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

2022-10-04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课堂教学优秀案例评选方案

各中学:

为进一步推进初、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探索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交流新课程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经研究,决定举行永春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的内容及要求

参评的教学案例要求围绕“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这一主题来撰写,教学案例应包含案例描述和反思与分析两个部分,篇幅控制在2500字以内。参评的案例可以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可以评析别人的教学片断(引用别人的教学片段应注明出处),但必须是自己撰写的。若发现有抄袭的现象,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通报批评。

案例描述:简要叙述实例或现象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内容的选取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先进性;所提供的一个或者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事件实例;教学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教学片断。案例的陈述要求主题鲜明、简洁清晰、生动流畅、有个性特点。

反思与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审视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发展脉络,捕捉师生的典型行为,评析成功或失误之处,并将其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策略。

二.报送时间

各校应于2010年3月10-11日将参评的教学案例送交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

三.注意事项

1、报送篇数。高中组:一中、侨中、三中、美岭各送交3-4篇,其它完中校各送交1-2篇。初中组:侨中、二中、三中、六中、崇贤、文明、美岭各送交3-4篇,其它学校各送交1-2篇。

2、报送的案例一律用A4纸打印4份。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cm、右2cm,并于左侧装订;使用字体: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小标题为小四号黑体。首页打印姓名、所在学校、个人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内容。正文从第二页起打印,不得出现参选者的信息,同时附上电子文档,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用邮件发送到yczxsx@126.com。

3、各校同时应缴交《永春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优秀案例评选报送汇总表》(见附件)1份。

4、县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对案例进行评选,并从中评出

一、

二、三等奖若干名。

附件:永春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优秀案例评选报送汇总表

永春县教育局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初中思品小课题方案《用时事政治案例激活初中思品教学》

一、课题名称:《用时事政治激活初中思品教学》

二、课题提出背景、目的和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构建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予以保证。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与之相应的国家政策、举措,从国家小主人的身份来给国家出谋划策。这要求学生对时事具备一定的了解,才能掌握课本的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而教材内容抽象、滞后、枯燥,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今天的初中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压力很大,使他们无暇顾及课外知识,许多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

近年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呈现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

时事政治是中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窗口”。将时事政治引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它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合的方法

1、举行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

2、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3、用时事政治作为说明书中理论知识的例证

4、利用时事丰富教学内容

5、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评论

四、预期达成的研究目标

1、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态度,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使课堂学习更贴近生活。

3、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成果材料。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2、处理时政资源要及时

3、裁剪、整合时事,将其灵活地嫁接到教材的各个环节。

4、引入时政教育,课堂气氛要宽松,师生要互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研究法。

七、研究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时间划分:2013年3月——2013年3月中旬。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搜集文献资料,确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并对课题申报进行设计。本阶段预期成果:前期论证、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实施研究,时间划分:2013年3月中旬——2013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中期成果。本阶段预期成果: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课题研究论文等。

3、总结阶段,时间划分:2013年8月——2013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和论文,邀请研训员及上级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本阶段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课题论文等。

八、预期成果

构建师生、生生的交流平台,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九、成果的形式

1、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2、撰写论文、教学案例等。

第三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

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第一节《轴对称图形》第

一、二课时内容。因自07年开始我在开始探索“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分开进行的“

三、

三、四”教学模式(“

三、

三、四”教学模式是我参照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郞口中学等诸多与我校情况相似的名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而设计的。所谓“

三、

三、四”是指教师教学的三个环节:“学案设计”[课前]、“适时点拨”[课堂]、“问题诊断”[课后];学生学习的三环节:“自主预习”、互动交流、学习反思;互动交流课的四个流程:“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所以我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自主学习”课。★教法分析: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如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已经走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新阶段,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农远”项目为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因此,提高“农远”教学应用效率,合理使用“农远”资源就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同时,新课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行为的研究者”;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学习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和归纳能力,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自2005年本人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我校做此项目的推广工作,为此我平均每个学期都要在学校上一节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公开课,此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配合公开课的开展,前期我已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我班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自我在探索“

三、

三、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素养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总结归纳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情感体验目标:

1、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2、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3、在自我研究性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激情。信息技术目标:在数学学习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使用、WORD使用、画图工具使用能力。★教学准备: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网络教室中按学习小组入座。各小组准备一些纸片和一把小剪刀。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流程:环节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开始学习打开“教师学习支持网站”,浏览“学习导航”页面。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每个活动的学习时,注意及时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相关页面。有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各小组组长下载“小组学习记录卡”,注意每个活动进行时及时填写,向每位同学发放“学习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提供:

1、教师学习支持网站;2.教师指导;3.课件;4.同学间相互帮助;5.参考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源。用“小组学习记录卡”和“学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记录卡”课后还要上传给老师,使老师能很好掌握小组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情境导入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图片素材”中的图片,欣赏图片,感知对称。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感知对称之美,激发学习激情。小组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每个学习小组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通过网络寻找对称图片,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并插入“小组学习记录卡”中相应的位置,也可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实物,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剪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联系生活,特别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包含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充分感知对称,增强审美意识,同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剪纸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力,更能激发学习激情。小组活动二认识轴对称图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观察并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观看动画演示,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与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统一结论后填写到学案中“知识梳理”栏目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活动,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表述出图案特征,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给同学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大胆猜想,仔细求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组活动三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观看动画演示,观察并讨论每对图形的什么共同特征。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与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统一结论后填写到学案中“知识梳理”栏目中。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与上一活动基本相同,一方面也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自己探究过程中更能体会两个活动中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学生举例能进下联系生活,也加深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小组活动四探究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老师提示各小组同学观察两种图形并结合两个概念进行比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轴对称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通过比较观察,相互讨论,进一步认识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为了分解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中老师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为了使学生能对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有深入且形象的认识,老师在此提供了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课堂反馈小结: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各组整理“小组学习记录卡”,为下节“互动交流”课做准备,每个学生完成分层训练,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课外延伸”内容。从训练中进一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互动交流下节课完成

第四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

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叙事类课文在现行各类版本小语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好这类课文是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40首古诗,大都是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从这40首诗本身来看,唐诗占了绝大部分,宋、明、清等优秀诗作不过10来首。应该说,从诗歌艺术成就角度讲,这一比例是恰当的,对于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以唐诗为艺术发展高峰的我国古代诗歌所体现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爱国情感,陶冶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

1.各年段叙事课文、古诗课文篇目的整理与分析

2.叙事课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叙事课文共性特点的研究

(2)叙事课文朗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3)叙事课文表达训练模式的研究

3.古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三步法教学模式研究

(2)五步法教学模式研究

(3)整合拓展教学模式探究

二、课题实施

(一)研究分工

负责人: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修宝

成员:公滨小学、新城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王兆新村小学、通乡小学、幸福小学教师

(二)实践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1.12

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的步骤和责任分工,成立项目组和各子项目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规划方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实验效果。

2.学校制定项目研究制度,按时召开会议,总结本月的项目进展情况,并研究、布置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3.学习研究,更新观念。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学习国内外相关专著与理论。了解项目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生命化课堂的内涵。要求老师带着课题意识去学习,教师学习后做摘记并书写体会文章,使教师重视差异教学资料学习后的思考与总结。

4.进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的子课题立项会。

5.通过测查了解教师,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方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2012.3-2012.12

研究内容一:叙事课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叙事课文共性特点的研究

(2)叙事课文朗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案例

(3)叙事课文表达训练模式的研究及案例

l项目研究活动:

1.定期发放相关理论文章,丰实教师理论知识

2.定期召开经验小结座谈交流会,定期总结经验成果,并部署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合理调整错误的研究方法,确定新研究方向。

3.举办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4.征集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研究内容二: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1)三步法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2)五步法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3)整合拓展教学模式探究及案例

l项目研究活动:

1.定期发放相关理论文章,丰实教师理论知识

2.定期召开经验小结座谈交流会,定期总结经验成果,并部署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合理调整错误的研究方法,确定新研究方向。

3.举办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4.征集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2013.3-2013.5

整理案例、总结教学模式、汇编成果。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进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

2.汇编实验学校、实验教师的子课题成果材料,编辑成册。

3.召开现场会,展览教师研究成果,展示教师课题教学。

第五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2000字)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王岩军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 (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表一 电阻R=10Ω 表二 电压U=3V

2、讨论得到结论: 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

(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例

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 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 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鼓励学生课后总结:“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种探究方法?你能找出多少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让课虽完而学未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上一篇:安监局安全生产检查表下一篇:爱你一辈子经典的句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