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建设规划说明

2024-04-14

绿道建设规划说明(共8篇)

篇1:绿道建设规划说明

第九条 绿道建设应当符合绿道规划要求。编制绿道规划应当以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绿道规划包括全省绿道总体规划和城市绿道总体规划。

第十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省绿道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全省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确定省立绿道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明确绿道控制区划定要求和各地级以上市省立绿道建设任务。

本规定所称绿道控制区,是指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转,沿绿道慢行道缘线外侧一定范围划定并加以管制的空间,主要包括绿廊系统和为设置各类配套设施而应保护和控制的区域。

第十一条 地级以上市绿道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城市绿道总体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省绿道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绿道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内容,划定绿道控制区并提出控制要求,明确绿道分期建设任务,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绿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全省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城市规划甲级资质的单位编制,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城市规划乙级资质以上单位编制。

第十三条 绿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批准的绿道规划,应当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或者专门场所公告,并在政府网站上长期公布。

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绿道规划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不得减少绿道总长度和控制区总面积,不得影响区域生态结构、绿道连续性和服务功能,并按照规划编制和审批的程序执行。

修改后的绿道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涉及绿道建设的城乡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规划或者设计方案时,统筹安排绿道建设内容。

篇2:绿道建设规划说明

第十七条 绿道建设应当利用和依托现有设施,或者与村庄整治、农林水利工程、环境治理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相结合,节约资源,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造成破坏。

绿道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规定组织建设。

第十八条 绿道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绿化保护带和绿化隔离带等绿色生态基底形成的绿廊系统;

(二)步行道、自行车道或者综合慢行道形成的慢行系统;

(三)停车设施、绿道与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形成的交通衔接系统;

(四)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形成的服务设施系统;

(五)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警示标识等形成的标识系统;

(六)与绿道相衔接、能够满足居民多种户外活动需求的公共目的地。

篇3:绿道功能及海南岛绿道建设实践

绿道来源于英文单词“Greenway”,是被人们保护的许多狭长地带,即人们设法保存以及消遣用的户外空间[1]。绿道概念广泛,包括从城市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局限性。学者们普遍认可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2]。

从绿道概念看,绿道主要包括四大功能:对自然和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即绿道的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了游玩和休憩空间,即绿道的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人们在绿道穿梭的同时,感受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魅力,脑海中呈现连续美丽的画面;经济功能,由于绿道长而连接大片间断的区域,人们在其中游玩时间较长,大多会产生消费行为,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2 绿道生态功能

绿道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群落连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绿道在保护环境方面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包括植物、野生动物、土壤、水等),保护水资源,并在现有生境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破碎[3,4]。从而,保护多样化自然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等物质系统。据统计,美国拥有256000km的废弃铁路路基,是现有州际汽车高速公里系统长度的4倍。目前,1090个废弃铁路路基已经被改造成为自行车道(铁路小径),全长共32180km。铁路步道管理委员会希望创建3条主要的东西向路径和6条南北向路径,让人们可通过骑自行车安全到达美国各地[5]。

迈阿密河流是世界上最短的城市河流之一,河道两岸集聚了几十家海洋产业公司,多年来,迈阿密河给人留下太多的负面印象:污染与犯罪。1998年,美国非盈利性环保组织——公共土地信托基金会和迈阿密委员会一起对迈阿密河道进行整修,形成了著名的迈阿密绿色河流通道,恢复了河流生态和历史遗迹[6]。城市绿道的建设往往会借助一段或几段现有交通路线,规划对城市交通系统或河流两侧道路进行改造,增加慢行道和节点,增加其两侧植被覆盖面积,使其风景更加秀丽,同时也保护道路两旁的历史遗迹[7,8,9,10]。绿道不仅帮助旧物改造,同时也帮助保护旧物和现有环境。

城市是人们活动集中的体现,人类活动占据了城市大部分空间,城市中的动物物种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极度匮乏,绿道或是绿地就给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从而保持了物种的多样性[11,12,13,14,15,16]。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活动对野生生境破坏巨大,导致很多物种灭绝。然而绿道可以将支离破碎的独立的小生境生态斑块重新连接起来,再次为生物的基因交流提供了运动通道,减少了物种的近亲繁殖,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4,11,12,13]。同时,绿道本身就是生态基地,能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9,14]。

学者们充分肯定绿道的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但很少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保护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

3 绿道游憩功能

绿道将公园、广场、河流、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其他公共场所等城市休闲区联系起来,并与城市交通系统形成一定的通达度。在与城市交通系统相交处设立节点,方便市民进入绿道系统。

最早的“翡翠项圈”,即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的公园道,它将波士顿公园、牙买加公园、阿诺德公园和富兰克林公园以及其他绿色系统有机联系起来,其还延伸到社区,从而增加社区居民进入公园的机会[15]。新西兰奥克兰地峡的典型绿道规划中,明确提到用慢行系统连接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学校、商业及社区设施[17]。葡萄牙里斯本大都市区维拉弗克希亚市通过绿道帮助改造和联系城市主轴艾尔维斯瑞多大道、老船坞、公共花园、艾维罗渔人组团、衰落工业区以及未来城市公园,从而使市民游憩公共区域增多,扩大了城市竞争力[18]。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是中国首个以省域为单位的大型区域绿道规划。根据此纲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将珠江三角洲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并对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实施空间管制,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多种功能,在构筑三角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游憩空间。其分为三种类型: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深圳市以低碳环保为理念,统分利用周边资源建设绿道,绿道又将13座山体、15个风景名胜区、18个旅游度假区和总长度超过252km的海岸线构建生态骨架,让市民深刻感受到“城依山傍海而建,自然贴近生活”[19]。广东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曾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江河沿岸的田园山林风光融入其中,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了一条环境优美、活动类型多样化的游憩长廊[20,21]。

广东省的绿道规划对其他省市和地方有促进作用。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加入了绿道建设的队伍中,很多学者也开始对各个区域的绿道规划进行研究。上海游憩绿道是“一纵两横三环”总体框架,其可分三种主题:体现滨水文化特征的河流型游憩绿道、体现城区文化的道路型游憩绿道、体现森林文化的绿带型游憩绿道。三种主题游憩绿道休闲性、教育性、科普性极高[8]。羊芸等对成都市绿道规划进行了探讨,认为理论与成都实际相结合,必然会使成都绿道建设更完美[22]。鲁敏等分析了济南市森林城市建设绿道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9]。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绿道建设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绿道在建设中融入多种多样的自然与人文元素,具有休闲和教育功能,让人在休憩的同时深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魅力。

4 绿道社会文化及经济功能

4.1 绿道社会文化功能

据统计美国90%的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在自然廊道两侧[23],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了教育和纪念意义,因此绿道获得了社会文化功能。匈牙利布达区域绿道中,展示了古代布达帧地区和帕蒂地区之间大车道的景观历史和农业文化特征、托克地区之间的古罗马文化以及比哎湖沿岸的动植物特征,居民在绿道中休憩的同时获得历史、农业和生物等知识[25]。伦敦东南绿链,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昔日宫殿的庄严、议院的辉煌、修道院的变迁、水晶宫的神奇和水利大坝的雄伟[26]。

我国诸暨市是越国故都,西施、高僧良价、书画家王冕故里,历史文化丰富,其在设计中就充分注意景观和文化的统一,注重其场所精神“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渲染[24]。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绿道的建设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干道型绿道,沿线植被保持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村寨多;二是生态型绿道,主要修建在热带雨林中,展示了热带雨林多样地貌特征;三是特殊型绿道——野象谷绿道,高架于空中的廊道,以观赏野象为主。西双版纳三种类型的绿道统分展示了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特征,让游客深刻体会到雨林文化[27]。

4.2 绿道经济功能

(1)绿道所带来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广东增城结合实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以政府贴息的方式,资助农村青年贷款20万元,在自行车绿道景区小楼人家开办“盆菜人家”农家餐馆,就近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每天接待游客近500人,带动村民80多人就业和近50户的农产品销售[28]。

(2)绿道生态功能潜在的经济价值。

瑞典斯堪尼亚部分绿道沿线种植了野花,其为草地植被和昆虫创造栖息地或提供资源,最终有益于鸟类等其他种群繁殖,生物多样性得以丰富,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野花带维持了耕地肥力,利于来年耕作,体现了绿道的生态价值[29]。

(3)绿道社会文化功能中的潜在价值。

历史遗迹本身具有价值,且历史遗迹在大众旅游当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据统计,2011年国庆期间,故宫8万人限流措施一度“失守”,对此,故宫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故宫将考虑推行分时段限流。红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旅游,游览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红色文化。众多与旅游和地理有关的专业,学校定期会组织学生参观景区、生态保护区等的实习,让学生从中有感性的认识。

学者们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绿道规划当中。绿道规划研究中,会尽可能多的涉及体现社会和谐、历史遗迹和配套服务的研究,后期调查研究较少。本质上,绿道规划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方面表现为以人文本的精神。

5 海南岛绿道建设实践

5.1 建设现状

海南国际自行车赛自2006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6届,其赛事规格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际自行车赛的带动下,每年环海南岛骑行的驴友也越来越多,海南本地居民也开始骑上自行车环岛行。目前,海南自行车发烧友最少有5000人,自行车爱好者数万人,海南岛正逐渐成为骑行胜地。2010年,海南党政代表团在卫留成和罗保铭同志的带领下来到广东增城亲自骑上自行车体验了增城绿道,感受颇深。此后,海南省多个市县开始规划建设绿道系统。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定安“百里百村”绿道系统,屯昌绿道休闲系统和八门湾绿道休闲系统,三亚、昌江、万宁都在计划中。其中以文昌八门湾绿道系统最为典型。

文昌市八门湾绿道系统陆地全长54km,其中主线45km,支线9km,水上绿道全长约14km。绿道将八门湾红树林、田园风光、渔家池塘、特色村庄、水坝、宗祠庙宇古墓葬和椰子林等重要节点联系起来,形成了七大特殊绿道,即沿江生态休闲绿道、红树林景观绿道、农家人文休闲绿道、史迹文化体验绿道、乡村郊野景观绿道、椰海风情绿道、渔村风情体验绿道(表1)。

八门湾绿道建设除了红树林一小部分主要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大部分是供市民休闲和游憩用。事实上,海南岛其他绿道建设初衷大多数都是在平原地区以市民休闲为主。海南岛中部有大量山地森林和保护区,建议可以在山地森林中建设一些绿道。这样既可以供市民休憩,享受大自然之美,同时山地的崎岖可以增加骑行的乐趣,还可以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1)海南省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全岛绿道建设的规划方案。

大部分进岛骑行的驴友是环岛骑行,做一个全岛绿道的规划,非常必要。规划不仅仅是一个全岛绿道的规划,还应做一个具体的标准供各县市参考,更需要将所有县市的绿道都能接入全岛绿道体系中。

(2)硬件施设还有待完善。

海南岛绿道建设主要是乡村,绿道建设主要是为城市群体服务,但乡村交通和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绿道的准入门槛低,带动的服务业有限。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市民更易进入绿道,鼓励周边村民加入绿道两旁的服务业建设中,即能让城市人体验乡村风情,村民自身也能提高收入。再是,本身与机动道共用的绿道,应拓宽路面并加入明显的绿道标志,如在绿道路面画上自行车图形等。

(3)人文环境应加强。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海南岛旅游业发展,外来游客急剧增加,物价也随着上涨,加重了本岛居民负担,导致村民不愿意外地人过来旅游,人文环境有待提高。国际旅游岛建设目的之一就是提当地高居民收入,而乡村绿道旅游正好可以体现这一思想。乡村旅游,人文环境很重要,年轻人对于绿道建设充分支持,但有部分老年人不支持,在定安百里百村绿道中,经常就有本地人破坏路标。年轻人大多有精力,能为绿道建设和绿道游客做出贡献并获得回报,而老年人大多不能从中获得经济来源,同时他们的负担又加重了,这也是老年人不太支持绿道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关注老年群体。绿道建设的初衷就是为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只有这样,当地人才会欢迎游客前来绿道骑行休闲,游客才能放心快乐地游玩,也就是给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4)绿道导航还不够完善。

文昌八门湾绿道每个驿站都有地图,但绿道每个节点的绿道地图还有待完善,建议配备导游解说之类设备。道路也基本超过普通道路标准,但有些标志内容还不是很明确,特别是和乡村交通系统相交处,游人有时会走错路;道路破坏处,缺乏维护。建议导游牌最好利用不同路段当地材料,突出特色;在节点处,绿道标志应该清楚明显。

经营自行车运动业务的海南捷安特公司营销负责人认为海南绿道建设至少可以在以下5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提供地图和骑行路段的状况、距离、时间等方面的准确资料;二是提供可供选择的骑行路段和路标指引;三是安全要有保障;四是进一步提高随行导游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五是提供骑行车辆的维护、保养等相关服务。海南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绿道理论和案列,充分参考相邻广东省的绿道建设,根据自身实际,切实做好造福百姓的绿道工程。

摘要:阐述了绿道四大功能,即绿道的生态功能、绿道的游憩功能、绿道的社会文化功能、绿道的经济功能的研究进展。联系海南岛绿道建设实例,探讨了海南绿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供海南国际旅游岛绿道建设参考。

篇4:韶关绿道建设规划初探

关键词:韶关绿道;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城市特色;岭南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3-15

修回日期:2012-07-19

关键词:韶关绿道;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局部特色;广东园林

1 引言

韶关地处粤北,是广东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北界五岭,锁钥湘赣,、南扼北江,、湘赣锁钥咽喉交广的交通要冲地位位置以及优越的自然环境,韶关在历史上曾是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军事战略的要地,孕育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有“古虞名郡”的美誉[1] 。韶关在广东打造千里绿道网工作建设中,韶关充分结合统筹考虑本地当地的自然山水格局、资源要素空间分布、自然人文内涵及城市规划的要求,逐步推进韶关绿道的规划和建设。

2 城市绿道的类型及功能

2.1 绿道的概述

绿道理念的概念起源于源自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green” 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way”表示可移动的通道,具有移动的意味,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2]。

绿道是一种即绿色线性的开发空间,是一个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多功能的组合体,是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复合体[3]。“绿道”在查理斯.·莱托的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这样定义绿道: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4]。

绿道的建设是往往充分利用沿线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采取游径建设、景观提升以及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的等方式进行建设完善,让市民体验“慢生活”的健康环保的休闲方式。

2.2 绿道的类型

根据绿道的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以及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的方式。《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中将绿道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类[5]。生态型绿道可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开展自然科考以及进行野外徒步旅行。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环境,为人们提供打造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保护郊野景观和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内,满足人们绿色通行、改善周边居住环境最基本的等需求。

2.3 绿道的功能

绿道有机的地串联了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有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5]。绿道的功能主要为体现在:增进公众健康,丰富生活方式;维护自然风光,保护城市生态;保护历史遗产,弘扬地方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城乡生活环境,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3 韶关绿道建设总体布局

2011年在韶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推动了韶关的绿道建设的尝试。在深入调查研究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并及吸纳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韶关市对做出韶州公园绿道、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莲花山绿道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及建设实施。绿道连美景,“韶关行,好心情”。短短一年内一年时间,便建成了3条绿道,让韶关绿道建设走在全省山区市的前列。

韶关市绿道网结构规划为:“一环两横三纵,三江六岸”(图1)。其中“一环”为环城郊野生态休闲绿道,主要根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组团型城市结构和群山环城的自然格局,建设串联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外围扇形展开的五大城市组团和周边制高点山体的环城绿道。“两横”即分别指自西向东依次串联韶大组团、岛北片区、西河片区、沐溪片区和龙归组团的都市运动休闲绿道,以及串联韶大组团、莲花山、韶南片区、芙蓉新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韶关站、龙归组团的青山秀水生态休闲绿道。“三纵”即分别指在城市东部串联丹霞山、韶大组团、曲江组团、南华禅寺的丹山禅韵观光休闲绿道,串联鸡公山、黄岗山、西河片区、芙蓉山、西联新区、去将组团的都市观光休闲绿道,以及串联西河片区、芙蓉山、西联新区、白土组团的都市休闲游憩绿道。“三江六岸”即依托武江、浈江、北江岸线形成的滨江文化休闲绿道。规划确定7条主要绿道选线,形成韶关城市绿道网的构成骨架,分别承担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功能。

韶关绿道(附韶关绿道总体布局结构图)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串联城市组团和城乡社区,链接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融合游憩娱乐、旅游休闲、运动环保等多种功能,构筑涉及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的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综合型绿道网系统,建设以环城绵绵群山、和中心三山三江六岸为背景、绿道网为骨架的绿化旅游休闲体系,变城市绿地为城市“绿野”和城市“绿业”,打造生态、健康、山水、阳光、人文气息的南岭绿都[6]。

4 韶关绿道建设局部特色

4.1 韶州公园绿道规划

韶州公园绿道按照突出粤北地方特色、体现岭南园林特点的思路,规划以山、林、湖为要素,在韶关市绿道网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将绿道理论运用到建设实践中积极运用绿道理论。之所以将韶州公园绿道建设作为韶关绿道建设的试验段,是因为韶州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且交通便捷,公园拥有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捷的地方。在韶州公园建设的环湖环山都市型双环绿道,为人们慢跑、散步以及自行车运动等户外活动提供了舒适的场所(图2)。(配图一)

韶州公园绿道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改造,形成双环绿道系统。双环绿道分别是指环绕沙湖的亲水休闲步道和环山自行车健身道。亲水休闲步道环湖一周总长为2 公里km,宽度为2 m;自行车道总长为2.2 公里km,宽度为3 m(图3)。(配图二)根据韶关市绿道网总体布局,结合及绿道建设要求,在对原有道路进行修缮、改造的同时,完善慢行道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以及服务、交通与换乘系统,使绿道可提供休憩、指示、停车、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配套建设绿道驿站1个,设置安装标识牌30块,绿道沿线种植乔灌木约5 000株,新建、改造绿化面积约1万0 000平方米㎡(图4)。(配图三)2011年元旦前后,在韶州公园绿道举办“莱斯豪苑杯”园林绿道自行车公开赛,标志着韶关第一条绿道正式启用,这也是全省山区市建成的首条绿道。绿道建成后,现已经成为一个市民休闲、锻炼的一个好去处(图5)。(配图四)

4.2 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规划

杜鹃公园(五里亭省委机关旧址)至丹霞山绿道是韶关市为迎接2011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而建的重点工程之一。11月5日,在丹霞绿道举行的体验骑行体验活动,也为旅游文化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6)。(配图五)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以韶关著名旅游景观为特色,是连接市区著名景点——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和丹霞山的重要绿色旅游走廊。

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全长48 公里km(图7),(配图六)建设注重以生态性、本土化、安全性、连通便捷的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框架、道路系统,原则上不改变原有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性质,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该绿道起始于市区杜鹃公园,终点为丹霞山正门。途经浈江河堤、湾头、黄竹、芙芷坝、瑶山、夏富,穿越穿过丹霞山景区。沿途可观赏游览环境优美、景色环境宜人的浈江风景,田园风光、夏富古村落、以及一帆风顺、童子拜观音、仙山琼阁、竹筏漂流等丹霞景观(图8)。(配图七)该绿道建设以突出生态和郊野为特色,重在着重体现丹霞山风景区和沿线的生态、郊野特点。在对原有道路进行修缮的同时,完善绿道标识系统、基础配套设施及服务、交通与换乘系统等。绿道沿线利用村落的商店等来布置驿站,建设农家乐等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憩、停车、换乘、卫生等服务。此外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还建设有3段山地自行车体验段,平缓的河堤和山地相结合,增添了骑行乐趣。

市区到至丹霞山的绿道是韶关休闲旅游的重点项目,是一条连接田野乡村和自然、人文景观的郊野型的绿道。绿道的建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场所,让自行车爱好者一睹郊野风光。;更还能够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农民人们发展旅游业,促进自觉形成保护原生态自然风光的意识保护,形成特色休闲旅游,增强韶关旅游的吸引力。

5 结语

如今在韶州公园的绿道上游人众多,老人、家长、小孩、年轻人各得其乐。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或年轻人结伴前来骑行。市民说:“在绿道上骑车,可以仿佛暂时离开与喧嚣的城市隔绝了,心情特别的好”。绿道的建设有效的得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让人们尽享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其慢行系统也在无形中给向人们提出宣传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态度理念。韶关绿道建设秉承“因地制宜、因形就势”的原则,突显粤北山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创造了与珠三角绿道特色不同风格的多样化城市绿道体验。

参考文献:

[1]梁健,,何露.,韶关印象历史与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2.

[2]searns,r.m.,1995.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1995,33(13),65-80.

[3]庄荣、,高阳、,陈冬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年(2)第二期,:81-85。.

[4] Litte,c.e.,1990.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baltimore,md.

[5] 广东省建设厅,.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M],.广东省人民政府网,2010年6月,6。

[6] 韶关市城乡规划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韶关市绿道网络专项规划[M],.2010年10月,10.。

█审稿编辑:侯碧清 李敏

作者简介:

王琦(1985-),江西赣州人

本科;园林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篇5:WW镇绿道建设宜居村建设总结

与和谐宜居村建设工作总结

WW镇党委在2010年积极响应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将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作为本我镇的重大工程予以推进,全面将绿道建设与宜居乡村、绿道建设与宜居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有效促进了我镇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WW镇绿道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绿道建设的统一工作部署,我镇的绿道建设任务为8公里,为办冲口至魁塘岭,途径分界、大邦、岗罗、兴盛、二塘排、魁塘等六个村庄。为了加快推进我镇的绿道建设工作,WW镇于年初成立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工作领导小组,由我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任组长,还安排2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国土所所长任副组长,有绿道建设任务的各村庄也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通过有效加强对绿道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我镇绿道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我镇已投入建设资金5000元在办冲口至魁塘岭一带,种下樟木树1600多棵,并派专人负责维护管理维护。我镇在扎实顺利完成县部署的绿道建设工作任务后,结合我镇发展实际与群众需求,又投入建设资金8万元,分别在大邦村种下绿化

1树苗6500棵,高大绿化树种1200棵,建设了2公里的大邦村

庄休闲绿道;在勿坦村种下绿化树苗300棵,高大绿化树种100棵,建设了1.5公里的勿坦村庄休闲绿道;并种植绿化苗木进一步对7公里的栗子岗至WW勿坦公路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

二、宜居村建设推进情况

我镇勿坦村在创建信用村和实施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选定了该村的上坦村作为宜居示范村试点。在推进宜居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先后拆除旧房35间1930平方米,同时全村上下老小妇幼均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共义务投工3850多人次,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目前首期规划工程已基本完成,共计投入资金123万元,铺设水泥硬底化环村道2.3公里,修筑雨水明渠155米,污水分流沟160米和新建污水沉淀池1个350平方米,垃圾屋1个,兴建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1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一个占地22平方米的观景台,设置垃圾桶11个,大型宣传栏6块、信用文化牌6块,休闲石凳13张,新增村内绿化面积500平方米。同时,还制订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公约》等规章制度,从而使村规民约在制度上得到规范提升。目前,勿坦上坦宜居村实现了村庄规划图纸化、环村道硬底化、饮水实现自来化、雨污分流设施化、公厕户厕及垃圾处理无害化、村庄环境生态化、公共设施休闲化、乡规民约制度化等‚八化‛

目标,取得了村容村貌大改变、精神文明水平大提升、文明成果大巩固的可喜成效。

三、绿道与宜居村建设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在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上,WW镇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细则,落实分工负责,镇党委书记带领工作小组成员到相关项目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探讨解决在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下,广泛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切实保障了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的统筹推进,取得成效。

(二)深入调研,科学规划。镇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多次到相关项目地点深入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县委黄志豪书记、廖鹏洲县长等县领导先后10多次到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项目点进行现场办公,有效加快推进了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市委王蒙徽书记、黄强市长、姚康副书记先后莅临指导勿坦村宜居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镇还聘请广州专业设计队做好勿坦村‚和谐宜居村‛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此外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上,我镇还积极联系沟通省、市有关专家及县财政局、县宜居办、县发展改革与城乡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兽医渔业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多方听取各界对于我镇开展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的宝贵意

见及建议,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

(三)大力宣传,共谋共建。我镇党委班子成员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先后多次走到村干、群众当中大力宣传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可以给群众带来的实际好处和实惠,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与积极性,让群众共谋、共建新农村,积极参与到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中去,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绿道与宜居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勿坦宜居村建设工作上,我镇多方积极联系沟通勿坦村委会外出乡亲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并于9月13日邀请上坦村外出杰出相亲回乡召开‚勿坦建设‘三村合一’特色新农村捐资大会‛,此次捐资大会共筹集建设资金80000多元。此外勿坦新农村建设更是出现了极为感人的一幕,万里之外的巴西华侨谢枝女士闻讯家乡建设新农村十分高兴,特从巴西汇款一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四)全民参与,美化家园。在推进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镇注重改变农村地区脏、乱、差的陋习,推进农村的美化亮化工作,大抓植树种花美化村庄、大搞清洁卫生净化环境工作,营造洁净村庄、绿色生态家园,打牢绿道建设与宜居村的基础。在勿坦宜居村建设的近三个月时间,我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老小妇幼均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共义务投工3850多人次,先后9次

组织群众开展村庄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拆除旧房32间1930平方米,修建各类道路5.7公里,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为和谐宜居村建设提供洁净的卫生环境。此外还引导群众在屋前、屋后和山上、山下搞好绿化、建设绿道,体现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绿道与宜居村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我镇大多数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产业发展十分单一,村民间贫富差距较大,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基础薄弱。

2.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接受新鲜事物,推进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存在难度。

3.我镇行政村较多,建设绿道与宜居村的资金需求与政府财力和农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定要想方设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六、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上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重点做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我镇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工作:

(一)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在圩镇及宜居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绿道建设,以绿道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生态、幸福的美好环

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沙糖桔种植,绿色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不断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绿道和宜居村建设基础。

(三)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环境美化绿化。加强乡村道路、乡村改厕、乡村公厕等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WW镇党政办

篇6:城市绿道规划有哪些设计流程?

2. 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以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塑造环境优美、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的美好城市形象。

3. 延续城市文脉、发掘区域资源优势,让绿道系统成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线性道路景观。

4. 体现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智能化,具有国际先进性。绿道系统承载了生活、出行的人性化信息管理。

篇7: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9月底,以市旅游委蔡俏副主任为团长的海口旅游考察团一行14人去到增城,开展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荔新公路景观林带、新荔生态公园、荔湖湿地公园、市民花园、增江画廊、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休闲长堤公园、增城广场、荔枝文化公园、增派公路绿色通道工程以及莲塘村绿道、小楼人家景区东西境古街和白水寨风景区,详细了解增城绿道建设、宜居城乡建设、和乡村居住环境情况,学习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有关经验做法。

通过参观考察,考察组人员对绿道建设有了直观生动的深刻认识,认为增城市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城市绿道集城市日常文化、运动、旅游、休闲、商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建设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并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旅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切实做到以绿道建设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人员同时表示,增城市的绿道建设思路,十分值得我市认真学习借鉴。

二、绿道的内涵与增城绿道的“由来”和发展思路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途径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

(二)增城绿道的“由来”

增城修建“绿道”的缘起是前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国外考察期间“偷学”来的。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增城市将“拿来”的“招数”经过一番“改造”,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慢行道和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探索出一条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新路。

(三)增城绿道的发展思路

第一、增城市将绿道建设变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增城没有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就绿道谈绿道。在满足绿道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又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了。

第二、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第三、绿道变成了农民的“财道”。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家特产品市场,搞活了农村物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增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展“低碳”绿道游所带来的效应。其中,尤以单车道观光游最为显著。这条被誉为广东最美的单车道,一边是碧绿秀丽的清溪小河,一边是繁茂绵延的山林,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让游客可安心地骑车“慢游”。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08年投入使用以来,吸引了众多珠三角游客、自行车爱好者以及健身爱好者前来游玩,仅荔城街路段今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4万游客。

三、增城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

(一)以民为本,把绿道网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在推动绿道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把绿道网的建设当作是一项造福增城人民、造福增城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在推动绿道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让农民积极参与,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绿道网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深入绿道网沿线的农村,及时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合情合理的诉求,依法依规尽快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农民解释,争取农民的支持,同时高度重视处理好绿道网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及时依法依规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经营绿道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共同建设好绿道。

(二)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把绿道网的建设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增城政府相关部门探索通过政府的策划和规划推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以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为突破口,把绿道网、发展产业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荔城街和增城市旅游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并进行策划规划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扎实推进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把莲塘春色景区建设成为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营造环境,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结合起来

目前,增城绿道网建设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发挥群众的智慧,让农民主动参与到整治环境、营造环境中来,发展产业,把客引来,把客留下,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告别农村脏乱差。比如,通过全面整治,莲塘春色景区已逐步形成旅游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四)培育产业,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紧紧结合起来

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一定的标准,引导绿道沿线的农民适当在政府正确的指导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各镇街在绿道建设中要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以“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

(五)高效管理,把绿道网的建设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搞好绿道建设与管理,绿道沿线村庄建立了农村群防群治联防体系,加大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做到教育引导农民,全面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考虑绿道沿线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拉动消费,解决就业,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城市绿道建设给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鉴示

自2008年起,增城市以“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的科学理念出发,确立“服务好城市,服务好游客,致富人民群众”的思路,借助位于珠三角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建成了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具有观光、健身、休闲功能,形成了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为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鉴示。

(一)科学规划、形式多样、突出特色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的原则。把慢行系统的建设与景区点和文明生态农村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居民点、景区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景区点、村庄逐步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沿线社区居民就地创业和就业。

慢行系统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各区(镇、街)的自然资源和地貌条件,结合沙滩、农田、村庄、江河水系和林地园地等创造丰富多彩、景观各异的慢行道,对不同地段的慢行道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整治,让慢行道呈现多重的精彩。

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本地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的节点,提高人民的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慢行道展现地方的风情。对于慢行道途经的社区、村庄,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整治环境卫生,杜绝乱堆乱放,增加绿化种植、修建运动场地、整治建筑外墙。慢行道两侧,在树种单调稀疏路段加种开花乔木,修剪过低分枝。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添加绿化廊道,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在绿道沿线增加标志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从而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型社

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凸显“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的特色。

(二)因地制宜、绿色健康

坚持在慢行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尽量利用绿道沿线的荒坡地和旧厂房、旧民居,变“废”为“宝”,建设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让慢行道既是市民健身休闲之道,也是文化体验之道,绿色经济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居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浏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一些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使慢行道成为广大市民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家园。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级各部绿道建设工作责任,按照规划部门统筹、各区建设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由政府负责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集体股份公司经营旅游公司经营。在规划建设完成后提供服务时期,各慢行道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绿道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五、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慢行休闲系统建设要突出“便”字

绿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景区点、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更应侧重于“便”字,方便游客、方便市民。各个慢行单元应根据区域、地段、需求的不同,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做好步行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指示牌等游憩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慢行系统与十字路、丁字路衔接,与公交系统,旅游线路相衔接,真正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体现人文关怀。

(二)慢行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原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利益

增城绿道建设为沿线的农民带来了收益,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有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甚至可以翻番。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有一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树形优美,令人叫绝。但是经过向当地老乡的了解,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林,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当客观,然而增江河下游修筑水坝导致水位上涨,淹死了这片荔枝林,才形成如此奇观。虽然绿道建设带来了游客,政府也给了适当赔偿,但是仍然无法弥补荔枝林的损失。在今后我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应以此为鉴,要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形就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委婉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要把慢行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慢行系统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让慢行系统真正成为“生态之道”和“富民之道”。

(三)慢行系统建设时须注意安全问题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应注意做好沙滩、河岸的防护工程,同时建议慢行道边离沙滩、河岸有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崩塌。

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增城自行车绿道起于荔城西堤公园,止于白水仙瀑景区门口,道宽3.5米,全长约80公里。其中南段河堤上约有10公里是自行车与机动车混用车道,仅用白色实线在地面上画出了自行车专用道。在实地体验的过程中,每逢汽车从身边经过,总不免有些担心。

因此,慢行道设计应该能够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在遇有十字路、丁字路时,要有相应措施。自行车道更不应与机动车道混用,实在条件不允许,也应设置实体的隔离设施,只是画一条白线,甚至连地面铺装都没有加以区别,是起不了安全作用。

(四)慢行道设计要凸现人性化

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其规划设计更需要体现人性化,遮荫挡雨、便利设施、休息点、小卖店都应考虑齐全。在本次考察过程中发现,绿道上服务设施比较缺乏,一路上很少能找到公共厕所,即便有也经常要跑很远的路;而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路上渴了想买瓶水都很难;天然游泳场边上缺少更衣、淋浴设施,很多家长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孩子换衣服擦身,颇为不雅。

慢行道沿线景区景点通常是游客聚集、修整、观景的目的地,因此慢行系统除配套餐饮、小卖部、土特产销售点、公厕、垃圾桶等必要的设施外,还需为游客提供自行车存放、更衣室、自行车维护中心等特别服务。

慢行道交通环境设计,还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在景区景点服务中心和沿途休息驿站,应对休息场地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种植高大乔木,特别是用本地生优良树种作为行道绿化树种,不仅生长状态良好、管护成本低,并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营造夏季的荫凉;对地面进行平整,在树荫底下设置各种休息椅,让游客在海口烈日闷热气候里感受到一丝丝凉意。

(五)引入企业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休闲新产品

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建成后的服务时期,通过竞标方式交由实力强大的企业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农村集体或个人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来修建慢行系统配套设施,建好后承租给企业,企业优先录用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

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点,变农村民居为农家旅馆,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还刚刚起步,尽管绿道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是它在国内也还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慢慢摸索经验。希望我市慢行道工程能够脚踏实地,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成熟,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篇8:绿道建设规划说明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翔安大道,绿道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1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参与了多项绿道建设项目

以翔安大道两侧绿化景观工程为例, 该项目总长27公里, 投资近4亿元, 目前已向两侧拓宽50m, 首期绿化30m, 绿化总用地面积约为85公顷。翔安大道南起翔安隧道口, 北至仑头立交南侧, 为厦门重要的城市快速路, 同时也是厦门东部重要的迎宾大道。翔安大道绿道是作为郊野型绿道标准建设的,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 通过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 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为例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翔安大道———城市华尔兹:绿化景观工程主要围绕“一个设计理念、三个主题段落、两种动线感受、六带二组团、七类重要设施”等要点设计, 充分体现生态防护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和城市绿道功能。

绿道建设是通过连接城市主要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城乡居住区等, 既能优化区域生态格局, 构筑绿色开敞空间, 又能促进各地人流和物流的自由高效地流动, 形成一体化的生活休闲格局, 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绿道建设强调土地利用功能, 绿道沿线用地应以居住用地为主导, 适当安排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地, 鼓励和推进商住的混合使用, 不宜安排产业用地。绿道沿线宜串联城市居住区、公园、公共休闲服务中心等公共节点, 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2 翔安大道主要设计优点

2.1 建设总体思路

2.1.1 一个设计理念

翔安大道———城市华尔兹。翔安大道是厦门市的城市景观大道, 是连接海底隧道、沈海高速的重要快速干道, 是厦门东部的迎宾大道, 有厦门“东大门”之称。

如果说厦门日新月异的建设是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那么身处厦门岛东北侧, 作为城市大动脉的翔安大道就是一首欢快舒畅的华尔兹, 一路行进, 一路发展, 继承厦门城市精神, 带着历史底蕴, 配合近期建设形成区域的景观风格, 归还城市一条多彩的、生态的、休闲的、和谐的交通空间、景观大道。环境-和谐:翔安大道两侧分布着工业区、居住区、商务区、休闲公园、村庄等, 周边环境参差不齐, 本设计注重绿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为翔安大道这条城市动脉带来独有的生态气息。

感官-律动:结合地段综合特点划分主题, 根据段落主题, 以现有的互通立交为单元布置植物组团, 设置富有特色的生态植物群落, 打造让人难以忘怀、与众不同的精致, 这是流淌的美丽。

凸显特点:流光溢彩的场地延续 (长) ;沉静的林荫生态气息 (静) ;流淌的都市交通景观 (动) 。

场地-延续:已建成的翔安大道绿化带, 可谓厦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首期两侧30米的绿化景观工程将结合翔安大道已建成的绿化带, 将流光溢彩进行发展和演绎。

2.1.2 三个主题段落

多彩迎宾段———城市华尔兹的行板:浓墨重彩的第一拍。该段为沈海高速进入厦门第一印象, 是厦门展现城市魅力的窗口。该段主要以四季观花植物进行造景, 结合线条优美的彩色绿篱, 营造出精致多彩、开放大气的景观绿化效果, 体现一种热情、大方的百花迎宾气氛。

生态休闲段———城市华尔兹的柔板:平和舒缓的第二拍。该段周边主要分布着居住区, 采用浓荫及芳香植物造景, 突出绿和香的特点, 打造生态宜人, 自然休闲的居住区外部休闲环境。

和谐交流段———华尔兹的自有节奏:自由轻快的第三拍。该段连接海底隧道口, 周边主要为商业和商务繁华地段。结合用地特点, 采用阵列式或者飘带状的构图方式, 使整体风格别致新颖, 形成整体、和谐的绿化空间。

2.1.3 两种动线感受

快速交通动线:以外围的机动车道为代表, 包括辅道在内的一条连续的、快速的城市观光路线;其感官效果为:色彩风格鲜明、标识性强烈、充满速度与活力。

慢行交通动线:以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基础的一条连续的、容纳性的、在林荫下带下进行的城市慢行动线;其感官效果为:清爽亲切、舒适宜人、充满活力与创意。

2.1.4 六大植物组团、两处节点公园 (六带二组团)

夏花区 (夏秋两季开花, 以小叶榕背景树, 以蓝花楹、台湾栾树为主景树, 强调夏秋两季观花效果。) 、冬花区 (冬春两季开花, 主要是以高山榕为背景, 以洋紫荆、宫粉羊蹄甲为观花乔木, 开花时正逢春节, 花大如掌, 落英缤纷) 、芳香区 (以香花香叶香草为主, 主要采用依兰、桂花、栀子花、茉莉花等花草) 、榕荫区 (以大叶榕、橡皮榕为背景树种, 以火焰木、美丽异木棉为观花乔木, 五一、台交会, 九八、国庆期间, 硕大鲜艳的花朵布满枝头, 体现节日喜庆的氛围) 、草本区 (以小叶榕为背景树, 结合翔安新城现代建筑风格, 组团式种植的棕榈科等草本植物, 营造现代滨海景观特色。) 、市树区 (以常绿的小叶榕为背景树, 以厦门市树凤凰木为主景树成片种植, 用美丽红艳的凤凰木体现迎宾的氛围。)

2.1.5 七类重要设施

景观设施作为园林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案设施的分布主要结合周边环境、公交车站、慢行流线依次分布, 包括:艺术小品、服务设施、休闲设施、指示系统、夜景照明、停车空间、道路铺装等七大类。

为满足游人出游及休闲的需要, 在整条慢行系统景观设计中, 结合翔安大道的公交车站设置集公共厕所、售卖点、自行车停租亭、休憩廊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 建筑形式采用闽南建筑风格, 自身可成为绿化带中的一景。

2.2 基本现状

翔安大道现状的侧分带、防护隔离带的绿化已经基本形成。主要乔木为:刺桐、盆架子、小叶榄仁、木棉、桃花心木、香樟、大叶榕、芒果、凤凰木、台湾栾树、小叶榕、垂叶榕、海枣、华棕、蒲葵、大王椰子、狐尾椰子、巨尾桉、相思等。主要灌木为:黄金榕球、苏铁、红绒球、夹竹桃、非洲茉莉球、红叶石楠球、千头木麻黄等。主要地被为:红花继木、三角梅、龙船花、小蜡、紫花马缨丹、花叶良姜、蟛蜞菊、马尼拉草等。

侧分带现状:种植层次较为丰富, 所选的棕榈科植物长势良好, 目前均已成效。

防护隔离带现状:植物配置密度较高, 局部能够达到防护隔离的效果。

设施配套情况: (1) 艺术小品 (闽南红砖系列) ; (2) 服务设施 (公共厕所、休闲亭廊) ; (3) 休闲设施 (休闲座椅、果皮箱) ; (4) 指示系统 (与石材、红砖、木材等结合成整套系统) ; (5) 夜景照明 (庭院灯、草坪灯、绿化射灯、造型灯箱) ; (6) 停车空间 (主要服务于自行车) ; (7) 道路铺装 (铺装、盖板、彩色水泥或沥青、无障碍) 。

3 翔安大道主要设计缺点

翔安大道为厦门重要的城市快速路, 同时也是厦门东部重要的迎宾大道, 是厦门的城市名片和展示特色窗口。

一翔安大道绿化过于平均。大道中间隔离带多为阵列式植物排列, 大小过与接近, 一路过来无节奏性, 不断重复, 开车容易视觉疲劳造成安全隐患。

二地方特色艺术小品稀少。翔安大道为厦门重要的城市快速路是展示特色重要途径需要展示地方特色艺术小品。

三较落后的排水理念需要改变。翔安大道上面绿化多为凸起边坡, 下雨时水大多数直接往较低的路面排容易造成路面短时间大量积水“海绵绿道”是指绿道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绿道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在确保道路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绿道建设过程中, 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排水系统转-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道路绿地建设要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

4 结束语

上一篇:袁家村反思下一篇:游望江公园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