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2024-04-23

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共11篇)

篇1: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提要:农村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的配备也都比较完善,但教师的教学却没有及时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走出一条适合他们的教学之路,适合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领导者们迫切追求的,是一线教师们苦苦思索的„„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困惑 ;应对措施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说起小学科学实验课,我觉得有千言万语的话想要说。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见解及分析,很多专家在各类的报刊、杂志上也有了很多真知灼见。作为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打心里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上年九月份,校领导又把我们学校两个班的科学课交给了我。这已经是我所代的科学课的第几个年头了,我也记不清了。既然任务来了,咱就得好好完成。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现状我是最清楚不过了。说以前吧,教育太穷,别说什么实验室了,就连我们最常用的材料、仪器也配备不齐。现在,国家富裕了,教育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实验室建立起来了,各种材料、仪器的配备也都逐步完善。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先露出来,在各种硬件条件跟上去的同时,我们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及方法没能及时跟进。说白了,我们教师的教学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我们这儿的许多科学实验课都存在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几个层面:教师纯粹地讲,学生纯粹地听,师生不能有效结合;一个班最为一个集体,不去分工,只是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或者也去分工了,但只会是流于形式,不去合作;在实验操作中,只动手,不动脑;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仪器、材料等杂乱无序等。表面看去去热热闹闹的科学课,真正通过动手实验获得真知的学生有多少呢?现状肯定是不容乐观的,这些现象导致了小学科学探究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2009学下学期,我曾执教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光》一课,当时听课的是我们县教研室的人员、镇教研室人员、所有科学课教师。这节课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学生动手、又有教师动手,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评课,自以为很优秀的这节课没曾想到被评为中课。在交流时,评委的肯定与表扬是有的,但最多的还是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节课目标定位模糊,课堂虽热闹,但比较低效。课下评委问了很多同学,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摇头不知道。还真有这么巧的事,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我看了《山东教育》上的一节课,几乎和我那节课如出一辙,课题虽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目标未落实,效率不高。

说到底,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较弱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进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揭示自然规律,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不要怕麻烦,耐心指导学生做,分小组做,并且达到人人会做。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二)、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拓展实验的空间实际上就是把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它的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比较充分、形式又多样化,又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乐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能在宽松自如的气氛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验了,也许有些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一)、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二)、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要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书面文字,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是怎样的,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假设。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或者学生自己给自己分工。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特别加强训练,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还有一点,我没有把它当做第五点,也没放在第一点,我把它单独列出来,也表明了我对它的重视。科学实验课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导入新课这一步,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人总认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新课尤为重要,而对于常识课,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的导入新课并不重视。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教师可能没有亲临教学第一线,或者说亲临第一线但没代过这门课程。这样说可能有些过重,但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发现科学实验课的导入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语、数、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顺利进行能为科学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的理由也是我的亲身经历。三、四、五、六年级的科学课我都带过,“1+1”等于几的问题在这四个年级我都问过,我也不管它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无关(我认为导入内容与本课内容无关也无妨),可想而知,不同年级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同学会很自豪,并且都跃跃欲试;高年级的同学会却很不屑;初、高中生可能会迟疑;如果你问大学生或者教授,那他可能就会很吃惊“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好好研究”。我常常以此导入,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实验课教学的落后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与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推脱,没有气馁。我们要知难而上,顺势而为。可喜的是在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镇的学校领导及镇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我们的小学常识课,尤其是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镇的科学课教师在全县的讲课比赛中年年获奖,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学生的成绩也在逐年稳步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普通教师说的话就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话、套话,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们只会以满腔的热情去谱写我们农村的落后教育。领导拭目以待,我们教师、学生家长也都在拭目以待!

篇2: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难,作为一名出色的科学老师更难。要想教好科学课,科学老师应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科学课知识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太多,教学活动不好组织。可以说,科学课要求教师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感实践与困惑同在,责任与对策并重。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1、缺乏资料:许多教学内容没有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说明,结论性的东西没有答案参考,也没有确定标准,教学中缺乏客观性,带有很强的个人倾向。

2、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大。在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并设计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容量太大,课上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虽然布置了课外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监控往往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而且有许多活动是学生自己无法完成的即使研究了也是模仿教材提供的参考实验事例。

3、教学活动战线过长,而且活动集中,学生很少长期坚持活动。

4、教学活动离学生生活太远。教师掌握的资料少,学生掌握资料更少,教师讲述多于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看录像资料的接受能力远比教师的讲解更为直接。

5、许多内容需要学生收集教学资料,寻找相关的证据、但由于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同时由于时间和网络原因,学校机房并不能经常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搜集资料相当困难,由于学生没有资料,学生活动很难展开。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活动。

6、科学课许多内容紧跟科技前沿,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而学校多媒体教室只有一间,很多时候需要用时却被其他课程使用着,教学缺少必要的资料,许多内容学生理解困难。

7、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语文数学课那样重视,越到高年级这一现象越严重。

8、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课上时间浪费严重,短时间很难扭转这一局面。

9、仪器配备与科学教学不相适应,很多探究实验无法展开等。综合以上种种原因,除上观察课、实验课、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内容等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教学效果较好外,其它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实际的效果,很多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长期如此的结果是,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越来越低,唯一的一点兴趣停留在新鲜、好奇上,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0、另外,学生迷信色彩浓重。学生的很多想法脱离现实,这在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中有较突出的表现,也很难改变,凭课上一时也无法说服。

二、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1、教师的观念更新赶不上改革的步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多地用探究式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努力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由于受长期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总觉得学生不能探究出结论,还是自己把问题讲明白心里踏实。原因是观念上不能果断地更新,很少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总是把学生限制于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解几个题目。

2、实验条件跟不上,探究活动难保障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尤其有限,实验器材极其短缺,绝大多数探究活动没有现成的器材,能做几个演示实验就相当不错了,不少实验连演示都不能满足。如果不想方设法,寻找教具或采用替代实验,探究活动只能停留在纸上。

3、班级人数多,探究活动开展难

科学探究的这种教学方法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它是基于小班制的教学方式。而我校大部分是特大班额上课,一个班60多人,最少的也有50人左右。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时,教室内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兴趣浓厚,但素质不齐,同一个探究活动完成的时间差别大,教师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一个探究活动要全部做完,下课铃早已响过。由于班级人多,探究小组多,教师指导和参与难以得到充分。

4、学生素质不统一,探究活动难全面

学生接受的都是接受式教育,他们没有探究学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探究学习的高素质。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出于好奇而不是为了探究和学习,抱着看热闹想法的学生也不是少数;真正要动手探究时,很多学生便不知从何下手,尽管教师多方启发,甚至帮他们做完大部分探究活动,还只有少数人能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无论是探究的人数还是探究的过程都很难做到全面,探究活动常流于形式,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5、评价标准不理想,教师心理压力大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体系是全面的质量观。所谓教学质量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质与量两个方面作出的价值判断。在注重量化评价的同时,更强调质性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诸方面的表现,这些都不是几张试卷所能完全评价的,但这些却恰恰是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这方面花大力气,总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目前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仍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评职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一个大硬件。两个标准不完全统一,教师心理压力大,怎敢放手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与反思。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如我在上五年级科学课之前,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还好,我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备器材中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与新配备的仪器相结合,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建议大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合理运用书后的科学活动记录,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活动记录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活动记录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科学活动记录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反思一: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想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基本能够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探究大自然的能力,给学生“鱼”,不如教会学生“渔”。因此我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通过让学生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主动独立的学习态度与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课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尊重事实,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品质。

篇3: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1. 现行的小学科学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实验能力作出客观评价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小学科学课从过去的副科逐渐上升为和语文、数学、英语具有同等地位的重点学科。科学学科地位的提高, 必然逐渐带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 但科学样卷考试将怎样考, 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会不会因为要应对考试而落空, 学生的实验能力如何在考试中体现便成了多数科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笔者收集了近年来多个城市的科学期末试卷, 试卷中都有一定的科学探究题, 可见命题者已经认识到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进行考察的重要性。然而仔细分析每一份试卷, 却发现很多所谓“科学探究题”其实与学生平时的科学探究课有没有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它只是教材中识记类知识的另外一种形式, 学生即使没有亲历过实验, 只要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能够“讲过”这个知识点, 学生一样可以答出。甚至有的教师反映, 他们平时扎扎实实做实验, 但是考试成绩有时却比那些平时不做实验、只在考试前背重点的班级差。这是一种可悲却普遍的现象, 究其根源是因为单纯的笔试方式根本不足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教师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收集各种奇怪的题目上, 学生也处在“仔细阅读教材, 深怕遗漏一处”的惴惴不安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试评价制度必须对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薄弱负责。

2.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足所带来的隐忧逐渐显露。浙江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前沿的省份, 然而即使这样, 浙江省仍然存在大量小学科学兼职教师。这些兼职的小学科学教师一般由即将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年轻的语文、数学、信息技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往往还担任着另外一门主课的教学任务, 能够投入到小学科学教研和自身科学素养提高上的精力必然有限。

笔者在和许多小学科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不少教师对诸如酒精灯的使用、过滤等基础的科学实验操作程序并不了解, 至于抽象程度较高的“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很多教师更是一片空白。一些教师向笔者坦言, 他们感到难以胜任小学科学“天文学”领域的教学, 自己往往也是边学边教。

教师自身缺少足够的专业知识, 必然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出现各种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 而有的教师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

3. 社会偏见阻碍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提高

尽管教育专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呼吁重视科学教育, 如东南大学校长韦钰曾经呼吁“科学课决定国家竞争力”, 然而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科学课仍然处于副科地位, 一些家长认为科学课就是考试前背背重点, 甚至认为孩子在家做实验是不务正业。

由于部分家长的不重视, 科学教师布置的课外观察实验任务往往落空, 比如笔者曾布置孩子观察月相、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完成的孩子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五十。有的家长怕做科学实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甚至“代劳”了孩子的课外观察实验任务。

4. 新教材中有的实验难以实施

观察实验在各个版本的小学教材中均占有很大比重, 这些都体现了编者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提高科学素养。新科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质量比传统的自然科学教材有很大进步, 但是在一些实验的设计上仍然存在缺陷。例如, 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浮力”单元中, “测量上浮物体浮力”实验难以操作, 实验中要求的测量排开水量对于一般的科学教师都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很难成功。

这些操作性不强、难度较大的实验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 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反而增加了他们的挫败感。

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策略

1. 改革小学科学教育评价策略

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 教师和社会就要彻底改变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要全面客观, 体现对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注。我们要改变单一以笔试作为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唯一标准, 在评价中引入实验考查。

由于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考察需要时间、场地和设备, 而大多数地区缺乏这样的资源, 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力考查, 从目前的现状看是不现实的。因此, 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 抽样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应该覆盖城乡不同层次的学生。

2. 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

现在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存在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科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的现状, 如果教师自己的科学素养、实验能力不强, 那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也难以提高。

针对这种现状, 建议各地对在职小学科学教师 (无论专职和兼职) 进行一次科学实验操作规范化的培训, 主要培训诸如酒精灯的使用、实验器材的组装、生物标本显微切片的制作等最基本且小学阶段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实验技能, 整体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

3.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小学科学实验课存在实验活动安排少、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与专职教师少、学校设备少、考试压力大等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把进行科学探究、亲历实验操作过程的权利还给学生。学校和各级行政部门除了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方面给科学课以适度倾斜外, 教研员也要加强对学校科学课实验开设的考察。一方面可以查看实验室使用记录, 还要经常进行学生访谈、随堂听课等抽查。

4. 增强小学科学教师的备课有效性

篇4: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对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自2001年至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但据调查发现,科学实验并未在小学教学中得到落实,绝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科学实验这一课程并不重视,科学实验课一直作为非基础课在小学教育课程中存在,语文,数学等这些主课依旧是教师和学校集中精力的目标。这些主课仍然作为学生成绩质量考核的主要因素,科学实验的地位并未得到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语文、数学这些课程上,忽视了科学实验。

2、科学实验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

由于学校关于科学实验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一些学校缺少实验室以及基本的科学实验器材,这使得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可行性极大的降低,同时科学实验器材不能及时更新,也阻碍了学生深入探究科学实验。此外,因为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师大多由科学知识并不丰富的主课老师兼任,教师本身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与新课改的标准就存在较大差距,关于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课程缺乏经验,导致科学实验课程无法很好的进行。

3、实验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

在调查中,正常进行科学实验课程的学校大都存在着实验教学开放性和科学性相矛盾的现象。这些学校的科学实验过程还属于传统的实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配给学生统一的实验课题,例如制作电磁铁实验,是由老师把铁钉和大头针准备好,向学生演示操作,用导线缠绕铁钉一段,制成电磁铁,再连接电源,将大头针与电磁铁接触。

4、科学实验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实验乏力

科学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许多科学实验活动在一节课内并不能完成,需要更多的课外时间参与到实验当中去探究发现。同时,课外科学实验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的影响了科学实验的过程。在课堂上,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科学实验,但是有些科学研究需要学生自主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以蝴蝶破茧成蝶为例,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体验蝴蝶成长过程,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记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课外没有参与到实践当中。对于一些需要更长时间观察的科学项目,难度更大了。学生离开了课堂,少了学习任务的约束,自发主动性明显降低,也就很难养成自主展开实验的习惯。

二、改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1、贯彻落实新课标,确立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内容,落实本校科学实验活动,要积极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科学知识,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课研小组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当中。在科学实验项目中,教师应当准确的抓住实验训练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以用澄清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实验为例,引导学生自己想法收集所需气体,如用食品保鲜袋收集空气和呼出气体,然后把石灰水倒入袋中,观察石灰水变化,由学生自己做出结论。逐渐把教师的指导者地位转化为辅助者,让学生更大程度上理解科学实验,促进学生养成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浓烈的探究兴趣。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科学实验的基础设施确保了探究学习能够正常进行,标准的实验室以及及时更新的实验器材是科学实验正常进行的保障。为此,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建立专项资金改善教学环境,配备完善的实验基础设施。

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与时俱进,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教教材。校方应积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迅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学素养,确实保证科学实验在小学教学当中的有效性。

3、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根据不同学生对科学研究目标的理解,进行不同指导。鼓励学生产生不同意见,借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实验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升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加强学生之前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以制作和探究降落伞实验为例,老师在实验中起监督作用,由学生小组自主进行设计、制作、观察。组员之间相互合作剪好布料,用线连接。然后进行降落观察,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验中得到结论。

4、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在生活当中的意义,意识到科学研究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校方应该积极联系课堂外的科学实验组织,例如植物园,生物园等,确保学生进行课外研究的可行性。

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到课外科学实验组织观察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科学,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改的进程下,科学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立场,及时指导学生科学实验过程,以丰富自己知识内涵为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感受科学实验,养成良好的探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热爱探究科学,主动投身与科学实验当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达到了目的,我们的教学也就是成功的。

篇5: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论文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三者普遍将小学科学当成“副科”,认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决定学校的升学率高低、教师能否获得职称评定、学生能否考入好中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的将科学学科忽视掉,将语文和数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

(二)小学科学授课教师素养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实际授课中不被重视,因此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根本都不是科班教师出身,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在自己所教的领域表现较差,因此被“发配”来教小学科学,有些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增加很多额外的兼职工作,这就使得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小学科学授课,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没有精力来认真的备课并构思上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必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设备不足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它需要在实验室中依据一定的设备开展授课,从而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但是在很多的小学中,实验室的规模很小很难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更甚者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实验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就在课堂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则需要记忆下这些步骤和结果。

(四)大班教学、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选择好的教学质量的学校成为教师的关注焦点。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都来到县城或者市里上学,导致小学班级的规模不断增大。在我们县城的附小之中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在70人以上。班级学生数量众多,那么教师组织活动便愈加困难,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也比较多。再加上当前学校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教师是否讲解科学知识为判断标准,而不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故而在很多的小学教学中,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仍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多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二、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加大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宣传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在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十分重视,而小学生一旦看《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时就认为孩子是在不务正业,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小学科学不重视。对此,教育部要大力宣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将小学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之上,将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功能凸现出来,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小学科学课程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招聘教师或者选派教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师时一定要选择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到教师教学各司其职,不能将一些杂活都交给小学科学教师完成,要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构思上课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备课,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真对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

(三)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出现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科学实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小学的实验室都是有名无实、教学实验所用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也不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配置,但是无人管理也使得设备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的教育经费应当相应的扩大,增加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并对这些设备配备上专门的教师负责,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高适当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年20期

[2]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5期

[3]卢国浩.科学引导设计探究计划,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效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15期

[4]金叶.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4年07期

篇6: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即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小学生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所以,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是我们科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现总结如下: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能结合新教材,积极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一系列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让他们及时完成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并给以认真批改,纠正错误。

2、加强直观教学。我们常说触景生情,没有景哪有情产生呢?教学上的直观性往往能创造诱人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愿望。对小学生来说,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或把标本、模型、实物等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睁大眼睛,伸长脖子想看个究竟,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课,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这样,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逐渐使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3、关心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注意培养尖子学生,努力使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以智慧为核心的高级的综合能力,它需要所有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表现力、操作力等的支撑,同时它特别要求个体最主要的智慧能力——思维能力应具有独立、交流和流畅的特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会向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想进行思考,想办法如何将一个个问题解决出来。并使他们乐于与人合作、交流,经历挫折与失败,曲直与迂回,成功与兴奋等多种感受和体验,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从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科学,激发创新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进行独立活动、克服困难和不怕失败的机会。当前,独生子女在意志等方面有许多弱点,如娇惯、任性、懒惰、依赖、惧怕困难等。在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创设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如有的实验,我只提出要求和说出实验结果,要他们自己去设计并实施实验过程、独立完成。失败了,就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再干,多引导、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在独立活动中,磨励了意志,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相应的人格。

4、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雏形,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在我校一部分学生中成立了五个科技兴趣小组。每周利用课外活动一个小时的时间开展科技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愿望。使学生们知道科学家的探索,发现科学成果的过程,学会了科学探究。如能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反复进行观察研究,找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仔细地有顺序地观察和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验证,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们都是班上的科学课的课代表,是老师的小助手,也是分组实验的小老师,他们都是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运用自已的各种感觉器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去做一切。他们采集制作的多种标本,可作为课堂上的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他们研究的成果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不仅巩固和扩大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主动探求知识,带动全班其他学生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和他们的创新愿望。

5、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还能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分别多次获区、市、省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我的课题研究论文“小学科学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发表在《安徽教育科研》杂志上,“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论文发表在国家刊物《科技展望》杂志上,我的教育教学论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发表在省级刊物《小康生活 文明风》杂志上等。我的科教制作:绿豆萌发过程系列标本获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还参加了08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的比赛。

5、、积极准备科学实验用具及有关材料,上好每节课,每学期,我们学校科学课程的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分组实验也能达到90%以上,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他们更加喜欢科学这门课。

6、加强对实验室仪器的保管和维修,每学期还能及时添加一些消耗物品,教学设备管理好,利用率高。

7、学生获得的成果:(1)、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如我校的好多学生升入合肥市各中学后,都能排列在前,尽快地适应了中学的学习生活,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有效地推动了我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3)、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获得的奖项有:张世奇的“丘陵地区农村水资源调查”获得合肥市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区级一等奖,学生刘姮妍的“可计算的超市手推车” 获得合肥市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区级一等奖,张世奇的“粉板擦控灰罩和去灰器” 获得合肥市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区级一等奖,陈晓洁的“两用锅”代表我区参加了合肥市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区级一等奖,在包河区第一、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我校多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位于小学组前列。辅导学生多篇科幻论文也获得区比赛一、二、三等奖。

(4)、学生张世奇的创新作品“防尘黑板擦”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且在安徽省第二届“江淮十佳好少年”评选中,经过学校的推荐,区、市级选拔顺利入围候选,经过网上投票,专家评定等多次选拔考验后,被授予“江淮十佳好少年”的光荣称号,同时被团省委推荐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合肥市仅他一人。这次,他又被推选“一六八中学杯”2008年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并顺利当选,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老师的骄傲。

篇7: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中三个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问题的提出:(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所提供的方案操作,有如下缺陷:钠的用量不易掌握.若钠用量过少,产生气体速率低、量少,使上课时收集和验纯太费时,且不利于纯氢气的点燃;若钠用量过多,则产生氢气的速率过快而导致试管上口的橡胶塞,因压强过大而从试管口上蹦出(针头导气不畅),危险.因而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案需要改进.

作 者:吴国权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七中学,安徽合肥,230001刊 名:化学教学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年,卷(期):”"(12)分类号:G633.8关键词:

篇8: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一、坚持科学性, 克服经验主义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等学科的内容, 虽然浅显, 但是所有知识都精通是很难达到的, 而且成人们往往把习惯当成自然, 把想当然当成真理。比如A教师在教学《摆》这节课, 因其课前没有充分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实验, 而是凭着自己的原有经验感觉应该是“摆锤越小, 摆的就越快;摆锤越大, 摆的就越慢。”课上教师只安排一组学生做这个实验, 而这组学生的实验结论又恰巧错了, 教师也就错误地认可了学生的错误结论, 导致课堂知识传授错误。

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经验主义危害极大。不认真做课前实验, 不合理地处理教学环节, 导致错误的教学结论和错误的教学, 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要想根治教学中的错误, 就要克服经验主义作风, 面对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

二、突出针对性, 搞好课前预设

教师在课前做实验的过程中, 会发现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指导和帮扶, 学生的实验会很盲目和杂乱, 甚至于无法进行下去。比如B教师在承教《降落伞》一课, 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制作降落伞, 就无法知道如何制作降落伞才能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对比实验 (有的学生在粘绳子的时候将胶带的边缘露出塑料的外边;有的学生的伞绳纠缠到一起, 影响伞绳的长短等等) , 以至于影响实验结果。再如C教师在承教《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时, 没有指导学生在测量物体上升的距离和绳子的拉动长度的时候要找准参照物, 学生很盲目地测量长度, 测出的长度都是不精确或错误的, 这样的实验就属于无用功,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搞好课前实验预设, 明确实验中应注意问题和会遇到的困难, 课上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又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心中有数, 在恰当的时间给与指导,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避免盲目性, 了解分析学情

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是教师在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重要一点。“学情”在这里特指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 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 它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做课前实验, 就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前概念。恰当应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 设计好方案和步骤扭转和纠正学生偏差的前概念, 完成新知识的探索和传授过程。比如教学三年级《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 会有很多学生认为:减轻物体重量, 就会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针对这个情况, 教师要设计至少两种实验 (一是沉在水下的物体, 不会因为减少自身重量而浮起来, 如一个土豆, 切去一半之后也是沉在水下的;二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不会因为增加自身重量而沉下去, 如小块木头变成大块木头之后还是浮在水面上的) 来扭转学生的想法。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和亲眼观察, 就扭转了原有的错误认知, 并在此基础之上, 建立新的认知体系, 对形成科学态度有很大帮助。

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还源自于教师都是成人, 他们在课前实验的时候, 会不自觉地克服了许多偏差, 或者是偏差很小;而学生动手操作,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在做《摆》的实验的时候, 因为手放开摆锤的时候要求自然松开, 学生往往处理不好, 而影响摆的摆动效果, 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所以, 对学生学情方面的了解和分析, 可以让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即能让教师合理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如果是第一次承教科学的教师, 因为没有经验, 可以提前找几个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实验, 发现问题会更多, 更有利于课堂指导到位。

四、提高实效性, 改进不良实验

教师在课前实验的过程中, 会发现改进某些实验的物品准备、环节设计、记录单, 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提高探究欲望。如《变色花》一课, 选取多种物质, 让学生进行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分类, 而生活中有些物质的酸碱性测定用紫甘蓝做的试剂不太好区分, 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实验, 以明确什么物质在什么情况下更好区分。比如说茶水, 最好是泡2天以上的茶水, 它的碱性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而可乐只有在做实验的时候再打开, 即开即实验的效果是最好的。再如用西瓜皮做拱桥的实验, 它的难度是十分大的。即使用科学的道理阐明切成段的西瓜皮拱桥比完整的西瓜皮桥承重更大, 师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也是完整的西瓜皮承重更大些。这个实验如果在课堂上做, 就会对学生建立新知识产生阻碍, 最好由教师讲清原理, 说明影响实验数据的原因。

篇9: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第一,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普遍的现实,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就我所在的学校学生人数较少,一个班大概就十来个学生左右,学生语文基础差,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习作了。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差的小学生,除了对语文能力的各个层面细育漫化,及牵扶而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第二,语文课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当然细化在教学的各个流程。如朗读课文中的咬字断句,字词音形的识记与运用性的理解,课文重点文段中的字词句解读与表达等,都是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环节。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生来说,若单靠教学流程中的某一个短暂时段来践行,那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分门别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行教,如有时候为把课文读通就得耗去一个课时或不止一个课时。如此以来,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显然捉襟见肘。

第三,减轻课业负担,这是新课改下积极倡导的教育时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我们学区一周只有六节语文课,可是每节40分钟的六节课亦不过是4个小时的时间,就语文学习而言,4小时又能做多少事呢?若是用在一篇精讲且篇幅较长的课文学习上,只怕还不够用呢。我所带的是六年级,课文内容长教学量大,而这些时间除偶尔用在习作之上外,几乎都用在了语文的学习上了。时常也只能勉强提前2周左右完成教材的新授任务(其中还不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一般来说,除了匆匆而教,似乎别无他法。

第四,考试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若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论先进,论功过,论奖惩,则就对平凡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功利为脸面,视功利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所以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迫使教师视学生学业成绩为自身脸面,改变工作环境的跳板,注重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时间捆绑战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得把所有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讲练之上。另一方面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也很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素养的细育漫化,及教学流程中的精耕细作,试图给出一定的时间慢慢导化学生。但这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于是又只好在应试中且行且止。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年度的行教行为,就在这反复选择中困惑地前行着。

面对种种困难,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措施

语文教学总的说来,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展开工作。

(1)强调多读

书要多读,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先人对读书是十分注重的。知识源于生活,书本的知识是先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更是作家成熟文风、高超写作技巧的体现,我们将其读熟,可以化百家为己有,从而迅速地提高作文水准和文学修养。

(2)读写结合

“仿写”是一条可行之路。举个例子,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课文对杨梅树和杨梅果进行了描写,重点写杨梅果的颜色、形状和滋味,从而表现出作家对杨梅喜爱之情。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仿照写法来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这为初习写作的学生如何去描写一种日常见惯的水果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从而降低了学生动笔的难度,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老舍曾说过:“每个星期写一篇文章的作家绝对不是一个好作家。”我们虽然不一定要当作家,但要学好语文,作文还是要勤写的。每日都要动动笔,不管写得精彩还是失败,要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句话,这样日以继日,学生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的作文水准定会日益提高,他们不难写出有创意的佳作。

(4)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灌输或是教条化地讲授,学生对此早已厌烦。我们要努力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在教《穷人》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反复的朗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结果发现学生参与的热情出奇的高,而且有的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课文创造性地加入些情节,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种“角色扮演”比单调的课堂讲解要成功得多。

(5)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太少,单读课文,受益还是很有限的,将十二册教材叠在一起,还不见得如一部《红楼梦》的内容丰富。故在学生读透教材之后,我们要强硬要求学生读课外文章,并利用时机举行汇报会,让学生介绍所读书名、文题、内容摘要等,从而吸收外面的营养来补充自己的能量。

(6)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不要以为文学创作只有作家才能做到,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内心中有教师意想不到的创意。我们要鼓励学生将心中的想法借助文墨表现出来,学生往往因为有着教师的鼓励而成材,少年作家韩寒便是最好的例子。

篇10: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结合对所收集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我认为小学生在实验中数据作假原因有二:一是小学生自身意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二是教学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的影响。

(一) 小学生自身因素

1.实验态度不严谨, 任务观念严重。小学生好奇心强, 因此每个学生都喜欢做试验。可是也有部分学生态度不严谨, 如在做实验《高锰酸钾的溶解》时,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学生的劲头很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光顾抓紧时间完成任务, 却忘了放入的高锰酸钾的数量, 结果颜色和其他小组不一样, 没有认真考虑也没有重复检测。对于表格的填写, 早就抛之脑后了。当老师说:“检测完并填写好表格的小组请举手。”这时, 他们才手忙脚乱地填写表格, 填写的结果也是漂亮的焰火粉红色。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不理解科学探究活动中事实的重要性。态度不严谨, 急于完成任务是发生实验作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迎合教师心理, 猜测教师意图。由于科学实验中学生发现的现象多而杂, 而且学生的回答常常说不到点子上。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在让学生交流实验的现象时, 常常选择学优生发言。一听到正确的结论, 交流就戛然而止, 不再展开。时间长了学生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就会猜测老师的意图去填写实验结果, 从而放弃真实的实验结果。如有一节课上的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同学们做分组实验, 他们用蒸发皿蒸发不明溶液, 析出许多白色颗粒。然后, 比较白色颗粒与盐粒的异同, 填写实验表格, 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有一个小组, 由于实验时用火过猛, 没有及时熄灭酒精灯的火焰, 使得留在蒸发皿中的颗粒变成焦黄色。在观察比较后填写表格时, 发生了这样一幕。

生1:“颜色不一样, 怎么办?”生2:“那我们也和他们写一样的。”

于是, 他们在表格中将不明颗粒的颜色填成了白色。由此看出, 学生为了迎合教师, 放弃了真实的实验结果。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1.落后的教学观念, 是孕育实验数据作假的温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难题, 第一, 科学作业本上的作业题怎样填 (填学生实验所得的结论还是填正确答案?) 第二, 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还是让学生再重新实验?

对于第一个问题, 答案不言而喻, 作业本、实验手册中都应该填正确的结论。对于第二个问题, 重新实验、寻找原因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好方法, 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排得满满的。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最可行的办法。可是这样做, 科学探究变成了走过场, 没有了实效, 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实验作假的最大温床。

2.教学设计不当, 引发学生实验数据作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 有位教师上《夜间的计时器》一课。在“检验学生制作的蜡烛钟是否准确”的教学环节中, 这位教师把它设计成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检验结束,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每个小组都说自己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所有的小组都说自己蜡烛钟燃烧一格的时间是60秒。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却被搁浅。这个案例充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怎样去关注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 从而提升教学智慧呢?

一、培养敏锐的细节触觉。

细节触觉,

具体的说就是人类对一些细节感知和把握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每一位老师应该培养自己敏锐的细节触觉, 去关注细节, 落实理念, 改变行为, 提升教育智慧。

培养敏锐的细节触觉, 应该从学习开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努力更新观念, 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路, 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当一位教师具有了系统扎实的本体性知识 (即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 , 丰富的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法学知识) , 独特的实践性知识 (即著名教师以及教师个人的经验性知识) 和厚实的文化知识 (即与专业相关的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 , 那么他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判断能力自然会增强。培养敏锐的细节触觉, 要从小事做起, 把小事做细, 精益求精;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 沉下心来去关注到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二、认真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

我们要

以新课程的理念来认真反思老师们习惯了的教学细节, 找出不合理、不科学、不人道的地方。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为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 形成新的教学细节打基础。

反思惯常的教学行为, 应从日常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教态情绪等方面反思起;要从日常习惯了的行为、作法反思起。

说明了教学设计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的态度。

二、杜绝小学生实验作假现象的教学策略

1. 强调严谨求实, 增强学生实证意识。

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强调严谨求实。对科学探究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 立足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光看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 会造成学生只看重数据, 不重视实验的过程与操作。学生会把科学精神放置一边, 任意改动实验数据。评价要做到有引导作用, 对学生形成实证意识, 具有促进意义。

2. 关注不同的声音, 创设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亲身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 关注每一小组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 教师要走过去和他们一起探究。在交流时, 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每一个感兴趣的现象, 进行深入地探讨, 弯下腰来倾

课堂教学上一些教师习惯了的教学细节, 其实也有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例如, 数学课上讨论一个较难的问题时, 许多老师经常会采用对比法, 让学生有意对比, 他们通常会先

选准一个“差生”, 明知他回答不对, 还是先关答, 让他以纠正回答, “差生果然答”错, 的错误再让。一教师这一褒个“优生”一回注贬上, 的对比教对比, 是拿学似乎效果“差生很”当好。陪其衬实, 这这种种形以式教案作假设“一对一”, 把的简“优生单比较”当作老下结论, 师代言人的用“差生”做答学展法, 为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本的角度重新来反思我。们习惯了的做法我们应从学生发, 细的感受对这些, 教获得新的提高学的细节的反。思, 会使我们经历新●节

三、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

教学夏

过程中教学细节意味着临场性、随机性和偶

发性, 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才能彰显其价洁提它值。形成于特有创意、定的情境中精彩的教学, 形成于师生对话与细节是无法预设的, 升着教学互动中, 内容的展开、形成于偶发师生间事件中。思维的发展以及它是课堂中随教教材新的独特的情感的深入交流, 理解、教师新颖有突发的趣的教“灵感”, 学组织有对学教学形式、细节闪现着老师的教学智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方式, 慧。等老师等。如果这些智

没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不及时记录, 很快就会遗忘, 因此要及时地把有价值的教学细节捕捉记录下来, 经过加工不断完善丰富教学, 以提升教学智慧。

四、精心打造关键性教学细节。

细节是

听学生的声音,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不同看法。如果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同学不敢拿出自己的真实数据, 教师应耐心地启发他们放下胆怯和顾虑, 愉快地展示真实的结果, 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 也要让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 尊重这些同学的探究结果, 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不同的声音, 一起想一想为什么, 使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既关注别人, 又反思自己, 不简单地否认自己或别人。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们才敢于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 告诉老师, 让大家来讨论。

篇11: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整改措施

【关键词】小学 ; 科学教学 ; 现状 ; 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07-01

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与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探究及实验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问题,阻碍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笔者分析了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师中已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仍不能接受素质教育新的教学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1)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把自身置于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不能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2)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灌输式,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结果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其低下。(3)部分教师全程包办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学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性及创新能力。

2.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究与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烈,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怀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而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对于科学教学缺乏探究欲望,不知道如何进行提问,更不知道如何进行解答,所有的问题都只与考试有关。曾有一位权威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在一个班集体中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请他们进行作答,一是铁为什么会生锈;二是青蛙为什么要冬眠,结果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反应一片哗然,纷纷表示老师没有讲过这类问题,课本里也没有答案,不会作答,可见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严重缺乏对科学的兴趣和提问能力。

3.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探究。

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仍是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只是循着教学大纲进行干瘪的理论知识教学,明显地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殊不知只有把科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犹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如果过的是随地乱扔垃圾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可见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实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整改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探究情境。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从思想上真正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切忌采用灌输式、填鸭式,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进而表达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想法和观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获得的起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与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本身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科学的探究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可向学生多提问、多布置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作业和任务,比如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北极星,并描述出它们与其它星星的不同,还可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小生物,比如在草丛中蹦跳的蟋蟀、蝗虫等,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在泥土中的蚯蚓、青蛙、蜗牛等,并要求他们写出观察心得,汇总出这些小生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相信这些作业一定会引起正处于天真烂漫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可行的,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探究,不断学习。

3.更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小学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1)教师要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安全的心理来面对合作学习。(2)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组。(3)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4)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重要作用,那就是要科学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讨论。

4.引导学生提问,在质疑中进行讨论与学习。

敢于提出质疑是科学必备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对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加以保护,耐心认真的给予学生解答,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切实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多为学生创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讨論与探究中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美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上一篇:观教育教学成果展有感下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