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收获

2024-05-02

困惑与收获(共8篇)

篇1:困惑与收获

在刚开始使用PKPM的时候确实碰到了不少的困惑,比如荷载的输入,SATWE的参数设置等,我在这块纠结了很久,在网上搜了很多的教程,才慢慢弄明白,感觉就是一定要耐心的去钻研,多试试,慢慢就会了解使用方法了。这次给我的收获就是在设计还有用计算机制图这一方面,一定要善于研究和仔细处理数据,细节很重要,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制图水平。

篇2:困惑与收获

——践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建瓯市第一小学 林文新

去年,我们学校首先在五年级推广了“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学习培训,“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教学思想也已经广泛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这种“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小组互助,教师点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的教学模式中,我有收获,也有困惑。

一、我的收获

1、“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也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在现实里,学生在学校时每天除了上课和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外(现在一味强调安全,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几乎没有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放学后,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难以顾及小孩的学习,学生能完成老师家庭作业便认为当天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就是好孩子了,即使能预习的往往都是走马观花,效果很低。至于那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就更差了。

为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设计了“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卡。有了这种预习卡,学生的预习效果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他要是不好好预习的话,第二天上课他跟同学谈论时,就拿不出东西,只能坐在那里干瞪眼,心里就会难受。而对于学习态度好的学生,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可以通过和同学探讨,和老师交流 1

来确定自己的预习效果,获取快感,真可谓“共学相长”。

这样,学生通过提前一天自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填写“预习卡”),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再参与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就能有利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先学后教,自主互助”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这一实质。如“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小组互助,教师点拨”等环节,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表态发言,说心中所想,写心中所思。在广泛交流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中见真假,比较中见优劣,比较中求进步,很好地体现了“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

3、“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注重给学生知识,而是注重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块,不如给别人点石成金的点金术。

比如学生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一个学习目标,他要通过“自己学习——小组议论——全班探讨——老师小结”这四个学习环节。表面上看,老师上课的时间少了,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教师更多的时间备课和更多的教育智慧。也正因为这样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小组里群策群力,探索知识克服困难,使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此外,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他们需要通过“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等环节,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学习模式,有利

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4、“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利于问题的暴露。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疑问,这比以前老师问“有问题吗?”,许多学生没有回应要好得多。况且,在学习小组内,那些内向的孩子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暴露出很多问题,这样就更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其实是充当了编剧、导演、演员、裁判等多重角色。比如,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设置能足够吊起学生胃口的问题, 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片,此种等等,教师必须得狠下一番工夫。还有,教师在在学生辩得精彩绝伦的时候淡化自己, 在学生迷茫不知去向时又适时出现,给予指正、点拨, 使他们恍然大悟„„这样,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我的困惑

在实施“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在这里谈谈,与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该如何解决?

1、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出现了一些不均衡的现象,怎么办?

为了保证学习小组的均衡性,我们几位老师颇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成立八个学习小组,并任命八个学习小组长。然后按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家庭情况等把全班剩下的42(扣除8个小组长)个同学分为4个类别。接着由8个学习小组长抽签,先抽出挑选第一类别学生的顺序签(相当于好生),每个小组长每次只能抽一个学生。抽完第一类别学生后,再依次抽挑选第二、三、四类别学生的顺序签。同时,要求小组长在挑选学生时,要兼顾男生和女生,并特别强调,老师有权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即使这样,一个学习校组内的优生差生多少不一,不均衡还是存在。原因有二:一是小组长在挑选组员时,很多是本着“情感因素”来挑选的;二是即使有些小组长挑

选比较理智,会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去进行挑选,但是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比如老师事先的分组就有不合理的地方。

这样,在评价环节就产生了分歧,因为对学生的评价是按组内学生情况来进行评价的。比如,有一次,魏博涵同学(慢生)主动站起来背书,我就给他们小组加分,其他组的同学就不服气,说:“我们小组的同学读得更好为什么不能加分?”造成表面看是偏向的现象。毕竟学生是有差异的,如何才能分组合理?

2、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乱堂的现象时有存在,怎么办? 小组内互助交流过程中产生疑问的问题,有的小组已经解决的,而有的的小组还没有解决。这期间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小组该怎么办?还有,要是自己小组的问题解决不了,是否可以采取组际交流?要是可以的话,这样就有下位的,到其他小组去请教,造成纪律乱,课堂秩序不好控制,怎么办?

3、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怎么理解“集体讲解,教师小结”?

通过互助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解决不了的题目作为集体讲解,这时是师讲还是生讲?怎样把握这个尺度?要求老师讲解不超过15倒20分钟,最好是少讲,又有的说不要学生讲代替老师讲,那么究竟该如何掌握何时讲、讲多少?

篇3:偏差、醒悟与困惑

一、教学工作中的偏差

语文学习是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飞跃,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随机的“涨落”中产生突变, 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继而熟悉并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搭建学生属于自己的内心知识系统, 从而把知识内化成运用能力。可回想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 又有几堂课做到呢?

首先,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这样一句话“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这句话讲得真好。反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语文小型课题研究尽量做得精细, 花费的时间很多;教学活动又太注重课堂, 太看重课本;备课上课, 这个词该怎么讲, 那个问题该怎么问, 每一个细节和环节都考虑得很仔细。但四十分钟的教学收效却始终不如人意。还美其名曰:我在更新教育理念。其实只是纸上谈兵, 并不是用心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教学上。

其次, 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 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 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往往过分依赖教参, 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其名曰:我太忙了。其实是自己的职业倦怠, 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再次, 就是导致了自己的教学只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板块和教学流程。学生虽然是理论上学习的主体, 但经常沦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长此以往, 学习就会无趣, 学习就会无动力, 学习就会成负担。学习的效率与学习时间哪会成正比, 更谈不上事半功倍了。“限时讲解、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术著作中的醒悟

记得我曾经阅读的一本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 书中讲到: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 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 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 来创造最大的空间, 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结合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的阐述让我对“限时讲解、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教学流程有了一些可操作的思路。

1. 怎样做到限时讲解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喜欢掰开揉碎地讲解、不厌其烦地练习, 主要是怕学生对所学知识不领会、不掌握、不巩固。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估价过低。这关系到教师如何定教学内容的问题。沈大安先生利用薛法根的话告诉我们:A. 学生已经会的不要作为教学内容;B.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要作为教学内容;C. 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更不要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只教通过自己组织引导, 学生合作学习, 踊跃展示能学会的教学内容, 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而不要过度解读文本, 拔苗助长。

一篇课文, 如何界定哪些不要作为教学内容呢?那我们就要经常思考:就这篇课文来说, 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 需要提升的是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可能发生什么错误?——这是确定教学内容一个很重要的角度。这时,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学及教育学的原理进行推测。当然, 教师随时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 微调教学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2. 怎样为孩子搭建合作学习支架

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都有了, 那怎样为孩子搭建合作学习支架呢?学生预习情况统计出来的情况 (不是教学目标的内容要忍痛割爱) , 就是搭建合作学习支架要确定的内容。

这是教师就要有所作为, 善于利用思维导图 (常用的思维导图有概念图、意见椅、KWL表) 设计, 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支架, 用PPT展示出来。学生就根据思维导图上的提示, 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后合作交流, 再踊跃展示。这是受到沈大安先生关于“走向生本语文课堂”的讲座启发。思维导图上的设计要整合各种语文因素, 把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 以一点带动全局。

3. 怎样拿捏学生的踊跃展示过程

合作学习后的踊跃展示, 教师又怎样拿捏呢?沈大安先生的《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的理论提醒我们面向全体学生, 保证展示时间, 尤其是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保证, 对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效, 十分重要与必要。在此, 我想说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流程也是缺一不可的。具体如下:①尝试;②指导;③练习;④展示讲评;⑤跟进联系。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评价。

三、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 我努力地进行了多次尝试, 最大的困惑就是:一遍课文的讲授时间两到三课时不够。更何况一堂课下来, 还有写字时间、练习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时间, 又该怎样安排?很多专家都说在四十分钟完成, 好像这四十分钟是四百分钟一样。农村教师的改革压力将会更大, 付出的劳动将会更多, 改革成果将会不太显著。

篇4:2012:黑马的收获与困惑

在行业不景气时高速增长问题阐述

创业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差,在行业不景气时常常最先倒闭。但在一些黑马眼中,行业不景气却是低成本扩张的良机。它们牢牢抓住用户,通过产品和模式创新满足特定需求,不仅摆脱了倒闭的厄运,反而实现了高速增长。

典型案例

我们是做大号女装的,希望能够为体型较胖的女士提供舒适、美观的衣服。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人在做这个生意,但是还没人系统地品牌化运作,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我们的产品全部由设计师针对用户的体型特征进行设计。为了打造品牌,我们希望找有实力、质量高的加工厂来做产品。以前行业景气的时候,我们去找大的加工厂,人家根本就懒得搭我们的茬。我们是一个小公司,做的又是相对小众的服装,通常一单就100件。淘宝上有的爆款能卖到十几万件,给加工厂下单都是几万件,我们连人家零头都比不上。

从今年年初开始,服装行业不景气了。我们再去找大加工厂,他们的态度开始转变了。到了年中,很多小加工厂都关门了,大加工厂生意也很冷清,它们就开始找上门来要订单了。以前加工一件呢子大衣要四五十元,现在30元就能做。今年行业整体状况非常差,明年估计会更差。我倒希望这种状况多持续一段时间,好让我们有机会和大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今年整个行业利润率下降十分严重,淘宝排前几名的店铺都在烧钱,单看面料就知道完全不赚钱。我和一些投资人接触后,他们建议我们走高端路线。于是,我们产品今年整体价格上调了20%—30%,即使在“双十一”的时候也没做太大力度的促销,这样能够保证利润率。我们提价之后,有的老顾客反应非常激烈,认为我们是他们捧起来的,现在又抛弃了他们,但是相当一部分用户的购买力很强,有60%—70%的老顾客接受了现在价格。2011年公司销售额为190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5000万元。

编辑总结

每一轮行业萧条都是一次自然的优胜劣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价值的模式都将被淘汰,唯有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才能保证在不景气时生存来下,并有机会实现低成本扩张。伯夫秀做的是胖女人的生意,这类用户和其他女性一样具有强烈的爱美之心,伯夫秀精心打造的产品抓住了这类用户,因此即便提价大多数用户还能追随。这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赚钱的前提是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轻资产公司玩转大产业链问题阐述

有机农业的概念已经炒了很多年,至今没有一家做得特别大的。原本摊子铺得大的,现在问题也很多。关键问题在于无论种植还是物流环节都非常复杂,需要很专业的人来做。十五分钟电子商务公司只做最擅长的环节,能外包的环节全部外包,这样行得通吗?

典型案例

我们做的是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包括果蔬、肉、禽、蛋等。产品全部由生产基地提供,并且只跟出口基地签约。拿蔬菜来说,我们是把出口到欧洲以及供港蔬菜卖到国内。每个出口基地都有一个备案号,面积、用途等都由商检局监管。用于出口的蔬菜必须通过相应的检验,符合标准才能通关,因此经营者前期会对土壤、水源、空气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考察,条件达标才会投资种植。由于进出口检验十分严格,就逼着生产环节严格控制,这样一来产品的品质就有了保障。

国内很多有机农业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地,想办法拿到证书就开始经营了,但后续问题很多,比如种植面积稍大就必须使用农药,而且完全雇农民来种成本就会很高,常规的外包也会导致品质不可控,无论哪种情况都做不大。

物流配送环节我们采用全程冷链。蔬菜采摘后预冷包装,直接空运到配送中心,经配送中心分拣后装入特制包装盒。包装盒采用啫喱冰袋,可以保证24小时内盒内温度低于10℃,这样就可以做到蔬菜快递。我们的蔬菜可以跨城市运输,目前覆盖到珠三角地区。物流也是外包给快递公司来做,我只需要冷链包装技术做好就行。

接下来,我们会拓展到京、沪等城市,只需在当地建配送加工中心即可。配送加工中心我们也外包出去,比如我们广州的加工中心就是外包的,就像我曾就职的宝供物流公司和叶水福物流公司,在中国一年的运输业务都有几亿、十几亿元,但他们都没有自己的车队。我在考虑把配送物流中心外包给以前的东家,它们都是国际性公司,非常标准化。

我之所以选择外部是因为:首先,外包之后公司是轻资产,不需要太多投入;其次,外包后业务是公司对公司,便于管控。以物流为例,自建物流需要众多员工,成本会很高,而且不见得服务品质就好,麦当劳的蔬菜供应都是外包,但管理得很好。关键在于把管理思路和要求变成很细化的东西,然后让你的供应商接受,让他按照你的要求来走,这个很重要。

编辑总结

创业公司为了省钱往往什么都自己做,但成本并不一定就会低。根据社会化分工理论,分工越细成本越低。创业公司为了省账面的钱,通常搭上很多资源,分散了精力。这是创业公司特有的“臃肿”,因而也要学会做减法。十五分钟的业务链条很长,把重资产和不擅长的业务外包,这是它的聪明之处,也能把各方的优质资源为己所用。

从大公司挖来高手却水土不服问题阐述

“空降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创业公司在快速发展时,人才储备往往不足,管理和运营很快会出现瓶颈。迫于压力,许多公司不得不尝试寻找“空降兵”这种风险较大的方式。但是,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费了很大力气找来的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典型案例

我们回国以后融了两次资,问题都是做的产品看上去很好,但市场却不买账。我们投入1000多万,花费一年半时间做了一个购物搜索比价的产品,一淘出来后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要避免走这样的弯路,我认为前期要小规模投入,把核心的东西先做出来,马上到市场上去检验,再决定是完善还是放弃。腾讯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小步快跑,不断试错。但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细节根本想象不到,到底怎样小步快跑,怎样不断试错?

我们当时犯了一个错误:既然自己不擅长,就去业界挖一些牛人来做。今年年初,我们从腾讯挖来几个产品研发人员,但很快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们有一套大公司的产品思路,和我对产品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我的想法他们难接受,但如果按照他们的想法,最终结果又完全不是我想要的。由于思路无法保持一致,很难把事情做成。

我们还从网易、腾讯招了一批营销人员,其中包括一个腾讯的营销总监。他之前接手的都是成熟产品,只要冲锋陷阵就可以了。而我们的产品还在不断调整之中,他很难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营销团队多次跟我说:现在没办法做,产品都不成熟。我跟他说:公司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除了技术什么都没有,全凭跟客户说这个东西有多好,我们第一年在电信拿了4个单子,创业公司的营销人员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这应该是专业营销人员和企业创始人之间的区别。

这位营销总监在公司待了8个月,什么业绩都没做出来。他自己很难受,我也认为他不适合我们,做事方式都不一样。他离开后,我亲自抓营销,这几个月收获反而很大,营销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了,现在公司的微博营销产品已经有十几个试用客户,8月份开始收费后有了几个付费客户,月营收大约60万元。所以,我的心得是还得靠创始人自己去摸爬滚打,把这套东西做成熟了,然后再找一些厉害人来复制就OK了。这可能是一条可行之路。

编辑总结

大公司的员工擅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到了创业公司却通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固然没错,但要考虑公司是否具备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条件和资源。商业模式不同,所需要的资源也不同,因而对人的要求也不同。如果总是找错人,就要反思:你是否根本没搞清自己的商业模式?

和投资人理念不一致怎么办问题阐述

创投关系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人与创业公司好比硬币的正反面,既是一个整体,又在某种程度上对立。不仅是雷士照明这样的大公司,每个创业团队都会面临和投资人的博弈。你想认真做好产品,但投资人希望你尽快赢利。二者冲突的时候,你该怎样选择?

典型案例

我们是一家做手机游戏的公司,2011年8月曾获得一家知名机构的投资。这对当时成立不到半年的公司而言无疑是针强心剂,但紧接着问题也凸显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打磨产品,但产品的回报并不如预期。投资人一面肯定产品,一面也抱怨说:你们花了这么久都没有弄出好看的财务报表。看得出,他希望你做好产品,但也希望你马上赚钱,这其实很矛盾。

一款好的手机游戏想迎来爆发式增长,基本是靠口碑营销。但现在看来,我们要等到口碑营销达到极致的那一天不太容易。我想把冒险的步伐放缓一点,做些更主流的东西,但却得不到资本的支持。团队现在的压力非常大,比如薪资不能正常发的时候,大家免不了会掂量掂量,员工对公司的发展会更加质疑。我觉得,早期投资不就是投人吗?你觉得这个团队靠谱投就是了,给大家点时间,一定能做出像样的东西。如果投资人再给我一些钱,我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开一个新项目,而且保证能比较快得到收益。我们现在就需要找到这样一个突破点,找到一个认可我们的资本去做这个事。

我们第一个项目创新的风险和投入都太大,导致现在很难再去开一个新的项目,除非是有钱一下子进来。现在我最后悔的是当初为什么不一口气开两个项目,一个是保现金流的,一个是开拓市场的,然后多要点钱。我们跟资本不是那么能玩得转,这可能就是我们欠缺的地方。

编辑总结

篇5: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与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有声有色,我们在实施时,确实也体会到了其中的收获。但也有一些困惑。

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相帮助,学习气氛活跃,学生能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2、增强了学生的约束力度,尤其是家庭作业比以前完成的好。

3、教师的工作强度有所缓解,比如:收缴作业,背诵课文,检查更正都有小组长去完成,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煅炼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但困惑也不少:

1.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2.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针对开头提到的几种情况,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困惑的对策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合作学习的目标,如果让学生自己来锁定,学生合作的情绪也许会更加高涨,合作的效率也许会更高。在目标锁定时,让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确定目标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真正合作的时候,都有符合他们自己能力水平和理想的目标。

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篇6: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永年县实验小学秦自秀

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收获:教材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构单一的形式。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强调趣味性,内容新颖,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美术活动,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探究气氛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新课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多的贴近生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价值和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热情,影响学生发展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1

篇7:释放困惑 收获阳光

收获阳光

每个学校里往往都有这样的的一批教师,学校分派的任务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却怨天尤人,说什么自己不会拍领导的马屁,也没有过硬的人际关系。总觉得别人和自己过不去。久而久之,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别人交流,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更有甚者,渐渐脱离集体,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看你能把我咋地。成为众人唾骂的靶子,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其实,这种心理困惑在教师的成长中每个人都经历过,具有普遍性。论其原因只是自我调节的结果不同罢了。一方面一些学校管理层确实有绩效考评不公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每个教师往往在刚参加工作时都有较高的抱负,很想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然而往往却对现实情况估计不足,应对能力尚不成熟。一旦遇到挫折,工作热情即备受打击,追寻原因也时常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外界,很少审视自我。

要克服这种困惑,要以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应对工作。首先做的就是将视线转移到内部,多关注自己一点。具体说就是先明确自己事业的目标,终极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近期目标,一一考虑清除,然后看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是否是在向目标靠近,经过理性的分析后,就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就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其次,摘掉“带色的眼镜”,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让你感到愤愤不平的老师,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是如何受到领导器重的。通过了解和对比,也许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减轻内心失衡所带来的痛苦。

第三、不要是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把自己严严的束缚在自己的认知中,自命清高。要与其他老师多交流、多沟通,与人交朋友。遇到事情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毕竟,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往往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看来却是错的。你自己认为错的,偏偏在大多数人看来却是对的。因此,要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别人学习等等以增加自己的学识、教学能力、判断事情能力,向前看齐!

第四、适当的表现自己、推销自己,向别人证实自己的能力。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古人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效仿古人毛遂自荐。当然,面对挫折,掉几滴眼泪无伤大雅,因为,我们需要释放我们的悲伤,而不要抑郁成疾。要学会放下、学会淡然。泪水过后,给自己一个微笑,静下心来思考得失,从头来过。相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篇8:困惑与收获

一、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和谐教育历来是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理想目标, 从古希腊的和谐教育思想到中国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都显示了这一点。中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 他提出了“礼之用, 和为贵”的和谐教育主张, 集中体现在“六艺”教育实践中, 即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来完成和谐人格的培养。荀子主张用知识、才智、品质来全面、完美地培养“成人”。王守仁认为和谐教育思想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 是我国自古以来兴教育之根本目的。康有为提出学生要在德、智、体几方面协调发展。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 以美育为桥梁, 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手脑结合, 知行统一。这些都是寓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西方, 和谐历来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雅典教育中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就是身心的和谐发展。希腊以严整、和谐思想为美学精神, 表现一种高度控制的激动, 以及充满自信平衡的精神力量, 这些都成为希腊的理性教育精神。至于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发展, 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由、全面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和谐相处, 这就需要和谐教育的引领。20世纪60年代以来, 多元文化主义的观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产生并流行, 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 英国大力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强调在所有学校中确立多元文化课程;美国在白人学校课程中, 也引入不同于主导性价值观的文化, 强调多样性的观点, 推行弱势民族集团和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 多元文化主义的诸多观点现在已大大超出了西方的界限, 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曾明确指出, 国际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在接触和交流, 各种文化应该“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构成了我们塑造和谐教育价值观的依据。

二、和谐教育的精神内涵

什么是和谐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 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 也是一种理想、追求, 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 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超我四个层面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从而提出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的命题。在学校教育中, 如何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本身就应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方。

2、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法治教育, 二是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为缺乏的资源之一, 因为专制社会中的法家教育思想及举措与当今世界以公民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法治教育是根本不同的。中国传统的“法”是皇帝的一人法, 而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是公民社会的契约, 这是古今之“法”的根本区别。中国需要从学校到政府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如果缺乏法治观念, 在社会转型期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大问题。同时, 诚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诚”者“忠”也, 中国传统德育里的核心概念就是“忠孝”。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是中华美德普世价值的格言, 是历久弥新的古训。守法教育与诚信教育是促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 也是社会健康躯体的双足, 缺一不可。

3、人与自我的和谐。人应该追求完整的世界, 既有物质的需求, 也有精神的需求, 并要使两者保持合理的张力。人与自我的和谐是一种具有不同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 它依随不同时期社会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从古希腊时代身心和谐的人, 到文艺复兴时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从中国古代仁智合一的君子、贤人,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等等, 都说明了这一点。和谐的个体是具有充分活力的, 并显现为人的成长需求。

4、人与超我的和谐。人与超我指的是神灵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和谐。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但人追求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 宗教和信仰能向人们提供精神的出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 甚至可以说, 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求。因为, 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现实的关怀, 还有终极的关怀, 而终极关怀只能由信仰来承载。西方宗教教育注意把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及社会教化结合起来, 把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国家的真诚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宗教教育使公民形成一种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目前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宗教, 影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人群。如何使信念教育或宗教教育转化为和谐教育的一部分,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三、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1、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应把握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和谐教育是理想目标, 但这并非意味着和谐教育仅仅是人类的理想, 可望而不可即, 它实际上是贯穿于人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也可落实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和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享受幸福、体验快乐的过程。由于受传统“头悬梁”、“锥刺股”苦读精神的影响, 人们往往视学习过程是吃苦和痛苦磨练的过程, 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后, 才有所谓“苦尽甘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实际上, 随着近年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概念的流行, 人们已摆脱了以往纯粹的物质享受和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经济学模式;同样, 教育领域里, 如何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整合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和成长的思想正在赢得共识。

2、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应把握外部与内部的统一。

改革开放前, 教育主要充当的是政治的工具, 之后则往往成为经济的工具, 作为传播文化的手段之一, 它又被视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服务部门。今天的教育除了要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部门服务外, 还应坚守独立的教育立场, 某种程度上还要超越社会现实, 引领政治、经济、文化向着更加人性、和谐的方向发展。当代学校教育要成为社会各要素的粘合剂、润滑膏, 自身要成为社会核心的和谐元素。建设和谐社会, 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 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彼此互动的。从教育自身内部而言, 要力争结构的和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 、课程的和谐、课堂的和谐以及师生的和谐等。

3、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应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教育学是最具实践品格的学科知识, 和谐教育的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教育系统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 并主动参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建设, 为其他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教育系统中,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 打造和谐校园, 使学校生活本身成为和谐的场所。

4、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应把握变革与传承的统一。

传承与变革是教育的两大属性, 前者旨在将人类文明的成果薪火相传, 不断地延续下去;后者则可促成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向前发展。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发展变化之快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速度决定胜负, 创新决定存亡”。于是, 人们对改革更加关切, 这导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不断推进改革的进程中, 对教育领域的宝贵资源没有很好地消化、整理、积淀, 因而缺乏一种坚实、稳固并能够不断支撑、建设起新东西的基础。在社会历史进程中, 要注意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教育系统里, 这三者的关系同样需要协调统一。

5、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应把握学习与生活的统一。

当今社会正向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转轨, 学习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专利, 也不再仅仅是谋职、谋生的需要, 而愈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就是日常生活。因此, 学习质量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是丰富精神生活, 体验感受幸福的过程。有的学者曾指出,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 大多是教学的、技术层面的内容, 却很少涉及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因此, 提倡素质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当学习与生活达到统一之际, 才是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之时。

四、以和谐教育价值理念引领教育改革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人对我国高校扩招颇多诟病, 但必须看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过程, 这已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60%~90%之间;一些转型国家如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的毛入学率在50%~80%之间;而个别后发展国家如巴西、韩国的毛入学率甚至达到了85%和90%, 早已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相比之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连年扩招, 但截至2011年, 毛入学率也不过26%。另外, 在我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传统深入人心, 老百姓普遍有将子女送入高等学校读书的强烈需求。君不见, 上至达官豪富, 下至草根平民, 为了能够“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哪一个不是在不惜重金地帮孩子择名校、求名师;哪一个不是在督促子女“三更灯火五更鸡”地搏名校、拼高考;君不见, 在我国广袤的乡村, 哪一处看不到“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更何况,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显著增强, 但人民的文明水平、文化素养仍需要有一个显著的提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有必要用各种方式更快速、更持久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 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步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和问题。据媒体报道, 上海体育学院曾对沪近10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有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其中20%属轻度抑郁, 7%为中度抑郁, 2%为严重抑郁。另据《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9期发表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状况调查研究》指出:“对于未来, 39.3%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但不知道怎么做, 30.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 但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 而且表面上目的性很强的学习其实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蕴涵其中。”再就高校的教学情况看, 据北京大学王义道教授在《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 怎么改》的文章中所讲:“学生对上 (这种) 课不感兴趣, 提不起精神。好学生被动地记笔记, 不动脑筋;差一点的上课瞌睡、看闲书、写短信、玩游戏, 更胆大的干脆逃课。”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虽然林林种种、多种多样, 但最根本的还是与我国传统的、非和谐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有关:一是“一旦进入大学就可以功成名就”的传统思想与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多元化和竞争激烈化的现实之间发生矛盾, 学生以及家长的心理调适跟不上,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 觉得学什么都重要而似乎学什么又对将来的就业收效甚微, 烦躁不安中便用各种方法来逃避现实;二是在急剧扩招后, 有大量按照精英教育时代的标准属于不喜欢学习、也不怎么会学习的学生在社会和家庭压力的双重驱动下进入高校, 使教学难度显著增大;三是社会方方面面不顾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现实, 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复杂多样、有些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 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应接不暇, 也导致学校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难度增加;四是扩招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大, 工作压力提高, 而高校流行的评价标准又不够完善, 导致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五是扩招后, 高校教师数量快速增加, 而一些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有的把握不住课程知识体系, 不能对教学内容作合理安排和取舍, 授课内容或过于艰深使学生根本听不懂, 或流于泛泛使学生觉得没什么收获;有的条理不清、没有重点、语言难懂;有的课内课外都不与学生交流, 不知道学生的姓名, 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甚者干脆不备课, 照本宣科, 照课件念, 而不管学生听不听、懂不懂等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尚且如此, 而一旦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 情况将不堪设想。破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特别是用和谐教育理念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

以和谐教育理念引领高等教育改革, 首先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 切实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例如, 可以在保持专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将学生必须学、而且必须通过考试的课程减下来, 而把现行大量虽列为选修实际上却要学生必须学的课程还原为真正的选修课, 使学生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其次需要逐步建立层次化的大学学历证书制度。例如可以在一定学制时间内, 给完成全部课程的学生颁发本科学历证书, 给完成部分课程的学生颁发低一级的证书。再次需要大力改革教学方法, 尽可能地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怪圈,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既要针对全体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法, 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给予特殊指导。最后需要大力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例如, 通过正面宣传, 努力为高校的发展赢得一个和谐的环境, 使社会能够真正理解高等学校、支持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使社会加深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 实事求是地提出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要让整个社会都知道急功近利是造就不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 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之人、和谐之心、和谐之理念, 是铸就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而和谐之人的培养, 离不开和谐教育价值观的重塑。面对我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必须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和谐教育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人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人与自我和谐的价值观、人与超我和谐的价值观。

关键词:和谐教育,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裴晓春:“和谐教育”课题研究汇报会简讯[J].上海教育科研, 1995 (7) .

[2]翁光龙:古代和谐教育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教育的借鉴[J].当代教育论坛 (校长教育研究) , 2007 (8) .

上一篇:毕业聚餐下一篇:词《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