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24-04-07

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一:《鱼》教学反思

《鱼》教学反思

临河六中 高晓玲

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时,整体知识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鱼这一种生物,他并不陌生,他摸过、吃过。但教师没有准备实验材料“活鱼”,使得一节本应该活灵活现的课堂演变为学生的想像,学生的总结课堂。这是一点值得教师反思的,在今后的生物课堂中尽可能地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感受生命的魅力。

对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提出的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一般善于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这些问题,此类问题有些没有一定的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在科学界研究的也不多,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引导他们将来 投身科学事业。

在讨论鳃丝适于水中呼吸的特点时,学生不是很好理解细,表面积大,可以用面条煮在水的现象或者

一些麻绳在水中展开,在干燥的空中粘合在一起来说明鱼为什不能在空气中呼吸,这样比较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在解答课后练习第3题时,学生忽略了植物的呼吸作用而只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鱼的呼吸,从而不明白鱼在黎明前浮头的现象,天亮后鱼就不再浮头。此问题是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只注重第一个问题而忽略第二个问题,在学生讨论或作答时教师一定注意必要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

整节课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比较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生物学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篇二:《美丽的鱼》教学设计及反思

《美丽的鱼》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熟悉曲线工具的使用,恰当使用曲线工具,熟练组合各种曲线。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在画图软件中学习画鱼,掌握“曲线工具”画曲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曲线工具三种曲线的画法,一弯曲线的画法,二弯曲线的画法,封闭式曲线的画法

三、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生:?? 师:那谁给我们说说你在哪都看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呢? 生:?? 生:想

师:那里可是个五彩缤纷,奇妙的世界!单单鱼就有两万多种,可谓千奇百怪呀!

生:尼莫!

生:美!

师:喜不喜欢各种各样的鱼? 生:喜欢!

生:想!

师:好,那就让老师来帮你们实现吧!

2、引出课题,技巧点拨

师:现在就让老师叫你们画那些美丽的鱼吧!(板书课题:美丽的鱼)

生:?? 师:喜不喜欢这些美丽的鱼?

生:喜欢!

师:想不想学会怎么画?

生:想!

师:那我可得先考考你们!(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弯曲线、二弯曲线和封闭曲线分别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谁能说出老师画的这些线的名称呢? 生:?? 师:真聪明!(这个是一弯曲线??分别板书线的名称)老师告诉你们只要你学会了花这些线,你就会画美丽的鱼啦!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简笔画鱼)这些美丽的鱼都是用刚才的线画成的,而且,你是不是都着急画啦?

生:是!

3、探究学习,解难释疑 a、一弯曲线(画鱼的身体)

师:好,咱们先从简单的开始,先画一弯曲线。

教师演示一弯曲线的画法,边画边讲解。强调分三步:一拖,二拖,三点(板书)

让学生们亲手操作,并交流画法。

教师巡视,请画的好的同学做演示,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再次强调话的及方法要点,并让学生根据要点再次操作,看是否不刚才画的好。b、二弯曲线(画鱼的纹理)

师:刚才的同学做非常好,下面开动你聪明的脑瓜和灵巧的手,看谁能自己探索出二弯曲线的画法,看看谁能来当当“小老师”!生自主动手操作,师巡视并作适当指点。

请做得好的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二弯曲线的画法,教师可做适当补充。表扬和鼓励“小老师”,激励其他学生。

最后总结画法:一拖、二拖、三托。(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教的再画一画,看谁画的最好!c、封闭曲线

师:好,同学们画的都很认真,下面你们放松一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小惊喜!(是操作封闭曲线的画法)

看,我们还是用曲线工具,一点、两点,看看这是什么? 生:直线。

师:很对,下面我在拖一下,睁大眼睛看一看会有什么小“奇迹”发生!

生:?? 师:有意思吗?这就是封闭曲线。想不想动手试试你能不能让“奇迹”发生?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并给与指导。

师:同学们真利害,画的真好,下面谁来试着总结一下封闭曲线的画法呢?

生:??(板书要点为1点2点3点拖)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老师巡视,并进行技术点拨 师:老师看见有好多同学画出了非常漂亮的鱼,下面请小组内选出画的好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好不好?看看谁是咱们今天真正的大画家!(谁画的好,就让谁讲讲自己的画法:用的什么线??)展示学生作品,进行学生点评,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目的。同时学生点评也体现出对知识技能操作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篇三:鱼儿的奥秘优秀教案附教学反思

鱼儿的奥秘优秀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材介绍】

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侧重培养学生“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能力,这是本单元的 二级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 通过观察研究,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针对猜想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提问的科学态度及友好对待研究对象的人文精神。

【学习者分析】

(一)直接经验

四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几乎都见过鱼、吃过鱼,所以对鱼的外形(如身体外部呈流线型、有鳞等)、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如身体内由刺、有肌肉等)。但这种了解有时有所局限的。比如,所接触的鱼的种类不多,仅限于常见品种,比如金鱼、鲤鱼、草鱼等。就身体内部结构来说,对其内部器官的分布于构成大多缺乏了解。

(二)间接经验

学生通过阅读或他人知道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是因为有可以在水中呼吸的腮。并且了解一些特殊的个案。比如“鲸鱼”不是鱼,因为它胎生。另外可能还听说过想飞鱼等比较特殊的鱼类。

(三)能力方面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应该已经经历过一些“做中学”形式的探究活动,因此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与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的计划于组织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的可用资源。

(四)现象与已有认知的冲突点 1.鱼不停的张嘴是在呼吸吗?

2.鱼会游泳,但身体的哪一部分是负责运动的? 3.鱼会产卵,但卵又是如何孵化的? 4.叫鱼的都是鱼吗?鉴别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1.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2.自主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教学准备】

水槽、鱼网、鲫鱼、金鱼、草鱼、气球、滴瓶、食用色素、塑料板或木板、皮筋、夹子、沙子、石子、手电筒、黑布、相关书籍,多媒体设备、课件、记录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观察鱼

各组的水槽里面有漂亮的金鱼、个头比较大的鲫鱼和小草鱼,大家是不是想仔细看一看?好,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组长把水槽端到标有自己组号的桌子上。

一、交流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 【5分钟】

鱼是我们熟悉的动物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鱼儿的奥秘!(出示课题)你发现三种鱼有哪些相同之处?

从鱼的外表看,有哪些与其他动物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通过观察中还发现了些什么?

你在观察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我们来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来梳理一下:(1分钟)

鱼的嘴为什么不停的动?

鱼的鳍有什么作用?

鱼身上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鱼受到刺激会眨眼睛吗? ??

二、计划与组织 【12钟】 1.提出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1分钟)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现在请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地研究问题,并写下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想。

接着商量一下怎样研究,并把方法简要地记录下来。

科学研究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所以我们讨论时应该??(轻声)尽量不影响他人。当我们听到提示音时,就停止讨论,进行交流。

2.小组商议研究主题及探究思路(7分钟)

鱼鳍:

你们认为鱼鳍是起什么作用的?

如果鱼鳍不能发挥作用了,与会怎样?

怎样才能让鱼鳍不动呢?

女孩子不想让头发乱跑时会怎么做?

当有人骨折时,医生希望受伤的部位不要动,以便尽快康复,会怎么做? 鱼腮

你认为鱼为什么不断的张嘴?

如果是喝水,水会到哪里去?

如果是呼吸就应该有进有出,就像我们人呼吸一样,那么鱼吸进的水会从哪里排出 来呢?

现在鱼吸入地水鱼周围的水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在白纸上用百粉笔写字。怎样才能看到鱼儿吸进鱼排出的水呢?

鱼色

鱼是什么颜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样吗?

自然界鲫鱼、草鱼生活在哪里?

周围会有些什么?

你在游泳时向水面望去时会有有什么样的感受?

鱼眼

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眨眼或者闭眼? 3.交流各研究主题的设计方案。(4分钟)现在,请各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主题.很多组选择研究x主题,咱们请一个组来介绍一下研究你们的计划。现在请把研究方案在补充、完善一下,之后请材料员拿着你们的计划到材料区领取材料.三 观察实验,自主探究,搜集事实。【12分钟】

1.学生到研究区分组研究,教师适时指导,并关注各组进度。2.回到研讨区,记录发现与结论。

四 表达与交流 【8分钟】

(出示研究照片)正在进行研究的是哪个小组?介绍一下咱们的研究吧? 你们的研究主题是?? 你们的猜想是?? 你们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五 介绍鱼类的繁殖 【1.5分钟】

我们通过研究有不少发现,这些问题对鱼儿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不过鱼儿要一代一代的活下去,还需要不断的??(繁殖)鱼儿是怎样繁殖的呢?(产卵)对,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时金鱼在水中产卵,卵附着在附近的植物上,(毛鳞鱼将卵产在岸上)这是什么?啊,是鲨鱼的卵。

六 概括和总结鱼的共同特征。【1.5分钟】

今天我们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鱼儿的奥秘:身体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鳞,与儿不断的张嘴是为了配合腮进行呼吸,鱼用鳍和尾运动,这些特征都是为了 适应什么样地生活环境?(水中),终生生活在水中。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鱼用卵繁殖后代。

篇2: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选定本课是想借助民间剪纸的形式学习剪纸、学习剪对称形和镂空技巧表现鱼形的内外花纹,培养巧剪花纹的动手能力,并养成安全使用剪刀、细致耐心的意识,为今后运用纸媒材料进行多种造型活动打好基础。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我提供了典型的不同鱼形图片,拓宽学生对鱼形的记忆表象,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学会如何打扮鱼儿的花纹样式,强调留下来的部分要始终保持相连。

重点是学习对称剪纸的基本方法,大胆的剪出不同的鱼形。难点在于剪鱼形和内外花纹的个性化表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演示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为了让孩子们检出个性化的鱼形,强化鱼形和内外花纹的设计打扮装饰。

二、自主探究,个性创新。

课中老师出示鱼的剪纸图案,让学生来观察团的特点。在学生分析的观察的基础上提示课题。尺寸深入,质疑怎么剪对称鱼形,让孩子们边读儿歌边思考。“鱼儿鱼儿真可爱,对折描形剪出来。”充满童趣有简单的儿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下,明白折、描、剪。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自编的儿歌来解决:折纸开开朝上边,鱼儿图案画下边。只画半条鱼身体,展开变成美鱼形。明白怎么做,并不代表孩子们能创作出独特而有个性的鱼儿。借助简笔画,让孩子们感受像圆形的胖胖的鱼,有身子向三角形兽兽的,邮箱扇子的,有想剪刀的。鱼鳍也有大有小,有月牙有锯齿纹。有条文。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鱼形花纹,夸张一下他们又去的鱼形或是用不一样的花纹装饰。将黑板作为海底世界背景,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海底世界的情景。

三、交流评价,欣赏陶冶。

篇3: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科学运用多媒体

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你用一种教学方式去让孩子反复学习一种知识,他们肯定会觉得乏味而无趣。在人美版第一册上学期“谁画的鱼最大”中,我在训练学生归纳鱼的身体的基本形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小广播的形式让学生仔细倾听鱼的身体部位的名称: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小广播吗?但是孙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是否听得认真。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小广播开始了!生:准备好了!(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师:请听题:“一条鱼主要有哪几大部分呢?”生(齐):鱼头、躯干、鱼尾、鱼鳍。

用小广播来代替教师的知识传授,让学生简单明了地认识了鱼的各个部分的名称,特别是“鱼鳍”,如果你就用板书写出来,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认识这个“鳍”字,你还要用拼音再教一遍这个字,这样就变成了一节语文的认字课了。多媒体的运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根据教学的需要,获得独特的数码虚拟视觉效果以外,它的语音效果协助教师解决了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充分展现多媒体的优势,从而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我相信,这种边听边看边学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适合一年级学生的。

二、设疑激趣

通过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各个部分的名称,然而鱼变化最大的应该是鱼的躯干的形状。一年级的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掌握好学生的喜好之后,我就有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孙老师上个星期天刚去了上海的“海洋馆”,还拍了很多的长得特别奇怪的鱼的照片,你们想看吗?生(齐):想!师:先给大家看三条鱼,如果你们都能说出这三条鱼的身体的形状,孙老师再奖励大家看更多的鱼的照片,你们有自信吗?生(齐):有!师:播放幻灯片。生1:椭圆形。生2:三角形。生3:方形。

就这样,在满怀期待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鱼的三种基本形状,让学生学会归纳某一样东西的基本形状也是其学画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功。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首先,在课堂上你要懂得设疑。你的这个“疑”肯定是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的,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无望”。其次,在课堂上要懂得激趣。顾名思义,“激趣”即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了学生的“期望”———学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鱼的照片,这样的一种“诱惑”在教学环节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既会认真回答此环节中的三个问题,更会对下一个学习环节中的图片充满兴趣。

三、在游戏中渗透知识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思想,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意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感情态度。”

前一个环节学生关注的是鱼的躯干的形状,那么下一个环节我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鱼鳍”和“鱼尾”的形状,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轻松地改变鱼的“躯干、鱼鳍、鱼尾”的形状,画面上马上就会呈现出一条奇特的鱼。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游戏,以游戏激发学生的情感,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师:作为奖励,接下来我们边看图片边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谁和我长得最像”。刚画的一些鱼的图画,请同学们找一找照片中的鱼和老师画的鱼中哪一条长得最像。生1:这条画和孙老师画的第二条鱼最像。师:你是从哪个部位看出来的?生1:它们俩的鱼鳍长得最像,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的,特别的大。生2:这条鱼和孙老师画的第四条鱼最像。师:你又是从哪个部位看出来的?生2:我也觉得它们的鱼鳍长得很像,就像两把剑一样,很尖。

……

恰当运用游戏教学可以影响或决定美术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运用游戏方法开展美术课的教学更有利于一些技术能力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内容得以顺利地学习。游戏教学能使小学生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练习在玩中进行,还有可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新知。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这一尺度只要把握好,我们的美术课堂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鱼花石》教学浅谈

学生读诗、读文章,往往是就诗论诗,就文论文。不太愿意去了解作者或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去查阅有关资料了。所以往往对诗、文的内容理解比较肤浅。为此,本人就此课程标准,谈一下自己在教学《鱼化石》中的一些做法。

《鱼化石》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我在教授这首诗时,没有用已往的边读边讲的方法。而是一开头,先出示一幅鱼化石的图。然后请学生说说:1、什么是化石?2、什么是鱼化石?3、鱼怎么会在层层叠叠的岩石中变成化石的呢?其实作为中专生来说,化石、鱼化石他们并不完全陌生,他们的头脑中不是空的,已经或多或少地储存了有关化石的这些知识。面对第三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说:可能是火山爆发?有的说:可能是地震?有的说可能是海啸……这一切说明:这些灾难都是瞬间,刹那间,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

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然后让学生考虑:诗人艾青在60岁后为什么突然写《鱼化石》这首诗呢?请学生将查阅到的有关艾青的资料及写作的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介绍一下。

有一位学生说:艾青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曾经创作过大量的诗。其中的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但生活有时是非常不公正的。正当他年富力强,创作最佳时机时,一个共產党员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右派分子,一个诗人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工作,被强迫到农场去劳动。二十年的时间里,作者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此在社会上销声匿迹。直到1978年诗人复出后,才开始写诗。

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鱼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火山爆发等,瞬间失去了自由。而艾青在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关押起来到农场劳动。艾青的经历和鱼化石中的鱼是一样的。

……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论着对诗人和鱼化石之间关系的看法。

我则进行小结:作者的生活经历和鱼化石中的鱼是何等相似。作者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不能不对自己这漫长的几十年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鱼化石的形象,使诗人产生灵感,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写下了《鱼化石》这首诗。

学生此时已具备了讲解课文内容前的一些必要的知识(鱼化石和作者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开始学习诗,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讲解诗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而主要是抓住诗中的有关重点诗句,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去理解。

活泼的“鱼”被“火山爆发”,被“地震”埋没了,多少年后“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鱼曾经作为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沉浮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他“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他的生命已宣告终结。

诗人是在写“鱼”,也是在写人。著名女作家丁玲看了《鱼化石》这首诗后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诗人在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后,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言论的自由,处于被隔离,封闭的生存状态,他的人生经历跟鱼化石的成因和状态、特征及其相似。这首诗正是诗人真实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诗人在写这首诗时,不只是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的人。正如诗人自己曾经感叹过的:“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它是诗人表达了许许多多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们的切身感受。也是对一种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控诉。所以,这首诗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诗人面对如此不公平的遭遇,没有怨天怨地,也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苦涩的回忆中,而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揭示出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的客观真理——“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诗人直率地告诉人们,要吸取教训,这是很多人用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博大的胸怀,那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献身精神——“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诗中主要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诗中的“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来谈谈人应该怎样活着?(引导学生)

艾青:“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春蚕到死丝方尽。

屈原:“路漫漫 ,其修远,吾上下而求索。”——探索

杜甫:“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国忧民。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垂史册,美名留给后人。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追求自由。

我们学生:……

其实,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发言,互相讨论以及联系本人或生活实际等方法来学习课文,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教学好比砍柴,要在同一时间内砍柴多,就必须刀要快。而我们教学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多,掌握得牢,就要让学生在上课时多动脑、多交流、多探讨。此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篇5:《鱼》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海底世界的情景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回忆他们见过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加强学生的回忆。接着出示图片资料,引出用彩墨画的鱼,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分析鱼的身体结构,接着我演示绘画步骤,并逐步讲解用笔用墨的技巧及注意事项,,提示学生如何运用浓淡墨表现鱼的结构,并能配以适当的环境,组成较完整的画面。

为了强调和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多次让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墨画的兴趣,逐步掌握方法。

篇6:《鱼》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 “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魏书生老师的阅读教学注重“科学、民主”。因此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的过程。

二、说文本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七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弃,因此,要把本文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的品质。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写了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篇课文共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两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感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内涵。

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思想活跃,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组织教学,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识字法、预习法……再现了文本的情境,集形、情、境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注意力集中而稳定。下面重点谈谈其中的两种教法。

1、情境法

课堂中,我创设了“青年忘我”情境的再现:“全体起立,随着老师的语言想象:你就是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桌面就是鱼缸、文具就是金鱼,我就是游客和作者。好让我们一起再现这‘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的状态吧!”如果这一情境单独拿出来,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演示理解“聋哑”一词、创设“走进玉泉寻找青年看鱼身影” 的情景:……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青年的内心世界……

2、演示法:演示法教学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简单化。如:理解“融为一体”一词。我采用猜一猜方式。我形象的演示:把可乐倒入矿泉水中,“融为一体”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理解“青年和鱼融为一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学法

学法,就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从学习问题的提出,到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合作性、更深的探究性。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前半部。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找、二画、三批注、四读的形式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后半部。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自主学习后的成果。进一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体表现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上,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点拨。更加深入的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篇7:《鱼》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小嘴一张一张的”“不忍心”“又惊又喜”“竟”,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中体验。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和文中琼儿感同身受的情境,如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嘴一张一张的,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如果你是琼儿,此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和第13自然段中让学生体会“外公又惊又喜”是惊喜什么?我让学生通过角色变换,想之所想,加强感悟。学生在这反复朗读中激发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情感在读中升华。

2、理解品味,引导体验。

篇8: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特别是九年级学生, 面临升学问题, 作业较多, 很多学生都不够重视课前预习, 导致在课堂上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也较为缓慢, 如果学生做课前预习, 那么就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 所以教师应该提前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 为了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 可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他们处在教师这个角色中, 他们会如何, 或者提前向学生设定一些问题, 为使学生认真复习, 可在课前进行提问, 在与学生的问答中, 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课程内容, 发现自己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还可以让老师发现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两者结合, 使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加透彻的解决。

二、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很容易发生教师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 导致课程变得枯燥无味, 使得学生兴趣缺缺。这时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采用积极引导, 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 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切实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现在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这要求教师平时不但要在教案本上备课, 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准备一些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音视频等手段,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通过课后作业及反馈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个环节的教学, 更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 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更显得重要。在学完一目、一框、一课、一单元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 列出重点, 可引导学生使用树形图有层次、有条理地将重点列出来, 一方面可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 也是一种督促学生自学的方法, 教会学生总结归纳。

除了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政治教育的创新, 我认为政治教育创新应该着眼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 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篇9: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摘 要: 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中,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回归,文章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的策略问题。个性化阅读教学意在实践“语文学科承担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这一思想,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要求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求教师增强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经验的积累意识,在阅读中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心理场;要求教师改变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主动发展 个性化阅读

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有成效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教师的“教”有三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和教思想。

一、授之以鱼——三流教师教知识

我们经常看到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就是:概念,定义,定理,例题,学生练习,布置作业。其遵循的逻辑,就是把存在广泛联系的概念,教成陈述性的识记性知识,使鲜活的课堂变得呆板枯燥。

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知识信息数量的与日俱增。这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内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应试的导向和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学生则像复印机一样忙碌地誊抄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仅仅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从属地位,教师说,学生听,锻炼的只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培养的只是亦步亦趋的追随者。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将书本的概念反复讲解,却很少作迁移和应用,或通过大量习题让学生熟悉某类问题。这种教学就好比牵着学生的鼻子在田里耕耘,学生的主动精神无从发挥。教师往哪边牵,学生就往哪边走,就概念而概念,就知识而知识,没有作进一步的横向引申和意义理解,即使有方法也是作为知识而呈现的方法,学生学得既苦又累。一旦离开教师的鞭策和指引,就寸步难行。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包括必要的符号、概念、命题的学习。知识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教师需要讲授知识,然而不应仅仅停留于讲授知识,要讲清楚知识的生活、科学、思想意义。囿于知识层面的教学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所了解的仅为课堂内教师所讲述的,课堂的生成性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强调“以知识为本”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多读多背,靠机械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把知识传授当做教育的最终目的,割裂育人与教书的关系,其结果是导致人的单向发展愈演愈烈,桎梏人的全面发展。

二、授之以渔——二流教师教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一上来就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知识,用方法把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有附着点而不再孤立存在,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以应试为导向,通过习题的不断演练强化方法的习得,使教学局限在方法技能层面上,为方法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把一个问题往黑板上一放,三言两语得出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方法操练,再配以大量的变式训练。问题讲完了,学生也会做了,但学生依然不明白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方法,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靠这种“题海战术”,学生练得再多,其学习能力仍然无法真正增强。于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听老师讲都懂,方法公式等也能背得出,但问题稍有变化,质同形异,自己操练起来困难重重。

这就好比教师把钓鱼的本领教给了学生,学生拿着工具和习得的方法去钓鱼,却不一定能够有所收获。为什么?他们忽略了方法的实践应用及使用条件,以及如何在不同条件下的灵活运用。因为这些方法都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说还是外在的,而非自己悟得的,没有进入他的认知本体。教师清楚这些方法使用的条件,而学生则不然。学生最多学会的只是一种模仿能力,而非创造能力。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往下进行。教师的讲解就事论事,流于形式和表面,不做源头上的本质揭示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的原因所在。

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一般来说,人的能力可分为本能、技能、智能。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解题方法训练,固然有一定的应试功效,但其负面的作用是使学生一直停留于技能水平,甚至使得技能退化为本能。学生遇到问题往往首先就想,老师有没有讲过,如果老师讲过了,接下来就是一个本能的过程。如果老师没有讲过,则基本上是做不出来的。因为每天穷于应付的学生很少具备变通能力。这样的学生在知识、方法的掌握与变化上,不能指望其有超越教师指导以外的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从“应试”的角度讲,学生在中考高考中总是“怕新不怕难”,就是由此造成的。教学目标理应由技能上升到智能,从让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方法提升为深刻体悟学科思想。在教学上,比教授知识更高一层次的是“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本领。

四、授之以喻——一流教师教思想

一个问题呈现出来,文科类的问题会提供一个相关的背景、情境;理科类的问题,会给你已知条件,甚至还有隐含条件。重要的是,依据对问题背景、情境的分析,对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的分析,教师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的,把这个想到方法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呈现给学生,授之以喻。大千世界,变化无常,但有其基本规律,反映在教学上,就是题目无限,方法有限,尽管方法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是什么,变化的主要是“包装”。学生缺乏的是迅速剥去描述性外壳包装的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发挥,才能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有归纳与观点。我认为,这其实就是在教授学科思想,也许这应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学生做完题目后,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思与觉的内化过程。条件还可以作哪些改变?结论还可能有哪些变化?方法的本质是什么?哪一类问题适合于这种方法?还可以有别的方法解决吗?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方法?思维障碍在哪里?让学生在新获得的知识与方法中找到思想上的依附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知识、方法与思想是互为表里、密切相关的。知识是方法和思想的基础,方法和思想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向能力的转化。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教学内容是知识、方法、思想的有机结合。思想是理性的认识,正确的思想更是揭示了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通过思想的学习才能去粗取精、辨伪存真,抓住内涵,拓宽外延。在思想的指导下驾驭方法、掌握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知识、方法容易被测量,呈“显性”,因而在应试教育中某些教师始终围绕这两者展开教学活动。思想是隐性的,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展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语言或其他教学媒介引导。

当教师把问题提出时,通过启发诱导,指引学生分析问题背景和已知条件,使他们从背景和已知条件中选择方法用于解题。“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教师将这个思维过程用一定的教学媒介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而非直接诉答案,让学生明白知识、方法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只有搞清楚为什么要选用这个方法、寻找源头、揭示本质,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意义理解,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学生通过内在的思维与体验而达到对文化内涵意义的认同和认同基础上独具个性特点的自主建构与发挥,生成具有个体特性的文化意义的过程,是以独特方式对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意义加以呈现与运用的过程,是提高自己内在精神生命质量的过程。大千世界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原生态的,远不像书上的知识点和题目那样经过高度抽象和概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运用思想发现、辨别、概括,乃至创造。思想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教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需要落到教授思想这一层次上。为增长学生的智慧而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鱼》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国画基本技法练习课,所以在技法的传授中,我从墨色的调配到笔墨的运用,从勾线和晕染的介绍到画面的构图,逐一示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用彩墨画鱼创作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学习解决了用什么方法画?如何添加背景等问题,演示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完成创作。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用文字去解读。学生理解起来不够直观,也就不像一堂美术课。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牢固的记住了这一知识点,并能应用在创作中。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大胆下笔、大胆表现,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因为是初学中国画,在作画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有的勾线造型不够大胆,有的在晕染时将颜料涂得比较厚重,有的或者水份太多而渗化。这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环境限制。没有水源,学生就不敢洗笔,也不敢用水,一用水就脏了,所以大多数学生都采用了干画法,体验不到墨色、水在宣纸上的变化。

本课的作业展示我用了中国画屏风式的展板,让学生把作业有序的贴在展板上。学生进行互评、师评,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国画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遗憾的是,本一环节的时间有点紧,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本课的亮点:1、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流畅,我用演示、欣赏等方法直观有效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2、作业的展示形式比较独特能凸显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3、小结部分,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孩子的回答:我学会画画了,我会用国画的形式画鱼了,我知道了墨分五色……孩子的回答让我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我认为一堂课的成败不在于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跟应该关注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这才是课改的目的。

本课的不足:1、时间有点紧,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稍显短,前面新授的内容有点多。教材中,在本课之前还有一节国画练习课,上课之前我了解过这个班之前没有上过国画课。如果之前他们接触过,练习过我相信这节课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2、由于时间太紧评价不够充分。

3、教师示范有点单薄,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墨色的变化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对构图造型、对“染”的技法掌握不到位。这说明了中国画的学习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学会的,必须多多练习、多多实践,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兴趣去多画画;

上一篇:致商户的慰问信下一篇:月依旧,心依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