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水散文

2024-05-24

文学与水散文(精选10篇)

篇1:文学与水散文

文学与水散文

就在人们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一个无奈的现实尴尬地摆在人们面前:在物欲横流、功利世俗的现代社会,所谓文学,一种由若干文字堆积起来的奇怪的东西,正逐渐淡出许多人的视线,从台前退入幕后,甚至被打入冷宫,如白头宫女般“闲话说玄宗”起来。此时,“一书既出,洛阳纸贵”已然定格于历史,成为梦中的追忆。这种情况下还要谈论文学,是否不合时宜、逆潮流而动呢?其实,人只要为之人,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精神的慰籍和滋养的,否则,人便不完全,便是一种可悲又可怕的退化。

既执著于文学的非功利色彩而痴心不改,那么文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让人怦然心动之处呢?我突然觉得,用水来说文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文学的感悟过程来看,它是自来水。只要拧动触发文学的开关,自当哗哗然而不止息。不可否认,文学品味是要引领的`,是要诱导的。很难想象,没有任何价值观念和美丑评判标准的人,只凭盲目和直觉居然能够顿悟文学之真谛。阿Q之所以光彩照人,觉新之所以动人心魄,繁漪之所以为人所叹,无不在于恰当有效的导引。然而,文学品味又是不能够包办代替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俗则俗矣,却恰当地道出了文学品味的主体与核心。

从文学的价值功能来说,它是纯净水。喧嚣的俗世,蒙尘的心灵,只有在文学的方寸天地之间,才能够涤荡和净化。当受职称、金钱、地位等名利所累而不能自拔时,不妨静下心来,于书斋之一角,拧亮一盏台灯,从经典名著、流行时著中寻求一丝静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许并不仅仅挂在嘴上而已。

从文学的个性特色来讲,它风格各异,水色无边。有时,它“柔情似水”。《南方有嘉木》、《此情可待成追忆》、《追忆似水年华》,看看标题都让人心醉。有时,它又“大江东去,豪情万丈”。李云龙(《亮剑》)、赵安邦(《我主沉浮》、《我本英雄》)、高长河(《中国制造》)等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让人目不暇接,于眼花缭乱中体会负重前行的艰辛。有时,它还“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品味吟咏《长恨歌》,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能够让人悟出不逊色于泰坦尼克号的空前绝后之恋的。

……

水无色,文学有味;水静谧,文学激昂。那么,就让我们用似水柔情碰撞文学之火花吧。

篇2:文学与水散文

生命在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水诠释着神奇的生命之树,水引领着万物的生命之路,水用万般柔情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水是温柔的,温柔的就像妈妈抚摸婴儿的手,抚慰着饥渴的心灵;夏日的清晨,在朝阳升起之前,晶莹的露珠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片片绿叶上滚来滚去,想去捕捉它,却攸忽不见了它的身影。春秋的雨水,洋洋洒洒飘扬在空中,用不一样的柔情洗涤着纷乱的心灵。小桥的流水,柔暖的叮咚声好像轻弹的音乐,尽情享受瑰丽的水的艺术之美。海河的波涛滚滚,宏伟与豪迈共存,在眼前升起一种壮观之景。水,把多姿多彩的身姿展现在神奇的土地上。

水是美丽的,无论是小小的露珠,还是翻滚的浪花,抑或是平静的水面,或者是杯中之水,都有它的美丽之处,露珠是圆的,晶莹剔透;浪花是跳跃的,充满活力;水面是温柔的,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杯中之水是纯净的,成为了生命的源泉。水的纯洁无暇正说明了它的美丽之处,这是任何万物也无法取代的魅力。水的身姿精彩呈现,就像一朵娇艳的花儿常开不败,给世界增添了无限诱人色彩。

古往今来,诗歌文人们挥笔写下了无数关于水的名言绝句,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豪迈,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细腻,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还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可爱童真。诗歌中的水婉转流畅,好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诉说着自己的柔暖情怀。水的细腻令人心动,水的大气令人钦佩,水的柔美令人惊叹,水被世上的人们所赞颂,水造就了一代代的名人,让无数关于水的佳作大放异彩。

风采如水,柔情似水。

人的风采有时像浪花,在激流中不畏艰难,在坎坷中勇往直前,一直冲向胜利的岸边,展示着张扬的个性,充满了令人钦佩的力量;人的柔情有时像平静的水面,轻声轻语,将温柔的一面展示在喜欢的人面前,演绎出水的温存和浪漫。生命之花,在平静的湖面上尽情绽放。

心灵似水,有时会被风吹皱了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变得焦躁不安,甚至翻腾滚滚。心灵如水,无论有多大的狂**澜,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静,恢复心灵上的那片静谥。

篇3:文学与水散文

庄子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文学之始祖, 他甚至比屈原更早独领文学浪漫的风潮, 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性与个人强烈的情感, 注重由内心世界出发以表达对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的渴望与向往。在庄子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他热情如火的文字;天马行空夸张的想象;缤纷瑰丽的辞藻;极端明显的对比与奇特的见解, 以上每一项都足以表现《庄子》散文中超高度的浪漫气质。庄子《天下篇》“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优之说, 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时恣纵而不傥, 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蔓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

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作家, 在《逍遥游》中恢宏的描写着“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这描写何其壮阔呀!在当时封闭的社会中, 庄子企图想要突破狭窄与封闭的气氛, 学那大鹏鸟扶摇直上九霄, 或者是学那鲲鱼悠游于大海之中。在庄子的文章之中, 我们能够想象他是多希望能够进入自由理想的世界, 他奔腾的情感跃然纸上。

二、以寓言托意, 意蕴深邃

庄子》散文在艺术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寓言。借助寓言, 庄子将深奥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 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散文意境, 从而加深了它的哲理论述的形象性。庄子的文笔历来被文学界所公认, 庄子在文学创作中也极为善用寓言来表达出文章的整体思想和他自己的一些思想观点。另外一个方面, 庄子文笔中的寓言并非华而不实的, 而是在充分考虑和分析了当时人们心理承受力之后才做出的创作选择。在庄子《天下》篇中,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从这里就看出庄子写作是接地气的, 他认为当时的人们是不会喜欢太过抽象的评论和观点的, 对于人们传播自己的观点如果用过于抽象说法来展示, 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庄子的寓言都是贴近生活的, 且人们可以广为接受的。

《庄子》寓言构思之精巧, 从《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见一斑。短短的二百多字, 就把一个技艺娴熟的庖丁展现着读者的面前, 引人无限深思。正是因为庄子高超的文笔, 才可以寥寥数语将一个复杂的解牛过程活灵活现的展示在读者的脑海中, 并且人们都会好奇, 拥有这等高超、出色手艺的庖丁究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确有其人呢, 从而引起读者不断的思索下去。

三、语言夸饰惊人, 意境开阔

庄子写作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且这些修辞手法融入到其文笔之下, 衔接十分紧密, 写出来的物、景, 意境深远, 且活灵活现。在几千年前, 庄子写作的《逍遥游》一文中, 其深远的意境描绘, 仍深深的影响着当代文学创作。“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文章一开始就用简单的文笔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景况, 引人无限深思, 把鲲鹏遨游的壮阔之情跃然纸上。通过对鲲鹏翱翔的描绘, 也让我们领悟到写文作者庄子的内心变动的波澜与博大的胸襟。

四、描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在《庄子》的一些文章中对于客观事物注重细致描绘, 而且写得传神生动。这在“外篇”、“杂篇”中更为显著。在《徐无鬼》有一段“匠石斫垩”的故事:“庄子送葬, 过惠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 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 不失容。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 吾无以为质矣, 吾无与言之矣!’”只短短的三十几个字, 把石匠的精彩绝技和庄子的凄然神情极其生动灵活地表现出来。

五、奇特丰富的想象是其又一艺术特点

《庄子》散文的文学特色还表现在丰富奇特的想象上。在先秦散文中, 没有那一家在想象性上达到了庄子的高度。即使是后世散文, 在想象的离奇, 想象的丰富性上也不能与《庄子》媲美。《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进行的。这种想象造成了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人们常说《庄子》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指的就是这层意思。在《逍遥游》中, 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 他将特大与特小之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鹏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而斥鴳跃起而飞不过数仞而下;坳堂杯水, “置杯则胶”、而“芥为之舟”。寿长如大椿,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寿短如菌类朝生暮谢。至于那游离、飘逸的雾霭和尘土更是多么沸沸扬扬、变化不定, 使人读后遐想联翩, 思维顿感活跃起来。《外物》写负有大任的人必有大志, 寓设任公子“为大鉤巨缁”, 用了五十头犍牛作钓饵, 蹲在会稽山上, 投竿于浩瀚的东海, 一整年钓不上一条鱼;一旦大鱼上钩, 便“白波如山, 海水震荡, 声侔鬼神, 惮赫千里”。这是何等奇异的想象。其想象力之丰富真可说是无与伦比的。

摘要:庄子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善于用活泼生动并且富于变化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庄子散文善于用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抒发强烈的情感, 以寓言故事譬喻说理, 语言纵横跌宕, 富于逻辑, 描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以及奇特丰富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 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庄子,散文,文学特质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庄子》寓言叙事谋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篇4:文学作品阅读—抒情散文

若 荷

喜欢一条悠长悠长的石板街,就如久住都市的人们喜欢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而每一条光滑的青石板的小路,几乎都与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有关。我童年里最寂寞的那些日子,就是在那样一条小巷里度过,那是一条有着青青石板路的小巷,我们叫它西街。

西街是简陋的,两侧的石墙用不规则的普通青石砌就,两旁的房屋沿着小巷鳞次栉比,排列得十分整齐。只是由于年深日久,一部分房屋已经显示了它的破旧。但在青青的石板小巷里,我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感觉。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那里玩耍,独自在那条小巷两旁的门楼下站定,目光笃笃地看窄窄的街道的上方挤出的一线湛蓝的天空,在空中倏忽而过的小鸟,还有轻柔浮动着的一片一片的洁白的云朵。

那些白云纯洁得总给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想象里,它们如同祖母当年用来纺线的棉花。那些屋顶上破旧的砖瓦和苫草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古老,或许,它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或更久的历史了吧?我喜欢这样的格距分明的窗格子,以及新年时候贴在洁白纸张上面的大红窗花。那时候,才刚刚六岁的我穿了一件大红印花小袄,无数次仰起小脸迎着天空零乱的雪花,目光所及处是小巷两边的房屋和高墙,我站在响亮的北风呼啸声里仰视着它们,猜测着它们的神秘与年代。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

从前的小巷是繁华的,小巷两边高挑的门楼下,竖起的门板开成一个个的店铺。记得有过一幢地主家住过的大宅子,听说早年那家人家的公子小姐就请了私塾先生在里面读书。母亲曾记得见过一个穿了漂亮学生服的女孩从里面走出再没回来,后来听说那女孩与家里决裂参加了革命。听母亲说,有几处窗子上的花棂还是我的木匠外祖父亲自雕刻而成的。可是它们阔大的院落也已经很破旧了,屋顶上的瓦已经灰暗无光、残断碎开,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从碎砖残瓦的缝隙里渐渐生长出了一种细高的茅草,它们由近及远地站在目光掠到之处的屋顶最高处,在寒风里轻轻摇曳,面露寒冷与寂寞,一如幼小的我。

再一次回归故里,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踏进那条石板小巷的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霏霏细雨里,我头顶天空正惬意地走着,尽管脚下一滑一滑。然而这时却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知道我在雨天里行走,那声音分明焦急了:“不是有卖油纸伞的吗?”于是扫兴地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念头,专门找那些有点古旧的小店,敲开“吱吱嘎嘎”的店门果然买到一把,竹木的伞骨,大红大绿的伞面,撑在手上,雨落在上面是那种清而脆的滴滴嗒嗒。撑了红油纸伞的心里忽然就柔柔暖暖起来,那一刻真的怀疑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俨然就是诗人笔下那个撑了雨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了。

而今的我已经很少出入那个小巷了,长大,工作,嫁人。嫁人的那天按照老规矩不得不在那条巷道上自始至终地走过。母亲很开心,因为她心爱的女儿是这样从她祖辈走过的那条路上嫁出的——又一个女儿在相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从它身边永远走出。从前它窄得只能通过一乘四人抬的轿子,而今它已拓宽到能并排开出四辆卡车……她身后的路很短很短,而前面的路则很长很长,在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时光交错里,在花花绿绿的现代文明与层层叠叠的新式建筑中,那条古老的石板小巷从此在她的记忆里定格,并带了某种红袖暖香般的古典情怀,成了她梦里今生永远萦绕的亲爱故乡。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这篇散文的“心”跳动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表现出作者对小巷绵长的眷恋和追忆。

B. 文章中的地主家的小姐、母亲和“我”三代女人随着岁月一路走远,而小巷依旧悠长,象征着小巷人精神的传承不竭。

C. 文中写道:“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这里的老墙比喻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D. 这篇散文质朴、亲切,是为了对应诗人笔下小巷的浪漫和韵致,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小巷的悠长渲染得淋漓尽致。

2. 作者记忆中的“西街小巷”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的概括。

答:

3. 文章一直是用第一称“我”来行文,但最后却改用第三人称“她”,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4.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二)孤石上的榕树

陈 雪

罗浮山冲虚观右侧有块兀立的巨石,秃秃的,圆圆的,石上没一撮土,顶部却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发达的根系顺着石的缝隙四处延伸,主根竟把巨石对半挤裂又深深扎进坚硬的水泥地板下面,这实在让人震撼,令人嘘唏。在惊叹生命的无比顽强和壮观的同时,又令纷至沓来的文人骚客感慨绵绵,情思幽幽。

诗人说:这是爱情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哲学家说:水滴石穿,树大石裂,石穿石裂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恒心和时间,像树这般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为着生命的绿色持之以恒地努力,世上还有什么事难得倒我们呢?政治家说:做人就要学这石头上的榕,他就像我们赞美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你看这树,少土缺水,但从未向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屈服,总想着战胜贫瘠,扎根大地,为路人撑起浓荫。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境界、崇高无私的可贵品格!小说家编故事更玄了:葛洪炼丹时,九九八十一天的焰火直冲云霄,天空弥漫着一缕芳香馥郁的药味,神仙惊诧了,急派铁拐李下凡察看,当铁拐李知道人间有人为求长生不老药垒灶炼丹时,愤怒地骂了一句:“人也真是太贪心了,作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气得一跺脚把罗浮山的巅峰震松,巨石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纷纷滚落下来,罗浮山的千沟万壑到处是飞来石,石上石旁都长出浓荫蔽日的榕树或樟树,这株榕树便是石块滚落山崖时折断榕枝而倔强生长出来的,谓之仙人树……

我端详着巨石,打量着榕树,叶片在夏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似乎在否定人们对他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我注目那网状的根须罩在光光的石头上,并顺着石缝艰难延伸挣扎着的根系,开始为榕树恶劣处境深表同情,同时又为它与命运抗争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折服。我在想,榕树也有命运吧,你瞧,长在山涧窝底的水土沃润,枝繁叶茂,乔灌藤蔓,相倚相靠,簇簇团团好不风光,而孤石上的榕,形单影只,曲虬盘卧,佝偻横生,苍老多皱,刻下无数艰辛岁月的痕迹。榕树羡慕过旁边的同类,想过迁徙挪位么?它肯定思想过,动摇过,彷徨过,只因为无数次的努力都难如愿,它只好作罢,一股劲地顺着石缝拼命地往土壤的深处钻,榕树也许从没想过自己能活多久,能否长大成林,影响气候,更不敢奢望成为生活的强者,只是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根须与大地接吻了,养分源源不断供给树根,树根开始肥大,树身开始发育,树干开始横生枝节,枝节开始抽出无数嫩叶,叶片开始接受阳光雨露,根深叶茂。于是树才能用自身的力量与狂风暴雨和巨石的重压抗衡,并逐渐把顽石拱裂拱碎。许多年以后还会把整块巨石撑破撑碎,再用根须把它网起来,变成榕的土壤,那时就不叫做石上的榕,而是称为榕中的石了。这便是生命的奇观,崛起的辉煌,便会引来更多游人的观赏、诗人的想象、哲人的深思、小说家的故事和政治家的说教。

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它的目的一如既往地简单、朴素、执着、专注,那就是——努力地活下去!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罗浮山冲虚观右侧巨石顶部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是为了说明榕树的孤单造就生命的奇观。

B. 文中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榕树的不理解。

C. 文中说“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榕树原本就没有思想,人们对它的赞美只是一种附会。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也应该像榕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2. 文章在描写榕树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并简析其作用。

答:

3. 文章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有何作用?

答:

4. 榕树“只有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终于铸就了“生命的奇观”。对此,你有何感悟?

篇5:茶与水与人散文阅读

文人骚客的灵感,大都是饭后茶余生发的。我不是文人,更算不上骚客,但闲时也爱捧一杯香茗,凝视着茶叶,伴它“与君沉浮”。或旋转,或摇曳,或翩跹,或婀娜,绝然没有生搬硬套之感。如此默契和谐的舞蹈,不由让我想起了一种情感,即使悄无声息,也是一种默契。

浅浅的啜了一口茶,茶汤入口,齿留余香,潺潺润喉,馨香沁心扉。品之淡然,历久弥新。再轻轻抿上几口,越喝越安静,越喝越让人心灵沉淀。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觉得,挚友之交更如茶。那偶然间不经意的想起,如饮一杯香茗,留你满屋馨香。最好的感情看似随意,实则彼此在意。于是,思恋生出了美丽,心灵也有了皈依。

友情如茶,生活似水,没有茶的水,依然是水,没有水的茶就不知是何物了。当适量的茶碰到合适自己的水,茶水又遇见了适合自己的人,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于是,平凡中见滋味,苦涩里藏馨香。

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嫌,可抵十年圣梦。这是周作人的品茗之道。是呀,古曰,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更何况是挚友。若有半日之嫌,可与挚友相共饮,可谓莫大的欣慰。然,今日挚友各在天涯,相与共饮可谓飘忽千里,渺渺无期。正因如此,便有了一种挚友,不在你的生活里,却在你的生命里,有了一种陪伴,不在你的身边,却在你心间。身在天涯外,心在咫尺间,纵使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如茶之友,淡而悠长,久而弥香,回味无穷,久久不散!

茶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赋予了深厚的韵味。一杯香茗,登大雅之堂,入茅棚草舍,不娇淫,不卑贱,难得的是这番心境。友不贵乎多,贵乎难得。当滚烫的热水在杯中翻滚,当风雨交加在你的头顶,茶叶与水共舞,而友,与你共撑一伞,此为难得。一次次的加水,也许茶色会淡,一年年的.别离,也许距离会更远,但馨香还在,挚友亦在。时间会沉淀真挚的情感,风雨会历练值得珍藏的情缘。

篇6:文学与水散文

水乃万物之源,万物之灵,众人皆当善待它。

——题记

一、水城

神州大地,只有中国才配这个美丽的名字,因为她富饶。

长江之畔,黄河岸边,中华民族的血脉一代又一代地沿袭——

文明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中国有水,淡水的储水量居世界第四位,可我们是中国,再丰富的资源,除以 13 亿,便少得可怜。

水是人的朋友,但人却是水的敌人。

水与人的距离近在咫尺,而人与水的距离却远在天涯。

水哺育了人,人却伤透了水的心。

人或许太聪明,聪明的不知道在自掘坟墓,然后仿佛顺其自然,理所当然地葬身其中。

中国是座缺水的水城。

水城起先并不缺水,水善良而有灵性。因人太绝,水城不像水域。

我们身边有水,永不曾离开我们,我们却奢侈地浪费水。

二、水患

水终于发怒了。

她将一切的不幸降给人类——不能怪水,水无罪。

是人——

忽略了水,水默默的忍受,无法忍受的结果是突然爆发,这在意料之中。

大水决堤,奔腾,村庄田园,甚至城市都无力抵抗。

水疯狂地吞噬了村庄田园以及它哺育的人。血泪交替,这种苦头,抑或灾难,不至一次。

人们恨水太多,淹了村庄,淹了田园,淹了“文明”。

水想,那就滴水不降吧!大旱三年也不足为奇。于是天下大旱,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龟裂的土地像人干裂的.嘴唇,冒着干燥的热气。

人真的惹怒了水,洪水和干旱时常发生,水好像在告诫人类,珍惜它们,否则会有咎由自取的一天,那时人和水的距离就太远太远……

三、水祭

人们终于醒了。

他们看到了绿水变黑水;他们尝到甜水变臭水。

他们知道在 2025 年时,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饮水困难。

2025 年,离他们自己也不远了。

他们也知道全球每年因饮水而死的人多达 2500 万人。

2500 万人,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因此离去。

人们开始治理水污染,建立废水净化、海水淡化工程……

人们也开始节约用水,循环利用……

水终于笑了,成了甜甜的水,香醇而清凉的水。

四、后感

篇7:文学的诱惑散文

不,绝对不是凑巧。它总是吸引着我,我也快融入其中了。这正是文学的诱惑,一个不容抵抗的诱惑,万有引力,也许那书本的世界便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我便是一块磁铁。

小时候的我,总爱问‘‘为什么’’。为什么天是蓝的?泥土是黑的?小鸟会唱歌?人会说话?。。。。。。?妈妈那有时间回答我呢?况且她又不是神仙,什么都知道。妈妈便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年的生日,我收到了我的第一本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虽然并没有十万个为什么,但总能让我的‘‘为什么’’吧。那本书我有足够的能力去看了。才看了几页,我就不能自拔了。心里直佩服这本书的作者。知道的这么多,好有学问啊。那一刻,我踏上了文学的阶梯。

过后的日子里,我总是缠着妈妈为为我买书。妈妈一本一本的为我买,我的书橱快要放不下了。而我也感觉我踏的阶梯越来越高了。

现在我上初中了。我仍不肯放弃我儿时为我带来快乐的伙伴。便自己攒钱。为我的思想打开门窗。

有一次,妈妈正在找她那视如珍宝的项链,而我正在一旁看书,竟没在意,自然也就没帮妈妈找了。妈妈一阵热火朝天的搜查之后。妈妈拍着胸口高兴的说:“终于找到了”。随后就生气的问我为什么不帮她找。我无可奈何地说:“我在看书啊。”“真搞不懂你老是看书,心里是个什么感觉”妈妈没好气地说。我也回敬了一句:“恩。。。就像妈妈突然找到了项链的心情”说完我们两人一阵哈哈大笑。

“知识是珍贵的`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正是如此,我常暗想:如果潇洒的李白,大义仁爱的孔子,聪明无比的莎士比亚等是天上闪烁着的明星,那么谁又是月亮呢?现在我总算是知道了。是文学。文学的力量散发出来,传递他们之间。他们围绕着它,吸收着由月亮散发出来的光。他们便具有了光的力量。照耀着大地,渲染着美丽的“夜晚”。

篇8:文学与水散文

一、反映现实的文学创作理念

子曰:“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诗歌是可以反映现实,并作用于现实的。几千年后,生长于燕赵大地的孙犁继承了这种文学思想,他推崇现实主义文学,认为文学创作一定要发端于生活,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而散文的创作更是要基于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能矫揉造作,更不能胡编乱造。孙犁曾说:“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散文题材是主观或客观的实体。不是每天每月,都能遇到,可以进行创作的。一生一世,所遇有限。更何况有所遇,无所感发,也写不成散文。”(1)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也充分印证了他的文学观念。他散文中出现的人物和情节,甚至是对话,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有的是原封不动的将事实展现出来,有的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现实材料,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例如,在孙犁的散文《乡里旧闻》中,出现的“凤池叔”、“根雨叔”、“大嘴哥”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都是孙犁故乡里最亲爱的乡亲,散文中写到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五十年代,孙犁曾受到过批判,是因为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对他的散文《一别十年同口镇》中出现的地名做过实地考察,发现有一条街的方向孙犁记错了,然而,这更说明孙犁散文的内容绝对不是胡编乱造的,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孙犁散文的厚重和真诚。

二、兼具“文”与“质”的文学创作实践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也就是著名的“文质”说。其实,这个学说并不只是在探讨做人的准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理论。前辈学者将孔子的这一理论理解为文学创作要“文质并重”,这样的表达本身并没有错误,但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强调“文”与“质”二者的辩证关系,而不只是需要二者的简单相加。一个“胜”字,就表现出了孔子的意图,也就是说无论是要“文”还是要“质”,都要适度,然后才能呈现出“文质彬彬”的效果。孙犁的散文情感表达含蓄而节制,但读者却能感受到平淡背后的浓烈情感,这是平实的语言与丰厚的内容相结合后,而达到的艺术效果,就是“文”与“质”和谐统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孔子有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在这里其实要讲的也是一个“度”的问题,他认为《关雎》一篇值得赞赏的一点就是懂得节制情感,情感表达的尺度恰到好处,这是孔子一贯推崇的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学审美风格。同样,孙犁的散文创作也秉承了这一特征,他表达情感含蓄、节制,但在此基础上,孙犁又进了一步,他不仅力图控制好情感表达的度,还力求能在含蓄、节制的表达中蕴藏浓烈的感情,以使文章有耐人寻味的艺术内涵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在《散文的感发与含蓄》一文中,孙犁曾说:“散文如果写得过细,表露无余,虽便于读者的领会,能畅作者之欲言,但一览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这在任何艺术,都不是善法。”(2)而孙犁的散文创作确实也实践了他的文学观念。如在散文《保定旧事》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早年与爱慕对象王淑之间的过往情谊:“当她因为眼病,住了西关思罗医院的时候,我又知道她家是教民,这当然也是为了得到生活上的救济。我到医院去看望了她,她用纱布包裹着双眼,像捉迷藏一样。她母亲看见我,就到外面去买东西去了。在那间小房子里,王淑对我说了情深意长的话,医院的人来叫她去换药,我也告辞,她走到医院的大门口,回过身来,背靠着墙,向我的方位站了一会儿。”(3)人到晚年,回忆起曾经不可得的美好爱恋,一定是怀着深厚的情感的,文中提到他们二人单独在房间里的交谈,想必当时也是心潮澎湃的,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情感毫无修饰的全盘托出,而是采用了一种含蓄、节制的表达方式。“说了情深意长的话”八个字蕴含了二人深刻缠绵的情谊,因此这八个字便有更强大的爆发力。她“背靠着墙,向我的方向站了一会儿”,难以割舍却必须放弃的心情想来也应该是十分揪心的,但作者也采用了节制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哀而不伤”。

再如孙犁的经典散文《亡人逸事》,作者记述亡妻在世时的小事,表达了自己对妻子深沉的怀念。作者没有在任何一处大力地宣泄自己的思念之情,但读者读来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孙犁怀恋故人时难掩的悲伤和寂寥。特别是文章的尾声,作者这样写到:“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至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像: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作者寥寥数笔,无哭天抢地,却字字真情,更是体现了他含蓄、节制的文风。

总而言之,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几代文学家的创作,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即是对孔子文学思想的继承,孙犁与孔子、儒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笔者在这里只是约略书写自己的一点感悟,触及一点皮毛,希望能有一些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犁.《耕堂劫余十种》.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5.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5.

[3]方铭.《战国诸子概论》.学苑出版社,2012.9.

[4]孙犁.《孙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4.

[5]来华强.《论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文学理论与批评》,2005(4)

[6]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辽东学院学报》,2006-2-28.

[7]来华强.《论孙犁大师的散文艺术》.《武汉大学学报》,2006.5.

[8]王齐洲.《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文学教育》,2007.7.

[9]阎庆生.《论孙犁散文美学的内涵和逻辑结构》.《文艺理论研究》,2008(4).

[10]杨晓冬.《孙犁的文学思想对<讲话>规范的偏离及其创作困境》.《现代文学研究》,2008.10.

[11]刘洪柱.《孔子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4.

篇9:散文:文学的轻骑兵

优秀的散文在文体或曰风格上,给予读者的感觉,总是十分清新舒适的,也总会令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就象郑振铎所描述的那样: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洁的夜月,翠绿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爱,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爱,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丽,明年乃至无数年之后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丽……清新的文体,常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散文,抒发的是情感,绽放的是心灵。其实,散文,就是在人生路上的飞跃与遐想。不论是观点、议论、情感,都可以放开思路,延伸思想。读者阅读散文,就是顺着作者的心跳动,触摸作者的脉搏,带着同感与作者交往、交流和沟通。

爱上散文

文/左漆琳

爱读书,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尤其偏爱散文。在我眼中,散文一如美妙的女子,着飘逸的衣裙,在清风中摇曳身姿。

认真读一个人的散文其实真的是件幸福的事情。在暖暖的冬日午后,捧着一本散文集,焚香小坐,静心品茗。随便翻看书的一页,动人处,逆着阳光细细地凝视。看着看着就渐渐地走了神。

初读林清玄的散文,想象中应该是位清逸出尘的女子。林清玄的散文短小精悍,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的庸常事物中感悟出人性的美好良善,凡俗日子的可亲、可爱。作者潜心佛学,用禅心和慧眼参悟人生,那种“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的从容淡定尽显于清新流畅的文笔下,优美洒脱的意境中。待日后见到作者尊容,与想象中的有天壤之别,终于明白原来外貌如此憨厚质朴的男子竟然也会有这般锦绣华美的内心世界。人的外貌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但心灵的丰富和内在的修养却是可以后天形成的。只要拥有一颗充满爱与进取的心,就会与众不同。

多年以前第一次读张爱玲的散文我也有着同样的惊讶,我惊异于这个有着俗气名字的女子竟有如此灵动的思维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张爱玲的散文贴近市井人生,语言俏皮,行文散漫,却总能于不经意间举重若轻,出语不凡,“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让人感同身受,一同领略对人生、对生命的特殊感悟。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来看,她可谓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但是读张爱玲的散文,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她对普通人情感生活的寻觅,对普通人生乐趣的沉迷,对日常人生安稳的寻求。张爱玲是个有情有趣的女子,一切女性感兴趣的话题都在她笔下有鲜活的描述,这样的女人或许就是天生为文学而生的吧。

再往前就要追溯到中学时代,那时狂热地执着于席慕蓉和三毛的散文。席慕蓉散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抒情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也写诗的关系,文字敏感细腻,与其说是画家的散文,不如说是诗人的散文。她的散文恬淡安详、韵味隽永,充满温馨同情,是一个爱者的世界。在《花事》中她说:“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了,只要是自然的,只要是顺着天意的,就算是花落了也不一定要觉得悲伤,甚至也可以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就像这风里的若有若无的清香。”

我们不用久久凝视一个人,凝视一个人的文字一个人的灵魂就够了,因此近几年也开始尝试着拿起怯生生的笔涂抹些文字。而散文,似乎是我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受了前面几位散文大家的影响,也可能和性格相符,喜欢散乱地思考一些问题,在这之间用零碎的文字记录每个时段自己的心情。

之所以最爱散文,主要是它独特的风格最能贴近我真实的所想,同时美化着身边周围的事物。如果我愤怒,它会平息;如果我兴奋,它会降温;如果我难过,它会安慰;如果我无助,它会解决。通过思考和解脱的过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生的真相,有的残酷有的感动。在这之后,我看清了一个事实,许多道理和事情未必是需要要人教,并可以教会的。更多时候,是需要自己给自己一个生活的态度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

通过散文的理解和抒发,我变得坦然了很多。感谢散文,让我有渠道去散播自己的思想,阐述我对人生的见解。在培养我对人生的态度的同时,不断敦促我去面对现实时的勇气。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散文的唯美润物无声地为我营造了一个清朗世界,无论是在我固执的感情里,还是在恒常的生活中始终坚守着一份对散文的执着和偏爱。散文是美妙的,散文是自然的,散文更是自由的。自由,是我的向往,也是散文的追求,我难道能不钟爱她吗?

[赏读]

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的恨。同样爱上散文也是这样,之所以爱上它,那是因为散文本身特有的魅力。本文作者以自己读散文的感受为线索,既向我们诠释了不同散文名家的风格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散文的精点所在,魅力所在,相信读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散文。

在散文里居住

文/刘学刚

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打开我的叙述——“许多年以后”,它给我一恍的感觉。就像歌曲流行的语调: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我要说的,是文学。

春日的黄昏。丝绒般的阳光薄薄地铺着,是风,把我从呆板的教学楼里疏离出来。我怀揣着诗歌,等待一个人。活到现在,我忽然发觉,一个偶然的黄昏,渲染成了我一生的背景音乐。我至今对那个黄昏心存感恩。“在这黑与白的缝隙里,领略着生活的诗意和听觉的盛宴”,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我的内心沉静而恍惚,一种妥贴、安适的光芒把我覆盖。

我是从一本文学月刊知道他名字的。他像农民,一行一行地栽培着小麦,夏天,田埂上又播种了棉花,他搞的是麦棉间种。我偏执地记忆着,他的散文写的是故乡的黄昏。是的,散文,我的目光在触摸着一个棉桃,它珠圆玉润,内敛包裹。这是我和散文的第一次对视。

当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我发现,我努力复原的黄昏已经成了一个场,宁静的场,我内心的孤独得到了它的接纳和消解。像一个善意的伏笔,那个黄昏,它与我今天的平静相照应。

从诗歌到散文,表面的水到渠成遮蔽了过往的干涸和困顿。终于明白,写作的意义不过是安慰自己;终于发现,再也没有比散文更好的住处了。当我试着用文字完成我对生活现象的表述,最先触到的是自己的心灵。我的文字,它是一个反弹入网的皮球,最终射中的是我自己。

我至今感激那段寂寞无聊的日子。

白天在一所高中教书,晚上10点回到外环路的一间民房。我租赁的住所是靠街的南屋,逼仄,局促。早上,我像突突冒烟的农用三轮,挤进了城市。夜晚,从开阔敞亮的街道到狭窄黯淡的土路,好比一出灯火辉煌掌声稀落的歌剧,在寂然的谢幕之后,陷入了漆黑的宁静。被黑夜裹着,那间小屋就是一个孤岛,除了我的呼吸,没有一丝有光亮的声响,世界沉寂得让人绝望。当时,父母守护着我的幼女,我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如果孤独有眼,它一定看见了深夜里我空洞的眼神,没有着落。

阅读与写作好比是姜蒜套种。在白天的缝隙里,我读了早年订阅的诗歌期刊,它们闲置很久了,却也肥沃。白昼漫无边际的照射,往往让人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叶子阔大的刊物遮荫,同时,能挥发一种杀菌物质,可以防止病态文字的出现。安静的夜晚适于思考,内心的茎叶潜滋暗长,黑夜是一块地膜,保湿,不压嫩。就这样,合理密植着我的日子,一种清新的辛辣的气息,让我保持着对生活的灵敏和触摸。文学就是泥土,越高洁的东西反而越低微,谁都可以踩在上面,谁也无法远离或者背弃泥土。

我可怜那些倚仗文学而故作姿态的人,我喜欢内心纯净表情天真的人群。文学就是味精,它调和生活。许多年以后,我才找到“散文”这个家。已是而立之年,却能一条道儿走到黑。我的写作,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一如博尔赫斯说的一句话:

“我写作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群,只是为了时光流逝使我心安。”

[赏读]

“在散文里居住”,一个多么充满诗意的标题,一个多么优美的意境!居者,人之心灵之所安也。作者居住在散文里,由此可见散文对作者心灵的启迪与安慰。本文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如丰富的想象,妥帖的比喻,厚实的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文章增添了思想的张力,让人读来很受启发。

好散文心灵的绿茶

文/张志君

我爱读散文,所以在阅读中总是会刻意地寻找好的散文,散文随处可见,但好散文却少之又少。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好散文,并不是出自于散文家之手。在我看来,这恰恰揭示了一个问题:写散文似乎不需要太多技术上的东西,一个良好的心境,是一篇好散文最重要的基础。

散文是一种有洁癖的文体,它不容许书写者附带过多的精神杂质,更不容许其自身的光芒被遮蔽。它要求写作者做自己的心灵的主宰,不受外界的干扰,始终保持自己对文字的真诚。散文的洁癖甚至还处于一种动态之中,它像写作者的空气无处不在。这种随处可在的压力让写作者紧张和恐惧,但就在这种紧张和恐惧的磨练过程中,散文却可以变得越来越透明,像一杯绿茶愈泡愈清明,而清香却愈加悠远。

就温情与激情相比较而言,散文更需要的是温情,因为温情让散文能够秉持本性,而激情却会让散文走样和异变。当然,散文是少不了激情的,否则,散文就会毫无生机。但好散文家总是将激情化为温情,牵着猛虎嗅蔷薇,一如夏日烈日下的那杯冰镇绿茶,明亮、清新、舒爽的感觉一样都不会少。

散文重在一个“散”字,意味的是随意。不论作者的心境如何,是快乐,兴奋,忧愁还是痛苦,散文应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节奏不能快,用字不能重,表达也不宜过分用力,否则散文的随意无处可来。散文中有些道理会讲了一遍又一遍,有些词语会有了一次再一次,不过是因为随意,因为真挚,所以有了一种谈话的感觉,让文字流动起来,才能够同化读者。散更不代表凌乱或者絮絮叨叨,好的散文总是会有清晰的逻辑性,即使是信手涂鸦,也能禁得起推敲,这就是散文作者应有的功底。如果说,诗是流血,那么散文就是流泪,它让心灵在眼泪里变得澄澈。泪水是有限的,基于此,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不可能将一件事拉长放大,无限度地延伸下去,读完之后会怅然若失,亦会醍醐灌顶。

散文好写,也确实不好写,好的散文总是触心而出,能找到共鸣就能为之心悦,随之荡涤心灵之污垢,获得身心安详。

[赏读]

篇10:怀念文学散文

如今的文学似乎离人们愈来愈遥远愈陌生了,然而,我却无来由地对文学生出一股怀念之情来。当我身心疲惫的时候,当我对自己似乎有足够怀疑的时候,这种感觉似乎来得格外迫切和迅猛。

文学与许多美好的物事联系在一起。读初中的时候,一次暑假,我随父亲出差到芜湖。我们住在扬子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的宝塔根下的一个旅社里,已经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劳动?大众?横竖那时候叫这种名字的特别多。次日早上,父亲告诉我,他要到四褐山去办事,随手留给我一元纸币说我中午很可能不得回来,你自己买点吃的,出去玩不要跑得太远,免得忘记路,不知道回来云云,就自己走了。

彼时的父亲是故乡船队的队长,四褐山那儿有他的船队,他是要去为船队处理一些事,顺便还要接洽新的业务。我就是跟着他们船队的挂机船,从青弋江顺流而下来到芜湖的。按照当时的速度,早上8时在古镇弋江出发,是要到下午4—5点才能到达的。我在小的.时候,多次坐过这条线路,到芜湖,甚至到马鞍山、南京。

像我这样小镇上的孩子,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有机会随船出来。每次出来,我都特别兴奋。好不容易到大码头来一回,哪能不到处走走。于是,出了旅社的门,到新芜路闲逛,那是当时非常热闹的一条街。我多次在当时芜湖最好的人民电影院看电影,是沙发座位,票也是最贵的。

在新芜路往西,快到吉和街的交叉口,原是有个邮局的。报刊亭不但卖报刊,也零售一些书籍。我于是上去找书报。结果就发现了曾经在报纸上零散读过的那时特别有名的《艺海拾贝》。著者秦牧是当代一个散文大家。我相信很多人读过,并珍藏着这本书,且受益匪浅。那时文化图书才开禁不久,能够适合我们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书籍并不多,我们当时是太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了。

我发现目标后,右手随即伸进自己的口袋,紧紧攥住那父亲留下的一元纸币,出门的时候,我还在那张纸币上用圆珠笔写下了我的名字,好像当时手心已经出汗了。抽出手来,看看自己的手有没有弄脏,然后终于开口叫服务员:麻烦你将《艺海拾贝》拿给我看看。伸手接过书,我飞快地浏览目录,发现有好些篇,我还没有在报纸上读过。于是,我翻转书看封底,因为那儿通常印着价格。

书价看到了,是0.62元。而我的口袋里只有一元中餐费。如果买书,那中午只能吃面条或者馄饨了。我不知道我当时是如何下决心买下这本书的,如今这本书在我青弋江畔的小阁楼里尘封着。人说秀色可餐,是讲美丽的姿色可以当饭吃,甚或可以不吃饭,又听说苏东坡(抑或苏舜钦)能够拿《汉书》下酒,起初我是不信的,有过这次中餐换书的经历,我改变了看法。文学还是颇有魅力的。

那时候,爱好文学的青年实在是太多了,一如今日的厂长经理老板之类。贾平1凹在《废的都》中说,西京城真了不得,天上掉下来一块石头,打倒10个人,有8个是文学青年。三五成群到一起谈的不是文学,也是文学的亲戚,仿佛今日的搓麻炒股一般,已经司空见惯。

对文学的怀念之情,还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逢相识。数年前的一个圣诞之夜,当时尚在城郊马山嘴工厂的我,有一个同寝室的工友。他叫我陪他到一个女孩家去。并说,我某次在团县委的一次会议前,朗诵的一首自己写的关于青弋江的现代诗,她感觉很好……

于是,我随他去了。

女孩穿一身白色衣裙,修长匀称的身材,在坐下来的侧影间完全可以一览无余。她正在台灯下读书,已经记不清是什么书了,好像不是《圣经》,就是徐志摩的诗集。于是,我们从诗歌谈起,戴望舒、徐志摩,普希金和泰戈尔,甚至说到《圣经》,以及房龙对《圣经》的演绎,还有康德的二律背反。说实话,我对康德是陌生的,根本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有些了解,那也是来自于李泽厚先生的“二手货”。故而,谈起二律背反,我是大为吃惊。我此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女孩和我交流《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关于那么枯燥的“二律背反”以及康德的三大发现。

女孩眉清目秀,袅袅娜娜,宛如李易安年少时的清词丽句,而谈锋之健,则似铜琶铁钹,豪气干云,全无半点脂粉气。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和工友告辞回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话说得太多了,而带我去的工友则被晾在一边,受冷落多时,不禁生出歉意。文学使原本陌生的两颗心,那么容易沟通,又是那么容易理解。以至今日,我们仍然是非常默契的朋友。有一日,她从普陀山旅行回来,还给我带来一个毛笔架和一块镇纸石。它们至今也还放在我的办公室的桌上。每次上班坐下来,我就要面对它,也同时缅想这段美好的回忆。一段关于文学,还有康德的圣诞之夜。

其实,文学给人的怀念很多,正像我自己,也不仅仅就是上述两例。可以说,每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一块心灵的芳草地,在滋润养育着我们的心田。文学带给我们的,也不仅是口舌之能、书写之便,还有年少时的许多足够珍藏的记忆,以及很纯洁、很真诚的心灵和情感……

上一篇:关于“人才特区建设意见”座谈会工作简报下一篇:中国国际贸易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