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作用

2024-04-29

教师引导作用(精选8篇)

篇1:教师引导作用

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山西省运城市 垣曲县七一小学 王明娟 小学数学

“开放性教学法”要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同样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只有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有机结合,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推向前进。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

一、深钻教材,研读学生,形成独特的“问题式教案”,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式教案,即以“问题”切入主题,以“问题”作为主线。问题式教案要求教师在问题如何取舍、如何切入、如何推进、如何突破,如何推陈出新、点石成金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以便引导学生在寻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达到了高效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推向主动探索知识的前台。一是自学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在学生中创造出一种趣、惊、奇、异的心理环境,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使学生产生发现规律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二是互动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时,教师抛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发新的互动,使学生在思索中回答,在争辩中明理,保持兴趣盎然,丝毫没有厌倦之感。三是检测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二十多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学生有疲劳感,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老师在测试题设计时,除了注意题目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检测题的趣味性,在检测中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一是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内驱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二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有选择自学,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学,教师要出示具体且不束缚学生思维的自学指导。三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有自我计划、能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即在学习前,学生能够作好学习准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状态、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保证自己全心投入学习;在学习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四、把握好互动的时机,控制好互动火候,提升学生学习的创生性。“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中教师的巧拨善导可谓是一架指南针,是一种催化剂,是一根导火索,因时、因地、因人、因法、因情、因境而灵活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为学生铺路搭桥,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良机,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开通思路,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不是生拉硬拽;二是抓住重点抛问题,设疑设在关键处,激疑激在学生思维的波澜间,不断引发新的互动;三是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随机应变,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把学生引入其乐融融的思维体操中。这样一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不再仅仅局限于解决一个问题,而是重视互动中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新成果等有价值的生成。

五、把握习题的多样性,重视检测的灵动性,引导学生在检测中提升。检测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选择,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问题设计覆盖面要大。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和非重难点内容都需涉及到,起到夯实重难点、兼顾非重难点的检测作用。第二,问题设计质量要高。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代表性,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和所有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要坚决杜绝。第三,对问题的处理要科学。通过检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避免误入知识陷阱的能力。第四,检测要根据学科特点,灵活地穿插进行,达到在快乐中检测,在检测中获得快乐,获得新发现。对于检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就题论题,要预设相应的跟进练习、变式训练,确保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第五,通过检测环节,在问题引导下,再次掀起“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高潮,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改变学生“被追问”的被动状态。

篇2:教师引导作用

张熊飞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教学媒体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现代亦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成正比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教学身份和更优化的教学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职能,这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的职能

(一)教师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观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不同于教学系统中的其他信息源。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和其他信息源一样,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最终目标运行。

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物,更重要的是引路人、催化剂,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教学策略的第一要务。

(二)教育就是引导

教师是引路人,导师,导演,导游。比如,教师犹如导演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的体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然而,教师并非是一般的导演:要做“人师”,不做“经师”;人师教人,经师教书。因此,所谓人师,就是教学生学做人的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卷》)要求教师成为人类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有事业心,那就是为时代培育优秀的人才。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这种事业心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是作为教师的本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学过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的火花。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满含激情、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荆棘;那无比热情、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教师要确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信息量,要选择最能体现客观规律的其他课程资源,要设计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流程,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实现全部课程,并以启发引导、说服教育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人师的神圣职责。

这就充分表明了: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能靠堵,只能靠疏;不能靠控制,只能靠引导: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为不断获得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育就是引导。正如孟子所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正如朱熹所论:“指引者,师之功也。”(《朱子语类》卷八)。后汉末年儒家学者徐幹则给予恰当的比喻:“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徐幹:《中论·贵言》)这一切,我们则称其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此,在教学系统中,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学系统中,发挥引导作用;这样的承担者,就是教师。一句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简而言之,教师为引导。这就是教师的职能;既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既是评价引导作用的惟一标准,更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任务和职责。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种基本特征:(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大量实验发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智力;而当学生受到表扬所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其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拒、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的情绪,干扰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智力的发展。

古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礼记·学记》)。引导作用的真正实现,在于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律、自立。

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是“爱”;“爱满天下”(陶行知)。为师之道,必须爱生。不爱学生的教师,根本不会成为好教师。“爱生尊师”是必然之义。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也是炎黄子孙中一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必须首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好表明了: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教育方法都很难奏效。

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这里,尤其要以一颗深厚的爱心,去亲近那些所谓“后进学生”。我们要彻底批判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泥巴塑造型教育观”: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何方法对他们加以塑造,或者使他们成为法官、医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情感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宽严相济,分寸和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美国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国的教育偏重严格。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既要有一颗严母的爱心,也要提倡“严师出高徒”。“严师”者,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重要的是:“严”要做到:有理,有度,有方,有恒。

(二)启发性

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教学理论的核心,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也是一切施教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灵魂。因此,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这正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根本标志和广阔天地。

(三)促进性

促进性是指引导作用既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因势利导地实现其主体地位,更要创设最佳条件,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教学策略的一个基本点是:停止“教授”,开始“促进”。认为“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我们只能促进他的学习。”为此,罗杰斯给教师起了一个专门述语:“促进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等人对“促进者”做了比较妥帖的注释:“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榜样,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这恰好提出教师的职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反馈性

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的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

所谓多向反馈,一条是由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向教师提供的反馈,用以调整“教”的部署、内容、方法等,可以称为“学对教的反馈”。譬如,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以释疑、解惑;而学生反馈来的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则给予纠正。另一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对“学”作出相应的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肯定学生的成功,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与失误,可称为“教对学的反馈”。譬如,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舞学生继续攀登,而对于错误理解予以纠正后,学生就要调整自己对知识的领会,使学习有序地向前发展。另外,在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与学之间通过交往、沟通、合作,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反馈。更重要的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超短反馈,即自我反馈。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实质上就是自我反馈,是人们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实现主体地位的根本标志。这一切就是教学系统中的多向反馈。

三、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一)核心特征是启发性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

在我国,启发教学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己由孔子明确提出来了。他概括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达。所谓“启”、“发”,朱熹注释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开其意”、“达其辞”,就必须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变得“心求通”,“口欲言”,亦即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启发之效果,更好地实现主体地位,使教学成效最优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所谓“则不复也”,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再重复使用学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措施、方法了。

“启发”二字正是从孔子的这段论述中生发出来的。

《礼记·学记》则对启发教学作了更为详尽、更为精辟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是说:君子只有掌握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才能知教学的“兴”、“废”,才能成为“人师”。那么,客观的规律是什么呢?“故君子之教,喻也。”教学的规律就是“喻”:比喻,晓喻,这里的喻,就是启发诱导。如何启发诱导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要引导而不强迫,要激励而不压抑,要启发而不代替。做到这三点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亲切和谐,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自信愉快、轻松容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才能开动机器、独立思考。施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思考”,就可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这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二字箴言,可以说是启发教学的纲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今国内外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是仍然在追求《学记》所阐述的这段真理吗?无不在追求“和易以思”吗?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和”与“易”不正是情意因素吗?“思”不正是认知因素吗?请看国内的教学改革:愉快教学、成功教育、情境教学、和谐教学„„不是在追求“和”、“易”吗?发现学习、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不是在追求“思”吗?全身心都调动起来了,不正是实现了主体地位吗?这真是极为精辟的教学哲学,需要我们着力发扬光大。

我们还认为:谁真正地理解了这段论述,并且切实地运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谁的教学质量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谁的教学艺术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我国当代也有许多论述。譬如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二)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

从上述经典性的论述可以看出: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管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何多变,但是,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总之,愤启悱发是我国优秀的教学理论,也是我国优秀教学经验的结晶。

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相机诱导,和易以思,正是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归结为一句话:循循善诱。师者,诱也。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精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一论述只是仅仅局限于知识之传授,早已不适用于当代教学了。诱思探究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篇3:谈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教师引导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自由的探究、大胆的展示。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思想, 但学生毕竟年龄小、知识面狭窄, 阅历浅, 加上条件限制, 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探究和展示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时就要我们教师恰到好处、点石成金式的予以点拨引导, 让学生朝着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进误区, 也可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 以及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现象, 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到恰到好处。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下面结合我校的“自主合作, 展示提升”式教学法, 从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来谈谈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问题。

注重导入环节的引导作用。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 导入环节就像文章的开头, 是要讲究一番的。导入环节要围绕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设计精美的导入语, 力求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三五句话就把学生带入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境界中去, ,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注重学习目标确定时的引导作用。一堂课学习目标确定的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该堂课的成败。学习目标的确定要紧扣教学内容,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数量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能过多, 过多了不能全部达到;也不能过少, 过少了浪费时间和精力。

注重从重难点的确定上引导学生。重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 因此, 要细心研究一节课的重难点, 力求准确的把握它并确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这也是立足三维目标, 实施精致高效化课堂的一个必要方面。

从分组合作题目的设计和合作探究方法的确定上给予引导。分组合作探究的题目要紧扣三维目标进行设计, 而且要分层次。合作探究的方法要合理化、科学化, 避免重复和无意义的循环。合作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各组学生的探究动向, 及时用一两句话把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避免合作探究陷入误区。

从展示提升技能技巧的规范性上及探究结果的正确性上进行引导。展示提升的过程往往充分体现了学生某个方面 (如听、说、读、写、算等) 的技能技巧, 如果学生的技能技巧不规范, 教师就要本人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 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技能技巧。同时, 学生展示的探究结果如果有原则性的偏差, 教师一定要及时的予以点拨、引导, 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从当堂训练的习题设计上予以引导。当堂训练既是对小组合作讨论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又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检测, 还具有查缺补漏的作用。当堂训练的习题既要紧紧围绕重难点、又要围绕展示提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题目数量多少要适当, 五道左右小型题目即可。如果时间不允许, 则可侧重于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设计。

从课堂小结反思和进行引导。课堂小结是对三维目标的重申和强调, 要精炼准确、涵概力强,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一堂课上完以后, 应该认真反思一下, 哪些地方到位了, 哪些地方不到位。下节课学新课前利用“检查复习”这个环节把不到位的地方补回来, 力求让这节课尽善尽美。

发挥引导作用要注意适时、适地。就是说, 该引导的时间、地点就引导, 不该引导的时间、地点就不要引导。一般的, 学生不知道的、有疑难时或者容易进入误区的地方该引导, 其他时间和地点则不需要引导。并把设计引导和随机点拨引导结合起来, 设计引导指在教学设计时, 要有意识的把学生向三维目标引导;随机点拨引导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疑难或误区进行随时点拨引导。引导要精练准确, 切忌啰嗦, 无论是设计引导还是课堂点拨引导都要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或者语言达到最大的目的。绝对不能拖沓累赘, 让学生心烦。

总之, 一堂课就像一篇立意高远、形式优美的文章, 需要环环相扣、主题鲜明、浑然一体, 并且要有精到的文眼和点睛之笔。这“相扣”、“文眼”、“点睛”之笔, 就是这里的引导。引导既有形式上的, 又有内容上的, 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三维目标服务的。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 才能把“引导”这一看似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教学细节做到恰到好处、点石成金的境界。

篇4: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教师 人格 力量

人格即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也就是人的内在、外在的品质表现,那麽教师的人格品质表现就是“为人师表”。这句朴素通俗的词语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教师的行为规范,给教师进行了人格定位,所以人们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象春蚕,似春雨,如蜡烛……这些美好的赞誉之词是对教师人格品质的颂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高尚的代表,神圣的写照.古往今来那些真正为人师者确实用他们的人格力量引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面对新世纪,新时期,新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对象,教师如何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为人师的典范,不辱使命,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

一、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是教师人格力量形成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首先自己得有道,授业,授什麽,怎麽授,解惑,用何解,这些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存。如果不热爱知识,,不追求知识,不积累知识,在学生面前只是照本宣科,那不能称为传道、授业、解惑,连起码的教书匠都不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网络信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时刻都应有面临知识贫匮的危机感。当学生问及什麽是高速公路、何谓数字地球时,而你的储存记忆中还仍只有教课书中的匀速运动,圆周率,对此茫然无所知,在学生面前该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当教师的都知道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虽然成为陈旧的观点,但毕竟说明了教师储存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课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在此书中他讲了一个有33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事例。这位教师上一堂观摩课,课后邻校的一个教师问他: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有极大的感染力。请问您花费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一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位老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每一天、一辈子都在不断学习、积累,用自己的知识去感染学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敬佩和爱戴。面对当今的教育形势,教师必须不断储水,不断充电,这就需要做教师的要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钻研知识,运用知识。这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学生,为事业。所以只有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首先要举一反十。一位数学教师每给学生讲一道题,他都要准备几种、十几种的解法,当学生问他上课时为什麽不看课本,不看教案,却能讲得那样生动,那样灵活,他说每道题我课前都要做出十种以上的解法。如果没有一种对知识的热爱,没有钻研精神,何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何以赢得学生的敬佩?其实作为教师热爱知识,追求知识就是热爱职业,就是敬业。那位用终生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的老教师不就是因为有对知识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吗?因此才产生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应当体现在热爱知识,追求知识上。

二、真诚、平等、宽容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具体表现

教师是教育者,不是权威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一个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自己的一切都正确的教师是不会让学生产生敬重感的,只能产生惧怕感,疏远感,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能引起学生的亲切欲,相处欲,这样你的行为思想才能产生影响,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特别是如今我们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受宠,受重视,在学校如果教师总是以权威者的姿态,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们是不会真心接受你的,是不會与你交心的。另外,做教师的要大度宽容,要保持一颗平常人的心态,你是教师,你是父母,你是普通人,你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幼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可塑性极强,要教育他们上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光为他们取得成绩而高兴,也容忍他们犯错误。喜欢好学生,更能善待有错误的学生。人虽无过,何况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要宽容地善待有错误的学生。那些因为一时一事触怒了自己而向学生大发“今天有你我不上课”“你不走我走”的“威力”教师,只能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飘然,形成不了你的人格,更无法产生人格的影响力量。特级教师魏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经常叫他们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写一篇说明文……一些教师深深的体会到,与自己感情最深的学生常常是那些在学校被称为差生的学生,因为你在他身上花费的时间比优生要多,你对他或她倾注的心血多,待他懂事理,明是非之后,自然会记住你为他做的一切。你的宽容能为他们提供改变自己的机会。我们有些教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经常是一语定位,诸如“朽木”“不可救要”等及伤学生自尊的词语。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平日里给学生判作业时,对错误的内容从来不用X,都是用 ,他告诉学生,你们的任何错误都是可以改掉的,我的这个斜竖是在期待改错。当学生改正了错误的作业之后,再提上一笔就是一个完整的对勾。他的学生在回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时非常感激老师给了他们改错的机会,他说在我们的作业本上没有改不掉的ⅹ,我们总是在老师的期望中不断改错,不断进步。这位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宽容地善待学生的错误,不仅是方法问题,也是教师的个人修养问题,人格问题。

三、淡泊名利是教师人格的真正内涵

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热爱学习,热爱知识,一定能做到热爱工作,热爱事业,对工作对事业产生极大兴趣时,也就不再有名利观了。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让人想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听起来似乎有些伤感、悲凉,其实不然,这正是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精神的具体写照。有一篇文章题目叫《钓胜于鱼》文中赞赏的那些欣赏钓而不计较是否有鱼,不计较名利的精神品质,因为,工作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美丽。教师的工作是从事未来的工作,与名利无缘。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面对效益挂勾,面对个人利益的驱使,更应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清贫。如果为了多上一节课去讨论经济价值,为了八小时以外的付出而挖空心思,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较尽脑汁,就不可能形成你的教师人格,而且有损于人格。一名小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写到:“老师听说妈妈在一家皮货店里帮人卖皮衣,就让给他买一件,而且要便宜的,妈妈很为难,但为了我又不能不办,于是用自己的钱满足了老师,可是,这个月我们全家没有吃上一顿肉,妈妈答应为我买的东西也没能实现,我恨他,一见到他我就会想起这事,我真的恨他……”这样的老师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欲而不想不顾学生,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样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古至今,世人似乎早已读懂了教师的清贫,正是这清贫形成了教师的人格力量,因为在这清贫中有崇高,在清贫中有伟大,在这清贫中培养着未来,孕育着富有。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经济效益的诱惑,能否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清贫,确实是对教师人格的考验,所以说淡泊名利是教师人格的真正内涵。

总之,教师的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真诚热情、包容平等,必然是学生追求敬仰的楷模,因此教师要用高雅的气质影响学生,美好的形象感染学生。既然选定了教师的职业,就要形成自己的教师人格,为了学生,应该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去影响学生,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篇5:教师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肯定学生合理的做法后,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

二、以形式多样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

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得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三、以提纲挈领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体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2)使用哪些说明方法?(3)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根据问题的指引,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

四、以循循善诱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疑点和难点。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如,对于《驿路梨花》中“为什么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问题,学生都知道“驿路梨花”是一语双关,但对“处处开”的深层意义不甚明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本文在人物和时间安排上的匠心所在。文中的人物,从年龄、职业、民族等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学习雷锋的全民性和广泛性。文中记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有力证明了学习雷锋的传递性和持久性。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处处开”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抓住关键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五、以主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例如,上完《麦琪的礼物》,可以布置这样一道题目:“请从男主人公杰姆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篇6:教师引导作用

“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作用

第一,教师要起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喜欢“合作学习”。从而融洽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时机,并指导学生完成某一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教师既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又要让学生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从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篇7: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一.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基层腐败的有效途径。

二.如何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做好反腐倡廉工作,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坚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部份,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公司内部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各地煤矿采取有效措施,廉政文化建设进展顺利、健康、有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达到了深化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的工作要求,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各地煤矿反腐倡廉的先进经验,查漏补缺,提高自身队伍的纯洁性,保证公司的各项工作能够高效顺利的执行。并且,相信只有团结一心的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所以反腐倡廉势在必行!

其次要通过法律、国家规定以及公司的相关制度规定的普及,加强改进反腐倡廉建设。

廉政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正确、科学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与时俱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成为一种新兴的朝阳文化,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建立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同时面向全社会的廉政文化,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的领域,增强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廉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消除和减少权力私有、宗法观念、官僚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从源头上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着力推进,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着眼于优化廉政环境,促进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就需要从公司内部重视起来并开展廉洁教育,整合监督力量。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各项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要建立测评考核制度、联系协调制度等制度,强化责任分解,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廉政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其次,由党委会、董

事会、经理办公会等会议,有纪检委书记传达学习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会议精神,传达中纪委以及各级纪委文件精神,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经常利用不同场合对公司各级人员进行廉洁教育。对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注重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群众观的培育,对普通员工注重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培育,从不同层面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形成气势,不断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新发展。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构建规范完善的德育、法制、组织、监督、考评和自律等六大廉政文化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廉政文化对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要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内涵,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使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纪检部门关要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认真谋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心组织。

同时还要要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广场舞台等文化设施,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提高廉政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让廉政文化走进员工心里,渗透到公司的方方面面。

最后要以常态和警示教育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要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兢兢业业干事,干干净净做人”成为公司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从业规范,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但是,廉政文化萌生于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并在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获得生长的动力和土壤。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切实赋予廉政文化新的内涵,使之在作用于党风廉政建设中更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一要坚持把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在雅俗共赏在推进;二要坚持把领导带头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在拓展延伸中深化;三要坚持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吸收借鉴中发展;四要坚持把普及廉政文化与探索廉政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发展中提高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体现正面引导、反面警示,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促进廉政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要在历年来构建廉政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形式,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内容,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一要加强阵地建设。要把阵地建设作为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切入点,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既要坚持传统的党课、培训班、报告会等形式,又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运用举办反腐败成果展览、现身说法说纪、开展诫勉谈话、公益广告,构建廉政宣传长廊、廉政宣教室等有效形式和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要充分利用这些阵地不定期、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廉政文化的传播教育。要因地制宜,用干部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宣传教育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教师引导作用

1. 引导学生重视“双基”学习

1.1 回归教材, 引导学生研读教材。

近年来, 某些省份的高考考点注重对教材中经典实验的考查。有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是教材实验的再现或改编。由于经典实验中蕴含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考查, 可以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学习到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是课程标准中重视经典实验的原因之一。在高考生物复习中, 教师要整合再现教材中经典实验,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经典实验。

1.2 引导学生对“双基”知识进行再加工。

复习课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再现, 教师要避免出现“炒冷饭”现象, 也要防止搞题海战术, 应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让学生会一题就能做一类题, 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变简单学习为系统学习,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联系高中生物相关内容, 梳理知识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串, 再从各知识点联系其他知识点, 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对原有知识有新的认识, 才有可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相关的、接近的、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对比, 对零碎的、看似无联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总结, 引导学生加深、拓宽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有利于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

2. 重视知识的综合

一是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要搞清楚, 要用不同的方式描叙或表示;二是理清各单元知识点, 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尽量形成小知识链, 以便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三是注意相同知识点试题的变式练习。教师要在备课和提炼知识点方面下工夫,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要结合往届高考试题, 训练学生解答综合试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使学生明白大综合怎么考和怎么答。

按知识归类可分以下专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绪论、生物体和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同时, 要进行综合练习题训练和评析, 如计算类试题、图像类试题、图表类试题、实验专题、时事材料信息题等。本阶段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 重点关注图表材料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图表识别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学生能力。重视图表类试题的解题。生物图表题是用来考查能力的一种主要题型, 生物学中涉及的图表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主要工具。因此, 常以图表材料为背景, 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 从而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读懂图、理解图, 找出图中的隐含条件, 明确图像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及获取回答问题所需的知识;充分利用图表所给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 对图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实现图像和问题的转换。

4. 以图为媒, 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图表是重要信息载体, 生物学图表或形象生动地表达着生物学的知识要义, 或本身就蕴含丰富的问题资源。在高三复习课的问题讨论和例题讲解等环节中, 若能充分运用各类典型的图表素材, 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1 借图比较, 突破概念教学难点。

生物学中涉及的相似概念较多, 概念教学一直是生物教学的难点。对于那些在形式上、内涵上、过程上相似, 尤其是对那些相对微观的、动态的、抽象的概念,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辨析和甄别。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若能巧妙地“借图比较”, 则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2 一图多问, 以“问题串”实现知识的前串后联。

能用文字、图表和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 要求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新课程高考卷的重要特点。实际上, 高考卷中再新的图表情境, 都能在课本中找到“根”, 因此, 复习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插图进行深入剖析, 挖掘出图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 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

4.3 以图归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网络信息时代, 不再是“一图难求”, 教师要注重对课本或资料中的图形相似、有联系的图进行归类, 对比归纳突出差异及本质特征。例如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曲线、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解, 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增长曲线及各自所对应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等进行对比联系。

5. 汇编错题集, 提高得分率

在复习中, 我们会发现, 有一些错误是学生的共性, 并且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高考的成功者往往是考试中犯错最少的考生。为了让学生在复习中减少相同错误的发生甚至不发生, 教师应注重发现、总结归纳学生的错误, 经常“提醒”。通过“提醒”, 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适时展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纠错, 这样印象会深刻得多, 就可避免相同错误的发生, 从而提高得分率。

上一篇:省农委召开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座谈会下一篇:科学活动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