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024-04-29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通用11篇)

篇1: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2008-12-4 10:08:00 | By: 阿珍 ]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第65—67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生活场景图,小明、小华、小军星期天去超市买笔记本,看图后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这些信息和问题,你能否用一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 大家试一试。交流。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1)列表的方法:

(2)画

的方法整理: 3本

18元 5本

?元

(3)画线段图(图略)比较三种方法的共同点:使我们对信息能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

2、解决问题1:小华用去多少元?

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交流。

(1)根据表格来交流:可随学生的回答,在表格的上面分别增加列名:数量、总价、单价 看第一行,知道了总价和数量,可以先求出单价;看第2行,可利用算出的单价和数量,算出总价

(2)根据线段图,你能否想出别的解法? 比如:18+6×2=30(元)

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提高我们解题的水平和正确率。

(二)解决问题2

1、提问: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吗?

学生在书上把表格整理好,然后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交流:

18÷3=6(元)

42÷6=7(本)或 30÷5=6(元)

42÷6=7(本)

2、比较: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校对以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字典图)。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借助“15×28”让学生说说简便算法。2.“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问: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如何理解它? 完成书上的表格。并逐一解决。

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

五、布置作业: 第67页第3、4题。

要求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后再解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第68页例题,和第6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列表解决类似求两积和(差)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谁来说说解决问题具体的策略有哪几种?(列表,画箭头,画线段图等)

用这些方法,都可以使信息看得更清楚就更方便我们的解答了。其实,昨天解决的问题主要分两类:归一和归总

老师补充练习(略)解释归一和归总的意思和解决方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里提到了几种树? 根据问题依次把信息填入表格。

问:根据第一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怎么求?这个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因为是求桃树的棵数,所以该算式就写在第一行边上更为清楚。)同样的,根据第2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 指名读问题,说说怎么求该问题?

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指名说说这题的解题步骤。

2、和刚才一样,自己尝试着解决“试一试” 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读题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来整理,再解答 教师巡视,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再全班交流表格的设计和解答的方法

2、读题后问:这份表格需要设计几行?

根据每一行的信息,分别能求出什么问题?写在相应的行。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几个学生的问题让大家解答。

3、边读题边整理表格,整理完之后再解答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还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说说你觉得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

教学反思:

篇2: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例题

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二、探究问题、认识策略

追问:22跟1米长的木条围成了什么形状?要解决什么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条件“24根1米长的木条”中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

1、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

2、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22÷2=11米、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有几种围法?一一列举出来。在一一列举时,可以从长10米,宽1米起,有顺序的一个一个列举出不同的围法,到长6米,宽5米止。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板书:有序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小结:虽然长与宽的和都是11米,但围成的长方形不止一种情况,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了,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师:根据问题:“怎样围面积最大”,你能想到些什么?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求出不同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进行比较。

小结: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三、回顾整个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

1、有些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列举来解决。

2、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要对列举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作出选择。

四、练一练,巩固新知。

1、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时间就发出铃声。

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间也会发出铃声呢?

师:同学们观察下题目,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的信息呢? 生:钟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

列出所有会发出铃声的时间,最后进行比较。

2、学校食堂某天中午供应荤菜有3种,素菜有4种。小洪选1种荤菜和1种素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师:从题目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条件?

生:一种荤菜分别与四种素菜搭配。列举出所有搭配方式。课堂总结

从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列举的特点是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

知识巧记 解题策略千百种,一一列举显神通。详列细举不重复,条理清楚没漏洞。

教学反思

篇3: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分析

(1)“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含义。“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找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其深层的含义指的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抽丝剥茧,然后对这些“表皮”再加工,让这些题型原形毕露[1]。接下来对这些题目或者问题的解决手法找寻最优化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弄明白那层“表皮”里的层次结构。因此,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把握住题目中的要求,将题目中的一些未知问题进行转化,将其转变成已知条件,然后做好解题的步骤,按照题目的要求将解题步骤进行展开计算。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进而让这种解题策略应用到其他同样类型的题目当中去。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育价值。尽管小学生随着做题数量的增多也会产生相应的经验积累,但那仅是一种数字概念的转变,没有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策略意识指的是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意识化的解题方法[2]。所以,在教育价值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策略意识有着较大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教学手段,不仅能让解题显得更加容易,还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

(1)内容选择以及编排分析。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如下表:

上表中的这些策略绝大部分是数学知识上的所用到的思维方法,实行这种编排也有着一定的原因,因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这些思维方法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到了初中的等值交换、函数求和中都能够运用到这种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最难的当属它的抽象性,各种条件都呈现在它的“表皮”之下,而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表皮”问题,进而让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2)内容的呈现分析。在苏教版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呈现大部分是在大单元结束之后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本中的例题是经过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多元化的整合,将图片与一些较为典型的题目相互整合,让题目显得更加简易。与其他版的教材不同,苏教版的例题有着很强的生活性,其通常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再让学生进行计算,把公式列出来,在这个解题过程中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随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答案,并在课堂上对这些答案进行讨论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总结,让学生去吸收问题、消化问题。

在教材中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如今小学生面临的“读题难,做题难”的现象。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应对问题,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来还原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数学题目更加简易,进而促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中,开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都是没有提及的。而在课本中添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项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文章主要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娟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5):101-105.

篇4: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75-02

[作者简介]乐培霞(197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义丰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的不单单只是其中遇到的题目,而是这个类型的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这种策略的实质以及过程进行思考,并能切实地感受到策略带来解题的便捷性,从而开始学策略、懂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定义

“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对各类型的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其深层意思是抽丝剥茧地把其学习材料上一层层“表皮”进行再加工,让其原形毕露。随之对其内容、问题展开解决方法的寻找优化过程,同时也要搞清楚那层“表皮”里的条件层次结构。首先应该分析好题意,抓住题目要求,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做好解题步骤,按解题步骤依次展开计算。这也是解题问题的策略,其目的是减少解题的时间,令解题过程就像一个模式,从而应用这种策略应对此类型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育价值

虽然小学生在日常做题中也会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那也只是一个数字概念的转化,并不具有一定的策略意识。而策略意识是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进行意识化解决,简单来说就是转化成整个题型的问题。因此,策略意识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一定效用,对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和学习能力都有显著效率。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加入在教学中有一定作用。

(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造力

这种解题的高效性会让小学生觉得学习很容易很有趣味,对小学生整个学习发展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而在不断尝试更多难题更多策略时,小学生也在脑子里储存了关于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策略性知识。而传授了更多解决的策略给学生,也必然为其创造力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以及呈现

(一)内容选择和编排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是多种多样,如表1:

这些策略大多数是数学上的思维方法。这样的选择以及编排主要是有几个因素:都是一些小学生日常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但在未来的学习中也经常遇到。例如说“转化法”,很多低年级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了加减法,如“1+1=2”“2-1=1”的方法就是一种转化。到了更高年级的等值交互,函数求和之中都能应用到这种思维方法。从小就打好思维方法的基础,以后在学习方面就相对轻松,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这种“转化法”同时亦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这些策略充分表现了数学的特性。数学教学内容中最难的就是它的抽象性,各种条件都在它的“表皮”下,其重要内要也需要抽丝剥茧的具体化解决。而在学习当中,选择正确的策略便能够应对这些“表皮”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说“枚举以及还原”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性,方便学生在审题以及解题中比较直观地理解。其实这类策略对于数学化的要求还比较高,通过实例进行一个逻辑思维的整理、还原本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让问题中的不必要条件都被筛选了出来。这种解题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思维,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这也正是数学解题中的要点、难点。又比如说“画图以及列表”能让学生切实地把握问题中的数学条件,因为整个图表较为直观清楚地把数据相应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图示也让整个问题简单、易懂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将起到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的假设以及替换法,也是日后高等数学中的前身思维。代数思维的启蒙就是在假设以及替换法中实现的。把策略应用在生活中,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寻求具体的逻辑思维,其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培养好这些策略所带来的优良性,从而在生活之中更好地应用,让他们习惯于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透过外表看清本质。例如,寻根查底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事物的发生追究各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即从事物的发生到结束,整个过程是否受到外在影响。如果没有受到外在影响,其结果就是本质,可能是方向、时间的变化导致事物发生问题。研究这类生活问题,只要把相应的策略应用进去,自然让生活变得很有条理性、清晰性。而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策略还是分析策略以及综合策略。

(二)内容呈现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呈现,大多数是以每一个大单元结束后对其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整合,把丰富的图片以及经典的例题相融合,整体变得很轻松、很简易,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拘谨很难写。不同于以往别的教材,苏教版的数学例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把问题与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问题引导到方法呈现让学生列出公式自己计算,在这个解题过程中思考以及体验方法。教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讨论分析,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总结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策略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问题。最后,通过多次反复试一试、练一练以及单元测试,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加深“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的感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按照策略学习的总体流程结构来设置,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第二阶段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已知知识进行学习;第三阶段是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进行策略认知。这三个阶段的策略认知为学生在日后的教材学习中提供了更好的策略,并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活学活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充分表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对了当今社会小学生“读题难、做题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面对问题,抽丝剥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提高创造力做出了成效,为学生日后的学业打下了稳定的学习基础。苏教版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展示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多样性以及全面性,教材内容更多与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结合,有利于为培养全面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篇5: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册第六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对适合用假设策略解决的这一类型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从倍数关系补充条件并解决,体悟类结构,培养类意识,学会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特定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认识假设的策略,用假设策解决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⑴: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师:请看屏幕上会出现什么?(分层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天平保持平衡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2: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接着看,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一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两个梨的质量是400克。

师:你能综合两架天平的情况,知道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1: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2: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在数学上叫做替换,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⑵:自主探索实践,研究假设策略

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请读这道题,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略)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生2:三个小杯的容量相当于一个大杯的容量。生3:6个小杯的容量加上1个大杯的容量是720毫升。

师:那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交流,师参与指导)。谁来汇报?

生1:我是把一个大杯看成三个小杯,那么就一共是9个小杯,用720÷9就求出一个小杯的容量,然后用小杯的容量乘3就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是把6个大杯看成2个大杯,那么就一共是3个大杯,用720÷3就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然后用大杯的容量除以3就求出一个小杯的容量。

生3:可以列方程解答,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则大杯的容量就是3X毫升,6X+3X=240,这样就可以求出分别小杯和大杯的容量。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师巡视指导)。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1: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同学们我说的对吗?

生2: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同学们我说的对吗?

生3:我是列方程解答的……

(师引导学生对每位汇报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不足的给个友情提醒)

师:好的方法需要再次的回顾与分享,我们一起来看……师生共同回顾三种方法。

⑶:回顾解题过程,凸显假设的价值

师:要知道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怎样?“怎样检验?”

(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而体会检验的全面性。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①看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

师: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想到了三种方法,你觉得这三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转换成一种相同的杯子。

师:也就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

板书:

两个未知量

一个未知量

师:像这样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方法,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叫假设。板书:假设

师:其实假设也不是什么新的策略,回顾以前的学习过程,我们曾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数学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汇报如鸡兔同笼问题……)

师生共同回忆:我们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通常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试商,在估算298×5时,把298看成300来进行估算……

⑷:迁移延伸,巩固应用假设策略

师:你还能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

图文结合出示:3辆大货车和4辆小货车共运货30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小货车的2倍。两种货车的载重量各是多少吨?想:可以假设全部用()车运,需要()辆。

师:能看懂题意吗?谁来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会吗,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生1:可以假设全部用小货车运,需要10辆,因为3辆大货车相当于6辆小货车,那么一共就是10辆小货车,每辆小货车就运货3吨,每辆大货车就运货5吨。

生2:可以假设全部用大货车运,需要6辆,因为4辆大货车相当于2辆大货车,那么一共就是6辆大货车,每辆大货车就运货5吨,每辆小货车就运货3吨。

师生交流评价

师:下面的题目可以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吗?

1.妈妈买回来一个菠萝和4个梨,共重2600克,一个梨重300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师:这个问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吗?为什么不用?

交流明确:题目中只有一个未知量,不需要用假设的策略。

师:那么你能快速的知道一个菠萝重多少克吗?生口答略。

2.(出示铅笔和钢笔图)你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有同学没有动笔?

(部分学生看到题后就开始列式,部分学生没有马上列式,少数学生举手发问)

生1:这道题似乎缺少什么条件。生2:这道题目没有告诉我们铅笔和钢笔单价之间的关系,因此没法做。

师:聪明的同学总是善于发现问题!那么你能给这道题补充个条件吗?

生: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三倍。

师:还可以补充什么条件?

生:……

师:同学们可以课后补充条件,相互解答。

3.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智力小游戏。请看屏幕。

(1)这个托盘如果我让你放上面的一种水果使天平平衡,可以怎样放?

生:可以放四个梨,也可以放两个苹果。

(2)如果我让你放上面的两种水果使天平平衡,可以怎样放?

生:放两个梨和一个苹果。

师:你看看我放的是什么啊,出示:一个菠萝。如果我放的是一个菠萝,天平保持平衡,接着看,出示第三幅天平,左边托盘是一个苹果和两个梨。

师:如果我让你放上面的一种水果使天平平衡,可以怎样放?

生:可以放6个梨或3个苹果。

师:如果我让你放上面的两种水果使天平平衡,可以怎样放?

生:可以放4个梨和1个苹果。也可以放两个苹果两个梨。还可以放一个菠萝和两个梨。

师:你看看我放的是什么啊,出示:三个200克的砝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你能知道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菠萝各是多少克吗?快速的列式解答。

师:谁来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动态演示假设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的这几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多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

师:短短的一节课就快结束了,那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指着板书应用假设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

篇6: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1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第2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5.回顾反思收获。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一)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二)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篇7: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谈话:《曹冲称象》的故事

聪明的曹冲用石头替换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难题。在数学上,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替换。今天我们就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替换

二、铺垫导入,分散难点

老师把720毫升的液体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每只小玻璃杯能倒入多少毫升?(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未知量的个数:当只有一种未知量时,可以用除法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构想。)

三、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出示例题情境: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师问:还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720毫升中,既有1个大杯的容量也有6个小杯的容量”,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是产生困难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问题——两种未知量。)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

学生举手回答。

师:也就是要知道这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对吗?然后你们想怎么办?

(把大杯换成小杯,就可以用除法计算了;也可以用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教师接着呈现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怎样实现这种替换?

法1:把1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720毫升就是9个小杯的总容量,所以用720÷9求到小杯的容量,大杯的容量只要再乘3就行了。

法2:我是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用720÷3先求到大杯的容量,再除以3就是小杯的容量。

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一种杯子:第一种方法是全变成了小杯,第二种方法是全变成了大杯。

现在就变成了只有一种未知量了。

根据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是吗?

教师: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二)延伸例题

师:如果老师把例一中大杯和小杯容量关系改一下:小杯的容量比大杯160毫升(多媒体出示)

师:大家试一试又可以怎样解决呢?

学生思考,教师适当提示

学生展示做法,并作说明。

师:例题和试一试,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试一试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小结评价:

一个问题中出现两种未知量,我们就可以考虑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

如果知道了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能解决问题。替换时一定要依据关系。

篇8: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在做中体验, 以便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找规律的知识: (1) 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通过整理和复习, 熟练运用最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能主动优化。

教学难点:

策略的形成并优化。

教学转化点:

规律→算法→策略

能力训练点:

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探索情趣和探索精神。

先学提纲: (课前完成)

1.回顾: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 我们要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 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唤起学生的旧知, 并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所学更有条理性, 为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2)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3) 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所感、所想, 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二、查漏补缺

1. 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集体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共同校正。

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内化策略。

三、综合运用提升

1. 按1、1、2、5、3、1、1、2、5、3……这样的顺序排列成一组数。

(1) 第99个数是多少?

(2) 前99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校正。

2. 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2棵柳树、2棵杨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一边共栽了 ( ) 棵柳树, ( ) 棵杨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吗?

五、课堂作业

1.国庆节五年级3班教室里要按“两红、四蓝、三黄”的规律挂彩灯, 一共要挂43盏灯。三种颜色的彩灯各需要多少盏?第21只彩灯是什么颜色?第42只彩灯是什么颜色?

篇9: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一、“解决问题策略”设置的必要性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从小学就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苏教版的教材在四年级到六年级就设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如,画图、枚举、替换和假设转化等,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策略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策略的选择,提高学生认知识别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呼唤。苏教版小学数学在这方面的安排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是一项有益的补充。掌握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不仅能让问题直接化和简单化,还能减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以及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涉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画图、假设和转化等,方法不同则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1.巧借画图明晰问题,理顺思路

画图和列表解题策略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的方法将数学问题直观化,从表中的对比中获取所有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明确问题的脉络,帮助学生理清问题中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环节,这样才能够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2.替换假设,提升解题技巧

替换假设虽然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提到了一小部分,仅仅属于入门的知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如,在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中,就可以借助替换假设的方法降低题目的难度,将看似很难的问题简单化,不仅简化了问题解决的流程,还使得题目中一些抽象的条件和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3.灵活转化,锻炼思维

转化法被广泛地运用到逆运算和求和的题型中,有助于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如:“5+3=8”通过转化就是:“8-3=5”,又如:“5×4=20”通过转化就是:“20÷4=5”。在比较复杂的运算式中:“6×3+7×3=?”通常学生就会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整个过程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转化将式子变成:“(6+7)×3”,仅仅通经过两步就能得出结果,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建议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应知应会的解决策略,还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哪一种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实施运用,并从学生的内在动力上激发学生掌握策略的运用技巧,训练学生对策略的实际运用能力,让策略的实施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教师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每次教授策略要少而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策略的应用条件;其次,教师在教授策略的同时注重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策略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到位,及时发现学生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策略的本质。

数学本就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思维逻辑尚未形成,在认识问题上又具有片面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不科学,这就体现出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要性。苏教版的小学数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补充,设置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篇10: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 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2在解 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要指出的是,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倒推、置换等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两道例题与练习十四涉及的数学内容也更丰富。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 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措施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价值

2、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三)教学内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

为什么要学习转化的策略?转化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有什么实际价值?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通常会有类似的疑问,首先,老师在教材设计的时间要注意 精心选择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多能够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对比较繁琐。而运用转化的策略来思考,就可以简捷的得到问题的 结果。通过比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和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 在过去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的问题,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关系,即解决一个新的问题通常是想办法把已转化成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深化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转化策略运用的广泛性需要学生积极丰富的转化体验,由于其重要性需要学生理性地对小学阶段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重要问 题进行梳理、总结,起到优化认知结构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上说既是对过去多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总结,又是对初中及未来数学学习的一种交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能以学生能够解决教科书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进一步体验与主动应用,形成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

2.合理突破运用转化策略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立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我们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 转化成常规的问题。教材中通过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教师教学例2时,在学生列方程解答后提示学生,如果把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这里关键是单位“1”发生了变化,把未知的单位“1”转化成已知的单位“1”。在教 学例1时,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可供选取,一种是像课例里面的,对例题进行操作、探讨、反馈,这样处理例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策略的优越性。还有一种是 只进行讨论和反馈,不进行个人的操作探讨,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更强调使用策略的需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后面环节的探讨。但不管使用何种例题模式,教者都必须 注意渗透平移、旋转的知识,并让学生完整地表述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以达到知识整合、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 维发展水平,便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掌握转化的策略。

3.利用转化指导、调控作用

转化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属于方法的上位概念。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还需要具体的方法进行操作。例题结束后,并没有泛泛而谈“回顾一下,我 们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显然放得过大,学生的回答涉及面铺得过大,给人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所以,仍以图形面积问 题中的转化为线索,同时涉及体积问题,有序引导学生回顾并结合课件激发学生再现当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将一类问题系统地整理出来,有利于学生在体验策略 的同时,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面积问题中的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 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具体方法的丰富反过来又深化了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这样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学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 指导、调控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转化包括: 数的转化(式的转化、运算的转化等)和形的转化(等积转化、等周转化等)。对学生之前掌握的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前对六(1)班的35位学生 进行了课前10分钟调查。[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2、推导圆面积公式,把圆剪开拼成长方形

3、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

4、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变成分数乘法 他们都用了什么策略?

1、能正确解决,并说明理由有7人,占20%。

2、能正确解决,不能说明理由的14人,占40%。

3、不能解决的14人,占40%。

综合发现:

1、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支撑,小部分学生课外培优直接接触过转化数学问题,但这些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需进一步完整学习。

2、大部分学生有对转化意识,需全新学习。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学习困难有:

1、学生不能进行总结直接得出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他们已经有零散的这种思维。

2、不理解文本叙述,分析题意停留在表面。忘记了这个知识。

根据进一步分析认为:

1、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2、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还原课堂的真实性。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部分学生会了怎么办?思考学生背后的 问题,进行“提升学习”。加强解决问题多样化,并运用这些抽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似懂非懂的学生更要根据其知识生长点进行“补缺学习”。

四、课时规划

(一)课时安排

(1)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2)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二)课时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进行转化

4、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图形等积变化的问题中,又蕴涵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转化,还有计算小数乘法的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还 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等。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基于此,于是采用以下步骤解决。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回顾策略。

三、拓展运用,深化策略。

5、练习的突破

结合例题的转化思想,学生迁移运用,练习中设计让学生在计算、图形、比赛中运用转化的策略,体验转化思想的实际价值,练习中重点要引导学生如何 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练习十四的第一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明确产生冠军,就是最后只剩下1支球队,也就是要淘汰15支,所以要 比赛16-1=15(场)。第二课时:《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1、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2、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对分率的不同理解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4、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数形结合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明确转化的方向和转化的优化思想,一般学生很难想到 这样转化,为突破难点,课前导入时让学生大胆联想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的不同理解,为转化奠定基础,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学生都会想到用方程或者除法来做,接着老师适当提示,引出转化,将之前未知的单 位“1”转化成已知的单位“1”,就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转化的优化。

另外,为增强学生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的不同理解,在学生边分析时边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5、练习的突破

主要是练一练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用除法,但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如果将单位“1”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就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了,在后面的 联系中,师要注意练习中的小结,如: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 简单。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1、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确定转化的具体方法

2、包含的要素分析: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全面巩固转化思想的应用。

3、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练习的设计:

多以图形、游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感受转化的策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转化的策略。

练习的突破:

篇11: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1课时:用“假设”法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P68-69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

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发生的变化。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程 二次备课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注意听了。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假设的策略

1.谈话:下面,咱们再来做一个抢答游戏。开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720÷7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什么意思呢? “正好都倒满”又怎么理解?

要解决什么问题?“各多少毫升”意思是„„ 3.探索假设的过程。谈话:这道题中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同学们,能解决吗?请拿出作业纸,先在图上画一画,然后解答,并且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选择两名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提问:你怎样想的?(把大杯换成小杯)怎么想到的?明白他的意思吗?(找学生再说一遍)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这些同学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板书:假设都是小杯。

(2)提问:你又是怎样想的?(把小杯换成大杯)为什么要换?在图上怎么表示?这儿的“3”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是怎样想的呢? 板书:假设都是大杯。4.比较。谈话: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题。原来既有大杯又有小杯,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小杯了,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大杯。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5.检验。

谈话: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同桌相互说说检验过程。指名口答。

如果学生只说出满足一个条件,教师就引导:这才满足题目中的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另一个„„还要用„„

谈话:希望同学们能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完成P69“练一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样几道题。出示例题、练习题和练一练。

提问: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桌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

上一篇:空白电子简历下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幽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