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2024-04-26

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共14篇)

篇1: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2、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法口算题练习,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3、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教辅练习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互动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看到自己数学学习的进步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力求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在教学水平上继续提高,今后我将针对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作者: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206月15日

篇2: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是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找规律》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变魔术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想看吗?(想)那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来呢?(生猜)

师:那好,我马上就要变咯!同学们仔细的看好。(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我变!是什么?(苹果)是苹果,那我还想再变,这一次会变什么呢?(生猜)请仔细看,我要变咯!变!变!变!是什么呢?(香蕉)我还要再变,同学们猜一猜,这一次我会变什么呢?(生猜)请仔细看,我要变啦!变!变!变!是什么呀?(苹果)哪些同学猜对了呢?我要继续再变,这次我会变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呢?(生猜)那我可要真变啦!我变变变!是什么?(香蕉)我还要再变,同学们这一次是什么呢?(苹果)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有规律)师:有什么规律呢?

生: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苹果一个香蕉。

师:刚才老师变魔术,变了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又一个香蕉。

2、揭示课题

其实呀,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又一个香蕉,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师边说边出示“规律”二字)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一块来找规律!(师出示“找”字)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喜洋洋超市开业了,开业这天他们装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他们是用什么装饰的?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在排列上有没有什么规律?看哪个小组找的全,找的准。老师将评出优胜小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独立观察、发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和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A: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B:彩旗的排列是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的。

c: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圆的、长的、圆的、长的顺序排列的。

2、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学生可能说出彩带、彩带里图形的颜色,灯笼的形状、颜色,灯笼穗的颜色、花篮里花的颜色、花盆里花的颜色、花盆的颜色等是有规律排列的。

三、课堂练习

1、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

2、课后练一练1.2题

四、生活中的规律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按规律排列的食物,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吗?

师提示,我们教室或自己身上有没有?

生答。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咱们生活中有很多食物是按照规律排列的,你发现了吗?(出示课件规律的美)

五、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东西可以按照规律来摆,声音也有规律,请听!(师拍手:拍 拍 拍拍拍)还有谁能想出和老师不同的。

除了拍手,还可以怎样?我们可以做有规律的动作吗?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许多事物的排列都有规律,同学们找到了规律,创造了规律,规律无处不在!

篇3: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1.在做中体验, 以便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找规律的知识: (1) 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通过整理和复习, 熟练运用最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能主动优化。

教学难点:

策略的形成并优化。

教学转化点:

规律→算法→策略

能力训练点:

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探索情趣和探索精神。

先学提纲: (课前完成)

1.回顾: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 我们要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 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唤起学生的旧知, 并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所学更有条理性, 为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2)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3) 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所感、所想, 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二、查漏补缺

1. 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集体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共同校正。

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内化策略。

三、综合运用提升

1. 按1、1、2、5、3、1、1、2、5、3……这样的顺序排列成一组数。

(1) 第99个数是多少?

(2) 前99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校正。

2. 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2棵柳树、2棵杨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一边共栽了 ( ) 棵柳树, ( ) 棵杨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吗?

五、课堂作业

1.国庆节五年级3班教室里要按“两红、四蓝、三黄”的规律挂彩灯, 一共要挂43盏灯。三种颜色的彩灯各需要多少盏?第21只彩灯是什么颜色?第42只彩灯是什么颜色?

篇4: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體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又板书)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教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师设疑,学生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自己找到主题图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并把其抽象成图形,可以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利用动手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不但巩固了新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利用男生与女生根据队形的变化来站队,从而明了了排成一排和围成一圈间隔的不同,突破了难点。

篇5: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步的得数(即以3+5+1=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友。作业时,曹钱烨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

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

篇6: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探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现代生活中“超市开业”张灯结彩的情境图。并提出“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规律的现象”的问题,通过观察彩旗、彩带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美”的数学。活动二,设计了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该挂哪个灯笼,进一步发现给定事物所隐含的规律。

教   学   目  标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数、形”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器材、课件准备 课件、教学图片

探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彩旗的排列是按: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

灯笼的排列是按:圆的、长的、圆的、长的

学生的排列是按:男、女、男、女、男、女、男、    、

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给定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从观察到操作,感悟有规律的排列,效果较好。

教学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说 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超市开业的情境:同学们,最近哪家大超市开业了?(家兴超市)开业那天家兴可漂亮了,你们看,家兴的员工用什么来装饰家兴门面的?(出示超市开业图)

学生看图、观察,指名说出图中的气球、彩旗、灯笼等。

二、体验、感悟、探究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在排列上有没有什么规律?看哪个小组找的全,找的准。老师将评出优胜小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独立观察、发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和表达。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A: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B:彩旗的排列是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的。

c: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圆的、长的、圆的、长的顺序排列的。

学生可能说出彩带、彩带里图形的颜色,灯笼的形状、颜色,灯笼穗的颜色、花篮里花的颜色、花盆里花的颜色、花盆的颜色等是有规律排列的。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汇报:

3、家兴装饰得这么漂亮,现在,让我们站着整齐的队伍去参观吧!

教师点名站成一男一女排列的队伍,引导学生说出接下来应是站男生还是女生。

男、女、男、女、男、女、男、    、    。

仔细观察,说出老师让同学们按什么规律排的队。说出接下来应是男生还是女生。

4、你还想让他们怎样排?

指名说出排列规律,前面排队同学交换规律,排出新的队伍,可能排出男男女女、女女男男、女男男、男女女等。

三、拓展创新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看!家兴到了。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咦,这的商品还没摆满。同学们,你们能照售货员阿姨的样子把这些物品摆完吗?(提示:先看好排列规律,然后选择图片粘贴,最后检查排列结果。)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竞争。最先完成的由组长负责奖励三颗星:第二两颗星,第三一颗星。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做对一道题加一颗星。

你们真能干,售货员阿姨很满意,老师还想再为你们出几道题,看谁能够得到智慧星。2、出示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书上完成再汇报。

3、出示练一练第3题:

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很想再和你们一起做个小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看老师是怎么排列的?接下来该放哪一种图形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思考,有规律的摆放图形。)观察、思考、交流,指名到前面粘贴图形,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充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应该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去思考摆放的规律。

引导观察:看他摆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想怎样摆?学生在书上涂画练一练第3题。

篇7: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董静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教师要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设计源于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有规律的设计离不开自然规律带给人们的启发。因此,可以说是自然规律启发人们设计出有规律的排列,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自然规律入手展开教学。由于一年级学生较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虽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教学时通过呈现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观察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规律并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愿望。在认识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记录日出日落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简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用好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以几个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板报中的花边、衣服上的花色中常常见到这些有规律的排列,所以,对本节课认识的规律,学生是有一定经验基础的。但是清晰地将思维、推论过程表述出来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猜一猜、说一说的游戏活动。采用猜一猜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搭设展示的平台,运用学生已有经验说出下一个或者问号下面藏着的图形,然后采用说一说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规范的语言清楚的表达。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清楚地说出排列的规律是“以哪些为一组,重复出现”。在猜和说的过程中提升对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

篇8:苏教版《找规律》教学片段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上第62页的第3题: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我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算法, 并做好适当的板书。

生1:我从右边的月历上了解到, 一个星期有5天在上课, 在这个月中有4组这样的5天, 所以, 我用5×4=20 (天) 算出上课的天数, 然后用30-20=10 (天) 算出休息的天数。

生2:我算上课的天数和他一样, 算休息的天数的时候, 我发现一个星期里有2天是休息的, 有4组这样的2天, 再加上开始的4月1号星期六和最后4月30号星期日。所以我是用2×4+2=10 (天) 来算休息的天数的。

学生没有其他解法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正确地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 从这张月历上你能发现什么周期规律吗?是不是一定要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 才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下面4人一小组来讨论讨论。

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 大部分的小组里得到了一个结论:不管从星期几开始,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 都是5天上课, 2天休息, 而且在接下来的天数里也是以这样的周期规律排列的。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 来求上了几天课, 休息了几天吗?

话音刚落, 就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了。

生:不是已经有两种方法很方便地算出结果了吗, 用其他方法再做是不是自找麻烦啊?

有几个学生也开始应和。

师:的确前面两位同学已经很快地算出了答案, 但从这道题中发现的周期规律会给我们以后的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老师还有一道这样的题目:2006年的3月1号为星期三, 你能算出3月份一共上了多少天课吗?看谁做得快。

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依照书上四月份的月历画三月份的月历。等大部分的学生做好的时候, 我让大家都把笔放了下来。

师:我请第一个举手的学生周某说说他的解法。

学生周某:我把星期三到下个星期二的7天看成一组, 31÷7=4 (组) ……3 (天) , 每组中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余下的3天是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所以我用5×4+3=23 (天) 算出了三月份有23天在上课。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

师:有和他解法不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 部分用“画月历”方法解题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而且他们的月历还没有画完!我请其中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要画出3月份的月历。)

生:我想把3月份的的月历画出来, 然后看看星期一到星期五有几组, 可是我的月历还没有画完。

师:那你来看看周某的解法, 你看得懂吗?

生:看得懂, 只不过我想把3月份的月历画出来, 看看是不是能算得快一点。

师:大家觉得像这道题目用什么方法来做比较方便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地说:“还是用周某的解法比较方便!”

【教后反思】

1. 充分发挥好插图的“拐杖”作用。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如果该题目只有文字而没有配月历, 让学生做题时没有一个形象的参考, 解这道题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本题中的月历给学生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能很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规律:上课的时间用红字表示, 休息的时间用黑字表示, 学生一目了然, 所以, 开始时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数天数”上。学生没有发现 (也没有必要去发现) 其中的周期规律, 把题目做完就行了, 可以说不学这一课学生同样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既然本课学习的是找规律, 就应该充分发挥好插图作为学生思维的“拐杖”作用, 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走路”, 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周期规律。

2. 充分挖掘题目的价值。

这道题有了开始两个学生的解答, 对于解题本身而言就可以结束了。但对于本堂课数学知识的运用而言, 就此结束, 并没有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什么挑战, 做起来也平平淡淡, 失去本道题目应有的价值。要真正让这道题发挥它的价值,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挖掘”, 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数天数”这种特殊的方法上, 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在例2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熟悉了怎样根据总数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和例2相比, 这道题目的周期规律不明显, 4月份的天数也是题目的隐含条件, 需要学生去逐个击破。既然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周期规律解题的经验, 就应该借助此题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周期规律,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不要仅仅局限于把题目做完。

3. 学以致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道题目, 有插图时用“数天数”的方法要比用周期规律的方法来得简单, 学生自然会选择前者。虽然我在让学生做第二道没有插图的题目之前, 引导学生把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找出来了, 但在做第二题时, 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用“数天数”的方法来做, 要画出三月份的月历。这样做既浪费了时间, 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通过比较计算方法, 学生很快就明白如果题目在没有插图的情况下, 画月历解题没有用周期规律解题来得快, 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就是利用在月历中发现的周期规律来列式计算。虽说月历是学生一开始思维时的“拐杖”, 但学生不能一直靠“拐杖”走路, 学生会“走”了, 自然就不需要“拐杖”了。在学生掌握了月历中的周期规律之后, 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比如说:2006年4月30日是星期日, 那么2006年6月30日是星期几?这道题目可以接着让学生练习, 让学生对用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来解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篇9: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73-02

[作者简介]白亚梅(1974—),江苏省东台人,本科,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小学教师,一级。

数学中包括大量的推理和论证,找规律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虽然不是所有推理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大胆推理的过程中运用多角度的思维进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事物中找出潜藏的规律和变化的趋势,体验找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并通过的,它对于“找规律”这一块的内容作了合理设计,在编排上大胆创新,这都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一、设计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主要指找出数字与图形变化的规律。现在出版的苏教版的小学教材,把“找规律”变为一个特定的单元,把对规律的探索作为对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重视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过程,适当地插入一些关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以此来达到把“找规律”的单元渗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

(一)主题的单元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定认知基础和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候,所以苏教版教材才特别把“找规律”设为一个特定的教学单元。苏教版“找规律”单元中提到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间隔开了的物体之前的规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被间隔开了的两种事物的个数之间的联系,再找出类似现象中一些明显的规律,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的情况下,再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学会了运用这些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找出被间隔开了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之间存在关系的规律,再利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碰到的简单问题。2.各种搭配之间存在的规律。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感受两种食物的搭配过程,找出一些简单搭配的事物数量上的规律;二是让学生自己去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之间联系的规律。当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列之间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找出来。虽然在生活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很多简单的搭配与排列之间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极少会被学生发现出来,因为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利用找规律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去探索各种规律有帮助。学生在感受了一些简单的组合与排列现象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组合与排列方法的计算,为以后复杂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3.一些简单的周期现象里的联系规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出来的规律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再让学生根据这个周期的规律来判断某个物体在这个周期里的数量。教材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物体周期性的摆放为例,比如一些盆栽与花灯和彩旗等的场景,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并计算。在研究盆栽的排列规律时为了使学生更好投入到找规律的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盆栽排列顺序的规律,再适当提问。比如:按照这样摆设的方法下去,到了第十二个盆栽时会出现什么颜色的花呢?让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去掌握简单周期性现象里显示出的规律。4.框数里的规律。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用平移方式去找出图形之中的规律,并解决相应的问题。“找规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找,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在找规律的时候活跃思维,积累经验;在表面的现象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在抽象的规律中建立数字模型。学生自己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明白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二)分散式渗透

通过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可发现,找规律方面的内容是以不同形式穿插在教材里的,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数列里寻找规律。这种找规律的方式在低年级教学中常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步的简单的找规律去了解数字的含义,培养学生好的数学感觉,提升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基础准备。2.在图形中找规律。这也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简单的图形找出其中的规律,再依据所得的规律推测出下一个出现的会是什么图形。这样找规律有利于学生渐渐接受找规律时用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式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数学算式里找规律。通过几组类似的式子,学生找出其中各个式子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再根据所得的规律填写算式,然后计算出算式的答案。4.在数学运算里找规律。这种找规律的方法适合高年级学生,通过已有的运算基础去发现计算题目中隐藏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不很复杂的计算方法。

二、苏教版教材设计的特点

(一)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

数学教材是供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苏教版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入手,设计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使得教材更加人性化与趣味化;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学生观察和推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呈现的方法丰富多彩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在对内容的呈现上有图形动漫以及文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在找寻规律时要从人物之间的对话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材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认知能力的不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题材中找出问题建立模型最后解决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完成整个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三)知识构造合理

苏教版教材中“找规律”这一板块是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渗透在教材里的,将“找规律”穿插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各个阶段。在知识体系的构造中,学生是先思考再发现问题,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过程进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找规律”的思维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合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汪甜,崔鸿,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篇10: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加减混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幼儿熟悉的童话世界《丑小鸭》出发,以让幼儿帮助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的形式来复习连加连减,以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再以天鹅的动感画面学习新知识加减混合;最后还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竞赛的形式巩固新知识。整个过程通过算一算、编一编、比一比、算一算环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弄清图意,列式计算,理解运算顺序,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发展。以下是我对这节活动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幼儿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活动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篇11: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贴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黄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明明看见聪聪把房间布置的这么漂亮,也装饰了自己的房间,并且邀请聪聪过来参观。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 找 规 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从不同的角度都发现了规律,其中有的同学有这样的发现: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从几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猜一猜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墙面图案和地面图案的规律。聪聪非常感谢大家,他想邀请我们去参加动物王国的联欢会。瞧,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欢迎我们了。仔细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请你猜一猜,第四排的小动物应该怎样排列呢?(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排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变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2.摆一摆

师:为了欢迎我们,好客的小狗还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可是它们只摆了三组(师贴水果)第四组的水果它想请大家自己来摆,大家会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来摆一摆,指名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摆。)

3.排一排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排队的游戏。指名四位同学按男、女、男、女的顺序排队。然后按要求重新排队。4.画一画

我们再来做一个画一画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设计的图案,可是他太粗心了,竟然漏画了一组。你们愿意帮帮他吗?现在小组内先互相商量一下,找一找有什么规律,然后在作业纸上再补充图案。

展示作业纸。引导学生利用旋转的知识,发现其中的循环规律。(板书:旋转)问:和他画的一样吗?评价:同学们真聪明。

5.生活中的规律

师:小朋友们,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点击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向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美)。

6.小小设计师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些规律?(在空白手帕纸上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或者图案)

师选一部分作业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其余的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找规律)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平移

循环

篇12: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课前准备:课件,涂色卡,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课!生齐:老师下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王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做一个小小的游戏,什么游戏呢?《猜颜色》的游戏,咱们看大屏幕,一会儿在大屏幕的右边会有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的圆,这些圆都有不同的颜色,都认识什么颜色?你看出什么颜色就大声地读出来,看谁看得准,读得快,好不好?

生齐:好!

课件出示下图(这样不行)拉长音了,声音要特别有力量 生齐读:红、黄、蓝、绿、红、黄„„ 师:下个个是什么颜色? 生1:蓝色。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对不对?(继续播放课件)真是蓝色呀!下一个呢?

生2:绿色。师:再下一个呢? 生3:红色。

师:一(4)班的同学真棒!猜一个对一个,真了不起!再来一个行不行?

生齐:行!

师:再给大家一些圆,也带着颜色,玩这一回呀!带颜色的圆重新出现,大家猜,准备!象刚才一样,开始!

课件出示下图

生齐:红、黄、蓝、绿„„

师:下一个你们猜是会是什么颜色?((继续播放课件)生:红色。

师:呀!没猜对吧!刚夸你们棒,结果又猜不对了,再猜下一。(学同们各有说法),看来这些圆有点奇怪,都是带颜色的圆,都是红、黄、蓝、绿,为什么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猜得那么准,猜一个对一个,可是第二次再出现的时候,怎么猜也不容易猜对呢?什么原因啊?

能说说吗?

生1:因为第一次出现只有一个,第二次出现有两个„„ 生2:因为第二次出现变化很大。生3:因为第二次搞乱了。师:有点道理,那第一行乱不乱? 生3:不乱。

师:那我们就把不乱的这种变化情况用一个词来说明,这个词叫做“规律”,“规律”很重要,正是因为第一次出现的圆是有“规律”的,所以一猜就准,而第二次出现时很乱,是没有“规律”的,所以总是猜不准,你们说“规律”重要吗?

生齐:重要。

师:所以今天王老师就和同学们来上一节课,叫“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你们会找规律规律吗?我们先到幼儿园找一找,看你们能不能找到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用彩旗、彩花、彩灯精心地打扮了教室,高兴地围成圆圈又唱又跳,仔细观察这幅图,有规律吗?

问:有规律吗? 生齐:有。

1、彩旗

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1:红旗、黄旗、红旗、黄旗、、、、、生2:先是红旗、黄旗(又有)红旗、黄旗„„(师:谁能再说简炼点,它有什么样的规律?)

师:很好!我特别喜欢生2说的一个词,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说红旗、黄旗以后(又有)红旗、黄旗。“又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样(一模一样)的意思。师:谁与谁一样(一模一样)啊? 生:后面跟前面的一样。

师:后面的什么和前面的什么一样(一模一样)啊?

生:后面出现的红旗、黄旗和前面出现的红旗、黄旗一样(一模一样)。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就把前面第一次出现的一面红旗和一面黄旗叫做“一组”。看屏幕,我用圆圈圈出来表示他们是“一组”。板书:一组。

后面也是一组一组地,那么第二组和第一组一样吗?第三组、、、师:我们把后面出现的图形跟前面图形一模一样的这种方式叫做“重复现出现”。(板书:重复出现),齐读:(板书:重复出现)

2、彩花

师:来,我们再看看漂亮的花有什么规律? 生:绿花、紫花、绿花、紫花„„

师:绿花、紫花叫一什么来?看屏幕,王老师把他俩圈起来表示他俩是一组。

师:谁能说说这行花,谁在重复出现呢? 生1:绿花、紫花重复出现。师:说得真好

我们试试把规律读出来(屏幕出示下图)边出现学生边读。生齐读:绿花、紫花、绿花、紫花、师:停,这样读声音太平,不容易听出谁与谁是一组的,有什么办法让人一听就能听出绿花和紫花是一组的呢?看谁有什么创意?

1生:绿花、紫花(停)绿花、紫花(停)„„

师:听出来了吗?他在“一组”和“一组”之间干什么呀? 生:停顿一下。

(师:王老师出个建议,咱们读完一组,稍停一下,再读下一组好不好,)预备,开始!

生齐读:绿花、紫花(停)绿花、紫花(停)„„ 师:这样规律就听地很清楚了,真棒!

3、花灯

师:花灯有什么规律呢?把规律读出来

生齐读:紫灯笼、黄灯笼、紫灯笼、黄灯笼、、、、、、师:谁和谁是一组,谁在“重复现出现”?

紫灯笼、黄灯笼是一组,紫灯笼、黄灯笼重复现出现,也可以简单地说:紫灯笼、黄灯笼是一组,在重复现出现。

4、小朋友

师:下一个是谁?我们把他读出来吧。把规律读对了她就出现了

生齐读:女孩、男孩、女孩、男孩、、、、、、、再往后呢? 师:同学们把规律读对了,我们把它请出来把(点)。师:谁和谁是一组,谁在“重复现出现”? 生:女孩、男孩、是一组,在重复出现。

师:好了,很好!找规律还没有完呢!我们刚才找到的是比较简单的容易看出来的,现在找难的了,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屏幕出示下图)

生:3个图形是一组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做坐好 师:读一读

生齐读:蛋糕、汉堡包、冰琪林(停)蛋糕、汉堡包、冰琪林(停)„„ 师:王老师有个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呢?(看屏幕)果然是(屏幕出示下图)

生1:红、红、蓝重复出现。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读一读,开始!(可以越来越快)生齐读:红、红、蓝(停)红、红、蓝(停)„„师:要还有呢?、、、、、、、师:谁是一组的?谁是重复出现的?

小结:同学们,会找规律了吗?咱班的同学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找规律,找规律时,我们都是首先发现一组,特别是第一组,第一组看清楚了,后面都是重复出现的,对不对?但是我还想说,同学们,人们找规律都不是为了找规律而找规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找到规律以后利用规律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找规律的目的是为了用

规律,(板书:用规律)看谁能用学到的规律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请看屏幕,(屏幕出示下图)

1、接着往下摆

师:上面有什么呀?把汉堡、冰激凌圈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汉堡、冰激凌是一组,会重复出现。师:同学们真棒都会猜了,那第二组是:(一二)

2、这一行中有猪八戒、西瓜还有“?”,请同学们好好观察“?”号的后面应该藏着什么?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我就把问号“打开”看看“?”号后面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图形,准备,一、二。

师:请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规律,才可以正确地找到“?”号后面藏的是什么图形?

生:两块西瓜

师:观察这一组时“?”号后面藏的是什么图形?他会观察前面,观察前面就是观察第一组或第二组。真棒!

3、(课件)这一行有猴子、香蕉、梨;猴子、“?”、梨;“?”、香蕉、梨,请同学们好好观察,好好想一想第1个“?”号的后面应该藏着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各有各的说法。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我就把问号“打开”看看“?”

号后面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图形,准备,一、二。

生齐:打开。(屏幕出示下图)师:第2个“?”呢?

师:我说一、二,大家一齐说“打开”,是什么?(猴子)师:哎?为什么第一个“?”是香蕉,第2个“?”却是猴子呢? 生:看前面的。

师:说说看前面的哪几个图形?

生:猴子、香蕉、梨是一组的。它们重复出现 师:好,说得好

(二)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动作中的规律

师:大家刚才学习找规律,用规律都很积极认真,现在有点累了吧!我们来做个律动吧,动作:拍手(两次慢三次快)„„从刚才的动作中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动作中有规律。

师:你发现哪些动作有规律?能做一做给大家看吗?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拍手(两次慢三次快)为一组,后面重复出现.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真了不起!

2、声音中的规律

王老师说一些词,你能不能发现王老师词的规律,如果发现规律就跟着读读下去:(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谁在重复出现?

(2)口号:1234

3、看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1)图片:斑马,你怎么知道是斑马?热带鱼(2)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哪些?说一说(3)请看王老师搜集的有规律的图片

师: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图片,那大家想不想也用规律创造出漂亮的图画呢?

(三)创造规律

1、师:老师这儿有一排花(发练习纸),大家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按你们喜欢的规律涂色,看谁设计的最飘亮!

2、学生认真设计并涂色,师巡视观察,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3、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其他生找出规律并叙述规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开心吗?为什么? 生:我学会了找规律。生:我知道怎样用规律。

篇13: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1 对教材的认识, 要全面吃透教材

本节课是本课的第1课时, 我个人认为它的课型是“以拓展为主, 以复习为副”的拓展课。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掌握一般用于描述天气的几个形容词:rainy s un n y, w i n dy, c lou d y, s n ow y。二是熟练运用“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这一标准句型来进行询问天气状况。从每一位参赛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两点。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 本节课已不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新授课, 本课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第14课第二部分就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 我对这部分内容很纠结, 到底是该将本节课定位在复习型课上, 简单地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 还是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运用呢?最终, 我选择了后者。

2 对学情的认识, 要全面认识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应及时消化已学习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刺激学生的大脑记忆, 达到对新旧知识的一个归纳总结和迁移应用。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对旧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应用, 学生更是认为现在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也就达不到系统掌握某一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在备课时就选用了几幅前一课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其实就是让学生用前一课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图片内容, 说白了也就是复习前一课第一部分的内容, 可在竞赛的过程中, 我发现在座的学生好像对前一课第一部分的内容一点都不了解。当然这是在竞赛, 学生也是人家临时安排给我们的, 所以, 在此之前, 我对在座的10位学生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为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我只好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 然后读出来, 可有的学生连书都懒得翻, 在我再三的要求下, 书是翻开了, 可就是找不到地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把握不准, 是我这节课遇到的最大意外。所以,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 对学情的分析很重要, 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的学生,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 对教学策略及教法的认识, 要全面理解教学大纲, 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一节课联系紧密, 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选用了几幅前一课出现的与天气状况有关的图片,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描述图片, 并通过学生自己对图片的观察, 让学生自己参与发现问题, 最终总结出当时的天气状况如何。这一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要对已学知识了如指掌, 如果学生对前一课内容不熟悉, 这一方法收到的效果也就一般了。

4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首先, 英语教学录音资源很重要, 这不但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感觉这很必要, 也很适用。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 过分渲染就会喧宾夺主, 目标失色, 实践性的东西就会被抹杀掉了。幻灯片上明明出现的是两种天气状况,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却只说出了一种天气状况, 没有提到“当两种天气状况同时出现时, 该怎样去表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 即使这已经是课本上以前出现过的东西, 教师也应该及时提醒学生, 及时复习旧知识, 以达到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性、迁移性、系统性和刺激性。

再次, 我们更应该注重课堂细节问题。比如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前面一定要加定冠词‘the’”, 这样的细小问题,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加注意, 及时地提醒学生, 重复地次数多了学生也会在无意识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要知道好的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再比如说:“疑问句后面一定要带问号, 一句话的首字母要大写”等, 这都是些常识性的问题, 也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

最后, 本次竞赛给我的感受是普遍一致,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感觉, 很少“同课异构”。本课的教学重点决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 而应该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拓展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然而, 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 全乡以“教学细节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优质课竞赛活动, 以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13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为例, 采取的是同课异构现场授课方式与授课学校同进度进行, 本文中是我个人针对本次英语竞赛发表的一些观点。

篇14:大郝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找规律

1.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门重要的、困难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找规律完成的练习题,老师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找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得出教学内容中有着周期现象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简单得出问题的答案。“找规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趣味性都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合作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找规律”的学习仅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找规律题,老师还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出一些容易的找规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一些难度高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发现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身,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安排

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找规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教材中,其安排方案如下。

3.1主题单元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各学校都应该重视“找规律”的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苏教版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标题是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是找规律(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是找规律(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框数中的规律)。这些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分析渗透法

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是以低年级的数列中找规律、图形中找规律、算式中找规律、运算中找规律为基础的,这些低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这些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找规律”习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2个点可以画一条线,过三个点中的2个点最多画3条直线,那么经过4个点、5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先动手画图,再摸索规律,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提高,“找规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找规律”教学内容进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符合当今社会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合理的结构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素材应该多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海燕.小学数学“找规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2]陈海鲸.表里·因果·点面——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4(32).

[3]蒋兆斌.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14(11).

上一篇:吐祥片区教育管理中心2011年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秦川发展验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