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豆教学设计

2024-04-27

剥豆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剥豆教学设计

《剥豆》教学设计 洞纺学校 刘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认读“剥豆、利索、凸起、沮丧、执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敛声息语”8个词语,并理解“利索、敛声息语、瞻前顾后”的意思。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和动作)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感受。

3、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感受儿子乐观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本书,上面没有一个字,可是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就叫“生活”。的确,普通的生活蕴含着哲理,平凡中又包容着伟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很普通的家庭生活小故事,希望我们学完后也能从中有所发现,收获启迪。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剥豆》。(老师板书“剥”,请学生认读。)

2、解决多音字“剥”。

师:有谁为我们读一下这篇课文的标题? 生:bāo或bō。(此时学生很有可能读错)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多媒体,它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bāo也可以读bō,剥 bāo :去掉外皮或外壳,“剥花生、剥橘子)bō:专用于合成词,“剥削、剥夺”)请同学们跟着【课件】读一遍。

3、齐读课题。所以题目应该读——生回答:bāo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也和课文中的这个小主人公一样,爱比赛、爱挑战。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智慧大闯关”的这个游戏来学习这篇课文,以大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大组的加分最多,顺利地闯过我们的“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胜利的大组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一面红旗和一张智慧卡片,同学们有信心取得胜利吗?大家做好闯关的准备了吗?好,我们进入“第一关”。

1)师:【点击课件】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闯关秘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A、词语检查:

师: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读准字音呢?【点击课件】请一个坐得最端正的小组为我们开开火车。(剥豆、利索、敛声息语、凸起、沮丧、执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师:刚刚的小火车开得怎么样?有哪节车厢出问题吗?(学生作出评价)师:注意“利索”读轻声,“敛”是第三声。请同学们跟我齐读。

师:接下来,刘老师说一个词语的意思,你们来猜猜我说的是哪个词语?形容做事干脆、利落、速度快。

生:利索。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形容突然就不说话了,连呼吸声也故意变小了。是哪个词语?

生:敛声息语。

师:形容顾虑很多,犹豫不决。是哪个词语? 生:瞻前顾后。B、课文内容概括: 师:接着,请你们试着用几个刚刚我们学过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儿子和母亲比赛剥豆的事。【师板书“母亲 儿子”】 师:那你们能不能试着再增加几个词语使内容更具体一点? 生:母亲和儿子进行剥豆比赛,儿子在比赛过程中动作利索,虽然输了比赛,可是并没有沮丧,反而非常执著,母亲在比赛中却是为儿子小心翼翼、瞻前顾后。

师:你把刚刚我们学的词语能够很好的运用了,说明你对词语都理解了,你学得可真快啊,大家给他掌声!

三、走近母亲,体会母亲的“爱”。

1、师:恭喜大家成功闯进第一关,那么第二关的难度要加大啦!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自学第二关”的闯关秘籍。

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用横线画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小组讨论时,请将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用笔画出来。师:找到了同学,请举起手来告诉老师。

生:举出例子。“慈祥、多变、关心儿子、细心、体贴......” 师:点评。你找得真准确、词语也用得很贴切,真不错!师:老师把同学们刚刚说的总结了一下【点击课件】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点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这段话是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体现母爱的? 生:心理描写。【板书 “心理 ”】 生:语言描写。

师:这是以母亲的语言描写来展示心理描写的。

师:你找得很准确,你是怎么判断这是心理描写的呢? 生:文章中用到了“想”这个字。

师: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送上掌声。那么,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多用心理描写,那样文章才会更加生动。

师:同学们,你又发现母亲的动作有哪些变化吗? 生:慢,快,缓,紧。【板书 “动作 慢 快 缓 紧” 】

师:既然是参加比赛,一般人肯定只想越快越好,为什么母亲的动作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呢?

生:母亲心情复杂,充满矛盾;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关爱自己的儿子。师:是呀,作为母亲,她时刻为儿子着想,像母亲这样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总是犹豫不决、顾虑很多就叫作什么呀?用一个我们刚刚课文中学到的四字词语来表示。

生:瞻前顾后。

师:你真聪明,能够将学以致用,大家给他送上掌声!

师:接着,老师想请一位女同学读1、3句母亲慢下来的句子,请一位男同学读2、4句母亲快起来的句子。

师:那么,有谁愿意挑战一下呢?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读母亲动作慢下来的句子时,我们的语速是不是要慢一点、感情是不是要柔和一点?读母亲动作快的句子,语速要?(生答))感情要强烈点呢?

师:谁还愿意来挑战一下呢?

师:他们朗读时的感情掌握得怎么样?给他们掌声!

师:母亲所有的这些瞻前顾后都是为了谁啊?

生齐答:儿子。

师: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啊。可是,她有这个必要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子的表现吧!

四、走近儿子,体会儿子的“没有赌气、没有沮丧”。

1、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成功闯过两关,接着让我们进入终极挑战。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终极挑战”闯关秘籍。

【点击课件】

1、快速浏览课文,从儿子坦然面对剥豆比赛的结果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找到了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告诉老师。

生:我学到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自信;要赢得起输得起;要敢于挑战自己;要认真执著;要学会享受比赛的过程。

师:总的来说,从儿子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在面对比赛时“不沮丧、不赌气”。【板书 “没有沮丧、没有赌气”】 师:通过这次比赛,母亲又明白了什么呢?在课文中的第几自然段?

生:16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6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看到1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这句话是母亲从儿子的剥豆比赛中悟出的道理,真实的生活有快乐就一定有磨难,所以我们必须亲自去感受才会成长,那么你觉得看到这句话,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去面对比赛?

生:

师:这篇课文也告诉了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体现一个大道理。

五、提升明理,总结升华。

1、师:是呀,人生的道路难免有磕磕碰碰,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一对平凡的母子,一次剥豆,剥出了勇于挑战的儿子,剥出了真实理性的母爱,也剥出了共同成长的母子。总有一个人将我们牵挂,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感觉温暖,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生答:母爱。【板书 “爱”画爱心】

2、师:接着让我们欣赏一首小诗【点击课件】:《请求》

3、师:推荐阅读书籍:之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学会看病》,大家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毕淑敏。

师:你们的记性可真好!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毕淑敏的这篇课文——生齐答《剥豆》。刘老师再为你们推荐毕淑敏的两本书

《写给女儿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4、家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个场景,重点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描写人物的情感:

1、拿着59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

2、想举手发言,却又有些紧张

5、那么今天胜利的是(),请课后到老师这里领奖励。

篇2:剥豆教学设计

芜湖市峨桥中心小学蒋山分校 俞君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眼动手剥、利索、敛声息语、执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2、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来体会母亲在比赛中的“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3、尝试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儿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儿子坚强、乐观的态度。

4、熟读最后一段话,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来体会母亲在比赛中的“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2、尝试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儿子”的内心世界,并学着写一写,感受儿子坚强、乐观的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学会看病》导入,板书:剥豆,指名读。

2、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该怎样读呢?请大家看一看不同读音的字义,相信聪明的你们肯定能读出正确读音。

3、出示多音字:读bāo,“剥豆”就是把豆的壳去掉,那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做“剥香蕉”,把橘子的皮去掉叫“剥橘子皮”,把糖外面的纸去掉叫做“剥糖果”。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轻轻地跟读。

3、学生交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和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主要讲述了母亲与儿子进行一次剥豆比赛,母亲赢了,儿子输了。)教师板书:母亲(赢)儿子(输)

三、从心理和动作描写中体会母爱

1、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集中于哪几个自然段?

2、默读8-11自然段,圈出母亲的动作,找出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慢 快 松 紧),指导朗读,读出速度。

3、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行为呢?同学们,动作不同,是因为想法不同。同学们,在行动的背后,肯定会有一种想法在支撑。

4、母亲为什么快,为什么慢,为什么缓,为什么紧,你能不能自由选择一句来说一说。

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

5、师生对读(师读心理部分,生读动作部分)这里是作者的心理描写,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加了双引号的句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正在斗争着的母亲,她们似乎正在激烈地争辩着。)

6、引读:母亲甲在说(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母亲乙在说(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母亲甲在说(儿子这么投入,让他赢吧),母亲乙在说(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6、如果用词语来概括母亲比赛时的表现,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矛盾、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举棋不定、左思右想)课文里用了一个词,板书:瞻前顾后 解词:瞻、顾——表示“看”,原来,是因为母亲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才有了剥豆时这一快一慢一缓一紧的动作变化。

7、一场小小的剥豆比赛,母亲为什么要这样瞻前顾后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母亲的心。

A:母亲慢下来是怕儿子输了比赛,会让他失去信心。希望……那是什么让她有了这样的想法?(爱)一种慈祥的爱。

B:母亲剥豆的速度快了起来,是怕儿子(获得胜利后的骄傲)她这种想法的背后,藏着的是(爱)一种严厉的爱。

C:此时的母亲心疼儿子,又心生怜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D:她怕(获得胜利后的骄傲,对儿子发展不利),所以这种想法的背后,让我们体会到的又是(爱)一种真实的爱。

四、从动作和语言中体会儿子的大气

1、比赛中的母亲瞻前顾后,儿子呢?请同学们快速划出描写儿子赛前、比赛时和赛后种种表现的句子,思考: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请直接用词语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2、学生交流

3、这些句子对儿子的什么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语言、动作

4、我们知道,语言和动作是心理的反映,你觉得儿子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心理在想什么呢?

比赛结果出来了,我输了。

我想—————————————————,———————————————————。

于是,我朝妈妈笑笑,很轻松地说:“你赢了。”。

妈妈安慰我:“比赛不公平,应该是平局”

我想—————————————————,———————————————————。

所以我没有赌气,没有沮丧,脸上仍洋溢着山泉般的笑容。

5、学生写一写,交流。

6、此时,你们还觉得在剥豆比赛中儿子输了吗?——他赢得了什么呢?

五、总结

1、是啊,儿子的表现使毕淑敏豁然开朗,她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2、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3、读了最后一段,你懂得了什么?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五、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毕淑敏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毕淑敏的书,去触摸她细腻的笔触,聆听她心灵的思考吧!

【板书设计】剥豆

母亲(赢)儿子(输)

瞻前顾后 快慢 自信大气

缓紧 认真执著

篇3:剥豆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 你们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

生:豌豆。

师:说对了!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这个字。 (板书:豆)

师:你们再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 (出示课件)

生:他们在剥这些豆子。

师: (板书:剥) 同学们齐读这个字。

(生读, 有人读b佟o, 有人读b侪。)

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出示“剥”字读音和解释) 同学们看, 这个“剥”字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一个读“b佟o”, 一个读“b侪”。用在口语中的时候, 读“b佟o”, 意思是去掉物品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比如“剥花生、剥豌豆、剥葱皮”等。另一个音就是你们刚才读的“b侪”, 读这个音的时候, 意义也基本相同, 只是读“b侪”时, 主要是用来和其他字组成一个合成词。比如“剥夺、剥落、剥削”等。同学们想一想, 这两个字, 应该怎么读呢? (出示:剥豆)

【点评:对于学生来说, 只单纯地读准“剥豆”中“剥”字的读音显然是不够的。教师从“剥”字的不同用法入手, 帮助学生区别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读音, 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剥”字的两种不同使用情况中, 能够准确辨析出课题中“剥”字的正确读音, 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遇到难读的词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并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词句。)

师:这一课有哪些生字或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生:请大家注意第1自然段“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中“白瓷盆”这个词。

生:请大家注意这些词:利索、敛声息语、手起豆落、皆是、停歇、怜爱、凸起、隆起、土丘、全然、执著、沮丧、清澈、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大可不必、承受、磨难。

师:课文中有一些句子读起来很拗口, 你觉得哪句不好读?

生:“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 儿子忽然站起身, 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 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生:“一时, 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 只见手起豆落, 母子都敛声息语。”

生:“没有赌气, 没有沮丧, 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生:“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实在是大可不必。”

师: (投影出示以上句子) 谁愿意把这几句难读的话读给大家听?

(生再读句子, 师相机指导。)

【点评:针对课文中拗口难读的句子进行集中指导和反复练习, 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顺、读通的重要方法。】

二、理清脉络, 提炼重方法

师:同学们都能读正确, 很了不起!现在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儿子和母亲剥豆比赛的事。

师:说对了!能不能再详细些呢?

生:课文写了儿子和母亲比赛剥豆时母亲想让儿子赢, 又不想让他赢的矛盾心理。最后母亲赢了, 并且从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 (师相机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得更准确、全面。)

师:这次就说得比较具体了, 同学们以后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 不要只简单地用一句话说出写了一件什么事, 最好还能简单地说出事情的梗概。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概括的, 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点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被当成一种“符号”出现在阅读教学中, 渐渐被形式化, 以至于学生口中的“主要内容”多半都演变成了一句高度概括而并不见文章故事梗概的套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设计了有梯度、有层次的步骤, 一步一步把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引向全面和深入。】

师:现在同学们看看课文, 有没有发现很多段落中都出现了“引号”?

生:是。

师:文章中通常把人物的对话加上引号, 你仔细看看这篇课文, 加上引号的地方都是对话吗?

生:不, 母亲心里的想法也加上了引号。

师:对!因为这是直接引用母亲的想法, 所以也加上了引号。现在你能根据这些引号中的内容把这篇有16个自然段的课文分成“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三个部分吗?

(生先自己分段, 再与同伴交流。)

师:现在是不是觉得课文层次比刚才看起来更清晰了?

生:是。

师: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或是自然段较多的文章, 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的方法来学习, 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点评:在本课中, 由于引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 所以导致课文自然段较多, 对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造成了一定障碍, 因此, 按照一定顺序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对于学生学懂文本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体会情感, 朗读练运用

师:现在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 思考三个问题。我先出示前两个问题, 因为第三个问题很难, 我怕你们不敢尝试。 (出示)

1援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援比赛前儿子说了哪几句话?

生: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 因为母亲的盆里已经有了一些剥好的豆。

师:比赛的起点不同。还能从哪儿看出比赛并不公平?

生:这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比赛, 所以不公平。

师:你的意思是母亲的剥豆速度应该比儿子快, 所以并不公平, 是吗?

生:是。

师:你不仅善于观察, 而且思考问题很全面、很深入, 了不起!同学们, 单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比赛前, 儿子说了哪几句话, 分别是什么?

生:比赛前, 儿子说:“对。”“不, 就这样, 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师出示对话)

比赛前

母亲:“想比赛?”

儿子:“对。”

母亲:“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 可你只有几粒。”

儿子:“不, 就这样, 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师:现在, 我们来看着投影上的对话完成第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3)

3援通过儿子的语言,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同龄人? (不能用词语概括, 只能通过朗读儿子的话来展现。)

(生朗读儿子的话)

师:谁来说说, 这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生:自信的少年。

(师指导学生继续朗读)

【点评:第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这必是学生在读懂课文、了解人物内心活动之后, 经过理解、内化而展现出来的人物“心声”, 而绝非通常意义上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锻炼。】

师:同学们看看课文, 书中是用哪两个词来概括儿子的特点的?

生:自信、大气。

(师板书:自信大气)

师:儿子在比赛前, 表现得一直是那么从容, 可是, 作为比赛另一方的母亲, 心情是不是也如此轻松呢?你能用文中的两个词来概括母亲的心情吗?

生: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师板书: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瞻前顾后”,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比赛中”这一部分, 看看母亲是怎么“瞻前”, 又是怎么“顾后”的。找出母亲的心态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四次。

(师出示)

“让儿子赢吧, 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 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 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 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见他如此投入, 我心生怜爱, 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 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师:我想请四名同学分别来读这四句话, 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练读一下。

(生练读)

师:谁想来读?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

师:读得都不错, 我听出了你们这四位“母亲”的小心翼翼。现在我再给同学们些提示 (把句中“慢、快、缓、紧”四字标红) , 现在, 谁想再来试试?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 突出了红字。)

师:真不错, 你们是犹豫不决的四位“母亲”。我们来一起合作读这一部分。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想到———

生:“让儿子赢吧, 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又想到———

生:“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 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 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见到儿子———

生:如此投入, 自己心生怜爱。

师:母亲瞻前顾后是因为她最终想通了———

生:“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师:做母亲真不容易!同学们, 你们觉得, 母亲还仅仅是在剥豆吗?她也在把自己正处在矛盾和担忧中的情感, 一层一层地剥开。我们看到的, 是一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犹豫不决、躲躲藏藏、闪闪烁烁的良苦之心。 (板书:见心)

师:一直在变化的, 是母亲剥豆的速度:有慢、有快、有缓、有急。而不变的, 则是母亲这颗良苦之心对儿子深深的———爱。 (板书:是爱)

师: (板书:) 这哪里是在剥豆啊, 分明是在剥心啊!

【点评:“比赛中”这一部分的教学, 掀起了本课一个高潮。学生在“了解—练读—品味—朗读—展现”的过程中, 由“剥豆”开始, 把母亲的情感一层一层剥开, 经历了“剥豆—见心—示爱”的情感升华过程, 一个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慈母形象便在学生深情的朗读中愈见高大!】

师:就这样———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 一盆一碗, 一大一小, 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 但凭常识, 我知道儿子——— (输定了。) 我正想淡化结果, 他却——— (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 先将——— (他的豆倒进去, 正好一碗) 然后又用——— (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 ) 也是——— (一碗) 只是——— (凸起来了, ) 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师:比赛的结果见分晓了吗?谁赢了?

生:母亲赢了!

师:儿子是怎么说的?

生:“你赢了。”

师:你们和别人比赛自己输掉时, 说过这样的话吗?

生:说过。

师:当你气急败坏时, 你会怎么说这三个字?

生: (生气地) 你赢了!

师:听出你生气了!如果比赛输掉了, 你情绪十分低落, 垂头丧气地说这三个字, 又该是什么语气呢?

生: (声音低沉地) 你赢了!

师:如果输掉之后, 你极不服气, 阴阳怪气地说, 又是什么样呢?

生: (阴阳怪气地) 你赢了!

师:可是, 同学们, 一个输不起的人, 往往就是一个赢不了的人, 只有坦然地面对失败, 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文中儿子又是怎么说这三个字的呢?

生:他“轻松”地说。

师: (出示) 是啊, 这个时候, 儿子完全没有剥豆时的———

生:认真和执著。

师: (板书:认真、执著) 他只是朝我笑笑, 很轻松地说———

生:你赢了。

师:“是平局, 我本来有底子。”

生:“我少, 是我输了。”没有赌气, 没有沮丧, 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点评:如果说“比赛时”这个环节让学生“走了进去”当作者, 那“比赛后”这个环节教师又让学生“走了出来”当读者。教师独辟蹊径地设置了多种语言环境, 给短短的“你赢了”三个字赋予了多种内涵, 学生在不同情感背景下的朗读对比中, 对“轻松地说”这一情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得出神入化。这一环节的设置, 妙不可言。】

四、明理言志, 拓展促提升

师:在生活的道路上, 难免有磕磕碰碰, 当我们遇到这些挫折和失败时对自己说——— (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生读。)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让我们对所有的母亲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对平凡的母子, 一次剥豆, 剥出了勇于挑战的儿子, 剥出了真实理性的母爱, 也剥出了共同成长的母子, 生活真是处处皆学问!最后让我们对大家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现在, 让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 该承受的, 该经历的, 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 伤痛、伤感、伤痕, 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 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

师:这是母亲的想法, 那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 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这段话? (出示改编后的话)

对我们来说, 该承受的, 该经历的, 都应该让我们体验。失望、失误、失败, 伤痛、伤感、伤痕, 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 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

师:最后, 老师送同学们一首小诗, 诗的题目就叫《生活是一首诗》。

生活是一首诗, 朦胧、绚丽而又多彩。

生活是一支歌, 清脆、委婉而又动听。

生活是一杯酒, 辛辣、芳香而又浓烈。

生活是一幅画, 五彩、斑斓而又淡雅。

读生活的诗, 是一种情趣, 或低吟, 或朗诵;

唱生活的歌, 是一种享受, 或深情, 或狂放;

品生活的酒, 是一种陶醉, 或浅酌, 或深饮。

作生活的画, 是一种幸运, 赤橙黄绿青蓝紫, 由你来调配……

【点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这是本文要传达给读者的启示。教学中, 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之, 没有对这个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 而把这个段落夹在了“对……说”和“生活是一首诗”这两个拓展训练之间, 采取替换人称读的方式来理解, 很是特别。没有多次出示和反复咀嚼, 只是在让学生跟随着比赛的进行一路缓缓走来, 以感悟替代讲解、以朗读替代表述, 伴随着动人的背景音乐, 文章的深意润物无声如涓涓细流般慢慢流淌进了每个人的内心。】

附板书:

【教学随想】

《剥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 作者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本文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生动。教学时, 我着重关注以下三点。

1. 推倒词语教学的“墙”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是一面“墙”, 其与阅读教学中精彩纷呈的朗读、体悟、表演等环节比起来显得乏味和枯燥, 所以在公开观摩的展示课中更容易被压缩和忽视, 甚至有些教师会选择“绕着走”。而作为阅读、理解、写作的基础, 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却又不言而喻。

其实, 在“迎难止步”与“迎难而上”之间, 我们更应该看到困难背后的价值所在。以本课为例, 文中“敛声息语”“瞻前顾后”等词语固然为学生阅读带来一定障碍, 但其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的重要“抓手”。正所谓“墙推倒了就是桥”, 推倒了词语教学的“墙”, 就铺成了阅读理解的“桥”。

2. 抓住语言描写的“魂”

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内心活动描写, 如何找到最能凸显人物个性的语言进行反复的体会和运用, 是学习本课的关键。

“你赢了”是母子间众多对话中非常普通的一句, 但这三个字却正是文中“儿子”轻松面对胜负、坦然接受失败的最有力体现, 是人物的灵魂所在。

教学时, 我便选择了这极易被忽视的“你赢了”三个字和学生反复揣摩、朗读和运用, 把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感受现实生活的“真”

“生活是实在的, 真实的生活有快乐, 也一定有磨难”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句不仅是作者作为成年人、社会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提醒和忠告。而让只有12岁左右的孩子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体会到生活的坎坷和不易又谈何容易?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去体会母亲内心的纠结, 也不能让学生提前去经历生活的磨难与辛酸, 生活的一切终究会到来, 我们不必过度地阐释引申文本、不切实际地一味拔高, 那只是与自然相悖的一厢情愿。

篇4:《图案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图形变换设计组合图案。

难点:将基本图形创造性地应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设计出和谐、丰富、美观的组合图案。

教学过程

1.赏一赏(情境展示,知识再现)

教师用电脑演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形,回忆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片捕捉学生的眼睛,帮助学生回顾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2.找一找(追根溯源,掌握本质)

教师用电脑演绎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变换后得到组合图案的过程,归纳共性:(1)形状不变,大小不变;(2)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说出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图形,学生认识到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简单图形的复杂变换”。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演示出图形变换的奇妙与美丽,学生感受数学的生动、灵活和美妙,创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3.炫一炫(小试牛刀,情感分享)

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设计的组合图案。

教师提出问题:①请你介绍你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经过怎样变化得到的;②还有其他变换方法吗?③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更为漂亮的图案吗?④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展示其搜集到的组合图案并辨析图案。

教师归纳图案设计步骤:(1)选取基本图形(不要过于复杂);(2)依据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设计图案。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画一画(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教师:小芳想为自己的房间换上新的墙纸,你可以帮她设计一下墙纸吗?

学生分组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

5.比一比(民主评价,理性建构)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各自所确定的基本图形及变换出的组合图案,简要说明在你的图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

教师找5~8组学生代表展示设计成果,说出作品的设计技巧和优胜之处,最后全班学生用表决器选出三幅最优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展示其创作成果,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意识。

6.结一结(自我小结,体验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图案设计的关键,即选取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的图案。学生通过填写作品评价量表掌握图案设计中蕴含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

篇5:《剥豆乐》教学反思

在展示幼儿的操作记录单时,我该把记录错误的单子也要拿出来,让他再次数数,在大家的帮助下,提高他的数数和认识能力。在活动中,我也该让每位幼儿把记录单带上来,让他们看着单子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每个豆荚中豆子的秘密,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生生互动性,这样活动就更完美了。

从最后的装豆和送豆的游戏中,可以发现我班幼儿的数学能力超过我的预料,他们能够从1数到30,个别幼儿不在家长的帮助下还能正确的用数字记录呢,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篇6:剥豆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

我们学剥豆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懂得要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引导幼儿做事要细心,要有始有终。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每组幼儿一盒豆荚、两个托盘。

2、事先和厨房联系有关事宜。

活动过程:

1、让幼儿帮助厨房的叔叔、阿姨剥豆荚,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组织讨论,帮助幼儿解决“怎么剥豆荚”的问题。

今天我们帮助厨房叔叔剥豆荚,你们知道怎么剥吗?

*让幼儿动手试着剥一会儿豆荚,然后老师请剥得好的小朋友示范。

*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剥得又快地上又干净。老师建议拿一个托盘放豆子,一个托盘放豆壳。

*集体剥豆荚。告诉幼儿剥豆时要细心,要有始有终。

2、让幼儿通过送豆子和吃豆子等活动感受劳动的喜悦。

*带领幼儿把剥好的豆子送到厨房。

小朋友,我们把剥好的豆子送给厨房的叔叔。你们帮助厨房的叔叔、阿姨做事,他们一定很高兴,一定会谢谢小朋友的。

*打扫桌面。

*午餐时,让幼儿品尝自己剥的豆子。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篇7:剥豆说课稿

一、课题选定

本次研讨的议题是:怎样大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围绕这个主题,确定本次的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1)比较法。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描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然后和课文比较,看看作者量怎样表达出母爱的。

(2)启发诱导法。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2、学法

(1)读思结合法(2)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并进行充分地讨论,进而理解课文,掌握表达方法。

二、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及教学模式 在本次教学中,自己确定的教学理念是:

1、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2、启发诱导,教给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

教学模式确定为:身心放松—激情导入—引导发现—达标反馈—课堂小结。

三、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难点

(1)学会概括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层次

(3)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母爱的。教学的重难点是作者怎样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母爱。

2、教学流程(1)启发谈话

(2)解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文章层次。(4)体会母。(5)达标反馈。(6)课堂小结。

四、设计中的困惑

略读课文中怎样把握好老师讲的“度”。

《剥豆》教学后记

教学完本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1、注重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交流会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让一理解母亲的动作变化---由慢变快,再到缓,最后到紧的时候,自己让学生扮演母亲的角色,仔细去读读描写母亲相应心理活动的段落,然后接受教师的采访,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很浓,他们投入了紧张的讯与思考之中,并且通过后来的采访活动,可以看出学生兴趣很浓,并且学习效果较好。

2、能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阅读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复习和教给了学生以下方法:(1)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一个字的恰当义项。(2)概括一篇写事文章的主要。

(3)怎样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是:

篇8:《路灯设计》教学设计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照明建设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建设任务。路灯的建设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有利于居民区的治安管理,更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路灯已经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欣赏和实用相结合发展。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路灯的观察、欣赏,了解路灯的造型、色彩、功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美妙多彩的世界来自人们的精心设计。同时通过对路灯设计的尝试,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

二、教材分析

《路灯设计》是第七册第1课《台灯设计》的一个延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它美化再应用到生活中。通过观察生活中造型各异的路灯,璀璨的灯光都会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了解路灯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路灯的结构(灯罩、灯体和灯杆),以便学生了解路灯的基本组成,为设计出符合环境的路灯提供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路灯的种类、造型和功能,了解设计路灯应该从外观、实用和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了解路灯造型的基本要素,能设计一组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与环境和谐的路灯。

2.过程和方法

在观察、对比、欣赏路灯作品的探究中,感受不同场所的路灯,设计出一组符合场景的路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观察不同地点的路灯,感受路灯的美感,提高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设计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路灯的造型设计。

难点:灯罩、灯体和灯杆的设计统一并与环境协调。

五、课前准备

生:观察生活中的路灯和绘画工具。

师:各种不同造型的路灯图片资料和范画。包括在黑板上贴好磁铁。

六、教学过程

1.看图分类

师出示不同地点造型不同的路灯图片若干,让学生进行分类。

师说:王老师在国庆七天出去采风了,看到了许多的路灯,有些老师还记得,但是有些老师已经分不清楚了,请同学帮我把这些路灯送回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动脑,激起他们的兴趣,及时地参与进来。)

老师先在黑板左边上贴四个地点,(围绕A.公路;B.儿童游乐园;C.休闲广场;D.社区庭院。事先在卡纸上写好这四个地点)。在黑板的右边贴范画。先由老师边让学生回答边做示范,把范画贴在相对应的地点旁。余下的范画让学生先思考,想好后再请同学贴到相应的地点后面。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导到路灯该属哪个地方,对路灯和环境的关系有个初步印象。)

2.分析讨论

(1)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分,谁能来说说理由。(灯杆有高中低,灯体的明亮度,或者环境的不同等)。再比较一下儿童乐园的路灯和公路路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这么多造型各异的路灯是怎么设计的呢?有没有兴趣做一回设计师呀?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路灯设计》。

(设计意图:让他们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尝试解决问题。)

再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路灯由几个部分组成。(灯罩、灯体、灯杆)

师出示一张大的路灯图(也可以现场示范),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分别标出灯罩、灯体和灯杆。并让学生说这盏路灯可以放在哪里?每盏路灯的灯杆、灯罩有哪些造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了路灯要符合环境的意识,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明白路灯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再通过观察,知道路灯的灯罩、灯杆可以变换,有不同的形状。)

(2)尝试交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漫步在一个儿童乐园的草坪上,四周有小朋友的嬉笑声,这时你看见了一盏盏的路灯,你觉得,那个路灯应该是怎样的造型?请同学来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加明白了路灯的造型、色彩等等要紧扣环境和谐这个要素。)

(3)小结:要使路灯设计得漂亮应从路灯各部分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并且要和周围环境协调。(打个比方,我们在运动的时候穿西装总是怪怪的吧。)

3.学生练习

欣赏了那么多的路灯,我们也晓得了路灯的基本要素,那么老师来考考你们吧。现在有这么几个地方需要重新设计路灯:(1)迪斯尼乐园;(2)钱清街道;(3)居住的小区;(4)我们的校园。(这些先写在卡纸上,出题的时候再贴到黑板;并在设计小贴士上写明可以增加路灯的其他功能:如挂广告,打电话,看电视等等。)

(设计意图:推出这些学生熟悉,喜欢的地方,能让他们有亲切感,有一种迫切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小贴士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设计思路。)

小设计师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处进行一组路灯的设计,记得写上设计意图哦。

(设计意图:学生清楚自己的路灯是哪里的,有哪些特点,是否符合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标。)

4.生设计,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典型问题,当场解决)

5.点评

把一些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先请其他同学猜这是哪里的路灯,再由作者说明:是怎么想的,优点有哪些,哪里需要改进。(是否符合环境、造型,是否有新意等。)

6.拓展

课后去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有了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提倡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9:剥豆读书笔记

课文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和儿子在一起进行剥豆比赛。儿子虽然输了,却没有赌气,也没有沮丧,而是勇敢的面对与承受。

我读到儿子的“我少,是我输了。”和“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这两句的时候,我觉得儿子即使输了他也表现出很轻松,没有像母亲预料的那样会生气,实在是很难得。

我还读到母亲的“外面社会竞争靠的是实力。”不能抱着侥幸的思想,更不能让对手让着你。的确,做任何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实力。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是让儿子赢,一种是让儿子输。你们肯定会让儿子赢吧!可是,文中的这位母亲却选择了让儿子输。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我们该经历的,就必须得去体验,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价值。生活有泪水,也有微笑,以后的路很长很长,母亲想让儿子体会到失败与成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少跌跤,即使跌倒了也要学会从哪跌倒再从那里爬起来。也就是说,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有磨难。

我和文中的儿子完全不同: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打牌,眼看就要赢了,可是妈妈的一个“地雷”,把我给炸输了。我鼻子一酸,把头一歪,丢下牌,抹着眼泪走开了。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想法改变了。

篇10:剥豆读书笔记

在和母亲比赛时,我们的母亲一定会让着我们。但自己又不想让帮助来获得胜利。我想比赛结果和过程是一样重要的!

剥豆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写的,有一天,儿子和“我”一起剥豆,翠绿的豆子马上就要将白瓷盆铺满时,儿子有去拿来了一个新碗,想和“我”比赛,母亲从自己的碗里拿一把豆子给儿子,儿子却没有要,而是选择了,自己独立把豆子剥完。虽然“我”的碗里也有儿子的一部分,可儿子还是没有要,因为儿子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输、赢。结果儿子还输给了“我”。

我的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感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我和妈妈比赛跑步,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要求,比赛激烈的开始了,我迅速的冲了出去,妈妈也随这我一样跑了出去,起先妈妈比我跑得快,可是妈妈看我落在后面很远,便减满了速度,让我跑上去,我冲到了妈妈的前面,我先到了终点,虽然妈妈输了,但是我心里明白,是妈妈让的我。我当时醒悟了。

妈妈本生能赢得,可是妈妈毕竟是妈妈,再说妈妈也是大人,应该让着小孩子的。所以,妈妈就减慢了速度,让我冲上去,赢得了胜利。但这个生对我来说,毕竟不是自己用努力得来的。我叹了一口长气:“哎……”妈妈的伟大、慈祥……值得天下所有的母亲来学习!

上一篇:气瓶检验作业指导书下一篇: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