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税收征管制度

2024-05-02

三。税收征管制度(共6篇)

篇1:三。税收征管制度

三.税收征管制度

1税收管理概念:是国家的主管税收工作的部门,为了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分配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2目的与原则:

目的: 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

二、统一管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

三、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效率原则

3.特点:

4税收管理制度:

1.)“三证合一”:2015年10月1日

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除个体工商户以外的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

按照“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模式,将原来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2.)设立税务登记的时间和地点: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3)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4)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5)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6)上述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3.)变更税务登记

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后,遇下列情形之一,应办理变更税务登记:改变单位名称或法定代表人;改变经济性质、隶属关系;改变住所或经营地点(涉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动的,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改变生产、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增设或撤销分支机构;增减注册资本;改变生产、经营期限;改变开户银行或账号;改变工商证照等。4.)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1)外出生产经营前,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外管证) 开具《外管证》应提供的资料:

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外出经营项目立项、工程承包合同书、施工许可证及复印件;

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和资料。 其他要求:

第一,外出经营活动应缴纳增值税的,向国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应缴纳营业税的,向地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为兼营行为的,可向国税或地税机关申请开具,税务机关不得拒绝。

第二,开具《外管证》必须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有效期限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

(2)到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纳税人应当于外出经营地开始前,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自《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签发之日起30日内未办理报验登记的,所持证明作废,纳税人需要向税务机关重新申请开具。(3)办理申报缴销手续

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请报》,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外出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缴销未使用完的发票,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核实,在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单》上注明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并加盖印章后,返给纳税人。纳税人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撤销手续。

5.)停业、复业登记(适用于定期定额征收的个体户)停业登记 停业前,停业期限不超过一年,《停业申请登记表》

复业登记 复业前,《停、复业报告书》

1.)账簿设置的时限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薄。

对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经税务机关认可的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财务业务;聘请上述机构或者税务机关认可的财务人员有实际困难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薄、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收、代扣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账簿。2.)账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3.)账簿、凭证的保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纳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4.)银行账户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自开立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纳税人的账户账号。

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篇2:三。税收征管制度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协调征收、管理、稽查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增强分析处理各种涉税案件能力,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高征管质效,推进“以查促查、以查促管”,现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形式

征管稽查联席会由分管征管、稽查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召集、主持,每季度进行一次。

联席会参会人员:

(一)区局领导;

(二)相关科(所、室)负责人;

(三)稽查局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各环节负责人;

(四)其他有关人员;

二、联席会主要内容(一) 相关单位汇报上期联席会建议落实情况,各管理所对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

(二)稽查局汇报本季度稽查工作情况,通报本期检查情况及结果,通报典型案件,提出稽查建议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汇报稽查工作情况,通报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公布检查结果。

2.分析稽查查处的典型案件,包括:重大涉税案件、反映新的逃避缴纳税款手段的案件、反映税收征管漏洞的案件及疑难案件,反映稽查人员执法不当的案件等,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供与会人员分析研究。根据稽查工作情况汇报和典型案例的研讨、分析,有关部门应对涉及的税收政策和征管的问题进行商量解答。

3.传达新的税收政策、调研热点以及逃避缴纳税款新动向,与综合、法制、征管、监察部门沟通情况,为稽查选案提供依据,增强稽查工作的针对性。

(三) 通报近期征管工作。

1.总结上一季度,安排下季度的`税收征管工作。

2.对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规范。

三、联席会会议要求

(一) 要提高对联席会会议制度的认识,列入日常工作日程,发挥其在征管、稽查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同时在运行中要注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二) 召开联席会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一是有哪些需要在会议上解决、请示的问题;二是有哪些需要在会议上协调、沟通的问题;三是有哪些需要在会议上传达、贯彻的问题;四是邀请有关领导和部门参加会议。

(三) 通过联席会,建立征收、管理、稽查联系反馈渠道,对发现涉及政策、征管的问题应及时向本级政策、征管部门反馈,必要时可联合办案,以解决难点、焦点问题。

(四) 对联席会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应提交上级研究决定,会议应由专人负责记录,会议记录应专档存放。

(五) 本制度自1月1日起执行。

-------------------华丽丽的分割线------------------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协调征收、管理、稽查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增强分析处理各种涉税案件能力,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高征管质效,推进“以查促查、以查促管”,现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形式

征管稽查联席会由分管征管、稽查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召集、主持,每季度进行一次。

联席会参会人员:

(一)区局领导;

(二)相关科(所、室)负责人;

(三)稽查局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各环节负责人;

(四)其他有关人员;

二、联席会主要内容(一) 相关单位汇报上期联席会建议落实情况,各管理所对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

(二)稽查局汇报本季度稽查工作情况,通报本期检查情况及结果,通报典型案件,提出稽查建议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汇报稽查工作情况,通报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公布检查结果。

2.分析稽查查处的典型案件,包括:重大涉税案件、反映新的逃避缴纳税款手段的案件、反映税收征管漏洞的案件及疑难案件,反映稽查人员执法不当的案件等,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供与会人员分析研究。根据稽查工作情况汇报和典型案例的研讨、分析,有关部门应对涉及的税收政策和征管的问题进行商量解答。

3.传达新的税收政策、调研热点以及逃避缴纳税款新动向,与综合、法制、征管、监察部门沟通情况,为稽查选案提供依据,增强稽查工作的针对性。

(三) 通报近期征管工作。

1.总结上一季度,安排下季度的税收征管工作。

2.对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规范。

三、联席会会议要求

(一) 要提高对联席会会议制度的认识,列入日常工作日程,发挥其在征管、稽查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同时在运行中要注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二) 召开联席会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一是有哪些需要在会议上解决、请示的问题;二是有哪些需要在会议上协调、沟通的问题;三是有哪些需要在会议上传达、贯彻的问题;四是邀请有关领导和部门参加会议。

(三) 通过联席会,建立征收、管理、稽查联系反馈渠道,对发现涉及政策、征管的问题应及时向本级政策、征管部门反馈,必要时可联合办案,以解决难点、焦点问题。

(四) 对联席会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应提交上级研究决定,会议应由专人负责记录,会议记录应专档存放。

(五) 本制度自201月1日起执行。

篇3:三。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通过对纳税人所申报缴纳税款等资料进行纳税评估后,发现存在税务问题和疑点的,主动约请相关纳税人到税务机关进行解释和说明,给予其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查自纠,依法缴纳税款,并对涉税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的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约谈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其成本从税收征纳双方角度分别来看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纳税评估确定约谈对象、约谈过程本身的成本,而纳税人进行约谈的遵从成本包括准备举证资料、约谈花费的时间以及少量费用。与此相比,其收益的改善却是十分显著的。通过税务约谈,征税机关不仅节省了税务稽查所需消耗的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还收回了欠缴的税款,而纳税人经自查自纠补缴税款,避免和减少了企业由于受处罚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因此,这种改进是一种双赢的促成,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推广。

当前,实施税务约谈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香港,而其中香港的税务约谈制度是最完善的。在香港,税务局通过抽查调查对象,与其进行约谈,如发现偷税漏税情况,纳税人就要交出少报的税款,并接受税务局的罚款处理。但是,税法赋予税务局长酌情权。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纳税人实施不同程度的处分,比如提出检控、以罚款代替监控或评定补加税款。香港自从1991年实行以约谈为基础的税务审查以来,税务局追回了大量的透漏税款,成效显著。

二、税务约谈的意义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税收征管制度创新,它通过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税收征管服务新体制,推动税收征管效能的大幅提升,从以往“重检查、轻管理”的模式向“以征为主,以查为辅,征、管、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也体现出新型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实行税务约谈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务约谈体现了税收管理从强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成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及良好税收环境的有效的润滑剂。税务约谈制度在征纳双方之间引入了对话局面,充分尊重和保证了纳税人的税收地位,征税机关对待纳税人的态度也从过去的“事后监督打击型”向“事前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实际上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税收管理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二,税务约谈有助于实现征、管、查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税收征管三大环节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弥补了原有体制的不足,为征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三大分工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约谈制度的引进能够使税务部门在纳税评估和约谈过程中加深对税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税务约谈向纳税人提供了一个主动解释、说明的机会,帮助纳税人及时纠正违章行为,降低或节约纳税成本,提高了纳税人的经济效益。纳税人因对税法、税收政策缺乏了解或者了解不及时以及理解不全面而出现的非主观故意的漏报、错报、少报在约谈过程中可以及时改正,补缴税款,免除处罚,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豁免,这不仅使纳税人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四,税务约谈推动了纳税人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由过去全面调账检查转为在实施检查前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估,使得税收征收管理的成本和稽查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税务机关也可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有效配置稽查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税收能最大限度的足额入库。

第五,税务约谈充分体现了税收征管基本原则中的诚信和信赖利益的保护原则,为依法治税、倡导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折射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理念,对提升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效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三、完善税务约谈制度的若干建议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适应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的内在要求,是在法定的检查方法之外而采取的灵活的行政管理手段,是税务系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但由于税务约谈制度形成的时日不长,加之应用实践的范围有所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结合我国国情,笔者为税务约谈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从立法角度出发,给予税务约谈制度明确的法律效力

目前,由于税务约谈工作刚刚起步,有关税务约谈的法律依据很少,仅有四个规范性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但是这四个文件都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若要以此作为税务约谈制度的立法依据,显然存在法律位阶太低,效力不足的缺陷,一旦发生税务行政争议,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将会使税务约谈制度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应当制定颁布效力更高的统一立法,使税务约谈制度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在税收实践中,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把握好标准,对那些依法纳税意识差,有明显违法意图或行为的纳税人,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坚持依法征税,维护税法尊严。

2、制定合理的约谈程序,保证税务约谈工作顺利开展

税务约谈工作的参与者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约谈程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约谈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以及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公平、合理的程序才能促成征纳双方进行约谈,积极达成协议,自觉履行义务。

首先,税务约谈的前提条件,即什么情况下能够进行税务约谈,应予以规范化、统一化。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已实行税务约谈的各地方税务机关的规定不尽相同,这实际上也是由于税务约谈制度缺乏法律依据造成的。

其次,税务约谈在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要事先向纳税人发出书面通知,并允许纳税人准备相关材料、凭证等,对于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根据其申请考虑批准延期约谈。

最后,经过约谈,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应规定什么情形下税源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处理;什么情形下直接转入税务行政处罚程序;什么情形转入税务稽查程序。

3、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提高税务约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现行的自行申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收征管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足额申报的重要手段。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在对税源的征管上,征管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佳,从而造成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受到很大限制,而纳税评估恰恰是税务约谈实施的前提,因此,税务机关要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约谈工作有的放矢,准确有效。

4、明确界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制度应赋予纳税人必要的权利:纳税人在约谈之前的合理时间有权获得通知;确实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接受约谈的可申请延期;纳税人有权就税收专业问题聘请专业会计师作为约谈顾问;约谈过程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不能变成变相羁押;约谈过程不能采取诱供、逼供等不合理的方式;约谈的笔录应当允许纳税人过目,并进行修正。

当然,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相关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对增强约谈制度的潜在威慑力,提高约谈制度的实施效果尤为重要。应当规定纳税人必须承担以下义务:不能无故拒绝或推迟税务机关发出的约谈通知;如实回答税务机关的询问;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问,进行说明并尽量提供证据加以证实;对于关键问题的回答,不得编造虚假事实进行掩饰、搪塞或提供虚假证据,否则,将受到严厉惩处。

5、切实规范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凸显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责,通过税务约谈,纳税人因对政策误解,对法规认识不正确等犯的错误能被允许及时改正,从而免去受处罚的成本,这也是公法私法化的体现之一。那么,在税务约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并被授予适当的权力,接受必要的监督。

从程序本位主义的角度来看,程序正义在税收征管程序上的体现为对程序理性和程序自治的要求。在税务约谈制度实现的程序过程中,程序正义要求税务机关应在约谈前向纳税人发出通知,约谈时要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保证纳税人的人格尊严;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相分离;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出示证明,告知身份;对约谈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须经纳税人确认签字,税务机关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必须说明理由,并进行举证等等。

然而,要有效发挥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功能,还必须应当考虑给予税务机关在税务约谈制度中和纳税人就税款和处罚进行妥协的裁量权。

首先,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导致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醒纳税人自行改正,作为自查补税,不作处罚;对于纳税人少缴税款的行为,在税务约谈过程中无法举证说明,但主动承认错误,申请补缴所欠税款可以减轻处罚;发现纳税人有明显偷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立即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其次,在约谈中,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和纳税人达成税收协议。虽然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来看,其合法性还有待商榷,但这一做法无疑是有益于征税成本的减少和征税效率的提高的。所以,如何尽快完善税务约谈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放权”给税务机关是税务约谈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包括征纳双方签订延期偿还税收的协议、减免税收的协议以及将纳税人在税务约谈中交待已构成犯罪的行为视为自首情节,在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的时候,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有效实施税务约谈,构建新型税收征管制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对于税务机关所拥有的裁量权应当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监督:一方面提高裁量权实施批准权的审查级别,建立完善的备案制度,另一方面,要形成在稽查机关内部同级稽查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实现分工制衡,保证裁量权有效公平合理的运用。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查找证据,同时引入约谈机制,整个检查过程在和风细雨中进行,不仅让纳税人口服心服,而且达到了检查一户规范一户的目的。”一位税务机关的干部这样评价约谈制度给税务检查工作带来的好处。税务约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希望将其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效果评价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征纳双方的共赢。

摘要:作为一种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 税务约谈制度不仅建立起和谐的征纳关系, 还实现了税收征管的帕累托改进, 体现出税收工作正朝着管理服务型转变的趋势, 对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税务约谈工作刚刚起步, 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文章重点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税务约谈,意义,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斌:中国税改论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林文生:税务约谈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J].当代财经, 2005 (6) .

篇4:三。税收征管制度

【关键词】 税务约谈 意义 完善 建议

一、引言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通过对纳税人所申报缴纳税款等资料进行纳税评估后,发现存在税务问题和疑点的,主动约请相关纳税人到税务机关进行解释和说明,给予其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查自纠,依法缴纳税款,并对涉税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的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约谈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其成本从税收征纳双方角度分别来看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纳税评估确定约谈对象、约谈过程本身的成本,而纳税人进行约谈的遵从成本包括准备举证资料、约谈花费的时间以及少量费用。与此相比,其收益的改善却是十分显著的。通过税务约谈,征税机关不仅节省了税务稽查所需消耗的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还收回了欠缴的税款,而纳税人经自查自纠补缴税款,避免和减少了企业由于受处罚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因此,这种改进是一种双赢的促成,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推广。

当前,实施税务约谈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香港,而其中香港的税务约谈制度是最完善的。在香港,税务局通过抽查调查对象,与其进行约谈,如发现偷税漏税情况,纳税人就要交出少报的税款,并接受税务局的罚款处理。但是,税法赋予税务局长酌情权。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纳税人实施不同程度的处分,比如提出检控、以罚款代替监控或评定补加税款。香港自从1991年实行以约谈为基础的税务审查以来,税务局追回了大量的透漏税款,成效显著。

二、税务约谈的意义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税收征管制度创新,它通过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税收征管服务新体制,推动税收征管效能的大幅提升,从以往“重检查、轻管理”的模式向“以征为主,以查为辅,征、管、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也体现出新型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实行税务约谈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务约谈体现了税收管理从强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成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及良好税收环境的有效的润滑剂。税务约谈制度在征纳双方之间引入了对话局面,充分尊重和保证了纳税人的税收地位,征税机关对待纳税人的态度也从过去的“事后监督打击型”向“事前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实际上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税收管理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二,税务约谈有助于实现征、管、查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税收征管三大环节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弥补了原有体制的不足,为征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三大分工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约谈制度的引进能够使税务部门在纳税评估和约谈过程中加深对税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税务约谈向纳税人提供了一个主动解释、说明的机会,帮助纳税人及时纠正违章行为,降低或节约纳税成本,提高了纳税人的经济效益。纳税人因对税法、税收政策缺乏了解或者了解不及时以及理解不全面而出现的非主观故意的漏报、错报、少报在约谈过程中可以及时改正,补缴税款,免除处罚,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豁免,这不仅使纳税人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四,税务约谈推动了纳税人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由过去全面调账检查转为在实施检查前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估,使得税收征收管理的成本和稽查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税务机关也可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有效配置稽查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税收能最大限度的足额入库。

第五,税务约谈充分体现了税收征管基本原则中的诚信和信赖利益的保护原则,为依法治税、倡导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折射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理念,对提升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效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三、完善税务约谈制度的若干建议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适应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的内在要求,是在法定的检查方法之外而采取的灵活的行政管理手段,是税务系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但由于税务约谈制度形成的时日不长,加之应用实践的范围有所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结合我国国情,笔者为税务约谈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从立法角度出发,给予税务约谈制度明确的法律效力

目前,由于税务约谈工作刚刚起步,有关税务约谈的法律依据很少,仅有四个规范性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但是这四个文件都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若要以此作为税务约谈制度的立法依据,显然存在法律位阶太低,效力不足的缺陷,一旦发生税务行政争议,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将会使税务约谈制度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应当制定颁布效力更高的统一立法,使税务约谈制度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在税收实践中,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把握好标准,对那些依法纳税意识差,有明显违法意图或行为的纳税人,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坚持依法征税,维护税法尊严。

2、制定合理的约谈程序,保证税务约谈工作顺利开展

税务约谈工作的参与者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约谈程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约谈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以及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公平、合理的程序才能促成征纳双方进行约谈,积极达成协议,自觉履行义务。

首先,税务约谈的前提条件,即什么情况下能够进行税务约谈,应予以规范化、统一化。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已实行税务约谈的各地方税务机关的规定不尽相同,这实际上也是由于税务约谈制度缺乏法律依据造成的。

其次,税务约谈在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要事先向纳税人发出书面通知,并允许纳税人准备相关材料、凭证等,对于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根据其申请考虑批准延期约谈。

最后,经过约谈,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应规定什么情形下税源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处理;什么情形下直接转入税务行政处罚程序;什么情形转入税务稽查程序。

3、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提高税务约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现行的自行申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收征管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足额申报的重要手段。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在对税源的征管上,征管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佳,从而造成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受到很大限制,而纳税评估恰恰是税务约谈实施的前提,因此,税务机关要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约谈工作有的放矢,准确有效。

4、明确界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制度应赋予纳税人必要的权利:纳税人在约谈之前的合理时间有权获得通知;确实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接受约谈的可申请延期;纳税人有权就税收专业问题聘请专业会计师作为约谈顾问;约谈过程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不能变成变相羁押;约谈过程不能采取诱供、逼供等不合理的方式;约谈的笔录应当允许纳税人过目,并进行修正。

当然,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相关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对增强约谈制度的潜在威慑力,提高约谈制度的实施效果尤为重要。应当规定纳税人必须承担以下义务:不能无故拒绝或推迟税务机关发出的约谈通知;如实回答税务机关的询问;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问,进行说明并尽量提供证据加以证实;对于关键问题的回答,不得编造虚假事实进行掩饰、搪塞或提供虚假证据,否则,将受到严厉惩处。

5、切实规范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凸显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责,通过税务约谈,纳税人因对政策误解,对法规认识不正确等犯的错误能被允许及时改正,从而免去受处罚的成本,这也是公法私法化的体现之一。那么,在税务约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并被授予适当的权力,接受必要的监督。

从程序本位主义的角度来看,程序正义在税收征管程序上的体现为对程序理性和程序自治的要求。在税务约谈制度实现的程序过程中,程序正义要求税务机关应在约谈前向纳税人发出通知,约谈时要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保证纳税人的人格尊严;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相分离;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出示证明,告知身份;对约谈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须经纳税人确认签字,税务机关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必须说明理由,并进行举证等等。

然而,要有效发挥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功能,还必须应当考虑给予税务机关在税务约谈制度中和纳税人就税款和处罚进行妥协的裁量权。

首先,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导致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醒纳税人自行改正,作为自查补税,不作处罚;对于纳税人少缴税款的行为,在税务约谈过程中无法举证说明,但主动承认错误,申请补缴所欠税款可以减轻处罚;发现纳税人有明显偷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立即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其次,在约谈中,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和纳税人达成税收协议。虽然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来看,其合法性还有待商榷,但这一做法无疑是有益于征税成本的减少和征税效率的提高的。所以,如何尽快完善税务约谈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放权”给税务机关是税务约谈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包括征纳双方签订延期偿还税收的协议、减免税收的协议以及将纳税人在税务约谈中交待已构成犯罪的行为视为自首情节,在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的时候,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有效实施税务约谈,构建新型税收征管制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对于税务机关所拥有的裁量权应当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监督:一方面提高裁量权实施批准权的审查级别,建立完善的备案制度,另一方面,要形成在稽查机关内部同级稽查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实现分工制衡,保证裁量权有效公平合理的运用。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查找证据,同时引入约谈机制,整个检查过程在和风细雨中进行,不仅让纳税人口服心服,而且达到了检查一户规范一户的目的。”一位税务机关的干部这样评价约谈制度给税务检查工作带来的好处。税务约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希望将其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效果评价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征纳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斌:中国税改论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林文生:税务约谈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5(6).

篇5:《_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产不固定、账册不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较低、产品零星、税源分散的单位应当采用()税款征收方式。

A.查账征收 B.查定征收 C.查验征收 D.定期定额征收

2.王某在甲地临时从事收购废品业务,税务机关对其应当采取()税款征收方式。A.代扣代缴 B.查账征收 C.代收代缴 D.核定征收 3.纳税人申报的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可以()。

A.补缴和追征税款 B.采取税收促使措施 C.核定应纳税额 D.加收滞纳金

4.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税收保全措施适用于()。

A.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B.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C.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 D.所有应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5.甲是一经营鲜花的个体工商户,依法取得营业执照。一天晚上,税务人员乙对甲进行税务检查,并当场出示了工作证,但甲拒绝其检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行为违法,乙已经出示了工作证,有权对其进行检查 B.甲行为违法,因为纳税人无权拒绝税务人员进行的税务检查 C.甲行为合法,因为乙未出示有效的税务检查证件

D.甲行为合法,因为纳税人有权拒绝非工作时间的税务检查

6.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当依法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A.设立税务登记 B.变更税务登记 C.注销税务登记 D.注册税务登记

7.在下列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中,采取()税款征收方式的纳税人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

A.查账征收 B.查定征收 C.查验征收 D.定期定额征收 8.纳税人停业期限不得超过()年。

A.1 B.2 C.3 D.4 9.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需办理()。

A.开业登记 B.变更登记 C.停业、复业登记 D.注销登记 10.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的式样和发票版面印刷的要求,由()规定。A.国务院财政部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局 C.国家税务总局 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税务局

11.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纳税人少缴的税款,税务机关在()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

A.1 B.3 C.5 D.10 12.税务机关在调查税收违法案件时,经()批准,可以查询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A.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B.县以上财政局局长批准 C.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D.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财政局局长批准 13.某外贸公司采取隐匿财产的手段,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该公司所欠缴的税款11万元。根据《刑法》的规定,该公司的行为构成的罪名是()。

A.偷税罪 B.违反税务管理行为 C.抗税罪 D.逃避追缴欠税款罪

14.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多缴税款的,应当在()内办理退还手续。A.5日 B.10日 C.15日 D.30日

15.欠缴税款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此处所称欠缴税款数额较大,是指欠缴税款在()。

A.5万元以上 B.10万元以上 C.8万元以上 D.15万元以上

16.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时间是()。A.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 B.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C.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45日内 D.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60日内 17.下列发票中,属于专业发票的是()。

A.增值税发票 B.广告业发票

C.商品房销售发票 D.国有铁路客运发票 18.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

A.3年 B.5年 C.8年 D.10年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税务机关职权的有()。

A.税务管理权 B.税务代理 C.核定纳税人应纳税额 D.代位权

20.欠缴税款纳税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其财产,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法律规定行使()。

A.优先权 B.撤销权 C.抗辩权 D.代位权

二、多项选择题

1.某公司因业务需要,经营地点从长治迁至太原。该公司需要办理()税务登记。A.设立登记 B.变更登记 C.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D.注销登记 2.下列属于中央税的有()。

A.消费税 B.关税 C.城市维护建设税 D.增值税

3.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在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同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报送()。A.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资料 B.与纳税有关的合同、协议书 C.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D.税控装置的电子报税资料 4.下列财产或者物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范围之内的有()

A.纳税人甲个人仅有的一套住房 B.纳税人乙个人所有的金银首饰

C.纳税人丙自用的私人汽车 D.纳税人丁所有的单价在5000元以下的生活用品

5.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享有的权利主要有()。A.检查纳税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

B.到纳税人的生活场所检查纳税人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C.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有关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

D.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6.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检查的有()。

A.加收滞纳金 B.核定应纳税款额 C.税收保全措施 D.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税收保全措施的有()。A.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应纳税款 B.责令纳税人暂时停业、限期缴纳税款

C.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D.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资产 8.税款优先执行具体体现为()。A.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 B.税收优先于罚款

C.税收优先于没收违法所得

D.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

9.纳税人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偷税行为的有()。A.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 B.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C.不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 D.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10.下列哪些属于违反税务管理行为?()

A.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B.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C.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D.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11.纳税担保的范围包括()。

A.税款 B.滞纳金 C.实现税款、滞纳金的费用 D.质押保管费用 12.税务机关实施强制执行措施,强制执行的范围包括()。A.纳税人的房地产 B.纳税人的有价证券

C.纳税人的现金 D.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 13.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违法行政处罚的种类有()。

A.责令限期改正 B.罚款 C.没收财产 D.收缴未用发票和暂停供应发票 14.纳税人发生偷税行为时,税务机关可以行使的权利有()。A.追缴税款 B.加收滞纳金 C.处以罚款 D.处以行政处罚 15.单位和个人在首次申请领购发票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供的有()。

A.税务登记证件 B.经办人身份证明 C.工商营业执照 D.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印模 16.企业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的证件和资料有()。A.工商营业执照 B.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

C.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 D.法定代表人的居民身份证 17.下列各项中,适用纳税担保的情形包括()。A.欠缴税款的纳税人需要出境的

B.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而未缴清税款,需要申请行政复议的

C.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经责令其限期缴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财产的迹象的

D.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18.下列各项中,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的有()。

A.某远程教育公司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 B.国有制造企业 C.某市工商局 D.报刊杂志出版社

19.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机关在税款征收中,根据不同情况,有权采取的措施有()。A.加收滞纳金 B.追征税款 C.核定应纳税额 D.吊销营业执照 20、下列各项中,属于纳税主体权利的有()。

A.延期申报请求权 B.委托税务代理权 C.税收保全权 D.减税、免税、出口退税请求权

三、判断题

1.只要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税务机关就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2.只有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

3.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4.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务登记地点发生争议的,由其中一方的上级税务机关指定管辖。()

5.纳税人停业期限不得超过1年,超过1年的必须恢复经营。()

6.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有效期满前10日内原税务登记机关办理缴销手续。()7.国务院财政部是发票的主管机关。()

8.发票限于领购单位和个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开具。()

9.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30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10.纳税人对强制执行有异议的,只能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来解决,不可以提起诉讼。()

11.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1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13.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可以暂不办理纳税申报,待复业后一并办理纳税申报。()14.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15.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将其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

四、不定项选择题

2010年7月,某市税务机关在对甲公司2009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甲公司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税务机关责令甲公司于2010年8月1日~8月10日限期补税,但甲公司在8月10日期限届满后,甲公司仍拒绝补税。经市地方税务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决定对甲公司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要求: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税务机关对甲公司进行税务检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B.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

C.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不得拒绝检查

D.经批准,税务机关可以检查甲公司的银行存款账户

2.下列关于税务机关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表述中,符合规定的是()。A.税务机关决定对甲公司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符合规定 B.税务机关决定对甲公司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不符合规定 C.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需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D.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时,对纳税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3.如果甲公司对强制执行措施不服,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保护自身利益的有()。A.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B.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可以向法院申请调解

篇6:三。税收征管制度

一、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税收征管法是指调整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律、国家权力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的税收征管行政法规和有关税收征管的规章制度等。税收征管法属于税收程序法,它是以规定 税收实体法 中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是 税法 的有机组成部分。税收征管法不仅是 纳税人 全面履行纳税义务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也是税务机关履行征税职责的法律依据。

从狭义上说,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就是指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历经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修改和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修改的《税收征管法》。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税收程序法,也是我国税收征管的基本法。

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形成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随着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依据税收征管的立法情况,可以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专门立法阶段。这一阶段自建国至1986年4月21日颁布《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前。为了统一全国财经政策,原政务院于1950年1月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统一的税收法规,即《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是一部综合性的税收法规,不仅对货物税、工商业税等14种税的实体问题进行了规定,而且还规定了高度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即税收立法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税目与税率增减调整的权力都归中央,税收的减免权大部分由中央政府掌握,各级税务机关受上级局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等。因此,《要则》是一部“实体”与“程序”规范不分的法规。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税收的宏观调控和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被忽视,税收法制不健全,《要则》颁布后的很长时期一直没有制定专门的税收征管法,有关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实体税收法规之中,税收征管的程序法律制度处于“分散”状态。

第二阶段,统一立法阶段。这一阶段自1986年4月21日至1992年12月31日,即《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阶段。为了改变税收征管制度分散、混合、不规范的状况,适应当时正在进行的税制改革,1986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开始单独立法,初步实现了税收征管制度的统一化和法制化,对于促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监督管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 历史 的原因,《条例》存在不少缺陷:一是税收征收管理法律、法规的适用不统一、不规范;二是税收行政执法权薄弱;三是税收征管法规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四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和税务人员执法的制约不够;五是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等。

第三阶段,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这一阶段自1993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正式实施至今。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是我国调整税收征纳程序关系的第一部法律,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基本法。为了保证《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效实施,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颁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工作报告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颁布与实施,使税收征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

三、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一)初步建立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

《税收征收管理法》通过后,国家和各地方又相继制定了与征管法配套实施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而大体形成了以税收征收管理法为“龙头”和“母法”,以税收征收管理各专门法和单行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征管法律框架。

1、税收征管综合性方面

制定了《税收征收管理法》(1992年)、《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国务院1993年)、《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的通知》(1997年)、《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等。

2、税收征管体制方面

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组建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实施意见的通知》(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意见的通知》(1996年)等。

3、税务管理方面

制定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1998年)、《发票管理办法》(财政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等。

4、税款征收方面

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账征收工作意见的通知》(1997年)、《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国务院1998年)等。

5、税务稽查和税务行政处罚方面

除了国家制定的《行政处罚法》(1996年),还制定了《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税务稽查工件报告制度》(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1996年)等。

6、税务争议的解决方面

除了国家制定的《行政诉讼法》(1989年)、《国家赔偿法》(1994年)、《行政复议法》(1999年),还专门制定了《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税务行政应诉工作规程(试行)》等。

7、税务代理方面

制定了《税务代理试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等。第八,打击税收犯罪方面,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中专门涉及税收犯罪的就有14个条文,并在第三章第六节中单独规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罪”一节等。

(二)统一了内外税收征管制度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条规定:“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应本法。”从而使我国此前内外有别的税收征管制度实现了统一,在税收程序法上率先实现了“国民待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在税收法律制度上尽快同国际接轨。

(三)明确了税收立法权

税收立法权是制定、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有关税收立法权的分配问题是税权和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内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制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规定,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这就形成了我国目前集中统一的税收立法权体制。

(四)赋予了税务机关必要的行政执法权

根据新时期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借鉴国际上税收征管的通行做法,《征管法》设定了必要的税务行政执法权。表现在:第一,赋予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权力。第二,将出境人员清缴税款制度扩大到适用各种税。第三,明确了税务检查权的范围等。

(五)建立了对税务机关的执法制约制度

《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或者少征税款,并对征税权的委托做出严格限制。强调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以及进行税务检查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对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等。

(六)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在规定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权力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时,也明确了纳税人享有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规定了税款延期缴纳制度。第二,建立了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不当造成纳税人损失的赔偿制度。第三,延长了纳税人申请退税的法定期间。第四,赋予了纳税人对复议的选择权等。

(七)建立了税收法律责任制度

《征管法》和《刑法》对偷税、抗税、骗税、欠税等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司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武器。

(八)确立了税务代理制度

税务代理是一种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而专门从事税收中介服务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释义

[2] 金人庆,《人民日报》,2000年4月20日。

[3] 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4] 刘剑文:《加入WTO对我国税法的影响》,《税务研究》2000年第6期。

[5] 《经济法》第53-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6] 中国财经税法网

浅谈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作者:韩菲 专业:财经系会计 年级:会计08-1 学号:05号 指导教师:张妍

目录

内容用小4仿宋体

浅谈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内容摘要:

本文简要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论述了税收征收法律制度的概念;阐述了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形成及其现状和特点。

从广义上说,税收征管法是指调整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我国税收征管法就是指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并经历了两次修改的《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的,即第一阶段,无专门立法阶段;第二阶段,统一立法阶段;第三阶段,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特点表现为:

一、初步建立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

二、统一了内外税收征管制度;

三、明确了税收立法权;

四、赋予了税务机关必要的行政执法权。

上一篇: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下一篇:远离火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