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学问

2024-05-07

做人的学问(精选9篇)

篇1:做人的学问

每日名言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每日自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每日短文 做人的学问

人生如茶 人亦如茶

人生如茶,初饮味苦,久品而觉其甘。

古人云:茶气犹如人之雅气。于是乎,文人舞墨,僧人操课,隐士修心养性,好友相聚小叙,几乎无茶不成礼。

闲来无事,身居斗室,闭门不出,管它窗外如何。品一杯香茗,听一曲妙音,自成一统,求一时宁静,亦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泡茶初时,茶叶皆浮于水面,不肯沉落。待饱含水分,方渐渐沉于杯底。观其过程,恰似人之一生。年轻时,不谙世事,喜争胜,好张扬。待世事经多,历练磨难,便耐得住寂寞了,正所谓“难得糊涂”。想那古时多少高人雅士,归隐山林,甘于人后,便不难理解了。

饮茶时,如一口吞之,只感其味苦。需细细品来,方感其甘甜。人生亦如此,其实快乐颇多。快乐并非皆电闪雷鸣,润物无声也是快乐。快乐无处不在,看你是否领悟,快乐就在脚下,看你是否俯身拾起。

茶需品,人生需悟!

人生如茶,人亦如茶,也有品次高低之分。

有人外表光鲜,引人瞩目。然一经品尝,却大失所望,久品无味,似那隔夜茶。

而有人貌不惊人,却似一杯香茗,愈品其味愈浓,齿留余香,经久不退,此乃上品。

茶需品,人亦需品!

每日文摘 爱的表达方式

在接受潜能培训时,主训师出了一个题目叫“爱的表达方式”。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用宽容来表达;有的说用鲜花和语言来表达;有的说痛苦一个人承受,快乐两个人分享……轮到东北一个叫秦依的女孩时,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都是生物学家,很恩爱,经常一起深入原始森林考察。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钻进了森林,可当他们爬过那块熟悉的山坡时,顿时僵住了,一只老虎对着他们。他们没带猎枪,逃跑也是不可能了。他们脸色苍白,老虎朝他们走过来,然后开始小跑,而且越来越快。就在这是,那个男的突然喊了一声,然后自顾自地飞快跑开了。奇怪的是,已快到那女的面前的老虎突然改变了方向,朝男的追了过去。随后那边就传出了惨叫声,而女的却平安逃了回来。

这时,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说了声:“活该!”秦依问我们知不知道那男的喊的是什么。我们大致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是:老婆,对不起啊!二是:赶快逃,逃一个算一个!秦依说,那个男的对妻子喊的是:“照顾好依依,好好活下去!”

秦依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面对着大家的惊愕和不解,她接着说道:“那种情况下,老虎绝对只会攻击逃跑的人,这是老虎的特性。在最危险的时刻,我爸爸一个人跑开了,但他却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我妈妈最真挚的爱……”教室里沉寂一会儿,爆出掌声。

每日一诗 只有一条路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不要因为世界的五彩缤纷而迷茫了你选择的目光。

不要因为旅途的风雨雷电而不愿再一次扬帆起航。

不要因为世事的艰辛而忘记风雨兼程。

不要因为别人的哀叹而改变自己的航程。

不要因为别人的拒绝而怀疑自己的选择。

不要因为安逸的现状而放弃心中涌动的梦。

篇2:做人的学问

—读《把事情做到最好》有感

工作之余,仔细阅读了《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看完之后,很有感悟。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不免要学习、做事。将事情办好办坏,论其根本不外乎一个人的心境。美国微软公司的原老总比尔盖茨说,聪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好,精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到更好,高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书中用大量的事例共同诠释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要成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人活着就离不开做事,做事是我们立身之本。人的潜能,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开发;人的素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形成;人的品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体现;人的智慧,只能在做事中才能运用;人的成就,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实现。没有做事,做人没有根基。做人我们追求和睦相处,做事我们追求吧事情做到最好,把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法则熟练掌握并去实践,才能在工作上取得可喜的成绩,才能在事业上获得大成就,人生才不会虚度。

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每一个章节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明白了该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即使你现在做不到最好,只要你努力过了,依然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最棒。

我们都知道不想做事就会没事可做。美国国父华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地过日子。不想做事的人就是懒惰之人,这种人注定一生平庸。因此,我们要想在职场中博弈,若要想保住饭碗,就要勤快和努力,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 理想。

你要相信,只要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下决心要做成什么样的事,那么,意志或者说动机的驱动力会使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执著。认真的人改变的是自己,执著的人改变的是命运。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危机,来激发我们自身的潜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被掩藏的人生激情,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当我们遇到事情不是想能不能做,更应该想怎么去做。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做什么之后,你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你的梦想也才会变成现实。

面对现实的社会,即使我们知道事情该怎么去做,别忘了还要有办法,更要有做法。俗话说: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珍珠。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得到价值,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事磨砺自己,让自己最终成为一颗受人重视的“珍珠”。

试问自己: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有没有想好明天去做什么事?你有没有下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不管做什么事情,你是个有想法的人吗?你是个想做事的人吗?回答自己,你就会明白做好每件事,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品成服务分公司

篇3:做人的学问

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知识界有两个趋势,一是知识分子的市场化,往钱看,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犬儒化,这两个趋势都跟外部环境有关。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掘出在黑暗年代还坚持自身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就越能被认同。所以,1990年代有几个发现,一个是顾准的发现,一个是陈寅恪的发现,还有西南联大的发现、储安平的发现等等。这跟整个时代精神上的失落,需要重新寻找精神坐标有关。陈寅恪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以他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对抗当时大一统的、几乎不可抗的时代洪流,所以他成为了中国人心目当中具有人格风范的榜样。古往今来,在中国读书人最耿耿于心的就是风骨,他身上体现的更多就是传统的风骨。

微博等自媒体兴起,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对社会议题的看法,这只是降低了发言的门槛,但对发言的品质、深度、准确性、周全性方面,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知识分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民族的大脑,大众最终还是要依赖于民族的大脑,所以并不是发言门槛的降低就说明依赖性被削弱了。表面上来看,似乎一只猫都能在网上说话,好象是零门槛,但是从长远来看,归根到底一个民族还是要靠他的大脑提供向哪里走的思考。只不过今天的中国被民粹主义和专制主义双重裹胁,雾霾蔽日,满地鸡毛,趋利化和碎片化、本能化导致的浮躁遮住了网络,所以很多东西变得模糊不清。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将是中国长久的话题,他并不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学者,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历史学家,在学术上有重要贡献。他并不是对中国政治有很多思考的知识分子,人们关注他的主要也不是他对公共领域的发言,而是人格、道德层面的。大家关注的是一个国家大变革、王朝更迭的时期,一个有深厚专业素养的知识分子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人格的选择,如何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并始终如一地捍卫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是他最根本的地方。中国今天最缺的就是这一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做人的标准,而不是做学问的标准。做学问的话谁能做得过他呢?人们关心更多的是作为人的陈寅恪,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陈寅恪。

人总是向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仰望稀缺的人,如果大家都变成一样的,你会去仰望、羡慕吗?陈寅恪坚持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非常不容易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多数人都做不到,他做到了,所以他被后人肯定、赞美、反复言说,这是很正常的。

现在的知识分子跟陈寅恪那样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概念,你提到的“知识分子”确切地说是职业知识分子(当然从谋生的角度,对他们的选择同样要有同情之理解),他们多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从事与知识相关的职业,比如科技工作者、教师、工程师、记者、编辑、律师等,还有现在很多官员也都是博士,也可以叫做知识分子。但事实上,知识分子有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职业的知识分子之分,真正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内涵,起码要具备三性:一是专业性,在专业领域要有出色的表现,没有专业性,一切都免谈。二是公共性,就是要关心这个社会。如果你只关心自己家里的房子、车子,也算不上。现在社会上将“公知”这个词污名化,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公共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往往都具有公共性的,如罗素、爱因斯坦、鲁迅、胡适、傅斯年等人,也有很多像陈寅恪、钱穆、竺可桢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公共领域发言不多,也都是坚守良知底线,在关心社会这一点上是没有问题的。“公知”恐怕是中国当下独有的表述,是临时想出来的一个权宜之词,因为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只是职业知识分子,为了特别地区分,出现了这个词,但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已经变成是一个贬义词,骂人的说法了。其实真正的知识分子本就应该具有公共性。

除了专业性和公共性之外,知识分子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独立性,不只不能依附于任何权势集团或任何的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不迎合大众舆论,任何時候都能对举世滔滔的民粹意见保持清醒,不屈从多数的意见,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是最难做到的独立。“三性”之中,专业性是第一位的,独立性则是最根本的,这两个是构成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最核心要件。陈寅恪具备专业性,他是出色的历史学家,又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及人格,所以他具有独立性。虽然他的公共性不强,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最重要的两性。今天这个时代,大部分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人已够不到这三条标准,所谓的“知识分子”也只是职业知识分子。有些人专业性不够,但是公共性很强,在网上发几条帖子、微博就自以为成了“公知”或被看做是“公知”了,“公知”被污名化虽然是网络民粹主义和专制主义合谋的结果,与这些只有公共性的一代“公知“的出现也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互联网初级阶段时代才会出现的一个怪现象。

篇4:做人的学问

她为何有如此魅力,又靠什么建立起自己的传媒王国?其成功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欠债200万

拉不来广告也不准女孩去喝酒

李静199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开始在北京电视台做记者,之后跳槽到中央电视台做音乐编辑。李静到央视不久,便在一次紧急招聘中当上了《欢聚一堂》的主持人。1999年,李静已是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了,但她很快发现,在这个环境里很难让节目表达自己的思想,便毅然辞去了工作。本来,她想像许戈辉和陈鲁豫那样去凤凰卫视主持节目,但没能如愿,她便邀请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一边写剧本,一边拍戏。由于当时年少轻狂,她广告一直没拉来,几个同学便做鸟兽散。

李静失业后,于2000年春着手策划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访问》,并热情邀请戴军担当搭档。当时,戴军觉得自己唱歌多年也没大红大紫,于是在李静的游说下,同意了她的请求。主意定下,李静随后叫上妹妹李媛和几个同学开始了艰难创业。那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访谈节目,李静利用手上的人脉关系,请来一批名人朋友,开始制作《超级访问》访谈节目,然后前往上海电视节招商。可令她沮丧的是,吆喝了几天也没有召来一个广告商。

没有广告商,节目还得一期期录下去。那时,李静手上仅有4万元。更要命的是,由于没有广告和发行的专业人员,她每做完一期节目就不得不到处找朋友借钱,最多时,她居然欠下了200多万元债。为了制作节目,她连房子都抵押了,几个人栖身在北京西城区小西天的一间民房里。

李静搭台创业时,只有几个女孩一直跟着她,由于没有经验,大家对很多业务都不懂,只好一起摸索。而在这其中,最难的事就是拉广告。

那时,这帮女孩出去谈广告,每次都要陪人喝酒。有一天,一个女孩为了谈成广告,陪客人喝得烂醉如泥回到办公室。她一回来,就哭哭啼啼地吐得房间都是污物。李静见了,心疼得就像自己的妹妹被人欺负了一样,抱着女孩大哭。哭完,她忽然仰起头对她们说:“以后,你们出去拉广告谁也不许再喝酒了,如果谁让你们喝酒,你们就直接拒绝他,即使广告跑了,我也不怪你们!”但是广告跑了,李静靠什么生存呢?她底气十足地说:“以后我们就靠节目质量,如果节目做好了,我就不信广告不来!”

李静如此动情,那些小姐妹听了都非常感动。因为,她们知道静姐是真心疼她们、保护她们,大家都铆足了劲为她干。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心换心,李静艰难的时候发工资给她们,她们异口同声地说:“静姐,你把钱先花在制作节目上吧,我们就是没钱也跟你干下去!”这样,当她手下的人都不计得失地与她风雨同舟时,她也找到了一个最简单、最省心的管理方法。

不卖广告卖人情

静姐手下员工皆亲人

2001年,李静说服了一位投资人免强撑了半年,但她制作的《超级访问》因为不懂宣传造势,加上资金严重不足,她彻底陷入了困境。那段日子,由于深陷痛苦泥淖,不能自拔,她时常开着一辆破斯格拉车,大声放着《伤心太平洋》,一边在郊外驾车大唱,一边哭喊,任由泪水在脸上流淌……

制作节目得有资金,为了拉来广告,每次陪客户吃饭,李静就会化好浓妆,然后出门前强装笑脸地倚在门框上,娇媚地告诉手下女孩:“姐妹们,大家都别急,你们就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但每次回来,她除了带回一嘴酒气,便是满脸无奈。此后,为了逃避现实,她经常喝醉,喝醉后就放声大哭。这样,在交了一年多学费后,李静开始明白,自己单纯靠贴片广告的生存方式只会让自己永远处于被动,于是,她痛定思痛,毅然决定改变思路——卖节目!

李静的想法无疑标新立异,当她把想法告诉同行后,一名发行总监惊讶地说:“中国的电视从来只卖电视剧和广告冠名,哪有卖节目的啊!何况你的节目鲜为人知,别人凭什么买你节目?”李静的员工也说:“卖节目靠人脉关系,这可比拉广告更难呀!”李静体谅大家,为了做出样子,也为自己争口气,她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进行推销。

毕竟原来在北京和央视工作时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李静到各个电视台游说时,人家一见她来,首先带着她吃喝玩乐,而唯独不提买节目的事。李静知道对方是在堵她的嘴,为了笼络他们,她干脆趁着酒兴卖起了人情。一次,她前往湖北电视台推销时,一位台领导陪她吃饭。席间,她见大家喝得高兴,就说:“我在这儿吃饭,可我公司还有一帮女孩没饭吃,你们能不能先看看节目录像?如果看了觉得节目不行,我马上就走;如果觉得节目可以,我可以免费送给你们,你们赚了钱我分文不要,就当我送给你们一个人情,日后也好再谈合作!”那位台领导见她说话爽快,为人仗义,便召来相关人员一起审片。结果,大家看完节目后一致说《超级访问》做得非常好。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李静当即决定将节目中的5分钟贴片广告全送给对方,而只把其中的30秒时间留给自己。李静对他们说:“这个节目如果收视率第一,你们一分钱不投就可大赚一笔;如果收视率低了,你们就把节目停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她这样一说,电视台立刻同意试试,并决定每期节目给她2000元。这样,李静成了中国第一个卖节目给电视台的人。她这一卖就是50家电视台,而她一期节目能卖10万元。当时,一期节目的成本才3万元,这一出一进就赚了7万元。

成功地卖出节目后,《超级访问》很快吸引了广告商“大红鹰”冠名。此后,由于《超级访问》在全国热播,各地电视台纷纷跑到北京找李静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占据卖方市场的主动权了,于是毅然将原来的工作室改成公司,随后又招聘了一批女孩。此时,公司已有30多名女性,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她在公司里开始营造一种家庭企业文化。

俗话说,3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是30多个女人。可奇怪的是,李静的公司成立后,她跟员工要么姐妹相称,要么直呼其名。她的行政经理一再提醒她,公司做大了要正规化,员工还是称呼总经理比较好,这样可以保持领导威严。可她认为,大家虽然职位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她坚持让大家叫她大姐,说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到亲近。

李静用人一不看重过去,二不看重学历,但她从来不轻视每个人的能力,她相信每个人都有潜质,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或许是因为同为女性的原因,李静在用人上很多时候都靠一种直觉。她一直坚信,每个人在集体中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潜力可能她们没有意识到,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她应该懂得知人善用,扬其长避其短。

在李静眼里,员工就是亲人。公司有个女孩怀孕,但由于怕丢掉职位,结果,她把孩子做掉了。李静知道了这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做人流手术?”那女孩说,她特别愿意死心塌地跟着静姐,但她怕自己要了孩子职位就丢了,工作也没有了。李静一听,非常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傻呢!我觉得你有能力才用你,我既然信任你,就不会辞掉你。我不是资本家,我们是有人情味的,不会因为你有用就把你哄来,你怀孕了就一脚把你踢开。如果下次我发现你再做这样的傻事,我真把你给辞了!”

就这样,李静把同事当做家人一样爱她们、关心她们,她们也把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心甘情愿地为她工作。

先做朋友再搭档

黄金组合亲密无间

和搭档戴军也是一样,李静和戴军做搭档从来没有红过脸。那时,节目红火后就有人向她打小报告,说戴军又在外面走穴做节目,趁机借《超级访问》的节目效应捞钱。可她很不喜欢别人在她面前说这些。她认为,人往高处走,戴军想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为何要嫉妒呢!为此,她非但不计较,还亲自向一些制片人推荐戴军,因为,她非常相信,自己和戴军之间的友谊不会受别的因素左右,他也决不会放下她这边的事不管。

李静和戴军搭档主持节目之所以默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很好的朋友。工作之余,两人还会一起结伴旅游、增进友谊。

一次,李静和戴军约好了前往香港,两人本来说好先到深圳会合然后再去香港,但因为当天深圳有雷雨,戴军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广州。为了不让李静在深圳苦等,戴军打车去深圳,不幸的是车在东莞抛锚,他就站在高速公路边,发信息向李静求救,晒得人都快脱水了。等李静赶到时,看到站在路边、光着上身、拎着行李箱的可怜戴军时,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数码相机对着他狂拍。虽然李静有些不顾朋友狼狈,不过戴军也不计较,反而带着李静到香港大吃了一顿,还买了好多东西。

戴军刚开始做主持的时候,曾和高怡平搭档。高怡平和胡瓜一起做节目五六年,当时戴军问高怡平,她和胡瓜在生活中来往吗?高怡平回答说从不来往,这让戴军感到很不理解,并说,自己和李静是很好的朋友,像我们这样在生活中来往这么密切的主持搭档,就是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对。

李静对此也有同感,说:“我们在一起多了就彼此了解,他和我一起主持节目彼此都很轻松。”但在这一点上,戴军一直承认不如李静。在《情感方程式》刚推出的时候,李静曾问过戴军,为什么不主持情感节目?戴军开玩笑说:“我情商没有你高,我对情感的态度还没开窍。”李静怀孕的时候,戴军曾代为主持过《情感方程式》,那时,他感觉特别累,说:“我在感情方面有很多东西都后知后觉的,虽然在节目里很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感情故事搬出来和别人沟通,但‘瓜’已经不甜了我还强扭,会把自己弄得特别累。”后来,他向李静讨教,李静告诉他,要开窍就得在节目里去体会。

一次,戴军做了一期特别节目,一个女孩为了拯救身患癌症的男友,而找前男友借钱时被迫用肉体做交换。后来,她的男友知道了这事后断然和她分手。女孩觉得特别痛苦,于是找到了节目组。当时,戴军站在女孩的立场上,觉得她的男友做法非常不对,但现场的心理学家却对那女孩说:“你要救人就要先自救。”他听了这话,觉得一下子就开窍了。

其实,参加《情感方程式》的不少当事人都是冲着李静来的。在他们看来,李静更像一个知心大姐姐。有一期节目,当事人是一个不自信的女孩,她小时候被人踢了一脚,因此觉得自己不能生育,和男朋友分手也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上节目时,她还戴着大大的墨镜。在现场,李静给这个女孩灌输信心和心理常识,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戴军则用轻松的语言逗女孩开心,结果节目做着做着,那个女孩当场就摘掉了墨镜,还要求和主持人合影。戴军由衷地说:“我和李静搭档之所以如此默契,完全因为彼此熟悉,如果彼此没有信任,互相不了解就很难做到最佳拍档。在这点上,李静是一个难得的朋友和主持人。”

娱乐圈里有真情

朋友才是最大的财富

其实,李静的朋友何止戴军。在娱乐圈,人们都说朋友之间没真情,可李静不这样看。像她做访谈节目,很多时候就靠朋友,人家愿不愿意来上她的节目,来上她的节目能说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都是友情在起作用。李静在娱乐圈的朋友很多,但忙起来也许一年半载也见不到面,但有一点,就是朋友真正需要的时候,她无论多忙也会立即赶到他们身边给予帮助。

孙悦当年的经纪人居鹏被人杀害后,随之涌出了许多对她不利的传闻,因此她的演唱事业也几乎陷于停顿。她本来人就很瘦,那段时间因为此事缠身暴瘦了10公斤,几乎瘦得不成人样,李静听说了这事立即赶去看她。孙悦当时住在一个小公寓里,房子里乱七八糟,床上一字摆着几十个薯片罐。她对李静说,她吃不下饭,就靠吃薯片维持生命。李静一看眼泪就掉下来了,不由分说地把她拉到附近的一家粥店。要了一碗粥后,李静丢给店老板一叠钱,让他们每天给孙悦送饭。

那一次,李静陪了孙悦一夜,她说你不能死呀!你死了很多事情就更说不清楚了。她要孙悦答应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就是那一次,孙悦感动得不得了,逢人就说李静仗义。有时候,李静做节目,嘉宾临时爽约,她就找孙悦救急,孙悦对她也从不说一个不字。这就是李静的朋友,她们的友情经得起任何考验,可以忽略任何得失不计。

还有“老狼”,发《北京的冬天》专辑时,一开始市场反应不好,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宣传费用,搞得他很郁闷。李静知道后,就在自己的节目里免费为他做唱片广告,还利用她在电视圈的关系,让他多上节目。最后,“老狼”的唱片有了很不错的销量。这事让“老狼”铭记于心,从此对她感恩戴德,李静做节目需要帮忙时,他都是唯马首是瞻。

李静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宽宏大量,不像一般的女孩儿小肚鸡肠。在这点上,朋友哪怕误会了她、恨她,她依然乐呵呵地对待别人。为此,她常被好友训斥没个性,像个“傻大姐”。但她却不以为然,觉得朋友之间如果出现矛盾,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认为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也就没有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了,这也是她拥有众多朋友的处事之道。

徐静蕾和李静一样,都是很仗义的人,她和王朔是“哥们儿”。王朔出版《我的千岁寒》时,有一个也叫李静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评论,大概是批评这篇小说如何如何不好。徐静蕾看见了,以为是李静写的,立即写了一篇博客,指名道姓讽刺她,说的话非常难听。这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早和徐静蕾翻脸了。可是李静一点也没有往心里去,只是托了一个中间人给徐静蕾解释了一下,告诉徐静蕾这是误会,评论不是她写的。徐静蕾知道后特别不好意思,亲自给她打电话道歉。结果,两人经过这件事反倒成了很好的朋友,李静第一次投资拍电视剧《再过把瘾》时,剧本就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因为徐静蕾对王朔的作品非常了解,李静就请徐静蕾来监制这部电视剧,徐静蕾对她说:“这部电视剧交给我你就放心好了,想不红都难。”

就是靠这么一帮真心朋友,李静才走到了今天。现在,李静制作的节目已发行到海内外200多家电视台,收视人群达6亿人次以上,成为目前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而她创立的东方风行传媒公司,自从获得美国最大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注资后,主体业务已从最初的影视节目制作、发行、广告经营、娱乐活动、电视包装和艺人经纪,扩展到互联网、自有品牌制造及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为此,很多人都羡慕地说:“我天天做一件事就已焦头烂额了,可这家伙为何经营得那么好呢?”其实,这个问题李静自己也想过很久,最终发现,自己不聪明、更不精明,而且满身都是缺点,只是,她觉得自己一直是在用真心、用宽容去对待身边的人,他们才帮她走到了今天。

从经商角度说,李静好多时候是凭感情做事,而商战中需要的是更多理性。但是,现在恰恰很多成功者都是情商高的人。李静说,她是一个很了解自己的人,所以很善于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她的智商虽然不是最高,但是情商绝对一流,而正因为她善用情商,交了一帮朋友,朋友才成为她最有价值的财富。这就是她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篇5: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推荐)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在探讨和实践两个课题。一个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人活着就离不开做事,我们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要做事,做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恰好给我们提供了捷径,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良师益友。本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人的潜能,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开发;人的素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形成;人的品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体现;人的智慧,只能在做事中才能运用;人的成就,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实现。没有做事,做人没有根基。做人我们追求和睦相处,做事我们追求把事情做到最好,把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法则熟练掌握并去实践,才能在工作上取得可喜的成绩,才能在事业上获得大成就,人生才不会虚度。

“想做事、肯做事、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善做事、做对事、做成事、做好事、不出事” 十个简明扼要的主题,环环相扣。如同十把钥匙,教会我们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在单位里,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得很好,却总是做不到。当领导要他们拿出结果来时,他们往往绞尽脑汁去找借口来对付;有些人领导布置下去的工作,经常会有这样的结果:有的差强人意,有的没了下文,只有很少人能把事情真正落实做好;有些人工作

不脚踏实地,喜欢耍滑头,搞形式主义。殊不知,做事情容不得半点虚假,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难免有一天会露出“庐山真面目”;有些人占着位置不做事。单位给他的职务和待遇都到位了,他们还是很不敬业,总把心思放在消磨时间上。

做成功的人,就要做成功的事,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去做别人不肯做的事,去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去做别人不会做的事,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去做别人不擅长的事,去做别人做不对的事,去做别人做不成的事,去做别人做不好的事,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的人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样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怎么样才算成功做事呢?我觉得就是把事都做对,做到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尽快结束工作,我们迅速地把某件事情做完,没有过多地考虑细节问题,最后却不得不重头再做一遍;为了图省事,我们把垃圾随便扔在地上,清洁人员却不得不重新捡起来,再扔一次。有时候我们浪费的是别人的时间,有时候我们浪费的则是自己的时间,而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工作一次做到位,工作不到位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读了《把事情做到最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的,我们或许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们是否做人做事方面都做的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就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做人牢记三点:

一、拿

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二、接受表扬要低下头来,接受批评要抬起头来;

三、不要把善良看成愚蠢,不要把谦虚看成懦弱!做事先做人,这是处事原则;立业先立德,这是做人原则。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做事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做人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做事可失败,做人不能失败;过去可失败,未来不能失败!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得拿起时则拿起,得放下时且放下。做人要懂得拿得起是一种胆略,放得下则是一种智慧!

我们不管现在的情况怎么样,都必须牢记三个字“求上进”。无论我们身处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都要学会“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低头拉车”,我们就会用眉尖的汗水换来成功。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在任何单位都会大受欢迎。不能把事情做最好的人,在任何单位都会不受欢迎。

***

篇6:《现代成功学》:做人做事的学问

本书讨论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一部以“提高做事成功概率并使做事获取最高效益”为主题的图书。书中总结出了成功做事的“十二对”规则,其中包括成功做事的三对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对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两对要事:学习和运用、总结和提高。

作者简介:闻邦椿,原籍浙江温岭,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3—1946年就读于浙江省温岭县授智初级中学(现为新河中学),1946—1949年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2月因病复员,1951年夏考入东北工学院机械系,1955年本科毕业后在苏联专家格·依·索苏诺夫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作者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985工程建设首席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长江学者”奖励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非线性动力学报》等8种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液压传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等职。

目录前言

第一章 成功学体系

1.1 引言

1.2 成功学的研究概况及研究现代成功学的意义

1.3 现代成功学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4 成功做事的“十二对”规则

1.5 成功做事的“十、八、二”规则

1.6 “十二对”规则和“十、八、二”规则的一致性

1.7 现代成功学的适用对象

1.8 现代成功学对哪些人不会取得好效果

1.9 结语

第二章 理想和目标

2.1 引言

2.2 有成就的人常常有远大的理想

2.3 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目标

2.4 理想和目标有四类

2.5 理想和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调整

2.6 理想和目标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2.7 结语

第三章 指标和要求

3.1 引言

3.2 成功做事要求之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3.3 成功做事要求之二:达到的质量指标

3.4 成功做事要求之三:所要付出的成本

3.5 成功做事要求之四:所要花费的时间

3.6 成功做事要求之五:达到环保的要求

3.7 成功做事要求之六:做好后续的服务

3.8 处理好这六项要求之间的关系

3.9 实现六项要求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高的效益

3.10 结语

第四章 任务和内容

4.1 引言

4.2 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任务

4.3 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

4.4 选择任务要紧抓良好契机

4.5 对确定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4.6 通过分析找出重点和难点

4.7 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

4.8 系统成果必须依靠不断积累

4.9 结语

第五章 态度和理念

5.1 引言

5.2 勤奋和刻苦

5.3 严谨和求实

5.4 改革和开放

5.5 开拓和创新

5.6 “勤奋、求实、改革、创新”要有正确的目标

5.7 结语

第六章 步骤和程序

6.1 引言

6.2 成功做事先要做好调查研究

6.3 成功做事须事先制定好规划

6.4 成功做事要坚决执行和实施

6.5 成功做事要做好检查和评估

6.6 结语

第七章 方法和手段

7.1 引言

7.2 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7.3 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和方法

7.4 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7.5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

7.6 各种优化理论和方法

7.7 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原理和方法

7.8 预测学理论和方法

7.9 结语

第八章 思想和品德

8.1 引言

8.2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3 培育集体主义思想

8.4 培育良好的品德

8.5 要敢于坚持真理

8.6 树立严谨学风和作风

8.7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8.8 结语

第九章 知识和能力

9.1 引言

9.2 学习和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

9.3 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搞好学习

9.4 培育各种必需的能力

9.5 结语

第十章 健康和生命

10.1 引言

10.2 保持身体健康

10.3 珍爱生命

10.4 保持健康和维持生命的意义是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0.5 结语

第十一章 毅力和战术

11.1 引言

11.2 坚韧的毅力

11.3 顽强的斗志

11.4 良好的心理素质

11.5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1.6 结语

第十二章 组织和领导

12.1 引言

12.2 有远见卓识和善于组织的领导

12.3 有足够的技术能力

12.4 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12.5 有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2.6 结语

第十三章 时空和条件

13.1 引言

13.2 善于发现和利用良好机遇

13.3 选择好合适的环境

13.4 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13.5 结语

第十四章 学习和总结

14.1 引言

14.2 不断学习,学用结合

14.3 经常检查、定期总结

14.4 学习和总结会使人更聪明

14.5 结语

第十五章 结语和感悟

15.1 引言

15.2 成功做事关键因素及环境对成功做事的影响

15.3 要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

15.4 处理好目标、内容和方法三者之者的关系

15.5 做事的成功概率和做事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15.6 人生的快乐来自何处

15.7 结语

附录

附录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近期发展及展望

附录2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预测

附录3 对成功者之路的探索及成功者的启示

篇7:做人做事做学问

2、“有人要烧壶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大家一听,表示佩服。

3、“古代有一人,想学立身的本领。经过反复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他拜名师,日夜苦练,终有所成。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老师摇头:“这个人一定会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

篇8:职场称呼的学问

“亲爱的”, 其实并不亲

“亲爱的, 下班把你的打折卡借我用一下吧!”财务部的荣荣在和佳雯通电话, 佳雯拿着话筒没心没肺地说:“好吧, 亲爱的!”其实, 这二位的关系说不上有多密切, 只是共事不过三个月的普通同事而已。而丽菁在网上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店主, 初次购物便被对方称呼为“亲”, 连“爱的”都省了, 开始听着陌生人这样叫自己, 丽菁还真有点起鸡皮疙瘩, 但多听两遍竟也习惯了, 下次上网购物还想到她那里转转。

与“亲爱的”如出一辙的, 还有“美女”“帅哥”, 某男同胞一声“美女”, 话音未落, N个女同事回头……此场景很像当年《唐伯虎点秋香》里的著名桥段, 但“亲爱的”还有更广阔的用途。一个职场新人小璐, 就被“亲爱的”忽悠过。本部门的一个女孩, 平时总喜欢一口一个“亲爱的”叫她, 小璐倒也能接受, 因为在大学里已经很多人这样叫了, 不过, 不久小璐发现, 这个女孩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工作扔给小璐做, 以至于有一天她发现, 自己的工作时间已经不足以应付这些了, 也由此让小璐上了大学以外的第一课。

专家锦囊:校园以外的“腻称”, 已经演变成一种套近乎的公关手段, 这样能快速拉近彼此距离, 但对于接受者, 却并不是一个“无害化”的称谓, 当对方动机不纯的时候, 适当的“软回击”既符合当下气氛, 也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称呼事小, 学问事大

调查显示, 大多数人希望叫全名或后面两个字就很好, 占66%;认为叫英文名字最省事的比例是17%;虽然同事之间希望直接叫名字的比例最高, 但一旦牵扯到上下级关系, 领导的职务似乎比名字变得更为重要。数据显示, 84%的职场中人对领导的称呼都带官衔, 但其中学问也颇深。

新明刚刚大学毕业, 在一家公司市场部任专员, 入职有一个月了, 平时他有事情都去请示本部门的负责人许总监, 出于称谓的好听, 新明平时都称他为“许总”。可是有一天, 公司真正的老板陈总从国外公干回来, 第一次与陈总和许总监的谈话中, 新明禁不住习惯性地又称呼本部门负责人“许总”, 而自己却一直浑然不知。事后老总虽然没说什么, 但从此以后, 陈总对新明没有级别概念的印象, 却就此定格了。

专家锦囊:称呼得妥帖, 不仅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 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印象分, 反之却为人际关系设障。新明对称呼的无谓态度, 已经令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 也因此毁掉了初次印象。在职场中, 也有不少人称呼上级“头儿”“老板”, 甚至称经理为“老大”的, 但除非你是和上级“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 否则, 称呼一定要谨慎出口。

篇9: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

作为教育家,孔子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关于颜回在学习中的表现,孔子是这样思考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有感而发说:我给颜回讲一整天的课,他从来不会反驳我,也不提不同意见,就如同蠢人一般。但当他回去却反复思考,常常有很多新发现,这说明颜回一点都不愚笨。

从表面上看,颜回听老师讲课,一言不发,不提出不同的观点,不发表不同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脑子不开窍,一点反应都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很愚笨。但是下课后,颜回却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且能从老师讲的内容中悟出许多道理,有很多新的发现,所谓举一反三,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笨人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孔子从表面现象和实际事实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对颜回作了“如愚”和“回也不愚”两种完全不同的评判。这似乎是孔子的自言自语,但我们更有理由认为这是孔子用颜回的例子说明事物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样讲?用两个例子来证明:其一,是孔子的一段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凑巧,这段话与孔子议论颜回的学习在同一篇)。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在学习中迷茫失去方向,而一味强调思考而不注意吸收新知识就不会取得进步。以此来衡量颜回,可以发现颜回既善于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又能够在课后认真思考,他没有犯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错误。因此孔子才十分肯定地说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其二,孔子让子贡和颜回两相比较看谁更好一些。子贡谦虚地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较”。为什么,因为在子贡看来,颜回在学习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他很善于思考,达到了“闻一以知十”的地步,而子贡认为自己充其量只能“闻一以知二”,与颜回差距太大。孔子同意子贡的判断。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孔子其实很了解颜回,对颜回有很具体准确的评价。有人说是颜回用自己的表面现象蒙蔽了老师以至孔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当然,在今天来看,一个人在学习时,总是一言不发,不提问题,不发表意见,也不宜提倡,因为气氛太沉闷,容易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勇于提问,勇于思考。这大致也是孔夫子的希望和要求。

在学习上,除了学和思的关系,还有不断复习所学知识的问题。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有的知识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表、堪为人师。

温故而知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宣传和运用。但是,作为一般原则,温故而知新应该还有更多的作用。书要常读,常读常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知识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常会有发展创新;过去的事情要常反思,就会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能轻易忘记,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等等。所以说,温故而知新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其实还可以作为处事原则。

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教育效果,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能不懂装懂。他对学生子路语重心长地说:“由!诲女知之乎!”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都弄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明白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孔子的为学要求。学习知识,既有如何教的问题,也有如何学的问题。老师把该教的知识传授给了你,但你掌握的如何呢?聪明学生很清楚自己有多少已经理解和掌握,还有多少不明白或一时搞不清楚;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心中无数,平常也提不出问题,这样的学生算不上笨学生;只有那些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人,才是最,笨的人,因为学习知识来不得耍小聪明,那是要吃苦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说,学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掌握,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学问。

人与人的交往是经常的,但许多人感觉到真正认识一个人却是很不容易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说明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难。

孔子总结自己与人交往、了解他人的心得体会,在今天看来很有借鉴意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庋哉?”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关注他所做的事情,观察他做事的行为方式,体察他做事的心态。这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掩盖的了。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内心甚至缺点隐蔽起来是很困难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可以了解一个人,方法也很简单: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这叫“听其言而观其行”。再加上分析他的心态,这样由言而行而心,从外到内,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就都掌握了,一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了。

人们对此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也能坚持用“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判断标准。但孔子胜人一筹的地方在于他更善于体察一个人的心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其精神境界的反映。所谓“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可以伪装,行为也可以伪装,但其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是没法伪装的。这一点,用在对人才的招聘上很有价值。常常有人为了争取到好的岗位,特意打扮,从衣着到言谈甚至体态、表情等都演练再三,终于通过了考核,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被辞退。原因何在,“日久见人心”,你的伪装失效了。

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听其言”,也可以通过做事的形式“观其行”,而要达到孔夫子所谓“察其所安”的要求,则必须实地考察或实境模拟。真正做到观察你做什么,如何做,以怎样的心态来做。这样看来,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应聘者,都应该把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一面镜子。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础,对此问题孔子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就字面意思讲:“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只是一种器物。当然对“君子不器”有多种解释,似乎也都有道理。

君子历来被看成是有理想人格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超凡脱俗的人,近乎于完人的人。这样的人完全能够承担“修、齐、治、平”的任务。显然,这样的人,应该博学多才、心胸开阔、志存高远、能力出众、才华过人,适应性强、有亲和力、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喜怒不形于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像某件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呢?

君子不器,还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君子善于因变而变、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拘泥,不受限制,不会墨守成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君子的人格修养,更要学习君子的行为方式,敢于并且善于打破常规,寻求发展创新的途径。

其次,提出君子的处事之道:行动走在语言之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求教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先做了再说出来。

这里的一问一答十分简单。学生问老师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君子,老师回答“做了再说”。这样的解释与孔子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贯主张相吻合。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说一百遍,不如亲手去做一次。行为是最好的证明。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应夸夸其谈、只说不做,而应该既说又做,甚至应该做在先、说在后,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再次,提出了区分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认为:君子和群而不与人勾心斗角,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和群。

孔子把是否与人勾结搞阴谋诡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胸怀、君子的修养,然后才能有君子的作为。别的不说,首先要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友好关系,与大家融洽相处,有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另立山头,与个别人结党营私。坚定地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始终与大多数人团结在一起,坚持依靠大多数人的力量,这才是君子所为。如果在单位里只能与个别人合得来,只与个别人打交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么是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你的品质有问题。

孔子的这一观点,后世人也有解释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说法,都强调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既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独立。

最后,提出君子如何避免犯错误的建议。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贻,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求教为官之道,学习做官的学问。孔子说:怎样做才是好的为官之道呢:一定要多听,不清楚的先搁置起来,对其余的也要少说,这样就不会有大的过失;其次要多观察,有疑问的也搁置一旁,对已经看清楚的要谨慎采取行动,这样做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言语上没有过失,行动中不做让人后悔的事,你的官职俸禄就有了。

君子当是有所作为的人,是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君子当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要避免犯错误。怎么办?孔子通过解答学生问题、给学生开列为官之道这件事,明确地表达了做官的基本原则,而且与他一直强调的君子修养完全一致,这就是:多听少说,谨言慎行,多思考慢表态,切忌思想简单,行为鲁莽。君子与居官为政者,就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既是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组织负责任的表现。多听少说有助于了解情况,谨言慎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应该本着对百姓负责的态度,要避免“心中无数决心大,情况不明主意多”的现象发生。

深刻体会这一观点,还可以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为官之道,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上一篇:高等教育学专业下一篇:加速度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