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2024-05-25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精选6篇)

篇1: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摘要】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成人更为强烈,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比成年人更为迫切,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用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他们,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小学生班主任的一项基本任务,相较于喋喋不休的说教,巧妙的利用一些故事、课外活动来引导孩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节日、民俗活动等等,无疑为我们的这一思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载体。教师如果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必然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 传统文化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24-02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排在第一位,与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的思想无比契合,可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小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尊亲孝亲、惜时守时的元素不胜枚举,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生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

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时,背诵古诗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学习项目,由于古诗词朗朗上口,孩子们也十分有兴趣,而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作品中的寓意与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无二:如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叹伶仃洋》、《扬子江》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孩子背诵课文的同时可以深刻的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诗人的爱国热情;《长歌行》很明确的指出了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教育孩子们要守时惜时;《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延展开来教育学生孝敬双亲,温良恭让。还有很多成语故事比如程门立雪、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德育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传统文化在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的课外活动是小学班主任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不少适宜学龄儿童开展的传统文化项目,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天然的载体又是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京剧传统剧目《杨家将》、《岳飞传》都传递了保家卫国的崇高信念,梅兰芳大师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蓄胡须的故事也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传统的茶道可以教会孩子们很多礼节和礼仪;围棋、书法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和团队观念;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等可以通过基本功练习让孩子理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不懈的道理;对联、灯谜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书法、国画还能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一些爱国画家的事迹和作品也能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比赛,如灯谜、国画、曲艺等,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为载?w,让孩子在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孩子的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彼此尊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做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同家长的有效沟通协作,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重阳、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共同为孩子讲解节日的由来,同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民俗活动比如:剪窗花、春节包饺子、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做月饼等,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这些节日和民俗背后通常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含义,在进行节日介绍和民俗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孩子能领会增强责任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及团结协作等。同时还可以和家长一起通过正确的宣讲让孩子远离封建迷信活动,从小让孩子树立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意识。

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互动的活动,比如让孩子回家为父母泡功夫茶、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洗脚等,以此来教育孩子要尊老敬亲。还有一些玩具比如:风筝、陀螺、毽子、空竹等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制作、玩耍,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孩子远离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更为广泛从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班主任老师应该在小学生德育过程中深入发掘巧妙运用,通过文化教育、课外活动、家庭互动等形式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各个角落,在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许爱英教学研究

篇2: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作为小学教学阶段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如果能够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引导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引导,那么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

一、加强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材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和指导,小学老师需要以现有的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明确教材之中的德育内容,将教育的价值导向与与教育的内容实践相结合,深入的解读目前的德育教材,加强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来更好的发挥教材对德育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和价值,突破传统都有管理以及教学所存在的各类不足,为我国小学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借鉴。

(一)在教学实践上,老师需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教材的综成

将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爱国主义,文明礼仪和团结合作的思想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真正的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在形式上来,要注重德育教材和传统文化设计的优化升级

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写作的过程之中实现对学生德育写作理念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采取有效的行为策略和手段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关注内容上来看,小学德育教材必须要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为主体,在这种素质教育环境之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真正的将家国情怀和不同的教育情怀相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个人思想素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在实用性上,德育管理还需要以传统德育教材文化的外部构成为切入点

实现内容的优化和升级,这一点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能够弥补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以不同传统文化的惯用形式为依据,加深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个人的接受能力,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比如老师可以以不同的多媒体手段为切入点,积极的通过播放视频、音频和展示图片的形式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知之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管理

篇3: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中国文化

众所周知,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新课改理念的提出, 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 应当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这样, 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还有利于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当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也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文化既有进步性, 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指出小学德育教育中依然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德育教学情况概况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因为古往今来, “德为人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德育的传统, 发展到当代, 素质教育就更是如此。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已经加快了专门化、全面化、开放化、规律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大大地提高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 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目前德育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 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比较陈旧, 并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小学德育教育中, 道德作为德育的基本价值体系还是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这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教育, 虽然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 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学德育工作内容比较陈旧, 可操作性、可遵守性都不高, 而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方面更几乎是空白。小学德育教育更是与儿童人格和心理塑造基本处在分离状态。

2. 小学德育教育目标没有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我国目前的小学德育的目标大多只停留在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上, 对于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并没有留意。

3. 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较为呆板和单一, 德育途径单调, 多以灌输、说教为主。

三、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当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在冲突融合, 中国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甚至有些小学生已经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 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加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不断完善小学生们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1.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小学生的生活, 不少孩子甚至不清楚端午节、中秋节的典故, 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等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德育教师注意和深思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杰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2. 小学德育教师要有意识地遴选有中国特色的书籍作为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

中国的古典文化书籍浩繁卷帙, 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书籍能够被甄选出来, 作为小学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例如, 《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 这些书籍内容并不很深, 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全能够被小学生所理解, 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有理有据、不显得生硬疏远, 比一般的生硬大道理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在这些书籍中, 《三字经》和《弟子规》被尊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 适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辅助教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由于寓意稍微深远一些, 适合小学高年级德育课程使用。虽然我们的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缺陷, 但是德育教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通过这些文化著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使用,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中华的伟大文化。

参考文献

[1]应连心.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德育的不竭资源[J].浙江小学教育, 2008 (10) .

篇4: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中国文化

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文化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指出小学德育教育中依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德育教学情况概况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古往今来,“德为人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发展到当代,素质教育就更是如此。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已经加快了专门化、全面化、开放化、规律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大大地提高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德育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比较陈旧,并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小学德育教育中,道德作为德育的基本价值体系还是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教育,虽然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德育工作内容比较陈旧,可操作性、可遵守性都不高,而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方面更几乎是空白。小学德育教育更是与儿童人格和心理塑造基本处在分离状态。

2.小学德育教育目标没有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我国目前的小学德育的目标大多只停留在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上,对于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并没有留意。

3.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较为呆板和单一,德育途径单调,多以灌输、说教为主。

三、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当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在冲突融合,中国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些小学生已经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加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完善小学生们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1.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小学生的生活,不少孩子甚至不清楚端午节、中秋节的典故,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等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德育教师注意和深思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杰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2.小学德育教师要有意识地遴选有中国特色的书籍作为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中国的古典文化书籍浩繁卷帙,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书籍能够被甄选出来,作为小学德育课程的辅助教材。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这些书籍内容并不很深,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被小学生所理解,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有理有据、不显得生硬疏远,比一般的生硬大道理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在这些书籍中,《三字经》和《弟子规》被尊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适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辅助教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由于寓意稍微深远一些,适合小学高年级德育课程使用。虽然我们的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缺陷,但是德育教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通过这些文化著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使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中华的伟大文化。

参考文献:

[1]应连心.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德育的不竭资源[J].浙江小学教育,2008(10).

[2]李济.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

篇5: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分析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远远超过德育课等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不被重视,成为其他主干课程补空的替补学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课的某些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章节距离学生很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济政治理论性极强,教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无聊无趣。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融会贯通,达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方面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德育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缺少深入的了解,无法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四)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娇生惯养,自私自利。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玩游戏成瘾,甚至打架斗殴,其学习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课看成是空讲大道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第二,仁爱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恭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作为中职生,要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个中职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n中渗透的途径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加强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展演等系列活动来加强对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中。如:在全校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可以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师生同诵一起成长。或者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吟诵,并举行一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拓宽学生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内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每遇到一个节日,应主动收集一些资料,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俗等。例如,中秋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们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调查取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不但了解了民族风情,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德育教师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6: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可见,体育教学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技巧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严格的常规训练中养成文明习惯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开放环境中,他们体内积聚的能量很容易转化成一种“野性”爆发出来。因此,严抓课堂常规,引领学生严守纪律,服从规则,尊重他人,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具有极大的价值。在枯燥的队形、队列训练中,我利用儿童羡慕军人的心理,让他们观看军人训练的录像片,孩子们对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惊叹不已。我又适时地引领学生:军人所以会做得那么的好,就在于他们有一句口号——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马上就喊出了“我们以服从口令为天职”的口号。当这句话成为了孩子们口头常用语时,学生训练时的精神风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就充分地显现出来了。

体育课的比赛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不服从裁判,不尊重对手。我就组织孩子们观看足球比赛录像,讨论齐达内的“头撞对手”事件,孩子们明白了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否则,就应该受到处罚。正是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收敛了“野性”,养成了基本的文明习惯。

二、在相互的配合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当今的小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体育课的浓厚的竞争色彩,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上的特殊地位。我常用中国乒乓球队的团队合作故事教育孩子们个人必须要服从大局,为了集体的荣誉,有时个人就要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接力项目、团体项目是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在这些项目的训练、比赛中,我首先抛给学生一个话题:要想取胜,除了个人的努力、能力外,还有什么最要紧?让孩子们在明白了道理以后再组织训练和比赛。

课堂上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契机,巧妙地为我所用,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引导,常有令人惊喜的收获。在一次篮球训练比赛课上,一方后卫带球切入,吸引了对方几乎所有的防守队员,而此时,中锋正处在篮下投篮的最佳位置,且无人盯防,但后卫一心想自己进球,不愿传递,结果被对手断球,失去得分良机。中锋一怒之下,退出比赛,埋怨之声不绝。我马上组织队员复位,告诉他们,只凭一人之力,虽有良好愿望,但结果只能是失败。而退出比赛更有害。合作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之后,队员有了良好配合,打得颇有点章法。结束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以强化团队合作这一道德认识的形成。相信,这种实例的剖析与引领,定会使道德认识升华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永不言败,向着既定目标顽强挺进的精神,这是现代人全新的育人理念。体育的魅力在于她的竞争。这是体育学科的独特优势之所在。克服障碍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着特征,现代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特征,训练怕吃苦,克服障碍畏难心理严重。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心理的任务,引领孩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根据儿童崇拜体育明星的心理特征,我常给孩子们讲明星成长的故事,向孩子们推荐体育明星成长故事的图书,让孩子们产生心灵上的撼动,激活稚嫩心灵深处的竞争基因,点燃并精心呵护深藏于孩子灵魂深处的“星星之火”。

中长跑历来是孩子们畏惧的训练项目,我先把目标定位在“跑完”上,谁能跑到底,谁就是胜利者。之后再慢慢提高要求,以此来鼓起孩子的信心。要是一开始就提出高要求,孩子们定会受很大挫折,以后就很难做到“不屈不挠”了。我还常以“谁英雄,谁好汉,我们大家比比看”来激励学生。对学生尽出最大的努力,达到训练要求或完成比赛任务后,就及时把他(她)树为典型,号召大家向其学习。每到这时,受表扬者往往会表现得很兴奋,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会更刻苦。从他们的表现中,我似乎看到了“竞争”、“顽强”的“星星之火”正向着“燎原之势”的方向发展。课堂上、比赛中,咬紧牙关的冲刺,跌倒之后爬起的奋力追赶,擦破皮肤包扎之后的重上赛场等等亮丽的风景,常令我兴奋不已。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地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描写茶花的句子下一篇:自考 - 天津自考教育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