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2012年度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2024-04-13

蕉岭县2012年度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精选3篇)

篇1:蕉岭县2012年度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蕉岭县2012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和《梅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为加快我县绿道网建设,打造“绿色、精致、和谐”的宜居城乡,结合我县宜居城乡建设的实际,现制定我县2012绿道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2011-2015)》和《梅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纳入省市绿道网规划线路43公里,属长潭景区专用慢行道,南起谢晋元故居,沿石窟河东岸连接三圳福北、蕉城龙安名贵树木基地、镇山省级森林公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节点,北至丘逢甲故居。到目前为止,我县完成绿道示范段建设10.5公里,其中三圳福北段1.2公里,龙安名木基地5.3公里,湖谷名木基地1.5公里,长潭白马名木基地2.5公里。

2012年目标任务:一是组织编制蕉岭县绿道网建

设规划,7月底前完成;二是建设蕉城龙安名木基地至三圳福北名木基地约8公里慢行道;三是完善绿道交通衔接系统,即绿道和石窟河东岸道路、桃源东路的接驳设施;四是完善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和警告标识。

二、组织实施机构

为扎实推进我县的绿道网建设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成立我县绿道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江运洪(副县长)

副组长:何祥辉(县府办副主任)

古添强(县住建局局长)

陈希明(县财政局局长)

古育辉(县城综局局长)

黄金松(县文体旅游局局长)

谢广宁(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成员单位由蕉城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人民政府和县住建局、县城综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县文体旅游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务局、县环保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绿道办),设在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何祥辉同志兼任,成员由上述有关单位各一位负责同志组成。

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绿道建设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绿道建设开展工作;负责筹备召开全县绿道建设有关会议,研究提出全县绿道建设的工作计划;起草或拟订有关实施方案,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对绿道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任务分解落实

(一)县住建局负责起草《蕉岭县绿道建设实施方案》,协助绿道办协调全县绿道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制定城市绿道网建设规划,明确城市绿道网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与时序安排,并负责指导各镇的绿道建设工作。

(二)县城市综合管理局负责县城范围内的绿道管理工作。

(三)县文体旅游局负责指导绿道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指导协调绿道户外休闲健身和户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工作。

(四)县财政局负责落实绿道建设专项补贴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五)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指导绿道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

(六)县林业局负责指导林地的绿道建设工作,并抓好“三绿”(绿色家园、绿色通道、绿色环境)工作。

(七)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的租赁、征收整合、开发和利用等工作。

(八)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负责指导其管辖交通公路的绿道建设工作。

(九)县水务局负责指导河堤沿线和滩涂地绿道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县绿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县的绿道建设领导机构,县绿道办负责绿道网建设的日常工作、会

议召集、工作安排、任务制定、任务分工、计划、工作督查和考核,明确绿道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按照工作安排落实实施计划和工作职责。

(二)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成的绿道,要加强日常养护和管理。有关部门对损害、占用绿道或侵占绿地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处,确保已建成的绿道管理到位。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绿道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宣传健康生活和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保证绿道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四)督促考核。市政府将绿道建设考核工作纳入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对我县的绿道建设进行考核,县绿道办负责督查考核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责任不落实的成员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篇2:蕉岭县2012年度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2013年广东省绿道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省十一届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按照“以人为本、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要求,以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络体系、加快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和因地制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开展绿道建设,并升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为目标,积极推动绿道网可持续发展,切实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省和排头兵。2013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不断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综合功能

(一)有序延伸绿道网络,促进绿道与慢行、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换乘,提高绿道使用率。继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对已建绿道五大系统(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进行查漏补缺,建设绿道网“公共目的地”,进一步完善省级-城市绿道网络体系。结合绿道网建设完善城市自行车和步行等非机动交通系统,加快推进绿道自行车租赁系统的运营,促进绿道与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换乘,充分发挥绿道的慢行交通功能,提高绿道使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二)依托绿道网“公共目的地”建设,深入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打造绿道网四大品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充分利用自然风景、历史人文资源和绿地、广场等多样空间,以“点”带“线”,建设多种类型的绿道“公共目的地”。建立多元化的管护运营机制,提升绿道经营服务工作水平。结合绿道“公共目的地”建设,开展制度化的各类主题活动,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体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服务四大绿道品牌,全面丰富绿道内涵,不断提升绿道网的综合功能效益。(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指导协调)

二、因地制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绿道网建设

(一)明确工作目标。粤东西北地区各市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结合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等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和目标。工作计划和任务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备案,作为省财政补贴和年终检查依据。(粤东西北地区各地级市政府负责)

(二)建设完善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实施全省和城市绿道网规划,以城市建成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和城郊休闲度假区等居民使用率高的地区为重点,不断完善省级-城市绿道网络。按照“建设一段,完善一段”的要求,做好绿道慢行道养护和沿线绿化培育,配套绿道的驿站、标识、环卫、安保、游憩、文教、体育等功能性设施,确保安全高效投入使用。结合各地实际划定绿道控制区,制订相应管理规定,对绿道控制区实施有效的空间管制,实现绿道网的生态功能。(粤东西北地区各地级市政府负责)

三、推动绿道升级,系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一)划定生态控制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绿道规划建设网的基础上,编制全省空间生态安全和城市化格局规划。推动珠三角各市率先开展生态线划定和管理工作,争取

年内基本全部启动。推动生态线划定和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积极争取纳入“十二五”立法计划,并在年底前初步完成立法研究和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负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二)启动全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制订广东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规划,将绿道升级为绿色基础设施。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别制订专项指引,制订行动计划,明确相关要求。部署和指导开展城乡公园、各类保护区等自然区域或开敞空间的维护,以及推进绿道功能完善、城市绿带、城乡水网连接等“链接系统”项目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负责,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三)先期做好相关局部工作。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现状和供需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需要在城市新区或建成区开展立体绿化、滨水空间修复以及雨水花园、绿色停车场等工程建设。(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强化保障,积极推动全省绿道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领导组织。继续落实绿道网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切实推动绿道网建设工作持续有序开展。(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二)建立健全绿道网长效机制。加快出台《广东省绿道网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各市据此组织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要重点完善绿道功能开发和管护运营机制,实现持续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吸收和借鉴珠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绿道网长效机制,落实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经费,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绿道网建设和管护同步推进。省财政继续对粤东西北地区的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给予补助。(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三)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各地要确保对绿道网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绿道网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营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继续执行绿道网建设项目规划、立项、招投标、土地供应等方面“绿色通道”审批制度,保障绿道网建设进展顺利。(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加强检查督导。加强对全省绿道网建设工作的检查督导,按季度定期报送绿道网建设信息,及时协调指导地方绿道网建设工作。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报送功能开发、管护运营、“公共目的地”和城市绿道建设进展等信息;粤东西北地区重点报送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建设和设施配套等情况。(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五)加强技术指导。印发《广东省绿道网“公共目的地”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城市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指引》,组织编制《广东省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引》等技术文件,为完善绿道网综合功能,实现绿道网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六)开展交流学习和宣传推介。组织交流活动,推介省内外绿道网建设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举办培训、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促进各市交流学习,提高认识,取长补短。继续抓好绿道网宣传推介工作,广泛运用多种形式媒体,大力宣传推介绿道网,提高绿道影

篇3:蕉岭县2012年度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关键词: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密度;建设规模;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05-23

修回日期:2012-06-13

1.研究背景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性、绿色的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林带、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建立,内设行人和骑车者可进入、游憩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城市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城乡居民居住区、大型广场、文化及活动中心等。

自2009年以来,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积极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精神,编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3月4日正式发布),用以指导珠三角地区绿道网建设。

为进一步有效地指导、规范和管理全省的绿道建设活动,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化专题研究》,作为《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的重要研究基础与指导文件之一。

该研究重点分析总结了美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地的绿道网规划经验,通过归纳前期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绿道网络的基本概念与构成、研究必要性与建设基础,提出了珠三角绿道建设规模与建设目标,并以绿道网络服务评价为基础,提出适用于省立绿道建设、各市绿道网建设的指引意见与实施行动纲领。

本文重点探讨研究绿道网络化的两个核心问题:绿道网建设密度与建设规模、绿道网建设评价模型。

2.绿道网络化的研究意义

绿道网络化即线性绿道的网络化,是具有维护区域生态稳定、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环境景观等功能及生态保护、游憩健身、历史保护、教育、交通多方面效益,同时有着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珠三角绿道网络化能在更大的区域内实现绿廊系统的网络化、慢行道系统的网络化、游憩系统的网络化与服务系统的网络化;绿道网络化的研究目的在于《纲要》中确定的六条绿道如何实现与珠三角各市的最优化互动,与城市网络体系(包括道路交通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游憩系统、城市农林水环保系统与市政公用系统等)的有效衔接,发挥生态、游憩等综合功能并实现效益最大化。绿道网络的选线密度与建设目标是绿道网络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使用需求、生态承载量与设施配套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可了解绿道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设目标。而绿道建设评价模型主要评价绿道的服务质量,并为优化与提升绿道系统提供重要指导,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地方开展绿道网络建设工作,避免出现盲目建设、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

3.绿道网选线的合理密度

3.1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密度研究

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育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郊野型绿道则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而设,主要有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旨在增加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这两类绿道因为位于城市密集区以外,所以具有密度小、使用频率较低、开放性较强及环境干扰较小的特点。

关于绿道网选线的密度,可以与珠三角区域条件相近的美国南阿莱干尼区域[1]为参考对象,南阿莱干尼区域(Southern Alleghenies region)绿道网覆盖并连接了贝德福德(Bedford)、堪布里(Cambria)、富尔顿(Fulton)、翰汀顿(Huntingdon)、圣满萨(Somerset)共六个郡。对六个郡的绿道建设及不同类型的绿道密度设计进行研究,可类比得到珠三角地区相应的绿道类型的合理密度值。根据绿道的自然基底可判断得出:南阿莱干尼区域的自然风光绿道、自然山林绿道与珠三角地区的生态型绿道情况相近;而郊野山林绿道、郊野游憩绿道以及滨水绿道与珠三角地区郊野型绿道情况相近。分析数据得出参考的数值区间为:生态型绿道的适宜密度为0.03~0.10km/km2;郊野型绿道的适宜密度为 0.49~1.23km/km2。

3.2都市型绿道的网络密度研究

都市型绿道由于位于城市密集区内部,因而具有使用频率较高、开放程度较高、环境干扰较大的特点。这一类型绿道主要建于各级城镇地区,涵盖的斑块包括城市广场、人文景区、文化中心、城市公园、滨水地区和社区绿地等,具有高密度、高连接度和高闭合性的系统特点。网络密度应综合城市用地类型、城市慢行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居民的出行需求与活动半径等要素后确定。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第4.2.4条文可知: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以1.5~2.0km/km2为宜,道路间距最好为1000~1200m;美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纽约市的绿道网资料显示:纽约绿道规划建设约1 448 km,土地总面积为1 214.4 km2,地均绿道长度为1.19 km/km2。通过参考以上数据资料,并结合珠三角区域的实际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将都市型绿道的适宜密度参考数值区间定为:1.5~2 km/km2。

以上网络密度值是参考相似案例而得出的理想化结果,但由于不同的地方会有各自的特殊性与局限性,如绿道的建设条件不一、需求不一、建设难度不一,等等,所以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参考适宜的绿道选线密度范围,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规模。

4.绿道网建设规模研究方法

珠三角区域属于经济发达、用地紧张的区域,人口密度大而绿地面积小,因此应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对绿道网建设规模进行研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区域总面积、区域建成区面积与分布、区域绿地面积与分布、区域历史人文资源分布、区域自然资源及景观分布、区域经济情况、区域人口以及地方人民意愿,等。可参考以下三种方法确定建设规模:

1)采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参考条件相似的区域案例及研究成果,从各类型绿道的适宜密度以及所用区域面积推导出珠三角绿道网密度值;

2)按照各市的城市特征与绿道建设条件,如各类绿地分布、城市建成区与城郊地区范围的确定、各类人文及自然资源分布以及经济情况,将这些因素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绿道建设标准;

3)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将区域绿道类比成珠三角区域绿地中的道路系统,参考《公园设计规范》中风景名胜区道路的适宜密度,推导珠三角绿道网络建设的适宜指标。各个城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资源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与分布、经济实力、政策支持及市民意愿等,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定建设规模。例如深圳全市土地面积为1 953 km2,最终确定全市绿道总规模为2 000 km,基本做到每平方公里建设1公里的绿道[5]。

5.绿道网络服务评价模型

绿道网络建设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接收反馈信息并进行反复的修改。绿道网络应在服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首先应确定绿道网络规划目标和规划区范围,全面搜集规划区内的各类自然及人文因子,并对它们进行充分的现状表述、过程分析和资源评价;然后进行景观节点分析和景观廊道分析;多目标构建方案和确定优化方案,最后结合城市建设、资源特征和绿地系统现状进行现状适应性分析和完善。

综合参考国外绿道网络相关评价体系[2],根据珠三角绿道特点,提出绿道网络化服务评价内容与评分体系,确定以10~15分为标准的一级因子,5分为标准的二级因子,形成以下评价体系(表5-1)。

6.结语

绿道网络化研究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课题,涉及绿道网络承载量与建设规模设定、服务设施分级设置、各级驿站配置、区域绿道指引制定、实施行动纲领的确定等内容。随着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的正式发布,本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在总体规划文本中得以体现。目前,覆盖全省范围的绿道总体规划正在编制,绿道网络化的研究将会升级到更大的范围、更复杂的环境以及更多元的现状,本文在此探讨绿道网络化的合理规模与建设密度,以及服务评价模型,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讨,推进绿道工作的有理、有序、有节地进行。

注:陈冬娜、侯灵梅等是本研究项目的成员,在此衷心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

参考文献:

[1]Connections in our landscape: The Southern Alleghenies Greenways and Open Space Network Plan, The Southern Allegheni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mmission,2007:32-54.

[2]Vasconcelos. P, Pritchard. M, Machado. JR. A Greenway Network for a more Sustainable Auckland. 2006.

[3]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

[4]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Z],2010.

[5]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珠三角绿道网络化专题研究.2011.

上一篇:不尊重领导检讨书下一篇:幼儿园师带徒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