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诉讼法修正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

2022-09-11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正相较于之前的民事诉讼法有了不少修改。本文就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正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 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概念和意义进行分析, 就立法完善修改的部分内容出发, 提出相较于不同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如何借鉴外国经验, 促进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发展。

一、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概述

(一)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概念

证据制度是一种有关证据的制度, 具体包括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提供、质证、证据的审查判断等内容。证据制度中的证据, 作为司法机关在进行争议案件裁判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依据, 必须同时满足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案件关联性的要求, 真实性就是指证据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存在, 关联性则是要求证据与被证明对象之间要存在内在联系, 最后, 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提供、取证等要以法律为前提, 不能违背法律。

众所周知,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具有广义与侠义两种类型。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一切规定与规范的总和, 通过收集证据、规定证据以及审判判断、运用证据等过程来还原、证明案件的真相。这些涉及到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是广义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范围。而狭义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主要就是指《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民事诉讼证据的类型、举证、指证、证据审查的程序性制度。

(二)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意义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作为民事诉讼的核心, 涉及到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证据的收集、取证、查证以及举证、作证等过程,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民事诉讼证据与实际的民事诉讼步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之一, 是保障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前提, 更体现出了民事司法的权威性。其次,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民事诉讼司法程序的效果, 也反映了一个国家诉讼制度的公平性与先进性, 决定着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 民事证据制度的规则完善则成为了本次民事诉讼修正的关键。

二、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

通过对比新旧《民事诉讼法》, 可以发现, 完善证据制度与证人制度, 是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进》修改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明确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新的证据种类;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完善了证人出庭及证人的费用负担制度等内容。

(一) 明确规定了电子证据作为新的证据种类

相关立法中电子证据是能够作为证据种类存在的。比如, 1999年的合同法中, 第十一条就有明确规定, 包括电报、传真、电传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数据电文都可以作为合同的书面形式, 与书面形式的合同具有一样的法律效力。2001年的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数据电文形式的税务申报有着与纸质的数据申报有相同的效果。在2003年修订的《行政许可法》数据电文形式的行政许可申请。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电子证据作为新的证据种类, 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民事诉讼审判工作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的是, 数据电文形式因具有特殊的性质, 民事审判中作为证据。其真实性审查需要单独进行考虑, 应从数据电文的生成、存储以及传递方法是否可靠;保障数据电文内容完整性的可靠方式;还要考虑鉴别发件人的方法的可靠性等。

(二) 明确了举证时效制度及举证迟延的法律后果

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指出, 当事人在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进行举证时, 当事人应及时提供证据。这个“及时”在以往的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修正后的新《民事诉讼法》, 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主张与案件的审理进度情况, 确定了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及期限。”任何一项诉讼制度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 程序公正的实现都是通过具体的诉讼实践行为表现出来的。程序公正针对诉讼主体表现为: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平等的诉讼权利以及保证诉讼主体行使其诉讼权利的平等情况。法律规定了当事人就自己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进行证明的权利, 举证时限制度通过设置提供证据的期间, 为双方当事人创设了进行诉讼行为的平等机会, 实现诉讼过程上的平等。当然,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 具有浓厚的“职权主义”特征, 赋予了法官较多的自由裁量权, 有时甚至会面临当事人诉权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冲突, 举证时限制度如何更好地体现公正与效率, 还需在司法实践中予以检验。

至于举证迟延的法律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 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 产生了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该规定的缺陷在于绝对化, 过于追求司法诉讼效率而忽略了司法公正, 实践中当事人利益受损的情形多有发生, 无法达到“定纷止争, 案结事了”的法律效果, 影响司法审判权威和公信力。

根据司法审判实践, 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此举证迟延的法律后果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区分不同的情况, 规定了不同的法律后果, 不再一刀切。其一、当事人如果在法院注定的举证期限内对于证据提供有困难的, 可以申请延长证据期限,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其二、如果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 理由成立的, 人民法院应该采纳该证据。其三, 如果当时人逾期提供证据, 拒不说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或者存在欺骗情况, 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 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对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 无疑是《民事诉讼法》修正中的一大亮点。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效力层面上对证据失权制度作出的原则性的规定, 解决了《证据规定》的“证据限时提出主义”与之前民事诉讼法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理念差异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纠正了长期饱受非议的证据绝对失权制度, 促进了诉讼活动的科学化。

(三) 《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完善

在现代诉讼中, 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双重要求。纵观两大法系国家的证人出庭制度, 两大法系国家都有有关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措施及证人出庭补偿的具体规定,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证人出庭制度。但是在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中, 存在证人出庭率极低的现实问题。就其原因, 除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问题和证人的观念问题之外, 主要还是与此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缺乏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系列保障性措施 (包括强制证人出庭措施、证人补偿措施、证人保护措施等等) 。因此, 在我国解决证人不出庭的问题, 首要的任务是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 借鉴了各国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优秀成果, 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需要, 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一是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 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且规定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是, 相较两大法系国家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措施, 笔者认为《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太温和, 没有规定具体的强制措施。比如英美法系,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将被指控犯有藐视法庭罪, 法官有权力对其判处罚金或监禁。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也大多有强制证人出庭的处罚措施。其二、规定证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庭作证时, 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其三、建立了证人补偿制度。基于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 在诉讼中, 证人有针对因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获得补偿并得到报酬的权利。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证人获得费用补偿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美国, 证人补偿费是由制定法所规定的。如伊利诺斯州规定, 证人出庭或者进行证言笔录有权得到每天20美元的费用, 此外, 对于必要的旅行, 还有权得到每英里0.2美元的费用。日本也规定, 证人可以请求交通费、日津贴费及住宿费。我国台湾地区也规定, 证人得请求法定之日费及旅费。新修正的民事诉讼的法也借鉴了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机制, 规定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 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 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 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 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这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承担证人出庭作证补偿费用的一种探索, 既能规避当事人花钱买通证人的说辞, 也能避免当事人滥用证人申请权利, 影响司法效率。

(四) 明确规定了证据签收制度

司法实践中, 往往困扰律师的一个问题是, 律师提交法院的证据, 法律文书, 法院一般都是不提供签收回执的。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则明确了证据的签收制度, 在第六十六条中规定, 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裁量应当予以签收, 签收后应出示收据, 表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以及原件或者复印件的收取时间, 并加以盖章或签名。笔者认为, 该规定对推进审判方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让诉讼参与人感受到公平的环境, 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司法审判性, 确保诉讼程序公正。

三、结语

总的来说, 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正推动了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而民事诉讼法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要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 以确保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对司法审判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摘要:作为民事诉讼制度体系中非常关键的内容, 证据制度是否完善, 更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诉讼制度公平性与公正性, 是决定国家文明程度的关键因素。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正, 审判制度的改革成果最终也得到了立法确立, 这也为我国民事审判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就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意义与概念展开分析, 就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现状进行研究, 并就民事诉讼法修正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34-42+191.

[2] 廖欢欢.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分析[J].法制与经济, 2014, 12:28-29+34.

[3] 张卫平, 汪建成, 何家弘.诉讼法修改与证据制度的完善[J].证据学论坛, 2012, 00:197-208.

[4] 李浩.民事证据制度的再修订[J].中外法学, 2013, 01:197-219.

[5] 宋春雨.<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若干设想[J].法律适用, 2011, 07:22-24.

[6] 程新文, 宋春雨.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完善证据制度的几点构想[J].人民司法, 2011, 13:40-42.

[7] 杨京梅.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4.

[8] 张益铭.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上一篇: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理念引领制度约束文化感召成长自觉——磨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