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2024-05-0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精选13篇)

篇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大熊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亲身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感受到学习除法的价值。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通过多种表征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除法是一类问题的概括化表示,渗透模型化思想】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目标检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增强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篇2: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初步试商能力,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准备了6朵小红花,项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每人奖几朵?

怎么算出来的?6÷2=3(朵)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

2、还是这6朵小红花想奖给表现好的同学每人3朵,能奖给几人?

怎么算出来的?6÷3=2(人)

3、如果,我今天准备了7朵小红花,还是奖给2名同学,平均每人能得到几朵?(每人能得到3朵,还剩1朵)

师:这个剩余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余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二)。(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例2图:

师: 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是不够分而余下的,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可以再分,那就不是余数了,所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师生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即余数<除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可能有几种情况。进一步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是你觉得最重要的?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篇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阶段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 它将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 阶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说明的。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 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 没有写字要求。

三、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

1.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如第三组, 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每一篇课文都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 民风的淳朴。

2. 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材新编选的课文, 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找春天》, 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有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泉水》、《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等, 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 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 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本册教材,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活动, 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 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4. 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 一般是4道题。每一课后面一般都有的题目是“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或“读读背背”, 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除了上述题型外, 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或句的练习, 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5.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 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 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宽带网”则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 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1. 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针对这一建议, 我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为例,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日月潭》可以以读带讲, 在读中感悟。对一些词句的理解, 不能以词解词, 应该让学生多读,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词句。

教学《葡萄沟》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读书。揭题后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哪些地方说出了好?”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再用各种形式读出喜欢的情感, 最后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抄一抄。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学生对伟人的事迹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身上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 由于学生识字量比较大, 有很多新的词语可以结合图来理解。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五、评价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只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进行评价。

1. 识字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 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2. 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自测题

1.看谁先到家。

2.拉拉小车。

3.跳跳蹦床。

二、知识园

3.找一找,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上面的图形中,有直角的图形是(),有锐角的图形是(),有钝角的图形是()。

5.○○○ ○○○ ○○○ ○○○ ○○○

□□□

○的个数是□的()倍。算式是()。

如果○的个数是□的7倍,○应有()个,还要再画上()个○。

三、百花园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汽车行进是(),车轮运动是()。

A.平移B.旋转

(2)下面的角中是钝角的是()。

A. B.C.

(3)今年豆豆5岁,妈妈35岁。到了明年,妈妈的年龄是豆豆的()倍。

A.8 B.7 C.6D.5

(4)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平移”的有()次。

A.1 B.2C.3D.4

2.应飘到哪儿呢?

使计算结果最大:7791

使计算结果最小:8266

四、操作园

1.画出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2.在下图中画一条直线,使图中有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

(1) 20元钱可以买多少只?

(2)50元钱买1只 和1只,还剩多少元?

(3)请你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智慧园

(1)在圆和正方形中,但不在长方形中的数是(),它是()的()倍。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外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3)既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中,又在圆中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篇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还要烤几次?54÷9=6(次)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栽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结合实际问题举例子的方法,学习了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解决,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篇6: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16÷2 = 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16÷4 = 4(辆)

5.请看算式: 16÷2 = 8 16÷4 = 4(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 九七()四()十六()三十六 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8 = 81 ÷ 9 = 15 ÷ 5 = 24 ÷ 6 = 42 ÷ 7 = 40 ÷ 8 = 24 ÷ 3 = 14 ÷ 2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7 ×()> 8× 2()× 8 24÷()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 每6人一组呢?(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篇7: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峦庄小学 魏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余数。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

课本60页,例

1、做一做1、2题和练习十四1、2、4题。

三、教学重点。

平均分,刚好分完。

四、教学难点。

平均分,有余数。

五、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引入

(1)、复习:什么是平均分?

(2)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做个数学游戏,它的名字叫“抱组游戏——找朋友比赛”。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先来看看游戏的规则。

大屏幕显示:[游戏准备]请八个小朋友。[游戏规则]:第一步,每次几人抱成一组;第二步,听清口令,按要求做;第三步,口令是:找呀找,找朋友,()个人,抱一组。获胜方法:谁按要求找到朋友,谁就获胜。2.活动感知

(做游戏,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2人一组>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活动的过程?(有8人,每2人一组,分成了4组)

师: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8÷2=4(组))

小结:每组人数相同,平均分成了4组,就是“平均分”,用除法表示。<3人一组> 师:谁来描述一下这次活动的过程?(指两名生说)

引导生说:有8人,每3人一组,分成了2组,多出了2人。师:两次游戏,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刚才做游戏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家都找到了朋友,一是部分人找到朋友,还有剩余的人找不到,这里余下的数,我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生说“余数”,板书)

(二)新授

1、(1)分一分。(把6个草莓2个、2个的分一分,你会吗?)

(2)、学生上台示范。

(3)、学生动手分6个小圆片。(教师巡视)(4)、课件订正。(正好摆完)

(5)、看图说一说,怎么列算式?(说一说各数表示什么)

2、出示图片。(7个)

1、每2个分一分,你会吗?

2、学生动手分7个小圆片。

3、提问: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观看课件)

4、列式。(谁会列算式呢?)

5、认识余数。

3、比一比、说一说。(出示课件)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第1题、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 2 = 3(盘)„„1(个)

篇8: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一、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 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 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 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 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 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 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 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篇9: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篇10: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

(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

(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后反思。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正 正正 √√√√ √√√√ 正 正 √√√√ √√√√ 正 正 √√√√ √√√√

√√√ √√√√

√√√√√√ 王明明 陈小菲 ○○○ ○○○○ ○○○ ○○○○ ○○○ ○○○○ ○○○ ○○○○ ○○○ ○○○○

○○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篇1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一)第4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难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材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材第13页的例4。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2)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3)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4)教学12÷4=3这个除法算式,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出示:15÷3=5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4.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放在2个框里面。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篇12: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分苹果”、“分橘子”、“分草莓”(主要是介绍除法的试商方法)、“租船”、“派车”(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练习一”。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上册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的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分苹果、分橘子、分草莓等实际操作活动,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的抽象过程,能正确地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2、让学生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4、解决有余数出发的问题。

5、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难点:、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2、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题

分苹果

教时

(1)

学习

目 标、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2、让学生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索的精神。

学习

重 点、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淘气昨天买了20个苹果,但他拿到家后遇到困难了,大家愿意帮一帮他吗?淘气看着一堆苹果发愁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苹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写法。

A、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师通过回顾,总结学生的几种想法。介绍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计算--除法算式。小结:4是商,表示分4盘;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第二个20是商和除数的乘积,表示需要20个苹果;“0”表示20个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中间的符号表示除号。

B、教学写法: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做课本第2页“试一试”。

2、用竖式计算。

21÷7

36÷4

9÷3

54÷6

45÷9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如何?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苹果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想法

班内交流

学生打开课本第2页,自己观察竖式,试着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笔画写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20-5-5-5-5=0

20÷5=4,4盘

答:20个苹果可以放4盘。

课 题

分橘子

教时

(2)

学习

目 标、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学习

重 点、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4÷3

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学 生 活 动

学生用14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先自己列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竖式,并说明自己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班内交流

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试一试”的题意。小组讨论:到底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然后观察每道算式,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4÷4=3„„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课 题

分草莓

教时

(3)

学习

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大家猜一猜智慧老人最喜欢什么水果?草莓。今天智慧老人买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挂出情景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列式、估计结果: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板书课题:分草莓)

B、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先不解答。列式:

c、估计。

2、小组合作探讨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3、小组合作,探索试商方法。

学生分组交流后班内交流,展示两位学生的竖式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试商时先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看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谁。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课本第5页“试一试”。

师生共同完成“()×8<44”()里能填1、2、3、4、5,这些数中间最大的是5,()里就应填5。

班内反馈

2、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1题。

3、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3题。

4、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你今天又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学 生 活 动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估计一下,每个盘子里大约放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估计后,共同探讨估计的对不对,为什么

A、让学生独立试着用竖式解决。

B、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竖式,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试商的。

学生先说说()里能填哪些数,然后找出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答案了。

学生独立完成剩余题目。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试商方法。c、班内反馈。

A、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

B、提醒学生不能犯类似的错误。

A、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B、班内反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课 题

教时

(4)

学习

目 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学生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

重 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开学前几天,淘气、笑笑和他们的好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划船,我们来看看吧。师投影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揭题:租船。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至少要租几只船”问题、找准数学信息列式解决。

总结:至少要租6只船,通过列式得出需要5只但还有1人没能坐上船,所以还要再租1条船,至少要租6只船。

2、发展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班内汇报时,学生想出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以鼓励、表扬。

学生25人。(2)面包车限乘8人。(3)小轿车限乘3人。

2、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派车?

[提示]小组交流后,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师生共同对每种方案进行分析。

3、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派车方法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课本第9页“试一试”:

本题答案有多种,关于怎样合理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道理,就应给予肯定。2、27名同学去划船,大船限乘6人,小船限乘4人,租大船8元,小船6元,怎样租最合理?[提示]“租船最合理”是解题的关键,即花钱最少。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小结: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要考虑最佳方案,你掌握了今天的内容了吗?

学 生 活 动

指名说说对这些信息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派车

25人

面包车:限乘8人

小轿车:限乘3人

(1)可以怎样派车,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课 题

练习课

教时

(6)

学习

目 标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学习

重 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 师 活 动

切入举偶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对话平台

学中做

综合练习

(1)填一填。(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总结:本节课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 生 活 动

学生说一说本周学的知识.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和()。

b计算有余数除法,()一定比()小。

c37里面最多有()个6,还余()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条船。

①7

②8

③9

板书设计

练习一

()里最大能填几?

()×5<24

6×()<34

()×9<70

7×()<48

()×8<46

4×()<30

课 题

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时

(7)

学习

目 标、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

重 点、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师 活 动

一、基本练习:、课本第10页第1题“()里最大能填几?”

2、课本第10页第2题。(列除法竖式)

二、综合练习:、课本第10页第3题:

2、课本第10页第4、5小题:

3、课本第11页第6题“按要求在方框内填算式”:

4、课本第11页第7题。

课本第11页第8题,班内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以鼓励。

5、课本第11页第9题

第3个小题有些困难,估计小部分学生也能说出答案,让他们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全过程,全体师生共同研究,如果学生说的不到位,师做补充。

三、总结:在本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 生 活 动

A、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如何做题?B、学生自主完成题目。c、班内汇报交流。先找一学生详细汇报自己解题的全过程,然后再找学生简要汇报其它题目答案。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反馈:首先找一位学生在班内汇报自己的试商方法,全班学生共同判断正误。其余题目同位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A、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B、同位俩人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c、班内汇报交流

A、让学生说出题意,说说做法。B、学生独立解决算式。c、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分类。D、班内汇报。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如何分配卫生洁具最合理?”

A、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B、班内汇报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用竖式计算。

40÷7

52÷8

46÷9

60÷8

51÷6

65÷9

篇1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一) 名师教案人教版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上一篇:社区工作社会行动下一篇:如家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