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责赔付民事判决书

2024-04-24

无责赔付民事判决书(精选6篇)

篇1:无责赔付民事判决书

[车险案例]刘某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机动车无责,保险公司仍应在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一、案例提要

《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施行以后,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形式上虽然是商业保险,但实质上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被保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在机动车没有责任的情况下,根据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本质属性、归责基础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从有利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害人三者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保险公司仍应在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情

上诉人(原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顺德支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刘某,男,1984年×月×日出生。2005年7月22日因涉嫌犯交通肇事罪被羁押,同日被刑事拘留,同年8月4日被逮捕。

被上诉人(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刘牡×、周×萍、周×钢、刘某娥,均系被害人周××的近亲属。

被上诉人(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刘灵×、周×胜、周×芬、何×连,均系被害人周×兵的近亲属。

原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伍××,男,1970年××月××日出生。系肇事车辆粤X/A××61号大货车的登记车主。

原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李×,男,1976年××月××日出生,佛山市顺德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雇员。系肇事车辆粤X/A××61号大货车的司机。

原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佛山市顺德区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公司)。系肇事车辆粤X/A××61号大货车的实际支配人。

2005年7月6日9时50分,刘某在未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况下驾驶湘H/G××89号二轮摩托车(搭乘被害人周×兵、周××)沿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东风至扶闾基围路段由勒流镇面往扶闾方向行驶至事发地点时,遇相对方向由李×驾驶的粤X/A××61号大货车驶至,致使两车发生碰撞,造成两车不同程度损坏,周××当场死亡,刘某、周×兵受伤,周×兵后亦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刘某未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驾驶机动车会车时未靠右通行,且驾驶机动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影响其行车的稳定性并加重事故的损害后果,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刘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另查明,粤X/A××61号大货车的车主是伍××,但实际使用人是华×公司,华×公司于2004年12月20日为粤X/A××61号大货车向保险公司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保险金额为500000元。李×是华×公司的司机,发生交通事故时,李×驾驶粤X/A××61号大货车为华×公司运货。

由于刘某的犯罪行为,给刘牡×、周×萍、周×钢、刘某娥造成经济损失共人民币109929.13元;给刘灵×、周×胜、周×芬、何×连造成的经济损失共人民币154810.92元。交通事故发生后,华×公司的伍××支付了周××、周×兵丧葬费各4000元。交通事故发生后,华×公司支付了周××、周×兵丧葬费各4000元。

三、审判

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刘某的犯罪行为致被害人周××、周×兵死亡,应赔偿给周××的亲属刘牡×等四人经济损失共105929.13元(扣除伍××支付的丧葬费4000元);赔偿周×兵的亲属刘灵×等四人经济损失共150810.92元(扣除伍××支付的丧葬费4000元)。李×驾驶的货车于2004年12月20日在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保险公司投保保险金额为5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该保险在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投保,属于第三者强制保险,保险公司应在责任限额内,对投保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财产损失作出赔偿,不以被保险车辆是否承担责任为前提,故保险公司应在责任限额内对八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上述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本次事故中,粤X/A××61号货车司机李×没有责任,故作为该货车司机李×、车主伍××、车辆实际使用人及李×的雇佣单位华×公司不应对本次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依照《刑法》第133条、第36条,《民法通则》第119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一款和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第第三款、第27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一、被告人刘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二、被告人刘某、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顺德支公司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刘牡×、周×萍、周×钢、刘某娥经济损失共人民币105929.13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刘灵×、周×胜、周×芬、何×连经济损失共人民币150810.92元;被告人刘某、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顺德支公司互负连带责任,并在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三天内支付完毕。

三、驳回本案八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其他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保险公司不服,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保险公司上诉称,原判适用法律错误,请求撤销原判,改判上诉人保险公司不承担本案民事赔偿责任。理由如下:

1、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的赔偿应该是贯彻过错相抵的原则,在确定肇事车主应承担的责任后才予以赔偿。本案被保险车辆的驾驶人和车主均无事故责任,故保险人不承担本案的赔偿责任。

2、原判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本案保险属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判令保险人承担本案的赔偿责任,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确定的赔偿数额和责任认定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89条第(一)项的规定,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四、评析

本案争议焦点有二。第一、肇事的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是否属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第二,肇事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损害,机动车无责任,保险公司是否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后,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形式上虽然是商业保险,但实质上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自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务院有关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之前,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的性质到底是属于商业性的第三者责任险还是实质上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争论不休,而这一问题对于解决相关交通肇事案件中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问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后,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理由如下: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经于2004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故在该法施行后购买的第三者责任保险毫无疑问地已经带有强制性的特征,与一般的商业性责任险的自愿性具有显著的区别。事实上,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之前,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给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保险事业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实行第三者责任保险以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国务院[1984]151号文件批准了该报告,并要求各地遵照执行。之后,全国有近24个省市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的形式对第三者责任保险实行了强制,并作为机动车上牌、审验的条件,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而广东省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实行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1982年,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交通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便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试行办法》,规定本省所有的机动车辆均须办理第三者责任保险。此外,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后,作为我国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发布的《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4]39号)也作出规定,“5月1日起,各财产保险公司暂时按照各地现行做法,采用公司现有三者险条款来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强制三者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待《条例》正式出台后,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统一在全国实施。”2004年5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已经因保险公司风险增加而对机动车辆保险费率作了调整,其中必须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上调了10%。说明中国保监会也顺应法律的变化,实际上也认可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保险公司当中的实行。2006年3月1日通过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理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上述《条例》所指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应当理解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上述规定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行的机动车强制投保、保险公司强制承保的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上述《条例》第45条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投保商业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期满,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但上述规定解决的是如何将商业性第三者责任险向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衔接过渡的问题,并没有否认在《道理交通安全法》施行后所购买的第三者责任保险所具有的强制性。综上,不能以被保险的机动车购买第三者责任险时国务院有关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尚未出台,就否认该保险的强制性。本案的肇事大货车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后向上诉人保险公司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实质上应当认定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二)机动车向保险公司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后,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机动车没有责任,保险公司仍应在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理由如下:

1、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保险人赔付并不以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为前提。从本质上说,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与商业性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强制性,即国家通过颁布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制机动车必须参加该保险,保险公司必须承保该保险,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损失时,保险公司必须在责任限额内对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而商业性责任险的保险公司是有权拒绝承保的,受损害的第三者也只能向责任人索赔,保险公司只能依据合同对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是无过错性,即无论被保险的机动车在法律上对第三者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都必须在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商业性的责任险中,保险公司承担责任是基于机动车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赔付的标准是双方在缔结保险合同时所作的约定。第三是社会性,保险根据经营目的的不同,分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故在商业性第三者责任险中保险公司就通过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与责任限额来尽量降低经营风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实际上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即国家实行该种保险的目的是为了集合社会的力量填补交通事故中第三者的损失,总体要求是保本微利即可,往往表现为统一的保险费率与责任限额,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从以上分析可知,那种认为保险公司赔付要以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作为前提的观点实际上混淆了商业性责任保险与强制性责任保险的区别,也违背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设立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本意。

2、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归则基础是法律的规定,并不以侵权法领域的归则原则作为基础。有的观点认为,道路交通事故属于民事侵权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归则原则就是第三者责任强制险的归责基础。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是以当事人过错的大小作为确定责任大小的依据,故保险人就应在被保险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但笔者认为,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形下,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在于法律的强制规定,并非其本身的侵权行为,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与被保险人的责任大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以侵权法领域内的无过失责任原则或者过错责任原则等来界定保险公司的责任并不合适。机动车一旦投保另外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责任限额内,事故双方谁有过错都在所不论,而统一由保险公司来承担损失的弥补。只有在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才可以免责。本案是两辆机动车发生碰撞而导致第三者的人身伤亡,作为被保险人的肇事大货车虽然在事故中不承担责任,但最终判决上诉人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并非基于侵权行为法当中归则原则的考虑。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1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条规定实质上贯彻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精神,确立了保险公司无责赔付的原则。

3、《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与《保险法》中有关责任保险的规定并不矛盾。有的观点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如果理解为保险公司无责赔付的话,会与现行的《保险法》当中有关责任保险的规定相互冲突。正如前文所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与商业性责任保险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保险制度,应受到不同的法律调整,这一点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的规定也可看出来。本案确定上诉人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时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与《保险法》的规定并不冲突。首先,《保险法》第2条明确规定该法所称的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行为,即该法第50条所规范的责任保险实际上属于商业保险。商业性责任保险所要求的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要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作为前提并不当然地适用于第三者责任强制责任险。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的是一种责任强制保险,并不属于商业保险范畴。从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对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定义也可看出两者的不同。上述《条例》第3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故并不存《道路交通安全法》与《保险法》有关责任保险的规定相互冲突的问题。其次,我国《保险法》第50条明确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从该条规定也可看出,保险人向第三者作出赔偿既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也可以基于合同的约定。本案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判决保险人赔偿承担赔偿责任,与《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并不矛盾。

4、从社会效果看,判决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有利于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以及降低机动车一方的风险,有利于保险人、被保险人、受害人三者利益的平衡。综观世界各国的立法,设立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共同目的是通过强制投保将社会分散资金集聚起来,逐步形成具有保障实力的经济补偿功能系统,以达到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保护车辆所有人、驾驶人的正常生产经营以及有利于交通事故得到迅速、妥善解决的目的。在被保险人无过错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承担无责陪付的责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着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毕竟只是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转变经营的模式,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及责任限额或者由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手段,来实现“不盈不亏”的目标。上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就是通过采取分项责任限额、保险费率与交通违章挂钩的费率浮动机制等方法来达到保险公司总体上“不盈不亏”的目标。发生在上述《条例》施行前的交通肇事案件,判决保险公司以商业经营的模式承担社会保险的责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这是保险公司所应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也符合我国设立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初衷以及世界各国立法的潮流。另外,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各方面都强调了保护弱势群体、保护行人权益的原则,确立了机动车一方“无过错责任”的赔偿原则来最大程度地救助受害人。机动车一方只有通过保险制度将责任分散,由所有参与保险的人共同承担来降低风险。在有的交通事故中,由于证据灭失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无法查清事故的真正责任人,如果保险公司赔付必须以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作为前提,受害人所有的损失则全部由机动车一方来承担,显然有失公平。如果在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情形下,判决保险公司不赔付,则使本身带有高危性质的机动车一方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无过错的机动车一方仍须要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机动车一方虽然购买了保险,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显然极大地增加了机动车一方的风险,不利于保险人、被保险人与受害人三者利益的平衡。

篇2:无责赔付民事判决书

××××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民特字第××号

申请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

职务、住址。如果申请人是

单位,应写明该单位的名称和所在地址,并另起一行写

明法定代表人及其姓名和职务;有委托代理人的,再另起一行写明委托代理人及其

姓名、性别、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

申请人×××要求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案,本院依法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写明被申请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籍贯、住址及其与申请人的关系,以及申请人所述该公

民不能辩认自已行为的具体事实、根据和申请人的请求)。

经鉴定(或审查),……(写明鉴定结论或审查情况)。依照……(写明判决

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写明判决结果。分两种情况:

第一、准许申请的,写:

一、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指定×××为×××的监护人。”

第二、不准许申请的,写:

“驳回×××的申请。”〕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篇3:浅析交强险中的无责赔付条款

(一)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2008年12月7日, 付某驾驶无牌摩托车与前面的顺向行驶摩托车发生碰撞, 导致杨某和乘坐人国某受伤, 并且两辆摩托车都受到损害。随后经过调查, 认定付某无证驾驶, 且行驶过程中没有与前方保持足够距离, 付某负全责, 杨某和国某不负责任。2009年8月, 付某把杨某和其投保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要求赔偿损失总计14.1万元。对此, 即一审法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 支持了付某的部分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保险公司赔偿给付某12.2万元。对于一审判决, 保险公司不服, 认为公司只应在交强险中的无责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即总保额的10%左右, 赔偿1.2万余元。为此, 被告上诉, 要求改判, 最终驳回保险公司上诉, 维持原判。

关于该案例的判决, 引起了诸多的分歧和争议。对此, 笔者也是持否定的态度的。笔者认为该案中付某对事故承担全部责任, 而杨某与国某无责, 根据2008版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也应该是依据该条款中的分项原则即无责赔付部分予以赔偿1.2万余元, 而一审二审法院却不分项额的要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赔了12万余元, 这是不合理的。也许我们应该懂得“分歧并非一种健康的法治生活的常态, 法治对规则应具有一般性、确定性的要求是力求排除这种状态的, 在多数场合中人们的共识是常态, 分歧则是个别的, 否则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个案都发生争吵呢?”因此, 尽管我们可以依据法律推理的失效之处对法律的确定之处进行怀疑但它能否最终动摇其根基原则是有待进一步考察的。

我国2006年实施的《交强险条例》中第23条规定有关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的规定即无责赔付条款的出台, 一时间激起了千层浪。交强险无责赔付是指购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车辆, 发生了意外交通事故, 经交警处理后, 一方的车不负责任, 一方的车全部负责。如果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双方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那么负全责的一方应当在交强险责任范围内予以赔偿。所谓的无责赔付的规则是指:即使一方处于无责任的状态下, 无责任的一方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给负全责的一方承担一部分的赔偿责任。无责的一方车辆投保公司应当按照交强险合同约定对在一定赔偿限额内负责任。其中, 无责任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1000元;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100元;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000元。

(二) 无责赔付概念

交强险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简称, 是一种强制保险, 即政府强制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 保险公司对承保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车的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责任保险。而“无责赔付”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利用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 “无责赔付”在法律规范上称“无事故责任的赔偿”。

(三) 无责赔付原则的法律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三款规定:“无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 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以内予以赔偿。对于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 如果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法规, 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 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 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二、无责赔付条款出台的立法本意

在笔者看来, 此次无责赔付条款的出台仍然是立法的进步。首先, 立法设计的初衷是本着一种有损害就有救济的原则, 出于生命权高于路权的考虑, 为了有效的保护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交通事故中出现损害, 而采取“无责赔付”原则, 不仅使受害人在事故上有也能得到救济, 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立法理念。

其次, 交强险“无责赔付”并非纵容违法, 鼓励违规的条款, 更不会催生马路杀手。从时间成本角度出发, 发生车祸后, 负全责的肇事方能够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最多400元, 而司机为处理车祸所耗费的时间, 精力和金钱则远远的要超于400元, 任何一位理性的司机也不愿意去充当“马路杀手”;从道德角度看, 在没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 没有任何一位司机愿意看到事故的发生, 更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更够在一场车祸中全胜而退, 这也从道德的层面遏制了“马路杀手”的产生;从理性的经济人角度出发, 肇事方的违法行为被交警部门封存, 这会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保费问题,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 司机的有责任交通事故将使其下一年的交强险保费提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司机应能够获得交强险赔付而肆意妄为的行为。

再者, 对于“无责赔付”, 从法律解释的角度出发, 保险人“无责任的赔偿”指的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无事故责任”的赔偿, 而这种责任仅是公安交管部门在交通事故认定中, 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交通事故过错的严重程度和对该事故所起的作用确定当事人对该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应承担的责任, 而非我们普遍所认为的民事赔偿责任, 从这个角度出发, 它就并未违反基本的法律和法理。

最后, 保险“无责赔付原则”不会构成对侵权行为法的威胁。因为“无责赔付”作为保险赔偿方式之一, 不会改变整个事故的性质或左右事故责任的认定。无责的车主只是对其造成损失的赔偿进行垫付, 之后由其所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偿付, 车主绝对没有因为交强险实行了“无责赔付原则”而增加或扩大了其自身的经济损失。

三、国外交强险的法律制度

(一) 法国的强制机动车保险制度

由于机动车事故频繁发生, 法国要求所有的人都应该购买责任保险, 并且建立了强制性保险制度。根据相关的保险制度, 若人们驾驶机动车并导致他人人身损害的, 那么机动车的车主应该赔偿, 受害人的损害由机动车车辆的责任保险人对受害人支付。在机动车责任保险不能担保受害人的情况下, 由机动车担保基金提供。

(二) 美国汽车保险制度

美国一部分州实行的是“谁责任大, 谁多负责”, 但是都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的, 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责任过半认定制。事故一方被认定承担50%以上责任, 就承担全部责任。

2. 责任比例分担。事故具体情况作为依据认定承担的具体比例, 并根据比例分摊赔偿。

3. 简单多数原则。事故中承担责任比例最多的一方全部负责。

(三) 日本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

日本实行的是“无损失, 无利润”的原则, 费率的多少主要是由投保汽车的数量、事故率、以及事故发生之后平均赔偿数额等决定的。而第三者责任保险赔偿的范围只包括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 对物的损失不进行赔偿。此外, 还有一种政府汽车损害赔偿保障金, 是从保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轻质汽车责任保险制度

其中第4条规定:汽车所有人因依本法规定投保本保险。军用汽车, 亦同。第5条规定:“因汽车交通事故致受害人体伤、残废或死亡者, 加害人不论有无过失, 在相当于本法规定之保险范围内, 受害人均得请求保险赔偿给付”, 第7条规定:汽车所有人在申请发给牌照或换发行车执照前, 应以每一个汽车为单位, 向保险人投强制汽车责任险, 旨在保障被害人获得相当之赔偿。

综上所述,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强险制度都是由专门的保险监管机构负责实施的, 并由保险公司经营, 同时也符合社会利益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交强险的费率制度不相同, 通常都比较低, 以便减轻投保人的负担。同时各国都建立了保险救助基金, 作为交强险的补充。

四、对“无责赔付”条款的评价

首先, 我认为无责赔付原则存在很多优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无责赔付原则体现了民法的精神,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

交强险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有效的平衡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它有效地保障了道路交通中最基层、最弱势的群体, 使得他们有效的得到赔偿。同时, 它使得受害者得到更为广泛的救济, 扩大了赔偿的范围。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之争一直存在, 一方的利益得利则意味着另一方利益受损, 如果有一项制度能够有效的平衡不同群体的这种纷争, 使得弱势的、劣势的群体的状况有所改善, 那么这个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交强险的无责赔付原则就是保障了受害人的利益, 促使了社会的公平。

(二) 无责赔付原则降低了驾驶人的压力, 使得事故处理效率更高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依据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行人和机动车辆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 行人就是弱势群体, 不管机动车是不是负有责任, 那么驾驶人就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进行一定的赔偿。交强险实行无责赔付制度, 扩大了保险公司的赔偿范围, 因为他们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制度。此制度转嫁驾驶人的开车风险, 减缓驾驶人和车主的赔偿压力。同时, 实行无责赔付, 对于很多小的交通事故, 当事人不会再为谁错的多, 谁错的少而起争执。这样减少了解决争端的成本, 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理的效率。

(三) 无责赔付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结束了商业三者责任险经营的混乱局面

首先, 无责赔付的规定, 使得交强险分摊了商业保险的一定的赔付, 在交通事故中, 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使得效率更高。在新道路交通条例实施之前, 在处理交通事故中产生了很多纠纷, 经常使得受害人和保险公司对簿法庭, 增加了办案量。在法庭上遵循着无过错责任制, 认为保险公司进行赔偿义务是应当的并且是法定的, 因此直接判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赔偿金额, 并承担诉讼费, 此举动是根据道交法的相关规定有效的保护了受害人的利益。实行无责赔付原则, 在充分考虑到扩大风险, 既保证受害人得到及时的补救, 又不过分的加重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使得风险在全社会中分摊, 有效地避免了商业第三者在交强险的混乱局面。

然而,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 并非尽善尽美, 它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必然充斥着许多的问题和疑惑, 例如“无责赔付”条款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无过错责任的定义, 其在实践中规范模糊, 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等不公平现象等等。不可否认, “无责赔付”条款仍存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

1. 从生命权高于路权的角度出发, 只要在交通事故中出现人身伤害, 不论这种伤害是车车相撞造成, 还是人车相碰造成的, 我们都应该适用“无责赔付”的原则。因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权是至高无上的, 这也是交强险立法的宗旨, 此立法也顺应了世界立法的潮流和理念, 。

2. 在车车相撞的时候, 如果没有人身的伤害, 只是单纯的车辆的损失, 我们适用“有责赔付”更加合理。因为交强险的“无责赔付”只是为了保护弱者而设立的, 单纯的车辆的损失并不适用此规则, 车与车的地位是平等的, 在此情况下, 无责方的保险公司对负有全责的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采取“有责赔付”原则, 一方面能够激励驾驶人员在行驶过程中恪守本分、严以律己、谨慎驾驶, 否则在出现事故之后自己不能从保险公司拿到任何的赔偿。另一方面, 也打消了公众对交强险制度的不解和顾虑。此外, 采用“无责赔付”制度赔偿全责司机最多为400元, 而对“有责赔付”制度下的有车一族来说, 这400元完全能够承担的起。

3. 无责赔付会导致无责任的一方将有责任的一方告上法庭, 使得有责任的一方处于被保护状态, 是对守法的人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 使得守法者为违法埋单。

从另一个层次而言, 一部法律或某一条款的实施要能得到很好的遵守, 其根源在于它是良法, 具有正当性, 合理性和确定性并且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志行为。因而, 该条款的正当性, 合理性越高, 获得社会认同的可能性越大, 被社会遵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此时的法律强制力也就越大, 也就能转化为支持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动力。

五、无责赔付制度的完善

1.采取奖罚标准。例如:把投保人在上一年度的索赔次数和金额作为考量投保人风险等级的一定标准。这样可以约束驾驶人的行为, 减少交强险的经营风险。

2.加大费率浮动幅度, 使得不同的投保人之间的风险程度相应的增加, 增加了一些谨慎驾驶人的收益, 同时也会相应的加重不谨慎驾驶的风险成本。这样既可以惩罚一些恶意驾驶人, 又可以对驾驶员起着预警作用, 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全。

3.在新的交强险比较规范的法律体制出台之前, 我们可以依照交强险无责赔付的限额 (上限为12100元) 来进行救济, 这属于道德上的, 公益上的赔付, 而不属于保险理赔。

4.加强对财产损失赔付的限制。免除财产损失无责任方的赔付责任, 保险公司对于财产的损失也不应当进行赔付, 因为交强险的目的是保护伤者, 给予一定救济,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而对于其财产损失, 无责任方和保险公司不进行赔付, 这样可以有效地约束行驶着和车辆遵守纪律, 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 无责赔付条款的出台是立法进步的产物, 但它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困惑, 如何能让让它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 消除公众的困惑, 让市民平安放心的出行, 自觉地去信服这个条款, 我想这是立法者首先应该考虑的, 我们更期待和坚信它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随着2006年《交强险条例》的出台, 其中的无责赔付条款给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带来了慰藉,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中, 明明车主没有责任, 为什么还要无责的车主和其所投保的保险公司承担垫付和赔付的责任?《道交法》的制定是鼓励广大市民来遵守法律的, 现在有制定无责赔付条款会不会鼓励碰瓷现象的发生, 会不会诱发道德风险?本文通过对无责赔付的概念和立法本意解释的基础上, 对无责赔付条款进行了利弊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从而论证无责赔付在曲折与发展的过程中给社会的公共利益所带来的积极利益。

关键词:交强险条例,无责赔付,立法本意,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峰.无证肇事车主竟获赔12万交强险无责赔付惹质疑[J].成都商报, 2010.

[2]陈金钊.法律方法第1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3]刘炤, 杨华柏, 郭左践.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4]孙玉红.“无责赔付”之匡正——法律解释方法的视角[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5]孟利民, 刘锐.机动车事故受害人救济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篇4:无责赔付民事判决书

一、买卖民事判决书的成因

(一)民事判决书的“纸上权利”兑现受阻

这原因是导致判决书被“买卖”或者转让的最原始的原因。从此角度观察,买卖判决书不外是当事人实现其特定“纸上权利”的行为选择与行为方式。我们知道判决书中确认的债权,对权利人而言抽象的表现为一种请求权,而请求权只是纸上的权利而已。它能否得到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因此其请求权的实现便可能遭遇诸多的障碍。处于利益的考虑,权利人便将买卖判决书作为一种变通的选择。

(二)法院的民事强制执行不力

“执行难”是当下突出显现的问题,并且越来越普遍。生效判决得不到法院的强制执行,其中有地方保护、司法腐败或法院漠视当事人权利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权利人出卖或转让判决书以实现自己的权益是一个当然选择。关于某些学者所称“出卖判决书作为一种对法院执行工作不满的另类抗议,是挑战法院的司法权威的方式”,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三)当事人规避不利的投机心理

众所周知,通过正常程序实现判决书中确认的债权需要花费当事人的人力、财力与时间,并且程序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事人便通过出让判决书中的债权而换取相应的对价,可以实现一定的效益,从而实现自己判决书中的利益。这也是一个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在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做法。

二、买卖民事判决书的合法性

探讨民事判决书买卖的合法性,必须弄清楚此买卖的标的到底是什么,不然就会产生关于“挑战司法权威”的质疑。其实,民事判决书就那么薄薄的几张纸,并不值得买卖,更何况中国的民事判决书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利益而言。买卖双方着眼的是判决书中确认的债权,其中的债权才是买卖的标的。从《合同法》角度看,第79 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根据合同的性质不得转让;(2)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3) 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这一条款并没有规定判决书所确认的债权是不可以转让的。在私法领域有句法谚叫“法不禁止即自由”,所以转让判决书所确认的债权是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应该得到尊重,我们更不能说因为一个债权得到了司法判决的确认而获得了强制执行的效力便失去了其私法的性质,因此,合法的转让该债权当然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那些恶意的买卖或转让以侵害债务人利益的排除在外。

三、买受人申请执行权的产生基础

在确认了判决书买卖行为是合法的行为之后,买受人当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判决书中所确认的债权:第一,便是通过私立手段实现,比如讨债方式;第二,便是通过像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一种方式在此不谈,仅仅讨论申请强制执行的可行性。正如文章开始提到的一般,买受人是否具备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笔者试图通过以下以下论述给出买受人申请执行权的产生基础。

一般认为,法律文书发生效力之后,该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由他人继受,该他人就有权向执行机构申请执行而成为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人的变更是由于权利主体的变更而形成的。尽管目前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权利主体变更引起的申请执行人变更的情形没有作出规定,但是从理论上看申请执行人的变更是可能的。在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的变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作为申请执行人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可以申请执行而成为申请执行人;(2)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合并、分立,继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执行而成为申请执行人。

显然,债权人是可以变更的,但是以上的观点未免有些局限,仅仅将申请执行人的变更范围限定在法定继承的情形之下,当然对于法人的债权继受的情形用法定继承定义有失偏颇。笔者认为,通过买卖行为合法继受债权的当事人显然可以成为执行申请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买卖判决书应当是合法的行为,法律并不禁止。而判决书就是法院强制执行的执行名义,并不因为判决书在谁的手里而有所区别,因为执行权是司法权利,不是因当事人而产生的而是法院执行机构固有的权利。并且,从民法的角度来观察,继承人继受债权与通过买卖继受债权只是实现债权转移的方式不同而已,前者是事实行为而后者是法律行为,但是两者产生的权利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将申请执行人的范围扩大到买受人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所述,一般人可以善意受让判决书中的债权,依据法理,受让人当然作为执行当事人变更范围。并且基于申请执行权是一种因法院审判而获得的期待权利,作为一种已决债权的程序性保障手段,其目的是使债权实现,因此是可以转让和继受的。所以判决书买受人便有了获得申请执行权的基础。

四、结论

判决书买卖已经在现实中风靡,在法律和理论层面承认买受人可以作为申请执行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大有裨益。从买卖判决书的合法性谈起,到申请执行权本事的性质,在理论上可以顺利导出受让人具备申请强制执行的资格。并且,在法律上承认并作出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实现司法效益,还可以让不愿积极行使权利的原债权人全身而退,将申请执行的权利转移到愿意行使该权利的第三人来抵制执行机关的消极心态,甚至对抗执行机关与债务人的联合,以抑制司法腐败。总之,我们应该给与判决书买受人以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赋予其申请执行人的资格。

篇5:民事判决书

民 事 判 决 书

(2005)×民初字第001号

原告肖亮,男,1967年出生,汉族,农民,住****。被继承人肖立的次子。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肖鹏,男,1988年出生,汉族,农民,住****。被继承人肖立的孙子。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肖哲,男,****年出生,汉族,农民,住****。被继承人肖立的二哥的儿子。

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肖亮与被告肖鹏、肖哲继承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肖亮及其委托代理人、被告肖鹏及其委托代理人、被告肖哲及其委托代理人等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肖亮诉称,他是被继承人肖立的次子,肖明是长子、肖鹏系肖明的儿子。被继承人肖立2000年离家后下落不明,经申请于2002年被宣告死亡。原告肖亮于2004年6月证实肖立于2004年5月17日病死,并立有两份代书遗嘱和自书遗嘱,肖明于2003年死于车祸。请求法院撤销宣告死亡的判决、判令120平方米的房屋由原告肖亮继承、古画5幅由被告肖鹏继承、存款23万元由原告肖亮和被告肖鹏共同继承、确认被告肖哲没有继承权。

被告肖鹏辩称,被继承人肖立被宣告死亡后,原告肖亮对是否继承遗产没有明确表示,遗产已实际由被告肖明继承,肖明死亡后,由被告肖鹏继承肖明的遗产。自此原告肖亮的权利已受侵犯,至2004年6月已超两年时间的诉讼时效,原告请求继承肖立遗产不受法律保护,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肖哲得知肖立自书遗嘱由其继承古画二幅和存款5万元后,即提出继承的主张,并未超过两个月的期限,其享的继承权,古画二幅和存款5万元应由其继承。

被告肖哲辩称,肖立所立由他继承古画二幅和存款5万元的遗嘱合法有效,且他在得知有该遗嘱后即主张按该继承,没有超两个月时间,因此他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本案双方当事人经庭审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对下列事实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肖立生于1935年,早年丧偶,1960年生长子肖明,肖明于1985年娶妻李利,1988年生被告肖鹏;原告肖亮生于1967年,至今未婚;被告肖哲是肖立二哥的儿子。1995年被继承人肖立在一次与儿媳发生口角后离家出走,6年时间未与家里联系,原告肖亮和肖明经多方寻找没有肖立的任何音讯,为此原告肖亮和肖明于2002年向本院申请宣告肖立死亡,本院于同年判决宣告肖立死亡。肖立的遗产有:古画5幅、存款23万元、120平方米房屋1套。继承发生后,肖明和被告肖鹏表示愿意接受继承,原告肖亮未作任何表示,但继续与肖明居住于120平方米的套房内,2003年肖明在一次车祸中死亡。2004年6月,原告肖亮得知被继承人肖立于2004年5月17日病死,生前留有两份遗嘱:2001年按法律要求自书遗嘱1份,遗嘱内容为“古画5幅由长子继承,房屋1套由次子继承”;2004年2月10日按法律要求代书遗嘱1份,该遗嘱内容“古画2幅、存款5万元由侄子肖哲继承”。原告肖亮主张要求接遗嘱继承,并和肖鹏共同继承存款23万元;被告肖哲亦主张要求按遗嘱继承,受到被告肖鹏的拒绝,为此引起纠份,诉至本院。

原告肖亮提供以下证据证实:

1、当地公安局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证实:原告肖亮系肖立的次子,肖明系长子,肖鹏系肖明的儿子,肖哲系肖立二哥的儿子;

2、本院判决书证实:肖立失踪6年时间,2002年经原告肖亮和肖明的申请,本院查实后宣告肖立死亡。

3、当地派出所出具的《肖明死亡证明》证实:肖明于2003年因车祸死亡;

4、某医院证明证实:肖立于2004年5月17日病故。

5、遗嘱2份证实:2001年肖立按法律要求自书遗嘱1份,遗嘱内容为“古画5幅由长子继承,房屋1套由次子继承”;2004年2月10日接法律要求代书遗嘱1份,该遗嘱内容“古画2幅、存款5万元由侄子肖哲继承”。

对双方争议的原告肖亮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时效问题及被宣告死亡时间与实际死亡时间不符如何认定继承时间问题、肖哲是否有继承权问题,本院查明:

1、原告肖亮是否超过诉讼时效问题。

被告肖鹏辩称,肖立被宣告死亡后,原告肖亮没有主张继承权,而肖立的遗产已实际由肖明继承,自此原告的权利已受侵犯时,到2004年6月已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因此。

原告认为,肖立被宣告死亡后,他没有表示接受继承,依法律规定应视为接受继承。他仍和肖明、被告肖鹏居住肖立的遗产120平方米房屋里,因此肖立的遗产并非分隔,不存在原告的权利受侵犯的事实,他在2004年知悉肖立立有遗嘱后,方主张自己的继承权,并非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

本院认为,肖立被宣告死亡以及肖明死亡后,原告肖亮仍与被告肖鹏共同居住在肖立的遗产120平方米的房屋内,且古画五幅和存款23万元亦共同保管,其遗产尚未进行分割,原告肖亮的权利尚未受到侵害,当原告肖亮知悉肖立实际死亡时间及立有两份遗嘱后,方主张继承的权利,而受到肖鹏拒绝时,其权利始受到侵犯,未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因此对被告肖鹏的主张不予支持。

2、当发生宣告死亡时间与实际死亡时间不符时,应如何认定继承时间问题。原告诉称,宣告肖立死亡时间与肖立实际死亡时间不符,而产生当事人利益冲突时,应以实际死亡时间认定继承时间。

被告辩称,肖立被宣告死亡后即为继承时间,不应以肖立实际死亡时间认定。

本院认为,本院业已查明,被继承人肖立被宣告死亡后,其遗产尚未分割,现已确定肖立实际死亡时间,且已查明肖立生前立有两份遗嘱,从而使被继承人的利益发生冲突,依法应确定肖立实际死亡时间为开始继承的时间。原告肖亮的主张符合法律规定,应予以支持。

3、肖哲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

原告诉称,被告肖哲明知肖立立有自书遗嘱,而在二个月内没有表示是否接受继承,丧失了继承权利。

被告肖哲辩称,其获知肖立立有遗嘱由其继承古画二幅及存款5万元时是在2004年6月,知悉后即主张依遗嘱继承的权利,并未超过两个月时间,因此应认定肖立所立的遗嘱有效,应依该遗嘱继承。

本院认为,原告并没有证据证明在2004年6月前被告肖哲知道肖立立有遗嘱的事实,其得知受遗赠时间应认定为2004年6月,其表示接受继承时并未超过两个月时间,因此应依遗嘱享有继承权。对原告肖亮的该主张不予支持。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原告肖亮与肖明系被继承人肖立的儿子,应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肖明先于肖立死亡,应由被继承人肖立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即被告肖鹏代位继承。对宣告死亡的判决予以撤销,确认肖立实际死亡时间2004年5月17日为继承开始的时间。被继承人肖立在生前先后依法律规定立有代书遗嘱和自书遗嘱,该两份遗嘱均合法有效,但后一份遗嘱内容与前一份遗嘱内容相抵触,应以最后一份遗嘱为准。遗嘱未列部分的遗产,应由法宝继承人,即原告肖亮和被告肖鹏共同继承。即120平方米的房屋一套由原告肖亮继承、古画三幅由被告肖鹏继承、古画二幅及存款5万元由被告肖哲继承、存款18万元由原告肖亮和被告肖鹏共同继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条二十条、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本院于2001年宣告被继承人肖立死亡的判决。

二、遗产120平方米一套、存款9万元由原告肖亮继承。

三、遗产古画三幅、存款9万元由被告肖鹏继承。

四、遗产古画二幅、存款5万元由被告肖哲继承。

案件受理费6000元,其他诉讼费用3000元,则原告肖亮负担4000元,被告

肖鹏负责3000元、被告肖哲负担2000元。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人民法院。

审判长 ×××

审判员 ×××

2005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篇6:民事判决书

民事判决书有:一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二审程序的判决书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民事判决书等几种类型,如何写好民事判决书是法律写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民事判决书也是法律界常用的一种应用写作文体。 第一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亦称一审民事判决书,它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对受理的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审理终结后,依照国家的民事法律、法规或经济法律、法规,就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书处理决定。 第二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亦称二审民事判决书,它是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民事判决对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民事判决提起上诉的民事案件或经济纠纷案件,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后,依法作出维持或者改变一审民事判决的书面处理决定。 审判监督程序的的民事判决书,亦称再审民事判决书,他是人民法院对本院或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和调解协议,发现确有错误,或者根据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的再申请,或者根据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后,就诉讼那个当事人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作出重新确认处理的书面决定。 特别程序的民事判决书,是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的规定,审理特殊类型的`案件,就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存在或者某种权利的实际状态如何依法作出确认的书面决定。按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的特点是:第一,都不具有民事权益争议的内容;第二,起诉人或申请人都不要求追究民事责任。 【 范 文 】

编辑本段××市××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199×)建初字第256号 原告××市××××开发公司(以下称开发公司),地址在本市铁花里10号。 法定代表人刘××,开发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冯××,××市 ××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张×,男,1950年3月4日生,汉族,××市××研究所工人,住本市胜棋路20号。 原告开发公司与被告张×房屋迁让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开发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冯××和被告张×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开发公司诉称,1991年对被告原住本市西街10号拆迁时,因被告无房过渡,遂将本市小园第1、2号过渡房安排给被告过渡,现被告早已搬入新居,故诉请被告立即腾让过渡房并赔偿损失费1?5万元。 被告张×辩称,现虽住进了安置房,但因安置房的产权证书和拆迁遗留问题未解决,故未腾让过渡房,原告将上述问题解决并赔偿损失3万元后,立即腾让过渡房。 经审理查明,1991年原告下属×××指挥部对被原住本市西街20号住房进行了拆迁并于1992年5月4日与被告订立拆迁补偿协议。嗣后,因被告无房过渡,该指挥部于1992年5月10日将本市小园第1、2号过渡房提供给被告过渡。1994年被告的安置房交付使用后,因安置房的产权问题及被告的尚留有少量未拆迁住房的补偿未能解决等被告未能腾让过渡房。原告经催要未果遂诉请被告立即迁让过渡房并赔偿损失1?5万元。被告应诉后,要求原告先解决安置房的产权证及拆迁遗留问题并赔偿损失3万元。原、被告各执己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上述事实,有双方当事人陈述及补偿安置协议书等书证证实。 本院认为,被告住进安置房后理应腾让过渡房,故原告要求被告腾让过渡房的请求应予支持。被告以未办理安置房的产权证等为由,不腾让过渡房的主张,不予支持。被告未腾让过渡房引起纠纷,应负主要责任,故其要求原告赔偿损失的请求不予支持;原告未及时解决与拆迁相关的问题,亦有一定的责任,故对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的请求亦不予支持。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张×应于本判决生效后5日内腾让本市小园第1、2号过渡房,交原告开发公司。 本案受理费50元,其他诉讼费用100元,由张×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省××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刘×× 审判员:李×× 审判员:管×× 199×年×月×日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记员:万××

编辑本段(××××)×民再字第××号

上一篇:电脑音乐教学创作探讨论文下一篇:预算软件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