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再审民事判决书范文

2024-05-09

决定再审民事判决书范文(精选2篇)

篇1:决定再审民事判决书范文

一、的提出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审判监督程序作为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的特殊救济程序,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再审民事判决书作为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进行再次审理后,就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司法文件,对于确立正确的再审思维模式,确保再审案件质量,维护人民法院司法形象,树立国家法律权威,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与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标准样式存在明显缺陷相关,我国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写作目前存在着一些颇为严重的问题,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在裁判文书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最高人民法院已制定新的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情况下,探讨并出台新的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标准摆上了议事日程。

(一)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样本)的通知》指出:“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制作的水平还不高,主要是裁判文书千案一面,缺乏论证断理,看不出判决结果的形成过程,说服力不强。”上述问题在再审民事判决书中也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1对当事人诉求和答辩意见的归纳过于简单,不全面反映当事人的诉辩意见,不叙述诉辩主张的演变过程,对当事人的某些主张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甚至变动当事人的诉辩主张。2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采取叙述式写法,叙述事实不全面,有选择性地认定事实;存在严重的轻证据倾向,不体现当事人举证、质证和法庭认证的情况,或对证据只字不提,或引述证据格式化,缺乏针对性,或引述证据笼统含糊,不说明证据来源、证明对象等关键问题;只看到事实的结论性陈述和证据的简单罗列,看不到法官对证据的、认定、采信和排除过程,对是否采证、支持主张只给结论,不说理由或者说出的理由含糊不清,让人不明所以,难以服气。3说理性差。不针对诉讼各方当事人的意见、主张及个案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说理,而是说同一类型案件都适用的共性的东西,说理不准;不对诉讼各方的所有证据、主张、观点、理由、意见以及各方虽未提及但与案件裁判有关的问题作出全面分析,而是只说想说的(即只说能为裁判结果服务的那部分理由)、只说可以说的(即法官认为可以公开的理由),说理不全;说理简单、肤浅、贫乏,只说表明的,不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和实质性,只有法规条款的简单引用,看不到法规条款的具体内容及诉辩双方就法律适用的意见和理由,也看不到法官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之间逻辑关系的阐述及采纳哪方意见的法理分析,说理不透。

4、写法保守,没有充分体现再审特点,不能围绕原判正确或者错误进行写作,不能紧紧抓住再审争议的焦点问题展开事实叙述和法律评判。此外,再审民事判决书还存在诸如公开诉讼过程不完全等问题。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社会普遍反映再审民事判决书质量不高,其中尤以案件当事人的反应较为激烈,批评较为尖锐。事实上,与裁判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在败诉或诉讼请求未完全满足时往往对裁判的公正性提出怀疑,而判决书在叙述事实和认证、说理方面的笼统、含糊其辞无疑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感。有时候,判决书的语焉不详是当事人是否要求进入下一步救济程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外界对法院的印象,影响着司法程序及判决书本身的公信度。二)现行再审民事判决书样式的主要缺陷

3、存在重实体、轻程序倾向,不涉及回避、审限等重大程序问题,对程序合法性的要求力度不够,容易导致对案件的程序经过叙述不全。可以肯定地说,现行再审民事判决书存在的问题与“92样式”固有的缺陷是密切相关的。

(三)针对“92样式”的改革举措不一,严重影响了再审民事判决书的权威性、严肃性,亟需规范。在多年的裁判文书改革过程中特别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13条关于“加快裁判文书改革步伐,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的规定出台后,法官们对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写作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制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突出表现在再审民事判决书能够更加详尽地反映整个审判过程,加强了针对当事人讼争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说理,文字更趋规范化。但由于认识不一等原因,改革举措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当事人称谓方面,有的再审民事判决书用原审称谓,有的用申诉人、被申诉人称谓,有的用再审申请人、再审被申请人称谓,还有的用抗诉申请人、被申请人称谓;在事实和证据方面,有的一一列举证据,有的只提及部分证据;在说理方面,有的再审民事判决书步入误区,把增强说理理解为无限增加说理,材料堆积,叙述琐碎,主次不分,重复累赘,篇幅冗长。上述情况,亟需进行规范。

二、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的目的、改革的原则和重点

(一)写作目的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写作应当以实现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功能,凸现再审民事判决书的价值,全面发挥再审民事判决书的作用为目的。1调处功能。再审民事判决书作为确定再审当事人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国家权威行为,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从法律的角度对再审当事人的所有争议给出明确回答和处理,是其首要功能。这要求再审民事判决书内容全面,对当事人的争执均进行回应,不存在遗漏;判决主文明确,不存在歧义;结果合法,有权威性。相对于一、二审民事判决书而言,由于再审是对当事人不服法院生效判决的申诉进行处理,在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已提出质疑和挑战的情况下,重塑法律权威、止争息诉是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首先关注的,即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制作应当以让当事人看得清楚明白、说服当事人接受判决结果、使其服判息诉为首要目的,力争案了事了,彻底解决纠纷,不能“按下葫芦起了瓢”,导致当事人重复申请再审或申诉。2展示功能。再审民事判决书作为再审改革的载体,应当成为诉讼活动的忠实记录,充分展现诉讼的来龙去脉,平等地给予各方当事人充分展示证据、陈述观点的权利,展现法官居中裁判形象;同时,再审审判组织关于判决结果形成的逻辑过程、维持或改判的依据

和理由,再审民事判决书也应充分展示,使再审审判的公开、公平、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充分展现,充分体现改革对程序公开、公正的要求。3证明功能。再审民事判决书的意义应不仅体现在表明判决结果,代表国家对当事人的争议给出结论性意见,它作为司法公正的最终载体,为了表明判决结果不是基于主观、擅断、强权干预而作出,更应体现判决在程序和内容上的公开、公平、公正,更应证明判决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审判权行使的公正性,成为判决正当性的有力证明。事实上后者才是判决权威性的源泉。要达到这个高度,必须改革过去再审民事判决书只重结果,不重分析与说理的习惯模式,使判决书以详尽的事实、周密的论证、充分的说理成为法院严肃执法的最佳写照。4功能。再审民事判决书作为法院与社会沟通的最重要的桥梁,应当通过分析、处理具体案件,拉近法律与现实的距离,通过阐明维持或改判的理由,阐释法律,宣传法律,弘扬法治,成为培养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教科书,进行法制宣传的重要教材。总之,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写作应不仅叙述案件审理过程和结果,更应公开判决理由和判决形成过程,使判决书成为审判权公正行使的有力证明和说服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法制教材,成为向社会宣传法律、展示人民法院公正形象的载体。

(二)改革的原则1公开、客观原则。公开审判是宪法和诉讼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程序保障,公开原则要求再审民事判决书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不仅要公开再审结果,而且要公开再审过程,特别是要公开再审重新采信证据、认定事实的情况和理由,公开再审改判或者维持原判的理由和依据,彻底破除再审判决的“暗箱操作”。司法权是一种客观中立的权力,再审的客观公正最终应当体现在再审判决书中,客观原则要求再审民事判决书注重客观反映再审的全过程,包括客观归纳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情况及理由、证据及质证意见等,防止任何形式的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充分体现法官的客观中立和公正立场,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2说理原则。说理是判决书的灵魂,是公正裁判的根本特征,是审判权行使公开化、合法化和合理化的必然要求,是重新确立再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基础,是判决权威性的源泉。一般认为,庭审过程的公开是审判公开之程序公开,而判决书中载明做出判决结果的理由公开才是审判公开之实体公开。相对于一、二审民事判决书而言,说理原则在再审民事判决书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再审民事判决书不仅要说明再审判决的理由,还要说明原审判决正确或者错误的理由,不仅要体现再审争议处理的公正性,还要充分体现再审判决的合法性、正当性。3针对再审特点和个案特点原则。再审裁判文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针对再审特点不够。再审是对已经生效的判决再次进行审理,是以原生效判决为审理对象,其事实应当是再审争议的事实,其理由应当是再审争议的理由,因此,再审民事判决书无论是证据的认证、事实的认定,还是法律适用,都要围绕案件再审争议焦点即当事人的申诉理由、抗诉机关的抗诉理由来展开,不作无病之呻吟;应当围绕再审争议叙述事实,针对再审诉辩理由阐明判决理由,重点分析原审生效判决是否存在错误并详细说明理由,重点分析再审与原审在事实方面的差异、法律方面的差异,特别是证据方面的变化,坚决克服和防止“克隆”原审判决,没有再审个性的简单化倾向。同时,再审民事判决书的写作应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要有针对性,对重大、疑难案件要写细写透,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应适当简化;既要纠正简单粗糙、过于武断、说理不充分、逻辑性差等问题,又要避免为了说理而说理、繁杂冗长、缺乏针对性等现象,做到当繁则繁,该简则简,详略得当。4依法制作与求实创新相结合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对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样式有基本要求,应当在再审民事判决书改革中认真执行,体现判决样式的统一性,这是依法改革的要求;同时,对于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基本样式要灵活运用,既要符合样式的基本要求,又不要固守样式,要结合实践,求实创新,改革不适合再审实践的习惯作法,这是改革的本质要求。5坚持法律文书语言风格原则。再审民事判决书改革中正逐渐滋生着冗长和烦琐的倾向,一些再审民事判决书在大段叙述原审认定事实之后,又对再审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进行不厌其烦地复述甚至更为详细地罗列,对再审没有争议的问题也滔滔不绝地阐述理由;个别判决书在语言上乱用形容词。这是不合适的。再审民事判决书作为法律文书的一种,即便进行改革,也应当保持语言准确、凝练、严谨、质朴与庄严的风格,做到结构严谨,语言精确,言简意赅,绝不是越长越好。

(三)改革重点再审民事判决书改革的重点是紧扣再审争议焦点,强化对争议证据和事实的分析、认证,强化对法律争点的分析、论证,增强判决的针对性、说理性、公开性。当前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改革:1叙述事实、证据部分的改革。必须客观、全面地归纳再审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及其理由,要注意客观陈述其本意,不能带有主观色彩,更不能随意篡改、歪曲原意;对多个主张及其理由不能遗漏,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为我所用,断章取义。必须处理好原审事实与再审事实之间的关系,叙述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时,应当根据再审的需要进行概括,既要避免简单照抄原判内容,又要改变只写原审判决理由和结果的做法,一般而言,应当提炼出原审认定的基本法律关系或者主要事实,而涉及再审争议的原审事实要详细写明。必须处理好事实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应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写法,可以先写没有争议的事实证据,再写有分歧的事实证据,并进行分析、认证,也可以对事实证据采取夹叙夹议的叙述;要全面反映举证、质证、认证的全过程,注意纠正不列举证据、不对证据进行分析评判的弊病,讲清法官采信证据、认定事实的道理。2法律适用部分的改革。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围绕再审争议焦点,针对再审诉辩主张能否成立,再审意见是否采纳,逐个展开说理,逐一进行评述,揭示已认定事实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解读法律,阐释法理;再审程序是以原审生效判决为审理对象的,说理还应当围绕原审判决展开,充分分析、评判原审判决是否正确。

三、具体写作标准探讨一)关于再审当事人称谓和排列顺序再审当事人称谓和排列顺序问题,是再审改革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92样式”根据不同的提起再审程序途径,分别规范了五种再审民事判决书样式,但在再审当事人称谓和排列顺序问题上,均采取在原审生效判决书确定的当事人称谓前加“原审”字样,并按原审生效判决书排列当事人顺序排列再审当事人的方式。基于“92样式”的权威性,这种处理再审当事人称谓和排列顺序的方式,在法律实务界备受尊崇,影响深远。但其体现再审程序特征不明显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表现在“原审XXX”的称谓并不具有再审程序的字面意义和特征,特别是不能体现哪方当事人不服原生效判决而发起了再审程序,不能体现哪方当事人是申诉人的对立面。“92样式”之所以采取“原审XXX”的称谓是因为其颁布及施行时,

普遍认为“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不过是原审程序的“翻版”或“重来”,使用“原审XXX”称谓理所当然,但随着再审改革的深化,这一基础已难以成立,因为再审程序与原审程序在审理范围等关键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区别,再审程序的独立性正逐渐成为共识,设立再审之诉的呼声正日益高涨。因此,改革“92样式”处理再审当事人称谓及排列方式已成为必然。从审判实践来看,采用“申诉人”“被申诉人”、“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的称谓列明再审当事人并用括号注明再审当事人在以往历次诉讼程序中的地位,更能清晰体现再审程序特征,比“92样式”具有优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第一百七十九条关于当事人认为生效裁判有错误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的规定,对于因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而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采用“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称谓列明再审当事人有法律依据。对于因当事人申诉而导致检察机关抗诉的再审案件,此时,当事人不是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而是依据我国宪法赋予的申诉权向检察机关申诉,故此时不宜采用“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称谓,而宜采用“申诉人”“被申诉人”称谓。总的说来,在再审当事人称谓及排列顺序方面,应对“92样式”作如下调整:(2)因当事人申请再审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判决书首部首先要列明申请再审人,再列明被申请人,最后按“92样式”列明其他当事人。(3)上级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或通过院长发现程序提起再审的案件,按“92样式”列明当事人及排列当事人顺序;但如该再审程序实际是因当事人申请再审或申诉而提起,则应参照上款列明当事人及排列当事人顺序。

(二)关于案件来源和审理经过“92样式”对再审民事判决书关于案件来源和审理经过的写作要求不细、不全,不能完全满足客观、公开原则要求,应予完善。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完整叙述法院历次对案件进行审判所形成的法律文书的编号等情况,特别是本次再审所针对的生效法律文书的编号等情况,并说明裁定进行再审的法律文书的编号情况及再审提起的过程;应当说明案由、公开审理情况、当事人到庭情况及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出庭情况;不公开审理的,应说明不公开审理的理由;缺席审判的,应说明开庭传票送达情况及缺席审判的法律依据;案件系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或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也应明确说明;当事人提出过回避申请的,应说明准予或不准予申请的理由;案件审理期限过长的,还应交待审限的有关情况。三)关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抗辩理由不论是一审、二审程序,还是再审程序,原告在一审程序中提出的诉讼请求能否支持始终是核心,此外,原告诉讼请求的具体对一审、二审、再审审理范围起着限制作用,对申诉理由、抗诉理由的范围起着规范作用。与之相对应,被告在一审程序中提出的答辩理由,也制约、影响着被告在二审、再审中的诉讼行为和诉讼主张。特别是诉辩主张在不同诉讼程序、阶段变化较大的案件,完整地展示其演变过程,对于探究案件事实真相,实现再审民事判决书的证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当纠正部分再审民事判决书不表述原告诉讼请求和被告答辩理由或只表述请求不表述理由的写法,重视对原告诉讼请求、理由和被告答辩理由的客观展示。具体而言,原告在起诉时提出的诉讼请求及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完整地进行反映;但需要归纳整理的,不得改变原意;存在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情形的,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全面、准确地载明。被告、其他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出的答辩意见或陈述,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叙述。当事人在一审程序外的其他审理程序中提出的诉辩意见或陈述是否进行叙述,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但是,当事人在其他审理程序中提出相反的诉辩意见或诉辩意见存在较大变化的,应当进行叙述。对当事人诉辩意见的叙述应不限于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等诉讼文书中提出的意见,应结合当事人在开庭审理、代理词中的意见进行综合叙述;代理词与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发表的意见不一致的,应以庭审意见为准。

(四)关于原判情况再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原审生效判决,因此,再审程序所针对的生效判决对证据的采信情况、对事实的认定情况、适用法律情况和判决结果情况,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客观、准确地进行叙述。其他审理程序中形成的法律文书的具体内容,再审民事判决书是否进行叙述,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而言,鉴于其他程序中的法律文书并非再审审理对象,为防止再审判决书过分烦琐冗长,其他程序中法律文书的具体内容可以不写或略写。再审民事判决书叙述原判情况应当保持原判结构的完整性,但应对原判情况进行归纳整理,详略得当,注意摒弃完全照抄原判内容的写作方式。一般而言,再审民事判决维持原判的,原判情况应当祥写;再审民事判决对原判进行改判的,原判认定的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与案件改判无关的事实应当略写,原判采纳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存在错误的部分不得省略。

(五)关于再审诉辩意见参照《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第10条、第15条的规定,由当事人申请再审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申请人诉什么就审什么,不诉不审;抗诉案件围绕抗诉内容进行审理,抗诉内容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理由不一致的,原则上以抗诉书为准。因此,申诉意见、抗诉意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答辩意见,对再审民事判决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确定了再审审理范围,而且制约着再审民事判决书关于再审争议焦点的归纳、再审事实的叙述和法律阐释的展开。再审民事判决书对检察机关抗诉理由、当事人申请再审理由、答辩意见的叙述应当全面、客观;进行归纳整理的,应保持原意,不得遗漏。在抗诉机关抗诉理由之外提出的申诉理由,申请再审人之外的其他当事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叙述;不作为再审审理范围的,应援引《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的相关规定为依据,说明不予审理的理由。

(六)关于再审事实和证据再审事实和证据是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的难点,也是“92样式”受质疑较多之处。再审程序是针对生效判决的救济程序,因此,再审民事判决书叙述对再审事实的认定应在原生效判决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再审庭审情况,首先归纳当事人对原生效判决已认定的事实无异议的事实和当事人之间无争议的其他事实,再归纳当事人再审争议焦点,确定当事人再审事实争点。在确定当事人再审事实争点后,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将写作重点放在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方面,应以争议的待证事实为纽带,列明证据,客观陈述当事人对证据的质证意见,展现从证据着手,通过采纳证据并继

范文网【】

而认定案件事实的逻辑过程,将运用证据证明原生效判决认定事实的正确或错误作为写作的关键内容。1对存在争议的事实,特别是原判认定错误的事实、没有认定的事实,各方当事人在再审中提出了哪些证据,再审民事判决书应无一遗漏地列明。2当事人对争议证据的质证意见,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客观、全面地叙述。“92样式”对叙述当事人质证意见要求不明,实际上,审判公开、公正原则不仅要求无一遗漏地列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而且要求客观、全面地叙述当事人对证据的质证意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关于证据质证内容、顺序等方面的规定,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客观、全面地叙述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所发表的质疑、说明与辩驳意见。在顺序的排列上,一般应当按照列明证据的顺序,依次叙述对证据的质证意见。在叙述对方当事人质证意见前,应当根据举证人的举证说明对证据的形式、内容、证明对象作必要的说明。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就当事人申请情况、法院同意当事人申请及进行证据调查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不同意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调查申请的,也应当在判决书中说明理由。人民法院依照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就依职权调取证据的法律依据、证据调取等情况进行说明。上述两方面证据均应在判决书中客观、全面地载明当事人质证意见。再审民事判决书对当事人质证意见的叙述应以当事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的笔录为依据。当事人发表的质证意见过于繁杂的,再审民事判决书可以进行归纳、整理,但应当保持原意,并不得遗漏当事人提出的质证意见。存在举证人对质证意见进行说明等反复质证情况的,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客观、全面地反映反复质证情况。3对当事人就争议事实提交的证据,再审民事判决书应无一遗漏地阐明是否采纳并说明理由。“92样式”对此要求不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四条、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法官应当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因此,在判决书中阐明证据是否采纳并说明理由,是执行该规定的当然之义。再审民事判决书阐明对有争议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可以按照争议事实顺序或证据排列顺序,重点围绕当事人质证意见中存在的分歧和争议进行,就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明力的有无以及大小等进行分析和论证。一般而言,对单一证据,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当围绕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等方面阐明理由;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并阐明理由;对当事人就同一事实提交了相反证据且均不能否定对方证据的,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围绕各方证据证明力的大小重点阐明理由。对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等不予采纳的;因证据系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后提交而不组织质证,或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证据而不予采纳的,再审民事判决书应援引相应法律依据并说明理由。4再审民事判决书对争议事实的认定应当依据已采纳的证据进行,并明确说明认定事实所依据的具体证据情况,阐明证据与事实间的关联性。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强化对争议事实认定的说理。要对证据进行具体分析论证,使认定的案件事实与法庭采信的证据紧密联系;要运用证据法、法律逻辑和常规情理等分析证据本身是否真实,来源是否合法,与案件事实之间有无客观联系,各证据之间有无矛盾;要在对证据的证明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有关证据能够证明何种事实及某一事实有哪些证据证明,并据此对各方当事人证据的证明力作出回答。根据再审民事判决书的特点,应重点对原判认定错误的事实、未认定的事实,以证据为基础,分析原判认定事实错误的原因,说明纠正原判认定事实错误的理由。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的认定,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的认定,对按照自认规则认定的事实,对按照推定规则认定的事实,再审民事判决书可以不交待认定有关事实的证据,但应当说明相关情况和援引法律依据。

(七)关于法律适用再审民事判决书在法律适用部分应重点阐明作为整体的法律规范与已认定的案件事实间的关系。应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基础,首先对争议问题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说明已查明的事实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即使当事人对此无争议,也应作必要的说明;在此基础上,说明解决争议应适用的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必要时对

(下转第37页)(上接第35页)该规定加以必要的法理性阐释。对当事人及普通公众都能够认知的道理,可以简略论述;对于比较深奥的法律原理,则应当深入阐明。在事实与法律的关系上,一般应按照三段论的逻辑思维模式,重点分析法律规范与具体案件事实间的联系,以法律规范为大前提,案件事实为小前提,对案件的具体事实与该法律规定的情况是否相符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具体法律规范适用或不适用于案件争议的合理性。在明确适用于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讲事理、讲法理、讲情理、讲哲理等方式,分析、确定事实的法律意义,明确当事人双方的是非过错及其民事责任,强化判决的说理性。再审民事判决书在法律适用部分的写作应注意针对性、全面性,注意突出再审特点。首先,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围绕抗诉理由、申请再审理由,紧扣再审争议焦点,展开适用法律的分析和论证,对当事人相应的诉辩请求和理由采信及支持与否作出评判,明确有理的是什么,无理的有哪些,强化针对性。其次,必须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再审理由、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理由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后,一一明确回应;必须对当事人的所有诉辩主张均进行答复,不能回避。对当事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请求或主张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应针对不同的请求、主张,分层次展开,逐一说理。当事人提出法律适用意见的,除了可从正面对应当适用的法律进行分析外,也可以从反面对其所主张适用的法律的不可适用性进行分析。第三,再审案件应对原判的处理是否正确作出评价,原判适用法律错误的,应重点分析原判错误原因,并说明纠正的理由。此外,再审民事判决书援引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要准确、全面、规范、具体,要指明具体的条、款、项、目,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应如何引用规范性文件的批复》和《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的要求。

(八)关于判决主文再审程序作为一种补救程序,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1条的规定,应当由再审民事判决对在再审民事判决之前已存在的判决或调解进行处理,故再审民事判决书判决主文应首先解决此前民事判决或调解的维持或撤销问题,特别是在已存在多份判决书、调解书的情况下,应按与再审判决的时间顺序,地进行表述,要特别注意防止同一案件存在两份或两份以上彼此冲突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情况。根据再审程序应首先维护判决既判力和稳定性的改革原则,再审民事判决书判决主文在对原判主文进行处理时,写作顺序应为先维持、后撤销、再改判。判决主文维持原判的,再审民事判决书应反映原判主文内容。抗诉案件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一般不要使用“驳回抗诉”的表述方式。判决主文是对原告一审诉讼请求的一一回应,必须与原告的诉讼请求相适应,原告有数项独立的诉讼请求,对其中几项不支持的,判决主文应驳回其他诉讼请求,不能漏判,也不能多判。判决主文鲜明、简洁、准确、规范、便于执行的文字表述,主文内容要确定无误,不能模棱两可,产生歧义;必须注意可操作性,写明履行期限,避免给执行阶段带来不便;措词要准确,无效合同用“返还”,有效合同用“给付”,对诉讼费分担的表述应是“负担”而不应用“承担”。此外,再审民事判决是生效判决的,应说明判决为终审判决;是可上诉判决的,应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利。

再审民事判决书写作标准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2:决定再审民事判决书范文

民 事 判 决 书

(2015)鄂硚口民再重字第00001号

原审原告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住所地武汉市硚口区利济路8号银丰富苑大厦5楼。

负责人钟松奇,业主委员会主任。

委托代理人孙涛,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周正云,男,1965年11月28日出生,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现住武汉市硚口区利济路8号银丰富苑22层2505室。公民身份号码:***67X。

委托代理人梁旭光,湖北忠三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原告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丰富苑业委会)与原审被告周正云占有排除妨害纠纷一案,本院原审作出(2011)硚民三初字第391号民事判决,原审被告周正云不服,上诉于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该院作出(2011)武民终字第1071号民事判决,维持原判。周正云仍不服,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012年2月17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12)鄂民申字第00235号民事裁定,指令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本案。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年11月6日作出(2012)鄂武汉中民再终字第00096号民事判决,维持该院(2011)武民终字第1071号民事判

决。周正云不服,再次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7月5日作出(2013)鄂民再申字第00094号民事裁定,提审本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程序违法。于2014年11月13日作出(2013)鄂民监二再终字第00038号民事裁定:撤销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鄂武汉中民再终字第00096号民事判决、(2011)武民终字第1071号民事判决和本院(2011)硚民三初字第391号民事判决。将本案发回本院重审。本院2015年2月12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由审判员熊志辉担任审判长并主审本案,审判员王若文、姜细怀参加审理,于2015年5月29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后因故由审判员胡静替换姜细怀参加审理,于同年8月26日再次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审原告银丰富苑业委会的委托代理人孙涛,周正云的委托代理人梁旭光到庭参加诉讼。经本院院长批准,本案延长审理期限3个月。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原审诉称,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地下一层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部分,根据大厦设计要求属于设备配套用房,其权利应属于该大厦全体业主共同享有,同时原告享有管理权。被告周正云在没有得到原告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地下一层的设计用途,以牟利为目的,将该物业部分作为仓库使用。其行为侵犯了全体业主的共同权益以及原告 的管理权。原告遂起诉来院,要求判令被告依法腾退位于银丰富苑大厦地下一层10号仓库的物业部分;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原告原审为支持其诉讼请求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证据: 证据

一、业主委员会备案表。证明业委会依法成立,主体资格合法。

证据

二、建筑设计说明。说明大厦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系配套设施,不能作为商业用途。

证据

三、照片3张。证明该诉争的物业部分由被告作为仓库占有使用的情况,即侵权事实。

周正云原审诉称,其不同意腾退该仓库。自己经与施能扁口头协议,转租而来的作仓库使用,施能扁有权转租该仓库,因此被告使用是合法的。

被告原审为支持其抗辩理由向本院提交了施能扁与武汉东百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百公司)的协议书复印件一份。证明该仓库是施能扁租给被告使用的。

经原审原、被告双方庭审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交的三份证据真实性无议。本院认为该证据真实、合法,与本案主体以及事实具有关联性,本院依法确认。

对被告提交的证据,原告认为该证据是复印件,对真实性有异议。且该协议书中东百公司并不是该大厦的开发商,大厦备案登记的开发商是鸿宇房地产公司。另外协议

中的施能扁系何人不清楚,与本案无关。由于被告提交的协议是复印件,且无原件予以核对,真实性不能认定,本院依法不予采信。

本院原审查明,银丰富苑业委会是经依法成立且备案,作为银丰富苑大厦的物业代管机构在房产部门备案。周正云在没有得到原告同意的情况下,长期占有银丰富苑大厦地下层部分物业,擅自作为仓库使用,而根据建筑设计说明该物业部分应作为设备用房使用。原告要求判令被告无权占有、使用的诉争物业予以腾退,交由原告管业。被告不同意原告的诉求,认为其对诉争物业的使用合理。

本院原审认为,原告依法成立,并经相关部门备案,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诉讼主体适格。诉争物业是大厦的设备用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楼顶、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由此,本案所争议的物业部分应当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继而其管业权应由原告享有。被告未能举出证据证明该仓库的产权归属及使用的合法性来支持其抗辩意见,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被告的无权占有和使用构成

侵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判决:周正云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将位于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地下一层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腾退给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管业。案件受理费500元,减半收取250元,由周正云负担。

原审原告再审称,本案诉争地下层10号仓库为大厦设备用房,应认定为大厦的共有部分,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周正云无权占有、使用的诉争物业应予以腾退,交由我方管业。

原审原告再审时提交两份证据,均来源于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拟证明诉争地下一层没有成为人防工程,而是采用易地建设的方式,并交纳了易地建设费。因此,诉争10号仓库不属于人防工程。

证据1、1997年11月28日由利嘉房地产(武汉)有限公司以及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等承建单位,就银丰富苑地下一层有关人防工程的情况开会所作出的会议纪要。证明会议针对新天地商业中心人防工程整改、加固问题进行讨论,相关设计单位表示尽量不设人防工程。

证据2、1998年3月31日武汉市建委出具的《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联系单》。证明因该工程被明确要求

缴纳10万元易地建设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工程不应属人防工程。

原审被告再审称,包括诉争10号仓库的地下室为人防工程,其平时的权利属东百公司,而不属于银丰富苑业委会。东百公司与施能扁所签订租赁后,周正云经施能扁同意使用其中的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部分合法、有效。请求驳回原审原告的诉求。

原审被告再审时提交三组证据:

第一组证据包括13份证据,拟证明本案诉争地下室未计入公摊面积的原因是该物业部分系人防工程。

证据1、1993年10月20日《关于兴建海荣大厦平战结合人防设施的报告》(人防设施立项报告)。

证据2、1994年1月27日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人防处《武汉市人民防空地下室工程扩初设计审查联系单》。

证据3、1998年9月25日《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

证据4、1998年9月25日《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

证据5、1998年9月25日《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单》。

证据6、2013年4月27日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三曙派出所开具的证明。

证据7、2005年12月5日武汉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情况说明》。

证据8、2003年4月17日由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测绘队制作的《银丰富苑建筑面积测算技术报告》。

证据9、2012年7月18日《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证》。

证据10、2015年1月27日武汉玉龙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周金花之间签订的《武汉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证据11、2013年4月26日武汉市硚口区民防办公室《关于新天地商业中心工程情况的说明》。

证据

12、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测绘中心出具的《武汉市房屋土地测仗表》地下层部分。

证据

13、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于1994年1月出具的武汉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海荣大厦人防地下室项目的设计图纸。

第二组证据共两份,拟证明周正云占有、使用诉争地下室10号仓库合法。

证据14、2004年3月8日施能扁与武汉东百房地产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书》和地下室平面示意图。

证据

15、武汉东百房地产有限公司2004年3月8日75万元的收款收据、2004年10月11月40万元的收款收据、2005年3月25日31.5万元收款收据。

第三组证据共两份,拟证明原审原告对银丰富苑地下室及1-4层没有物业管理权。包括诉争10号仓库所在的地下室和1-4层统称为新天地商业中心,由武汉紫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物业服务,不由原审原告进行物业管理。原审原告其在武汉市硚口区房产局物管科备案的物业管理区域仅限于大厦5-24层物业区域,并不涉及地下室及1-4层的物业部分。

证据

16、《物业管理服务合同》。证据

17、物业费的发票及支付凭证。本院再审时核实了三份证据。

第1份证据:2015年4月10日本院对施能扁的询问笔录。施能扁证实其以146.5万元向东百公司租赁该大厦人防地下室相应轴线所围成商铺的长期使用权,他分三次付清该款。后来,施能扁将其中的10号仓库借给周正云使用。

第2份证据:2015年5月4日本院对武汉市硚口区民防办主任吴小国的询问笔录。吴小国认为银丰富苑地下室主体部分属于人防工程。

第3份证据:2015年5月26日本院对武汉市房地产测绘中心总工办主任刘昌平的询问笔录。刘昌平认可由该局测绘队2003年4月17日制作的《银丰富苑建筑面积测算技术报告》。银丰富苑大厦由玉龙公司和东百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地下室为人防工程,1-4层又名新天地商业中心,均

为东百公司所有,5层以上住宅为玉龙公司。

本院认为,原审原告再审时提交的两份证据与本院再审查明的事实不符,对此不予认可。对原审被告再审时提交三组证据,本院认为,三组证据符合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予以认可。

再审查明,银丰富苑大厦位于本市硚口区利济路8号,最初名为海荣大厦,后改为现名。大厦共25层(含地下室)。地下室主体部分为人防工程。1-4层为商业用房,对外称新天地商业中心。5-24层为住宅用房。地下室初始开发商为武房集团,后武房集团将大厦地下室转让给东百公司。竣工验收资料显示银丰富苑大厦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地下室至4层的建筑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银丰富苑大厦2009年成立业委会时的备案资料显示物业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仅包含5-24层住宅用房的业主。业主大会成立时1-4层业主未参与。银丰富苑业委会物业管理的范围是5-24层。1-4层由武汉紫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物业管理。该大厦商业和住宅虽是一栋楼,但一直由不同的物业公司各自进行管理。大厦地下室现由武汉紫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原审原告银丰富苑业委会共同进行管理。

再审还查明,2004年3月8日东百公司与施能扁签订的协议书一份,约定施能扁以146.5万元租赁该大厦人防

地下室相应轴线所围成商铺的长期使用权。施能扁承租后,经东百公司同意自建隔断墙形成仓库使用。其后,施能扁将其中的10号仓库借给周正云使用。诉争10号仓库位于银丰富苑地下室东北角,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

再审另查明,2008年1月23日经东百公司申请,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该公司注销登记。

本案争议焦点为:

1、银丰富苑地下室主体部分属于设备层还是属于人防工程;

2、是否追加施能扁为本案当事人参加诉讼。

对于第1个争议焦点,本院认为,银丰富苑大厦地下室主体部分属于人防工程,原审原告占有排除妨害的请求无理,应驳回其诉讼请求。理由如下:

1、诉争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部分不属于设备用房。2003年4月17日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测绘队制作的《银丰富苑建筑面积测算技术报告》载明银丰富苑地下室为人防工程,不属于设备层,其平时权利属于开发商东百公司。

2、买受人周金花与出卖人武汉玉龙公司签订的《银丰富苑武汉市商品房买卖合同》附件二:公共部位与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构成说明载明,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不计入共有建筑面积。这说明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未计入银丰富苑大厦的共有建筑面积,业主并没有为该部分物业支付任何费用。故人防工程不属于业主共有。

3、原审原告称,根据湖北纺织建筑设计院出

具的《建筑设计说明》,诉争地下室的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部分属于设备配套用房,其权利应属于大厦全体业主共同所有。该《建筑设计说明》虽然属实,但其仅为大厦的建筑设计说明,并不能作为判断该栋房屋的产权属性的最终依据。且与本院向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所复核的事实不符。武房集团(1993)45号文《关于兴建海荣大厦平战结合人防设施的报告》载明:1993年9月23日武房集团根据武汉市政府的要求,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兴建地下人防工程。武汉市建委人防处同年10月20日批复:经研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该大厦应建防空地下层,防护等级定6级,战时掩护人员应不少于800人和贮藏物料,平时主要用作百货商品仓库(少量设备用房)。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国家规范,确保平战双重功能。根据东百公司2005年3月22日制作的地下室平面示意图,水泵房、配电房、发动机房、电梯间等属于大厦设备配套用房,除此之外,包括诉争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以及施能扁使用的1-3号仓库所处的物业均属于人防工程。

4、根据《人民防空法》的立法精神及基本原则,《人民防空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的要求,以及《人民防空工程平时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人防工程平时开发利用应当坚持有偿使用、用管结合的原则,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受益归投资者所有,即谁投资谁收益,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银丰富苑大厦兴建

地下人防工程从报批、规划、设计、建设、竣工验收,开发商、武汉市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均履行相应职能。后武汉市人防办颁发硚字第12-003号新天地商业中心人防工程平时使用证。东百公司作为大厦人防工程的开发商根据上述原则拥有平时商业处分权。其2004年3月8日与施能扁所签订的协议书合法、有效。周正云经施能扁同意使用其中的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部分亦合法、有效。原审原告认为银丰富苑大厦根本未建人防工程或未按要求建设,最后由主管机关采用易地建设的方式,没有事实及法律依据。另外,原审原告以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测绘队制作的《银丰富苑建筑面积测算技术报告》未在行政机关备案,且在之前的诉讼中均未提供,认为该报告是伪造的。与本院向武房集团测绘中心总工办主任刘昌平复核的情形相悖。刘昌平确认此报告是该中心出具的,还称该报告是大厦建筑资料的总结。该报告的测算说明载明本次计算成果经检查成果可靠,能满足房屋发证、交易等用途。

对于第2个争议焦点,本院认为,本案案由为占有排除妨害纠纷。故本案只需确定涉案房产是否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物业。现已查清周正云占有、使用10号仓库所处的物业部分不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物业的情形后,施能扁可不作为本案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参加诉讼。

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五条、第七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一款的规定,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审原告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500元,由武汉市银丰富苑大厦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人应在提交上诉状时,根据不服本判决的上诉请求数额及《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款汇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收款单位全称:武汉市财政局非税收入缴专户市中院诉讼费分户;账号:***;开户行:农行武汉市民航东路分理处832886。上诉人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仍未预交诉讼费用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长

熊志辉 审判员

胡 静 审判员

王若文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六日

书记员

陈 诚

书记员

上一篇:地税机关强化效能建设创优发展途径思考下一篇:公司费用支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