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的鸟意象释义

2024-05-18

陶渊明诗的鸟意象释义(精选2篇)

篇1:陶渊明诗的鸟意象释义

高情千古鸟语中——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雒晓春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可谓对鸟情有独钟,诗人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寻常生命,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成为蕴涵丰富厚重的意象集合。

关键词:意象;鸟

作者简介:雒晓春(197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依赖于物象而存在,物象经过两方面的加工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这两方面即:“一方面,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物象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1]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桂冠的渊明对鸟情有独钟,渊明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大自然的寻常生命经过渊明的观察与创造,形成意趣各异蕴藉丰厚的意象集合。

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并非世族,所以在门阀森严的社会中受人讥讽,渊明祖、父都曾为官,至渊明,却已经家道衰落。出身名流却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艰难,这都使他在早期更倾向于儒家的功业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大济苍生”,拯时救世,象鸟一样展翅高飞,青年的渊明可谓胸怀远志。“发忠孝于君亲,不矫然而祈誉。”(《感士不遇赋》),渊明是深受儒学教养颇怀政治理想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但诗人生逢晋宋之交的乱世,篡夺和杀戮交替的险恶政治,“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市朝竞趋的浮诈官场,都让“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性刚才拙”(《与子俨等疏》)的诗人深深厌恶。“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以鸟对“尘网”的挣扎、对山林的眷恋,表现了自己对误入官场的悔悟之意,诗人恬静淡泊的秉性气质也清晰可见。“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之倦怠,十三年里,在仕隐间三度进退终还田园,诗人以鸟的“知还”表现对自己选择的欣慰。诗人更是以《归鸟》一诗给自己进行了一段总结。诗用“比兴”,以鸟喻己,鸟归林后,天性与自然和谐,所以鸟灵动自由、无忧无虑,通过对去林而返、随性悠游的归鸟的歌颂,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也展现出自己孤高脱俗的情趣与芳洁自由的心志。

诗人也常常借鸟的意象表现自己的

主观情意。“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诗人因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归耕故里之欣喜在新春时节鸟的婉转啁啾声中次第传递出来。“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渊明四十岁时,出任刘裕的参军。此时诗人对于宦海已经有所经历,知晓仕途奔波与儒家功业理想实现之间的距离很难超越,更何况诗人性情疏淡,又颇受老庄玄风的熏染,本欲息心田园,原无意于再仕,只是生计维艰,又对刘裕尚有幻想,毕竟,一旦归隐,既往的理想将永无实现的可能。于是,诗人抱着随时归隐的态度出仕了。这使诗人的心情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心中频频回望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作着复返田园的打算,而人却距离任所愈近距故乡田园愈远,面对高空中展翅凌云的自由鸟,诗人自不免怀有心为行役的羞惭之意。“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杂诗》其十一)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诗人既羡慕春燕的快活遂意,又为失意流离的边雁而伤悲。鸟情即是心情,这一组杂诗作于彭泽令任上,这是渊明宦海的最后一段时光,诗人虽心存自然,但“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光阴虚度、壮志成空的痛苦屡屡袭来,归隐后,必然遇到“饥冻虽切”(《归去来兮辞》)的未来,在这些矛盾的漩涡中徘徊的诗人正作着艰难的抉择,所以,燕归雁去的自然常景让诗人这样感慨叹息。彷徨之后是坚定的抉择,渊明终于归隐田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 树木掩映,众鸟欢鸣,诗人在此乡间小庐过着亦耕亦读的隐居生活,恬静自适,这份舒畅快乐在众鸟翩飞和诗人对吾庐之“爱”中叠递而出,情感凭依生动的意象,变得具体可感。

在归隐力耕的劳动中,他真实地体会了归田的乐与苦,因之找寻到人生的真谛,鸟这个意象也就常被诗人借以抒写心志,表示对理的解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夕阳山岚,飞鸟结伴还巢,融身于这样和谐宁静的一派天籁中,诗人忘还俗累,神悠心远,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义。《饮酒》其七也是以鸟的意象兴发诗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怡然与与觉悟。诗云:“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众生息止,归鸟欢鸣,诗人由此悟真朴自然之理。逯钦立先生曾云:“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2]归鸟,不仅使诗人感受到生活的自然舒畅,更因之使诗人于此悠然忘机中领悟生命的天真纯粹之美。

田园牧歌之乐只是一段时间,很快,诗人的日常生活就不时面临饥寒的威胁了,衣食不继甚至乞食的穷窘,终生放弃政治理想的痛苦,人生真义如之何的叩求,闲静从容的诗人有了更多的悲愤和慷慨,鸟的意象也以悲为主了。“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失群之孤鸟正是世外之渊明,鸟归孤松正是渊明归隐田园,渊明是孤独的,“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青松无衰,诗人业已对自己的一生行止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与审视,“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谁云固穷难?逸哉此前修”(《咏贫士》其七),固穷终生,然君子的清节得以坚守,正如青松华茂。托身有所,千载无违,诗人归隐之志坚矣,然此心事,竟无人可诉,亦无人知,“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饮酒》其十六),世无知音,诗人处身于无涯的寂寞里,自不免“夜夜声转悲”。以此长夜悲鸣之鸟推想诗人的旷世寂寞,让人唏嘘不已。《咏贫士》(其一)中的鸟亦是孤悲之鸟,诗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众鸟飞没于朝霞中,喻营营于权势富贵的世俗中人,孤鸟迟出而早归,意喻诗人勉强出仕,很快归隐。归隐农耕,饥寒交并,原在情理预料之中,斯不足畏也,生活固无奈,但诗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精神追求,追求节义的不朽和生命的真谛,只是此情此心及所领悟的真理都无人可解,诗人自劝勿悲的无可奈何之状更反见出其求知己不遂的感愤悲苦之情。上两诗中,鸟的意象都是既孤且悲的,于中可见渊明晚境的孤寂苦闷,愤激慷慨,虽然如此,渊明之志节无改,诗人坚贞不渝的真隐士形象正是由此出类拔粹于世间。元人王恽赞叹说:“古今闻人,例善于辞,而克行之者鲜。践其所言,能始终而不易者,其惟渊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二)

渊明在不同时期创造的鸟的意象,从不同侧面地融入了诗人的情、志,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诗人有时以鸟为喻,有时借鸟直鉴本心,鸟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蕴涵丰富厚重,千百年的读者也从对诗人诗文鸟意象的解析中更了解、敬佩渊明。

篇2:陶渊明诗的鸟意象释义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作者】秦平

【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他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在他诗歌里面用了大量的意象表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如鸟、酒、菊等意象。目前,学术界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但多数比较单一,散乱,其多是对某种意象单独研究。本文便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鸟、酒、菊等意象为代表来研究其深刻内涵的。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文献,在此列出最主要的几部:杜景华著《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杨义《陶渊明传》岳麓书社此外还有很多的文献资料。

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可谓妇孺皆知,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当时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身受儒、道、玄学影响的陶渊明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他曾经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个人追求从积极向上转为矛盾彷徨,最终走向洒脱、释然。他的这种洒脱,释然在他的全部诗歌中用鸟、酒、菊意象表现了出来。在流传下来的全部作品中,有很多写鸟、酒、菊的诗。其中写酒的地方有42处,居于首位。其次是鸟,流传下来的125首诗中,与鸟有关的有40余篇,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再次是菊,虽然菊在陶诗中所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只有6处,但后来由于人们把菊花和陶渊明合为一体,菊花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联系上下文,所以本文从鸟,酒,菊三个类型来论述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一、鸟意象

“鸟”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中很多都是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象征。这与鸟有自由飞翔的能力有关,但在飞翔中鸟又会受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的侵扰,为尘世的“罗网”所困。所以,它常又成为文人无法实现自由愿望时咏怀的对象。为此,鸟意象往往和文人的自由与困境的精神追求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可以从先秦文化典籍中看出来。在《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中均有鸟。在这里的鸟大体上喻指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而文学作品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里的鸟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自由和困境被后来文人所继承,陶渊明深受前代文人的影响,在他的诗歌里面鸟意象既具有自由、理想和困境的含义,又给其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他自己的某种思想有关。这些都是与他的思想追求相紧密联系的。下面从鸟意象的三个类型来论述作者的某种情怀。

(一)飞鸟意象

陶诗中最明显的是飞鸟意象。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曾祖陶侃,曾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为安城太守,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成为历史。就连日常生活所需,有时也发生困难。所以,陶渊明受家庭贫困的驱使和功勋卓拔的曾祖父的影响,青年时期的他具有火热的情怀和宏大的抱负。在他的诗歌中常以飞鸟意象来表达。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诗人的功业追求。

如《杂诗八首》其五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郁。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注。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1]这是陶渊明五十岁时所写。通过诗人对当年的回顾,让我们看到了他青年时代的火热情怀与宏大抱负。“猛志”意为壮志,即雄心壮志。“猛志逸四海”意为壮志超越四海之外,及其远大也。“骞”飞貌,“翥”飞举也。“骞翮思远翥”意谓振翅远翔也。诗人在这里把治国平天下的“猛志”比作展翅高飞的鸟儿,鸟儿是远大理想的象征。通过高飞的鸟儿,他对未来充满幻想,希望在有生之年做一番事业。丛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曾怀有“大济苍生”之志,曾希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具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在后代的许多文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如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2]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从这里便可以看出陶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有较强烈的宏大抱负和建功立业意识。

(二)羁鸟意象

鸟本来应当是自由的,但是,世上因为有了“罗”和“网”的限制它们就变得不自由了。鸟本属于自然,离开了自然如果投入了罗网,那就没有了自由自在的飞翔,生命就失去了乐趣。所以,自然是它们最终的归宿和选择。人呢也是一样,他有追求自然的天性,为了某种追求,他不得不违心的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中年时期的陶渊明出仕为官,许多官场之弊,黑暗的官场使他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所以,诗人把他对官场的黑暗写在诗歌里面,以羁鸟自况,在平淡的预期下表露出了对官场的黑暗和自己想退出官场,怀念田园的心迹。也反映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陶渊明笔下的鸟在这一时期,多数情况下折射出了道家的思考。如:《归园田居》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羁鸟”指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旧林”指那旧日的山林。鸟本是自由之物,此时却被关在樊笼里,表明了自由受限制。“恋旧林”表明对自由的召唤,在这里陶渊明是把“池鱼”做“羁鸟”的陪衬,以陪衬自己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明诗人不意误落进世俗的罗网,一离开家就是三十年。官场清规戒律对陶渊明喜好自由本性的束缚,摧残。陶渊明向往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指在南边的山野开一片荒地,让诗人自己保持住性情的淳朴回归田园。有十余亩的宅地,八九间的草屋,房屋四周有桃李,并且能够看到村落等等。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到出了作者的苦闷就是长期被关在笼中,表明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陶渊明视自由为生命,为了自由,他愿抛管弃位,挨饿受冻,甘受清贫。为了自由,他躬耕于田园,饱尝艰辛,毫无悔意。也正如此,他成为后来世人景仰的典范。

(三)归鸟意象

“归鸟”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自然里面,鸟多是白天觅食、娱乐,晚上回到自己的窝巢,它有自己的生命规律和法则。在世人里面它是自由的象征。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士人精神悬浮而缺乏依傍。在陶渊明看来,因为世俗名和利的诱惑,人们往往过着压抑自己灵魂和个性的生活。为物质奔波而失去自我,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此,他以“归鸟”为象征,来表现自己的厌弃官场,疏离主流群体,不同流合污。在田园生活中安放情感,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在陶诗中,他已经把归鸟与自己维系在一起,对归鸟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

在他的“归鸟”诗中,主要表现了三个放面的内容:一是表现了鸟儿在樊笼里待久后想归去的愿望,二是在归去的路途中对知己的寻求,三是在归去的过程中愉悦的精神境界。下面列举具体的诗歌来说明。如《归鸟诗》:“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楼。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4]?“欣反旧楼”中的“旧楼”是指鸟的窝巢,转而指自己的家园。“欣反旧楼”写出了鸟儿久后想归家的强烈愿望,进而指出了诗人厌倦了几十年官宦生活,想归隐的强烈愿望。“众声每谐”写出了鸟儿在归途中寻找知己,借指诗人自己想找一个可以交心的知己,可以同自己一同前行。“悠然其怀”显出了鸟儿在归去后的愉悦心情,转指自己在归去后的高兴心情。再如《饮酒十二首》其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5]《咏贫士七首》其一:“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6]《停云诗》:“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7]这里的“趣林鸣”“众鸟相与飞”“好声相和”也是和第二点的意思一样写出了鸟在归途中对知己的寻求,可见诗人也和世人一样怕孤独,想找个知己来交心。同理“息我庭柯”则指诗人回到家园。“啸傲东轩下”则表现出了诗人在回到家园后高兴的心情,表现出了诗人浓郁的家园情节。这一点在《诗山海经》里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8]虽然在归隐田园后住的是茅屋,但诗人仍然深深的爱着,就像鸟儿们飞倦了以后有巢作为栖身之处一样欣喜。在平淡而带有暖意的诗意中流露出的归隐田园的满足和欣慰,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感到由衷的高兴。陶渊明何以对鸟如此情钟,又为何不厌其烦的多次以鸟自况呢?逯钦立先生所述:“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及言之,鸟与我同。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无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9]鸟是自然界的化身,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最为羡慕的精灵。鸟日出飞出林子,四处觅食,象征着人生在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的劳作而归或死亡,回归大自然。陶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如《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明了此意。“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由此可见他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豁达坦然。写日出而作自食其力,果腹便足,决不纵利,这与鸟辛苦寻食相似。陶渊明不讳言利,躬耕田园以求利,就像鸟儿一样,他所需求的只是正当的衣食之需。鸟与诗人物我相融,鸟随人移,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一生的象征。鸟意象涵盖了诗人漫漫人生。囊括了诗人思想变化。显现了诗人不朽的人格。由此而言,陶渊明与鸟有着极大的渊源。

二、酒意象

???中国文学和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从《诗经》开始,里面便开始有了写酒的诗。至此,酒意象已经开始走进了中国文学,但是在陶渊明之前,文人眼中的酒意象只是与其生活发生联系。正如王瑶先生所说:“在阮籍那里,酒只和他生活发生了联系,酒是酒,诗是诗;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境界和趣味底描写。[10]这里说明在陶渊明之前文人并没有真正的把酒和诗联系在一起。陶渊明把酒与诗联系起来,使得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人。”[11]]陶渊明在酒文中的最大贡献是把把自己的心境和酒联系在一起,显示了时代的特征,也显示了诗人的种种精神追求。

(一)?酒意象显示了魏晋风度的影响

???酒虽不起于魏晋,但却兴盛于魏晋。魏晋时期是中国人生活的悲剧时期,此时由于朝代更替,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在此时必须言行小心谨慎,不敢乱言。于是人们看到了酒对于他们来说有许多难以言传的妙用之处。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酒能够承载他们赋予的文化内涵。因而,饮酒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即魏晋风度。陶渊明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他不但嗜酒,还把酒抬到了和自己生命同等的地位。“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山溪山海经》之五)这里写出了酒在诗人心里面的地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所需求的,只有酒才是诗人一生所需的。他生前他们家贫不能常得酒而烦恼。还断言自己死后也会因在会“饮酒不得足”而抱恨。(《拟挽歌辞?三首》之一)可见其嗜酒的程度。

(二)酒意象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留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陶渊明诗的鸟意象释义】相关文章:

追和陶渊明诗的阅读题05-01

离别诗的诗句及意象08-18

陶渊明饮酒05-23

停云 陶渊明04-24

陶渊明作文05-15

读陶渊明有感05-22

陶渊明《饮酒》翻译04-10

对陶渊明感悟04-15

论陶渊明作文04-17

“陶渊明”的一切04-25

上一篇:工程测量a答案下一篇:中学生移动电话研究性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