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识与教学设计

2022-08-17

第一篇:教学知识与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2018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3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示范性:

杨雄《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

5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 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2)教师的知识修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养

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

6 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职能部门:

1、校办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基层教学实践机构

5、教研室

6、年级组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7 (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

8 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9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

10 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11 刻板性

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宗教性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

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2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西方: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13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特点:

尚未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总结。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14 “泛智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著名的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

裴斯泰诺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5 主要观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学校即社会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

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发展阶段

16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人物:

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8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

19 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

20 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21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 (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22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的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 ②明确的修业年限: ③规范的教学组织;

23 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 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24 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5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26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

27 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28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29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0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1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四)课程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五)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2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补充: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补充: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除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教师还具有其职业特有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

33 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由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反省和反思在专业

34 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

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外力促使教师提升的过程。 答案二: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漫长性

2、生长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二)专业知识 包括: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35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

6、创新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6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的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示: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教师反思框架

布鲁巴奇: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合作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是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代表人物:库尔勒 ·勒温

3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 (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8

(一)教育观察法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前实验:是指实验中缺乏清晰的假设,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一般不设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的假设,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的来源,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39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类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八)比较法

40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

41 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

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

42 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 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

43 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

(5)联觉

44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

45 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

46 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7 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 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48 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

49 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保持与遗忘 ①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④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50

第二篇: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第一章 中国美术史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美术(彩陶)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节 夏商周美术(青铜器)

青铜器:

司母戊鼎方鼎 安阳殷墟出土; 四羊方尊 湖南宁乡出土; 莲鹤方壶 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常用“清新向上”形容。 帛画: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引魂升天

第三节 秦、汉美术(雕塑)

帛画: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字形经幡帛画

雕塑: 西汉 霍去病墓石雕 花岗石 循石造型《马踏匈奴》整体写意

秦始皇

兵马俑

陶土

“致广大,尽精微”

生动写实 工艺美术:长信宫灯 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

(前三节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读一遍之后,重点记忆我列举的作品,各个时期最重要的内容我用红色标注了,分别是彩陶、青铜器、雕塑,你要记住代表作品。)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美术 (石窟、顾恺之、谢赫)

(从这一节开始要记准画家的名字、特色、朝代及其代表作品等,如顾恺之 南朝 线条“春蚕吐丝”,注重“传神写照”,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我只标注最重要的,但是一定要通读一遍课本!!)

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绘画论著:谢赫《画品》“六法”分别是? 石窟: (重点!每个石窟的代表作品最好是结合图片记忆一下,网上都有图片,

一定要能分辨出是哪个石窟的佛像,记住最出名的就行!这个必须做,不可以偷懒哈!四大石窟,除了魏晋时期,唐朝时也有所贡献,尤其是龙门石窟在唐代有奉先寺造像 卢舍那大佛 是佛像“本土化”的代表。)

四大石窟 甘肃 敦煌莫高窟

雕塑 塑绘结合的技法,

壁画 艳丽堂皇,“飞天”。

甘肃 天水麦积山 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犍陀罗(印度人那样)造像风格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宾阳洞

书法: 王羲之 书圣 行书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

第五节 隋唐五代美术(人物、山水)

(我将最最重要的画家标成红色,你一定要记住代表作品,有些非常鲜明的绘画观点也要记一下如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好是能记住描绘这幅画的一句话,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不着背景,突出人物,衣饰华美,春意盎然。虽然我没有列举作品,但是每个画家的作品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要能选出来!)

人物画:唐 阎立本、吴道子(莼菜条、吴带当风)、张萱、周昉

五代 顾闳中 周文矩

山水画: 青绿山水 隋 展子虔《游春图》

唐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水墨山水 唐 王维 开创

五代

荆、关、董、巨

花鸟画: “皇家富贵,徐熙野逸”,

“牛马二韩”即韩干、韩滉 书法: 楷书 “颜筋柳骨”

草书 “颠张狂素”

雕塑:昭陵六骏 飒露紫(唯一具有情节性的,马倌拔射入马匹的箭) 工艺美术:陶瓷 “南青北白”指越窑、邢窑 唐三彩

第六节 宋元美术(山水)

花鸟画:画院 宋徽宗

人物画 李公麟 梁楷

风俗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山水画 北宋山水 李成、范宽 (大山大水)

郭熙 “三远”

米芾、米友仁“米家山水”

南宋山水 “南宋四家” 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元代 赵孟頫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

第七节 明清美术(派别、称号)

山水画

明代 浙派、明四家(吴门四家)、董其昌(绘画主张)、

清朝 四王、四僧,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两派画风对比记忆!

花鸟画 明清时期,花鸟画一改宋代工整写实的风格,走向大写意!

“青藤白阳”即陈淳、徐渭

“扬州八怪” 人物画 唐寅、仇英

“南陈北崔”

波臣派 书法: 三宋

建筑: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第八节 近现代美术 海派:三任、吴昌硕

岭南派:岭南三杰、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 京津地区:齐白石

徐悲鸿 新国画: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 油画:董希文

第九节 中国民间艺术

剪纸(创作方法、艺术特色、“剪花娘子”库淑兰)、年画(杨柳青、桃花坞、潍县)、刺绣(北绣、南绣、苏蜀粤湘)、泥塑(泥人张)、风筝、皮影

以上为中国美术史全部内容,考试时为选择题,多看几遍书就行了!切记,一定要通读教材哈,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枯燥,但理清头绪之后就容易多了,最好自己按照时间脉络做份笔记。此外会有几道纲外题,比如关于摄影、建筑或者其他方面的,这是必然的,不要担心,因为大家都不会!美术史部分会出一道简答题,去年考了“徐黄异体”,今年有可能也会考某一派别或某一称号,也有可能会考西方美术史的内容。

第二章 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一定要多读几遍,因为我们并不熟悉时间脉络,尤其是第

三、

四、五节最重要,作者和作品要记准,作者的流派更是要分清!建议你列一个提纲,多看几遍就能记住了!这一部分多以选择题考查,顶多会有一个简答。

第一节 史前美术、古代美术

史前:雕塑 《维林多夫的裸女》、《手持牛角的裸女》

岩画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法国拉斯科洞穴 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雕塑《三女神像》、《掷铁饼者》、《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

建筑 能根据图片选出对应的三种柱式 古罗马:雕塑 《卡拉卡拉像》

建筑 《罗马万神庙》、《罗马大角斗场》

第二节 欧洲中世纪美术

中世纪是西方美术史的黑暗期,唯有建筑方面有所成就,记住代表性的建筑。

基督教:罗马式美术

比萨大教堂

拜占庭美术

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式美术

法国 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

德国 科隆大教堂

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 伊斯兰教: 泰姬·玛哈尔陵

佛教:

缅甸仰光大金塔

第三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由此进入西方美术史比较复杂的部分,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只列举重要的画家和流派,你自己结合作品记忆哈!有些画家比较有贡献的方面也要重点记一下! 意大利

初期

佛罗伦萨画派 乔托

锡耶画派

杜乔

早期

三位大师 布鲁内莱斯基

佛罗伦萨大教堂

马萨乔

多拉太罗(又译多纳罗)

盛期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 乔尔乔涅、提香 尼德兰

凡·埃克兄弟

博鲁盖尔 德国

丢勒、荷尔拜因

第四节 巴洛克和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的每一位画家、国别、代表作品、所属画派都要记住!尤为重要的是贝尔尼尼、伦勃朗、维米尔、委拉斯贵支。课本70页第八题关于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和代表艺术家记忆一下!

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代表画家及作品。

第五节 19世纪美术

这一节每个主义的代表画家和作品都是重点!最好是能对每个主义的特点做简要概述。最重要的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第六节 20世纪美术

每个主义、画家、代表作品要识记,能根据作品选出所属主义,也能根据描述判断作品的类别。相对重要的是野兽、表现、立体、超现实主义。

第三章 美术基础知识

美术的语言:造型元素、形式原理(课本74页答案背一下!) 美术的创作思想

(理解为主)

美术的社会价值

(通读之后,能做选择题即可) 第四章 美术基本知识 美术的分类,了解一下。

美术的相关技法理论,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重点记忆! 透视 心点 色彩 三要素

三、四两节读读就行,不作为重点。

第五章 美术教学基本理论(条目清晰的黑体字要全部会背) 美术学科的四个领域、学科特点(五点); 美术课程的价值、三维目标; 美术教材的特点;

初中美术课程设计(课本95页那一段,读几遍); 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课本第一部分是比较基础的内容,虽然琐碎复杂,但多以选择题考查,所以多看几遍书就能记住。实在觉得枯燥的话,你可以借初中的美术课本看看,图文并茂比较有意思,翻个两三遍做基础题就不成问题了!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第一章 课程标准内容与解读

第一节 以下列举的必背! 课程性质价值与内容p101 美术课程的性质p102 基本理念的内容p102 设计思路的内容与解读 学习领域的划分p105 第二节 多读几遍就可以,不需要背。

第三节 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必背!!去年考了造型·表现领域,今年应该是剩下三个之中的某一个,我估计是设计·应用领域!剩下的关于教学建议的,看看即可。 第四节

教学建议的内容,八条(p113)多读几遍,差不多会背就行! 评价建议的内容(p113)不仅要背诵黑体字,小字部分也要反复读!后面还会有单独的一部分关于教学评价的,这是重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读几遍,后面会有一章主讲教学资源的,背诵那里的内容。

美术教材编写的原则,五条(p115),背! 另课本强化训练的题目一定要背下来!

第二章 教学设计概述

这一章在考试时以主观题为主,特点和原则多考查选择题,要以理解为主,对于后面写教案有所帮助!

第三章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这一章选择题为主,一定要理解记忆,这样才能写出教案!三维目标、教学重点的解决、教学难点的解决是重点。 第四章 美术教学中的策略、方法及手段

教学策略的特点、选择原则还是要多读几遍,理解透彻。

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个是重点,写教案的时候会体现出来!现代化教学(135整页)读几遍!

第五章 美术教学过程 (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次重点第

一、三节反复读几遍,重点第二节,明确教学环节包括哪些,课本上每一环节都有表述,一定要多看几遍,黑体字尤为重要!最重点第四节!!!编写教案的流程一定要能默写下来,考试最后一题就是写一篇教案,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实在不好理解的话,你就把课本148页的教案案例多看几遍!

教案是最为大型的一道题目,大约能占30分左右呢!所以一定要能写一篇要素齐全的教案,内容倒是其次,主要是写的是否完整,教学安排合理即可!考试的时候我们普遍觉得时间仓促,最后一题写起来有些慌乱,所以平时一定要多练一下,在心中形成一套模式,考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课本第

二、

三、四章都是为写教案铺垫的,一定要理解,课本上的教案最好是都看看,对于自己写教案有很大帮助!

第六章 教学资源

这一章不是简答题就是选择题,课本P166—p168要反复诵读,最好是可以概括出简答题的答案,如校内资源包括哪些,美术校内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一章 教学实施概述 学习任务的安排(p172)、教学实施的原则(5条),视觉性原则下面的前两句话也要背下来。

第二章 美术课堂的教学艺术

这一章以案例分析题为主,黑体字都要背下来,小字多看几遍就行。最重要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p203上面的那段话要背下来!

第三章 美术教学的现代化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问题(以简答题准备),第

二、三节看看就行!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去年考了一道简答题、一道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 美术教学评价概述

黑体字全背!功能、分类、存在问题!

第二章 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与反思

黑体字全背!重点记忆美术课程评价的建议、怎样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对于学生档案袋要理解一下,以防在案例分析题中出现。

这一科考试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美术史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们还是比较了解的,考试时的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还都不太难,得高分不容易,但是也都有话可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题的教案,有好多人因为考试紧张、时间紧迫,会丢掉一两个环节,所以我建议做完选择题和简答题,立即写教案,因为案例分析题拉不开差距!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简答和案例题多写一些内容。

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好像是4道。记不太清了)、案例分析题(2道)、教学设计题(教案)

第三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为人师表方面作出了哪些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为人师表的规定: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关爱学生方面作出了哪些要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 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 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5.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4)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小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

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

(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材料分析题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女儿多么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

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的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问题: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矫正该心理现象。(10分)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典型的小学生的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在家庭中处在中心的地位.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

(2)要矫正小学生的自我中心心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②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形成自我中心的环境。

③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④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⑤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具体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学设计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三年级的周老师是位新老师,他认认真真地设计教学环节,严格按照设计的环节进行授课,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实施与设计环节有些不同,一旦出现意外的情况,往往不知所措。于是,周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必要,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发挥.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创新。

问题:

(1)课程设计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请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给出对策。(10分)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环节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新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的内容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②新教师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计划。

③新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材料中的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或者利用不上课的时间去旁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来进行学习。

②开展微格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格教学的方法寻找自身的问题,得以改正。

③进行专门训练。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在职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④反思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总结经验,提升自己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8分)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乘法的过程,掌握乘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乘法信息做出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乘法进行思考。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简单的乘法计算以往使用加法的内容。

④情感态度:了解可以用乘法计算某些加法运算,增强学生思维中运用乘法进行运算的意识。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订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流体智力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言语、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在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24.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10分)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10分) 【参考答案】

(1)陈老师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因势利导,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理念,把知识、学科放在中心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教学过程应该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且应该“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要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材料中的陈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活的教学材料。

其次,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发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有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5.材料:

林老师为了上好《自然与科学》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植物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植物标本,因为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然后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问题:

(1)材料中的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10分) (2)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0分) (1)林老师的直观教学手段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首先是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的时间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第二。直观教具的设置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标本太小.导致学生无法看清,直观效果难以显现;其次,PPT上的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没有遵循差异律,不能将对象与背景进行有效的区分,学生看不清。

第三,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2)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第二,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第三,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

第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简述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2)激发间接兴趣。 (3)组织有关活动。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2)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3)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适用于评价那些在教学中不易被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等)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作等)。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评定教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题、量表等对被评价者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获得评价的资料,并做出判断。

(5)测验法

测验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行为样本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测验法最常用于评价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评价收集间接资料。

模块一 教育基础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对教育制约与影响

1.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 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1. 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 2. 教育传播文化(传递功能) 3. 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 4. 教育更新文化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 1. 教育目的的定向作用 2.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知觉集中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的具体性、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特点:推理 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整体性 2. 知觉的选择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月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 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第

三、 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第

四、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的特征 2.迁移 3.原型启发 4.定势 5.功能固着 6.情绪和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 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1. 有意想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 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 想象逐渐趋于现实性 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1. 丰富小学生的想象 2.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意志的培养 1. 小学生自觉性的培养 2. 小学生果断性的培养 3. 小学生坚韧性的培养 4. 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 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 加强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2. 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3. 充分运用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5. 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1. 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进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2. 课程资源缺乏,经费投入不足 3. 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 4. 部分课堂教学存在单纯追求形式的现象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推进策略 1. 坚定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信心

2. 认真总结课程改革的实施经验,科学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 3. 关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平衡 4. 对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恰当的调整 5. 加强行政管理与政策导向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 教育观察法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并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以形成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的方法。 2. 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客观描述和预测的一中研究方法 3.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为解决特定的教育问题,依据一定的理论创设解决问题的手段,并有计划地实施创设的手段,一定时间后,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验证解决问题的手段的可行性。 4. 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法是指教育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5. 教育叙事研究法

是指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老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者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 1. 课前计划:新手型教师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修改计划。专家型教师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2.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新手型教师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专家型教师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

吸引学生注意力:新手型教师缺乏相应方法。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教材的呈现:新手型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多用导入式方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的运用:新手型教师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丰富,并能灵活运用。

课堂练习:新手型教师把课堂练习当做必经的步骤。专家型教师把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家庭作业的检查:新手型教师缺乏行营的检查规范。专家型教师规范化、自动化、效率高。

3. 课后教学评价:新手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 教学决策训练,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将要教授的班级状况的基础上,新手型教师在指导者的指导下观看其他教师对此班级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从中找到自己教学的最佳行为的过程。

4. 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班级管理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初建期的松散的群体阶段 2.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班级管理的功能: 1. 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 2. 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 3. 班级管理的教育性功能 如何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3. 培养学生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 4.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

5.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班级管理的原则:

1. 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2. 全面性原则(面向群体,从整体出发) 3. 自主性原则(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

4. 教管结合原则(班级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 5. 全员激励原则

6. 平行管理原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 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2. 目标管理法 3. 榜样师范法 4. 情境感染法 5. 规范制约法 6. 舆论影响法 7. 心理疏导法 8. 行为训练法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 学生主体原则 2. 因材施教原则 3. 集体教育原则 4. 民主公正原则 5. 严慈相济原则 6. 以身作则原则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 说理教育法 2. 激励法 3. 榜样示范法 4. 角色模拟法 5. 暗示法 6. 契约法

有效组织班队活动的方法: 1. 内容上选择上突出针对性 2. 形式选择上突出趣味性 3. 活动目的上突出教育性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方法:

1.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活动 2. 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 3. 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 4. 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自主性

模块四 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1)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2) 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互促进的原则 (3) 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原则

(4) 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5)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1.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讲读法

3. 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收获的一种教学方法 4. 背诵法 5.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6.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

1. 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 具体和抽象想结合的原则 4. 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 5. 理解和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6.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 合理把握综合和实践的实施 7. 教学中应当注意几个关系 (1)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3)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模块五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规划的过程。

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小学教案的设计:

第一、 设计教学目标(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

二、 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的主要障碍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

第三、 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

四、 设计教学评价 第

五、 编写教案

模块六 教学实施

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1) 创设悬念情境 (2)创设信息情境 (3)创设生活情境(4)创设求异情境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 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2) 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识好奇心 (3) 采取新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简述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6.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4. 简述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班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以语言 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的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讲述、讲解要以实物、事实与事例做基础;讲授的内容要条理清楚,写成纲要;要使学生掌握准确的概念、原理和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技能

第二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比如重点的内容精讲,难点内容细讲,破题内容先讲,结论内容后讲,次要内容粗讲,易懂内容不讲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适度、抑扬顿挫;加强手势语,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理解力

(2) 谈话法(讨论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第

一、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

二、 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能引起、激发学生的思考,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要注意启发学生,切忌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就立刻换优秀学生回答,伤害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第三、 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

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新知识

第四、 要做好归纳小结

(3)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法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 欣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结合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的直观

(2) 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它们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要求: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 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第

二、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第三、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第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第

一、 引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 第

二、 领会学习 第

三、 巩固知识 第

四、 运用知识 第

五、 检查知识

模块七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等

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1) 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是把评价对象和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自身评价。

(2) 按评价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 按评价表达分类(是否采用数学方法)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 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分类

他人评价、自我评价

(5) 按评价的范围不同分类

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发展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对学生主

体性的反思、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模块二学生指导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 环境,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环境的影响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 教育,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4. 个体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扩充社会经验,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情感、自我意识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 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 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 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变化、学习习惯有待形成 4. 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1. 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 教育要使用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教育要使用儿童发展的互补性,注意长善救失。 4. 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3. 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1.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 想象中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 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2.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部平衡 3. 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4. 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这些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 2. 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 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不不可改变的,而把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 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阶段四: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2. 品德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 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 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小学德育的意义

1. 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特殊意义 2. 小学德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3. 小学德育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学德育的原则

1. 方向性原则,指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是使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三是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既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2.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 二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加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四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任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

二是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的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二是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工作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三是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各年级各阶段的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5.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小学生的思想特点。

二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繁殖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三是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精神世界,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6. 长善救失原则

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二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三是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7.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指导实践法、情感陶冶发(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法 德育的途径 1. 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活动

4. 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 班主任工作

第四篇: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一、教育起源学说

1、勒图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2、孟禄——心理模仿起源说

3、马克思——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学说

1、保罗朗格朗——教育终身化

2、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3、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

4、柏拉图——通过教育获得真知、洞察理念世界 《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政治学》

6、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三、教育学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泛智教育思想

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 儿童顺其自然发展

3、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化”

4、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5、康德——人人都成为自身 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传统教育学代表)

《教育学讲授纲要》伦理学和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基础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新三中心:学生 活动

经验

(现代教育学代表)

8、凯洛夫——《教育学》 智育

9、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10、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11、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理论(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式教学

12、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1、内发论 ——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2、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五、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3、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

4、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

六、课程

(一)发展

1、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出现 课程一词

2、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领域的诞生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

2、活动课程——杜威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综合课程与分科

5、国家、地方与校本

6、选修与必修

(三)课程设计开发

1、目标模式——博比特、泰勒(四项核心工作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2、实践模式——施瓦布(四要素:学科内容、学习者、环境、教师)

3、过程模式——斯腾豪斯(针对泰勒的目标模式的批评)

(四)课程评价

1、泰勒——教育评价之父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只关注预期目标

2、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实际效果

导致评价者主观意识确立目标

3、斯塔弗尔比——CIPP评价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五)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

布鲁纳结构主义、赫尔巴特

2、活动中心理论——杜威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费知道性教学)

七、教学过程理论

1、孟子——中庸、

2、夸美纽斯——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上 个体认识为基础额教学论

3、赫尔巴特——心理学的“统觉”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4、杜威——五步教学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八、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

2、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

3、文纳特卡制——华虚朋

4、分组教学制

5、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6、特朗普制——特朗普

九、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

2、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

3、掌握学习模式——布卢姆

4、程序教学——普莱西设计 斯金纳推广

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十、中学生心心理

1、图尔文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遗忘——痕迹衰退(桑代克)、动机说或压抑说(弗洛伊德)、同化说(奥苏伯尔)

3、遗忘曲线——艾宾浩斯 先快后慢 负加速

4、皮亚杰认知理论 感知运动(0-2岁 直觉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不可逆转性、不能守恒、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7-11岁 思维可逆转、获得守恒关系、具体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抽象逻辑 命题关系)

5、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实验、获得与分退、泛化与分化)(被动、无意识)

6、桑代克——错误说(迷笼实验、强调 做中学)教育心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箱)(主动有意识)(积极 消极强化 消退 惩罚)

8、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9、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顿悟

2、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3、布鲁纳——认知-结构论(获得、转化、评价)

10、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1、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2、罗杰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马斯洛(潜力实现)、康布斯(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3、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动态)、学习观(情境性、社会互动性、主动将藕)、学生观(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反对了白板说)

14、奥苏伯尔——学业成就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动力<内>、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附属内驱力<外>)

1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和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倒U曲线 最佳为中等强度动机

16、学习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因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17、马斯洛——学习动机人本理论

需要层次说(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18、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迁移 ——桑代克(相同要素)

2、共同要素——桑代克、武德沃斯(具体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强调基本原理教学)

4、关系转换说—— 苛勒 小鸡觅食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 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1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

20、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 ABC理论 认知改变法

21、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9)、习俗水平(20)、后习俗水平

第五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北京教师考试网http://bj.zgjsks.com/如有疑问点击咨询:北京教师考试网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

5、

6、

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北京教师考试网http://bj.zgjsks.com/如有疑问点击咨询:北京教师考试网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 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或阅读、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等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事实。通过观察、讨论和回忆等形式发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第三种出题角度

第三种出题角度:教学重点、难点,一般出在第二题。 1.识字、阅读课:

重点:掌握...字、词,掌握...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知识与技能目标) 难点:能够运用...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写作课: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实情感等

四、第四种出题角度

设计教学过程,此角度包括

5、

6、

7、8种角度,分别是设计导入及理由、设计课题提问及理由、设计三道题及理由和设计板书及理由。一般出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主要以阅读和识字课型出现。

教学过程(答题模板)

(一)导入过程(设计导入+意图) 教师使用(XX)等方法向学生播放视频故事(或图片)或游戏的方式,向学生提出XX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XX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XX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二)新课讲授

此部分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讲授,也就是三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北京教师考试网http://bj.zgjsks.com/如有疑问点击咨询:北京教师考试网

(1)学生先读课文,再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2)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如笔顺)。

(3)疏通文章大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1)本文讲述了...事?或作者写了...人?或看了...景物? 2)并总结文章段落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确定文章运用。。。写作手法。 (2)运用小组讨论分方式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确定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事: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人:从...方面描写人物形象,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景:通过对某景物...方面的描写,揭示...人生哲理。

2)此问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回答。 如:文章分几部分描写(人、事、景),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结论:本文运用了。。。手法描写人物性格特点(揭示。。。道理。

3.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者角色扮演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提出问题: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总结,得出。。。道理。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设置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利用文中。。修辞手法造句,并去练习描写其他(同类)相关事物(也可以介绍其他相关课外知识),以达到巩固提高、深化理解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意图:总结中心思想,领悟所学知识主题,揭示本质) 师生共同或(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可以把板书重新总述),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布置作业

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布置。 说:根据本文内容讲故事给父母或者小伙伴听。

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搜集相关课外材料,下节课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展示。 写:仿写相关片段内容,进行练笔。 禁忌:留抄写多少遍字词、课文等作业 (六)板书设计

北京教师考试网http://bj.zgjsks.com/如有疑问点击咨询:北京教师考试网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第

五、六种出题角度

一般出在第三题: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问题,有以下问法 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课堂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作答模板:

设计题目1:用……词语或成语…………造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文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知识与技能目标) 设计题目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设计意图: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题目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悟出了什么道理?或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道理或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第七种出题角度

这种出题角度是针对写作课的评语的内容,是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出现的题型。主要是针对作文进行书写评语,具体可从内容、结构、句式、语言、字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根据内容自由组合),也可分别从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进行评价,要做到用书面语进行评价。

以上内容是近几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的所有出题角度,考生在领会教学设计的原理后重点放在练习书写上,按照要求进行规范书写,以上几部分内容中教学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同时包含的多种出题角度,因此需要熟练掌握。

上一篇:检验技能大比武方案下一篇:教育局党建工作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