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

2024-04-17

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精选8篇)

篇1: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

当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困惑及对策

文/石明一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步,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特点无不影响着我国青年学生,新旧交替的胶着状态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学校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社会的发展无疑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影响。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学校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使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来说是一大挑战。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对人类有更高的道德奉献、自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协作精神。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是十分艰苦的,是要付出艰辛劳动,贡献毕生精力的。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激励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要和发达国家比速度、比实力,必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决不是其个人的事,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生死存亡的大事。

3、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挑战。目前,上网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时尚,而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工具,但是,面对信息的良莠不齐,如何发挥现代高科技的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主动出击,用正面的宣传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使其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鉴别,学会吸收,学会抑制。因此积极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每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面临的课题。

4、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一致。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抑止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德育观念。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具体包括:一是由“小德育观”向“大德育观”的转变。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德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能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到教师的品格、修养和治学态度,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和良好育人环境的熏陶。二是由单纯的灌输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急剧扩大。一方面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单纯说教,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混杂信息,学生眼花潦乱,无法辨别,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要从过去单纯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引导为主的辨析式教育。三是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使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正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与此相对应,学校德育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德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面向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长期成长服务。

2、创新德育内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必然使道德生活发生变化,提出新的道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实际生活,不断充实新内容。一是突出主旋律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要突出时代主旋律,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学生、武装学生。二是以爱国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加入WTO,人们的国际联系和交往会大幅增加,不少学生将来会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认清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休戚与共,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而奋斗,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头等使命。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容的环境道德教育。当今时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着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入这些新的领域。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十分重要。四是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拓宽视野,把各种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用的知识,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吸引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系中,进一步促进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五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

3、创新德育方法。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创新,而且需要在方法上创新,只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强化学校德育实践环节,变“旧三中心”为“新三中心”。过去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实际,侧重讲理论,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情况,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必须改革。二是开创学校德育新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渠道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通过各级党政机关在网上介绍本地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校外一些先进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介绍、学生间平等的网上沟通和交流、专职德育工作者开辟网上信箱和聊天室等方法,积极介入学生的网络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是开辟学校德育新途径,重视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等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健全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准确评估德育绩效。学校应把教学目的、生活管理和情感沟通密切结合起来,让学校德育贯穿工作到每一个教育环节。

4、创新德育载体。学校德育工作载体的创新要坚持以下三个结合:一是渗透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既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把德育渗透到与青年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渗透性的德育载体;要抓好思想政治素质专题教学和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方案,做到情理交融,化虚为实,使这种专题性的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聚合式与辐射式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德育功能,通过各类学生社团吸引不同兴趣的青年学生加入其中,形成聚合式的德育载体。三是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在以有形德育阵地如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墙报等现实化德育载体为重要依托的同时,积极建立网上德育阵地,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开辟新型德育空间,使学生可以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碰撞,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

篇2: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参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捉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加强文化建设,建设良好校风。

确定校园精神文化主旨,把校训、校风、学风、校纪整合为校园精神32字——“崇德砺志、勤学奋进;文明友爱、活泼好学;主动认真、勤思乐学;明理守纪、自律修身”。另外,根据《守则》和《规范》编印了《小学生四字歌》,涉及德育、智育、安全等多方面内容。每学期开学进行校园文化教育,要求学生知其词、晓其义,理解、践行。

二、美化校园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1、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卫意识。学校要常办常新,发现损坏及时维修维护。优化学校绿化工作,栽种花草树木,力争建成花园式学校。完善墙面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建好文化长廊,做好班内布置,力争做到要让学生视线所到之处,活动所达之地,都能感受到教育。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使学校时时处处保持干净。

三、注重巡查督促,强化习惯养成。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进行养成教育。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定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月。平时注重对学生的督查,发现苗头及时制止。利用每周升旗试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防微杜渐。

四、开展各色活动,提高切身体验。

1、开展主题教育。以“五个教育”为主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每月一个主题,定期开展诚信、责任、助人等主题教育,做到有过程、有评比,有效果。

2、认真开展读书活动。读书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对一所学校而言,读书的身影应当成为校园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让大量健康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心灵,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为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要引导学生爱好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开放图书室,让学生亲身到图书室借书,与图书零距离接触,使图书室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周到图书室借阅一次,我们采取了课余时间借书的方法,利用早晨、中午或放学的时间借书,不占用阅读课。阅读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通过读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3、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文道统一,我校编印了校本课程《中华传统经典名言诵读》一书,分为读书篇、学习篇、志向篇、勤奋篇等11个部分,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诵典”课,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词句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让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经典词句,滋养学生的思想,升华学生的人生,为孩子们一生发展打下根基。

4、开展文体活动。一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组建刺绣、剪纸、跳棋、七巧板等多个兴趣小组,每周活动一次,期末进行评比展示。二是开展大课间活动,认真组织跳绳、踢毽等体育活动,定期开展竞技比赛。三是开展艺术节、运动会及演讲、手抄报、征文、书法等活动。通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五、加强班级管理,建设良好班风。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针对班级学生情况上好班队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完善班级五有,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建设健康向上的班风。

六、评选德育标兵,引导日常行为。

开展德育标兵的评选工作,引导学生的正常的日常行为。我校先后进行了文明标兵、诚信标兵、助人标兵的评选。评选德育标兵做到有方案、有宣传、有评选、有表彰。通过评选德育标兵树立学生身边的德育榜样,并向榜样学习。

七、加强媒体建设,建设正确导向。

1、编印校报《求索》。开设“校园要闻”、“光荣榜”、“优秀习作”等栏目,每学期发行两期,发布教育教学信息,展示教育教学效果,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建设好学校网站、德育网站、班级网页,丰富网站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浏览。

篇3: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

1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1.1 人们普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加大了执行难度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 甚至个别领导还有排斥意识存在, 狭隘的认为内部控制会限制自己工作的开展。员工们也存在对内部控制不了解, 认为那是控制财务部门和领导的与他们无关。这些认识的错误和不足, 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增加了难度。

1.2 如何将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地嵌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

在制度管理范围看, 一般单位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如何将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嵌入到各项制度中是摆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难题。

1.3 在内部控制具体执行中, 如何做到使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但又不影响各部门之间的正常业务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 各单位既要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又不影响及干涉各部门的正常业务活动。这两者怎样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高效服务大众, 这也是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综合执政能力的考验。

1.4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开展缺少强制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开展缺少强制性,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单位人员有限, 又缺少具有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的评价人员, 许多单位就借故不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内部控制缺少了自我检查机制, 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的缺陷无法被发现及调整, 使整个内部控制质量大大降低, 甚至造成内部控制的完全失效。

2 行政事业单位解决困惑的对策

笔者多年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制度建设到具体的执行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现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针对以上困惑提出对策。

2.1 全员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学习, 提高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控制机制, 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具有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权力, 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缺乏内部控制就会导致监督不力, 容易发生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 加大执政风险, 甚至导致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流失。

在内部控制中, 人是决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主体, 再好的制度缺少了“人”在执行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都会使制度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加强学习, 加强认识的重要性。

首先各单位负责人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所以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有效运行采取积极的态度, 带头学习内控知识, 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带头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中, 做好表率模范作用, 并认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 通过学习使单位全员都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 再加上群策群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会得到正确贯彻。

2.2 在组织构架上明确内部控制机构的职责, 赋予内部控制机构权利, 将综合科室改造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部门

各单位必须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单位负责人兼任领导小组组长, 成员为各科室负责人及重要岗位科员。领导小组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权力机构, 全面负责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的设计与实施, 审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整改报告, 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 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要坚持集体决策, 防止“一言堂”。

各单位应设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构, 每年最少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并形成书面报告, 要求整改的应形成整改报告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备案。具体日常内部控制业务由综合科室牵头进行。

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受限, 只能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 各单位也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内部控制部门,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嵌入到综合管理制度中, 这样就实现了内控和综合管理的融合, 内控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也得以贯彻, 也将综合科室成功改造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部门。

2.3 通过综合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具体职责分解到员工岗位职责中

通过综合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职责分解到各责任科室和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中, 就将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自然结合, 内部控制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内部控制工作就会常态化, 就不会感觉为了内控而内控。使各科室、每个员工也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 在实际工作中就不会发生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的现象。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同时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下业务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

2.4 主管部门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纳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中

主管部门将是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纳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中, 强制要求各单位必须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并在年底考评时进行检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检测, 发现缺陷及时调整, 及时改进, 只有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完整贯彻, 才能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3 结语

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习主席提出的“伟大中国复兴梦”的战略部署, 我们应加快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实现用制度管理、用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的执政规矩, 从而大大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水平, 使综合执政能力得以提高, 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S].

[2]高嵩, 王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索[J].财务与会计, 2015 (11) .

[3]唐大鹏, 李鑫瑶, 刘永泽, 等.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审计研究, 2015 (03) .

篇4:农村学校德育困惑及思考

一、德育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1.教师悉心设定的德育内容与方式,学生不再欣然接受。

2.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量化办法,用数字简单量化的德育结果不被重视。

3.德育活动多样但收效不佳,德育的预期与效果相差甚远。

二、改变现状的几点建议

1.重视德育双主体,摒弃“单边化”传统,形成“互动”格局

现代德育强调学生为个体品德构造的主体。教师是价值的存在,因为,教师创造性地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生活亟待利用的教育内容,适时地引导和点拨,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需要地、自愿地学习,才有学生道德观念的开放式发展。要使德育更有实效,还需把德育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行为。教师作为德育行动的主导者,要善于把学生吸引到德育行动中来,使之成为德育的行动主体,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2.创建新型德育评价体系,适度运用综合素质考核结果,改变家长学生无视的现状

德育评价体系应建立一个平等多方互动的体系,德育评价采用“四结合”(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动态记录评价方法,带动家长和学生的自主参与,而不是传统的单向评判监督方式。德育评价体系必须走出学校的大门,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不仅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还对学生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引导。

3.巧妙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倡导德育生活化

传统德育常常是以报告、外输、训诫、说教、关爱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或服从一定的社会意识和理想信念。对于传统不能全否,应该改变“分台演戏”的状况,优化组合,达到一种相互融入、相互渗透、相互支援的程度。

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充分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创新精神,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

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努力探索新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场,让学生本身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努力做点真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蓝天。

篇5:浅谈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的迫切性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着和接班人,只有他们的德育水平提高了,我们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小学生又处于刚刚开始接触知识,接触社会的时期,他们具有可塑性的特点,所以德育要从小学生抓起。

但是分析现在小学生品德现状,出现了种种不乐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服务精神差,依赖性较强。二是自私自利,集体主义观念差。三是怕吃苦劳动观念差。四是任性、娇气、虚荣,听不得批评,耐挫力差。五是缺乏艰苦朴素精神,浪费现象严重。这不仅仅是他们自身因素造成的,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总结一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原因。社会是孩子们生活得大环境,所以整个社会的氛围,会影响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1.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有一部分人产生了对金钱的占有欲,导致一些很小的孩子对金钱的看法有些偏激,甚至很小就开始崇拜金钱,从而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

2.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电视,电脑。这些传媒对接受者没有年龄限制,所以导致了小学生看到了许多不该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看到或听到的画面以及声音(包括暴力以及色情等)。现在的电脑游戏对小学生的危害更不用说。还有现在社会儿童的乐园,好像已被大人们的生活充斥的差不多了。比如说流行歌曲。以前的小朋友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儿歌,而现在这部分少之又少。大街上小孩子们唱的是“亲爱的你慢慢飞”,而不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这就在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了负面作用。

其次是学校教育。应该说学校对于小学生德育水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1.学校重智育轻德育。虽然现在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开展素质教育,但是老师、家长(尤其是农村学校)仍旧很看重孩子的分数,而轻视了对小学品德教育。

2.学校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环境。每个学校都有三好学生,可是又有几个老师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的呢?我们以前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但是现在有几个孩子还捡了钱交老师,又有谁会弯下腰去捡那一分甚至一毛钱呢?而对于仅有的几位交给老师的同学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呢?对于学校的好人好事,你们是否都让全体学生知道了呢?是否形成了这么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再次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水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被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上升为家庭的主要人物,受到“溺爱”、“娇惯”,导致部分独生子素质差。

2.有些家长自身素质就很低,对孩子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了些负面影响。

3.现在社会家长都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长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他们以为只要让孩子们吃得饱,穿得好,那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关怀。岂不知道对孩子的精神关注更加重要。

4.现在社会的离婚率上升,致使很多孩子成了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首先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人的成长与他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方面。作为社会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传统美德,宣扬好人好事,多加宣传精神文明。让整个社会洋溢着更加和谐的气氛,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德育水平会逐步提高。

其次通过学校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1.学校要组织各种各样有益的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无形中受到感化,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如组织为困难学生捐款,看爱国片,清明节扫墓,听英雄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2.学校要大力宣扬好人好事。

学校、班级都要有一个地方专门宣传好人好事,这样

做了好事的同学就可以感到光荣和自豪,更能激励他做好事的信心,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受到熏陶感染,在无形中养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3.学校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要加强对学生纪律,以及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首先就要让他们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让他

们养成不迟到,不旷课,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4.要探索出一个好的品德评价制度。

通过平时的笔试成绩只能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水平。所以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并且能真实反映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制度方案来

5.要注重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经常开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等活动。做到及时了解学生信息,互相配合来共同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品。

再次通过教师来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1.教师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行”。小学生更出于对老师的模仿时期,所以老师要先从自身做起。首先要让他们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而老师首先就要用好文明用语。在学校要让学生学会用“对不起”、“谢谢”、“老师好”等文明用语。老师在学生喊“老师好”的同时,一定要回应“您好”等。其次让学生养成遵守公德的好习惯.小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学校,常常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来。如:校内校外乱涂乱画、损坏公物、践踏花草树木、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等。教师在制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要先给学生讲道德,更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感化学生。

2.教师要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另外的一个职责,那就是育人。所以教师要通过课堂,通过对知识的延伸来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仅体现在品德课上,每节课堂,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关心学生的品德教育。语文课上可以学习先进事迹,爱国主义。英语课上可以学习外国人的优秀品德,以及英语礼貌用语等。体育课上要让学生养成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篇6:中学德育的困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首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学德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学德育也面临诸多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强德育科研,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率,建设和谐校园,是当前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网络时代的新信息技术应用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困扰

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但是,不规范的“网吧”管理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隐患。

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意志薄弱,常常抵抗不住网吧的诱惑,不少人迷恋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有些学生被网络上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所俘虏。有些寄宿生形成网瘾后,深夜爬围墙外出上网,有些学生周末整天泡在网吧里。上课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他们不思学习,思想容易走向堕落,由此引发了诸多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

针对学生中的网瘾现象,我们的德育工作者除了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外,常常处于一种“临战”状态,不得不在学生宿舍、在校门口、在校园围墙边“严防死守”,甚至与文化、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深夜查探校园附近网吧。

信息社会的现代教育已经不可能让学生远离电子网络,围追堵截式的教育管理很难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电子网络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文化的侵害,远离不规范和不健康的“网吧”,不迷恋网络,是中学教育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之一。当然,规范网络运营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也是学校德育所期待的。

2、独生子女与“留守子女”问题堪忧

当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高。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独生子女的思想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一是来自“独生”本身的问题,二是来自“独生”导致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态度偏差与教育方式不当。

独生子女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容易出现以下“溺爱孩子”方面的偏差: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过分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过分温和;放纵孩子的行为。反映在孩子身心发展上的表现主要有: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缺乏感恩、报恩意识;孩子唯我独尊而且十分任性,往往蛮横不讲道理;孩子缺少责任感和义务感,劳动观念淡薄;孩子消费超前,而道德滞后;孩子的依赖性强,各方面独立能力差;孩子有孤独感,社交能力差。由此滋生的骄娇二气,使他们的耐挫能力下降,往往经受不住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挫折,败则自暴自弃,胜则骄傲自满,容易误入歧途。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或由内陆地区涌向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子女”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子女”长期缺少亲情,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孩子”与父母与的长期分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及

时关心,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学习上的指点与督促,学习状况也不容乐观。父母只满足于向孩子寄钱寄物。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习方法诱导,导致留守子女有的成绩好,但表现差,有的成绩差,表现也差。

据调查,90%的留守子女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隔代”监护群体,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孩子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品行修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是连为一体的。家庭教育的偏差,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的信息渠道不暢,父母对子女的监管不力,增加了学校德育管理的难度。

3、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出现,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谁是谁非,谁优谁劣。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的文化与道德价值取向让年轻的一代中学生思想越来越复杂,其世界观也呈现多元的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超然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深深地打上我们这个“多元” 社会、“多元”时代的烙印。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在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学生中也逐渐失去其应有的感召力。一些学生每周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正面教育,常常抵挡不了周六、周日两天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形成的“5-2=0”或“5<2”等奇怪的德育数学模式。

4、早熟少男少女的教育面临几多尴尬、几多无奈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据调查,尽管中学生中早恋者为数不多,但对他们这一年龄而言,其比例还是让人感到吃惊,而且目前有早恋人数逐年增多、年龄愈来愈小的势头。中学生“恋爱”现象的发生既有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在起作用。中学生早恋是现实的、无法回避的德育问题。

早熟少男少女出现早恋本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早些年,只是因为学校与家长不允许学生早恋,学生早恋躲躲闪闪,常常从事“地下”活动,很少有公开谈婚论嫁的。那时,早恋学生因为怕被发现,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近年来,随着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观念越来越更新,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性成熟越来越早,加上少数学生家长对早恋孩子也听之任之,导致少数学生不以早恋为羞,反以早恋为荣,有的还因早恋发展到在校外公开开房同居的程度。这样,学生早恋问题不但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问题,而且成为了学校德育一个极为棘手的校风与道德问题了。

对于学生中早恋问题,我们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重说不得,轻视不得。”重说了,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逆反,有时还会诱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诸如人权问题、隐私问题、自寻短见问题等);轻视了,学生容易理解为学校默认其做法,可能更加胆大妄为,严重影响校纪校风。

5、应试教育让德育举步维艰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素质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全”思想。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基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德育的先导作用,智育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终身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勿庸讳言,当前,全国各地的应试教育实实在在地存在,且愈演愈烈。只要高考的指挥

棒还在,那么高考的升学率就必然是影响学校声誉,甚至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一切工作就都得围绕高考的升学率转。德育往往会人为地同智育割裂,并被人们所忽视。“一俊遮百丑”,在很多人看来,一所学校只要其升学率高了,其它的方面都好说。社会各界往往只会关注某个学校的升学率,而很少关注某个学校的德育成果,更难得关注某个学校的德育过程了。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关心的也只是他的孩子能否考得上大学或名牌大学。由于德育的效率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得见的,在一个十分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德育容易蜕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不少的学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需要动用方方面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予以保障,更需要社会和学校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理解与支持。由于开展德育活动需要占用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学校有限的经费必须优先保证学生智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这样,学校德育就有可能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其结果大多是德育让步。

6、德育管理机制与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按照现行的德育管理机制,校长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中学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的学校内设机构负责人,即学生科,或德育处、政教处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同的学校所设的德育机构名称不同,但功能基本一致。其基本任务是制订和实施学校德育计划,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处理学生中偶发事件,调解学生中的各种纠纷。

由于学校德育工作纷繁复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整天忙忙碌碌,但在很多人看来那是“在重复地做着诸多费力不讨好的事”。学生违纪了,老师要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违纪学生都能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有些学生对老师善意的批评教育非但不感恩,反而与老师结怨。应该说,教育并非万能,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只能对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起作用。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能支持学校老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纪律约束。我们常常发现,越是违纪次数较多的学生对学校越有深深的叛逆,而这些学生家长又往往与学校有情感上的隔阂。学校规模越大,学生管理的难度相应越大。在德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往往有做不完的事,而很难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德育工作不被人所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从垂直管理的层面上看,中学德育工作的上级管理机构应该是教育局的基教(股)科,而基教部门工作的重点是教务、学籍、考试、招生方面的工作,与学生德育管理基本上是不着边的。在很多管理者看来,德育是务虚的,智育是务实的,德育无关紧要。于是,从事德育管理的学校德育机构工作人员很少有机会与上级对应管理人员直接接触,有些学校从事学生德育管理的工作者一年都难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也就很难直接从上级主管部门得到有关学校德育工作最新信息,导致了学校德育工作信息滞后,至于德育工作的技能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往往只是各自为政了。

绝大多数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人员除了在大学里学习了教育学中德育工作的一般性理论之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之后再用之于实践的,很少有人是经过系统的德育工作培训后上岗的。由于忙于应付日常学生管理,中学德育工作者常常缺少认真的理性思考与总结提高的时间。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德育工作者德育知识老化、手段落后、观念陈旧、方法简单等问题。

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既要教好自己的专业课,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虽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不能不做、不能不做好的工作,但却也是一项十分繁琐、永无止境的工作。不少老师因此身心疲惫。由于人事政策上的原因,中学德育工作者不能评上德育方面的专业职称(如政工师系列职称),其晋薪、晋职、工资、待遇也难

以与其从事的德育工作挂沟,其从事德育方面研究的热情不能不受到影响。

应该说,随着大学的扩招、中学的扩招,教育在满足大众需求方面成绩巨大。但也产生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一些教师不得不被拔高使用,教师素质也就明显参差不齐,一些中学教师很难迅速适应中学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根本不适宜从事学校德育或班主任工作,中学德育工作队伍的力量有被削弱的趋势。

7、财政困难,增加学校德育难度

据对湘南某县2006年的调查,该县的可用财力不到8000万元人民币,而保全县教师的人头工资却至少要1.1亿元人民币, 财政困难可想而知。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地方政府依然以发展经济为名,在财政预算中将教育经费置于弱势地位。于是,地方政府曾从2000年起,首先对高中财政断奶,不拨一分钱的财政经费,致使各个中学不得不在收费、招生等方面打政策的“擦边球”,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近年财政对高中的人头工资部分予以保证,但高中教育的发展经费仍然十分拮据。

教育经费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一是部分教师的斯文扫地,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学生面前难以保持教师应有的尊严;二是部分家里有钱的学生轻视教师,往往以商业上的“顾客就是上帝”的上帝自居,学校德育苍白无力。更有甚者,一些家里有钱而品行不端的学生通过交“赞助费”到学校来读书,他们无视校纪校规,不守纪律,影响极坏。学校一旦准备处分他们,他们动辄以“退择校费”、“退超招费”、“退赞助费”、“退学费”等要挟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往往因为学校财政拮据,在处分一些违纪学生时缺乏应有的底气,有些事也就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了了之。这样,学校德育往往就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对人不对事”了,难以公平服众。

我们相信,只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提高了全民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将德育放到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切实改革现行中学德育管理模式,推行全员育德,让中学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来从事育人的工作,将德育渗透到中学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中学教育的服务工作中去,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参与中学德育管理,建立多元德育导师制度,就可以为日益复杂与艰难的中学德育找到一条新路。

篇7: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

文/邓世平

我做政教处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17年,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琐碎而繁杂。学者于丹在“女性品质生活高峰论坛”上说,当代女性“缺少的是春花秋月”,如果有人问我,我们的德育工作或者班主任工作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种“春花秋月”。年轻班主任带着缤纷浪漫的情怀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几年下来,在他们充分感受德育工作的艰难以后,便带上了深深的落寞,继而产生的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深深困惑。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现状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是有人慨叹“书不好教了,人不好教了”。记得《论语·先进》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学生交谈,问他们的志向,最后问还在弹琴的曾哲。曾哲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成白话,意思是: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表示赞同他的主张。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幅优美的师生郊游图,师生间其乐融融,让人神往。但当代的德育远没有如此的浪漫而悠闲。

一、德育现状分析

德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德育的各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内容——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嬗变。“天地君亲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身上的光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逐渐淡去,社会(包括家长)更愿意从市场规则来认识评判教育和教师,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人,在功利主义引领下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德育工作者本应该像是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形象和教育的功效息息相关。

(二)在物质不断丰富、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五四”青年满怀爱国热情,在民族危亡之际,可以慷慨捐躯,毁家纾难;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改革初期的学生惜时如金,勤学苦练;那么当代学生也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具有聪明,敏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优点,但同时他们也有令人担忧的性格弱点:

1、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执拗而张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有父母长辈的深情呵护,他们多的是任性乖张,少的是合作与宽容。

2、感情脆弱而冷漠。温室里的花朵总是脆弱的,经不起风雨的打击,当代学生往往缺少耐力与毅力,在困难面前往往一筹莫展。所谓冷漠,就是对不关乎自己的事漠然处之,因而我认为当代学生最需要的莫过于感情的滋润,让他们冰冷的眼眶里留下滚烫的泪。

3、由于离异家庭增多、留守儿童、高考压力等诸多原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性格偏执、心理封闭、难以沟通、承受力差是其重要表征。

(三)德育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们的道德体系中既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又有市场经济的市场道德规范要求,还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十分繁重。但在一定时期内,新旧道德交织多元,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等也必将呈现多元的局面,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德育形式亟需创新。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如何创新德育机制,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五)根据德育的效果上看,社会的反作用力很容易消解学校德育的功效,这就是所说的“一丑遮百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比学校中更多的道德体验和信息,他们往往在短时间内瓦解学校德育的成效。

二、师生现状分析

我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在于师生间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

我们的教师满怀教育理想,在教育过程中,仍然是坚持传统观念,强调整体认同,弘扬社会责任,讲求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秉承时代风气,追求个性张扬,注重个体诉求,强调自由平等。在教育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文化观念的交锋是德育难以奏效的关键所在。

(二)师生的阅读背景不同

当代是一个缺少阅读的时代。缺少阅读本质上就是缺失文化的濡养。当代学生的精神养料消解在快餐文化的氛围里,图解的、搞笑的阅读只能形成浅表性思维,阅读者很难体会到阅读过程中由生涩到流畅到顿悟的阅读快感。作为师者,希望给学生以文化的“满汉全席”,但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重负下,书包里除了有教辅书,还有武打小说、都市言情小说、卡通漫画等。

(三)当代功利化的教育行为所致

导致德育的缺失,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育者本人或教育大环境,铺天盖地的试卷、无休止的补课,一次又一次尝试不尽的考试的失败造成了学生的反感心态。德育需要平和舒畅的氛围,需要时空情感的真诚演绎。

三、德育者的理想

(一)希望我们的学生应该这样:

1、健康。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体型既不是以前那种豆芽型的,也不是当下胖墩型的,他们应该有良好的体质,有矫健的运动姿态,心理明亮,态度谦虚而自信。

2、阳光。他们有清爽的外表,有灿烂的笑容,有感人的泪水。

3、诚信。诚以待人,言之有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4、爱心。仁者爱人,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爱国家,爱集体,爱父母,爱朋友,爱自己。

5、会感动,懂得感恩。用感动滋养情感,用感恩学会珍惜。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更多的感动,每一次感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悸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我们的教师应该这样:

1、充满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教育的催化剂,爱教育,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爱总是大于技巧的。

2、赏析与宽容。学会以欣赏的眼光观察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3、细致与细腻。德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把控,让每一滴甘甜的雨露都流进学生的心田。

4、多思与创新。教育的对象灵动而多样,任何刻板划一的形式都不能奏效,需要多借鉴,多思考,创新工作机制,做个快乐的德育工作者。

四、为德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德育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重在教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人们学会崇高、优美、庄严等,教化或多或少是要追求神圣的。但时至今日,德育必须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向世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传统美德。德育生活化就是德育情景化,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浸染,潜滋暗长。

(二)活动系列化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的有效形式。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形成系列,培养学生完备的道德素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养成是这个系列的逻辑起点,继而国家意识、自然意识、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三)评价多元化

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与潜能,尊重和发觉他们的潜能是我们的责任,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品德方面的优点,加以培育。有的同学孝顺友爱,有的同学谦虚诚恳,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四)师生理想化

篇8:德育困惑及水平提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原有的精神价值体系已经失效, 而新的精神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这个过渡时期也就是本文中所称的“精神真空”。

在“精神真空”时代, 价值多元化和世俗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然而却没有一种能够主导人们的价值观, 社会缺失了一种统一的信仰。在这个多元价值体系下, 被人们广泛接受的都是一些世俗化的价值, 人们很难在这些世俗化价值中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精神上也难以找到归属。在理想追求上, 人们重物质实惠而轻视崇高的理想目标, 在人生价值追求上注重自我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 偏重个人利益的世俗化倾向加强。[1] 社会出现道德信仰危机,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行为失范。人们无论是在人生价值追求还是在道德信仰方面感觉迷惑, 无所适从, 在这种文化“繁荣”的情况下出现了这种“精神真空”的状态。

原有价值的失落是时代巨变的必然结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文化也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社会价值也必然跟着发生变化。从国内看, 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迅猛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在这个安定繁荣的社会里,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的生活。另外, 从国际上看, 全球化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世界, 西方各种社会文化、社会思潮以及生活方式都传入中国, 给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原有的精神价值体系也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受到世人的淡漠, 已经无法发挥其社会效力。

针对旧的精神价值体系的失效, 国家对此做了很大的回应。2006年10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也即在社会构建新的精神价值体系。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 新的精神价值体系的构建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国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处于这种“精神真空”状态。

二、学校德育面临的困惑

1.地位失落

在“精神真空”时代, 学校德育的失落需要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一是在德育体系中, 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 而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在学校教育中, 德育受智育的排挤而不受重视。

首先, 世俗的多元价值并存和物欲的泛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性的影响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直接、鲜明和深刻, 学校德育灌输的纯真理想在多元化和世俗化的冲击下逐渐地被弱化, 甚至被一些消极思想同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还依然保留了以往那种极端重视学校德育而轻视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传统, 学校德育承担了远超出其实际能力的责任, 这种实际地位的失落同社会寄予的厚望和重担的矛盾是学校德育失效的主要原因。

其次, 社会多元价值趋向世俗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功利化,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从而形成了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的局面。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 家长和学生也是只重视智育, 往往忽视了德育。学校德育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下生存空间缩小, 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应付上级行政任务的形式, 并不追求实效, 德育在很多学校里实质上处于荒芜状态。

2.价值取向偏颇

一直以来, 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 注重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 其主要有政治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两种形式。建国以来尤其是在“文革”中, 德育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改革开放后, 德育政治价值取向被德育经济价值取向所淡化, 发展到今天, 出现了德育的泛政治化和德育功利化的倾向。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工具性的理论, 把人看做“工具”、“生产力”等, 忽视了个体的价值。

在“精神真空”时代, 人们更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 需要有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 渴望被关怀、爱和尊重。人们要求价值追求的多样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观来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的世俗化又使人们更多地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 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却与之格格不入。总之, 在“精神真空”时代, 人的个体需求得到加强, 人的主体性需要得到充分尊重, 而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却没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价值, 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了。

3.内容不合时宜

当前时代, 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世俗化是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学校德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首先是多元价值对以往德育“单元”价值体系的挑战, 要求学校德育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注重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其次是社会价值世俗化要求学校德育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个人欲望。

反观学校德育内容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 学校德育内容强调社会性, 缺失人文关怀,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第二, 学校德育内容强调群体性, 忽视了个体差异性;第三, 学校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内容过于保守, 例如小学生德育中采用的叙事模式, 里面的故事多是以前老掉牙的,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内容出现“假、大、空”现象, 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4.评价体系不合理

受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 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德性的认识具有狭隘性和保守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精神真空”时代的需求, 从而使学校德育评价出现了很多弊端。

首先是学校德育评价标准的僵化和单一,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我们知道, 道德规范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 因此德育评价的标准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做出调整, 而当前学校德育评价标准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大多学校以及教师依然用以往的价值标准来评价新时代学生的行为, 这是明显不科学的;另外, 以往的评价标准显得单一, 对很多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生活习惯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评价标准中缺乏这些内容的规定, 从而无法对其进行判断。而实际情况中, 教师和家长对此往往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其次是德育评价形式化严重。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学校注重学生的智育, 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只关注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甚至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标准, 这种教育功利倾向更使得学校德育评价流于形式。

最后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评价主要是一张考卷和班主任的学期综合评语。考卷所能反映的情况是有限的、片面的, 而且其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虚假性。学期综合评语一学期才一次, 显然是不可能产生实效的, 加之其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 等同于虚设。

三、应对“精神真空”的策略

学校德育要真正走出困境, 关键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后要大力从学校德育自身的缺陷着手, 完善学校德育。然而这并非学校或教育界一己之能所能完成的, 这是一个大的社会工程, 必须社会和家庭积极投入和配合, 多方合力方能应对学校德育面临的时代弊症。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真正使德育走出困境, 首先要从社会文化大环境着手, 关键是要建立一种能让人们形成共识的精神信仰, 这种共识的精神信仰能够在多元价值中起主导作用, 引导人们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能成为这种共同认可的价值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以爱国主义和革新进取为科学内涵,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2] 最终在社会中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一元主导, 多元价值观念合理并存的局面。这样既能解决人们精神信仰迷失的现状, 又尊重了各种价值的地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导多元文化, 为德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2.完善德育体系

着眼于我国当前教育实际, 根据德育源于生活的原则, 我们要打破那种传统的观念, 建立以学校德育为引导、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为基础的德育体系, 以应对“精神真空”的时代挑战。

在这个体系下, 学校德育改变了以往起主导作用的地位, 更侧重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家庭和社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 家庭德育先入为主, 学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是在家庭中获得初步的结构和定型的;社会是学生德育的最真实的学校, 是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而且人的德性最终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才能体现。同传统的德育体系相比, 新的德育体系里学校德育回归到了它的本原位置, 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承担了德育重担, 打破了学校德育孤掌难鸣的局面。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出现形式化现象, 而是要从实质上促使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位一体、综合一致、相互协调, 共同应对价值多元化和世俗化的时代弊病, 使德育真正走出困境。

3.以人为本, 实现德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和谐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过人是最终的目的的论述, 我们不应该仅仅把人看做工具, 而应明白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价值。德育的社会价值把人看做工具和手段, 忽视人的个体价值, 这种价值取向在德育的实施中必然出现问题。存在主义哲学也提出要让人明白其存在的价值, 知道我为什么而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要求尊重人的权利, 要以人为本。德育尊重人的主体性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表面上看, 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相对立的,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也承认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但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最终是统一的, 统一于人的发展, 是能实现和谐的。首先,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我们评论一个社会, 也是对这个社会中的人做出的评论, 犹如我们说一个正义的社会其实是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是正义的, 社会价值的本质依然是人的价值。其次, 人是社会中的人, 人接受教育是为了实现社会化, 其德性的形成与发展也受社会的约束, 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 个体的价值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 人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展示个性, 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自我实现, 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矛盾统一的, 德育要实现这两种价值的和谐, 关键是要以人为本。

4.拓展学校德育内容

在“精神真空”时代, 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各种新知识新文化层出不穷, 学校德育的内容也必须吸收那些对学生有意义和有针对性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 获得人生的真谛。

首先是建立“一元主导, 多元并存”的德育内容, 这种“一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多元”是指在“精神真空”时代下的各种积极健康的与时俱进的新文化、新思潮和生活习惯等。“一元”和“多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它们是可以相互容纳的, 当前的多元价值是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服务的, 而且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要补充。我们最终要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普适性。

其次是学校德育内容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方面, 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迷惑进行探讨, 尤其引入对人生活的意义的探讨, 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 学校德育内容要更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 给学生带来的迷惑也越来越多, 各种压力增大, 在都市化的发展下, 钢筋混凝土无疑成了一道心灵屏障, 加之独生子女的增多, 学生的内心更加封闭, 心理脆弱, 心理疾病层出不穷。目前学生自残、自杀和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 上演了一幕幕悲剧, 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德育的反思, 德育内容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培养他们的生活热情, 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更新德育评价观念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德性的良好发展。在“精神真空”时代, 随着世俗的多元价值和物欲的冲击, 我们要更新德育观念,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 完善学校德育评价标准。一是德育评价标准要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做出调整, 以免僵化;二是德育评价标准还要具有多样性, 增加时代产生的新内容, 正确审视学生的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的生活习惯,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成立一种普遍适应学生的灵活的评价标准;三是德育评价标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欲望。总之, 德育评价标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尊重多元文化和学生的主体性, 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 采用动态的综合评价方式, 改变学校德育评价流于形式的弊病。一是要综合评价, 我们不能仅仅用一张试卷就判定一个人的品德, 关键是要看其实际行为;同时, 我们也不能只看结果就断定一个人的品德, 要分析其内在动机。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我们要多听听学生的自我评价, 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综合其情感、动机和行为进行评价。另外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 他的品德也是发展的,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想去看待学生的德性, 而是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形成动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25.

上一篇:面对错误记事作文下一篇:高一英语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