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2024-05-03

2016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通用6篇)

篇1:2016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使人们相互了解并调整他们在人类活动中的一切范围中的共同工作,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编结而成

聚合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某一环节上能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分类而成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语音:

人类器官所发出的 能够承载一定意义的 并为人能理解的

语言的物质表达形式

语音单位:音素:是从音质(物理)角度划分出来的超语言或方言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音位:特定语言或方言中

有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的最小的

语音单位(语音集合体)

音节:语流中最小的发音单位

也是听觉上能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国际音标:语音学教师协会于1888年制定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

音素和符号一一对应不含混

简单易学完备统一

发音器官:分为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鼻咽)

各部分协同动作产生语音 元音: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

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保持均衡紧张

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较弱 辅音: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

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形成阻碍,成阻部分特别紧张

气流必须克服阻碍通过口腔或鼻腔,较强 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可归为同一个音位

它们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条件变体:

两个音素处在互补关系中,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

且需在语音上相似,彼此的差别能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

出现条件受环境制约

自由变体:

有的语言或方言中

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

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

从音质的角度分析

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

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表现为一对或若干对发音特征的对立

是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

聚合群:一种语言的音位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杂乱积集在一起的它们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对立又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完整的该语言的音位系统

语流音变:语流中一个音受前后音或者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

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

同化:语流中两个临近的不同的音

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

顺:同化音在前,被同化音在后

逆:被同化音在前,同化音在后

异化:两个相邻或相近的音

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变的得不同或不相近

顺:异化音在前,被异化音在后

逆:被异化音在前,异化音在后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临近的音的影响

变成较弱的音

清音浊化、前后元音向央元音靠拢、复元音变成单元音

脱落:有些较弱的音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

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

增音:在语流里连续发音时有时加入没有的音

换位

音峰:处在紧张度的强峰阶段,即音节中心的领音位置

音谷:渐弱阶段的尾端和另一次肌肉紧张阶段的开端之间的地方

第四章 语法

语法:用语法形式组织各级语法单位

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规则

内容包括词法(构词法、构形法)和句法(组词成句的规则)

性质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民族性 语法单位:存在于具体的语句中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

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词: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组: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

本身又是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

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功能分类为**类,存在内部差异

语法规则:词是造句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以词为枢纽,可把语法规则分为两类

组合规则:包括构词法和句法

是横向的用于表达的线性关系

有层次性、递归性和开放性

聚合规则:语法单位分类和变化的规则

词类和词形变化

是纵向的用于归类的替换关系 语法形式:能够把语法单位组织起来

并能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语言形式 语法手段: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的聚合

综合手段:内部屈折、异根、重叠

分析手段:语序、虚词、语调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在组织一定语法单位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高度抽象、由语法形式体现、不独立存在,依附于一定词汇意义上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聚合性数格体时态

句型/句式:从一个个具体的句子中概括出来的数量有限的句子构造模式

变换:运用一定的规则把一种句式变为另一种句式的方法

被转换的句式:基本句式 转换的:转换句式

它们之间是平行句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原则:深层意义不变 表现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深层意义相同或相近句法多义:同一个句式表示几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是集合体

词汇意义:简称词义,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使用范围中产生的意义。词义与词的语音意义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词义与客观事物是概括与反映的关系。有概括性和模糊性。

绝对反义词:两个词的词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没有中间状态的词,如“正、反,生、死”。相对反义词:在词义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插入别的词的,如“左、右,高、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语义特征: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 语义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词义的结构系统性 句子的语义结构: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象关系得出的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

语义角色:根据句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反映了对“物体”和“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句子的真值: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 蕴涵: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前一个句子的句义蕴涵后一个句子的句义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语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处的特定环境

物理语境:现场参与因素

话语语境:前后文,狭义语境也叫小语境,是词语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后语。

广义语境也叫大语境,是指交际时的具体场合与社会背景。语境义:词义在语境中有多种变化模式:

限制义:指词义在具体语言表达时的具体意义,而不是语言体系的一般抽象意义。

反义: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义的情感色彩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转义: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义由原来的意义转为另一种新的但又不是完全相反的意义。

第六章:文字与书面语 文字:是按一定方式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大其作用的工具。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社会方言: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谱系:一种语言分化成一些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仿佛是一个家族,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语言学把这种情况比作生物学上的谱系,把关系最亲近的若干语言合起来叫一个语支,若干语支合起来叫语族,若干语族合起来构成一个语系。

谱系分类:按语言的亲属关系的层级把语言加以分类的方法。也叫语言的发生学分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语言联盟:一片区域中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互有大量借贷,还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规则上相似,但各自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

系统感染: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语言替换和底层遗留:指一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自然的共同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现象和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内部一致的语言,是全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语音规律:在一定历史时期里,语音有规则的演变概括出来的公式,具有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

词义演变: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篇2:2016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3.4.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5.历时语言学普通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

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6.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

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7.“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

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8.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9.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它为

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

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3.说话言语::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4.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7.1.社会现象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2.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人义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4.语言符号依存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5.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6.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图示为7.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音位Ø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素à词à句子

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

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9.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 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10.11.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

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1.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

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言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2.3.音素4.音节:音标:按一定规则组合成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

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标等。

5.国际音标: 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8月制订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6.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7.8.严式标音

基音/陪音:又叫做“音素标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它叫陪音。9.乐音/噪音

: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它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

10.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共振峰。11.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行不同的功

能。语音的这种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12.13.音高: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14.音重15.音质::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16.音长: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17.18.辅音元音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发出的声音。:在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主动发音器

官;有些如口腭等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19.20.发音部位21.发音方法: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22.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发辅音时形成和冲破障碍的方式。

23.音24.非音(质()质段音位)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25.音位体系:一种语言的音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

26.区别特征27.对立和互补音位变体::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是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彼此对立的音素,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相似而互补的音素,可能被语言社会当作同一个语音使用。28.29.音位条件变体30.音位自由变体: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各个音位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等条件的制约。音位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限制。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31.32.同化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叫异 化。

33.34.弱化脱落::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弱化。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叫脱

35.元音舌位图:四个极点围成一个四边形,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36.四 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四呼。齐口呼:以/ 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撮口呼:以/y /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以/a o e /为韵母的主要元音。1.2.语法语(词)素: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名组合成句群的规则。: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要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 用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3.4.词干词根 :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

(词根和词缀叫构词语素)

5.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它们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和后加成分。

6.7.8.词词尾(变词语素):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9.词组: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0.句子11.单纯词:语言中最大的语言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到句子为止。: 12.合成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13.复合词14.派生词:组合的递归性: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15.16.独体字和合体字通用--专用词:不受语体限制,能在各种语体通行无阻的词叫通用词;专用于不同语体的词叫专用:只有一个构字成分的字是独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的字是合体字。词。17.表情

--非表情词:只指称事物、表达概念,并不附带说者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态度叫非表情词;附带说者态度的叫表情词。

18.19.语法意义词汇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20.21.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22.直接(组成)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23.词类形态(:具体说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抽象地说是一组分布环境的总和。词形变化):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

要手段。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包括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和异根等方面。24.内部屈折(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

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25.26.异根

语法范畴: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27.28.语法手段

显性意义/:方式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叫显性意义: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分为陈述、支配、修饰、平行关系。29.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

“施事—动作和动作—施事”等关系。

30.上限结构和下限结构:单句与单句组合成复合句叫上限结构;下限结构即单句,包括非主谓句和主谓句,人称句和非人称句,名词句、动词句和形容词句。31.直接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 分。32.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33.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地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切为止。34.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

为代表。35.粘着语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36.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

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37.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38.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同义;同一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1.2.词汇基本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

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3.4.一般词汇词汇意义(词义):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其特点是变化迅速。缺少历史稳固性。: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5.6.词的理性意义词义的附加色彩: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

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7.单义词和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

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8.9.本

10.基本意义 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11.派生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12.引申隐喻::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的比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 型。13.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4.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15.16.义素(语义特征)17.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18.义场(语义场)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或聚合体。: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

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1.2.文字: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3.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

4.编旁5.字母:6.拼音文字: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级部件。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意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

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文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7.8.象形文字9.表意文字: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的意音文字叫做形声字。10.11.自源文字:指从创立文字起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2.借源文字13.口语: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书面语: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1.2.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3.风格变体4.社会方言: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的变异。

阶级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 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5.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7.8.母语/原始基础语/基础语:9.子语谱系分类: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10.11.共同语基础方言:又叫: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称为基 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12.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

(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13.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语严重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1.2.借词3.意译词/外来词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如: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德律风

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电话

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4.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黑板、牛津

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5.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6.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7.8.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9.语言整化10.语言混合: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叫语言整化。双语现象: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

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11.洋径浜(皮钦语)

: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语。12.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

为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交际语。13.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

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4.1.尖音和团音世界语(Esperanto: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3.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

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4.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

(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5.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

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6.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7.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9.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10.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

大。11.12.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

词义的转移。

1.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

2.书面语:是用文字来记录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特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创制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为“能指”,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索绪尔给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称为“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语言单位在线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的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具有共同的句法功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者称为“联想关系”。7.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关联的组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8.语言学:指的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10.理论语言学:把侧重理论探讨的语言学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侧重语言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的语言学称为应用语言学。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3.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的一批语言学家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内在的规律,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1.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叫做语音。2.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音质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

3.音素:根据音质的不同,对一串语音不断加以切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这样得到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所以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4.宽式标音:是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不必反映,又可以叫做“音位标音”。

5.严式标音:是一种详尽反映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又可以叫做“音素标音”。

6.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8.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9.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10.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1.音位变体:音位是从功能角度分出来的音类,它可以包含若干个音质不同的音素,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

12.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14.音波:人们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中,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

15.四呼:汉语的韵母可以韵头的不同分为四类,即所谓的“四呼”。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y1的韵母叫“开口呼”,如韵母[a]、[ou]等;凡韵头或韵腹是[¨的韵母叫“齐齿呼”,如韵母[i]、[ia]、[iou]等;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叫“合口呼”,如韵母[u]、[ua]、[uan]等;凡韵头或韵母是[y]的韵母[y]、[芦]、[yn]等。16.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叫“同化”。15.虚义语素:是指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当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更大单位时,才能使词或更大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

16.自由语素:指的是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简称“单用”),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简称“单说”)。17.黏着语素:指的是永远都不能单说的语素。

18.构形语素:是指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

19.构词语素:是指在词中位置固定,不是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1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

18.“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19.时位:由于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时位”。

20.连读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连读变调”。

21.调位: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由于声调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区别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利用音位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叫做“调位”。

22.词重音指出现在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它总是落在单词的某个音节上,是这些词的语音形式的一部分。

23.自由重音:每一个词里的重音位置虽然固定不变,但在不同的词里重音的位置却可以不同,这种词重音叫自由重音,也叫不固定重音或移动重音。

24,固定重音:如果不同词里的重音都落在词的同一位置上,这种词重音叫固定重音。

25.句重音指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它通常落在句子中的某个词语上,是句子语音形式的一部分。26.重位: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重位”。27.语调:与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词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叫做“语调”。

28.节律重音: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节拍群里作为节拍群中心的那个词语要读得略重一些,这种重音就是节律重音。

29.强调重音:说话人为了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重音就是强调重音。

30.节拍群:在一个句子里,关系密切的音节要一口气说出,中间一般不能有停顿;关系不太密切的音节之间则可以有停顿。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这种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

1.语汇:又叫词汇,是词语的总汇,即语言符号的具合体。

2.语汇学:研究语汇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语汇酌结构关系和类别的学科就是语汇学。

3.方言词:一般说的汉语方言词指相对于已经成为全民通用语汇的词语来说,那些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比较广泛使用的词,才叫做方言词。

4.新造词:新造词又称新词,指过去没有而新创造出来的词,这是一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旧事物消失了,大量新事物又不断涌现,这些都会通过新造词表现出来。

5。古语词:是指古代就已经产生,但又不算基本语汇,现在只是偶尔还使用的词,是一般语汇的一部分。古语词又包括两小类: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

6.外来词也叫借词,即一种语言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这也是一般语汇的来源之一。各种语言的语汇中都大量吸收外来词。

7.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频率上说的。所谓使用频率,即“词频”,一般都采用统计的方法确定。使用频率高的词就是常用语汇,频率低的就是非常用语汇。

8.通用语汇与专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范围上说的。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就是通用语汇,而只在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就是专用语汇。

9.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10.成词语素:可以直接作为词来使用的语素。

11.不成词语素:是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独使用的语素。

12.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词结构或词组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总是前置,或总是后置的语素。13.不定位语素::堤指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的语素。14.实义语素:是指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20.成词:单个语素直接成为词。分为直接成词和转化成词。21.直接成词:语素不改变形式就形成词。

22.转化成词:语素改变后成为词,即一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23.构词:指语素和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词

24.语汇构词:是由两个以上语素组合而产生一个合成词,这是各种语言最常见的词的构造方式。25.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又称“复合词”。26.附加构词:就是词根浯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

27.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

28.变性成词:是转化成词的一种,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

29.变形成词:是转化成词的一种。指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又分为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

30.逆序成词:是指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

31.简缩成词:是指把简缩的词语看成语素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词。

32.离合词:又称“词组词”,是指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语汇单位。离合词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而词组词则可以进行较大的扩展。1,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于的规则。

2.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3.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4.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学语法的特点是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一方面因为人的理解力有限而不能太复杂,另一方面又因为人毕竟有一定的理解力而不需要太多太细。

5.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也称作计算机语法,它的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另U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特点是精确和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

6.普通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

7.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8.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9.“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10.组合规则: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诃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

11.聚合规则: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12.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13.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14.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韵语言单位。

15.综合性语言: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如俄语、德语等,叫做综合性语言。

16.分析性语言:主要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叫做分析性语言。17.词法手段: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18.句法手段:凡是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

19.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20.关系范畴: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21.词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22.层次分析法是指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1.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2.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

3.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4.语言意义: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5.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6.词义的概括性:是指除专有名词外,每个词都标志一类事物,词义从具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7.词义的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8.词义: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9.词的理性意义:是指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意义。10.词的通络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共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11.词的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12.感情色彩: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这种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增添的附加色彩叫“感情色彩”。

13.语体色彩:一个词由于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中而带上的附加色彩叫“语体色彩”。14.词的形象色彩:指的是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15.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16.义素分析: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17.单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只能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

18.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19.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

20.派生义:多义词的各种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这些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做“引申义”。

21.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22.借代: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虽没有相似性,但存在着某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23.同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24.等义词:是指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意义)都相同的词。

25.近义词: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般所说的同义词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

26.反义词:是指在一种方言或语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27.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非A则B),否定一方必然肯定另一方;肯定一方,必然否定另一方,那么这类反义词就叫做绝对反义词。

28.相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反对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则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那么这类反义词叫相对反义词。

29.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物特征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

30.关系意义: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31.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互相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义。

32.语义关系意义:是指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33.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34.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不同的语义关系,可能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35.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关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儿。

36.蕴含: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37.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1.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如汉字“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

2.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3.他源文字:指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4.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

5.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6.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文字,既方便,又省事,就采用这种方法来写字,但是压印出来的字不可能像刻画出来的字那样象形,只是在轮廓上相差不多。因为压印出来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给这种文字取了一个名称,叫“楔形文字”。7.独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8.合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9.偏旁: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10.形旁:表意的偏旁就是形旁。11.声旁:表音的偏旁就是声旁。

12.原形字: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字学称之为象形字。

13.会意字:有些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传统文字学称这些字为会意字。

14.指事字:用点画来表示要指出来的意思的这一类字称为指事字。

15.文字的创制:在这里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

16.语言规划:20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逐步赢得了自治的权利,特别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殖民地纷纷取得独立。可是这些新兴的民族不少尽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一些国家的政府或半官方的机构,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就着手为这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创制文字,在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一个创制新文字的高潮。国外称这项工作为“语言规划”。

1.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说明语言是社会集体的创造,并表明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观点也有问题,既然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相互约定,那么人们在还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又怎样去相互约定呢?也许当时的人们可以利用动作、叫声等手段,但是这样一种命名方式对那些比较具体的事物来说或许可能,对那些比较抽象的事物来说就难于做到了。

2.地域方言:这种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

3.语言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就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4.亲属语言: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且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被称做亲属关系。5.社会方言: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6.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7.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来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8.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9.双言现象: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0.语言转用:“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替换”。11.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混合”。

12.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1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之为’语言

规划”。

1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就又被称做“语言政策”。

15.语言规范化: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这些新的成分和用法有些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接受的;有些则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不为社会公众接受的,它们的存在只会造成共同语内部的分歧和混乱,只会妨碍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16.民族语言政策:所谓“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1.心理语言学: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

2.思维: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

3.思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和想得少、想得到和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

4.感性思维:也称前思维活动,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5.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径称思维活动。这是指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6.发散思维:也称外思维活动。这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7.单侧化:“单侧化”的意思是,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括动;而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8.维尔尼克失语症:1873年德国生理学家维尔尼克(C.W-emicke)发现大脑左半球后部的另一个部位受到损伤后,患者会出现另一种语言障碍,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个部位后来就被称作“维尔尼克区”,这个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维尔尼克失语症”。

9.语言获得机制:“遗传机制”(或者叫“语言获得机制”)的意思是,即使人脑左半球是分区掌管不同语言功能的,这些由不同脑部控制的语言功能也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基础: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后天才获得的非本能的知识,如词语、发音等个别的语言现象,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的知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

10.语言获得的临界期:“临界期”的意思是,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人也就不会说话了。

11.语言获得过程中的双词阶段:儿童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了双词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话,也可称做“双词句语言”。双词阶段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儿童能够开始进行初步的词语组织了。

12.天赋说:对于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建立在乔姆斯基所提出的关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之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而在先天具备的能力和后天补充的知识两方面中,先天的语言能力起到了最主要的内因作用。

13.强化说:对于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源自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及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的“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强化说跟模仿说有联系,但认为儿童除了模仿更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

14.语言能力问题:人的身体器官中与语言相关的除了处于支配地位的、纯粹的生理功能器官、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之外,还有具有支配能力的心理功能器官大脑。因此,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问题。

15.语言获得问题:人类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复杂,可是儿童差不多都能在五岁左右基本上掌握这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对儿童接受这一套庞大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体系的规律进行必要的研究,即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

16.语言文化学: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没有文献或很少文献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用处。

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的交叉性:所谓“交叉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原来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现在又要学习另一种语言,这样原有的语言知识跟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就会交叉重叠在一起。

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的多元性:所谓“多元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当然也有教外语的教师、使用的教材、速成还是渐进、在学校学还是自学等的差别。

3.中介语现象: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

4.外语教学的“翻译法”:这种方法既是比较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跟后来注重语言生成机制的现代形式语言学理论有关。这种教学方法较多讲解语法规则,允许用本族语说明外语现象,注重书面语的读写训练,重视不同语言的对比。其优点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也能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实际听说的交际能力则可能较差。这种方法可能比较适用于对年龄较大,语法理解力较强,但学习外语语音较困难或不要求达到较高的听说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教学。

5.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外语教学的“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一反应”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后来又逐步随着视听设备的增加而有所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讲语法规则,基本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也不大进行语言的对比,主要使用谈话类教材,后来又较多利用视听设备,甚至尽量模拟近似的语言环境,还特别注重口语听说训练,注重句型练习,通过反复的口语句型练习掌握语法规则和形成语感。其优点是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听说能力,但相对说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就较弱。这种方法可能比较适用于对年龄较小,文化程度相对稍低,对接受语言知识有困难或对语言分析不感兴趣的外语学习者的教学。

6.语文教学:母语的语言教学实际就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说一种语言之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语文教学”。

7.语言信息处理:人类的语言,或者叫自然语言,当然只有人能“处理”,即只有人才能表达和理解自然语言的信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力现在似乎已经可以由计算机来“共享”了,即计算机也可以传送、接收,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或者说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这就是“语言信息处理”。

8.语音合成: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目前像汉语的语音合成就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及一些简单的语句。

篇3:《语言规划概论》出版

陈章太先生主编的《语言规划概论》于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语言规划基本研究”的核心成果,主要介绍了语言规划的内容、目标、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基本的理论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势等,内容丰富翔实。

该书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由陈章太、于根元任总编。它除《语言规划概论》外,还有于根元主编的《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文主编的《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的《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戴庆厦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的《传播语言学概论》,李如龙主编的《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的《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李熙宗主编的《汉语语体概论》。

陈章太先生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语文》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热爱语言文字科学及其应用,在做行政管理的同时,努力著述,现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然笔耕不辍,为语言文字应用科学的基础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篇4:语言学概论三问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作者简介】丁 力(1958—)男,汉族,博士,陕西安康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讲授这门课多年,越讲越觉得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这门课理论性似乎很强,“深奥难懂”的概念一个接着一个,可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完后却又很难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问题。

1.我们在交际思维过程中为什么能说出、想出一个个词来?

我们没有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没有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好像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可一旦进入交际思维状态,一个个鲜活的词就从我们的嘴巴里、大脑中“蹦”了出来。为什么会“蹦”出来?我们的教材不去解释。其实,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应该说,我们之所以会说出这一个个词,想出这一个个词——这些在交际思维过程中使用的词,我们称为动态词,是因为我们大脑还储存着相应的静态词,也就是说,静态词是储存在大脑中能够激发动态词的词。从本质上讲,语言学是以静态词为研究对象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静态词,我们才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想出一个个动态词来。揭示静态词与动态词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词汇与语法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热情”和“白”都是形容词,我们既可以说“小杨很热情”,也可以说“小杨很白”,但为什么我们还可以说“小杨对我很热情”,却不能说“小杨对我很白”?只有从“热情”和“白”的不同静态词特征入手,才能合理地说清这类问题。但由于目前的语言学概论课不去探讨静态词在大脑中的储存问题,不去研究静态词与动态词的相互关系,导致我们对这类鲜活的语言现象很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清晰解释。

2.小孩能不知不觉掌握自己母语,成年人学外语却为何如此艰难?

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按理说,小孩思维能力很弱,成年人思维能力很强,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学好某种语言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然,要想理清这类问题,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即使很难说清,我们的教材也应该将这类问题明确地提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为,思考、探索这类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语言的本质,而且对认识人类自身的许多重要特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看来,一个人要想掌握某种语言,他不但要依赖大脑中的有意识思维(也就是能够意识到的思维,也可称为显性思维),而且要依赖大脑中的无意识思维(也就是不能够意识到的思维,也可称为隐性思维)。从掌握语言的角度看,后者比前者似乎更为重要。可惜,在考察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的语言学概论课教材没有一个去深入分析无意识思维在人类掌握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大量语言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的有意识思维能力尽管很弱,但他的无意识思维能力却很强;成年人尽管有意识思维能力很强,但他的无意识思维能力却相对变弱。语言事实使我们相信:小孩与成年人这种思维特征上的差异,是导致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掌握某种语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为什么小孩和成年人在思维特征上存在上述差异,特别是小孩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无意识思维能力,致使这些懵懵懂懂的、连“一乘一等于一”都不会算的小孩,竟然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他自己的母语,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明显,这类问题不仅值得语言学深入探讨,也是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许多其他学科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这类问题的深入考察,我们相信,人类对自身本性的认识必将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3.语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语感问题可以说是语言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进行语言研究,其实是离不开语感的。比如,在语法研究中,朱德熙先生曾探讨过“在+NP+V+N”结构与“把+N+V+在+NP”结构的变换问题。观察:

甲:在黑板上写字→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花盆里浇水→把水浇在花盆里

乙:在飞机上看海→*把海看在飞机上

在食堂里吃饭→*把饭吃在食堂里

那么,我们是依赖什么来判断甲组可以变换,而乙组不能变换?很明显,是我们的语感。没有语感,是无法进行这类语言研究的。当然,语感在其他方面,如言语表达、文章修改等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从非语言角度看,语感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类其他感知,如情感、美感、道德感等等形成机理的认识。因此,研究人类语感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说清和理解这类问题,同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如此,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这类问题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语感的形成和人类其它感知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如果留心一下人类感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感知的形成有的受人类观念的制约,有的却和人类观念没有多大联系。语感显然属于前一种情况,它的形成和人类的观念密切相关,而这种观念却是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观念——语言观念。如果进一步思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人类的语言观念(包括其他观念)都是怎样形成的?人类语言观念的形成同人类思维(包括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都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人们一旦进入思维状态(准确地说,是有意识思维状态)或借用语言进行交际,语感又是如何在大脑语言观念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的?语感是否就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在特定语言观念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语感不同,实际上就反映着相应的语言观念不同?我们借用语感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借用这种可以感知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来探求大脑中无法直接感知的语言观念?如果语感和语言观念确实存在上述内在联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乃至如何能够从人类的其他感知,如情感、美感、道德感中,去窥测人类的其他观念——也就是非语言观念?……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如此令人神往和饶有兴趣。可以说,深入探求人类的语感,不仅有助于认识语言的本质,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人类其他感知形成的机理,有助于认识感知与观念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一些非常重要的本性问题。所以,语感问题的研究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我们的各种语言学概论课教材,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类问题,或只是蜻蜒点水式地在教材中提一提,避重就轻,只是说说语感的表面现象,不去探求语感的实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一种目前语言学概论课教材普遍存在的缺憾。

4.结语

上面虽然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三个问题,但类似的问题在现有的语言学概论课教材中却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课堂上讲授的“深奥”的语言学理论往往不能解决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致使语言学概论课在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成为一门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和重视的必修课。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是这门专业必修课在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不重视、不欢迎,“学而无用”,语言学概论课的课时在各高校往往也是一减再减:从一周4节减至一周3节,再从—周3节减至一周2节。要改变目前语言学概论课这种不受重视、不受欢迎的现状,我们认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进、甚至改革语言学概论课的教材内容,真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按照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问题。

参考文献

[1]丁 力.语言问题六讲.北京:线装书局.2007

篇5:《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相对静止的情况,如现代汉语。

普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

隐性形式:从微观角度看,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不能从外表一眼看出来,需要我们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地分析。

显性形式:从宏观上看,句法结构外部形式是线条性,我们把它叫显性形式。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符号”必然包括有任何情况下永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的实体,另一个方面是约定俗成的意义。

“能指”:是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创制的一个专门的术语。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所指”:是索绪尔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的一个专门术语,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语音: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根据音质的不同,对一串语音不断加以切分,直到不能切分为止,这样得到的语音就是“音素”。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叫做“音标”。“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语音中除音质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起这种作用,因此也构成音位。这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以元音收尾的音节叫“开音节”,以辅音收尾的音节叫“闭音节”。“肌肉紧张说”: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驰和紧张相互交替的。音节是发音过程中肌肉的一次紧张过程,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

“复元音”和“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

“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变音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叫“同化”

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化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

“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

“词”:既是语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汉语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的词组形式。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成语一般是四个字的,大多有出处,一般都来自对历史事件、古代寓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诗句或社会流行用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单纯词和合成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语汇构词:就是由两个以上语素组合产生一个合成词。可分为“复合构词”、“附加构词”和“重叠构词”。

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可分成三类:前缀式派生词、后缀式派生词、中缀式派生词。

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又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等表示)的语言单位。

“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开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作“语法范畴”。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句子的句型类: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

句子的功能类:从句子的用途和语气给句子分类。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语言意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语境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

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

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不包括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

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又叫语义成分和语义原子。

单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

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也可以概括反映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

派生义(引申义):多义词的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这些后来衍生出的意义叫。

借代: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虽没有相似性,但存在着某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比喻: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同义词:多义词和同音词都是以相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也存在相反的现象,即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

等义词:是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近义词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反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没有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存在,这类反义词叫。

相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反对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则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存在,这类反义词叫。

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

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有的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

有的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复合述谓结构。

有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

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文字的创制:在这里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

谱系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

通用语: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称这种语言形式为。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有共同的交

际工具,有人把这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国语。

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为语言规划。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就叫语言规划。

思维分三类: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

抽象(或叫理性、逻辑、径称)思维指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语言习得:顾名思义就是一半靠学习,还有一半靠获得。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是语言获得问题。

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中介语在学习初期发展较快,越到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

学外语的人的母语叫来源语;所要学的外语叫目标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叫语言迁移。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名 词 解 释第一章语言学: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叫语言学,它着重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对比语言学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对比语言学: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描写语言学:是和历史语言学相对,即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观察、描写、分析、研究。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个别语言学:其研究的对象是某一种语言。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船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微观语言学: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和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宏观语言学:是指与语言学边缘相关的学科。理论语言学:侧重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应用语言学:是侧重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语文学:是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符号体系,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它揭露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符号:就是被约定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在场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聚合关系: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各成类的关系叫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的,无顺序,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组合要*语言符号的层级装置了,有两层三级,底层是一套音位的聚合类,有音而无义,上层是语素及语素组合成的词,词组合成的句子三级。言语规律: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规律。渐变性规律:是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变化。参差性规律:是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个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语言的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叫语言的分化。语言的整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语言因素逐渐接近或统一起来的现象叫语言的整化。语言的融合: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被别一种语言吞噬的现象,叫语言的融合。语言的混合: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叫语言的混合。第二章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能载负与传达一定的语义信息并能被别人理解的语言的物质外壳,有自然性、社会性。语音学:研究语音的学科叫语音学。乐音:当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就会形成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持这种波形的音叫乐音。噪音: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不存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则呈现杂乱无章的形状,持这种波形的音叫噪音。共振峰:因共鸣作用而能量变强的频率成分就叫共振峰。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非音质音位:利用音高、音强、音长这样的一些非音质要素形成的音位,我们称之为非音质音位。音位区别特征:每个音位是由更小的语音形式组成的,这些语音形式有区别音位的作用,我们把它们称作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体系:一个语言的音位体系的内容包括,该语言全部的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每个音位的全部变体每个变体出现的条件,各音位在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中所表现的规律。音节:是具体语言或方言的音位与音位组合起来的,从自然发音和听感的角度上得到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语流音变:就是语言单位的读音进入言语之中后,其中一个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句位学:研究句位的学问叫句位学。语音规律:语音规律是有条件的,一是语音条件,二是时间条件,三是地域条件。第三章语言意义:是指语言体系中所固有的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总体或属性或关系的概括认识。具有抽象性、稳定性和概括性。言语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说的的行为和说的结果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简称词义,是以词汇形式(主要指实词)表现出来的语言意义。概念义:也称为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也是一个语言单位所必不可少的内容。语法意义:用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语义场:以一个共同的义素为核心,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的一群词聚集在一起构成语义场。语境: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义项:是语义结构中最小的语义单位。义素:是对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预设:是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言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蕴含: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的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含关系。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第四章词:是词汇中最基本的单位,还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之一。即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义结合单位。固定词组:也称固定短语,是指构成成分和结构关系固定,具有完整意义的词组。是句法结构分析中最小的单位。语素:语言中最小的意义结合单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有意义。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词缀: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词尾:是附加在词根或后缀之后只表达语法意义的语素。构词法:词的构成方法就是构词法。同源词:具有同源关系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同源词聚,一般称为同源词。同根词:含有同一个词根的各个词之间的关系称为同根词,这些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同根词聚,也称同根词。基本词汇:是在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构造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汇构成一般词汇。社会方言词:指专用于不同社会行业的词,也称行业语。第五章语法:是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汇集。语法学:专门研究语法的学科,是语言学的一部分。词组:是实词与实词的有机结合。语法范畴:指语言意义进一步综合与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就叫语法范畴。词形范畴:指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和概括种类,一般包括性、数、格、体、时、态、式、人称、级等。词类范畴:指各种语言中词的语法意义的分类。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再概括所得出的类别就是语法手段。也叫语法方式。词法:是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形态:一般指词法范围内的语法形式。显性意义:指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子

篇6:2016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简答

1、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1)区别:①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②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口;③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④口语由于有语境影响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书面语就不得不补上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2)联系:书面语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和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2、言和客观存在形式: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跟人和人类社会的口头交际活动分不开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的流露。

3、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说话所用的材料和规则,是抽象的、社会共同的;言语是对材料和规则的使用,是具体的、个别的。

4、索绪尔的贡献: 主要在于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语言学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

5、语音的性质: ①语音的物理属性;②语音和生理属性;③语音的生理属性;④语音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6、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①舌位——舌面隆起最高点的位置抬高或降低。②舌头伸前或缩后,即舌位的前后。③嘴唇收圆或展平,即嘴唇的圆展。

7、音位与音素的区别:“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是从音质直到不能切分为止,这样得到的语音就是“音素”。

8、语法研究中对语法现象的划分:(1)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词法部分,一个是句法部分。这种分法是传统语法学提出来的。(2)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一种叫组合规则,另一种叫聚合规则。这种分法是结构语法学提出来的。(3)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核心语法层面,一个是外围语法层面。现代形式语法学较多采用这种办法。

9、词形变化的四种情况:(1)“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2)“屈折”,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3)“异根”,即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10、体词属性范畴表示的意义: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名词都有词形变化,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1)“性”范畴,即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2)“数”范畴,即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3)“格”范畴,即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4)“有定和无定范畴”,即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11、谓词属性范畴表示的意义: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动词都有词形变化,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1)“时” 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关系的一组特征。(2)“体”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3)“态”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被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4)“人称”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

12、划分词类的办法:(1)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2)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3)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从整体上说,汉语的词类划分似乎只能用这种标准。

13、不同层次的直接组成成有三种不同的性质: 一种只是成分不是组合,如“外国学生”中的“外国”和“学生”;再一种只是组合不是成分,如“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还有一种既是成分又是组合,如“许多外国学生”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根据音质的不同,对一串语音不断加以切分,14、义素分析的作用: 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其次,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

15、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

16、产生歧义的情况: 1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2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构造,也有可能造成歧义。3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

17、文字改革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改进,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一种是改革,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还有一种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

18、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个方面: 首先,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其次,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最后,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19、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社会的进步会推动语言的发展。产生新事物淘汰旧事物,促进人的思维。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统一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语言就会在共同语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

3、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如现在因受印欧语言的影响,也有了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复句形式。

4、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20、“双语现象”和“双语制” 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是的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后者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两种或多种,也就是指一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

21、语言规划的内容: 在没有正式官方语言的国家里确定官方语言;在没有正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民族内

部选择基础方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

22、语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其一,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3、目前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产生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观点: 一方面承认语言与思维确实密不可分,至少在语言出现后它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的思维可能先于语言产生,或者说人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

24、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范围和功能对应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 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抽象思维是必须借助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以外的其他思维活动,如感性思维(前思维)和发散思维(外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加,但语言也在这些思维活动中起作用。

25、解释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两类: 一类理论偏重于外部条件解释,另一类理论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偏重于外部条件一类理论虽然也承认大脑的语言功能,但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最主要有模仿说和强化说,典型的是天赋说,与此有关的认识说。

26、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二是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三是语言可以改造人的认知能力。

27、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是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28、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叫获得或(习得,一种叫学习或(学得。从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谓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语言学习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来完成。从另一角度,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语言学习则主要是指学习一种外语,特别是成人学习外族语言的过程。

二、论述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或简答):i.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是一个根本的特性那就是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人人可以任意给事物或现象命名,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语言符号,或任何语言符号都是“任意”的,都是没有理据的,而应该理解为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料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ii.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iii.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变速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语言系统的性质和特点(或简答):(详见P19~24)(1)语言系统的系统性。(2)语言系统的层次性。语言的系统性主要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是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3)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各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者称为“联想关系”。

3、语言的性质:①语义的概括性。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物之间的各种差别。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一类事物并在一起,用一个词语去指称它们,使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②语义的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③语义的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主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语义的民族特点也体现在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的过程中,这些特点都会产生影响,因而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

4、文字反过来是不是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文字对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帮助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其次,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语言之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进行的,文字类型相同会促进这种影响,而文字类型不同会不同程度上阻碍这种影响。

5、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发展的两大特点。语言演变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的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不能以突变的方式演变和发展。如果语言不是稳固的,而是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今天掌握的语汇和用法,明天就不能用了,必须重新学新的,那么人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这里的所谓“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联系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

6、为什么说是思维决定语言呢?那是因为尽管不同语言其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不同,但是这些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才有可能翻译,才有可能互相理解。人类语言由于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所以可以千关万别,但是人类的思维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因为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则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正是思维决定语言,所以不同语言才有可能通过翻译,也就超越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上的差异和语言符号组织方式下的差异,可互相沟通。如是语言决定思维,那么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不同语言之间也就根本无法翻译,无法互相沟通了。

7、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可分:1非自控阶段。有的实验就发现婴儿很早就能分辨出辅音的清浊差别。2咿呀学语阶段。从听音看,这阶段对语言的声音更加敏感。这是婴儿已分辨出元音和辅音的不同了。3单词阶段。这阶段幼儿说出的单词相当一个句子。儿童语言叫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4双词阶段。从语言形式本身看,双词句不但表达语义关系复杂,最

重要是标志着儿童产生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这阶段的儿童语言称电报句语言。这阶段的句子却反映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又一重要现象,即儿童已能掌握句法结构形式。6复杂句阶段。儿童语言称成人句语言。确定成人句阶段的标志与电报句相比当然主要是能不能使用虚词。

8、母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的要求?(1)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需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2)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从更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

三、名词解释

1.语言 :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2.言语 :说的话或说话。

3.组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可比作横向水平关系,指一个语言元素与另一语言元素同时排列在言语链条上,构成语言要素在现场的组合,如在“快来”这个句子中,“来”和“快”的关系。4.聚合关系: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间的关系。

5.符号: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的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的跟其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例如:汉语普通话的上下连续前一个上声变阳平。

7.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例如:语言符号 的语音。

8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例如:英语(i:)是长元音,(i)是短元音。前者较后者要长。

9.变形成词: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例如:英语中的“beg”。10语法形式: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用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即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汉语的“了”就能体现动作的完成时。11.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12.向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十分愉快”等于“愉快”就是向心词组。13.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对着自己亲爱的人说“你真坏”“坏”在此并不表达他真正的意义。

14.复合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的述谓结构。例如:他坐下吃饭。

15.蕴含:句义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16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聚合体。例如:父亲、母亲、哥哥、妹妹就是一个语义场。

17社会方言:当一个社会产生社群分化时,其内部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例如:当今社会中流行于青少年中的“酷毙了、帅呆了”。18语言获得:又称语言习得,它主要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的知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

成的。例如小孩子学龄前的学说话。

15.中介语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有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是不断的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在学习发展初期较快,越到后发展越缓慢。中介语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例如:汉语味的英语。16.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17.轻音:指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比较微弱的现象,读轻的音节叫轻音音节。它同音强、音长、音质等方面的变化都有关系,而并非止痛音强的减弱有关。可以和非轻音构成对比,形成对立,因而可以起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鸭头和丫头。18.普通语法:指的是对人类的语言语法共性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20.意音文字: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例如:汉语中的形声字。

21.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所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22.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就是一种韵律特征。

23.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句法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

24.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包括面向人的和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如语言学信息处理研究。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仅指语言教学研究。25.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多为三个字。例如:穿新鞋,走新路。

26.重叠构词: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例如弟弟,星星。

27.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例如:“我知道他去年生病了”就是相同的主语加谓词结构的重复使用。

28.语言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他就是语言迁移,其积极影响叫正迁移,消极影响叫负迁移。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语言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学英语时受汉语影响而不注意动词的变化。

29.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普通话中的“电视”的拼音可以切分为d-i-a-n s-h-i六个单位,它们从这个音质角度不能再划分所以他们都是音素。

30.语系:根据语言间有无历史同源关系(亲属关系)划分出来的语言类别是语言谱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例如:汉语与藏语、壮语、苗语和瑶语都是汉藏语系;英语、法语和德语都是印欧语系。

31.音位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音位文字。音位文字可以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音位文字又简称音位文字。

上一篇:学会感恩真亲回报征文下一篇:写买年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