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2024-04-09

绿道建设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2012年4月)

绿道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之后在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广为盛行,通常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之间的纽带,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休息站、旅游商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形成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放空间。依据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绿道主要分为3种类型: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市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串联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市建成区周边的开放绿地、水体和田园资源设立,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等城市景观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运动、休闲、娱乐场所。

近年来,城市绿道作为一种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的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较早启动了绿道建设,广东、东莞、佛山等城市相继出台绿道建设规划,并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绿道网。我省绿道建设也已经起步,于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关于推进城镇绿道绿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即便捷服务、安全舒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因陋见巧;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目前,省内各市均已启动了绿道规划。

一、建设绿道的必要性

(一)绿道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以国际国内几条典型绿道为例,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功能于一体,每年为沿途各州带来16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广州增城绿道的开通,为沿线居民带来就业岗位4000多个,每月吸引近3万名游客到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消费,带动增城旅游业快速增长;深圳建设的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大梅沙,全长近20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滩、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元素有机串联,极大地提升了沿线商业价值。

(二)规划绿道有助于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英国“雾都”伦敦通过实施以绿道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项链空间计划,由重污染城市蜕变为花园城市;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实施绿道计划将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全球闻名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境内小区数量多,人口密度大,特别是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任务重、难度大。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表明,绿道具有线性、连接性和便于通达等特点,又兼具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关于我区绿道建设的初步设想

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分路段实施,逐步串联”的思路,打造具有XX特色的绿道网络,使之成为服务民生、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当前,结合我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建议规划实施三条绿道。

(一)在东部水系沿线规划建设都市型滨水景观游览绿道

1、规划依据。目前,我区正在加快打造新华桥至河北桥的东

部水系风光休闲带,水系公园广场、博物馆、周边区域改造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实施绿道规划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水系沿线建设一条串联景观节点的绿道,也是打造“五大公园”连线成串、“四大博物馆”聚集成群的风光休闲带不可或缺的。

2、规划思路。依托水系沿线正在实施的项目,将绿道理念融入项目规划设计,并作为一项必要的设计条件。同时,统一设计风格和建设标准,以保证各分段绿道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以促进都市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突出休闲娱乐、景观游览功能,主要设臵零售摊位、多色彩夜景灯、观赏花卉、雕塑小品、休憩凉亭及座椅等设施。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水系沿线项目开发单位配套建设、属地街道维护管理方式。零售摊位由属地街道持有产权并对外出租,所获租金全部用于辖区绿道日常维护管理。

(二)在西外环沿线规划建设郊野型旅游观光绿道

1、规划依据。一是南湖大道至果园乡娘娘庙村的西外环沿线,是我区打造优质产业聚集带的重点区域,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启动,为规划绿道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随着产业的聚集,未来这一区域也将聚集大量人口,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群众提供一个休闲观光的生态空间具有现实需求。三是西外环沿线绿化覆盖率高,含氧量高,生态资源丰富,建设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规划思路。依托项目建设,于西外环路西侧同步规划与西外环路平行的绿道,由政府聘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整体设计。绿道规划设臵与外环路连通的若干出入口,以方便进出绿道。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依托西外环路沿线既有生态资

源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条满足城乡居民郊外生态观光需求的旅游线路,发展西部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绿道规划突出生态特色,沿线绿化以观赏型林木为主,搭配大型乔木、亚乔木,适量点缀灌木和花卉,体现物种、色彩的多样性,提高观赏效果。设臵餐饮购物点、休憩点、浏览交通工具租赁点、治安岗亭、公厕等配套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识。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由区城建投联合旅游机构按比例出资建设,建成后交由旅游机构经营管理。

(三)在西部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运动休憩型绿道

1、规划依据。目前,我区正在规划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占地规模大,未来将形成一个商企云集、人口聚集的区域,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人群需要一个户外活动空间。同时,这也是提升园区投资价值,吸引高端产业进驻的有效手段。

2、规划思路。依托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在西外路西侧,修建一条环绕园区的绿道,并与西外环沿线规划的郊野型旅游观光绿道连通。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以户外运动为特色,打造高标准的户外运动基地,在满足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群体需要的同时,发展户外竞技运动项目,带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道路沿线绿化以观赏型林木为主,辅以草坪、色块和点缀花卉;沿线规划户外运动项目,如攀岩、网球场等;配套设臵餐饮购物点、休憩点、浏览交通工具租赁点、治安岗亭、消防站、公厕等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识。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

式,由区城建投具体组织实施,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绿道建设资金采取将户外运动和餐饮娱乐项目经营权对外招标方式筹集。建成后交由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篇2: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9月底,以市旅游委蔡俏副主任为团长的海口旅游考察团一行14人去到增城,开展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荔新公路景观林带、新荔生态公园、荔湖湿地公园、市民花园、增江画廊、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休闲长堤公园、增城广场、荔枝文化公园、增派公路绿色通道工程以及莲塘村绿道、小楼人家景区东西境古街和白水寨风景区,详细了解增城绿道建设、宜居城乡建设、和乡村居住环境情况,学习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有关经验做法。

通过参观考察,考察组人员对绿道建设有了直观生动的深刻认识,认为增城市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城市绿道集城市日常文化、运动、旅游、休闲、商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建设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并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旅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切实做到以绿道建设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人员同时表示,增城市的绿道建设思路,十分值得我市认真学习借鉴。

二、绿道的内涵与增城绿道的“由来”和发展思路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途径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

(二)增城绿道的“由来”

增城修建“绿道”的缘起是前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国外考察期间“偷学”来的。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增城市将“拿来”的“招数”经过一番“改造”,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慢行道和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探索出一条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新路。

(三)增城绿道的发展思路

第一、增城市将绿道建设变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增城没有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就绿道谈绿道。在满足绿道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又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了。

第二、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第三、绿道变成了农民的“财道”。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家特产品市场,搞活了农村物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增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展“低碳”绿道游所带来的效应。其中,尤以单车道观光游最为显著。这条被誉为广东最美的单车道,一边是碧绿秀丽的清溪小河,一边是繁茂绵延的山林,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让游客可安心地骑车“慢游”。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08年投入使用以来,吸引了众多珠三角游客、自行车爱好者以及健身爱好者前来游玩,仅荔城街路段今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4万游客。

三、增城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

(一)以民为本,把绿道网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在推动绿道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把绿道网的建设当作是一项造福增城人民、造福增城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在推动绿道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让农民积极参与,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绿道网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深入绿道网沿线的农村,及时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合情合理的诉求,依法依规尽快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农民解释,争取农民的支持,同时高度重视处理好绿道网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及时依法依规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经营绿道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共同建设好绿道。

(二)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把绿道网的建设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增城政府相关部门探索通过政府的策划和规划推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以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为突破口,把绿道网、发展产业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荔城街和增城市旅游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并进行策划规划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扎实推进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把莲塘春色景区建设成为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营造环境,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结合起来

目前,增城绿道网建设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发挥群众的智慧,让农民主动参与到整治环境、营造环境中来,发展产业,把客引来,把客留下,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告别农村脏乱差。比如,通过全面整治,莲塘春色景区已逐步形成旅游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四)培育产业,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紧紧结合起来

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一定的标准,引导绿道沿线的农民适当在政府正确的指导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各镇街在绿道建设中要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以“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

(五)高效管理,把绿道网的建设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搞好绿道建设与管理,绿道沿线村庄建立了农村群防群治联防体系,加大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做到教育引导农民,全面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考虑绿道沿线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拉动消费,解决就业,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城市绿道建设给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鉴示

自2008年起,增城市以“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的科学理念出发,确立“服务好城市,服务好游客,致富人民群众”的思路,借助位于珠三角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建成了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具有观光、健身、休闲功能,形成了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为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鉴示。

(一)科学规划、形式多样、突出特色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的原则。把慢行系统的建设与景区点和文明生态农村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居民点、景区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景区点、村庄逐步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沿线社区居民就地创业和就业。

慢行系统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各区(镇、街)的自然资源和地貌条件,结合沙滩、农田、村庄、江河水系和林地园地等创造丰富多彩、景观各异的慢行道,对不同地段的慢行道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整治,让慢行道呈现多重的精彩。

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本地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的节点,提高人民的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慢行道展现地方的风情。对于慢行道途经的社区、村庄,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整治环境卫生,杜绝乱堆乱放,增加绿化种植、修建运动场地、整治建筑外墙。慢行道两侧,在树种单调稀疏路段加种开花乔木,修剪过低分枝。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添加绿化廊道,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在绿道沿线增加标志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从而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型社

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凸显“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的特色。

(二)因地制宜、绿色健康

坚持在慢行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尽量利用绿道沿线的荒坡地和旧厂房、旧民居,变“废”为“宝”,建设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让慢行道既是市民健身休闲之道,也是文化体验之道,绿色经济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居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浏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一些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使慢行道成为广大市民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家园。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级各部绿道建设工作责任,按照规划部门统筹、各区建设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由政府负责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集体股份公司经营旅游公司经营。在规划建设完成后提供服务时期,各慢行道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绿道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五、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慢行休闲系统建设要突出“便”字

绿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景区点、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更应侧重于“便”字,方便游客、方便市民。各个慢行单元应根据区域、地段、需求的不同,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做好步行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指示牌等游憩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慢行系统与十字路、丁字路衔接,与公交系统,旅游线路相衔接,真正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体现人文关怀。

(二)慢行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原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利益

增城绿道建设为沿线的农民带来了收益,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有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甚至可以翻番。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有一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树形优美,令人叫绝。但是经过向当地老乡的了解,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林,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当客观,然而增江河下游修筑水坝导致水位上涨,淹死了这片荔枝林,才形成如此奇观。虽然绿道建设带来了游客,政府也给了适当赔偿,但是仍然无法弥补荔枝林的损失。在今后我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应以此为鉴,要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形就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委婉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要把慢行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慢行系统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让慢行系统真正成为“生态之道”和“富民之道”。

(三)慢行系统建设时须注意安全问题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应注意做好沙滩、河岸的防护工程,同时建议慢行道边离沙滩、河岸有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崩塌。

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增城自行车绿道起于荔城西堤公园,止于白水仙瀑景区门口,道宽3.5米,全长约80公里。其中南段河堤上约有10公里是自行车与机动车混用车道,仅用白色实线在地面上画出了自行车专用道。在实地体验的过程中,每逢汽车从身边经过,总不免有些担心。

因此,慢行道设计应该能够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在遇有十字路、丁字路时,要有相应措施。自行车道更不应与机动车道混用,实在条件不允许,也应设置实体的隔离设施,只是画一条白线,甚至连地面铺装都没有加以区别,是起不了安全作用。

(四)慢行道设计要凸现人性化

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其规划设计更需要体现人性化,遮荫挡雨、便利设施、休息点、小卖店都应考虑齐全。在本次考察过程中发现,绿道上服务设施比较缺乏,一路上很少能找到公共厕所,即便有也经常要跑很远的路;而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路上渴了想买瓶水都很难;天然游泳场边上缺少更衣、淋浴设施,很多家长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孩子换衣服擦身,颇为不雅。

慢行道沿线景区景点通常是游客聚集、修整、观景的目的地,因此慢行系统除配套餐饮、小卖部、土特产销售点、公厕、垃圾桶等必要的设施外,还需为游客提供自行车存放、更衣室、自行车维护中心等特别服务。

慢行道交通环境设计,还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在景区景点服务中心和沿途休息驿站,应对休息场地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种植高大乔木,特别是用本地生优良树种作为行道绿化树种,不仅生长状态良好、管护成本低,并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营造夏季的荫凉;对地面进行平整,在树荫底下设置各种休息椅,让游客在海口烈日闷热气候里感受到一丝丝凉意。

(五)引入企业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休闲新产品

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建成后的服务时期,通过竞标方式交由实力强大的企业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农村集体或个人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来修建慢行系统配套设施,建好后承租给企业,企业优先录用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

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点,变农村民居为农家旅馆,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还刚刚起步,尽管绿道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是它在国内也还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慢慢摸索经验。希望我市慢行道工程能够脚踏实地,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成熟,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篇3:绿道功能及海南岛绿道建设实践

绿道来源于英文单词“Greenway”,是被人们保护的许多狭长地带,即人们设法保存以及消遣用的户外空间[1]。绿道概念广泛,包括从城市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局限性。学者们普遍认可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2]。

从绿道概念看,绿道主要包括四大功能:对自然和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即绿道的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了游玩和休憩空间,即绿道的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人们在绿道穿梭的同时,感受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魅力,脑海中呈现连续美丽的画面;经济功能,由于绿道长而连接大片间断的区域,人们在其中游玩时间较长,大多会产生消费行为,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2 绿道生态功能

绿道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群落连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绿道在保护环境方面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包括植物、野生动物、土壤、水等),保护水资源,并在现有生境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破碎[3,4]。从而,保护多样化自然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等物质系统。据统计,美国拥有256000km的废弃铁路路基,是现有州际汽车高速公里系统长度的4倍。目前,1090个废弃铁路路基已经被改造成为自行车道(铁路小径),全长共32180km。铁路步道管理委员会希望创建3条主要的东西向路径和6条南北向路径,让人们可通过骑自行车安全到达美国各地[5]。

迈阿密河流是世界上最短的城市河流之一,河道两岸集聚了几十家海洋产业公司,多年来,迈阿密河给人留下太多的负面印象:污染与犯罪。1998年,美国非盈利性环保组织——公共土地信托基金会和迈阿密委员会一起对迈阿密河道进行整修,形成了著名的迈阿密绿色河流通道,恢复了河流生态和历史遗迹[6]。城市绿道的建设往往会借助一段或几段现有交通路线,规划对城市交通系统或河流两侧道路进行改造,增加慢行道和节点,增加其两侧植被覆盖面积,使其风景更加秀丽,同时也保护道路两旁的历史遗迹[7,8,9,10]。绿道不仅帮助旧物改造,同时也帮助保护旧物和现有环境。

城市是人们活动集中的体现,人类活动占据了城市大部分空间,城市中的动物物种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极度匮乏,绿道或是绿地就给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从而保持了物种的多样性[11,12,13,14,15,16]。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活动对野生生境破坏巨大,导致很多物种灭绝。然而绿道可以将支离破碎的独立的小生境生态斑块重新连接起来,再次为生物的基因交流提供了运动通道,减少了物种的近亲繁殖,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4,11,12,13]。同时,绿道本身就是生态基地,能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9,14]。

学者们充分肯定绿道的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但很少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保护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

3 绿道游憩功能

绿道将公园、广场、河流、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其他公共场所等城市休闲区联系起来,并与城市交通系统形成一定的通达度。在与城市交通系统相交处设立节点,方便市民进入绿道系统。

最早的“翡翠项圈”,即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的公园道,它将波士顿公园、牙买加公园、阿诺德公园和富兰克林公园以及其他绿色系统有机联系起来,其还延伸到社区,从而增加社区居民进入公园的机会[15]。新西兰奥克兰地峡的典型绿道规划中,明确提到用慢行系统连接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学校、商业及社区设施[17]。葡萄牙里斯本大都市区维拉弗克希亚市通过绿道帮助改造和联系城市主轴艾尔维斯瑞多大道、老船坞、公共花园、艾维罗渔人组团、衰落工业区以及未来城市公园,从而使市民游憩公共区域增多,扩大了城市竞争力[18]。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是中国首个以省域为单位的大型区域绿道规划。根据此纲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将珠江三角洲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并对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实施空间管制,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多种功能,在构筑三角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游憩空间。其分为三种类型: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深圳市以低碳环保为理念,统分利用周边资源建设绿道,绿道又将13座山体、15个风景名胜区、18个旅游度假区和总长度超过252km的海岸线构建生态骨架,让市民深刻感受到“城依山傍海而建,自然贴近生活”[19]。广东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曾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江河沿岸的田园山林风光融入其中,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了一条环境优美、活动类型多样化的游憩长廊[20,21]。

广东省的绿道规划对其他省市和地方有促进作用。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加入了绿道建设的队伍中,很多学者也开始对各个区域的绿道规划进行研究。上海游憩绿道是“一纵两横三环”总体框架,其可分三种主题:体现滨水文化特征的河流型游憩绿道、体现城区文化的道路型游憩绿道、体现森林文化的绿带型游憩绿道。三种主题游憩绿道休闲性、教育性、科普性极高[8]。羊芸等对成都市绿道规划进行了探讨,认为理论与成都实际相结合,必然会使成都绿道建设更完美[22]。鲁敏等分析了济南市森林城市建设绿道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9]。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绿道建设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绿道在建设中融入多种多样的自然与人文元素,具有休闲和教育功能,让人在休憩的同时深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魅力。

4 绿道社会文化及经济功能

4.1 绿道社会文化功能

据统计美国90%的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在自然廊道两侧[23],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了教育和纪念意义,因此绿道获得了社会文化功能。匈牙利布达区域绿道中,展示了古代布达帧地区和帕蒂地区之间大车道的景观历史和农业文化特征、托克地区之间的古罗马文化以及比哎湖沿岸的动植物特征,居民在绿道中休憩的同时获得历史、农业和生物等知识[25]。伦敦东南绿链,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昔日宫殿的庄严、议院的辉煌、修道院的变迁、水晶宫的神奇和水利大坝的雄伟[26]。

我国诸暨市是越国故都,西施、高僧良价、书画家王冕故里,历史文化丰富,其在设计中就充分注意景观和文化的统一,注重其场所精神“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渲染[24]。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绿道的建设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干道型绿道,沿线植被保持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村寨多;二是生态型绿道,主要修建在热带雨林中,展示了热带雨林多样地貌特征;三是特殊型绿道——野象谷绿道,高架于空中的廊道,以观赏野象为主。西双版纳三种类型的绿道统分展示了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特征,让游客深刻体会到雨林文化[27]。

4.2 绿道经济功能

(1)绿道所带来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广东增城结合实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以政府贴息的方式,资助农村青年贷款20万元,在自行车绿道景区小楼人家开办“盆菜人家”农家餐馆,就近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每天接待游客近500人,带动村民80多人就业和近50户的农产品销售[28]。

(2)绿道生态功能潜在的经济价值。

瑞典斯堪尼亚部分绿道沿线种植了野花,其为草地植被和昆虫创造栖息地或提供资源,最终有益于鸟类等其他种群繁殖,生物多样性得以丰富,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野花带维持了耕地肥力,利于来年耕作,体现了绿道的生态价值[29]。

(3)绿道社会文化功能中的潜在价值。

历史遗迹本身具有价值,且历史遗迹在大众旅游当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据统计,2011年国庆期间,故宫8万人限流措施一度“失守”,对此,故宫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故宫将考虑推行分时段限流。红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旅游,游览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红色文化。众多与旅游和地理有关的专业,学校定期会组织学生参观景区、生态保护区等的实习,让学生从中有感性的认识。

学者们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绿道规划当中。绿道规划研究中,会尽可能多的涉及体现社会和谐、历史遗迹和配套服务的研究,后期调查研究较少。本质上,绿道规划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方面表现为以人文本的精神。

5 海南岛绿道建设实践

5.1 建设现状

海南国际自行车赛自2006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6届,其赛事规格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际自行车赛的带动下,每年环海南岛骑行的驴友也越来越多,海南本地居民也开始骑上自行车环岛行。目前,海南自行车发烧友最少有5000人,自行车爱好者数万人,海南岛正逐渐成为骑行胜地。2010年,海南党政代表团在卫留成和罗保铭同志的带领下来到广东增城亲自骑上自行车体验了增城绿道,感受颇深。此后,海南省多个市县开始规划建设绿道系统。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定安“百里百村”绿道系统,屯昌绿道休闲系统和八门湾绿道休闲系统,三亚、昌江、万宁都在计划中。其中以文昌八门湾绿道系统最为典型。

文昌市八门湾绿道系统陆地全长54km,其中主线45km,支线9km,水上绿道全长约14km。绿道将八门湾红树林、田园风光、渔家池塘、特色村庄、水坝、宗祠庙宇古墓葬和椰子林等重要节点联系起来,形成了七大特殊绿道,即沿江生态休闲绿道、红树林景观绿道、农家人文休闲绿道、史迹文化体验绿道、乡村郊野景观绿道、椰海风情绿道、渔村风情体验绿道(表1)。

八门湾绿道建设除了红树林一小部分主要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大部分是供市民休闲和游憩用。事实上,海南岛其他绿道建设初衷大多数都是在平原地区以市民休闲为主。海南岛中部有大量山地森林和保护区,建议可以在山地森林中建设一些绿道。这样既可以供市民休憩,享受大自然之美,同时山地的崎岖可以增加骑行的乐趣,还可以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1)海南省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全岛绿道建设的规划方案。

大部分进岛骑行的驴友是环岛骑行,做一个全岛绿道的规划,非常必要。规划不仅仅是一个全岛绿道的规划,还应做一个具体的标准供各县市参考,更需要将所有县市的绿道都能接入全岛绿道体系中。

(2)硬件施设还有待完善。

海南岛绿道建设主要是乡村,绿道建设主要是为城市群体服务,但乡村交通和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绿道的准入门槛低,带动的服务业有限。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市民更易进入绿道,鼓励周边村民加入绿道两旁的服务业建设中,即能让城市人体验乡村风情,村民自身也能提高收入。再是,本身与机动道共用的绿道,应拓宽路面并加入明显的绿道标志,如在绿道路面画上自行车图形等。

(3)人文环境应加强。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海南岛旅游业发展,外来游客急剧增加,物价也随着上涨,加重了本岛居民负担,导致村民不愿意外地人过来旅游,人文环境有待提高。国际旅游岛建设目的之一就是提当地高居民收入,而乡村绿道旅游正好可以体现这一思想。乡村旅游,人文环境很重要,年轻人对于绿道建设充分支持,但有部分老年人不支持,在定安百里百村绿道中,经常就有本地人破坏路标。年轻人大多有精力,能为绿道建设和绿道游客做出贡献并获得回报,而老年人大多不能从中获得经济来源,同时他们的负担又加重了,这也是老年人不太支持绿道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关注老年群体。绿道建设的初衷就是为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只有这样,当地人才会欢迎游客前来绿道骑行休闲,游客才能放心快乐地游玩,也就是给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4)绿道导航还不够完善。

文昌八门湾绿道每个驿站都有地图,但绿道每个节点的绿道地图还有待完善,建议配备导游解说之类设备。道路也基本超过普通道路标准,但有些标志内容还不是很明确,特别是和乡村交通系统相交处,游人有时会走错路;道路破坏处,缺乏维护。建议导游牌最好利用不同路段当地材料,突出特色;在节点处,绿道标志应该清楚明显。

经营自行车运动业务的海南捷安特公司营销负责人认为海南绿道建设至少可以在以下5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提供地图和骑行路段的状况、距离、时间等方面的准确资料;二是提供可供选择的骑行路段和路标指引;三是安全要有保障;四是进一步提高随行导游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五是提供骑行车辆的维护、保养等相关服务。海南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绿道理论和案列,充分参考相邻广东省的绿道建设,根据自身实际,切实做好造福百姓的绿道工程。

摘要:阐述了绿道四大功能,即绿道的生态功能、绿道的游憩功能、绿道的社会文化功能、绿道的经济功能的研究进展。联系海南岛绿道建设实例,探讨了海南绿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供海南国际旅游岛绿道建设参考。

篇4: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城市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市绿道的概念及分类,简单描述了长沙城市绿道建设的现状,以长沙市圭塘河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反映了长沙城市绿道建设中的一些现存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主张长沙市圭塘河绿道建设应该重视节点,注重线性,形成片区,构成一个“点”“线”“面”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绿道慢行系统,并对未来绿道系统规划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绿道;绿道系统规划;长沙圭塘河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相结合,以求达到平衡之效,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也相对应地提升,居民对于绿道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同时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景观设计中,绿道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与人为开发景观节点或者自然山林公园等绿地相串联的一种线性绿色走廊。绿道根据其规划空间尺度,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形态模型,相当于一条线状链条连接着城市的各个绿地节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慢行系统,构成由“点”-“线”-“面”三要素相辅相成的城市整体布局。连通性和可达性是其主要特征,同时兼具供本地市民健身休闲及外来游客感知区域文化特质之效。

一、城市绿道功能

城市绿道是具有连通性、能保护自然生态、供人们休闲游憩,蕴含历史文化的慢行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绿道有序地串联着各个城市节点,使生态块不再孤立,形成统一的网络体系。同时,将公共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等相互连通,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公园等公共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利用率。人们参与到绿道中,步行、骑自行车等锻炼活动都提升了绿道的环境交互性,而且建立起连续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交通空间,利于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

(一)城市绿道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城市绿道可以分为下列5种类型:

表格由作者自己整理

二、长沙的绿道建设现状

随着长沙市现阶段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一味地加快脚步去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许多市民开始重视身体和内心的和谐,想要回归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长沙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岁月的积淀。引入城市绿道概念,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串联风景名胜景点,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地域特色,也能加强居民归属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和模范作用。

长沙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在绿道中进行体育锻炼、休闲游憩等活动,通过人与自然的交互,工作压力可得到有效地缓解和释放。长沙城市绿道系统正在整体地优化整个市区的道路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较完整的慢行系统(图1)。长沙拟建城市27条绿道,按照长沙市2014-2016年城市绿道工程实施计划,长沙将建成城市绿道206.55公里。截至2016年5月底,已建成15条,启动建设193.65公里,其中已完成130.05公里[1]。

三、长沙圭塘河绿道概况

(一)现状分析

圭塘河是长沙唯一的城市内河。圭塘河发源于长沙县跳马乡石门村鸭巢冲,于洞井镇洪塘村上坝桥流入雨花区,由南至北流经雨花区洞井镇、雨花亭街道、圭塘街道、高桥街道、黎托乡,在黎托乡花桥村老鸭嘴汇入浏阳河。圭塘河全长28.3公里,其中雨花段20.6公里。圭塘河现有绿道位于雨花区圭塘河中游,北起香樟路,南至湘府中路,总长3200米,沿河展幅约200米,总占地面积1959亩。

笔者实地调研了长沙劳动东路至人民东路沿圭塘河西路一段(图2)。

(二)现阶段存在问题

1.圭塘河需治污清淤

圭塘河流域从航空路到长沙大道段,约长2公里,沿途可常见各种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污染。垃圾和污染主要来自于附近生鲜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餐饮行业、周边学校等公共区、沿河居民区等。城市生活垃圾占主要部分,包括食物垃圾、纸屑、塑料、陶瓷、粪便、杂品等。其污染表现为居民区河段的生活垃圾乱堆放(图3)和圭塘河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水面整体泛黑(图4)。因此,加强固液体废弃物的排放管理和河水淤泥治理是圭塘河绿道建设的重点。

2.后期管理维护需加强

劳动东路与火星大道交汇处的华雅生态园,紧临体育新城,是长沙市多功能旅游、体育、娱乐休闲生态园,整个园区山水相映,景色俱佳,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但现在由于后期的维护没有跟上,多处的园建设施已经出现破败损坏现象(图5),且无人维修。有些植物的长势不佳,甚至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图6),也无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整形修剪。因此,为了保留较好的景观延续性,还需要后期的专业人员对现有的华雅生态园中的植物及建筑景观进行修缮和维护。这就说明,圭塘河绿道建设不仅是前期的投入建设很重要,后期的维护修缮更重要。

3.功能需生态多样系统化

长沙现阶段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城市面临巨大的压力,绿道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可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圭塘河周围的公园、广场似散落的珍珠,零星布局缺乏秩序,而圭塘河绿道就是能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项链,经过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城市绿道系统。

城市绿道应同时具备生活休闲、游憩活动、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就目前圭塘河华雅生态园的绿道建设情况而言,现有的绿道功能较为简单。考虑了道路的连通性,但植物绿化品种较少,景观园建设施内容不够丰富,且人工痕迹较重,遮盖了原本的自然气息,单纯强调园林美化,追求观赏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这与人们崇尚自然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在圭塘河绿道建设中,不仅仅要注重绿道近期的景观效果,也要考虑到整个区域范围内物种的自然演替效果。绿道的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系统化的,能够作为城市生态构架支撑生态系统,既能满足人们游憩需求,也具有沟通交流的空间,风格整体统一而又具有多样化元素融合的绿色廊道。

4.公共设施配置需合理化

长沙圭塘河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滨河路段垃圾桶、公共厕所较少,且个别垃圾桶的摆放朝向欠妥(图7)。避雨设施的服务范围不够,有些路段绿道沿线的休息座椅数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而有些路段则座椅简易摆放,明显随意堆砌,间距不合理(图8),而且调研的整段绿道中几乎没有健身器械的配置。炎炎夏日,温度很高,但有些路段却缺乏高大乔木的遮荫,人体直接暴晒在强烈的光线之下,不适之感倍增。沿车行道的垃圾桶位置摆放随意(图9),经过观察,使用率非常低。总的来说,长沙圭塘河绿道现状未考虑到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使用功能性方面也有待提升。

5.景观设施需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现在长沙市中各个绿道建设其实都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每段绿道对于市民的吸引力。城市现有的形态都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文化沉淀积累而形成的,在长沙圭塘河路段绿道的建设中,笔者认为绿道景观的建设应当与雨花区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合,展现出雨花区域内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绿道北端附近的马王堆汉墓的古文化元素,以及绿道南端的长沙植物园特色,加以融合运用到景观小品或提取成为景观要素,使圭塘河绿道能够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使之成为雨花区的标志印象,从而形成长沙市的一张新名片。

四、长沙圭塘河绿道营建对策

(一)重视节点

节点在绿道中承担着集散服务的作用,是人流集聚的重要之处,所以圭塘河绿道在进行建设的时候,节点是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重点。圭塘河绿道节点在设计和选择材料方面都应该充分突出圭塘河的特色,从细节之处来体现文化内涵。例如景观小品及浮雕纹饰等,应尽可能从时代背景等方面挖掘出古建筑遗迹的符号文化内涵,反映出历史韵味。使之展现出雨花区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历史沿革,突出雨花区域的人文积淀,不仅能成为一个区域的新窗口,更能成为整个市区及省区的特色绿道,对于其他绿道能起到先导和借鉴的作用与意义。

(二)注重线性

绿道是为人们提供靠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串联城市和乡村空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3],这个系统是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很大作用。但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连接各部分的重要廊道却在建设中被忽略[4] 。绿道慢行交通便于供城市居民无缝连接公共交通系统,利于为非机动车提供相对安全独立的行驶空间,有助于给步行者营造舒适的林荫空间。长沙圭塘河绿道建设应注意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形成综合慢道,以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配置道路的绿化,使之形成一条色彩斑斓的绿廊。植物选材上应注重保持原有绿色植物,适量增加观色赏形的颜色树种。总的来说就是,在保护原有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破碎零散的绿地资源,形成线状的绿廊系统,营造舒适的绿色廊道,力求有助于长沙市民出行圭塘河绿道时能够达到视觉及其他感官上多层次多方位的感知效果。

(三)形成片区

长沙圭塘河的绿道营建应当注意用线将点串联形成整体的片区。将整个圭塘河区域内的著名建筑、历史景点、社区公园、城市广场等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把雨花区的区位优势转化成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一个可供游人休闲娱乐的“慢生活”系统。营建立体式的绿化景观系统,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做到人车分流,结合生态环境,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交通体系。政府为绿道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但最重要的是要让居民参与和使用,人是环境中的主体。让游客在步行或者是骑行圭塘河绿道所在的雨花片区过程中,能连续愉悦地体验到与环境互动的趣味,乐享生活,对于提高整个片区内的生活品质及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五、结语

城市绿道在生态休闲、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大价值。绿道作为一个可持续且完整多功能的线性慢行系统的特定空间。绿道网络需要与尊重城市生态本底,注重与城市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同时绿道网络也可发展为城市的骨架,重塑城市的空间结构。[5]

目前,我国绿道的景观设计系统尚不完善,因此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长沙市的绿道建设更是有利于长沙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从人性化和文化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发挥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加快长沙圭塘河绿道营建速度,有利于带动雨花区的发展并连接呼应其他片区的绿道,从而有助于整个长沙市的生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605/2016053109

52285607001.html.

[2]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 (2012-2020 年)[Z],2014,(01):27.

[3]孙奎利,吕扬.浅谈国外绿道建设实践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 (04):73-75.

[4] 徐晓波.城市绿色廊道空间规划与控制[D].重庆大学,2008.

[5] 李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乡一体化绿道网络规划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4.

作者单位:

篇5:绿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绿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绿道专题资料选

(一)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统筹指导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绿道网理念,将绿地绿廊与绿色出行、体育休闲、生态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借鉴国内外绿道网建设的先进经验,体现珠和谐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大幅度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二)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为目的,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保护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态功能,保护和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及沿线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将我国绿道网建设作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三)与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交通建设相结合依托现有的山体、水系、绿地和道路,将绿道网建设与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市政公园和社区公园等的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打造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绿道,展现不同的目标和主题,体现多样性。同时,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贯通成网,建立绿道网与公共交通网的有机衔接,完善换乘系统,形成便捷通达的绿道网体系。

(四)与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相结合尽量结合现有的滨水路径、林荫大道和道路两侧等设施进行绿道布置,充分利用现有的登山道、公园园道、森林防火道、二线巡逻道等设施,避免大填大挖及人工化痕迹过重的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可采用移动式旧集装箱改造组合建造,尽可能减少土建工程。优先采用性价比优良、反映健康绿色生活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大力推广绿色建材、节能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绿道建设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特色。

(五)与提升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强化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注重植被类型、铺装材料、功能策划、游憩空间组织等方面的特色,打造“亮点工程”和“精品工程”。尤其要充分发掘特区管理线资源,保留、提升现有的边境设施、军事特色和生态环境,向市民普及国防知识,展示我国发展历程,提高市民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丰富绿道网的内涵,更好地展现各地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篇6:WW镇绿道建设宜居村建设总结

与和谐宜居村建设工作总结

WW镇党委在2010年积极响应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将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作为本我镇的重大工程予以推进,全面将绿道建设与宜居乡村、绿道建设与宜居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有效促进了我镇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WW镇绿道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绿道建设的统一工作部署,我镇的绿道建设任务为8公里,为办冲口至魁塘岭,途径分界、大邦、岗罗、兴盛、二塘排、魁塘等六个村庄。为了加快推进我镇的绿道建设工作,WW镇于年初成立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工作领导小组,由我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任组长,还安排2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国土所所长任副组长,有绿道建设任务的各村庄也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通过有效加强对绿道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我镇绿道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我镇已投入建设资金5000元在办冲口至魁塘岭一带,种下樟木树1600多棵,并派专人负责维护管理维护。我镇在扎实顺利完成县部署的绿道建设工作任务后,结合我镇发展实际与群众需求,又投入建设资金8万元,分别在大邦村种下绿化

1树苗6500棵,高大绿化树种1200棵,建设了2公里的大邦村

庄休闲绿道;在勿坦村种下绿化树苗300棵,高大绿化树种100棵,建设了1.5公里的勿坦村庄休闲绿道;并种植绿化苗木进一步对7公里的栗子岗至WW勿坦公路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

二、宜居村建设推进情况

我镇勿坦村在创建信用村和实施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选定了该村的上坦村作为宜居示范村试点。在推进宜居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先后拆除旧房35间1930平方米,同时全村上下老小妇幼均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共义务投工3850多人次,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目前首期规划工程已基本完成,共计投入资金123万元,铺设水泥硬底化环村道2.3公里,修筑雨水明渠155米,污水分流沟160米和新建污水沉淀池1个350平方米,垃圾屋1个,兴建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1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一个占地22平方米的观景台,设置垃圾桶11个,大型宣传栏6块、信用文化牌6块,休闲石凳13张,新增村内绿化面积500平方米。同时,还制订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公约》等规章制度,从而使村规民约在制度上得到规范提升。目前,勿坦上坦宜居村实现了村庄规划图纸化、环村道硬底化、饮水实现自来化、雨污分流设施化、公厕户厕及垃圾处理无害化、村庄环境生态化、公共设施休闲化、乡规民约制度化等‚八化‛

目标,取得了村容村貌大改变、精神文明水平大提升、文明成果大巩固的可喜成效。

三、绿道与宜居村建设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在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上,WW镇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细则,落实分工负责,镇党委书记带领工作小组成员到相关项目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探讨解决在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下,广泛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切实保障了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的统筹推进,取得成效。

(二)深入调研,科学规划。镇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多次到相关项目地点深入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县委黄志豪书记、廖鹏洲县长等县领导先后10多次到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项目点进行现场办公,有效加快推进了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市委王蒙徽书记、黄强市长、姚康副书记先后莅临指导勿坦村宜居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镇还聘请广州专业设计队做好勿坦村‚和谐宜居村‛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此外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上,我镇还积极联系沟通省、市有关专家及县财政局、县宜居办、县发展改革与城乡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兽医渔业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多方听取各界对于我镇开展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的宝贵意

见及建议,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

(三)大力宣传,共谋共建。我镇党委班子成员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先后多次走到村干、群众当中大力宣传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可以给群众带来的实际好处和实惠,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与积极性,让群众共谋、共建新农村,积极参与到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中去,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绿道与宜居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勿坦宜居村建设工作上,我镇多方积极联系沟通勿坦村委会外出乡亲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并于9月13日邀请上坦村外出杰出相亲回乡召开‚勿坦建设‘三村合一’特色新农村捐资大会‛,此次捐资大会共筹集建设资金80000多元。此外勿坦新农村建设更是出现了极为感人的一幕,万里之外的巴西华侨谢枝女士闻讯家乡建设新农村十分高兴,特从巴西汇款一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四)全民参与,美化家园。在推进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镇注重改变农村地区脏、乱、差的陋习,推进农村的美化亮化工作,大抓植树种花美化村庄、大搞清洁卫生净化环境工作,营造洁净村庄、绿色生态家园,打牢绿道建设与宜居村的基础。在勿坦宜居村建设的近三个月时间,我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老小妇幼均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共义务投工3850多人次,先后9次

组织群众开展村庄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拆除旧房32间1930平方米,修建各类道路5.7公里,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为和谐宜居村建设提供洁净的卫生环境。此外还引导群众在屋前、屋后和山上、山下搞好绿化、建设绿道,体现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绿道与宜居村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我镇大多数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产业发展十分单一,村民间贫富差距较大,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基础薄弱。

2.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接受新鲜事物,推进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存在难度。

3.我镇行政村较多,建设绿道与宜居村的资金需求与政府财力和农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定要想方设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六、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上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重点做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我镇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工作:

(一)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在圩镇及宜居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绿道建设,以绿道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生态、幸福的美好环

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沙糖桔种植,绿色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不断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绿道和宜居村建设基础。

(三)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环境美化绿化。加强乡村道路、乡村改厕、乡村公厕等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WW镇党政办

上一篇:作业二数据库流程图下一篇:初一1班升旗班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