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2024-05-09

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精选11篇)

篇1: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力比较薄弱,他们对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那么如何使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学好应学的知识呢?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用权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郭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求知领域必然要变宽、变新、变活,数字必须得提高,负有使学生全面发展责任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适应时代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学生心理上兴趣意识的微妙变化,加以正确诱导,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奠定稳固的兴趣基础,迈出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一步。

篇2: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口语交际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使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作 者:杨秀怀  作者单位:剑河县教育局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3: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关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如今, 它是一种被我们广大老师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 老师们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领域。情境教学的重要功能是与传统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情境教学, 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在教学的过程这中, 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 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的不同为出发点, 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场景, 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在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情感环境中与经过优化了的环境中展开, 从而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识之中去, 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 让学生在情境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从而让自己的能力、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种教学活动, 就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有以情境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 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导引。

所以,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笔者充分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心理状态, 了解他们学习动向与环境, 从学生的个体出发,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与教科书中的各部分相关内容,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把学生轻松地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极高地热情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

一、从抽象到直观的情境设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 能给人们带来情绪色彩, 由于视听感觉和思维同时进行, 学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情绪记忆的东西, 在这种好心情下, 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 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因此我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插图、录像、多媒体课件, 精心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景, 形成直观生物图景, 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 使学生深入其境, 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

如自编一个消化系统课件, 创意是利用鼠标可任意查看人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 随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的各部分, 可以看到食物成分的变化以及消化后的吸收情况,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1) 消化系统由哪些消化器官组成? (2) 食物中哪些成分须经消化分解成什么物质被吸收? (3) 吸收部位在哪里?又如, 在一段描述心脏结构的三维立体电脑动画中, 随着虚拟摄像镜头的推拉摇移, 学生的视线可随镜头进入心脏内部, 直观的看到房室瓣的结构及开闭情况, 提出问题:房室瓣的作用是什么?立体感强且形象逼真、直观, 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很强的辅助作用。通过建立直观的生物图景, 在联系已经熟悉的生物图景, 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缺, 形成解决问题的桥梁,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情境设置

如学习环境保护时, 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地球出汗了!”“补天!”两行大字作为一个情境呈现给出来。学生立刻议论开了:“地球怎么出汗啦?”“二氧化碳在作怪嘛!”“谁把天给弄破了?”“臭氧层被破坏了!”“怎么补啊?用什么来补呀”……等学生议论片刻后, 我便提出:请同学们就此情境思考与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或是提出怎样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始了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三、与生活实例相关的情境设置

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现象来创设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和事件, 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在结合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时, 可让学生从讨论自己很感兴趣的当今的世界热门话题“试管婴儿”、“克隆”等问题开始引入课题。

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情境设置

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理论知识而转入利用该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李某家只有二亩三分地, 但他每年种植该地的经济收入却远远高于同村种植面积比他大得多的家农户。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李某是怎样实现高收入的?学生一下子即可提出许多的问题、发表很多的看法, 其中自然会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如进行间作套作,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补充光合作用原料;延长光照时间, 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等) 的相关问题, 这样, 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学习便可轻松展开。

总上所述,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 依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与生物学科的特点,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 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 激发学生的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习动机,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生物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发现者和探索者,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运用情境教学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介绍了情境教学的起源与作用, 并提出如何运用情境进行生物教学: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创设想象情境、创设知识应用情境、创设现象或实例情境。只有这样, 情境教学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情境创新,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松.浅议初中生物教育的创新.教师, 2011, (17) .

[2]黄奇.如何结合物理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学周刊, 2011, (23) .

[3]王定铜.素质教育应扎扎实实落实在课堂中.新课程 (综合版) , 2011, (01) .

[4]赵润霞.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河南农业, 2011, (12) .

[5]李泽渊, 王克蓉.浅谈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03) .

篇4: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一、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与合理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课题,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趣味性和合理性有机统一。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轻重的比较》一课中,创设了森林运动会这一情境,在跳绳比赛时小动物要按编号出场,怎样编号呢?大象提出要按小动物的体重来编号,于是就出现了跷跷板,然后就开始比轻重了。虽然这是一个电脑虚拟的情境,但并不符合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轻重比较与跳绳比赛的关系不大,此举欠缺合理性。如果是举重比赛的话称体重还有可能。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主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

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b10”“m10”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关系式。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趣又合理,宜当多用之。

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情境为整节课的发展服务。

二、情境创设的务实性与实效性

情境创设要务实,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愿望,从而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数学情境创设首先要有“数学味”,其次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案例3、《倒数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设计了如下情境:

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互相成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学生还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老师接着说:好朋友见面一般都会握手,是吧!谁来表演给大家看。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与老师握手。

师:来,举高些,给大家看看,几个人才能握手?

师:一个人能握手吗?

师:你表演给大家看看。(学生表演)

师:还得要两只手、有两只手才能握手,同意吗?

师: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互相成为了好朋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就是:我是你的朋友,你也是我的朋友。

这一情景的创设有些牵强,毫无“数学味”,没有实效性。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案例4、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创设了如下情景。

师:请你判断“把一個蛋糕分给4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蛋糕的1/4,这句话对吗?”

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两方各选3个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正方: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蛋糕分的是4份,取的是1份,所以应该是1/4。

反方: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边折边指),这样是不是分成了4份?

反方:这4份一样大吗?

反方:既然不是一样大,他们分得的就不一样多,不一样多就没有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又怎么能说是1/4呢?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意见吗?

正方:没意见!是我们理解错了,感谢反方辩友。

老师向六位代表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对概念模糊不清,出现了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可贵的是教师利用这一点,巧妙地创设了争辩情境,在争辩中意见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深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还能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实属务实的有效的情境创设。

三、情境创设的挑战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要能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学习的渴望,保证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案例5、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填空10∶()=()∶2

生1:可以填4与5或5与4。

生2:可以填8与2.5或2.5与8。

生3:这不是个问题,太简单了,只要两个数的积是20就行了。

生3答完,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发出一种“莫名”的笑声。此问题过于简单,在场的学生无需思考就能随口而出。

此问题不如这样设计:请你用等式10×2=4×5写几个不同的比例,想想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对,并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这样学生就不会因问题太简单而感到“无骨可啃”了。

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随口答出;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在外围兜圈子,因此,把握障碍性的适度非常关键。

情境创设应遵循“摘桃子原理”,把知识看作是“桃子”,“桃子”不是一伸手就能摘到的,要摘到必须“跳一跳”,并且是经过跳就能够摘到的,不能可望而不可摘。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身一番努力而摘到桃子,随之产生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学生产生继续“摘桃子”的兴趣和愿望。

篇5: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6: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一、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古人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创设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在高年级如果还创设“逛超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情境就未免让学生觉得太过“小儿科”,提不起兴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在情境的内容选取与呈现方式的安排上必须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焕发课堂活力。

二、创设连贯性的教学情境。

篇7: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诱思探究教学论论述到: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它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等等。每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情境的创设有共性也有个性。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本人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形象情境。

形象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利用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图片而创设的教学氛围及把课文文本演绎成课本剧。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播放朱自清游荷塘的情景,展示月下荷塘的景色。又如教学唐鼗的《琐亿》,当说到鲁迅教育青年的片段时,播放有关的视频录像,把鲁迅的语气和神态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至于课本剧,如在曹禺的话剧《雷雨》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要注意,语文阅读终究是文本的阅读,阅读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学生要通过文字产生再造想象,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如有一个教师教学鲁迅的《阿Q正传》,竟然抛开课文,让学生欣赏《阿Q正传》的电影,学生自然是兴趣勃勃,全神贯注了。接着就进行人物的分析,还美其名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上的其实不是基于文本的语文课,而是电影鉴赏课。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表现生活的,而电影则用动作语言,鉴赏的方式前者靠的是思维想象,后者靠的是视觉冲击。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已经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要注意,“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的语言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至于分角色表演,有利也有弊。如果学生的表演水准了得,而又能悟透原作的精髓,那么表演效果肯定好。但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本没有表演的才能,那么文本课本剧的演绎就很可能是不伦不类,至多只能引发哄堂的大笑。我们知道,表演是需要培训的,就是简单的对话也都需要排练。所以,分角色表演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滥用。总之,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我们要分清主次,恰当利用视频图片等文件,恰当利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切不可喧宾夺主。愤悱情境。愤悱也指“悱愤”。《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嘴巴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营造“愤悱”的情境。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的频率调谐到“愤悱”的情景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针对难点重点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能力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张涣庭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6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现状,我们在课堂上才不会急于提问或总结,我们才不会违背可接受性的教学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发现,很多的老师也是设计了许多导向性的信息,可是却没有真正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以为学生已经理解了,悟透了,于是一个劲地提问,还美其名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学生还未达到“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境界,教师当然是问了也白问,学生就是回答不出。“哎呀,我不是不启发呀,学生就是苯,启而不发呀!”像这样的牢骚我们听得不少。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该教师上的是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要求学生用五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并且思考四个问题:一是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二是断臂维纳斯到底美在哪里,三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雕像的各种方案是倒人胃口的,四是维纳斯失去的为什么只能是双臂而不是鼻子眼睛耳朵什么的。五分钟过了,一些学生看完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看完,可是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发问了,请甲同学又请乙同学再请丙同学等等,学生此时一疲于应付老师的提问。笔者发现,这节课学生看课文的时间也就是那五分钟的时间,其他时间绝大多都空耗在教师的提问之中了,学生其实没有真正深入体验和感悟。其实,稍有一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学生在几分钟里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要知道,看完课文之后,学生还需要时间针对设计的问题回视,筛选信息,而筛选信息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而本为是美的鉴赏方面的文章,学生有关美的理论和心理积淀就很有限!当然,也许学生课前有预习,但就是预习,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毕竟还是有限的。这位教师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不了解学生要解决这么四个问题到底要花多少时间,他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很明显,这位教师备课时只备教材,没备学生。当然,他也就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给足(相对问题的难度而言的)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达到“悱愤”的境界,而这时候,教师才可以相机诱导启发,总结归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摸准问题的难易,在巡视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的程度,及时把握“悱愤”的时机。时机未成熟,教师不要“轻举妄问”。当然,悱愤也要注意克服另一个极端,即学生已经达到“悱愤”的境界了,而教师还在那里发呆。高明的教师始终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做到环环相扣,教与学默契配合。

所谓的体验情境,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放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张熊飞教授)创设体验情境,就是要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睛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开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联系的,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也没有谁先谁后之分,完全按需要采用。

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彻底摈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候都动起来。以文言文教学荀子的《劝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然后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注解疏通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再次朗自由朗读几遍。在朗读疏通字句之后,接着就让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进行鉴赏性阅读,并质疑,与同学进行交流辩论。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我们从文中应该得到什么思想上的启迪。这样的过程,基本体现阅读的基本规律:感知——理解——评价——鉴赏——积累——迁移——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的文本体验应该是有个性的,我们要以后现代的观点指导教学,倡导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具个性的见解,摒弃机械呆板和权威。

迁移情境,也就是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这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来的认知结构,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新颖生动的的例子(特例),进行点拨讲析,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我们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有类次写法的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袁鹰的《井冈翠竹》等,进而通过作者对黄鹂的四次描写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深入探讨《黄鹂》是怎样托物言志的。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所谓的“物”就是黄鹂,黄鹂象征着美的事物,象征着美的化身,象征着艺术的化身。我们只有在江南那湖光山色的美丽的环境里才能“看到黄鹂的美丽的全部”,这是一种极致。黄鹂只有在这样的美好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它的全部的美丽,这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志”,那就是:艺术乃至一切事物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它的极致。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又要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特点: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意义,他们必须有相似点。到此,可以设计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一个象征的例子,要求说出象征义。接着让学生以“小草”为题,写一偏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训练,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发现规律,并在特例的训练中教会学生迁移应用,达到学于致用的目的。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青冈卓行的《米骆斯的维纳斯》,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断臂维纳斯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觉(一定要说实话),感觉美不美,肯定了学生不同的看法之后,接着话题一转,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观点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了作者观点的中心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到问题上来了。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我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一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比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面对作者的“它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给予肯定。这样做,其实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

幽默情境。

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马卡连柯说:“一个教师,如能用二十五种语调,说出同一句„请你过来‟,用不同的手势、姿态说这么一句话,还愁学生有什么样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还担心有什么情感奥秘不能够了解呢?”今天的素质教育,更是呼唤具有人文、情感素质的教师。

合作情境。

篇8:试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一、课堂导入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法

1. 设置现有知识, 形成整体理解。

一切新知识的获得都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 设置现有知识的新课导入方法是运用一定的方式, 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 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连贯性、相似性、相关性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这是初中数学新课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导入方法, 运用得当, 它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整体理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实验式的情境。

如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引入, 我先布置实验内容:逢年过节时, 按照国人的习俗,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窗花, 尤其是碰上喜庆场面, 还要张灯结彩, 用大红纸剪一个大大的喜字, 贴在醒目处。请问, 我们有哪些同学会剪喜字?下面,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由会剪喜字的同学作指导, 要求每个同学用剪刀和纸剪出一个喜字。实验内容布置完毕, 教室内热闹非凡, 同学之间请教的请教、指导的指导,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谐统一,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就连平时不积极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到5分钟, 全班就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这时老师及时提出问题:将喜字对折, 我们发现什么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实践证明, 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在人的认识结构中, 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 往往会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学习, 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掌握新知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 而如何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则是一门艺术。

教学过程当中, 新概念和公式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熟练掌握每一个概念和公式, 就要应用新课导入情景创设这一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 学生对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掌握知识才会更加扎实。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提出一些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才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了解。在导入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究竟在想什么, 怎样导入可以使新课进行的更加顺利。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导入过程中给学生设下悬疑, 给学生以自己思考的空间, 为其深入思考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导入情景设置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对学生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再开展新课导入的情景设置就会比较有针对性, 对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 在进行情景设置的过程当中, 教师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一切教学活动都来源于生活, 这也是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在。在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了解知识会更容易, 对于他们新知识的接受具有一定的帮助。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设置新课导入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这是最根本的前提所在。最后, 在新课导入过程当中, 教师要将自己的位置与学生进行靠拢, 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 这对于今后进行新课导入情景设置有非常巨大的帮助, 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内心距离拉近了, 教学工作的开展才会变得更加的顺利。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同样是我们的老师, 教师的想法永远取决于学生的内心,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教学工作的开展才会变得更加有序。

参考文献

[1].沈文选.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J].数学通报, 2005年09期.

篇9: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恰到好处

曾经听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在上《小数乘法》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喜欢过年吗?(学生雀跃,答:喜欢)。大家都知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买很多好吃的,老师也准备去北京买5只烤鸭,每只47.5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需要多少钱?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课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人认为这位老师创设的情境,严重脱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想有谁会花上几百元车费特意到北京去买几只烤鸭呢?而且大多数农村学生可能还从未听说过北京烤鸭有什么特别,值得千里迢迢跑一趟吗?这样学生很难进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由于缺乏了解也只能奉命行事了,这违背了新课标的意图。

如今不少教师很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不论什么课,总想给学生一个惊喜,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情境,表面上看似新颖,而实际却产生了误导,多数老师没有注意到自己创设的情境质量如何,没有考虑过是否切合实际,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能否对学生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单纯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总认为:只要创设了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且一定学得好,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更新了。孰不知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进入了情境创设的识区罢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生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新知识。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但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作用,主动地去尝试和探索问题。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形式要多样化,例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操作情境等。4月份到市里听课,参赛教师大多数都会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其中有位教师创设的一个游戏环节让我记忆深刻。该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小学加减法》,在达标检测时她创设了一个开车的游戏,第一个数字先确定位置,把第二个数装在卡车上,让学生说车该停在哪个位置,生说停哪就停下来,让学生既体会了当司机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我相信,经过游戏后学生们已经懂了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因此,创设的情境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教材本身。

在创设时应注意考虑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思考性,趣味性等。只有让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展示多媒体课件:小兔、小猴、小熊、小狗四只小动物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进行比赛,结果是骑圆形轮子的小狗获得了第一名。而骑其他几种形状车轮的小动物一路上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由此提问这个比赛公平吗?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彩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彩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彩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真诚”、“开放”、“真实”“有竞争”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符合课改的要求,能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地发展。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数学味”为实质内容,“问题性” 为价值导向,而“自主性”为发展需求,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作者单位:永丰县龙冈小学江西】

篇10:试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

1. 创设自由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尽情施展才华

传统的英语教学更多地体现了“灌输”的思想理念, 学生的学习自由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 完全是教师的单方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行为一方面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使得学生的发展愿望未能得到充分激活;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 使得学生产生畏难的学习心理。

在课程教学中, 创设自由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尽情施展才华, 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 (1) 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满足他们的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发展的需要; (2) 创设自由交流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在具有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学习环境下能够进行自由的学习交流; (3) 创设勇于表达的自由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自由地予以表达, 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六Unit 1“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学中, 我通过创设自由学习环境来鼓励学生尽情施展才华, 主要体现在: (1) 建议学生就“笑”来展示各种不同的形态, 并能够猜测其中的心理活动; (2) 鼓励学生在阅读“Reading A”中的题目后, 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归纳文章大意; (3) 要求学生就如下的题目进行自由思考探究: (1) How many main types of stand-up? (2) What does your brain do when you laugh? (3)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学生通过自由环境创设, 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能够有切身的体验。

2. 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一方面, 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亲切, 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另一方面,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 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激情和兴趣。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仅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人本主义理念体现和升华, 而且是学生迫切需要的重要推动力。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主要体现在: (1) 鼓励学生大胆求教, 培养他们的探究激情;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有层次性发展; (3)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学习理解予以争鸣,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四Unit 1“Advertisting”的“Reading:Advertisements”教学中, 我就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 向老师请教或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学习的民主。

3.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的交际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白语言交流的规律和特征,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以此来增长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对此, 在教学中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认为,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主要体现在: (1) 鼓励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学习, 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2) 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要求,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就自己的质疑之处予以合作探究,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3) 鼓励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 就学习中的理解感悟大胆表达,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水平。

由此可见, 高中英语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语言学习感官, 帮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由、平等、快乐地学习英语、感知英语。学生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 能够增强学习体验, 实现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摘要:课堂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输和接受, 还应该是师生之间学习情感交流沟通, 更是在学习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内化生成。和谐课堂正是上述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高中英语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创设自由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尽情施展才华;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和谐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创设, 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 全面发展”的理念, 更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和谐,创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第1版.

[2]原一川, 陈冶铭.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环境浅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1) .

[3]吴昭和.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课堂[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10) .

[4]姚利民.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和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7) .

篇11:试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设问情境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设问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68-01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过去旧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到现在部分教师的“满堂问”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谈一些做法。

一、 在引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 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2. 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 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4. 以形助数策略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

5. 联系实际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二、 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数学的现代发展表明,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其次,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数学的思考,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情境化设计能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情境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体会数学的本质。第三,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完全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走入一种定势:过分依赖学科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知识的逻辑过程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所学的数学与现实分离开来。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 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示”本来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 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 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潘振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 数学通讯.

上一篇:填写《学位授予信息表》(dbf文档)常见问题答疑下一篇: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之反思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