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2022-09-10

小学阶段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 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 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为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深层次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以下几点就是本人结合实践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希望对广大老师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都不相信学生, 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 全靠教师的讲解来理解课文, 然而有些课文即使学生已经弄懂了, 老师还是会逐字逐句的讲解,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失去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有的课文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 只要稍加指导学生就能领会其表达的意境。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反映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和句段, 读起来肯定会不流畅;如果没有领会正确的意境, 朗读时的语调、感情自然就会不恰当、不自如。而有些课文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这就需要老师想办法来将课文由难变易,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 在学习《沙漠里的“船”》时, 由于生活环境不一样, 很多小学生并没有见到过真实的沙漠, 这时, 教师可以展示一幅在海里行驶的船的图片和一幅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的图片, 通过对比, 使学生理解骆驼就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 所以作者将骆驼比喻为沙漠里的“船”然后提出:“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里生活和行走自如?”等问题。通过训练, 逐渐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知道学生的实际, 并能大胆的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就是文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是抒发作者独特的审美感情, 表达作者的写作主旨, 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文本内容,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产生情感共鸣。比如, 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司马迁遭受人生重大打击, 还能坚定的完成《史记》的撰写, 支撑他完成写作的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阅读后, 学生会发表不同的意见, 例如, 有的说司马迁不想辜负父亲的期望, 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有的学生会说司马迁受到父亲的影响, 在低谷时也要奋起振作;还有的会说司马迁已经领悟出人生哲理, 虽然面对挫折, 但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勇往直前。由此可见,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促使学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心灵世界, 感受文本中的情与美。

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读为本, 是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只包括讲解和朗读, 如果能在原有的阅读教学基础上增加“以读为本”的阅读方式, 发扬讲读教学中的“读”之长, 避“讲”之短, 将会使阅读教学的训练方法更加合理、有效。而理解课文的前提就是充分的“读”。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 在课上, 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读以及理解课文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比如, 在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时, 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自由朗读课文, 并读通课文。

2、主人公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并画出相应的句子。

3、认真反复阅读“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 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 到变成人, 正好是九个月。”体会作者在发现这个规律时的心情, 并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格外兴奋、开心、得意……)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句子联系起来理解, 抓住重点词语, 体会作者发现的艰难以及发现后的高兴而又产生“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规律”的感慨。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重点词句, 进而达到朗读的预设效果。

四、课内外结合一体,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并能独立完成课外阅读的兴趣, 就要用心设计每一堂课, 在认真上好每节课的同时, 将学生自然地从课内引导到课外, 通过课内的内容迁移到课外, 实现教学的延伸效果,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合理的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武松打虎》时, 在讲到精彩的情节如“武松赤手空拳几下就将老虎打死”时可以选择戛然而止, 让学生自由想象武松后来的结局是什么样的?为文章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课外阅读既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见时的基础, 又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乐于课外阅读, 在阅读中也不会倦怠。语文老师追求的有效教学目标就是让课内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乐于阅读并享受阅读, 而且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加写作能力, 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词汇、朗读、概括、思维等综合阅读能力, 靠的不光是教师的精心备课、授课, 更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喜欢并爱上阅读, 完成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开拓创新出新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的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成为学会思考的学习者。

摘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阅读中让生命成长, 在碰撞中让心灵飞扬——这便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小学阶段,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然而, 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普遍存在教师为主导地位的现象, 即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朗读、思维等能力, 又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很重要, 本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提出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雅婷.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7 (90) :52.

[2] 严苏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6 (45) :43.

上一篇:浅析肝癌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的预见性护理下一篇:石油测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