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预习引导

2022-11-2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也是这样, 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实践检验, 又是要求学生对未知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亲身探索。是连接课与课、旧知与新知、教与学之间的纽带。预习作为新的教学过程的起点, 象绘画勾勒的框架, 象建筑安放的基石, 直接关系到教学流程的进行,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 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 许多老师只注重预习的布置, 忽视了预习的引导.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引导呢?

1 预习要定向

丁·德里达说:“本文不可能有终极意义, 诠释过程一层一层不断展开所指成分……因而, 诠释过程严格说来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这说明文学作品所储存的信息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学是作品的教学。由于作品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语言的模糊性、表意的含蓄性等特点, 往往给学生的预习带来迷惘, 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此, 老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做定向控制。在扑朔迷离的知识群带中, 具体指明预习的内容, 使学生明白该课将教什么, 我将学什么。学生的预习便有的放矢不会茫然了。当然,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定向引导必须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前提下引导。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内容的大胆取舍, 明确定位。

1.1 知识定向, 是针对学生实际而进行调节性的定向预习

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 需要再次训练, 我们就可在合适的课文教学中布置预习加以巩固。如:《白杨礼赞》一课的学生重点是“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和反问句”。但是如果本班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 本课又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那么我们就可以再布置朗读的预习, 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指导。

1.2 方法的定向, 则是运用什么预习方法去预习, 这些方法可以是借鉴别人的, 也可以是自创的

例如:写“阅读提要”, “作预习笔记”, “符号批注”, “问题讨论”, “活动体验”等等。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文特点而定, 引导时要指出所用方法在学习中关键的环节。只有深深地认识预习引导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才可能达到预习过关的要求, 为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成功的条件。

2 预习要适度

近代心理学认为:“靠毅力的行动是痛苦的, 源于憧憬的行动其乐无穷”。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加大训练难度或深度, 无异于痛苦的“毅力行动”。只有调动学生高亢的情趣, 使学生有一种亢奋状态的学习心境的学习才是健康的学习。学习预习的过程往往是涉足未知领域对新知进行探求的过程。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极有难度的行动,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的距离就是一种学习潜力, 即学习难度的大小。难度太大, 就高于“最近发展区”, 难度低就达不到“最近发展区”。教师的引导就是要使学生的预习达到“跳一跳能摘果子的效果”。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 (1) 根据学生水平的实际进行预习设计。如:要求学生对一文章主题进行归纳。对后进班学生, 用选择题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从备选答案中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中等生, 略作提示, 让学生以“提示”为“切入口”去理解创造。对优等生, 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2) 根据预习内容进行难易调节, 浅显的文章, 多从艺术表达的角度去预习。具有深度的文章, 则从内容理解的角度预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再作进一步的学习。例如:教《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类文章, 生活在太平社会的学生对亡国之痛的理解怎么说也是抽象的, 对课文的理解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我们上课前组织学生看反侵略的战争片, 使学生与课本产生感情共鸣, 理解起来就容易了。远离时代的作品, 多应从背景的介绍上进行预习引导。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教《雷雨》时就是让学生积极听写时代背景。 (3) 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辅导过程中也要适度, 不能因学生积极好问就“全盘托出”, 而应“相机诱导”进行适当的点拨。

3 预习要适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不要学生有“空闲时空”, 应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堂课下去要使学生有一种健康的疲劳感。魏书生老师也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就要教学生把训练内容和时间联系。课堂教学如此, 预习引导何尝不是这样, 学生预习也要讲求适量。一个人的信息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 预习时定向目标过多, 就会使学生超负荷, 不能完成或达不到预习要求;过少, 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或是出现“空闲时空”, 浪费时间。适量的预习可以从时间、内容、训练三个方面去把握。其实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预习内容多, 难度大, 预习时间就要足, 练习密度就要大。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预习训练就要增强。一句话, 预习的过程是读书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朱熹说:“书用你自己读, 道理用你自已去探索”。没有足够的时间, 何谈道理的探索呢?因此, 引导预习时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规律, 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篇幅长短和文体特点的不同, 保证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静静地思、扎实地练、主动地学。

4 预习要有序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出、信息输入、信息反馈的不断流动的过程。学生预习也要遵循有序的原则。“有序”预习的引导, 主要从宏观的驾驭和微观的操作入手。宏观的驾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设置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或按教材顺序组织, 或老师自拟顺序, 拟定全文知识点, 何先何后, 让学生了然于胸, 做到学有目的。微观的操作, 主要体现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预习方法的有序引导。如: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一篇课文;可以按层进的顺序: (1) 感知 (排除文字障碍, 了解字面内容) ; (2) 理解 (分析词、句含义, 了解文章主题) ; (3) 领悟 (写作技巧、语言风格、深层含义的理解) ; (4) 评价 (有何启发, 受何教益, 作迁移知识的联想和创造) 。可以按“演绎”的顺序, 先找“文眼”然后拓展开去。可以按归纳的顺序, 先逐段地分析, 再综合的理解。

总之, 抓住预习这一教学环节的引导, 既可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体现教学的“双主方针”。可以说, 注重预习引导是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摘要: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 阐述了语文教学应注重预习环节, 提出了教师布置学生预习, 要定向、要适度、要适量、要有序的观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预见,教学效果,预习引导

上一篇:论新时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与创新下一篇:会爆炸的食品干燥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