态的现场监管

由于VTS设备性能的局限性,VTS系统对于大型船舶的管理基本到位,但对小型船舶的监管效率不高。从近期辖区事故险情统计数据看,小型船舶比较容易发生险情,加强对这类船舶动态的现场监管很有必要。

3.3 扩大配制AIS设备的船舶范围

从日常值班情况看,多艘船舶同一时刻经过报告门线的情况时有出现,此时VTS值班员很难做到对未配制AIS设备的船舶进行准确的跟踪识别。由于目前设备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中小型船舶的跟踪识别容易丢失,也就不能给中小型船舶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VTS功能的发挥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3.4 改进系统记录的方式、方法

目前,GZVTS采用的MIS系统程序较为繁琐,一些名词术语不易理解归类。建议自主开发或引进新的记录模式,增强系统自动记录功能,减少人工记录工作量,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

3.5 增设VTS监控操作台,增加VTS操作员,优化人均监控区域

GZVTS现有VTS操作员20人,个人监控区域最大达320 (n mile)2,最小约40 (n mile)2;个人监控船舶交通流量最大达艘次/d,最小不低于200艘次/d。过大的监管区域不易于VTS监控操作台监控画面的设置及监管区域整体性的保持,频繁切换监控画面不但耗费不必要的时间而且影响VTS操作员的监控连续性。安全责任是VTS操作员最大的压力源之一,而过大的工作量容易引起操作员水平发挥失常,使其监管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近期险情主要发生在主航道以外的水域,而目前值班人员的配置只能满足对重点水域的重点监管,主航道以外水域往往成为监管的非重点水域,且在航道外航行的船舶绝大多数是没有跟踪标识的小型船舶,容易被疏忽。因此,应增设VTS监控操作台及操作员,优化人均监控区域。

4 结 语

上一篇:二次砌筑结构施工方案下一篇:公司函件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