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

2024-04-27

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共5篇)

篇1: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

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 -诗词大全

古歌

作者:汉无名氏朝代:汉 高田种小麦,

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

焉得不憔悴。

篇2: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

古歌

作者:汉无名氏  朝代:汉 高田种小麦,

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

焉得不憔悴。

★ 千秋色古诗歌

★ 古诗集

★ 古诗草

★ 经典古诗句

★ 古诗歌

★ 古诗草的意思

★ 古别离原文及赏析

★ 汉语拼音歌

★ 毛主席语录歌

篇3: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

艺术贵在创造性, 这种创造更多的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长期以来, 布依族古歌给当代人们以精神上最根深的滋养和最圣洁的抚慰, 是一种具有综合形态的文学载体, 不仅有正能量的思想价值, 还具有多种学科学术的研究价值, 因而探求古歌的生存价值和传承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布依族古歌的生存价值

布依族古歌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土壤中, 由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孕育而成。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 布依先民更多地依赖于对自然、祖先、鬼神、图腾等的崇拜, 这种图腾崇拜确立了布依族群体中不同成员的生存角色,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通过布依族特有的古歌这种民俗仪式和民族记忆得以传承下来, 具有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学术价值。

(一) 历史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少数民族美术, 无论是民族性、造型性还是空间性等, 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来, 音乐亦如此。音乐是非造型性的艺术, 体现着一种时间性和间接性, 布依族古歌以它独特的韵文形式流传至今。原始社会时期, 由于生产技术落后, 布依族先民对世界的认识还比较蒙昧, 只能幻想一种超能的力量来改造和征服自然, 布依族古歌中有不少这一内容的反映, 如《辟地撑天》《混沌王》等。这些古歌的唱词对“开天辟地”虽然是一种幼稚的解释, 但这些想法都突出和肯定了人在造物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古歌的传唱, 告诉后人要努力实践, 勇于探索。

布依族古歌展示婚姻历史内容的有:《葫西姊妹造人间》《洪水朝天》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血缘婚”, 《洪水朝天》中就叙述了同胞兄妹可以结婚的情节, 反映出了古代先民的血缘婚制及近亲结婚的危害, 使得人们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从血缘婚制中解脱出来。

(二) 民俗价值

布依族民俗生活非常丰富, 古歌不仅能反映出先民积淀下来的种种民俗, 还能形象地记录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布依族的各种民俗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 通过古歌的传唱, 不难发现其中的娱乐价值、交际价值、教育价值等。

民俗价值在婚姻缔结中体现在布依族先民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上。通过布依族古歌的唱述内容, 布依族婚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自由阶段, 通过布依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 即“浪哨”进行自由择偶, 表现这一阶段的古歌有《初恋歌》;第二是提亲阶段, 由男方请媒婆到女方家提亲, 表现这一阶段的古歌有《说媒歌》、《订亲歌》等;第三是结婚阶段, 此阶段分迎亲、送亲、婚礼、回门四个过程, 表现这一阶段的古歌有《开亲歌》《接亲歌》等。通过这些古歌的传唱, 不仅再现了布依族婚礼的习俗, 更反映了布依族儿女的婚姻价值观念和婚姻行为规范。

丧葬礼仪的民俗主要体现在远古洪荒时代的鸟葬习俗、明清以前的火葬习俗, 以及近代以来的丧葬习俗。古歌《赶戛歌》中反映出乌鸦、阳雀“吃肉”, 这便告诉我们布依族先民最原始的丧葬习俗是鸟葬;古歌《咒牛经》中描述出祭祖砍牛的由来, 告诉我们布依族先民开始火葬亲属, 以牛肉来代替亲属的肉, 这便是火葬习俗;近代以来, 丧葬习俗一般要经过报丧、沐浴、小殓、大殓、堂祭、开路、出殡、安葬等过程, 古歌《嘱咐经》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述。布依族古歌对丧俗礼仪的记述, 承载着丰富的内容,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它将布依族先民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制度结构都混在一起, 形成了综合的文化生态, 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三) 学术价值

首先, 从哲学角度来看。布依族古歌企图说明世界起源于物质, 这一思想体现在《造万物歌》《盘果王》等古歌中。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 通过古歌歌词内容反映出了事物变化从天到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一过程, 而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

其次,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布依族古歌反映出伦理道德观念, 注重邻里关系, 寨老们往往通过一些集体的活动对村民们进行伦理教化, 用以维护村寨的安宁。布依族先民还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崇尚自立自强、聪明能干、尊老爱幼、纯朴善良等价值取向。布依族的孩子们从小就要跟母亲学习古歌, 通过古歌的教唱向孩子们施予教育, 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生活习俗等都是通过古歌传唱进行施教的。

最后, 从美学角度来看。布依族古歌无不显示出无穷的诱惑力。在古代,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古歌总是把社会和自然相结合, 用自然来比喻人类的生活, 如《杂花歌》《布卡和兰莎》《十二个太阳》等, 唱词低沉、内秀、婉转, 显示出低调之美。布依族古歌采用复沓结构, 节奏鲜明, 便于口耳相传, 具有很高的审美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布依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 人才是关键。要传承和保护好布依族古歌, 必须加大古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 从制度上确保古歌人才的成长, 给予古歌人才相应的职称和待遇。

(二) 教育是基础。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布依族地区的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古歌课程, 并在民族佳节时出校表演, 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使布依族人在自己的语境中生活, 更好地推动布依族古歌的传承。

(三) 传帮是动力。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的推移增加了人们对古歌传承的紧迫感。鼓励一些古歌传承人, 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传承平台, 健全和完善古歌的传承体系, 将古歌中的优秀基因打造为“精神高地”, 使其为现代社会所运用。

在全球化、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们只有重视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 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才不会一味地去模仿和追捧别人的文化。我们应当坚信, 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 民族文化争奇斗艳, 各具特色, 才是真正美丽的全球化百花园。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 :65-68.

[2]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2) :41-44.

[3]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 2004, (3) :70-73.

[4]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5) :84-88.

[5]苏和平.少数民族美术起源及发展特征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4 (6) .

[6]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6) :87-90.

[7]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6) :124-127.

[8]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 (6) :136-139.

[9]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 2013, (4) :101.

篇4: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

闻里谣效古歌

作者:李绅朝代:唐体裁:杂言 乡里儿,桑麻郁郁禾黍肥,冬有褴襦夏有。

兄锄弟耨妻在机,夜犬不吠开蓬扉。乡里儿,醉还饱,

浊醪初熟劝翁媪。鸣鸠拂羽知年好,齐和杨花踏春草。

劝年少,乐耕桑。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父渔子猎日归暮,

月明处处舂黄粱。乡里儿,东家父老为尔言,

鼓腹那知生育恩?莫令太守驰朱N,悬鼓一鸣卢鹊喧。

恶声主吏噪尔门,唧唧力力烹鸡豚。乡里儿,莫悲咤。

上有明王颁诏下,重选贤良恤孤寡。春日迟迟驱五马,

留犊投钱以为谢。乡里儿,终尔词。我无工巧唯无私,

篇5:古歌(汉乐府民歌)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秋风萧萧愁杀人①。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②,树木何修修③!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④。

注释

①萧萧:寒风之声。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③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歌,古歌汉无名氏,古歌的意思,古歌赏析】相关文章:

杂歌谣辞?古歌,杂歌谣辞?古歌薛维翰,杂歌谣辞?古歌的意思,杂歌谣辞?古04-17

苗族古歌原生态文化论文04-15

上一篇:剥豆教学设计下一篇:高考抒情类文章的写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