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2024-04-15

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通用9篇)

篇1: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为语文教师接受与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有时被轻视甚至淡化,这样的探究容易陷入盲目。从语文工教学的实际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立足文本,把握方向,提示探究方法。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不会失魂落魄,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关键词:探究性 引导 反馈 探究性教学的误区

语文等于活动,“爱护”成了“牵就”。探究性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但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是牵就学生的一切欲望,有些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唱歌,有时跳舞,热闹得像是活动课。学生读到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问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茫然不知所答。缺少教师引导,多了盲目,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舍本逐末,甚至连主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钱梦龙先生评价这样的课时说:“这样的课,看起来高扬人文性,但这种花花俏俏的东西,必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降低,感悟能力的降低,”这其中缺少的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

探究无论深浅,学生无所适从。为延伸教材内容,拓宽研究课题,时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研究课热,教师给出的研究性课题,不要说学生无所适从,就是教师恐怕也会感到棘手。一般在课堂上不能研究出结果,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甚至还要写研究报告。学生没有精力,也没能力去研究。即使有些“听话”的学生做了“研究”往往也是事倍功半。探究性教学的引导策略

立足文本,引导探究。探究性教学虽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对研究课题的拓宽,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想像的发挥。但它又是以理解文本内容、领会文本思想、品味文本语言为前提的。完全离开文本的探究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所说,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因而,当我们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想到不应是如何探究延伸,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一般课文教学完毕,需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未必所有课都有抛出一个“研究性”的话题或问题。俗话说,先练走,再学跑,脚底踏实,才能健步如飞。探究性教学是“跑”,是“飞”,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实践,但它仍代替不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

把握方向,适时引导。首先是探究性问题的确立。教无定法,探究性话题可以是先设定的,也可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探究话题。不论是哪一种,老师都要进行有原则的筛选。一方面切合文本原则,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是切合学生原则,探究性问题经过学生努力应可以解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们才乐意努力,倘若高不可攀,学生也就没了兴趣。其次老师要学会适时点拨,及时、适当调节探究方向。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同时又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

3、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对于刚步入探究教学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不仅应给予肯定或否定,更要提示他们如何探究。告诉学生探究问题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避免学生感到迷茫没有头绪。首先是要他们激活已有的信息储存。一方面调动已学过的课文及正在学习的文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调动课外积累,解决需要探讨的问题。例如《发问的精神》一文课后练习三提出“有人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说法缺少根据。看这种怀疑对不对。”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理论上的依据既可从现学文本中找,也可用上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的道理来阐述。既可肯定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又可辩证地批判其“毫无根据地乱疑”。而事实上的依据可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经过的知识、信息。其次,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由于探究教学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来开展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针对不同的探究性问题,提供一些相应的探研方法供学生参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总之,在语文这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是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在带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时既不能完全囿于文本,又不能脱离文本,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

篇2: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作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作文时,功底如何,是否有方,就决定了学生习作的成败。那么,怎样才算指导作文呢?我的看法是:

一、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于是,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物理学掌握观察方法。如观察景物,如何按方位转移的顺序观察或按从外到内、从左到右及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或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一件事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场景的变化来观察,按事物的变化发展顺序来观察。如雨前、雨中、雨后事物的不同特点来观察。如观察同学的外貌,找取他们的外貌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写作营养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积累词汇,增长知识,从中学习写作的技能,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班级,第一件事是教给学生读书和读书笔记的方法,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几本笔记本,分门别类地做笔记,摘录好词佳句,要求他们每天摘抄一句或一段好词佳句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读更多的好书,我鼓励学生多借书,除了学校图书室借阅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家里的收都拿来放在班级里,为班级办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这样既解决了读物缺乏的问题,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同学们越来越喜欢看书了。

2、利用班队活动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组织同学开故事会,每月搞一次。这样既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同学开始讲故事不够清楚流利,经过多次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大有长进。随着课外阅读和讲故事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就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后都安排了一次作文练习,阅读与习作均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进行练习,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1、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知每篇课文都有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与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将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作文。

除此以外,还常结合课文进行片断练习。把课文中的习作例文作为范例进行仿写。

四、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工作

篇3: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一、重视问题情境设计, 引领精彩问题思绪

1. 根据心理特点,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 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乐于接受自己或别人探究、发现的结论, 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 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制造知识的矛盾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情境诱导实验, 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有许多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创设趣味性较强、学生易于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来诱导学生, 激发其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动手实验, 亲身体验, 既主动获取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激励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使之融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界、融于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中、融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

二、利用网络教学环境, 构建自主探究方式

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例如:教科书中比较简单地介绍某一生物知识点时, 教师讲解学生还难以理解时, 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量丰富、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环境, 设计探究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 在学习《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节课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酸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酸雨对环境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杜绝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自主查找所要的资料、图片等, 从而对防治酸雨现象也提出有效措施, 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比较, 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用怎样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的SO2, 学生相互讨论研究,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多媒体辅助探究教学。其图文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 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网络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既增大课堂容量,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对生物现象、生物规律等的理解和掌握将经历“好奇—不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的和谐过程, 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 学生也从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可见, 构建网络环境, 把网络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 学生会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和思考机会, 从而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

1.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 需要教师用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并把心融入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去。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时, 如能关注、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 会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 教学便能达到双赢效果。例如, 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 教师不要立刻对其作出评价, 可以给他一个台阶下, 换一个相对较简单的问题, 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过难过大, 教师可利用探究提问序列性的特点,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将它分成若干较易较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课堂充满生机, 使师生双方始终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的环境中, 同时形成“伙伴”关系, 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互相敞开, 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2. 发展性评价对于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 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关注着自己, 关注自己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态度。及时的评价能使学生经常反思自己, 矫正自己, 还能使其在教师对同伴的评价中获得比照与提高。

(2) 合理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贡献程度、学习态度、情感价值体现、方案设计、实验报告、课堂提问、书面测试等。实践证明,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平时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的积极性, 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

(3) 公正评价:学生通过努力, 在探究性学习所取得的哪怕是点滴成绩都需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 教师绝不能厚此薄彼, 只见大森林, 不见小树林。

(4) 鼓励评价:教师以认真的态度, 欣赏、褒扬、肯定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让学生在鼓励中不断获取自信, 不断探究, 不断成长。

(5) 多元评价:采取个人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 突出评价的鉴赏、导向、激励功能, 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让学生的探究性行为沿着科学、正确的道路前行,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恰当评价他人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四、余留课堂探究韵味, 延续课外探究空间

理想的教学不应仅仅是满足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 教师应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 可以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自始至终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后让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 同时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活动中获取的知识,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过程不一定强求学科知识, 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 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达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4]汪忠, 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5]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1.

[6] (美) W.James Popha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

篇4: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33-02

小学英语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坛,打破“一言堂”的教学习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结论。为了激发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领域实践探究行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思考。

1 充分认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怕困难,深入研讨,多方寻求答案,最终解决疑问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结合实际,活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灵活使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发展自己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有些内容比较复杂,老师不能急躁,尽可能创造丰富的条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学生能够通过他们的合作交流探究,自主的解决一些发现的问题。切记不可包办代替,我相信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将会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和实践。

3 深刻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流任务。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该采用什么策略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我认为以下四个策略十分重要:

3.1 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兴趣,鼓励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容要尽量真实,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多表扬,少批评,小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要用物质奖励和口头鼓励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千万不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充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例如我在《Is this your skirt?》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和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合作、讨论,教师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到学生中研讨,与学生一起谈了自己的发现与设想,并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在多次相互评价中学生从师、生的激励性语言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师生之间一起形成师生、生师和生生相互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3.2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怎样才能主动发现问题?本人认为,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详细了解教才和学生,然后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入课堂,由于学生情况不同,有些问题可能简单,有些问题相对较难,常常要花费一些时间,教师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為了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内容而依据教案去死套,要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问题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对学习英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英语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就要始终贯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胆大鼓励学生多听录音磁带,锻炼自己的听力,多用英语与同学和他人交流,多读课文,训练自己的语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夸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3.4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 小学生如何才能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呢?我们知道,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萌芽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多多辛苦,花费一些力气,引导学生在课堂里多方位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自主评价他们的表现。如果问题仍不能解决,课堂之外,指引学生询问教师和家长,阅读相关书籍,调查,上网查找等多种方法获取资料和信息。并对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同学进行表扬加分,引导学生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what time is it ?》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之间讨论试探解决,但是还有一问题没有解决,就是It’s time to do something 和 It’s time for something在用法上有啥区别。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去查看或者向别人求助,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总之,小学阶段的英语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99—10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平文. 英语教学新论 [M].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林立,王之江. 探究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 《教育研究导论》

篇5: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符合职业教学的需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学习的育人功能,我们教师需要

花大力气精心设置课堂,合理、选取、组织、设计科学探究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表达方式或呈现顺序。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会计学 探究学习

探究性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标

准实施以来,探究性教学方式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但由于许多人对其认识未深及本质。而且实践也处于初级阶段,老师在实施教

学时存在许多疑惑和问题,本文从这些疑惑和问题出发,对探究性教学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作一些讨论。

1 探究式学习是否等同于科学研究探究式学习不等同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规律。若将探究

式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势必造成不良后果:①探究内容的窄化。②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容易造成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只有少

数学生能胜任和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没有学习兴趣,违背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初衷。

2 探究式学习中是否抛弃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不能抛弃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要相互结合。

(1)在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在作出猜想假设时,需要已有的知识。

(2)接受式学习需要渗透探究的思想,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探究的思想这是一种好的方法,他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更好的理

解知识3 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节约探究的时间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教师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希望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方式进行某一课题的学习

,可是教学时间却很拮据,那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节约探究的时间?3. 1 控制探究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

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如果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设计成完整的探究,从各个要素去考察和训

练学生,时间是不允许的,这样我们只能有侧重点,可选择其中的某个(些)要素,从某个角度有所侧重的考察和训练学生,可以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

探究想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2 降低探究的自主程度 探究式学习具有不同的层次,同一探究的项目,可以按探究者的自主程度高低设计成不同的层次。自主程度越

高的探究,不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而且需要的时间越多,所以降低探究的自主程度,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指导,可以减少学生的探究时间。

3. 3 分配探究任务 有些探究活动涉及的面较多,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大量时间,这时可以将探究任务进行分解,让不同学生分担这些任务。

3. 4 借用课外时间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时可以把一部分探究活动移到课外。

4 在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判断有那些学习内容适合探究学习?如何设计教学内容4. 1 会计学探究学习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会计学探究学习教学目标是会计学探究学习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知识目标决定内容选择的范围,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技能目标决定探究内

容选取的角度,选择能够促进探究技能掌握的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决定探究内容的组织形式,选择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

情感目标决定探究内容呈现的方式。因此,会计学探究学习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会计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具体选择探究学习教学内容时,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要深入,知识内容及其结构关系要清楚。知识内容的类型要明确。

4. 2 会计学探究学习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1)适度性原则 首先是探究量上的适度。即探究内容复杂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

平,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其次是探究质的适度,即探究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

(2)激趣性原则 学生有好奇心,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探究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充分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3)实践性原则 探究学习中课堂探究的内容应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得到探究结论或结果的科学问题。探究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起点水

平: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课外探究的课题,探究计划,探究方案都应具有实践性。否则,学生进行的是盲目的探究4. 3 会计学探

究学习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1)概念和规律 会计学概念和规律既是课堂探究的基础,又是课堂探究的对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科学探

究体验,感悟知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自己的认知结构趋于合理化和系统化。

(2)会计学习题探究 能够熟练解答会计学习题,是学生在课堂探究学习的重点。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应用已有的会计学概念和会计

学规律,掌握解题的过程和方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3)会计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会计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会计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会计学应用方面的探讨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4 会计学探究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 会计学探究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在认真分析《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充分研究《会计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后,合理选取,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顺序,使教学内容最有利于

学生的学习。

会计学概念的探究要以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主线;

会计学规律的探究要以规律的发现或建立过程为主线;会计学习题探究要以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为主线。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符合职业教学的需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学习的育人功能,我们教师需要花大力气精心设置课堂,

篇6:浅谈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历史教学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就是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科书为凭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促进自主发展的互动式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经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来检验假设,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真理形成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索研究中经历了曲折,获得成功体验,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接受型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备课时博览全书、吃透教材,然后将自己嚼烂的东西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学生无须自己钻研教材、思考问题,学习的结果只能相当于知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学生知识得到了累加,但能力得不到发展。

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改“填鸭式”、“满堂灌”模式,采用侧重于探索的启发式教学,着重于发掘历史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历史学科特殊的美。而且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在这种意义上,课本是剧本、学生是演员,教师则是导演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所选的内容应该是章、节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内容的难度要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历史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开始上课时,可通过:1.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学新联旧,问旧启新”,以巩固旧有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例如,在讲述近代“中国边疆新危机”的有关内容时,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提问:“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这样,能促使学生思考已学过的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会出现新危机?新危机发生在哪些地区?”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对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了很大作用。2.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历史课堂上的情境设置要:

一、真实性,历史尽管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我们创设的“情境”的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审视和认识昨天;二.生动性要想办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真实性,历史尽管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新知识的实施阶段,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力求使历史课堂成为问题迭出的“问题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也能成为主体性彰显的思想者,起码不枉学历史。教师设计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历史课堂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今中外历史,很多历史现象不是可以用一种定论来囊括的,正是这种学科特点才赋予了历史特殊的美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认识历史,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只要他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有一定的论据,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须知,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何况,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错误。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表达的见解,说的“真话”,只要言之有据,就应该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掩蔽起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诱导和暗示,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寻找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过。总之,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应作好课堂引导,利用情境教学,科学的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课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从中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并将探究结果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中得以不断陶冶情操,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篇7: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摘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出发,提出中职教师要不断提升哲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和双师素养,做到一专多能,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采取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联办院校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和企业一线顸岗实习培训等多种有效培养策略,整体提升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养策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履维艰,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差距较大。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不断提升中职教师素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素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古今中外,关于教师的作用、地位以及教师修养的论述和研究层出不穷,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做教师的3项标准: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唐代大教育家韩愈则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主张教师要按照“道”和“业”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与修养。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正确主张,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学,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样做,教学工作要坚持以“做”为中心,不仅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中职教师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对提升教师素养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提出了4条好教师的标准:1.热爱孩子;2.精通他所教的科目;3.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中国未来1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它明确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尽快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而要实现职业教育这样一个战略转移和发展目标,就必须倾心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中职教师队伍。而当前职业教育却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

二、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当前,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普遍已经形成了一种敬业和乐业的工作动机;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们在工作中鞠躬尽瘁,敢为人梯,他们对学生真心付出,诲人不倦;他们与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他们能积极投身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协作完成技能操作实训任务。但是,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不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低,自我发展意识差等问题。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受“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重升学,轻就业”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他们把中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他们称中职教育为“另类教育”。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少于20%。西部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普遍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和当地普通高中的教师,西部农村中职学校教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转行教师,一部分是外聘教师,一部分是刚从职业院校毕业分配的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高,但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中大多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积极性不强,对课堂教学的规律认识模糊,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等专业能力较差。所以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当代中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中职教师要有教育哲学的智慧。教师素养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而哲学素养属于基本素养范畴。教师的哲学素养是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文化、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中职教师要学会运用系统的、辩证的、创新的发展方法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要对前进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做理性的判断与分析,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对教育问题进行感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宽心容物,虚心受善,平心论事,潜心观理,定心应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要心中有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2.中职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中职教师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学习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中职教师要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努力实现书本知识向实际知识转化、实际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实际能力向实际成果转化。中职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努力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坚持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中职教师要想做到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科技、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中职毕业生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如果固守“老专业”、“老本行”、“老观念”,肯定会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被淘汰。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包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学做人,强技能,成就自我,服务社会;智力与非智力协同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就业;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做一体,一线强化,产教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等。

另外,中职教师还要把学习与观察、反思结合起来,例如某校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教师逐渐发现:在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的困惑和问题,如:预习课不知该如何搞?预习课上成了自习课;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和厌学情绪,预习课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学进度缓慢,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上学生不配合,害怕出错不敢发言,组织讨论成了拉家常,组织展示成了一言堂……问题的确很多,面临的困难也确实不少。是继续向前,还是半途而废,带着这样的困惑与疑虑,学校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和集体反思,发挥集体的智慧,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做出了坚定不移地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下去的正确选择。

3.做一名有创新素养的中职教师。改革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内容,改编校本课程,研发教学软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年级组承包制、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和社会贡献的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体制,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教师。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也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树立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增设创业就业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市场营销、务工技能、怎样开电器修理部、怎样创办幼儿园与有关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的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就业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争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4.中职教师应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中职教师要向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等教学家学习,注重学生精神生活的培养,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营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尽可能在专业语言、逻辑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和谐优美动听的语言。

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比较薄弱,存在着学校的信息基础建设滞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贫乏、信息资源运用缺乏等现象。中职学校要紧紧抓住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大好机遇,尽可能建设数量充足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校园网络平台,为广大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提供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5.做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一专多能是中职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所谓“双师”素养,指教师要有两年以上在基层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制定激励制度,对获得“双师”证书的教师给予外出培训进修等奖励,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调资、聘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使教师尽快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中职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整体提升的策略

1.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走专业化道路,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培训基地,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素质培训;二是专业素质培训。专业素质培训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实用性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主要方法有:

(一)专业引领,名师指点,大力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

(二)同伴互助,组内研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大力倡导教师互帮互学、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采用议课――看课(观摩)――设课(集体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健全制度,加强考核,确保校本培训的质量。

(四)教研科研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集中培训。组织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师培训是全面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级培训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培训内容设置采用“模块化”或“菜单式”,在强化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重点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企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3.联办院校培训。走联合办学之路,利用联办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施强的优势,积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到联办院校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也是西部农村中职教师实践技能素质整体提升的途径。联合办学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经济长期互动协调和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联合办学可使西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得到及时弥补,先进的技术工艺可提前运用到教学中来,从而缩短科技产生的超前性与职业学校教学运用的滞后性的时间距离,缩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超前性要求与职校办学条件改善的滞后性的时间差距。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可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使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用人规格更加吻合,缩短中职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之间的距离。4.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办工厂)的培训。职业学校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行,但借用工厂做实训基地受限制会很明显,企业生产需要时愿意让你来,不需要时就会拒绝,中职生在工厂实训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实训基地、拥有自己的企业。按照“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强专业引产业”的思路,将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融于一体,组建职业技能培训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学校以校内相关专业为依托,建成类似企业经营方式进行运作的实训基地,对内是为师生服务的实习实训场所,对外是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双重功能。5.企业一线实践培训。组织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等。西部农村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这是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专业教师更新知识,为当地培养合格适用人才的最佳办法;是密切校企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对于优化专业教师的能力结构,构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促进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赵玮,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铁军,周在人.给校长的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晶,郝亚超,谈中职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辽宁师专学报,2012(1)

[4]张启珍.浅析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8: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之我见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鉴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生事物一般具有好奇的天性, 因此,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一种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 逐步形成探究意识。我在尝试创设问题情境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譬如:我在讲授《直线、射线、线段》内容时, 有的放矢地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首先通过演示:一条伸向远方笔直的铁轨、手电筒发出的光束、长方体的棱等实物对新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使学生能够从实物中想象出几何图形, 从而让学生不仅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 而且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几何图形无处不在, 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其次, 我让学生观看两个生活片断:建筑工人砌墙, 木工师傅锯木板, 要求他们探究、分析其中的奥妙, 而这样的设制悬念, 由疑激思,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诱发其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此时, 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探究, 从而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产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 趣中生思和思中获知的美妙境界。

二、互动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合作, 因为合作交流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其实, 互动合作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 即使遇到思维障碍, 只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紧密沟通, 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 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譬如,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 我就布置他们测量校园门口大树的高度, 具体根据探究之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结合实际, 如何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大树的高度?”然后要求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并让小组长把本组的具体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 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得到拓宽, 有的学生认为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 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有的认为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怎么办?最后, 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探究素质

初中数学涉及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 因此, 每一位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诸如股票风险投资、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和有奖销售讨论等。我在教学生学习列方程解运用题时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有一批液晶电视机, 原销售价格为每台80000元, 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商场的促销方法是:买一台的单价为7800元, 买两台的单价为7600元, 依此类推, 每多买一台单价再减少200元, 但每台单价不能低于4400元;乙商场按原价打七五折销售。东方宾馆需购买一批此型号的液晶电视机, 请同学们帮该公司算算, 去哪家商场购买节约开支?这样的问题由于结合了生活实际, 学生解题思维的闸门洞开,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反思评价,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升华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往往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繁杂的结论, 这些结论虽然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艰辛, 但却存在片面的问题。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坚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展现与表达, 让他们通过反思感悟自身的成功与失误, 并对合作学习的伙伴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密切了与同伴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体验反思评价的愉快感、成功感和集体荣誉感, 逐步学会信息交流和自主参与探究的高效渠道。

当然, 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进行积极的评价, 并采取交互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集艺术性、思想性、想象力为一体, 充分发掘并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升华。

篇9: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定位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指导作用;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67-01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2000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提出来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试验稿”中将探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语文探究性学习与“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内容注重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式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师角色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现成的已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直接将知识“打包”给学生,而是向学生传授探究学习的思想、目标、方法和途径。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权威,而是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探究,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由原来的主导作用转变为指导作用。

语文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整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一、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思想指导定位

语文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是探索性的东西,学生在探索探究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独自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析,从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有时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就要在探究思想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是在于让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与人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作为教师,比学生有更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明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正是作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的东西。

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语文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欲望;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认真、踏实的探究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事实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思想;其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探究,深入了解语文学科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像一位朋友,一个“鼓动手”的作用。

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目标指导定位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制定学习目标是整个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包括课题的确立,计划的制定,等等。

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范围和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语言文字类(包括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言、社会用语等),文学艺术类(包括各种文学样式、文学史、文艺评论、古今中外文艺作品及作家、影视作品及作家、美学等),其他社会文化类(如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等社会文化现象)。在语文探究性课题的确定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充分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如语言文字类专题可以确定这样的课题:地区方言探究,大众传媒探究,广告语言及修辞探究,网络语言探究,等等;文学艺术类专题可以确定这样的课题:武侠小说探究,文学作品探究,影视文学探究,文艺思潮探究,等等;其他社会文化课题可以确定这样的课题:校园师生思想状况调查,中学生阅读现状与未来,校园周边书店调查,盗版、正版使用情况调查探究,等等。也可以确定具体一点的课题,如高一语文探究性学习可以确立这样的课题:母课题《中国古典诗歌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等的关系》,依托于此而确立的子课题有《诗从心头起》,《唐代边塞诗的情感透视》,《李贺的仙鬼之说与其社会生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建安诗作看当时作者心态》,《赏陆游诗,感爱国情》,《风风雨雨受谪人》,《中国古代女作家的幸福观》,等等。

在制定计划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两种计划:一是“长计划”,即制定出课题实施的总体目标计划,包括完成时间,探究方法,成员分工,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所需的条件等;二是“短计划”,即制定出课程实施阶段性目标,包括课程实施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探究目标,主要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尽可能定得详细些,以便今后课题实施能顺利进行。当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认识再周密的计划都是书面的,静态的,而实际的过程则是灵活的,动态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制定计划,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探究的方向和步骤更明确,实施起来更加顺利。

三、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方法指导定位

语文探究性学习,怎样学习,怎样探究,有哪些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教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要向学生进行普及探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生明确语文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步骤。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探究方法,还要让他们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探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探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比如要探究称呼语“老板”一词的由来及现状,就可以运用查阅历史文献结合社会调查的方法。其次,要明确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步骤。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具体说,就是确定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二是要对学生进行选择专题的方法进行指导。首先是选题要宁小勿大,不要贪大求全。比如有的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的探究”的课题,显然这一课题表述有扩大化的毛病,好像给自己课题冠以“古代”“中国”一类的概念就格外气派似的,实际探究的可能只是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环境描写,与实际极不相称。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爱好《红楼梦》的同学,在学习到高一必修3第一单元有关《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时,就可以对《红楼梦》的有关人物、诗词等进行探究。还有所选的课题难度要适宜,既符合自己的知识能力、探究能力,又要条件许可,能获得相关资料,还要考虑能否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或同学有效的帮助。

四、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途径指导定位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围绕自己探究的方向,搜集资料。然而,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些地方可以搜集到材料。为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途径”的指导。

教师在进行途径指导过程中,一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勾勒出开展社会调查和搜集材料的提纲。二是要选择社会调查和搜集资料的途径,这些途径有:厂矿、农村、社区、商店、学校等社会生活的各基层部门,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纪念地、旅游点等特定场所,书籍、期刊、报纸、音像及其他形式的资料,有条件的还可到网络上去搜寻并下载有关资料。在社会调查的全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并采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笔录、照相、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下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还要及时做好收藏、编码、整理工作,不要轻易丢弃有关资料。比如在通过探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这一途径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探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探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方向。其次要了解有关重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还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然而在实际中,学生知识面可能还不是很宽。一般说来,他们的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从哪些途径获取资料,有时还有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探究的感觉。在探究的初期,搜集文献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先查阅几篇与课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在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着重于知识的转授转变为着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入了21世纪,面临着人类文化知识的爆炸式的增长,单凭教师的“一桶水”已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重新给教师的角色以新的定位,由原来的主导性作用转变为指导性作用,给学生在学习思想、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的指导,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做到与时俱进,着实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2000年8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4月)

[3] 唐晓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吴能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

[4] 贾会敏《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2期)

[5] 贺 刚《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8期 )

上一篇:廉内助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