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学案

2024-05-07

加速度教学案(通用8篇)

篇1:加速度教学案

2.1 实验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 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4.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自主学习】

1.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

2.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3.本实验特别要注意哪些事项? 4.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5.如何计算出所取点的速度?

6.由处理出来的数据判断物体作什么运动?

7.如何根据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求小车的加速度?

1.如图所示,你的左手拿一块表,右手拿一支彩色画笔你的同伴牵动一条宽约1cm的长纸带,使纸带在你的笔下沿着直线向前移动每隔1s你用画笔在纸带上点一个点你还可以练习在1s内均匀地点上两个点这样,就做成了一台简单的打点计时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纸带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上打的点会越多

B. 牵动纸带速度不恒定,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也会不稳定

C. 若每隔1s变为每隔0.5s打一个点,增大速度,纸带上的两点间距离会变大 D. 若每隔1s变为每隔0.5s打一个点,同样的速度,纸带上的两点间距离会变小 【答案】 D 【解析】

【点睛】

人为模拟打点计时器可以帮助了解打点计时器原理.2.如图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得到的纸带,纸带上依次打下了0、1、2、3、4、5六个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间间隔均为T,则两计数点1、4之间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 B.

C.

【答案】 B 【解析】 【详解】 D.

依据平均速度的公式故选:B.,则物体在1、4之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故B正确,ACD错误.3.图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纸带上面每打一点的时间间隔是记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已知记数点的速度等于,,,且每两个,则第三个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详解】

因为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运动学公式得:第三个记数点的速度,A正确.

4.在用打点计时器获取重物下落的运动信息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 打出短线是由于打点针压得过紧 C. 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有6V低压直流电源 D. 实验中不需要秒表、天平【答案】 C 【解析】

5.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直流电源 B. 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C. 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的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 D.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1 s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B、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使用220V的交流电源,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故A、B错误; CD、电源频率是50Hz,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点睛】

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V的交流电源,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电源频率是50Hz,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6.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

②这10个点中有8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

③在8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

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 B

7.如下图所示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0、1、2、3、4、5、6,量得s1=1.30 cm,s2=3.10 cm,s3=5.38 cm,s4=8.16 cm,s5=11.45 cm,s6=15.26 cm,(1)计算打下1、2、3、4、5五个计数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2)将1、2、3、4、5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

【答案】(1)0.155;0.204;0.253;0.304;0.355(2)

(2)根据所求出各点速度大小,采用描点法得出图象如下所示:

篇2:加速度教学案

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踏上这个认知台阶,对于五个例子以不同组的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在定义加速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他们亲身经历了定义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但教后的感觉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有意识进行控制变量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对于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但向学生指明是用比值来定义加速度,且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初中学习的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定义。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很多物理量是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义出来的,使学生消除了对物理量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亲切感。

篇3:加速度教学案

关键词:加速度,备课,上课,突破

加速度是运动学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 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加速度的概念, 是本节教学的核心.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个难点的突破,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备课到课堂做了比较全面的探究和实践, 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走进“加速度”, 这就好比是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 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接受.作为教师, 就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把加速度这个陌生的“朋友”介绍给学生, 并创设和谐温馨的情境氛围, 让学生和加速度进行友好的“交流”, 以致全面了解,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导入具有情景性.导入加速度前, 先复习速度的物理意义, 再引导学生通过小汽车和火车加速过程的比较, 寻找描述物体速度增加快慢的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加速度”.

2.概念的建立体现主体的参与性.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从现象的观察到规律的提炼, 从实验探究到概念的高度抽象, 从概念的外延拓展到实践应用,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定义加速度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全盘包办, 要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具体操作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 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 “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 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 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 他们亲身经历了定义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3.难点的分散突破, 体现教学时空的自由性与开放性.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因此, 有六个词需要学生对应区分, 即:速度大、速度小、速度增大、速度减小、速度改变快、速度改变慢, 这六个词有的与加速度有关, 有的与加速度无关, 有的由加速度大小决定, 有的由加速度方向决定, 教学设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甚至可以放到课后, 让学生慢慢体会、消化, 逐一对应.

4.方法的归纳, 凸显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本节课有意识进行控制变量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 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如, 如何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的讨论) , 对于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不但向学生指明是用比值来定义加速度的, 且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初中学习的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定义.这样一方面:通过方法归纳, 凸显学科教学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 很多物理量是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义出来的, 使学生消除了对物理量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亲切感.

5.章节的剖析, 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加速度概念的产生从变速运动开始, 它也将回到变速运动中去, 因此, 学习加速度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好准备.教学中, 我适时地介绍加速度这一概念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既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概念,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上, 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帮助学生创立问题思考的情境, 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 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具体建议如下.

1.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切记不能变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 加速度这一节更是如此, 从概念的引入, 到概念的辨析与理解, 都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教师应当在引导的过程中, 充分关注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知识储备水平, 甚至包括提问的角度和学生的思维方式,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反馈.最重要的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适时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篇4:以“加速度”为例探究新课程教学

一、新旧教材的差异

通过对比,发现加速度在新旧教材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导入方式、版面设置、内容安排和练习设置。

二、从差异中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较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中,旧教材只用一个比较:比较铅球和炮弹速度增加快慢;而新教材用了两个比较:比较火车和小汽车、飞机和炮弹的速度增加快慢。通过多次运算比较速度增加的快慢,学生才能理解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讨论速度的改变快慢,而不是物体的运动快慢。为丰富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更全面和准确,因此教师可增加比较的例子。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以下几个例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小汽车用3s的时间使速度由12m/s增大到24m/s;巴士用6s的时间使速度由0增大到18m/s。

问:小汽车和巴士相比,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

(2)比较火车和汽车减速的快慢,数据如下表:

通过完成表格运算,学生就会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从而为加速度的建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以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在本节课前后设置两个“思考和讨论”,增加“说一说”的内容,编者的用意就是让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旧的教学模式已被批判多时,弊端之一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理解不准确,不会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对新教材设置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由教师代办。学生刚开始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不够准确,有的还是错误的,教师不要着急纠错,而应鼓励学生重新思考,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分析。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预知哪些知识学生自学可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哪些知识教师讲解还难掌握,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本节课,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可由学生完成,而如何定义加速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速度如何定义,受到类比方法的启发,学生会想到比值定义方法,这样加速度的定义方法也可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这样才能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3.回归生活和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知识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说:endprint

2012年广西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各校高中新生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各地教师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着力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而努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笔者深知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对高中新生而言,能否学好这个概念,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那么新旧教材中加速度的教学有何差异?在新课标下如何才能学好这个概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新旧教材的差异

通过对比,发现加速度在新旧教材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导入方式、版面设置、内容安排和练习设置。

二、从差异中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较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中,旧教材只用一个比较:比较铅球和炮弹速度增加快慢;而新教材用了两个比较:比较火车和小汽车、飞机和炮弹的速度增加快慢。通过多次运算比较速度增加的快慢,学生才能理解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讨论速度的改变快慢,而不是物体的运动快慢。为丰富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更全面和准确,因此教师可增加比较的例子。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以下几个例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小汽车用3s的时间使速度由12m/s增大到24m/s;巴士用6s的时间使速度由0增大到18m/s。

问:小汽车和巴士相比,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

(2)比较火车和汽车减速的快慢,数据如下表:

通过完成表格运算,学生就会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从而为加速度的建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以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在本节课前后设置两个“思考和讨论”,增加“说一说”的内容,编者的用意就是让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旧的教学模式已被批判多时,弊端之一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理解不准确,不会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对新教材设置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由教师代办。学生刚开始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不够准确,有的还是错误的,教师不要着急纠错,而应鼓励学生重新思考,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分析。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预知哪些知识学生自学可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哪些知识教师讲解还难掌握,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本节课,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可由学生完成,而如何定义加速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速度如何定义,受到类比方法的启发,学生会想到比值定义方法,这样加速度的定义方法也可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这样才能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3.回归生活和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知识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说:endprint

2012年广西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各校高中新生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各地教师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着力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而努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笔者深知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对高中新生而言,能否学好这个概念,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那么新旧教材中加速度的教学有何差异?在新课标下如何才能学好这个概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新旧教材的差异

通过对比,发现加速度在新旧教材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导入方式、版面设置、内容安排和练习设置。

二、从差异中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较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中,旧教材只用一个比较:比较铅球和炮弹速度增加快慢;而新教材用了两个比较:比较火车和小汽车、飞机和炮弹的速度增加快慢。通过多次运算比较速度增加的快慢,学生才能理解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讨论速度的改变快慢,而不是物体的运动快慢。为丰富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更全面和准确,因此教师可增加比较的例子。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以下几个例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小汽车用3s的时间使速度由12m/s增大到24m/s;巴士用6s的时间使速度由0增大到18m/s。

问:小汽车和巴士相比,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

(2)比较火车和汽车减速的快慢,数据如下表:

通过完成表格运算,学生就会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从而为加速度的建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以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在本节课前后设置两个“思考和讨论”,增加“说一说”的内容,编者的用意就是让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旧的教学模式已被批判多时,弊端之一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理解不准确,不会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对新教材设置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由教师代办。学生刚开始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不够准确,有的还是错误的,教师不要着急纠错,而应鼓励学生重新思考,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分析。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预知哪些知识学生自学可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哪些知识教师讲解还难掌握,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本节课,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可由学生完成,而如何定义加速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速度如何定义,受到类比方法的启发,学生会想到比值定义方法,这样加速度的定义方法也可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这样才能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3.回归生活和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篇5:物理加速度教学反思

加速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课本中除了从许多实践事例的比较中引入加速度的要脸概念外,还通过表格介绍了汽车、电车、飞机、跳伞者着陆等生活中熟悉的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际值,并在练习中渗透关于反映汽车加速性能的实验数据。本节课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师生互动,热 烈讨论,研究、深入本节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巧妙地设计生动的课堂教学以捕获、带动感染每一个学生,尽最大限度的完成新课改目标,去完美的体现新课改精神。下面我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谈谈:

一、教学模式—合作、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对问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强化形成新的概念。

二、过程设计

1、根据学生已的认知分层创设问题①速度变化量的问题;如物体在平直的平面上运动速度从5M/S增加18M/S。②在坐标轴设置速度改变量的问题。

2、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后理清:物体运动快慢、物体速度变化快慢、速度改变量(大小、方向)的关系。

3、组织强化形成新概论。

三、教学中应注重简浅出发,步步攀升的原则。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迁移以调动学生枳极性。

关于加速度的方向,有采用在变速运动局限在直线运动范围内,利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运动时未速度大于初速度,按公式计算出的加速度为正值,从而得出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亦同。这一方法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v-t图象放给学生从直线运动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同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理加速度教学反思范文二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过公共汽车与无轨电车(或卡车与小汽车)启动,速度从零加速到5m/s的差异,使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也可演示物体从不同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离大致相同,比较物体在不同倾角的斜面的速度变化的不同点是什么?从而提出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要强调两个问题。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变化,而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其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暂时回避几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与即时加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举些例子,会有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这样的例子:一辆汽车用10s的时间从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时说的30m/s)的速度,如果是匀加速,那么加速度就是3m/s2,这辆汽车遇到特殊情况时,从108km/s开始刹车,4s停下来,那么此时的加速就是7.5m/s2。

上面这辆汽车在加速阶段,加速度是3m/s2,那么第一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刹车阶段,加速度是7.5m/s2,从30m/s开始刹车,刹车第一秒达到22.5m/s,第二秒末达到15m/s,第三秒末达到7.5m/s,第四秒末达到0,停下来。

篇6:《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砝码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球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提问:小球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球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那么怎样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呢? 讨论:速度改变快慢的比较

师: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

1、加速度

师: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的?例如在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建立数轴AB,设A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1(一维位置坐标,下同)为2 m,B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2为7m,则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大小为多少? 生:△x=x2一xl=7 m一2 m=5 m,方向由A指向B。

师:如果物体从A到B是做匀速运动,如果所用时间为t=10s,怎样求这段过程中物体的速度? 生:物体运动的速度v=△x/△t=5m/10s=0.5m/s,方向从A指向B。

师: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同样在10s内,速度从2m/s增加到7m/s,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 生: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增加的快慢。师:如果用a符号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v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那么用公式如何表达呢? 生:a=△v/△t=(7-2)m/10s2=0.5m/s2

师: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往往是不同的,再看下面的例子。

案例1:飞机的速度由0增加到约300km/h,飞机的速度的变化是多少?若发生这一变化用时约30s,则物体的速度平均每秒增加多少? 案例2:迫击炮射击时,炮弹在炮筒中的速度在0.005s内就可以由0增加到250m/s,炮弹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回答第一个案例):300km/h约相当于83m/s,a=△v/△t=(83—0)/30m/s2=2.8m/s2。生2(回答第二个案例):a=△v/△t=(250—0)/0.005m/s2=5×104m/s2 师:上述方法就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a=△v/△t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基本定义式。

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v/△t =(vt-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t——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2)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4)加速度也是矢量,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问]用两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变化率做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虽然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但速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前者速度越来越大,后者则反之。启发学生思考,只凭速度变化快慢(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速度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出加速度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方向

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定义公式中时间△t是标量,是没有方向的,因此加速度a的方向跟速度改变量△v的方向相同,对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若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a的方向可用正负号来表示。因此:

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为正值。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反,为负值。

分析:当物体加速时,则△v =(vt-v0)>0,时间△t是标量,加速度a的计算值为正值,如果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速度 v0取正值),a为正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或反过来说,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同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加速运动。当物体是减速时,则△v =(vt-v0)<0,时间△t是标量,加速度a的计算值为负值,如果仍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速度(v0取正值),a为负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或反过来说,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反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减速运动。

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匀变速运动

生:如果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

师:如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那样,加速度也有平均和瞬时之分。在匀变速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有什么关系? 生:在匀变速运动中,其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增加或减少),每时每刻的加速度,即瞬时加速度与一段时间内的加速度,即平均加速度相同。师:匀速直线运动可看成什么运动? 生:可看成加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讨论与交流:

师:“上海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430 km/h,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当匀速运动时,尽管速度很大,加速度可以为零。

师:运载火箭在点火后的短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很小,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小吗? 生:不对。由公式a=△v/△t可知,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所谓某一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对于运动物体说它走多远,是指路程或位移,说它走得多快,是指速度,而对加速度则没有相对应的典型词语。一般只有笼统的“快”和“慢”,往往指的是速度,但有时也有一些说法是模模糊糊地指加速度。请大家讨论哪些说法中指的是加速度? 生1:汽车的加速性能是汽车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有人说,我这车好,启动快。生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常说某某同学素质好,有很好的爆发力,起跑快。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一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学生阅读“一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后应注意:

1。注意标题后括号内标明的“a/(m·s-2)”的含义,注意养成时时关心物理单位的习惯。

2。阅读汽车、电车、旅客列车、炮弹加速时的典型值,形成大小印象。

3。表中汽车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值为负值,这是什么含义?这是因为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而负号只表示其方向,不表示其大小。

师:加速度大小反映了什么?加速度的方向一定跟什么方向相同? 生:加速度大小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加速度越大,速度改变得越快,加速度越小,速度改变得越慢。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改变的方向总是相同。

师:加速度跟速度是否有关? 生:加速度和速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根据加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大小),也不能根据速度大小判断速度改变的快慢(加速度大小),同样不能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方向),也不能根据速度方向判断物体速度改变的方向(加速度方向)。

师: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一定为正吗?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一定为负吗? 生:不一定。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但是,加速度是正值还是负值,与正方向的选取有关,若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负值;若取运动的反方向为正方向,则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负值,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正值。

师:加速度增加的运动是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的运动是减速运动。这种认识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应该怎样根据加速度判断物体的速度是增加还是减小? 生:不对。加速度的大小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并不能反映速度的大小。应该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速度增加还是减小。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无论加速度大小如何变化,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无论加速度大小如何变化,物体一定做减速运动。

师: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何区别? 生: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只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能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大说明物体速度变化得快,并不意味着物体就运动得快;加速度小说明物体速度变化得慢,并不意味着物体运动得慢;加速度为零,说明物体速度不变化,但并不意味着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可能以很大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仅速度大小和加速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也没有必然联系。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对于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可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v/△t来理解,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而不是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速度变化的多少,速度的变化量不仅与加速度有关,还与时间有关。因此,根据加速度不能判断速度变化的量的大小,反过来,根据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也不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

师: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例题剖析: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 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 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例题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总是相同。错。只有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错。速度变化大,但不知所用时间的多少。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

2、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师: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生:速度-时间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它以时间轴为横轴,以纵轴为速度轴,在坐标系中将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坐标的形式描点,然后连线,就画出了速度-时间图象。

思考与讨论: 教材图1.5—3中两条直线a、b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哪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a直线的倾斜程度更厉害,也就是更陡些,而b相对较平缓。所以a的速度变化快,即a的加速度大,b的速度变化慢,加速度小。

师:我们可以从直线上任意选择间隔较大的两点来找到这两个点间的速度变化量△v,时间间隔△t。

生:这样就可以定量求加速度了,用加速度的定义式a=△v/△t(2)在v—t图象中,图象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加速度。

篇7:加速度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各种速度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明确加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明确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改变的方向一致,是矢量。明确加速度跟速度,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学生探究实验等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速度的定义式,物理意义等内容,再由 生活常见的一些未解决的简单实用的问题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1.定义:物体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 用a表示

定义式:a=∆V/∆t 单位:m/s2 2.加速度是矢量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相一致。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例题

篇8:高一物理“加速度”教学设计探讨

关键词:高一,物理,“加速度”,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新理念倡导物理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独特理解方式。高一物理在难度上上了一个台阶,其知识中蕴含了较多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因素,从而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利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探求物理学科的精髓,人教版高一物理中“加速度”这一知识板块就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大好机会。

一“、加速度”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从“加速度”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排版来看,该部分内容是与后来的物理知识相衔接的重要部分,理解该部分知识的物理理念是继续物理学习的关键,必须引起重视。首先要对其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加速度是物理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高中物理教学中运动和力的原理是重中之重,而加速度正是沟通这两个物理知识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加速度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纽带,这一重要价值在解决与力学和运动相关的问题时十分突出,因此,学生是否有效接收加速度知识、是否对本部分由独具创造性的观念,直接关系着高中物理今后的学习效果。但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接触过加速度这一概念,它无时无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但凭借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无法给它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因此,人教版高一教材中专门举出了小轿车和列车的行驶过程,先让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还展示了飞机起飞的过程解剖,教师再根据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区分“速度快和速度变化大”以及“速度变化快”等物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加速度的含义,进而让学生理解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等一系列的物理专有名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加速度物理概念意义,理解加速度就是一个基本物理量,了解加速度计算公式的推算方式,能运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明确公式中符号的意义,以及单位的运用。

2.了解加速度是矢量,明确加速度知识运用中方向确定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辨别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够灵活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式,除了熟练运用计算公式以外,还要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来计算加速度,并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具体含义,运用图像来计算加速度的大小,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物理知识的物体运动解剖动态图,运用类比推理法,把握几种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增强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加速度的学习明确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观察能力,培养物理实验兴趣爱好,总结实践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加速度的实际含义,了解加速度计算公式的推算,分清加速度和速度和区别。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公式做定量计算,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来计算加速度。

四、教学过程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始的时候,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式绝对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辅助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渗入新课的知识引导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用多媒体播放城市里繁忙的交通状况,让学生感受物体在运动时的位置变化,这时再向学生传达速度的概念;通过视频播放的飞机起飞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运用类比研究,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类比研究是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法,在加速度的学习中,运用类比研究,如速度概念的类比,来控制变量法的推理等,大量的类比研究法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研究出加速度的定义和物理公式。

3.巩固新知识,提高新层次

运用类比法区分速度和加速度就已经完成了加速度这一内容中的一大难点,但为加深学生对于概念区分的印象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加入一些问题: 加速度为零的时候,速度也是一定是零吗?速度为零的时候, 加速度一定为零吗?这类问题的加入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来说是以一种升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结束语

上一篇:做人的学问下一篇:福清龙田镇东华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