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2024-05-22

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通用6篇)

篇1: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组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目标。较顺利地完成本期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课题研究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题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期,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数学研究资料,使课题组教师逐渐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方向。另外,课题组经常开展业务学习,或个别交流,从整体上提升小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求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我们对部分班级进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数学课及数学老师的看法,以便于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集体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学习中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每位教师在课后都撰写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解决生活问题,获得较大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启学生乐学之门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3、作业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如叶元好老师在上完《确定位置》一课,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再牛泽俊老师教学《分一分》中,当学生会用同一标准把一些事物分类后,布置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小房间。这些都是能够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观念转变

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教师们意识到课堂上不仅仅要看学生听课认真与否,作业做得怎样,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看学生怎样对待数学学习,看是否增强数学应用能力。现在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农村实际的问题情境组织教学。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思考、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有所提升。课题组有的老师把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成论文、案例、教学设计。

三、研究后的思考

1、创设情境应关注数学的思考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的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到一边了。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所吸引,而对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作业的设计还主要是单一的书面作业,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没能够正真落实。

篇2: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让孩子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只有让孩子真正爱上识字,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让我们的教学同样轻松愉快。因此,我确立了自己的课题即“让识字走入生活”。

二、实验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实验的初期目标为:让学生学会识字方法,不但能在课堂上识字,而且能在生活中识字。

三、实验措施

为实现实验目标,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在字音、字型和生字的应用三方面来学习生字。

2、在课外阅读中,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从中认识、积累生字。

3、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发现生字,并认识这些生字。

四、实验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时时保

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开展游戏,激发识字兴趣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低年级更是喜欢游戏。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识字的能力。如:翻牌游戏:学生把生字制成生字卡片,然后几人一组,边出牌边读字音并组成词,谁先把手中的生字卡片打完,谁就是学习生字的冠军,奖励一个五角星。在打牌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放一边,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把手中的牌打完,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生字。

另外还有“摘果子”、“送信”、“送字宝宝回家”、“你读我找”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在愉快地情感状况下学习,其乐无穷。

2、评选能手,调动识字积极性

小学生喜欢竞争,评选就是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生字。评选要有一定的梯度,面要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一种称号,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如评选“识字大王”、“识字能手”、“小老师”等。小学生表现欲强,让学生做小老师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如让学生把课外学会的生字教给班里的所有同学,早读或认读生字时让小老师来领读。这样既可以减轻

教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3、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多识字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的渴望是被肯定。”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评价的重要也在于此,它具有激励功能,能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快,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多用“你真棒”、“你的识字方法真特别”、“你这个方法老师都不知道”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识字的乐趣。

常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自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识字,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识记汉字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根据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指导,把好写字关

大纲要求,低年级写字要达到“正确、端正、整洁”,力求美观。在学生对生字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如何指导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乃至美观,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指导示范,加强练习与评改,收效也很大。我还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要求学生写字时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我很重视写字的评改环节。除当堂进行作业评改,我经常组织开展写字竞赛、评展活动,学生练习写字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象模象样的练起了书法。

五、取得的成绩

1、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识字认字;在生活中,同学们乐学好问,注重积累,阅读水平也逐年提高。

2、自能识字,创新实践,主动发展

在学习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但能用上在课堂上所学的识字方法,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创新的火花时时迸现:学习“生”字,一位同学编了这样一个谜语:一头牛站在地板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1、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挡“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

2、片面强调学生自主识字,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但是,倡导自主识字,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可以不讲方法,不讲教学策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有些教师想在40分钟内尽可能多地体现课标新精神,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变得缺乏重点,多而杂乱,结果使课失去了亮点,由于承载了太多的任务而变得“不伦不类”。

篇3:让生活走进课堂 从课堂走向生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 “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 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 为了分数, 学生机械的背诵, 枯燥的做题, 没有用“真心”去体验, 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变成空洞的说教, 教师讲的乏味, 学生听的昏昏入睡。考试时, 教师提供复习提纲, 学生照纲背纲, 即使背诵了也不理解, 何谈应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据此, 笔者认为, 真正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 必须从生活出发, 去触动学生的心灵, 内化成他们的道德认知, 从而提高其品德修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生活即教育”。据此, 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 让教学与生活成为同一过程、浑然一体, 让生活走进课堂, 从课堂走向生活, 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是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怎样“让生活走进课堂, 从课堂走向生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并能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 教材呈现的是系统的理论知识, 虽然教材也列举了一些事例, 但这些事例不是学生生活中的, 而是成人的, 学生感知不到, 体会不到, 自然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认知, 不能引起情感共鸣, 更不能付诸行动。令人可喜的是, 新课程一改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教材中所选的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人和事, 这些内容紧跟时代节拍,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甚至是学生身边的, 学生喜闻乐见, 能引起共鸣。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挖掘教材, 并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素材, 将教材中原有素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结合起来, 适当补充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 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中的变化, 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变动等国家的社会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应与我们的教学紧密衔接, 及时反映进来。十八大刚开完, 在学习“尊重自然”这一问题时, 我问大家:“十八大报告看了吗?报告里面有哪些新提法?”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美丽中国”这一新提法的让学生兴趣盎然, 久久回味。其次, 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凭生活经验能感知和参与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认知。在讲授“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时, 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配乐诗朗诵《游子吟》, 图文并茂的音响效果引起学生对父母关怀的回忆。紧接着进行了情感体验“我是准妈妈”的模拟表演, 让学生将数公斤的沙袋绑在肚子上在教室内来回走几圈以亲身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几圈后学生累的腰酸背疼, 个个叫苦不迭, 异口同声的说:“做母亲真不容易啊!”我及时抓住这一难得“情感资源”, 立即提出了“母亲, 我感谢你”的交流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讲述着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照料, 课堂发言热烈而秩序井然。俗话说, “十月怀胎, 一朝分娩”, 生孩子是非常痛苦的, 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因此说孩子的生日是娘的苦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我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 可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知道的请举手。”教室里鸦雀无声, 不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的生日, 但语气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 报的三春晖啊!”片刻后我激励学生, “报答父母不能只在口头上, 而应落实在行动上, 布置孝亲作业: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生成了孝敬父母的认知理念, 并有了孝亲的行动。十二三岁的孩子还是比较贪玩的, 喜欢做游戏, 根据这一特点, 在学习《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让学生登台表演了一个游戏“我做你猜”, 每小组派两名表演能力强的同学参加, 一人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 (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比划出一种情绪的词语, 另一同学猜该四字成语 (捧腹大笑、抱头痛哭、目瞪口呆、咬牙切齿、手舞足蹈、怒发冲冠、泪流满面、大惊失色) , 限时一分钟。由一个游戏导入, 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并获得了情绪的初步体验。然后, 我让大家把这八个情绪词语分组, 学生惊奇的发现:情绪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类型。接着再来一个活动“情绪词语接龙”, 全班分为四组, 分别代表喜、怒、哀、惧四类情绪, 看哪组想到的词语又多又准, 限时一分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 学生自主生成了关于情绪的认知:情绪是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已经广泛用于教学领域, 它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 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形象,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大信息量, 有效缩短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活”素材和身边的“真”事, 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人民当家作主》内容时, 恰逢每年两会召开在即, 这个内容公民、权利等离学生生活遥远。首先问大家:日照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是谁?这一问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把两会的有关图片呈现给学生, 从而把遥远的政治生活拉近到我们身边, 通俗易懂。最后, 课后作业也应该贴近学生、走向生活。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实践, 思想品德课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孝敬父母》时, 可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在学习《自尊》内容时, 参照课本上小明的缺点改造方案,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自己的缺点改造方案, 并在班级展板张贴, 要求全班同学监督。

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泉, 让教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亦会多姿多彩, 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篇4:从生活走向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中职数学是中职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职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必修课。然而大部分中职学生起点低,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思维较弱。这让大部分中职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最终,中职数学的学习成为学生头疼的问题。因此,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意识到数学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轻松乐意地学习,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要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悟身边数学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例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位中职生在一公司上班,要求老板第一天发一分钱,第二天发二分钱,以后每天按前一天的位数发工钱,一个月只按30天计算。老板听了非常高兴,心想,现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这按分钱计算,三十天也没有多少,便当即答应。试问这位老板是亏了还是赚了?像这样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二、结合生活趣味,联想数学概念

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所呈现出的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例子导入,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取材,例如,在讲解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与生活中的合格率、彩票中奖率结合起来,将简单的计算问题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问题具体化的同时,也与中职学生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概率问题,还为其将来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运用数学知识测量路桥工程

中职数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所以将数学融入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路桥工程建设中,首先是地形地貌的测绘,把现实中的路桥高铁建设引入课堂,就能生动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领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应用。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中解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宽广的天空、峻峭的高山、浩荡的河流、一排排高压电杆、一条条绵延的公路、一列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在欣赏这些壮丽山河的同时,教师立即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提出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吗?这条河有多宽吗?电线杆有多高吗?如果在长江下开辟一条隧道,你知道过江隧道有多长吗?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去解决,你可以完成吗?这时,学生又疑惑又振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教师话头一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不难,我们即将学习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于是,教师紧接着展示一张又一张测量高山、测量河宽、测量电线杆高度、测量隧道长度的立体几何的示意图,根据地形地貌设计不同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给出一些可以直接量出的数据(如边长、平面角、仰角、俯角等),让学生立即在课堂上根据示意图求出所要求的山高、河宽、电杆高度、隧道长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材,使学生在巨大的生活领域里拓展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生本课堂,开展数学游戏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导入的方式,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状态,举办和数学有关的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来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只有学生去自主的进行学习,这样对知识的汲取才能事半功倍,这才是更令学生向往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当学生在练习数学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考查,模拟老师提问,进行问答,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对中职的教育培养可谓是意义深远。又如,老师讲到概率问题时,运用幽默、举例子式方式,告诉学生当下港片最流行的赌马、赌球就是充分运用统计学一类相关知识,包括彩票中奖率都是与统计学紧密相关的,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举一反三,使学生不自觉地在玩乐中转换思维。在思维转换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或带着问题走向同学与老师。这种教师投放问题源,学生产生问题链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中职数学生活化有必要取代传统的数学理念。在中职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授课中应合理的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开启,并且使其与其他学科相融。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导入时利用矛盾, 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在新课伊始巧妙地设置问题障碍,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索之心。

例如, 我在教“年、月、日”时, 先出示题目:小明今年12岁, 过了12个生日, 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随即我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 ,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自然导入了新课, 学生抱着尽快解除悬念的迫切要求,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二、授课时尽量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学数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使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时先布置作业, 让学生去市场调查、了解, 看看在什么地方、哪些商品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什么地方、哪些商品又用“斤”、“两”作单位, 而“1克”、“1千克”大概有多少, 这样学生有了第一手的原始生活数据, 所以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就会理解得更深刻。课末, 我出示体重秤, 并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的身体有多重?你能自己称出来吗?你和你的同桌谁重?重多少?”同学们一下乐了, 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让自己来称体重。显然,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并形成了技能。

数学在生活中产生, 生活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 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 个人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教学中善待学生课堂错误, 让“错误”成就精彩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对这一“错误”资源加以巧妙利用, 以学习错误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这种课堂生成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

错误并不可怕, 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使学生能知错就改, 使它的作用效能最大化,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高效”起来。

四、小结时做到“画龙点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抓实抓好, 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使知识系统化, 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 并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 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 我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总结得出:1.使用计算器使计算速度加快;2.遇到数据较小的还是得用口算;3.机器是人发明的, 人应该比机器更聪明;4.遇到具体的题目, 也要根据其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计算等。通过总结,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换为数学技能, 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 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越来越短。学习时间缩短, 教学任务却没有变, 所以许多教师的教学就容易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缩水, 甚至不进行小结, 这是教师的一个错误认识。经过一节课的学习, 通过课堂小结, 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6: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这个内容之前,肯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分东西的过程,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分东西的经验,只不过还不知在分的过程中运用的是平均分和除法的知识。所以在这样的课中,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理解新知。例如,二年级首次认识平均分时,可以让学生用6个花片摆一摆、分成几堆。在分好之后,把不同的分法进行分类,学生会把每份数量一样多的归为一类、每份数量不一样多的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结合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直观地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教师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做法也是平均分,学生会立刻从脑中调用出以往生活中碰到的相关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了平均分。在二下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再次通过操作,让学生回忆起平时在生活中并不是每次分东西都能正好做到平均分的,当无法完成平均分,又要让分到东西的人觉得公平时,就会出现分不完而不得不剩下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中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依然离不开操作所带来的直观理解和经验升华——让学生经过操作并回忆平时分东西的情况,使学生理解到剩下的一定是不够分一份的或不够每份添一个的,只有分到这两种情况时才算把分的过程完成,那么手中所剩的数量必然是要比除数小的,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概念如果只是让学生从观察算式中得出,学生似乎也很好的掌握了,但心中总会有个疑问:“为什么?”,只有结合了生活经验的操作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2.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他们的密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迸发思维的火花,提出各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

例如,我在教学“容积”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体油箱,长60厘米,宽40厘米,学生解答完后,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实际装的油比96升还要少,因为这个10厘米是从洞的上方量的,如果从洞的下面量,就不止10厘米,洞口是有大小的。”下面的学生纷纷议论开来,经过讨论,这名学生说得非常有道理。我在全班好好得表扬了这名学生。“你们还有其它想法吗?”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这个洞离右边比较近,装的油可以超过96升。就是在油箱装满油后,迅速地拧上盖子,把油箱竖起来,让右面朝上就可以了。”反映比较快的学生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我也为他这个发言感到非常得高兴学生的思维是可以激发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易做。

二、让课堂再现生活

1.创设引入数学情境。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10以内数的认识”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数学就在我身边”一节活动课,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出每排有几个人,每行有几个人,每组有几个人,然后又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学生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快地区别了第几个和几个,也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做过的事情印象很深,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数学课堂中,经常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上一篇:期中考试反思作文300字下一篇:文言文专题一